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大宋十八帝 | 誠品線上

正說大宋十八帝

作者 劉雅琳
出版社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正說大宋十八帝: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大多數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血腥、殺戮,唯有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例外。趙匡胤取代後周時,並未採取血腥手段,更沒有擔心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大多數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血腥、殺戮,唯有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例外。趙匡胤取代後周時,並未採取血腥手段,更沒有擔心前朝子孫復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為盟,要求後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尊師重道的風氣,大宋皇帝在大權獨攬的同時,又兼顧對臣僚的體貌寬柔,故其爭鬥少有誅殺,較為開明廉潔。 本書為讀者描述了趙氏家族歷代君主是如何處理家族以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以實現其長久統治。書中全面刻畫了宋王朝十八帝的性格、命運,從中勾勒出了宋代三百二十年的風雲變幻、歡喜悲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劉雅琳劉亞玲,筆名劉雅琳,教授,知名文化學者,教育專家,禮儀文化與素養專家,禮儀培訓師導師;從事高等教育三十年,有豐富的外事工作經驗。擔任國際團體、知名學府、世界五百強企業項目合作或智庫專家;開展管理諮詢與培訓千餘場,線上及面授學員千萬餘人,深受學員歡迎。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亂世英傑 太祖趙匡胤 015 01 出身將門,善抓機遇的趙匡胤 016 02 上演陳橋兵變,建立趙宋政權 022 03 皇權集中:杯酒釋兵權 025 04 臥榻情節:未完成的統一心願 032 05 重文輕武的趙氏集權統治 039 06 兄友弟悌,身死成謎 043 第二章 崇尚文治 太宗趙光義 047 01 燭影斧聲中代侄繼位 048 02 守內虛外的統治策略 051 03 吸取教訓,以文治國 056 04 貶抑祖系,確立宗嗣 059 第三章 好大喜功 真宗趙恆 063 01 勤修內政再現太平盛世 064 02 澶淵之盟:以屈辱換和平 068 03 粉飾太平,抑直任佞 072 第四章 偃武修文 仁宗趙禎 077 01 少小繼位,太后秉政 078 02 景祐親政,不值稱道 087 03 國母之爭,生死兩皇后 091 04 再次上演的「澶淵之盟」 095 05 半途而廢的慶曆新政 098 06 宮廷驚變,無奈立儲 101 第五章 銳意改革 英宗趙曙、神宗趙頊 105 01 養子繼嗣,解怨兩宮 106 02 「濮議」論戰:追贈生父名分 109 03 病榻立儲:英宗大志難酬的短暫一生 112 04 受命即位的宋神宗趙頊 117 05 躊躇滿志:銳意進取的少年天子 120 06 熙寧變法:變法圖強的宋神宗 123 07 雄心未酬,抑鬱而終 127 第六章 無力回天 哲宗趙煦 131 01 垂簾聽政的高太后和影子皇帝 132 02 元祐更化:改革背後的朝廷 137 03 蜀、洛、朔黨爭,不見硝煙的戰場 141 04 影子皇帝的復仇始末 145 05 哲宗孟皇后的悲喜一生 149 第七章 任人宰割 徽宗趙佶、欽宗趙桓 153 01 浪子當朝:從建中到崇寧的執政過程 154 02 雅好藝術,崇信道教 158 03 粉飾太平,鎮壓起義 161 04 「光復」燕雲:長久的夢想與短暫的輝煌 164 05 被迫禪位,異邦偷生 167 06 強披龍袍的宋欽宗 170 07 柔弱寡謀怎能救國 173 08 靖康之恥,亡國遺恨 175 第八章 偏安江東 高宗趙構 179 01 求和使者,患難皇帝 180 02 無意抗敵,有心偏安 183 03 苗劉之變:寵信奸佞的後果 186 04 宋高宗的「杯酒釋兵權」 190 05 紹興和議 194 06 甘當附庸,無奈退位 198 07 深明大義吳皇后 201 第九章 壯志難酬 孝宗趙 205 01 皇權重回太祖脈 206 02 隆興北伐與隆興和議 209 03 得與失:孝宗重振皇權的努力 212 第十章 庸碌無道 光宗趙惇 219 01 紹熙初政,不孝子登基 220 02 跋扈善妒的李皇后 224 03 偏執瘋皇帝,兒奪父位得人心 228 第十一章 傀儡皇帝 寧宗趙擴 233 01 理政無方,有德無才 234 02 慶元黨禁下的傀儡皇帝 239 03 嘉定議和:草草收場的開禧北伐 243 04 重臣弄權,矯詔立嗣 246 第十二章 志大才疏 理宗趙昀 251 01 廢立陰謀:從平民到皇帝的奇旅 252 02 端平更化:有名無實的中興之夢 256 03 端平入洛:收復故都夢想的破滅 260 04 蒙軍南進,宋朝岌岌可危 264 05 荒貽晚年,委政佞臣 267 第十三章 無能喪國 度宗趙 271 01 十年天子:先天不足的皇帝 272 02 蟋蟀宰相:欺君誤國的權臣 275 第十四章 破國亡家 恭帝趙、端宗趙、末帝趙昺 281 01 孤兒寡母:趙氏王朝的窮途末路 282 02 吐蕃高僧:恭帝的最後歲月 287 03 抗元英雄:永照汗青的文天祥 290 04 亡命天涯的宋端宗趙 293 05 崖海大戰:趙氏家族的悲壯末路 297 06 宋陵大浩劫 300

