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文化遊名城: 老上海記憶 | 誠品線上

帶著文化遊名城: 老上海記憶

作者 慕小剛
出版社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帶著文化遊名城: 老上海記憶:追溯人文奇趣,感受歷史滄桑,領略老城風光。這裡有原汁原味的上海民俗;這裡有傳奇的上海舊聞;這裡有濃厚的上海情結;這裡是上海,有一種難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追溯人文奇趣,感受歷史滄桑,領略老城風光。 這裡有原汁原味的上海民俗;這裡有傳奇的上海舊聞; 這裡有濃厚的上海情結;這裡是上海,有一種難以忘卻的老上海記憶。 上海的歷史雖然不及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那麼悠久,但是關於上海的歷史文化一點都不比其他城市少。 老上海人所說的「七寶」指的是哪「七寶」? 宋氏三姐妹曾上同一所學院嗎?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巢在老上海的哪個地方? 作家張愛玲又是住在老上海的哪個公寓裡呢? 本書透過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向讀者介紹不一樣的上海歷史與曾經的輝煌。上海既有江南傳統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都會的現代與時尚。它就是中國最獨特的城市─上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慕小剛慕小剛榆林國際旅行社董事長,2015全國廢棄資源再利用(海外赤子)高層論壇執行主席,享受政府津貼專家,榮獲4項國家專利,曾出版過《責任與忠誠》、《管理越簡單越好》等數本專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開 篇 出行前的準備 010 上海的歷史 010 上海獨有的特色 011 來上海旅遊的最佳季節 012 來上海需要了解的方言 013 上海的歷史名人 上海的聞人掌故 016 上海第一個印記徐光啟 016 老上海第一豪門盛宣懷 019 上海灘江北大亨顧竹軒 025 民國時期的上海灘名媛 028 上海的舊時名流 040 租界裡的世界級文豪 040 國殤中的宋慶齡 043 四明村裡的名人巷 048 上海著名的綠房子 050 張愛玲的上海故居 052 上海的山水古鎮 上海的名山勝水 058 佘山國家森林公園 058 上海母親河黃浦江 064 各種森林公園 068 第二大島崇明島 072 上海的古鎮老村 077 因寺而成七寶鎮 077 上海大鎮朱家角 083 小小南翔賽蘇城 088 因鹽而盛新場鎮 092 古建完好楓涇鎮 097 上海的宗教廟堂 上海的佛寺、道觀 106 沉香觀音沉香閣 106 飽經滄桑的玉佛寺 110 康僧會建龍華寺 112 靜安區裡靜安寺 115 教弘天台法藏寺 118 黃浦江邊城隍廟 120 上海的基督、天主教堂 123 佘山天主教堂 123 徐家匯天主教堂 127 基督教景靈堂 130 上海的場館娛樂 上海會場館園 136 上海的抗日衛國紀念館 136 上海的各種博物館 141 上海的各種遊樂園 146 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 150 上海的休閒娛樂 155 上海人的驕傲:滬劇 155 上海人的消遣:評彈 160 上海的高等院校 第一所中國人自主創辦的大學—復旦大學 164 抗戰時期的復旦大學 164 「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復旦學生 166 消失在舊時光裡的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 167 上海交大最牛校友之錢學森 168 上海交大最牛校友之李叔同 170 前三任校長都是德國人—同濟大學 171 同濟大學創始人—德國人埃里希‧寶隆 172 上海的特色民俗 上海的節日習俗 176 上海人怎麼過大年 176 上海人的四大節日 179 上海的生活習俗 182 上海的方言俚語 183 上海的婚喪嫁娶 185 上海的美食雕刻 上海的風物美食 190 上海的土產佳味 190 上海的特色糕點 195 上海的風味小吃 199 上海的雕刻藝品 205 上海的文房雕刻藝品 206 上海的其他雕刻藝品 209 附 錄 商業中心TOP10 216 地標建築TOP10 220

