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大唐二十一帝
作者 | 劉雅琳 |
---|---|
出版社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正說大唐二十一帝:自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至唐為朱溫所滅,唐朝前後經歷二十一位皇帝共二百八十九年。正所謂「歷史是鮮血寫成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帝王、權臣、英雄、 |
作者 | 劉雅琳 |
---|---|
出版社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正說大唐二十一帝:自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至唐為朱溫所滅,唐朝前後經歷二十一位皇帝共二百八十九年。正所謂「歷史是鮮血寫成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帝王、權臣、英雄、 |
內容簡介 自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至唐為朱溫所滅,唐朝前後經歷二十一位皇帝共二百八十九年。正所謂「歷史是鮮血寫成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帝王、權臣、英雄、宦官、後宮,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什麼唐朝中後期雖有賢君,可是唐王朝的沒落之路已無人可擋?是誰將大唐江山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又是誰意圖力挽狂瀾卻終究無力回天? 本書講述唐朝二百八十餘載的風雲湧動,圍繞李氏家族的傳承和紛爭,二十一位皇帝的悲喜人生,再現大唐王朝那段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
作者介紹 劉雅琳劉亞玲,筆名劉雅琳,教授,知名文化學者,教育專家,禮儀文化與素養專家,禮儀培訓師導師;從事高等教育三十年,有豐富的外事工作經驗。擔任國際團體、知名學府、世界五百強企業項目合作或智庫專家;開展管理諮詢與培訓千餘場,線上及面授學員千萬餘人,深受學員歡迎。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奠基李家天下 唐高祖 013 01 貴族出身:好風憑藉力 014 02 晉陽起兵:時逢亂世,英雄輩出 017 03 擁立新君:師出有名,建李唐天下 021 04 大一統:征戰全國,力克群雄 024 05 各色朝臣:容百家為李氏所用 029 06 百廢待興:創業之初,萬事開頭難 032 07 府兵制:亦農亦兵,利家利國 037 08 太上皇帝:識時務者為俊傑 041 第二章 開盛世天朝 唐太宗 047 01 悲歌玄武門:與其坐以待斃,弗如先發制人 048 02 文官武將: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055 03 吏制改革:集思廣益,避免專權 060 04 修《氏族志》:綜觀天下,唯李氏獨尊 063 05 貞觀之治:得民心者得以穩坐高位 069 06 貶佛抑道崇儒:因勢利導,為我所用 072 07 從諫如流:兼聽明,偏信暗 075 08 賢后長孫:相夫教子,母儀天下 077 09 凌煙閣上: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083 10 侯君集謀反:唐太宗忍痛除之 090 11 遠交近攻:揚李唐國威,四海皆臣服 092 12 金丹毀身:功大於過,瑕不掩瑜 096 第三章 守成之君 唐高宗 099 01 太子之位:夫為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100 02 平高陽謀反:當仁不讓,該出手時即出手 104 03 起用罪臣:恩威並重,以求忠君之士 107 04 以廢后立威信:皇權初試,君臨天下 110 05 武后手段:為樹威信,謀殺重臣 114 06 司法與邊事:文治武功,逞父遺風 118 07 委政武后:君子不與命爭 123 第四章 血雨腥風女皇路 武則天 125 01 入選宮廷:緣起唐太宗,受寵唐高宗 126 02 天后參政:初登政治舞臺 129 03 重訂《姓氏錄》:提高武姓地位 135 04 數易太子:憑誰問「虎毒不食子」 138 05 諒賢而用:視死如歸的劉苑 143 06 武周帝位:革唐命,竟是武家天下 146 07 打擊異己:哪裡有壓迫哪裡便有反抗 150 08 任用酷吏:以高壓政策對決父權社會 155 09 內寵之亂:位高權傾,姑息養奸 160 10 