知行合一的心學: 傳習錄, 從自我到國家、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 | 誠品線上

知行合一的心學: 傳習錄, 從自我到國家、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

作者 王陽明; 遲雙明/ 解說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知行合一的心學: 傳習錄, 從自我到國家、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與他的自我思辨之旅他的「心學」,雖然在中國只是儒學的一個支系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與他的自我思辨之旅 他的「心學」,雖然在中國只是儒學的一個支系 卻成為近代日本富國強兵之源 ◎什麼是「心學」? 「心學」二次,係由明朝王陽明(王守仁)首倡,南宋陸九淵奠基。屬於「儒學」的一門學派,與主流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大相逕庭,也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 「心學」強調的是「心即是理」,也就是追求真理應該回歸到自己的本心,並延伸出「知行合一」的道理。王陽明的「心學」雖然沒有在中國發揚光大,但卻流傳到同樣重視儒學的日本、朝鮮,可說間接促使日本走向現代化,也對倒幕運動與明治維新造成重大影響。 ◎王守仁的思想集大成──《傳習錄》 《傳習錄》被譽為「心學」第一書,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但因為是文言文,對現代年輕學子來說不容易看懂,修習太難,就有為心學講究體悟的概念。 但其實《傳習錄》沒有想像得那麼難以克服。 1.《傳習錄》由「語錄+書信」組成。 本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 2.導入王陽明個人生平來介紹心學。 本書導讀中,簡略以王陽明的生平來引導初階入門的讀者瞭解心學,《傳習錄》通過陽明先生為媒介,將這些體悟,轉化成吸收《傳習錄》思想的輔具。 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本書為《傳習錄全鑑》(9789869845106)二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遲雙明遲雙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上卷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 1徐愛引言 ◎ 2親民與新民 ◎ 3至善是心之本體 ◎ 4求孝道於內 ◎ 5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 6知行合一 ◎ 7行是知的功夫 ◎ 8格物致知,止於至善 ◎ 9盡心即是盡性 ◎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 11去其心之不正 ◎ 12知是心之本體 ◎ 13「禮」即是「理」 ◎ 14天理人欲不並立 ◎ 15虛文勝而實行衰 ◎ 16務本尚實,返樸還淳 ◎ 17因時致治 ◎ 18事即道,道即事 ◎ 19孔子刪《詩經》 ◎ 20徐愛跋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 1主一之功 ◎ 2念念存天理 ◎ 3相下得益,相上遭損 ◎ 4人心天理渾然 ◎ 5心如明鏡 ◎ 6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 7人須在事上磨 ◎ 8下學與上達 ◎ 9 唯精唯一 ◎ 10知行不分 ◎ 11以循理為生 ◎ 12三子是有意必 ◎ 13志與功 ◎ 14心即性,性即理 ◎ 15理不容分析 ◎ 16反省慎獨 ◎ 17性、理關係 ◎ 18省察與克治 ◎ 19非鬼迷,心自迷 ◎ 20定是心之本體 ◎ 21孔子正名 ◎ 22毀不滅性 ◎ 23有是體即有是用 ◎ 24陽明與易經 ◎ 25存養夜氣 ◎ 26動靜無端 ◎ 27「道」無所謂上下 ◎ 28仁者惻隱心懷 ◎ 29權變之道 ◎ 30自願原則 ◎ 31良工心獨苦 ◎ 32「治生說」誤人 ◎ 33陽明與道教 ◎ 34克制私欲 ◎ 35哭則不歌 ◎ 36防微杜漸 ◎ 37儒家與科技 ◎ 38後天修養之功 ◎ 39道無精粗 ◎ 40私欲如塵土 ◎ 41克己功夫 ◎ 42道無方體 ◎ 43陽明的自然觀 ◎ 44隨才成就 ◎ 45做學問要有源泉 ◎ 46貫通古今 ◎ 47心統五官 ◎ 48一念發動 ◎ 49靜中體悟 ◎ 50持其志 ◎ 51聖人如天 ◎ 52理在心性中 ◎ 53已發與未發 ◎ 54顏子沒而聖學亡 ◎ 55現成良知 ◎ 56本體不動 ◎ 57主客消融 ◎ 58心外無物 ◎ 59時時用力 ◎ 60「格」為「正」 ◎ 61做功夫的目標 ◎ 62孝悌為仁之本 ◎ 63陽明批評佛教 三、薛侃錄——一以貫之 ◎ 1心之神明 ◎ 2不假外求 ◎ 3不能「只管求」 ◎ 4王朱異同 ◎ 5純乎天理方是聖 ◎ 6朱子之悔 ◎ 7侃去花間草 ◎ 8為學頭腦 ◎ 9志向真切 ◎ 10主宰常定 ◎ 11不務空名 ◎ 12以改之為貴 ◎ 13道德實踐 ◎ 14體用一源 ◎ 15不肯移 ◎ 16善用俱是 ◎ 17主體性覺醒 ◎ 18體未立,用安從生 ◎ 19在心地上用功 ◎ 20立志貴專一 ◎ 21無所偏頗 ◎ 22居敬窮理 ◎ 23知是理之靈處 ◎ 24本體無一物 ◎ 25戒懼慎獨 ◎ 26尊孟貶荀 ◎ 27保全真己 ◎ 28貴目賤心 ◎ 29蕭惠好仙、釋 ◎ 30真知即是行 ◎ 31死生之道 ◎ 32性、道、教 ◎ 33解偏救弊 ◎ 34功夫是恢復明德 中卷 一、答人論學書——知行合一 ◎ 1特倡誠意 ◎ 2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 3功夫次第 ◎ 4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 ◎ 5陽明的進學路線 ◎ 6合心與理為一 ◎ 7學、問、思、辨、行 ◎ 8格物致知說之意旨 ◎ 9誠意、致知、格物 ◎ 10道之大端易於明白 ◎ 11知行合一之功 ◎ 12拔本塞源之論 二、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煉 ◎ 1心意之所向 ◎ 2何思何慮 ◎ 