商品規格

書名 / 帶著文化遊名城: 老上海記憶
作者 / 慕小剛
簡介 / 帶著文化遊名城: 老上海記憶:追溯人文奇趣,感受歷史滄桑,領略老城風光。這裡有原汁原味的上海民俗;這裡有傳奇的上海舊聞;這裡有濃厚的上海情結;這裡是上海,有一種難
出版社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023240
ISBN10 / 9864023241
EAN / 9789864023240
誠品26碼 / 2681835490006
頁數 / 22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追溯人文奇趣,感受歷史滄桑,領略老城風光。
這裡有原汁原味的上海民俗;這裡有傳奇的上海舊聞;
這裡有濃厚的上海情結;這裡是上海,有一種難以忘卻的老上海記憶。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前 言
或許好奇於法租界裡的江湖,或許迷戀於黃浦江上的波粼,或許嚮往於淮海路邊的時尚,或許有感於外灘的滄桑,或許垂涎於鱸魚的鮮美,抑或只是想看一看這個中國第一大城市而已……其實不管什麼原因,我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想像著自己心中的上海,直到這想法牽引著我們真正來到了這裡。
當你來到上海,走在南京路上的時候,是否知道南邊曾經是洋人的跑馬場呢?
當你來到上海,徜徉在外灘的「萬國博覽建築群」之間的時候,是否知道這些老舊的西洋建築便是當年上海的金融中心呢?
當你來到上海,遊覽於黃浦江上的時候,是否知道這條上海母親河在明朝的時候只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呢?
當你來到上海,參觀聞名中外的玉佛寺的時候,是否知道那些玉石雕刻成的巨大佛像的神奇來歷呢?
當你來到上海,欣賞古色古香的江南水鄉的時候,是否知道那些「家門口的文物」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當你來到上海,品味細膩精巧的江浙糕餅的時候,是否知道乾隆皇帝也曾和你一樣讚不絕口呢?
當你來到上海,把玩「景中有景」的海派藝術品的時候,是否知道它們在民國時期曾經也輝煌一時呢?
當你來到上海,仰望東方明珠或是環球金融中心的時候,是否知道它們的建成也充滿了曲折呢?
當你來到上海,遊玩於上海的各色場館之間的時候,是否也體味到這座城市的歷史或將來呢?
或許我們並不知道,但我們應該知道。因為只有我們知道了,我們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座城市,了解我們為什麼來這座城市,了解我們為什麼喜歡這座城市……我們會知道,我們一路上的所見,就是所謂的「海派」,就是上海的文化。
它既有江南傳統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都會的現代與時尚;它「海納百川,相容並蓄」;它的文學、建築、藝術、飲食無不中西合璧,風格獨特;它開放而又充滿創意;它多元而又有所揚棄;它,就是中國最獨特的城市—上海。
然而,上海就是上海。只有我們真的來到了這裡,只有我們真的知道了它的故事,我們才可能知道我們為什麼為它而著迷。
本書即將「帶著文化」與你一同暢遊上海,真心希望本書能夠滿足你的需要,帶給你快樂。

試閱文字

內文 : 開 篇

出行前的準備
如果你想到一個地方旅行,最好先提前了解一下那個地方。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到了這個地方,看到了滿眼的風景,卻不知道它們的獨特來歷,那麼,即使你到了火星,也會覺得和地球上某處戈壁灘沒什麼兩樣--如果你不知道那是距離地球5500萬公里的火星的話。
火星如此,上海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提前了解這座城市,你到了內涵深遠的城隍廟,只會覺得這是一座古典的街市;你到了歷史厚重的徐家匯,只會覺得這是一處不起眼的鬧市區;你到了抗日英雄奮戰過的遺址--四行倉庫,只會覺得這是一個失落的門店而已……
所以,為了讓自己的旅行感動而飽滿,你必須要先了解這座城市。除非,你是一個精神上的自由主義者。
上海的歷史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東吳名將陸遜被封為華亭侯,這是正史中第一次出現「華亭」二字,也往往被視為上海地方史的開端。如今的華亭鎮位於上海市嘉定區。
「上海」這一名稱最早始於宋朝。當時,宋朝海外貿易發達,上海也逐漸成為沿海地區國際港口之一。
那時的上海有所謂「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名叫「上海浦」,其西岸有「上海鎮」。
到了元朝,上海鎮升級為上海縣。
1927年,上海又升級為上海特別市,直轄於當時的中央政府。
1949年,上海被設為直轄市,至今。
再說上海簡稱「滬」的由來。
很久以前,上海地區的漁民創造了一種竹製的捕魚工具,取名為「扈」。當時並沒有「上海」這一概念,所以日子久了,這一帶便被稱為「滬瀆」,「瀆」是水渠的意思。後來便直接簡稱「滬」。
至於「申」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上海一帶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申」便來自「春申君」的「申」字,這成了上海的另一個名字。
近代上海市則由靜安寺周邊發展而來,這就要講到上海租界了。
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抵達上海赴任,上海正式開埠。
1849年4月6日,上海道台宣布將緊鄰縣城北門外、北到洋涇濱的986畝土地闢為法租界,之後又成立了公共租界。從某種意義上講,上海1860年之後近百年的繁榮,與這些租界有很大關係。
1920年,漢口、廣州、香港等幾大商埠都因為受到政治風潮的衝擊而繁華不再,所以無數中外商人紛紛轉往上海發展。
1928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原來聚集於北京、天津的大批政客紛紛南下,其中的很多人都選擇了上海租界作為定居之所。
政治、經濟力量的集中,使上海在20世紀30年代迎來了繁榮發達的鼎盛時期,同時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建築潮。
上海至今仍存有不少當時的經典建築,並且成為了當地的一大特色。
上海獨有的特色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一提到北京,人們就會想到紫禁城;一提到紐約,人們就會想到自由女神,等等。
那麼,一提到上海,你會想到什麼?
是摩天大樓雲集的外灘,還是傳統里弄中的石庫門,抑或晚清、民國時期的老洋房?
其實,這些都是老上海獨有的特色。