商品規格

書名 / 正說大宋十八帝
作者 / 劉雅琳
簡介 / 正說大宋十八帝: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大多數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血腥、殺戮,唯有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例外。趙匡胤取代後周時,並未採取血腥手段,更沒有擔心前
出版社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023608
ISBN10 / 9864023608
EAN / 9789864023608
誠品26碼 / 2682170124007
頁數 / 30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前 言
宋朝(九六○--一二七九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四個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宋朝無論是在文化、藝術、經濟還是軍事實力上,都遠遠超越了之前的秦、漢、唐三個大一統王朝。趙氏家族兩宋十八朝都遵循同一個治國策略--昌文偃武,走的是一條通過發展經濟實現富裕的道路。
眾所周知,文武皆為「國之大器」,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富國不等於強兵,由於軍事上的孱弱或軟弱,因而宋朝自始至終受制於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尤其是受到來自北方的遼、金、蒙古的威脅,使得整個趙宋基業雖屹立三百年,卻又飄搖不定、搖搖欲墜,給後世留下了「積貧積弱」的印象。
宋朝「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國策,發端於趙氏家族基業的締造者--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此對手握重兵的大將保持著警惕,唯恐有朝一日他人會黃袍加身推翻自己的江山。由於存在這種顧慮,趙氏歷代君主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現象十分突出,所以宋代的文化昌盛達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頂峰時期,在教科文方面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水準。
與中國歷史上其他封建統治家族相比,趙氏家族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十六位君主,其中六人無親生兒子繼承皇位,若加上太宗的兄終弟及,皇儲更顯缺少。這在中國帝王時代,恐怕是獨一無二的。
在父死無子繼的特殊情況下,趙氏政權的皇位傳承相對順利,並未出現大的危機,這著實讓人驚訝,可見趙氏家族「昌文偃武」的國策還是有成效的。雖然在這表象的背後夾雜著極其複雜的內外因素,也有各種政治勢力暗中角力,但至少皇帝的「家」從表面上看是穩定而安靜的。
宋王朝消極地接受中晚唐、五代的教訓,著重推行文官政治,按照皇帝集權、臣僚分權、中央集權、地方分權的原則,有效地維護了政治穩定,消弭了各種內訌,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大多數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例外。趙匡胤取代後周並未採取血腥手段,更沒有擔心前朝子孫復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為盟,要求後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著尊師重教的風氣,大宋皇帝在強調大權獨攬的同時,又兼顧對臣僚的體貌寬柔,故其爭鬥少有誅殺,較為開明廉潔。
終宋一朝,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的次數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由於過分看重「以儒立國」,使得整個時代尚武精神淪落,結果大大削弱了國家的軍事實力,使得大宋王朝在面對外來強敵時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最終走上了任外虜欺凌的不歸路。