難議子嗣:於自家與夫家中取捨 162 11 五王政變:還政李族,無奈的結局 166 第五章 孱弱天子 唐中宗、唐睿宗 171 01 廢立之間:任皇權擺布的棋子 172 02 縱容韋后:後宮干政,朝綱大亂 175 03 狠毒妻女:野心膨脹,為所欲為 180 04 搖擺之間:明哲保身,但求無過 184 05 太平之死:為皇權,姑侄一爭到底 189 第六章 高處不勝寒 唐玄宗 193 01 外貶功臣:欲使其「悠閒自保」 194 02 「友愛」兄弟:故作姿態難掩猜忌 198 03 掌控禁軍:以忠誠之士確保帝王安危 203 04 廢后不立:控制內宮勢力 206 05 明皇手段:以儉治國,毀財樹威 209 06 一日誅三子:最難皇家骨肉情 211 07 奸相當道:口蜜腹劍,試圖扳倒太子 215 08 寵遇楊氏:外戚專權,終招大禍 219 09 馬嵬兵變:貴妃既死,誰是主謀 224 10 淒涼晚景:繁華盛世,過眼雲煙 228 第七章 國難稱王 唐肅宗 233 01 忍辱負重:險象環生的太子生涯 234 02 趁亂執政:不失時機,終成大事 237 03 良娣弄權:江山殘破,無心內宮 240 第八章 平叛天子 唐代宗 243 01 宦官干政:內大臣的迅速崛起 244 02 大亂之後:江河殘破,帝王奈何 249 03 異族頻擾:無回天之術 252 第九章 力求革新 唐德宗、唐順宗 255 01 對待朝臣:用人當疑還是用人不疑 256 02 姑息藩鎮:憑誰問「藩岳坐鎮,輔我京師」 259 03 宦官典軍:是無奈還是悲哀 263 04 兩稅法:劃時代的賦稅改革 265 05 重病即位:穩坐二十餘載的皇太子 268 06 二王八司馬:有志革新,雄心未竟 270 第十章 中興名君 唐憲宗 275 01 內禪之謎:成大事者不拘小義 276 02 大臣遇襲:天子腳下,為所欲為 278 03 裁制藩鎮:堅決用兵,英主偉志 281 04 元和禮佛:人算不如天算 284 第十一章 短壽天子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287 01 子以母貴:皇三子登基 288 02 縱情享樂:萬民之君,居之有愧 290 03 無心政事:在其位不謀其事 293 04 牛李黨爭:明爭暗鬥所為何來 295 05 唐敬宗之樂:有其父必有其子 298 06 唐文宗之道:同父所生,天淵之別 302 07 甘露之變:不以成敗論君王 305 08 唐武宗所為: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309 09 內憂外患:李黨賢相平定之功 312 10 大舉滅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315 第十二章 唐末賢君 唐宣宗 319 01 終結牛李黨爭:深藏不露,隱而待發 320 02 科舉選官:能者上,庸者下 322 03 宰相和宦官:平衡內外,為我所用 326 04 不怒自威:恭謹節儉,惠民愛物 329 05 嚴律宗親:家事不為,豈可治國 331 06 仙丹誤命:宿命如此,無法逃離 333 第十三章 驕奢之主 唐懿宗 335 01 混沌繼位:天子出自十六宅 336 02 暴斂錢財:成由勤儉,敗由奢 338 03 怒殺御醫:濫用皇權,天理難容 340 04 鎮壓起義:官逼民反,強弩之末 343 05 廣建佛院:倒行逆施,佛不佑唐 347 第十四章 末世弭音 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 349 01 阿父掌權:山河裂變終歸西 350 02 企圖治國:惡賊當道,回天乏術 354 03 任人宰割:明日黃花,東流之水 358
書名 / | 正說大唐二十一帝 |
---|---|
作者 / | 劉雅琳 |
簡介 / | 正說大唐二十一帝:自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至唐為朱溫所滅,唐朝前後經歷二十一位皇帝共二百八十九年。正所謂「歷史是鮮血寫成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帝王、權臣、英雄、 |
出版社 /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023592 |
ISBN10 / | 9864023594 |
EAN / | 9789864023592 |
誠品26碼 / | 2682170123000 |
頁數 / | 36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7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前 言