百年外灘
外灘無疑是上海最具標誌性的景觀。一個多世紀以前,當西方侵略者踏上上海這片陌生的土地時,一下子就看中了黃浦江的這片江灘。此後,這條曾經由船夫和苦工踏出來的縴道,經過一百多年的建設,已然高樓林立,車水馬龍。
外灘全長約1500米,東面就是黃浦江,西面則為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有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等風格。
這些建築格調統一,造型協調,不管是極目瞭望還是徜徉其中,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石庫門
石庫門是一種磚木結構的毗連式房屋,大多成排建築在里弄中,是上海獨有建築。石庫門的外形酷似走廊,中間則縱向深入,兩旁為相互毗鄰的民居。
石庫門是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交錯結合的里弄社區。居民在社區中不僅可以享受個人空間,還可以和鄰里和睦相處,培養感情。石庫門里弄在其頂峰時期多達9000多處。

老洋房
上海的歷史遺蹟較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築。老洋房是老上海建築中的典範。翹美的屋頂,精巧的閣樓,斑駁的黑色鐵柵欄,這些繁華大上海中沉默的復古建築,無疑使人們能在這個國際化的都市中感受到一種歷史感與文化感。
上海老洋房一般為四面或三面臨空,裝修精緻,有獨立式、和合式、別墅式等幾種類型。
來上海旅遊的最佳季節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溫和少雨,日照充分。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12.1℃ 。春秋較短,冬夏較長。
因此來上海的最佳旅遊季節應為3--5月,這時的上海風和日麗,春暖花開,最適合郊外踏青;9--11月來上海也是不錯的選擇,此時秋高氣爽,但這段時間氣溫變化較大,要注意根據情況添增衣物。
來上海需要了解的方言
廣東有粵語,河南有豫語,陝西有秦腔,江浙有吳語。而我們的大上海,有滬語。
以下是上海方言的特色,你若不想讓你的上海之旅變成一次囫圇吞棗的折騰,那就快來學習吧。
(1)上海方言基本上不翹舌。
(2)上海方言裡有一些輕聲發音。
(3)上海方言有些無法用漢字表達清楚,只能盡量看有聲調的拼音。
早上好 糟桑耗(輕聲)
再見 哉衛(輕聲)
你好 儂耗
今天 今糟(輕聲)
昨天 足踢(輕聲)
明天 明糟(輕聲)
我 吳
你 儂
他 移
我們 阿拉
你們 拿
他們 移拉
大家 打嘎
人 寧
傻瓜 瘦缺西
小意思 毛毛雨
計程車 擦頭(輕聲)
一 夜
二 兩
三 塞
四 斯
五 嗯
六 咯
七 切
八 巴
九 久
十 澀兒(連讀)
十一 澀兒夜
二十 嗯誒(連讀)
三十 塞澀兒(連讀)