《正說大宋十八帝》一書,為讀者描述了趙氏家族歷代君主是如何處理家族以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以實現長久統治的故事。書中全面刻畫了宋王朝皇帝的性格、命運,從中勾勒出了宋代三百二十年風雲變幻的喜劇悲歌。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亂世英傑 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九二七--九七六年),宋朝開國皇帝,西元九六○--九七六年在位,廟號「太祖」。他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宏殷,母親杜氏。宋朝的建立基本上結束了從唐中葉就已開始的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作為大宋朝的締造者,為了趙氏家族的百年基業、長久統治,趙匡胤深諳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掌握軍權的道理。於是,他在統一全國後,以文治國,軍政分開,削弱藩鎮勢力。
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武全能,不僅醫治了國家數十年的戰爭創傷,也為趙氏家族三百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開始的昌文偃武、偏重防內的政權統治模式,對趙家歷代君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終宋一朝,雖然沒有發生武將奪權的情況,但文官專權卻一次次將趙氏家族推向風口浪尖,造成趙家統治長期的積弱不振,最終走向滅亡。
01 出身將門,善抓機遇的趙匡胤
亂世出英雄,古代封建社會的朝代更替,皆為新興家族與舊家族的此消彼長。李唐家族統治的沒落、唐末的藩鎮割據,為不甘人後的趙氏家族提供了舞臺。
西元九二七年,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曾祖趙眺,唐朝時任幽都令;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為後周檢校司徒、岳州防御史。趙家在當地是讓人尊敬的名門望族。相傳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由於出身將門,趙匡胤受家庭的薰陶自幼便學習騎射和練武,表現出極強的恆心和毅力,並練出一身好武藝。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二十年了。社會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是長久不息的動亂,在趙匡胤出生後的十幾年間朝代兩度更迭,天子也換了五六位。
西元九四五年,十九歲的趙匡胤結婚成家,娶妻賀氏。二十一歲那年毅然決定離家外出闖蕩一番,於是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趙匡胤離家後,一路南下。他去投奔父親昔日的同僚復州防禦使王彥超,但世態炎涼,不但沒有從這個有權有勢的前輩那裡討得一官半職,反而受到了不少白眼和冷遇。王彥超給了趙匡胤幾貫錢就把他打發走了,父親其他的好友也給了他同樣的待遇。
兩年頗為艱辛的流浪生活磨鍊了趙匡胤的意志,使他的眼界也更為開闊,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但都未能如願。一日,趙匡胤到了漢水邊的重鎮襄陽,住在一所寺院裡。寺院裡有一位飽經滄桑、閱世知人頗深的老僧。他見趙匡胤方面大耳,雖滿臉風塵卻難掩富貴之相,一身破舊裝束卻透出英偉之氣,又見趙匡胤談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勸趙匡胤北上。老僧告訴趙匡胤,南方地區的各個政權相對較穩定,而北方卻是戰亂頻繁,亂世出英雄。趙匡胤接受了老僧的建議,帶著老僧的厚贈,北上尋找發展機遇。
乾佑元年(九四八年),二十三歲的趙匡胤終於等來了機會。在北上途中,趙匡胤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叛,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奔到了郭威的旗下,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趙匡胤武藝嫺熟,又精通兵法,很受郭威的賞識。乾佑三年(九五○年),郭威發動兵變推翻了後漢政權,建立了後周,時為周太祖。趙匡胤在擁立郭威做皇帝的過程中出了不少力,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官拜滑州副指揮,負責宮廷禁衛。趙匡胤在郭威這場兵變中受到了啟發: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掌握軍權。於是趙匡胤兢兢業業地在後周禁軍中幹得很出色。
周太祖的養子、開封府尹柴榮時常出入皇宮,見趙匡胤頗有才能便將他調到自己帳下,讓他擔任開封府的騎兵指揮官。周太祖無子,柴榮被選為皇位繼承人。趙匡胤來到未來皇帝的門下,並且與柴榮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由此走上了通往權力頂峰的道路。
