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生: 張俊彥傳
作者 | 王敏銓/ 冉曉雯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傳奇人生: 張俊彥傳:臺灣的第一顆IC,就誕生在張俊彥的實驗室張俊彥是臺灣首位工學博士、曾任教成大電機系、交大電機系,並擔任交通大學校長八年,推動首座國家級半導體中 |
作者 | 王敏銓/ 冉曉雯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傳奇人生: 張俊彥傳:臺灣的第一顆IC,就誕生在張俊彥的實驗室張俊彥是臺灣首位工學博士、曾任教成大電機系、交大電機系,並擔任交通大學校長八年,推動首座國家級半導體中 |
內容簡介 臺灣的第一顆IC,就誕生在張俊彥的實驗室 張俊彥是臺灣首位工學博士、曾任教成大電機系、交大電機系,並擔任交通大學校長八年,推動首座國家級半導體中心成立,驅動臺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他不僅為臺灣培育出無數半導體人才,包括科技部長陳良基、奇景光電創辦人吳炳昇等;亦為交大擘畫新局,像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發展人文科系與推行通識教育等。更在其晚年推動國家矽導計畫,為IC設計產業注入更多活水,對半導體產業及學術的貢獻良多。 回首他的一生,曾背負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身分,求學、就業皆受到阻礙,所幸在母親堅毅守護與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完成博士學業,從而以優異的學術實力揚名國際,為臺灣第一位以中華民國國籍獲得美國國家工程院頒發院士頭銜,使我國國旗首度飄揚在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會場。 本書如實呈現張俊彥的一生,從其人生歷程體會他勇於面對考驗的無畏精神;並特別收錄其婚姻及居家生活的日常面貌,讓我們對這位推動臺灣半導體研究的時代巨人,有深一層的瞭解。 這位「愛因斯坦迷」相信,藉著精神的更高能量,可以破除命運羈束,而他也堅持這樣的信念,勇於戰勝每個挑戰與困境,成就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作者介紹 王敏銓、冉曉雯作者簡介王敏銓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美國約翰馬歇爾法學院客座教授。冉曉雯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教授。國立交通大學電子所博士。2011 年獲吳健雄學術基金會頒第四屆台灣女科學家「新秀獎」。2010年及2016年分別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頒 「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以及「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
產品目錄 【代序】臺灣半導體界的先驅 交通大學代理校長 陳信宏 第一章 變色的童年 第二章 父親的家書 第三章 愛因斯坦迷的沉思 第四章 奮力向學 第五章 臺灣半導體的曙光 第六章 從業界到學界 第七章 重返交大 第八章 校長的遠見 第九章 再度站上研究第一線 【特別收錄】 一輩子的英雄──我的爸爸/張維倫 阿公/張祐珩 【後記】 雖行過死蔭幽谷,也不怕遭害 王敏銓 科學的對話是我永遠的記憶 冉曉雯 【張俊彥生平大事紀】
書名 / | 傳奇人生: 張俊彥傳 |
---|---|
作者 / | 王敏銓 冉曉雯 |
簡介 / | 傳奇人生: 張俊彥傳:臺灣的第一顆IC,就誕生在張俊彥的實驗室張俊彥是臺灣首位工學博士、曾任教成大電機系、交大電機系,並擔任交通大學校長八年,推動首座國家級半導體中 |
出版社 /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8614307 |
ISBN10 / | 9578614306 |
EAN / | 9789578614307 |
誠品26碼 / | 2681813277001 |