上海的歷史名人
和西安、北京、南京這些著名古城比起來,上海的發跡史很短,它是在清朝末年才晉升為主流城市的。但是,你可別小看了上海的歷史,在迄今不到200年的風雨歷程中,無數名人大亨都曾在上海留下自己的足跡。徐光啟、周恩來、宋慶齡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在上海經歷過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上海的聞人掌故
上海第一個印記徐光啟
徐光啟可謂是上海的第一位廣為人知,並對今日上海影響巨大的名人。他出生於明朝嘉靖年間,字子先,號玄扈,教名 Paul(保祿),籍貫為松江府上海縣。他在數學、天文學、農學、軍事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譯有《幾何原本》,著有《農政全書》《崇禎曆書》和《考工記解》等。
在仕途方面,他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並贈太子少保、太保,諡「文定」。除了科學家和朝廷命官外,徐光啟還有兩個身分,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二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徒,他甚至被稱為「聖教三柱石」之首。
徐光啟在上海的故居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喬家路249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因其屋有上、下各九間,故俗稱「九間樓」。
「九間樓」為二層樓房,為黃浦區內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原屋曾經修葺,但部分斗拱及一口古井仍為明代樣式。現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徐家匯是因徐光啟而命名的嗎
上海著名街區徐家匯在以前叫做法華匯,之所以改名,是因為這裡出了個姓徐的名人,他就是徐光啟。除了去京城任職使他不得不離開上海,其餘時間他都在這裡,他生於此逝於此,而且他的後代也都紮根於此。
徐光啟雖然出身於一個小商人家庭,但是他在學堂念書的時候,徐家匯這裡還是一片農田,而他很留心觀察周圍的農事,對農業生產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或許可以解釋後來他為什麼對農學那麼癡迷。
徐光啟墓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南丹路的光啟公園內,本來是佔地20畝,共有10處墓穴,其中葬有徐光啟及其夫人吳氏,左右則是四個孫子夫婦。清朝末年,江南天主教會就因為這裡是徐光啟之地,所以才將江南總會選在這裡。抗日戰爭期間,墓地被荒廢,空地變成菜畦。1978年,墓地被闢為南丹公園。1981年,重建橢圓形大墓,墓碑上「明徐光啟墓」等字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手書。

圖說:徐光啟墓

為什麼說徐光啟是個全才
徐光啟在科學方面確實稱得上是一位全才,他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學科,尤其在農業、數學、天文、軍事等方面的成就突出。
徐光啟編著的《農政全書》是中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部重要的著作。而他在編譯《崇禎曆書》過程中,引入了大地為球形的思想、大地經緯度的計算及球面三角法,還區別了太陽近(遠)地點和冬(夏)至點的不同;此外還製作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了清代星表的基礎。軍事方面,他「求精」並「責實」,重視火器與部隊的配合,可謂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人。
最值得一說的,莫過於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成就。他和利瑪竇合作,將《歐幾里得原本》一起譯成了中文。徐光啟創造性地將其中文名定為《幾何原本》,而且像「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中文的名詞術語,也都是他經過反覆推敲才確定下來的。對於這些名詞,熟悉中西語言的利瑪竇也覺得非常滿意。
徐光啟為什麼那麼重視數學
徐光啟決心翻譯《歐幾里得原本》是因為利瑪竇的推薦,然而在徐光啟長達一年的翻譯過程中,他發現「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而這正是學者們對《歐幾里得原本》的公認:它的邏輯推理方法以及科學實驗,是近代科學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可是當刊印發行《幾何原本》的前六卷時,徐光啟亦有恨晚的感慨,不過亡羊補牢,他認為如此好書,百年之內必成天下學子的必讀之書。然而他的預感卻被真實的歷史擊碎,現實讓他只能發出無可奈何的感歎。
因為在徐光啟翻譯出《幾何原本》後,並沒像《崇禎曆書》那樣受到明朝政府的重視,以致直到徐光啟逝世也遲遲未能翻譯出剩下的九卷,終至埋沒。改朝換代後的清朝統治者也對此書並不關注,儘管康熙帝非常重視西學,但他只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學識而已,《幾何原本》仍然未能發揮作用。直到20世紀初,中國才開始廢科舉、興學校,而《幾何原本》之類的初等幾何學才成為中等學校的必修科目,「無一人不當學」的預言在整整300年後終於成真了。
徐光啟是「西學東漸第一人」嗎
通常意義上講,真正的「西學東漸」發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但是身處明朝末年的徐光啟,也確實是「西學東漸」的第一人。
縱觀中國的科技史,作為中西科學交流先驅者的徐光啟不容忽視,這個早在17世紀初便開始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的人,比洋務運動的那些人要早至少230年。
然而在那個尚文的時代,徐光啟所研究的先進科技,不過是同儕眼中不入流的「術數」而已,這或許是人們非議他宰相身分的緣由。但是他還是在紮紮實實地致力於引進先進的科技。他編譯《歐幾里得原本》所發明的「幾何」等新名詞,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而《崇禎曆法》則奠定了那之後近三百年的曆法基礎。在西學東漸的路上,徐光啟有不少值得稱道的成就,但是在兩百多年間都被清朝當局很「巧妙」地忽略了,這不僅是徐光啟個人的悲哀,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