顯德元年(九五四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為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為趙匡胤施展才華和抱負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一方面因為趙匡胤是周世宗稱帝前的親信將領,自然會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周世宗是一個順應歷史趨勢的英明君主,他後來所積極從事的統一中國的事業,為趙匡胤等有才華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隨之被調到中央禁軍任職。同年二月,北漢劉崇聯合契丹大舉進攻後周,周世宗調兵遣將、御駕親征,趙匡胤隨同出征,雙方部隊在山西高平相遇展開激戰。戰鬥開始不久,北漢軍隊就佔了上風,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等人畏敵如虎,一見陣勢不好竟臨陣逃脫,一時間後周軍隊陣腳大亂,情形十分危急。而周世宗身邊只有趙匡胤和另一個將軍張永德所率領的親兵四千人。危急之時,趙匡胤鎮定自若,周世宗聽取他的建議將身邊的禁軍兵分兩路夾擊遼軍,分別由趙匡胤和張永德領兵。趙匡胤帶領騎兵衝入敵陣,士氣大振。後周的增援部隊及時趕到投入戰鬥,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衝擊而敗退,後周軍隊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京後,趙匡胤因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周世宗的進一步賞識。他不但被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還被周世宗委以禁軍高級將領的重任。在趙匡胤主持下,後周禁軍完成了汰除老弱、挑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三項工作,後周軍隊的面貌大大地改觀,增強了戰鬥力。
也正是在整頓軍隊過程中,趙匡胤開始在禁軍中形成自己的勢力。他利用機會陸續將自己的心腹羅彥瓌、李重進、潘美、米信、張瓊和王彥升等人,安排到禁軍中擔任各級將領,進而從上而下控制了禁軍。此外,他又結交禁軍其他高級將領,與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李繼勳、王政忠、劉慶義、劉守忠、劉延讓、韓重贇結為「義社十兄弟」,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勢力圈子。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為的皇帝,素懷統一天下的大志。從顯德三年(九五六年)到顯德五年(九五八年),周世宗先後對南唐發起過三次進攻,逼迫南唐將江北十五州的土地割讓給後周。在為統一天下進行的戰爭中,趙匡胤戰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他逐漸成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軍政大權。
自南唐戰役以後,趙匡胤在處事待物上與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他只注重在軍隊中交結武將,而現在對文人也比較重視了。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人都在這前後被他羅致在麾下成為其心腹幕僚。除此之外,他也開始留意經史,一改從前那種不喜詩書的草莽作風。
唐末藩鎮割據者所依恃的驕兵悍將經常廢立主將,造成了唐末五代的軍閥割據、政權頻繁更易的局面,這種風氣自下而上,大權在握的趙匡胤也有做皇帝的機會。但趙匡胤要做皇帝眼前還有大障礙,當時覬覦皇位的至少還有兩人,即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周太祖郭威去世前,任命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讓李重進擔任馬步軍都虞侯。高平之戰後,趙匡胤奉世宗之命整頓禁軍,殿前司的實力和地位晉升了一步。張永德和李重進雖然都握有兵權,但李重進的地位比張永德高,張永德心中很不服氣,兩人之間的矛盾很大。周世宗為此設立了殿前司都點檢一職由張永德擔任,讓他在地位上與李重進平起平坐。張永德與趙匡胤交情深厚,趙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賀氏去世後,續娶將軍王饒的女兒,張永德贈給趙匡胤大量錢財,讓他辦了個風光的婚禮。