大唐王朝(六一八--九○七年)是中華民族封建時期的中興時代,它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唐高祖李淵起兵推翻了隋朝的統治,李唐王朝得以建立,歷經兩百八十九年,並且從唐太宗李世民貞觀時期到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大唐王朝一直向前蓬勃發展。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出現了空前繁榮的盛況。
唐高祖李淵在隋末天下大亂中力克群雄,推翻了隋朝的統治,奪取了皇位。之後,為了一統天下,李淵率部先後與河北竇建德、領導瓦崗寨起義軍的李密,以及劉武周、杜伏威等勢力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並在唐太宗李世民初期實現了天下統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儘管他的皇位是通過在「玄武門兵變」的刀光劍影中勝出而獲得的,但是他登基後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從各方面促進了唐朝的發展。唐朝在政治上沿襲了隋制,並逐步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師」和「三公」,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力。同時更加完備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它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在大臣的選用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摒除偏見,將秦王府幕僚與唐高祖舊臣及原太子的部屬統一起來為自己所用,使他們在朝廷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君臣齊心協力締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唐高宗李治在李世民的幾個兒子中,不算是最出色的。他能夠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憑藉的是舅舅長孫無忌的大力支持。李治在太子之爭中坐收漁利,而他的治國之策完全沿著其父的道路前行,成為歷史上一位有名的「守成之君」。但他仁弱的個性給了皇后武則天一展身手的機會,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唯一一位「千古女皇帝」。
武則天通過掌控唐高宗,進而一步步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進行控制,最終奪取了李唐政權。為了穩固武氏家族的統治,她不惜打擊唐高宗時的舊臣,又採取了包括任用酷吏、鼓勵告密等在內的多種手段來維持強權政治。在武則天時期,武三思等武氏家族成員與武則天的男寵們都仗勢而興風作浪。最後武氏家族大勢已去,加之民心所向,又將皇權還予李氏家族。
正所謂「歷史是鮮血寫成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帝王、權臣、英雄、宦官、後宮,你方唱罷我登場。作為君主,為了鞏固其自身統治要千方百計地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團,與同自己相抗衡的勢力作殊死鬥爭。這種鬥爭有時是刀光劍影、血流成河,有時則悄無聲息、暗中較量。但無論怎樣,其結果必定是二虎相爭,要麼兩敗俱傷,要麼你死我活……
《正說大唐二十一帝》,旨在圍繞李氏家族的傳承和紛爭,再現大唐王朝那段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
內文 : 第一章 奠基李家天下 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是李唐帝國的開創者,但長期以來,他都被掩蓋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盛名之下。事實上,唐高祖也是一個膽略超群、富有權謀的政治家。他善於把握時機,而且目光遠大,積極進取,為李氏家族開創了一代帝王霸業,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業。
唐高祖執政初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為後來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唐高祖李淵作為大唐帝國的奠基人,充分發揮其作為創業者的才幹和膽識,使唐朝成為了中國封建統治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01 貴族出身:好風憑藉力