3聖人氣象 ◎ 4能實致其良知 ◎ 5格物是致知功夫 ◎ 6身體實踐 ◎ 7性氣一體 三、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 ◎ 1妄心與照心 ◎ 2良知無起處 ◎ 3精、一、理、氣 ◎ 4元神、元氣、元精 ◎ 5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 6理無動者 ◎ 7未發與已發 ◎ 8良知的情感因素 ◎ 9戒慎恐懼為良知 ◎ 10照心妄心 ◎ 11去欲存理 ◎ 12儒佛之辯 ◎ 13去此病自無此疑 ◎ 14明則誠矣 ◎ 15良知即是道 ◎ 16樂是心之本體 ◎ 17無所住處 ◎ 18錢德洪跋 四、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 ◎ 1良知與見聞 ◎ 2在良知上體認 ◎ 3素其位而行 ◎ 4先知先覺 五、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 ◎ 1實有諸己 ◎ 2古本之復 ◎ 3不可不辨 ◎ 4公道、公學 ◎ 5不敢縷縷 六、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 1聖人之治天下 ◎ 2良知之學不明 ◎ 3思以此救之 ◎ 4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 5彷徨四顧 ◎ 6伏枕草草 ◎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 9天地間只有此性 ◎ 10本體即是良知 ◎ 11孝為人的良知本性 ◎ 12良知乃無「執」之大知 ◎ 13「盡心」三節 ◎ 14至當歸一 七、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 八、教約——神而明之 下卷 一、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 ◎ 1破數年之疑 ◎ 2格物猶造道 ◎ 3無欲故靜 ◎ 4雖聞見而不流 ◎ 5在事上磨煉做功夫 ◎ 6合內外 ◎ 7只是粗些 ◎ 8理障說 ◎ 9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 10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 11人人自有 ◎ 12委曲謙下 ◎ 13只要解心 ◎ 14事上為學 ◎ 15有詩別先生 ◎ 16傷食之病 ◎ 17學知與生知 二、黃直錄——陽明四句教 ◎ 1學存此天理 ◎ 2學思非兩事 ◎ 3四句教 ◎ 4陽明格竹 ◎ 5童子格物 ◎ 6強調「合一」 ◎ 7知覺便是心 ◎ 8格物即慎獨戒懼 ◎ 9尊德性 ◎ 10致廣大 ◎ 11見性 ◎ 12聲色貨利之交 ◎ 13實去用功 ◎ 14後天的感應 ◎ 15超越見聞 ◎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 17一摑一掌血 ◎ 18何足為恃 ◎ 19立命功夫 ◎ 20性相近即性善 ◎ 21著不得一念留滯 ◎ 22靈明 ◎ 23嚴灘之辯 ◎ 24不擇衰朽 ◎ 25無我自能謙 ◎ 26唯變所適 ◎ 27故曰非助 ◎ 28國裳請題字 ◎ 29見在良知 ◎ 30聖賢非無功業氣節 ◎ 31隨人分限所及 ◎ 32一念發動就是行 ◎ 33聖人本體明白 ◎ 34善惡只是一物 ◎ 35誠意之極 ◎ 36分上事 ◎ 37動靜只是一個 ◎ 38矜持太過終是弊 ◎ 39作文作詩 ◎ 40是無輕重也 ◎ 41此心廓然 ◎ 42佛氏不著相 三、黃修易錄——生之謂性 ◎ 1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 2良知存久 ◎ 3無根之樹 ◎ 4調習此心 ◎ 5不為心累 ◎ 6氣亦性,性亦氣 ◎ 7隨人譭謗,隨人欺慢 ◎ 8天植靈根 ◎ 9與人為善 ◎ 10 卜筮是理 四、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 1義即是良知 ◎ 2思無邪 ◎ 3道心人心 ◎ 4因人施教 ◎ 5自家本體 ◎ 6看穿生死 ◎ 7譭謗自外來的 ◎ 8不厭外物 ◎ 9因人而異 ◎ 10簡化「知識」 ◎ 11聖人之志 ◎ 12與物無對 ◎ 13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 14內外兩忘 ◎ 15道即是教 ◎ 16人心與天地一體 ◎ 17順其良知之發用 ◎ 18養心不離事物 ◎ 19告子病源 ◎ 20同此一氣 ◎ 21心與物同體 ◎ 22盡性至命之學 ◎ 23剜肉做瘡 ◎ 24實落用功便是 ◎ 25至誠前知 ◎ 26能處正是良知 ◎ 27天理即是良知 ◎ 28重功夫不重效驗 ◎ 29巧、力非兩事 ◎ 30是非之心 ◎ 31日之餘光未盡處 ◎ 32七情與良知 ◎ 33知行即是功夫 ◎ 34本體未嘗有動 ◎ 35不妨有異處 ◎ 36父子訟獄 ◎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 38自家經過 ◎ 39元聲只在心上求 ◎ 40自家解化 ◎ 41在心上用功 ◎ 42善與人同 ◎ 43良知妙用處 ◎ 44無未發已發 ◎ 45圓融的人性論 ◎ 46不為氣所亂 ◎ 47狂者的胸次 ◎ 48反其言而進之 ◎ 49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 50泰山和平地 ◎ 51念謙之之深 ◎ 52天泉證道 五、錢德洪跋——輾轉刊行 主要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知行合一的心學: 傳習錄, 從自我到國家、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
作者 / 王陽明; 遲雙明 解說
簡介 / 知行合一的心學: 傳習錄, 從自我到國家、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與他的自我思辨之旅他的「心學」,雖然在中國只是儒學的一個支系卻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216088
ISBN10 / 626721608X
EAN / 9786267216088
誠品26碼 / 2682301881007
頁數 / 43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良知,是與天地萬物相對話的閘口