顯德六年(九五九年),周世宗無意中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得到一塊木牌,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顯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張永德的,但周世宗還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不幸染病只得回京。他命宰相范質、王朴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兼樞密使,三相並掌軍政大權,以輔佐年僅七歲的幼主。武臣方面,他又想到了那塊神秘的木牌,認為張永德手握重兵,又與李重進爭權奪利,便格外擔心張永德發動兵變。於是周世宗解除張永德都點檢之職,換上了自認為很可靠的趙匡胤。
張永德失勢後,對趙匡胤的皇帝之路產生障礙的還有李重進和宰相王朴。李重進缺乏政治家的遠見,雖手握兵權卻沒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勢力。宰相王朴辦事果斷、性格剛毅,文武大臣都很敬畏他。顯德六年(九五九年)三月,王朴突發腦溢血而死。趙匡胤平生最怕王朴,幾天前還被王朴訓斥得「唯唯而退」,他現在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同年六月,周世宗去世,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史稱周恭帝。此時後周的軍事大權掌握在趙匡胤手中,他便設計且輕而易舉地將李重進名升實貶到揚州做節度使,控制了整個京城的局勢。時局變化之快,機遇得來之易,連趙匡胤自己也沒有料到。
當時在京城的禁軍兩司將領幾乎都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或好友。五代皇帝多由軍將擁立已成慣例,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幕僚趙普等人看到周恭帝年幼無能,就秘密策劃準備奪取皇位。不久,趙匡胤在帳下謀士們的精心策劃下,最終通過陳橋兵變實現了從流浪漢到皇帝的夢想。
趙匡胤在群雄並起的混戰中,憑藉個人的心機與謀略,以及卓越的軍事家才幹,用武力消滅了一個個爭雄一方的霸主,結束了從唐中葉就已開始的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趙匡胤執政後,「重文輕武」的思想對趙家歷代君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使趙氏家族的命運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鮮明標誌。趙氏家族的命運,見證了一個朝代興衰榮辱的歷程。
02 上演陳橋兵變,建立趙宋政權
「結義兄弟」,對平民百姓來說是感情的見證,但對於貴族則是家族利益的集合體。陳橋兵變,既是趙匡胤主觀求取的結果,又是綁在戰車上的一干兄弟及其家族的共同利益訴求。由郭威開國的後周,只因柴榮家族根淺葉疏無力支撐起整個天下,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顯德六年(九五九年)六月,周世宗去世,由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當時,後周的局面是「主少國疑」,人心浮動、謠言四起,「時人咸謂天下無主」,後周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在周世宗去世後的半年裡,在禁軍高級將領的安排上,發生了對趙匡胤絕對有利的變動。在殿前司系統,原來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點檢一職,由慕容延釗出任,趙匡胤對慕容「素所兄事」,兩人私交甚好,關係非同一般;原來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職,則由王審琦擔任,此人既為趙匡胤的「布衣故交」,又是「義社十兄弟」之一,與當時已經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一樣,都是趙匡胤勢力圈子中的核心人物。而在侍衛司這一系統的高級將領中,趙匡胤與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有「兄弟」之誼,「情好親密」,他當時正領兵駐守在淮南揚州。京城中擁護後周政權的實際上只剩下副都指揮使韓通,勢孤力單的韓通自然無法同趙匡胤相抗衡了。
在趙匡胤和帳下謀士們的精心策劃下,一場兵變就要上演了。顯德七年(九六○年)春節,太后和幼主升乾元殿接受百官朝賀,人們正沉浸在歡慶祥和的佳節氣氛中,位於邊境線上的鎮、定二州卻傳來了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小皇帝柴宗訓徵得宰相范質的同意後,令檢校太尉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這正中了趙匡胤的心意。