圖說:徐光啟紀念館

徐光啟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
徐光啟是晚明重臣,是在農業、天文、數學等方面頗有成就的科學家,是上海著名商業區徐家匯名字的由來,是天主教江南總會得以在徐家匯立堂的重要人物,是中國「西學東漸」的第一人,那麼他還有其他的足夠影響中國的身分嗎?
答案是肯定的。他其實是宋氏三姐妹的祖先。
徐光啟的第十六代孫是個甲士,而這個甲士有一個外孫女叫倪桂珍,她不僅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而且還是著名的民國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她養育的宋靄齡,為金融大佬孔祥熙之妻,富甲天下;宋慶齡,為民國國父孫中山之妻,國母風華;宋美齡,為「蔣委員長」蔣中正之妻,權勢遮天。
看來,徐光啟是「躺著」也影響了整個中國的發展。
老上海第一豪門盛宣懷
清末的盛宣懷家族,是上海灘的第一大豪門,亦官亦商的身分成就了他的熏天財勢。他在四十年的時間內大辦洋務,近乎傳奇地推動著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中國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電報公司、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第一條鐵路幹線、第一所高等院校、第一家內河航運公司等十幾項「中國第一」,都是經他之手而起的。此外他還出任了中國第一任紅十字會會長,做慈善興教育,在上海灘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盛宣懷在上海的故居位於徐匯區淮海中路1517號。這座花園式洋房為德籍猶太商人於1900年所建,當時這裡叫寶昌路,比較荒涼。此宅後為洋務派主要人物盛宣懷購得,故成為盛宣懷故居。
盛宣懷是李鴻章的門生嗎
盛宣懷不僅是李鴻章的門生,而且還是得意門生。雖然他追隨李鴻章是憑藉父輩們的關係,但他的成功卻是靠自己真材實料的本事。
1870年,隨李鴻章西征入陝剿捻的楊宗濂(後來培養了北洋政府內幾乎所有的將校軍官)不久便將奉命調往直隸。臨赴任之前,他深感老長官李鴻章身邊缺乏人手,便馳函老友盛康,說如今軍中乏人,勸他放兒子出來歷練。盛康的兒子,便是盛宣懷。鑑於老友楊宗濂的勸說,以及自己本就與李鴻章是故交,盛康就答應了。
盛宣懷雖然只是秀才出身,而且屢試不第,但是應付日常公牘卻得心應手,當年就曾協助他父親處理過衙署之事。而且盛宣懷辦事機靈變通,又肯吃苦耐勞,的確是個幹才,所以很快就獲得了李鴻章的好感。初來乍到的他被「派委行營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屬槖鞬,侍文忠」,所以是個秘書兼總務處副處長的角色,這個官職儘管不大,卻是直接對李鴻章負責的近僚。
不過此時正值李鴻章率軍剿捻的緊張階段,盛宣懷雖在軍中只是個「文案」,卻也是要拿著命來當的。而且戎馬倥傯,但有軍情便要日馳百里,席不暇暖,可謂吃盡苦頭,根本享不了福。
後來由於天津教案發生,盛宣懷便隨部隊立刻向天津進軍。其時正是盛暑,部隊還常常要往返奔馳,涉川過水,如果再遇到緊要的公文,足可成為一件煩心的事。但是盛宣懷卻仍舊可以「磨盾草檄,頃刻千言」,使得眾同僚無不側目仰觀。隨後他就升任至陝甘後路糧台淮軍營務處,之後又累軍功而調任知府、道台,還被賞戴二品單眼花翎頂戴。獲得如此殊榮,僅僅是盛宣懷入李鴻章戎幕後一年而已,足可見他自己的能力超群,亦能知李鴻章對這個門生的器重--說是得意門生,也不為過。