還記得讀書時期閱讀《傳習錄》,即便是白話譯本,卻也只有各篇篇名,每一篇章各自的涵義,多是經過老師帶領下,反覆咀嚼後慢慢自行歸納各篇論說主軸。
但此書重編翻譯後卻為大家省去了這個麻煩,使我在閱讀時滿心歡喜,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適合初次接觸王陽明學問時,好的引領編排方式。
透過各篇,陽明在意什麼
上卷:
徐愛錄—心即是理:所謂的「理」並非如朱熹所言的「知識性」,難以窮極參透。所以重點是修練「心」,屏除私慾。
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陽明認為只有「天理」才是立志、專注的對象,因此「人欲」的去除是無時無刻的,動靜皆在做這件事。
薛侃錄—一以貫之:功夫修養應該是無時無刻的,而這樣去除私欲的主動性不是表面效果而已。
中卷:
答人論學書—知行合一:世人皆認為「盡心知性」與「存心養性」,「夭」與「壽」,「心」與「理」,「知」與「行」乃兩件事情,事實上哪有所謂二分呢;就是因為弄錯了,才會致使天下議論紛紛。
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練:「格物」是「致知」工夫 。
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良知一直處於「未發之中」,是一種「已發」、「未發」相互牽動的狀態。
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知行本體,當「心」誠清明則能照見照萬物。
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學者日常用功的格物理論。總得來說是闡明:陽明功夫不只停留在心的內求,同時也強調外在的接觸思索。
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總的來說是闡明:良知,當他清明真誠時,人就體會良知作為本體的事實;而明瞭並實踐「致良知」的人,自然能明辨善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 ,如此能自然關注到天地萬物,物與我融為一體。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用禮儀來引導孩童,培養他們的善心,讓他們內心愉悅的學習。
教約—神而明之:學習規範的展示。
下卷:
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身、心、意、知、物只是一件事情而已。
黃直錄—陽明四句教:陽明強調「誠意」、「正心」、「格物」之間的關係。
黃修易錄—生之謂性:當惡念、欲念去除,良知本體自然顯現。這樣的本體顯現不須刻意為之,是自然而現的,心不覺有負擔(心累)的。
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致良知」應該是活活潑潑物我兩忘、內外無別。
此篇最後,陽明對四句教有詳細的原文論說。
最後,再次推薦此書給喜歡陽明學問,且欲接觸但不明其理的初學之人。