頁數 / | 24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6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代序:臺灣半導體界的先驅/交通大學代理校長 陳信宏
張俊彥校長童年歷經苦難、流離失所,而後受限於政治環境,出國求學受阻,但他總能將挫折轉化為力量。在父母親堅毅精神的浸染下,不負母親殷殷叮囑「張家人絕不可以輸給任何人」的期盼,成為臺灣教育史上第一位本土工學博士。
張校長於1960年進入交大電子研究所就讀,投入半導體研究;1964年建立我國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研製出臺灣第一枚積體電路,並為半導體產業培育無數優異人才,帶領臺灣高科技產業起飛。四十年後,他憂心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在當時陳水扁總統支持下提出國家矽導計畫,規劃晶圓代工轉向軟體與設計為主的產業形態,使臺灣成為全球IC設計中心,創造第二次的產業躍升。
張校長一生也奉獻予交大:爭取固態電子系統大樓、國家次微米元件實驗室的設置,開展半導體產業新世代。擔任交大校長期間,爭取設立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電資大樓所在的6.05公頃校地所有權;更與產、官界多次懇談溝通,獲得臺北、臺南及竹北校區校地,為母校拓展學術場域。卸下校長職位的十年間,仍持續在校內奔走,對教育的熱忱、對交大的擘畫,他未曾停歇。
不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產業發展,張校長通古今之論,貫萬物之理,運用本土資源成就世界級成果,勇於作一個先行者與前瞻者,航向未知領域,並驅策身邊的人與之同行。他時常自忖「台灣未來的十年、二十年要怎麼走?」古有云:「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後世之慮。」張校長懷抱大志,一步步為台灣奠定學術與產業基石,是逐夢踏實的最佳典範。
本書記載了張校長人生路程的智慧精華及台灣半導體演進史。感謝交大科法所王敏銓教授悉心隨側採訪編撰、光電系冉曉雯教授回顧張校長學術研究的貢獻,以及張校長得意門生──成大電機系蘇炎坤名譽講座教授、分享張校長在成大任教以及退休後回到研究前線的生活,讓張校長成就非凡的一生得以流傳,彌足珍貴。
我想,張校長溫暖謙和、果敢堅毅的樣貌,以及神采奕奕穿梭於交大校園間的身影,將是所有交大人共同的美好回憶,永誌不忘。
導讀 : 第一章 變色的童年(摘錄)
1937 年10 月12 日,張俊彥出生於日治時期的高雄鳳山小學教師宿舍。父親張木火先生是南投竹山人,當時任教於高雄鳳山小學,母親鄭淑玉女士是鳳山當地富家閨秀。祖父張草是雲林人,後遷徙至竹山務農,張俊彥出生之前已經過世。張俊彥對祖母還有些許印象:「她抱著我一直親,親得滿臉都是。」
張家來自福建漳州,八代務農。張木火出身農家子弟,靠苦讀考上臺中師範學校,在當時竹山是第一人,畢業後分發到高雄鳳山小學任教。經人(鄭淑玉之友)介紹,認識富商鄭家二小姐鄭淑玉,但二人算是自由戀愛而結婚。張俊彥母親本名罔市,婚後改名為淑玉。
對於外祖父家,張俊彥還有深刻印象。經商有成的外祖父在鳳山擁有兩棟五進的大宅第,「從三民路直通到大東路!」張俊彥回憶說。幼時張俊彥常到外祖父家玩,特別愛在院子裡爬到樹上吃桑椹,吃得滿臉麻花、沾滿桑椹汁。
有張1940 年元旦、在外祖父鳳山宅第後門的家族合影,背景是巍峨高牆與氣派門楣,隱約可見內院裡的蓊鬱林木,可以看出張俊彥外祖父是當時的富賈。前排左方,張俊彥被父親張木火抱在懷中,流露出天真無邪的神情。
幼年時光優渥幸福
張俊彥的父執輩中,大姨父林景元是較為出名的人物。林景元是臺灣早期的數學家,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臺北二中(今成功中學)。林景元娶了鄭家大小姐,雖然居住於臺北,但大阿姨與淑玉的感情相當好。林景元著有相當多的數學參考書,是當時被學校廣為採用的參考書籍。
張俊彥幼時家境算是富足,「優渥」與「幸福」是張俊彥用來描述童年時光的用詞。母親是商賈大家閏秀,外祖父家富裕程度幾乎可用「吃干貝當零食」形容。父親雖出身農家,但師範畢業後於小學任教,日治時期教員薪水相當不錯,所以張俊彥家也還過著寬裕生活。張木火甚至存了一點錢,在大貝湖畔(今澄清湖)買了片山坡地,出租給人種鳳梨。張俊彥曾開玩笑說,若那片山坡地沒賣,現在早已價值上億了!