圖說:盛宣懷舊照

誰是「破屋」中的「新桌子」
由盛宣懷一手操辦的輪船招商局,在收購了旗昌輪船公司後,被日本人譽為「清廷風雨破屋中的一張新桌子」。這張「桌子」的總部當年便位於上海外灘9號,是一座三層小樓,在外灘諸多大樓中,顯得那麼不起眼;尤其跟隔壁的滙豐銀行大廈比起來,又是那麼的簡陋。這或可反映當時國家的積貧積弱,以及民族工商業初創時的窘境。不過到上海解放時,輪船招商局已有船舶近500艘;如今更是坐擁兩千億資產的大集團,雖然總部已經遷到香港。
如今很昌盛,但輪船招商局在初創之時卻步履維艱。它雖說是中國最早的輪船航運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大行其道的卻是外國航運公司,而且以英國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以及美國的旗昌洋行為首,早已壟斷了沿海和長江的航運。想要在這樣的情況下站穩腳跟,並分一杯羹,可謂困難重重,更何況輪船招商局起初僅僅不過六條船而已。
不過盛宣懷是官家總辦(即總經理),他依靠承攬漕運和官貨的優勢,與洋人鬥智,大打價格戰,迫使外商三次找到他,為的是簽訂「齊價合同」。而在連續的降價商戰中,旗昌公司已經嚴重虧損,並有意以222萬兩白銀出售全部輪船和碼頭。這次盛宣懷則要鬥勇了,他決定一口吃下旗昌。但是輪船招商局在降價戰後也已獲利甚微,哪裡還拿得出200多萬兩銀子呢?盛宣懷隨即奔赴各處籌款,包括在京的大員、地方的督撫,最後還找到了老東家李鴻章。但是首批付款40萬迫在眉睫,等不到便前功盡棄,怎麼辦?盛宣懷當機立斷,自己拿出40萬兩進行墊付。
如此大地並購洋人企業,在任何時候都絕對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於是在中外輿論的驚歎聲中,輪船招商局變成了擁有二三十條船,外加十幾個碼頭和貨棧的大型企業,如此實力,終於可以與英商怡和、太古分庭抗禮了。