中國的封建社會,實際上就是家族社會,權力主要由一些名門望族掌握著。李淵出身貴族,這一先天的有利條件使他很容易被其他家族理解、接受和支持,這為李淵後來奪取權力、登上皇位、開創李家天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唐高祖李淵(五六六--六三五年),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西元六一八年至六二六年在位,諡號「太武皇帝」,廟號「唐高祖」。李淵的家族在其祖父李虎時便已開始飛黃騰達。李虎為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官至太尉。李虎因為助後魏權臣宇文泰成功政變,與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稱為「八柱國」,位極榮貴,死後追封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襲封唐公,北周時任安州(今湖北安陸)總管、柱國大將軍。李淵建國以後,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親李昞為世祖元皇帝。
李氏祖上顯然是依靠軍功發跡的,被時人稱為關隴貴族集團。後來,又倚賴婚姻鞏固了家世門風。李氏家族與北周皇室及隋朝的姻親關係是以獨孤氏為紐帶的。獨孤信的大女兒嫁給了宇文泰之子,即北周的第一個皇帝明帝,做了皇后。七女兒嫁給了楊忠的兒子楊堅,即後來的隋文帝,也做了皇后。四女兒嫁給了李虎的兒子李昞,這便是李淵的父母。由此可以看出,李淵家族自祖父以來便家世貴顯,不僅與北周皇室宇文氏有著姻親關係,而且與隋朝楊家有著貴戚關係,李淵與隋煬帝楊廣互為姨表兄弟。李淵的父親在北周時期就遷居長安,天和元年(五六六年),李淵出生於長安(今西安市),後由於父親早死,家中排行第四的李淵七歲就襲唐國公。李淵青年時,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仁容眾,人緣極好。
李淵的妻子竇氏也出生在軍事貴族家庭。竇氏是京兆平陵(今陝西興平)人,她的父親是隋朝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竇氏自幼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武帝宇文邕十分喜愛她,把她接入宮中撫育,常常隨侍左右。竇氏小小年紀就對政事十分關心,有獨特的見解。竇毅認為自己的女兒才貌不凡,不能將其隨便嫁人,就決定為女兒謹慎選擇一位「賢夫」。於是當竇氏到了出閣年齡之時,竇毅命人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能用箭射中孔雀眼睛的人才會入選。四方英傑紛紛爭相上門一試,但都沒能如願。李淵也慕名而來,他連發兩箭各中孔雀一目,竇毅最終將女兒許配給了他。由此可見,李淵年輕時即卓爾不群。
竇氏嫁給李淵後,盡心盡力輔佐丈夫,每遇丈夫有難解之事總能提出中肯意見。北周亡國之時,竇家作為宇文家的姻親,居然沒有受到牽連,不能不說是因為竇氏與李淵結下的這門婚事。隋文帝獨孤皇后與李淵的母親是親姐妹,即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母,竇家成為新的皇家姻親,加之竇毅謹慎自守,對隋文帝小心侍候,所以才免遭禍患。李淵因姨母獨孤皇后的關係受隋文帝垂愛,在朝廷上十分受寵。
隋朝建立之初,李淵還只是因為貴族的出身補為千牛備身,竇氏在他此後的政治生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夠不斷得以升遷。竇氏為李淵生有四子,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一個女兒,即平陽公主,後嫁給柴紹為妻。
唐高祖李淵一出場就帶著滿身的富貴,因為姻親的關係使得他在前朝、當朝都能左右逢源。在那極為重視家庭門第和姻親關係的年代,李淵的出身無疑為他後來開創自家天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是旁人所無法比擬的。
02 晉陽起兵:時逢亂世,英雄輩出
隋朝末年,各地群雄並起,農民起義不斷。亂世之中,隋煬帝不得不重用李淵。李淵藉機大樹威信、廣結豪友、擴大力量,使各路英雄紛紛投奔自己,於是李淵抓住了時機在晉陽起兵,一舉開創了李家天下。