顯德七年正月初二,趙匡胤按計劃率軍從開封出發,當天駐紮在距開封四十里的陳橋驛。軍中通曉天文的軍校苗訓指著天上對趙匡胤的親信守門人楚昭輔說,他看到了兩個太陽在相互搏鬥,「黑光摩蕩者久之」,並說:一日克一日,是天命所歸。這類說法,無非是改朝換代之際,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而慣用的伎倆而已,然而這番煞有其事的說法卻得到了大部分軍士的認同。當晚五鼓時分,軍士們聚集在軍營門口,紛紛議論著應將趙點檢立為天子,有人出面闢謠,但軍士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次日黎明,趙匡胤還未醒來,一夜未眠的將士們握刀持劍,早已環立帳前,呼聲四起。有些將士全副披掛,準備逕直入帳擁立趙匡胤。守在帳外的趙匡義連忙進帳喚醒趙匡胤,擁他出帳。帳外將士披堅執銳列隊而候,一見趙匡胤出來,便大聲高喊道:「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趙匡胤還來不及回答,一件黃袍已披在他身上。眾將士一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趙匡胤假裝推辭,眾將士不依,扶他上馬南行。趙匡胤佯裝無奈,說將士們貪圖富貴強立他為天子,因此必須聽他指揮,眾將士都下馬聽命,於是趙匡胤頒布了入京以後的約束,率大軍返回開封。城門早在石守信的控制之下,大軍順利入城。趙匡胤在眾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個局勢。正在早朝的後周大臣們得知兵變消息,個個大驚失色、手足無措,只有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立即從朝中回家,企圖組織抵抗,但剛進家門便為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所殺。
當宰相范質等人被軍士挾持來到都點檢衙門時,趙匡胤哭著說他受先皇厚恩,今日為將士們所逼到了這般地步,實在慚愧。范質正想答話,軍校羅彥瓌持劍上前厲聲喝道:「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范質等人面面相覷,深知已無回天之力,只得一齊跪拜在地,高呼「萬歲」。
趙匡胤見眾官已被收服,立即趕往皇宮迫周恭帝遜位。文武百官就列後,早有原後周翰林學士陶穀從袖中拿出事先擬就的禪位詔。趙匡胤換上龍袍,接受群臣朝賀,正式登基為帝,而遷恭帝及符后於西宮,更其帝號為「鄭王」,而尊符后為周太后,趙匡胤就這樣完成了禪讓大禮。由於其所領歸德軍在宋州,於是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仍定都汴京,趙匡胤成了趙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趙匡胤親自立下規矩:後周皇室後代會受到趙氏歷代皇帝的照顧。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趙匡胤發起的成功政變,他兵不血刃登上帝位,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從此開始了趙氏王朝三百多年的統治。
03 皇權集中:杯酒釋兵權
「皇權」是封建時期各大家族的最高追求,但得天下難,治天下更難。尤其在唐末宋初,割據一方手握權力的大家族比比皆是,「杯酒釋兵權」使趙氏家族坐穩了權力的第一把交椅。
建隆元年(九六○年),趙匡胤通過發動陳橋兵變,在其弟趙匡義及心腹的裡應外合下,從後周幼主手中成功地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面對新政權,後周舊臣中識時務者紛紛俯首稱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擺布者,尤其是昔日與趙匡胤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們。周世宗去世後,懷有帝王野心的人何止一個趙匡胤?只是趙匡胤捷足先登使他們失去了一次實現野心的機會罷了,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打消念頭。有的在等待觀望,希冀東山再起;有的則「日夜繕甲治兵」,準備與新王朝來一番角逐。
面對這種局勢,趙匡胤和趙普等人認為應採取以穩定京城、籠絡後周舊臣為主的方針,以靜制動,穩定天下。依據這一方針,趙匡胤對後周舊臣實行了官位依舊、全部錄用的政策,甚至連宰相也仍由舊相范質繼任,並派人昭告天下。為了保證對後周舊臣籠絡和收買的成功,趙匡胤還毫不留情地打擊那些恃勢欺凌舊臣的新貴們。京城巡檢王彥升是當年兵變入城時的先鋒,自恃擁立有功,橫行不法,最終被貶為唐州刺史,並因其殺死了韓通而終身不授符節和斧鉞。趙匡胤的這些做法,對穩定後周舊臣的情緒,緩解他們對新王朝的疑懼,使他們放心地為新王朝服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朝廷穩定後,趙匡胤要著手解決的是兩個握重兵在外的將領。一個是駐守潞州的原後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一個是駐守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趙匡胤便遣使加兩人為中書令的榮銜,試圖穩住他們。
李筠先是下令將使者拒之門外,既而勉強接待了使者,但卻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掛起周太祖的畫像放聲大哭。其後,他與北漢國主劉鈞結盟,劉鈞許諾幫助李筠起兵攻宋,於是李筠於建隆元年(九六○年)四月正式起兵。