圖說:輪船招商局大樓

最讓盛宣懷頭疼的是漢冶萍嗎
盛宣懷大約在1896年接手漢冶萍公司,但是直到1907年才將其帶入正軌,居然用了十一年的時間;而他以往「搞定」一個企業,即實現盈利,快的不到一年,慢的最多也不過三四年。如此對比來看,漢冶萍公司絕對是一個燙手山芋。但是鋼鐵工業乃國家命脈,這是盛宣懷所深知的,所以儘管漢冶萍公司是他接管的企業中麻煩和磨難最多的一個,卻也是他傾注血汗最多的一個。
漢冶萍公司上海俱樂部是那些投資的大老闆們決策企業事務的地方,位於上海交通銀行大廈的後面。然而它的廠礦卻分布在湖北和江西,分別是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這本是張之洞的官辦廠礦,後來之所以交給盛宣懷接手,是因為當初盛宣懷曾苦勸張之洞採用官督商辦的方法,而張之洞卻因為採用完全的官辦,使得廠礦連年虧損,可以說是敗得落花流水,幾近倒閉。實在沒辦法的張之洞只好找到盛宣懷,問他是否還有意於漢陽鐵廠。盛宣懷明知是個虧得一塌糊塗的企業,但還是接手了,並採用自己熟悉的官督商辦方法,前後募股200萬兩,自己也在十年的經營中多次注資,最後持有股票134000股,市值670萬兩銀元,可謂是竭盡所能了。
此外,他還憑藉自己朝廷大員的身分責令各地督撫必須購買國產鋼材,但是漢冶萍出產的鋼材品質很不好,動輒斷裂。大家不是不願用國產,但是鋼材一再斷裂,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抬高了成本,甚至說可能造成危害。諸多問題,被詢問的洋技師竟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盛宣懷決定派李維格出國考察,而調查到的結果卻差點讓盛老全家的眼鏡都摔在地上。
原來張之洞當年在購買設備時,所購機爐是使用酸法冶煉的;而鋼材的冶煉則需要採用去磷法,如此南轅北轍,怪不得國產鋼材脆而易斷。而且「糜去十餘年之光陰,耗盡千餘萬之成本」,鋼鐵之創業不可謂不艱難。
找到問題,馬上解決,但是等到煉出合格的鋼材,又用時5年,而距盛宣懷入湖北尋煤辦礦,卻已30餘年了。
清末大官盛宣懷也是慈善家嗎
大家或許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影響太大,認為清朝,尤其是積弱的清末,那些官商沒一個不是貪財或怕死的,但是哪個時代都有例外,盛宣懷就是這麼一位。不僅如此,盛家的慈善是早有傳統的,而且是施之以缺,並非作秀。經常是冬天發棉衣,夏天贈涼茶,更難得的是年年如此。還有專為窮人施藥的廣仁善堂也是他們家的。此外盛宣懷在去世前曾立有遺囑,要將其遺產的一半,共記500多萬兩拿出來建立愚齋義莊,以接濟盛氏族人和從事其他慈善事業。
不僅盛宣懷熱心慈善,他的太太莊畹華夫人亦頗有善心,如今安遠路上的玉佛寺便是她捐獻的,然而過程卻多波折。
玉佛寺在辛亥革命之前本有四進七十二間精舍,是莊夫人的族人莊籙所捐,可惜十餘年後便在辛亥革命中被毀掉了。於是盛家人就把自己麥根路的房舍拿出來供奉兩尊保留下來的玉佛。盛宣懷去世三年之後,莊夫人又捐出十餘畝地以及大筆錢款,重建寶寺,十年終成。除了年年捐款之外,她還在自家請裁縫和繡工,專為玉佛寺製作繡品,據說至今仍有不少當年繡製的布幔、桌布、椅套、窗簾等留在寺中未及使用。