隋煬帝即位伊始就大興土木,建東都、修長城、開運河、築馳道,使得民不堪命。隋煬帝又好大喜功:巡遊江南、北上榆林,以誇耀自己的權勢;出兵邊塞,征伐高句麗,以顯示自己的武威。結果徭役無時、戰爭頻繁,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致使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土地荒蕪。人民無法生活下去,最終不得不鋌而走險以武力來反抗隋煬帝的殘暴統治,這不僅加深了隋煬帝統治的危機,也進一步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西元六一二年,隋煬帝發動了高句麗戰爭,李淵受命在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當時民不堪苦、怨聲載道,貴族楊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起兵反隋,有相當多的貴族子弟追隨其後,遂爆發了反隋的第一次大叛亂,進一步加重了隋煬帝對大臣的猜忌。隋煬帝命李淵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兼知關右諸軍事,以防禦楊玄感。楊玄感兵敗後,李淵繼續留守弘化。他在這期間廣樹恩德、結納豪傑,引起隋煬帝的猜忌。一次隋煬帝巡幸當中,徵召李淵來行宮覲見。李淵稱病沒有前來,結果招致隋煬帝的不滿。隋煬帝曾對身邊的宮人說:「索性死了,倒也完事!」在這樣的形勢下,李淵除了倍加小心謹慎以外,必然也要設法自保尋求出路。
隋煬帝由於出兵高句麗和鎮壓各地的造反者,不得不繼續重用李淵。西元六一五年至六一六年,李淵在河東(今山西省北部)平定了當地許多股土匪,抗拒了突厥人對邊境的侵犯,表現出過人的軍事謀略。李淵鎮守太原之初,隋煬帝從樓煩巡遊到雁門時被突厥兵包圍,正是李淵的太原兵奮力援救才得以解圍。隋煬帝便讓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李淵與王仁恭兩軍在馬邑的兵力不過五千人,王仁恭因為兵少深感害怕,李淵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胡服騎射」的主意。隋軍兵馬不足五千,李淵選能騎善射者兩千餘人,飲食起居如同突厥,馳騁射獵,伺機襲擊。一次,李淵的軍隊與突厥軍相遇,李淵縱兵出擊大敗突厥,突厥人對李淵頗為忌憚。
此時的隋煬帝因荒暴而失民心,對大臣的猜忌心越來越重。在京畿一帶流傳著謠言「桃李子,有天下」「楊氏將滅,李氏將興」。謠言傳到隋煬帝耳中引起他對李姓朝臣的疑忌,李密正是因此被逼去瓦崗寨起義的。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太原是軍事重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兵源充足,而且餉糧豐沛,儲糧可供十年之用。李淵初到太原時,有「歷山飛」農民起義軍結營於太原之南,使得上黨(今山西長治)、西河(今山西汾陽)、京都道路斷絕。這支起義軍有十幾萬人,巧於攻城、勇於力戰,多次打敗隋軍。李淵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決定討伐「歷山飛」農民起義軍。兩軍相遇於河西雀鼠谷口,起義軍兩萬餘人,布陣齊嚴,而李淵所部步騎僅五六千餘。李淵在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決定智取,他將所部將兵分為二陣:以羸兵居中,揚旗鳴鼓,排成大陣,造成是主力的假象,然後以麾下精兵數百騎,分成兩個小陣,左右出擊,最終打敗了起義軍。
李淵擊敗起義軍後,他在太原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晉陽(今山西太原境內)一帶的官僚、地主、豪商也紛紛投靠李淵,他成為了太原的最高統治者。
李淵赴晉陽上任時,留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在河東潛結英俊,擴大自己的力量;次子李世民隨侍晉陽,李淵也授意他密招豪友、廣攬人才。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以及逃避征遼負罪在逃的右勳衛長孫順德、右勳侍劉弘基、左親衛竇琮等人紛紛投靠李淵,因此李淵意欲在太原發展自己的勢力,他開始在太原謀劃起兵。
此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燃遍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以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為首的三支主力農民起義軍,他們分別在河南、河北、山東和江淮一帶活動,以摧枯拉朽之勢逐漸地瓦解隋王朝的統治,將隋統治集團及其軍隊主力分隔於江都(今江蘇揚州)、洛陽、長安三處,使之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一些貴族和地方官吏見隋朝大勢已去,也乘機而起佔據郡縣建立割據政權、稱王稱帝,隋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了。在這種形勢下,早就心懷異志的李淵父子將起兵的準備正式提上了日程。