李筠狂妄無謀,他沒有採納幕僚們的建議竟率軍直搗汴京,趙匡胤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率軍平叛。石守信在兩軍的初次交鋒中大敗李筠,令李筠元氣大傷。六月,趙匡胤又率軍親征,李筠連遭敗績,退入澤州城。趙匡胤親自指揮各軍攻城,澤州城破,李筠走投無路,投火自焚,其子李守節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亂被平定。
李筠反宋的消息傳到揚州後,南方的李重進也準備起兵回應。李重進是周太祖的外甥,周世宗去世時以馬步軍都指揮的身分駐守揚州,實際上是與趙匡胤分掌內外禁兵的。李重進打算與李筠南北夾攻宋軍,便立即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處聯絡。但翟守珣卻偷偷來到汴京,將李重進的詳細計畫告知了趙匡胤。由於當時要應付李筠之事,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戰,趙匡胤厚賜翟守珣,並讓他回去設法拖延李重進起兵的時間。翟守珣回去後施展巧舌,詆毀李筠不足與謀大事,勸李重進不要輕舉妄動。志大才疏的李重進果然中計,沒有及時起兵,錯失了良機。
經過短暫的休整,同年十月,趙匡胤又親率大軍征服了李重進,宋初的「二李之亂」就這樣被平息了。至此,宋王朝與後周舊臣之間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二李叛亂的平定,不僅懾服了後周舊臣,更重要的是警示了武將,提醒他們必須服從新政權。
五代後期,發動兵變篡奪皇位的已不再是在外擁有兵權的藩鎮節度使,而是在中央典領禁兵的宿將,趙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點檢身分發動兵變取代後周的。「二李」的相繼叛亂,使他更加確信擁有重兵的武將和藩鎮是國運長久最大的威脅。然而,國家處於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進行統一戰爭和鞏固邊防都需要武將統兵征戰。為了確保統治的穩固,趙匡胤決心採取對自己更為有利的措施,將典領禁軍的宿將做一番調整。
陳橋兵變後,韓令坤和慕容延釗分別出任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最高將領,不過趙匡胤有意派他們領兵在外,使他們難有作為。石守信和高懷德成為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最高長官,石守信是趙匡胤的義社兄弟,高懷德則是趙匡胤的妹夫。他還把另一個義社兄弟王審琦提為殿前都指揮使,讓自家兄弟趙匡義頂替了王審琦出缺的殿前都虞侯。這樣,除了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和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外,禁軍兩司都控制在趙匡胤親信的手中。
到了建隆元年歲末,趙匡胤又以義社兄弟韓重贇和心腹將領羅彥瓌取代了張光翰、趙彥徽兩人。對後周時在禁軍中聲望不在自己之下的韓令坤和慕容延釗,趙匡胤還是放心不下。建隆二年閏三月,趙匡胤決心不再任命自己出任過的殿前都點檢,將韓、慕容分別罷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和成德節度使,同時以石守信替代了韓令坤,從而使禁軍高級將領成為趙匡胤清一色的嫡系親信。
趙匡胤認為由親朋故友執政禁軍就不再會發生推翻宋朝的兵變,但他還是不能完全確定自己的計畫能否萬無一失,於是便找來趙普商量此事。他對趙普說:「天下自唐末以來,帝王數十年間凡易八姓,戰亂紛爭經久不息,蒼生塗地,這是為何?有沒有平息天下之兵,建設國家的長久之計?」趙普精通治道,說:「沒有其他原因,是因為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罷了。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又勸太祖將握有兵權的石守信等人改授他職,趙匡胤說道:「卿言過重,這些弟兄跟隨我多年,他們絕對不會背叛我,你何必那麼擔憂呢?」趙普又說:「我倒不是擔心他們會背叛你,只恐怕萬一他們手下的人不能控馭,到那時也由不得他們了。」趙匡胤聽後,聯想到自己親身經歷的那次兵將擁立的場面,頓覺不寒而慄,於是他精心設計了一場巧奪兵權的酒宴。