圖說:盛宣懷的女兒盛愛頤

盛七與T. V. Song的愛情糾葛
「盛七」便是盛宣懷的七女兒盛愛頤,T. V. Song則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宋子文,他們,曾是彼此的初戀情人。
盛愛頤是莊夫人親女(盛宣懷曾有好幾任夫人,莊夫人嫁給他是在其事業鼎盛之時,並育有盛恩頤和盛愛頤一男一女),在其父去世時雖然只有16歲,但她的胞兄盛老四因為整天都在外忙碌,所以莊夫人的很多事便多交給這個寶貝女兒周旋,這也就是為什麼她不到20歲就已見多識廣,伶牙俐齒,以「盛七」聞名滬上的原因了。
當時宋子文剛留美歸國,就當了盛老四的英文秘書,也便經常有機會到盛府彙報工作。宋子文舉止儒雅,加之宋靄齡曾做過五小姐盛關頤的家庭教師,所以在贏得了盛家信任後不久,便做了七小姐的英語教師。熟悉大洋彼岸風土人情的宋子文,很快便獲得了從未出國的七小姐的青睞。
但是初戀這種事,你懂的。
如果說當時的宋家算得上一匹「黑馬」的話,那麼失去了盛老太爺的盛家最差也是一頭將要瘦死的「駱駝」,於是莊夫人在調查過宋家後便堅決反對這門婚事。而宋子文很快就被盛老四支使到遠在湖北的漢陽鐵廠去當了會計。宋子文心中有數,於是在漢陽應付了幾天後,不久便重返上海。
後來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重建革命政權,宋子文由其二姐宋慶齡引薦南下從政,臨行前曾力邀盛愛頤同赴廣州。不過七小姐考慮後始終離不開母親,於是贈給宋子文一把金葉子,讓他權當路費,並說:「還是你自己去吧,我等你回來。」
可是宋子文一去經年,重回上海時已有了張樂怡夫人。盛七不由得大病一場,又挨了四五年,才在32歲時與莊夫人的內侄莊鑄九結婚。自覺很對不住七小姐的宋子文曾想當面道歉解釋,但是心高氣傲的七小姐頗有骨氣,以一句「我丈夫在等我呢」拂袖而去。
故事到這裡遠沒有結束。在抗戰勝利後,盛家幾乎沒落,而宋子文則已是民國的財政部長,偏偏此時盛老四的二兒子盛毓度被捕入獄,而且是個天大的誤會。原來盛毓度在抗戰之時曾在日本領事館做事,不過他不是漢奸,卻是與戴笠單線聯繫的敵後特工,並成功營救過一些國民黨人士。可是戴笠飛機墜山之後,盛毓度就百口莫辯了。盛家人也無可奈何,但想到七小姐曾與當時的財政部長宋子文有舊交,便只好央告七小姐。
但是七小姐心裡鬱悶,當初不值一提的 T. V. Song,如今倒得求著他了。雖然窩囊,但盛毓度是親侄子,漢奸的罪名定了就翻不了身了,怎能不救?不過七小姐也有自己的原則,即:電話只打一次,成就成,不成就算了。可不曾想宋子文卻答應得很痛快,未及預料的七小姐有些不信,便接著說:「我想明天中午跟侄子一起吃飯。」電話那頭還是很痛快:「OK!」次日中午,人果真被放出來了。盛家上下皆喜,唯獨七小姐卻一陣心酸:宋子文心裡還是有她的。
據了解,宋子文共育有三女,其名字之末均有一個「頤」字,或許這也與七小姐有關吧。
是盛宣懷「推翻」了清政府嗎
盛宣懷確實是斷送了清朝的人,只是說起來需要繞幾個彎。
眾所周知,晚清的覆滅,是因其朝政腐朽,直接導火索則是辛亥革命的爆發,而辛亥革命是自武昌起義而始的,那麼武昌起義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沒錯,就是盛宣懷主導的「鐵路國有」之策,雖然他的本意是好的。
當時他提出「鐵路國有」政策,即下令收回川漢鐵路和粵漢鐵路,並將這些已經許諾給民間商辦的鐵路路權作為抵押,而向英、法、美、德四國銀行借款600萬英鎊,其說法則是「以統一全國軌道」。但是兩條鐵路所經之省份如四川、廣東、湖南、湖北等地,已經入股了不少民間資本,這條突至的「國有令」則嚴重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而且被指賣國媚洋,很快激起民憤。
時任四川總督的王人文是個同情保路運動的老實人,曾幾度致電清廷,無非是為保路運動請願說情。不過他的結果卻是被革職了。
緊接著得到命令入川的不是下任四川總督,而是在湖北的端方和他手下的湖北新軍,而且他們得到的指令是入川「平亂」。但誰都想不到的卻是,他們自己先「亂」了起來,沒錯,這就是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滿清王朝隨後便迅速瓦解。
當時的御史王寶田,曾就此上書皇帝:「此時鄂事決裂,實由川民之變;其致變之由,由於收回鐵路國有之政策。而主張此事者,則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也。」傳達給皇帝的訊息就是,這個盛宣懷是造成這次動亂的第一號責任人。於是他馬上便被革職了,政治生命也隨之結束。
上海灘江北大亨顧竹軒
提起舊上海的大亨,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這「三大亨」了。但在蘇北人眼中,號稱「江北大亨」的顧竹軒的勢力才是最大的,因此有人贈他「江北皇帝」這個稱號。他因在家排行老四,亦稱「顧四」或「顧四癟子」(上海人稱蘇北遊民為「癟三」)。顧竹軒從一個拉黃包車的「小苦力」一躍為赫赫有名的「江北大亨」。但顧竹軒最終選擇的歸宿卻和上海灘那三個大亨完全不同,他選擇站在共產黨這邊。
幼年潦倒,上海發跡
少年時期因家境貧寒,適逢災荒,顧竹軒16歲跟著母親、兄長到上海謀生。到上海後,顧竹軒先落腳在閘北天寶里附近號稱「一百間」的地方,靠做馬路工、拉黃包車養家糊口。在這期間,公共租界招收華籍巡捕,顧竹軒因為體強力壯,報考後即獲錄取,但後因私放了一名同鄉逃犯而被開除。不久,顧竹軒與其兄一起受雇於德商「飛星黃包車公司」,隨後他又拉德國老闆的私人自備黃包車,深得老闆器重,代管該公司的出租業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老闆回國,顧竹軒乘此機會,用手中的積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