李淵的行動引起了忠於隋煬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懷疑,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五月,李淵設計殺掉王、高二人在太原起兵。李淵從太原起兵進入關中,一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李淵率部佔領隋朝舊都大興城(即長安,今西安)以後,更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與政治謀略展示出了一個新王朝開創者的風采。
03 擁立新君:師出有名,建李唐天下
在封建社會,每一次改朝換代都可以說是對上一個朝代的背叛,誰也不想落一個「臣子謀逆,不忠不孝」的惡名,於是那些改朝換代者就先擁立一個傀儡皇帝,隨後取而代之。他們以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來實現改朝換代而又不留惡名的目的。李淵如法炮製,先立隋朝代王楊侑為皇帝,擇時取而代之,從此建立了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
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十一月,防守長安城的隋軍在李淵強大的政治攻勢和軍事打擊下很快地土崩瓦解了。李淵攻陷隋朝都城長安,下令「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為穩定局勢,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出城駐紮,統兵守城。李淵嚴明軍紀,「與民約法十二條,悉除隋苛禁」,在政治上完全佔據了主動,城內百姓對秩序井然的李淵軍隊進城夾道歡迎。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李淵將十三歲的代王楊侑迎入大興殿即皇位,改元義寧,史稱隋恭帝。
李淵立隋朝代王楊侑為皇帝,自己則被授為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總理軍國機務;隴西公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敦煌公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為齊國公。又以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禮樂征伐、兵馬糧仗,事無巨細全部歸丞相府負責,李淵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集團又大封功臣。義寧二年(六一八年)春正月,封丞相長史裴寂為魏國公,司馬劉文靜為魯國公,其餘諸將分別加封。
李淵以大丞相身分輔國是權臣奪取軍政大權的一貫做法,像三國時的曹操篡漢、西晉司馬氏取代魏,還有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而此時李淵的身分和他們當時是一樣的。李淵通過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長安的局勢,隋恭帝實際上成為了李淵的傀儡。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無非是表明自己雖然背叛了隋煬帝,卻還不想落個臣子謀逆的惡名為天下人所不齒,而企圖在不失忠義的情況下實現自己改朝換代的政治抱負。
李淵從政治上取消了早已失去民心的隋煬帝的正統地位,確立代王為正統,為自己今後的改朝換代做好準備。在當時與李淵採取相同政治手段的還有兩人,一是在江都(今江蘇揚州)擁立秦王楊浩為帝的宇文化及,一是在東都洛陽立越王楊侗為天子的王世充。
大業十四年(六一八年)三月,時為隋煬帝右屯衛將軍的宇文化及和司馬德勘在江都發動兵變將隋煬帝殺死,自稱大丞相,擁立秦王楊浩為帝。之後二人率十餘萬禁軍北上,欲返回關中,卻想不到在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被李密擊敗。宇文化及率餘眾經魏縣(今河北大名東),將楊浩毒殺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次年在聊城,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擒殺。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這使李淵不再需要隋恭帝做傀儡了。