張木火個性耿直,不僅是位熱血青年,也是很有風骨的讀書人,任教期間曾因學校校長手腳不乾淨而揭弊。張俊彥轉述母親的說法,張木火曾拿著掃帚,說要掃校長的全身,而追著校長滿校園跑。這是父親的讀書人風骨,也是張俊彥一再告訴兒子們的故事。
「我父親教書,對我們的教育非常嚴格,他個人是非常正直的人,日據時代,他同事都尊敬他。他們校長不乾淨,我父親就毫不客氣地揭發,揭發以後就鬧到州廳,高雄州。日本人不錯,反而我父親還升級,還尊重他,所以他很神氣在日本時代。」(註1)
張俊彥回憶,幼年生活頗為幸福,父親管教很嚴格又很疼愛,對於思想是完全自由的。他的父母是「自由派人士」,這也是他們敢不顧禮教而自由戀愛結婚的原因。
「小時候我們是蠻幸福的,生活蠻好的。但是父親很嚴格,有時候會責罰,責罰後又很疼,又把我抱起來,我又掙扎著跑掉了(笑)。小時候的印象很深,父親的愛,到現在還是感覺很深。」(註2)
自行探索知識海洋
張俊彥母親曾敘述一件軼事:外公家裡有一台縫紉機,當縫紉機在動的時候,縫紉針會上上下下地動。約兩歲大的張俊彥,看到上下動個不停的縫紉針,就伸手抓它,結果被刺得哇哇大哭。這也許是顯現張俊彥探索精神的最早例子吧,或者說,一個科學家的幼苗在當時就已經潛藏在心中。
另一個故事:張俊彥小學四年級時,參加學校演講比賽,講題是「艾菲爾鐵塔」,題目與材料是從父親藏書中蒐集來。為了準備演講,張俊彥還請父親講解七千噸鋼鐵、一萬二千個金屬零件及二百五十萬顆鉚釘,是如何結合出一座三百公尺高的世界奇觀。這次演講沒有得名,但張俊彥說自己想要當科學家的志向,應該是這個時候所立定。在小學老師心目中,張俊彥是個很不乖的學生,非常聰明但心思常常不在課堂上,老是想別的東西。
其實在父母幫助下,張俊彥很早就學完了整學期課本裡的內容,上課都在思考別的問題,下課就躲到父親的藏書中,神遊古聖先賢的天地。他也會找來姨父寫的《景元模範算數》,試著解開書中難題。這個行為被張木火所鼓勵,他不要張俊彥做個只會考高分的學生,要能在知識的海洋中自行探索。在他給孩子的最後叮囑中仍說道:「還是自己去研究,自己想辦法解決要緊。所學的盡量要應用,而避免死讀書為要。」這一點,張俊彥終身實踐了父親自小的教導。
臺灣光復後,林景元應聘擔任高雄中學校長,是雄中第一位臺灣籍校長,他邀請張木火前來任教國文、數學等課程,並兼任訓導主任。張木火是位很「先進」的人,日治時期便自習漢文詩詞,可以用華語教學。當時張家住在高雄中學教師宿舍,張俊彥就讀於高雄市三民國小。
原本快樂的人生,沒想到幾年內就因為突如其來的政治情勢變化,被完全扭轉。從此,張俊彥必須走上一條艱困成長的路。
二二八全家遭劫難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10 歲的張俊彥就讀於三民國小三年級。軍隊開進高雄市區,槍砲射擊聲四起,彷彿戰爭重新降臨。鎮壓部隊挨家挨戶抓人,雄中校長林景元與訓導主任張木火都被逮捕,林景元次子林有義也被捕;至於為什麼被逮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張俊彥記得,林景元與張木火並非一同被捕,張木火是在朋友家中被逮捕。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研究文獻中心」網站,有著關於林景元等人此次被捕的記載:
「到了三月三日事件蔓延到高雄市。鑑於高雄市區開始動盪,林校長不但堅拒外人進出校門,而且以學生安全為首要,下令學生和教職員立即回家。三月五日高雄車站廣場發生槍戰,三月六日清早林校長為了家屬安全離開校長宿舍到三塊厝的熟人家,但當天下午軍隊包圍三塊厝並挨戶逮捕所有男人,帶往鼓山小學扣押,以粗鐵線反綁每人雙手,再用老虎鉗鉸緊,致使人人鮮血從手腕滲出來,然後,衛兵一再搶走他們身上的鋼筆、手錶、戒指等。⋯⋯林有義是林校長的兒子⋯⋯,他說有一次衛兵要搶父親胸前的胸章,父親稍作抗拒即遭到日本刀鞘猛打前額,使父親血流如注,他立刻用舌頭舔父親傷口到止血為止。」⋯⋯「林校長被關五十多天後獲釋才知已被當局撤職⋯⋯」。(註3)
張俊彥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記憶,則與母親鄭淑玉有關。
二二八事件當時,政府軍隊以壽山及高雄火車站為據點,向高雄市區發射槍炮。雄中宿舍面向高雄火車站,位在砲火猛烈襲擊的範圍內,鄭淑玉也不知道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自己帶著四個小孩(兄弟姊妹中最小的美瑛還沒有出生),躲在宿舍的榻榻米下。後來砲火猛烈,擊倒了前院的大龍眼樹,用了多年的飯桌也被機關槍彈打得粉碎。情況看起來愈來愈危急,宿舍不能再待下去了。
此時鄭淑玉做了一個很有膽識的決定:繼續待在宿舍是等死,她要帶著子女到朋友家避難,希望獲得一線生機。中午時分,高雄建國路上空無一人,一個女人帶著四個小孩,走在空蕩蕩的街上,木屐聲在街道上迴響。路旁人家看見了就大喊:「你這女人不要命了,怎麼會這個時候帶著小孩在街上走!」
鄭淑玉判斷,街上的房屋能夠遮蔽、讓他們不被槍砲擊中。走了十幾分鐘,終於到了朋友家,朋友驚訝地說不出話來,馬上開門拉他們進來,這家人才在千驚萬險中得救了。
之後,林景元與張木火的家人,試圖救出被捕三人。為了籌錢贖人,大阿姨賣掉房子,鄭淑玉也賣掉大貝湖旁的山坡地,散盡家產才換得林景元、張木火與林有義被釋放。白色恐怖父親入獄林景元獲釋,但已失去雄中校長職位,張木火也失去教職,已不能住在雄中宿舍。於是一家人搬到高雄鼓山,張木火試圖靠木材買賣生意維生。張俊彥對這一段時候的描述,是父親「被免職、被解職、失業沒事幹」。(註4)
做生意終究不是張木火本行,在不堪虧損之下,張木火又另謀教職。剛好臺南新營中學校長是竹山同鄉,願意接納張木火去任教,於是張木火就到新營中學擔任教師。之後,又隨著校長調職,輾轉到了臺南麻豆,任教於曾文初級農業職業學校,一家人便住在曾文農校教師宿舍。
二二八事件中,張木火雖然僥倖獲釋,但他卻在接下來的白色恐怖時期,失去了生命。張俊彥回憶說,二二八事件後,父親就對時政相當不滿,也參加了幾個讀書會,但是「其實父親與紅色(意指共產黨)沒有關係,也無任何證據。」
1950 年5 月「麻豆事件」發生,張木火再度被捕入獄。
張俊彥記得,在睡夢中,有人進來家裡搜查、翻箱倒櫃,伴隨著大聲斥罵的聲音。在那個恐怖的夜晚,父親被帶走了。張木火原本以為,這次會像二二八事件,關一陣子後就會獲釋。他認為只是參加了幾個讀書會,充其量不過是個良心犯,自認為坦坦蕩蕩,應該會沒事。但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回來了。(全文未完)
最佳賣點 : 臺灣的第一顆IC,就誕生在張俊彥的實驗室
張俊彥是臺灣首位工學博士、曾任教成大電機系、交大電機系,並擔任交通大學校長八年,推動首座國家級半導體中心成立,驅動臺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