  蘇子媖/國立清華大學 住宿書院導師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試閱文字

自序 :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錢德洪(1496—1574年),初名寬,字洪甫,浙江余姚(現由寧波市代管)人。曾讀《易》於靈緒山中,人稱緒山先生。明朝中後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學生,是王陽明之後儒家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同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龍溪齊名。錢德洪整理了王陽明的主要著作,修訂了王陽明的年譜,並進一步闡述、發展了心學,對陽明學的傳播和民間化起了很大作用。


【原典】
先生初歸越時,朋友蹤跡尚寥落,既後四方來遊者日進。癸未年已後,環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諸刹,每當一室,常合食者數十人,夜無臥處,更相就帟,歌聲徹昏旦。南鎮、禹穴、陽明洞諸山遠近寺刹,徒足所列,無非同志遊寓所在。先生每臨講座,前後左右環坐而聽者,常不下數百人,送往迎來,月無虛日。至有在侍更歲,不能遍記其姓名者。每臨別,先生常嘆曰:「君等雖別,不出天地間,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諸生每聽講出門,未嘗不跳躍稱快。嘗聞之同門先輩曰:「南都以前,朋友從遊者雖眾,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雖講學日久,孚信漸博,要亦先生之學日進,感召之機,申變無方,亦自有不同也。」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傳習錄》於越,凡二冊。下冊摘錄先師手書,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書,吾師自謂「天下是朱非陸,論定既久,一旦反之為難,二書姑為調停兩可之說,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錄為下冊之首者,意亦以是歟?今朱、陸之辨明於天下久矣。洪刻先師《文錄》,置二書於《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復錄。
其餘指「知行之本體」,莫詳於《答人論學》與答周道通、陸清伯、歐陽崇一四書;而謂「格物為學者用力日可見之地」,莫詳於答羅整庵一書。平生冒天下之非詆推陷,萬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講學,唯恐吾人不聞斯道,流於功利機智以日墮於夷狄禽獸而不覺,其一體同物之心,終身,至於斃而後已。此孔、孟以來賢聖苦心,雖門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見於答聶文蔚之第一書。此皆仍元善所錄之舊。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簡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詳於答文蔚之第二書,故增錄之。
元善當時洶洶,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唯以此生得聞斯學為慶,而絕無有纖芥憤鬱不平之氣。斯錄之刻,人見其有功於同志甚大,而不知其處時之甚艱也。今所去取,裁之時義則然,非忍有所加損於其間也。
【譯文】
先生剛剛辭官回到越地時,沒有多少朋友來探訪,後來從四方來遊學求教的人一天天多了起來。癸未年以後,先生住宅周圍的房屋就已經人滿為患,像天妃、光相等寺廟,每一間臥室,常常是吃住在一起的幾十人,晚間都躺不下,只好輪流睡覺,坐席談話唱歌日夜不斷。南鎮、禹穴、陽明洞遠近的寺廟,只要能站腳的地方,都成了志同道合的人的徜徉之地。先生每次要開講座了,前後左右環坐聽講的人,經常不少於幾百人,迎來送往,日日不停。甚至有在這兒待了一年多的,還不知道姓名。每次到了分別的時候,先生經常嘆息說:「你們雖然走了,但我們還同在這天地間,如果和我有相同的志趣,我也很自豪呀!」學生們每次聽完講座出門,從來沒有不跳躍說好的。我曾經聽同門的前輩說:「先生拜南京兵部尚書以前,雖然跟從的人也不少,但也沒有像如今在越地這樣的盛況。這雖然說是先生講學的日子長了,信譽日隆,但更主要的還是先生的學術越來越精密,感召力和實用性自然和以前大不相同。」
錢德洪(我)說:以前南元善在越地刻印《傳習錄》,分為上、下兩冊。下冊收錄了先生的八封書信。其中在《答徐成之》兩封信中,先生說:「天下人肯定朱熹否定陸九淵,這樣的論斷時間長了,想要反過來,十分困難。這兩篇姑且算是為了調解朱陸之爭,讓人自己思考去得到收穫。」因此,南元善將這兩封信放在下冊的開頭,大概也是這個用意吧。現在,世人已明白朱陸之辯的內涵。我刻印先生的《文錄》時,把兩封信置於《外集》中,主要是有些觀點還不夠完善,因此,現不作收錄。
其餘關於知行本體的論述,最詳細的莫過於《答人論學》《答周道通書》《答陸清伯書》《答歐陽崇一》等四封書信。而論述學者日常用功學習的格物理論,最詳細的莫過於《答羅整庵書》。先生一生冒天下之非議,在萬死一生的逆境中始終不忘講學,唯恐我們不明道,而被功利和技巧所迷惑,以致淪為禽獸夷狄而不自知。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直到死去才停止。這種孔孟以來聖賢所獨有的良苦用心,並不因學生和親人的勸慰而有絲毫的減輕。這種情懷,在《答聶文蔚》的第一封信中表現得最為詳盡。這幾封信,均按南元善以前所錄的舊版本而收錄。而揭示「必有事焉」和「致良知」功夫,用明白簡潔的語言,讓人聽了就能動手去做的,莫過於先生《答聶文蔚》的第二封信,所以在此我也增錄進來了。
南元善當時處兇險之境,竟然仍以講授先生的學說為己任,最終遭受奸臣排擠,但他卻因這一生能夠聽聞老師的學說而感到慶倖,絕沒有分毫的憂憤和悔恨。他刻錄《傳習錄》,人們只看到了他對於有志於學的朋友幫助很大,但不知他其時處境的艱難。我現在對其版本所做的增刪,是出於對於目前情況的考慮,而不是我忍心去增加或減損。
解讀
王守仁是文武全才,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曾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余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錢德洪序》的前一部分,介紹了王陽明辭官回到越地後的講學情況;第二部分對《傳習錄》的編排、刻印等有關問題作了些說明。