義寧二年(六一八年)三月,隋恭帝楊侑以「功德日隆,天曆有歸,欲行禪讓之禮」為名讓位給李淵,朝廷大臣也順水推舟,但李淵卻覺得時機未到。五月,經裴寂等群臣三番五次勸說,李淵裝出勉為其難的樣子同意即位。五月二十日甲子,李淵於太極殿即皇位,國號唐,改元武德,仍然定都長安,大赦天下。
唐武德元年,隋恭帝楊侑將玉璽交付李淵,自己遜居舊邸。五月,李淵命李世民為尚書令,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尚書僕射,相國府司馬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錄竇威為內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從此中國歷史揭開了輝煌的篇章。
04 大一統:征戰全國,力克群雄
李氏王朝建立後,面對的是全國群雄並立、四分五裂的狀態。李淵帶領著子女開始了全國範圍的征戰,最終消滅各路豪強,完成了統一大業。在消滅這些異己力量的戰爭中,次子李世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了鞏固關中的穩定局面,李淵首先迫使河東(今山西永濟)的隋朝大將屈突通投降,然後於武德元年(六一八年)指向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薛舉是富豪,雄於邊朔。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四月,薛舉自稱西秦霸王,不久稱帝,年號秦興。封兒子仁杲為齊公,據隴西全境,擁兵十三萬,成為西北地方的一股大勢力。薛舉起兵反隋,意在奪取關中。李淵比薛舉父子先行攻佔長安,薛舉父子便以十萬兵力進逼關中,對李淵構成嚴重威脅。李淵稱帝時,薛舉率精騎攻擾,關中大亂。李淵命李世民為帥率軍討伐,大破薛仁杲軍隊,薛仁杲被迫投降,隴西併入唐境。
與此同時,涼王李軌自稱天子,年號安樂,由安修仁掌握樞密,據張掖(今屬甘肅)、敦煌(今屬甘肅)等河西五郡之地。李淵密遣安修仁兄安興貴入涼,當上了左右衛大將軍。武德二年(六一九年)五月,安興貴與弟安修仁擒李軌,傾覆了李軌的政權,涼亡。河西五郡併入唐境,鞏固了關中根據地。李淵以皇帝的身分傳諭郡縣、發布政令,依靠政治手段招納了很多地方的隋朝官員歸附。
劉武周是李淵的勁敵之一。他原是馬邑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聚兵萬餘人,自稱太守,依附突厥,攻佔樓煩、雁門、定襄(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境)等郡,受封為定楊可汗,不久自稱皇帝,年號天興。武德二年(六一九年)四月,劉武周勾結突厥兵馬,南侵并州,進逼太原,並攻陷李元吉留守的太原,李元吉逃歸長安,關中震駭。李淵後命李世民率兵進擊劉武周。唐軍渡河後,休兵秣馬、堅壁不戰,待敵軍糧草不繼,氣勢衰落,唐軍一鼓作氣、速戰速決,劉武周全軍潰敗,部將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率殘部北遁突厥,後被突厥殺死,并州歸入唐的版圖。如此一來,不僅穩固了太原和河東地區,也解除了關中左右兩翼的威脅,使唐朝中心地區更加穩固。
關中形勢穩定後,李淵又集中力量奪取中原。
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派李孝恭、李靖至夔州(今四川奉節),進攻佔據著長江中游地區的蕭銑。蕭銑於武德元年(六一八年)在巴陵(今湖南岳陽)稱帝,同年遷都江陵(今湖北省偏南,長江沿岸),出兵攻奪唐巴、蜀地,擁兵四十萬。蕭銑被李孝恭、李靖大軍圍困在江陵,外無援兵,只能投降唐朝,長江中下游地區也被納入唐境。
李淵兼併了割地稱雄的一些隋朝貴族後,又把矛頭指向在滅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農民起義軍。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軍隊伍,曾在中原地區消滅了大部分隋軍,割斷了江都與洛陽的聯繫,迫使隋煬帝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西元六一七年七月,李淵父子誓師於野,準備進佔關中。當時,除了正面的隋軍外,李淵還面臨左側東路洛陽附近李密的幾十萬瓦崗大軍的威脅。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李淵在進軍途中多次致書李密要求聯合。
本來李密的政治目的也是入關,奪取全國最高統治權,但瓦崗軍兵力集中在洛陽附近與隋軍作戰,無暇顧及入關之事。現在眼看李淵要捷足先登,李密很不甘心,他給李淵回信,自稱為盟主,要求李淵親自帶兵來河內郡面結盟約。