建隆二年(九六一年)七月,一天晚朝結束,趙匡胤設宴招待石守信、王審琦等高級將領。酒酣之時,趙匡胤卻悶悶不樂。石守信等人忙問原因,趙匡胤令左右侍從退去,對這些手握兵權的親信說:「如果沒有你們的出力相助,我也就沒有今天,你們的功德我銘記於心。可就是做了皇帝以後,還不如做個節度使快樂,我每天都不能高枕無憂。」石守信等人納悶,忙問為何。趙匡胤答道:「這不難明白,皇帝的位子,誰不願意呢?」石守信等人聽到趙匡胤話中有話,忙叩頭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既定,誰還敢有異心!」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都對我忠心耿耿並無異心,我擔心的是如果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有朝一日也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到那時你們不想做皇帝也不行了。」聽罷此言,石守信等人方才明白過來,原來趙匡胤擔心他們有奪位之心,以後有可能效仿造反,便磕頭請趙匡胤指點明路。趙匡胤見時機成熟,語重心長地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是多積金帛,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罷了。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到地方上去購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飲酒作樂,安享天年。這樣一來,我們君臣間互不猜嫌,大家相安無事,這豈不很好!」石守信等人跟隨太祖多年,深知他說這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便一起叩頭謝恩。
第二天,石守信等禁軍將領紛紛上書,稱自己有病在身,請求解除兵權。趙匡胤一一照准,解除了他們的禁軍職務,同時賞賜他們大量金帛,並授予他們有名無實的節度使官銜。只有石守信兼職如故,但兵權已不在其手中。到了建隆三年,石守信的虛名也被剝奪。而禁軍將領職位的空缺則按照趙普的計策全部由文官接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削奪禁軍將領兵權後,趙匡胤曾想讓天雄軍衙內都指揮使符彥卿統領禁軍。符彥卿是周世宗及皇弟趙匡義的岳父,趙匡胤對他頗加優遇,但趙普以符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再委兵柄為由相諫。趙匡胤不聽勸阻,認為自己待符彥卿甚厚,符彥卿不會辜負自己。趙普卻反問他:「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趙匡胤默然無語,此事便作罷。趙匡胤意識到節度使的兵權不能不削,於是上演了第二次「杯酒釋兵權」。
開寶二年(九六九年)十月,趙匡胤在後苑宴請節度使武行德、郭從義、王彥超等五人。酒至酣時,趙匡胤從容說道:「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五人皆明白趙匡胤的醉翁之意,立刻自陳艱苦,請求乞歸,於是五人都被罷任,授以虛銜,其他一些未赴宴的節度使如向拱、袁彥等也都相繼交出了兵權。
趙匡胤通過對藩鎮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壓抑,改變了五代時期方鎮雄厚、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提高了中央的威權。「杯酒釋兵權」後,禁軍中的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等職務都不再設置了,只剩下了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這三個不能相互統屬的職務,這三使各領一司(合稱「三衙」)、互相牽制,均直接聽命於皇帝。同時,「三衙」的長官都由資歷較淺的後輩武將擔任,難以在禁軍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勢力。
趙匡胤吸取唐末五代藩鎮之亂的教訓,以削奪武將兵權而鞏固了帝位。但他並沒有採用歷史上屠殺功臣的做法,這對於皇帝和武將來說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也充分顯示出趙匡胤在政治上傑出的御人之術。然而過分地削奪武將兵權而讓文官擔任將領,也是導致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積弱局面的重要原因。
總之,趙匡胤削奪兵權、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證了宋朝軍隊的長期穩定,徹底結束了武人亂政的動盪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趙匡胤所有措施的核心都是「猜防」二字,猜忌將領、鉗制士兵,這不但影響到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也由此形成了趙氏歷屆君主猜忌和抑制武將的所謂祖宗家法。因而,北宋一代的武人以保身全名為大幸,趙匡胤以後幾乎再無名將,這對於趙氏政權的統治而言不能不算一個敗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為讀者描述了趙氏家族歷代君主是如何處理家族以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以實現其長久統治。書中全面刻畫了宋王朝十八帝的性格、命運,從中勾勒出了宋代三百二十年的風雲變幻、歡喜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