上卷
《傳習錄》上卷是王陽明講學的語錄,由徐愛、陸澄和薛侃所輯並經王陽明本人審閱而成,主要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為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


一、 徐愛錄/心即是理
徐愛(1488—1517年),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杭人,是王陽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也是王守仁的妹夫。徐愛是一個典型的內聖型人才,可以說是陽明的「顏回」。正德七年(1512年)徐愛開始陸續記錄先生論學的談話,並編纂成本。但徐愛英年早逝,終年三十一歲。他生前一直期望為王陽明出《傳習錄》,後錢德洪完成其遺願。


◎徐愛引言
【原典】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氾濫於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人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
門人徐愛書。以下門人徐愛錄。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中「格物」等各種說法,都是以「舊本」為準,即程顥、程頤和朱熹所說的有許多錯誤的那個版本。我剛聽說時非常吃驚,進而有點懷疑,後來,我竭盡全力,相互比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請教。經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學說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熾熱一樣,絕對是《中庸》中所說的,即使百代之後聖人出現也不會懷疑的真理。先生天資聰穎,但是和藹可親,為人坦誠,平素不修邊幅。早年,先生性格豪邁灑脫,曾熱衷於賦詩作文,並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家的經典之作。所以,時人初聽他的主張,都自認為是異端邪說,不予深入研究。但是他們不知道,在貶居貴州龍場的三年中,先生處困養靜,唯精唯一的功夫,已入聖賢之列,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
我有幸經常接受先生的教誨,才知先生所求的「道」,接觸到它好像很容易,但思量仰望它又愈見其高妙;表面看好像很粗淺,可是探討起來,又是那麼精深;學習掌握的時候好像就在眼前,可是發現完善起來又是那麼無止境。跟隨先生十多年來,竟然沒有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精髓。當今的學者,有的僅與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教誨,有的先入為主地懷有輕蔑、憤怒而激動的情緒,沒談上幾句就急於根據傳聞臆說,妄加揣度,這樣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聆聽先生的教誨,經常是學到的少而遺漏的多,如同相馬時,只看到了馬的雌雄黑黃而忽略了千里馬的特徵。因此,我把平時聽到的教誨全部記錄下來,私下裡給同學們看,相互考核訂正,以不負先生的諄諄教誨。
學生徐愛書。以下內容為門人徐愛錄。

解讀
這段話是全文之開篇,相當於徐愛錄的前言。在這裡,徐愛除了介紹王守仁及其學說的概貌之外,還詳細記述人們對王守仁之學的態度。由於沒有去深入瞭解研究,人們「臆斷懸度」,徐愛本人一開始的時候也對先生之道「聞而駭,既而疑」,後來經過仔細分析才瞭解到先生之道是多麼博大精深。這說明,在未深入瞭解之前就輕易下結論,往往會陷入誤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與他的自我思辨之旅
他的「心學」,雖然在中國只是儒學的一個支系
卻成為近代日本富國強兵之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