李淵接到信後,毫不猶豫地決定承認李密為盟主,先穩住李密,然後借他的力量牽制住洛陽的隋軍,讓隋軍不得西顧,李密在洛陽也無法脫身,這有利於晉陽義師集中全力,搶先佔據關中。表面上李淵故意低聲下氣,使李密自覺驕傲。他在給李密的回信中,一方面大肆吹捧李密,尊他為天下的救世主;另一方面稱自己年老體衰,將來如能封王於唐也就很滿足了。同時李淵又以安輯汾晉地區為藉口,隱蔽自己搶先進入關中的真正意圖,並婉言拒絕去河內郡會盟。
李密收到李淵的信後洋洋自得,從此對李淵進兵關中之事不聞不問,只專門對付隋軍,李淵父子則長驅直入關中。結果李密在與隋軍的戰爭中一敗塗地,只好投奔李淵。
武德元年(六一八年)十月,李淵熱情地將前來投靠的李密迎進長安,常以兄弟相稱,並且將表妹嫁給他。哪知李密降唐以後感到非常失望,認為李淵封給自己的官太小,從而產生了去河南尋找舊部重新發兵起事的念頭。李淵得知以後便想將他請入朝中問個清楚,李密自知事情不妙,本想強鬧出城,但最終被唐廷軍隊圍殲。
佔據江淮地區的杜伏威於大業十三年進據歷陽(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封輔公祏為長史,武德元年江都惡變,宇文化及弒殺楊廣,任杜伏威為歷陽太守,杜伏威未受,向越王楊侗稱臣,被封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武德二年李淵派出使者招降,杜伏威歸降唐,後封吳王。劉黑闥兵敗被殺後,杜伏威使部將輔公祏留守丹陽(今江蘇南京),自請入朝後被留在長安。武德六年(六二三年)秋,輔公祏率領江淮義軍在丹陽反唐,自稱宋帝。李淵又派大將軍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分路進攻,輔公祏於武德七年率軍自丹陽出走被地主武裝捕獲,送唐營後被處斬,江南、淮南從此也成為唐朝的轄區。杜伏威於武德七年二月在長安暴卒。
李淵以鞏固關中為蕩平群雄的戰略出發點,緊接著平定了河隴與河東,穩固了李唐帝國的根基,繼而進兵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及周邊地區,到武德七年(六二四年)只剩下朔方的梁師都繼續與唐為敵,其餘各地基本都實現了統一。梁師都於隋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在朔方起兵反隋,攻佔雕陽、弘化、延安等郡,自稱皇帝,國號梁,年號永隆,依附突厥貴族,受封為「解事天子」。貞觀二年(六二八年),唐軍最終消滅了梁師都。至此,李氏家族真正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淵的征戰生涯中除了他的兒子們,還有一位能幹的女兒平陽公主,她的表現極為出色。平陽公主是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李世民最親近的妹妹。她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平陽公主十六歲時,李淵將她嫁給了柴紹,定居長安。
當時李淵遠離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在遙遠的山西邊境駐守,只有李世民與他相隨。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反隋,約柴紹到太原密談。柴紹與平陽公主商量,擔心若二人一起離去,事情可能被發現。平陽公主不愧是巾幗英雄,她讓柴紹一人離開而自己立刻動身回到鄂縣(今陝西戶縣)的李氏莊園,她變賣家產招引山中亡命之徒數百人,起兵回應李淵。她又派家丁說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前來歸順。這支義軍軍紀嚴明,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對她肅然起敬,時稱「娘子軍」,並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很多人投奔而來。平陽公主在軍事上很有見地,她不但為李淵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而且當李世民轉戰渭北時,平陽公主的娘子軍積極進行配合應戰,使得李世民連克強敵。李淵進入關中後,派當時在李世民手下帶兵的柴紹前去迎接平陽公主,夫妻會師渭河北岸與李世民共同攻打長安。李淵登基後,逢年過節給這位軍功赫赫的公主的賞賜都數倍於其他女兒。
唐高祖李淵在征戰群雄的過程中時刻不忘對兒子們的教育,他告誡兒子們不要只知吃喝享受,要懂得只有歷經苦難才可以成就帝王大業的深刻道理。李淵以「撥亂之主」基本完成了統一大業,成為李唐王朝的奠基者。唐朝的統一,是自秦漢以後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真正的大一統。
最佳賣點 : 本書講述唐朝二百八十餘載的風雲湧動,圍繞李氏家族的傳承和紛爭,二十一位皇帝的悲喜人生,再現大唐王朝那段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