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一: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合集
作者 | 賴雯淑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一: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合集:一段,被遺忘的二戰史寫給六燃,以及那些不被記得卻存在的人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Metaphor.LivingMuseum) |
作者 | 賴雯淑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一: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合集:一段,被遺忘的二戰史寫給六燃,以及那些不被記得卻存在的人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Metaphor.LivingMuseum) |
內容簡介 一段,被遺忘的二戰史 寫給六燃,以及那些不被記得卻存在的人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陽明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和德國後劇場(Post Theater)聯合製作演出《原諒.遺忘》和《無/非紀念碑》兩劇,由50位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呈現以六燃二戰歷史為主題的跨領域創作,成為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的一大重點。本書正是將演出影像記錄、研究論文、兩劇的劇本等集結成冊,不只是收藏整個計畫的內容,更是再次對展演的反覆沉思。
作者介紹 賴雯淑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質疑性藝術跨域實驗室主持人。於美國愛荷華大學完成藝術設計碩士(MA、MFA)和藝術教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中心平面藝術設計師、美國德州安吉洛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自2018年起擔任六燃保溫睦鄰計畫與陽明交大六燃博物館計畫主持人,也是六燃國際互動劇場製作人,以及2019、2022六燃文件展策展人與論述者。她全力投入新竹六燃的保存與活化工作,透過藝術實踐、研究與教學,探索六燃的問題,思考歷史、記憶與人的意義。
產品目錄 【序】Preface 從參與式的六燃國際互動劇場,跨入多元的歷史記憶之所/林奇宏 以人文科技重返六燃現場:一場直視歷史的劇場展演行動/陳信宏 從科技美學到歷史提問:誰來豎立紀念碑?誰擁有話語權?/林一平 重新觸碰記憶,給予真實的原諒/劉紀蕙 【作品集】Collections 不(被)記得,就不存在嗎?召喚臺灣二戰記憶的六燃國際互動劇場 無/非紀念碑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無/非紀念碑》的另類歷史書寫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劇外劇》「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手機微電影工作坊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網站與紀錄片 Does Forgetting Oblivion Necessarily Imply Inexistence? The Memory-Evoking Sixth Fuel Factory Interactive Theater and the War Time History of Taiwan 【劇本集】Scripts 無/非紀念碑 原諒.遺忘 【附錄】Appendix
書名 / |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一: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合集 |
---|---|
作者 / | 賴雯淑 |
簡介 / |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一: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合集:一段,被遺忘的二戰史寫給六燃,以及那些不被記得卻存在的人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Metaphor.LivingMuseum) |
出版社 /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470302 |
ISBN10 / | 9865470306 |
EAN / | 9789865470302 |
誠品26碼 / | 2682182138009 |
頁數 / | 15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9X26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
從參與式的六燃國際互動劇場,跨入多元的歷史記憶之所
/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為維護臺灣珍貴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自2017 年起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透過結合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空間治理,來整合地方文史、文化科技,重新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深化社區營造,發揚生活所在的在地文化。陽明交大六燃保溫團隊以此為目標,自2018 年起承接新竹市文化局的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同時在高教深耕辦公室的支持下,同步推動「活隱喻.活博物館:新竹生博物館」計畫(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 Hsinchu Living Museum),希望透過這兩個計畫的雙軌並進,來保存和活化「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與疊加其上的眷村聚落紋理、歷史文化與生態環境。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的兩件作品《原諒.遺忘》(For-giving.For-getting)和《無/非紀念碑》(Nonuments)就是在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架構與脈絡下所進行的文化治理與藝術實踐。
新竹六燃是十分獨特的歷史場域,不但本身是有形的二戰工業建築遺構群,也是昔日的眷村生活空間。因此保存活化六燃歷史現場,必須透過軟硬體的虛實整合,來完備系統性的歷史文化論述,讓歷史記憶回到生活,以多元形式來產生新能量、新意義,如此,才能夠以文化治理的視野來帶動城鄉發展,並保持新竹六燃這個場域的獨特精神。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的製作演出,正是文化科技實力的亮眼展現!透過物聯網智慧科技與互動劇場藝術展演結合,讓新竹六燃的歷史現場連結當代思維與在地生活,引領人們走進多元的歷史記憶之所,回應有形和無形的六燃文化資產。
以人文科技重返六燃現場:一場直視歷史的劇場展演行動
/陳信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如今藝術早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媒介,透過與現代科技的對話,更能在這審美疲乏的世代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體驗。因此在我擔任陽明交大(時為交通大學)代理校長任內,校內的跨領域藝術團隊和德國後劇場(Post Theater)聯合製作演出《原諒.遺忘》和《無/非紀念碑》兩劇,50 位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呈現以六燃二戰歷史為主題的跨領域創作,是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的一大重點。本書正是將演出影像記錄、研究論文、兩劇的劇本等集結成冊,不只是收藏整個計畫的內容,更是再次對展演的反覆沉思。
六燃劇場以「人」為核心,交織音樂、文本與影像,更結合以智慧手機為平台的 IoTtalk 與AiPOLLING 投票系統,是觀眾也成為表演的一環,以集體參與的方式共創二戰紀念碑、共構臺灣二戰史。此時科技也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帶有溫度的「人文科技」。陽明交大以智慧科技來支撐對人與生態的關懷、對歷史的探究,也是對新竹在地進行深化扎根的行動。
若您有幸曾觀賞過此計畫的演出或參與其中,這本書勢必能使您再次回到當時的情景中,重現當時的視聽饗宴與記憶;若您錯過了當時的展演,這本書將能讓您瞭解整個計畫的前因後果及價值,對於六燃的二戰歷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感謝參與這次展演的所有創作者與工作人員,因為你們的付出,本計畫才能有如此亮眼的成果。陽明交大也會持續肩負教育的責任,結合己身資源與專長,持續深耕在地歷史與文化,透過各種方式將知識與經驗帶給大眾。
導讀 : 不(被)記得,就不存在嗎?
召喚臺灣二戰記憶的六燃國際互動劇場
/賴雯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副教授)
原諒是來自神性也是來自人性,在不可能中,原諒確實存在。
記憶絕不僅是一段關於過去的片段,而是不斷被提取、活化、訴說、理解、建構意義的詮釋迴圈,它始終處於進行式,是一個人奮力於其中找到他的位置和生存意義,是存在於世、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動態進程。「不(被)記得」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為時間久遠而忘記,另一種是「去-記憶」(disremember),而後者是一個再嚴肅不過的政治倫理議題。蓄意地壓抑言說或「去- 記憶」,剝奪了存在者所渴望的「記得」或「被記得」,是將「被遺忘者、被去記憶者」推向生命斷裂的困境。正如文史工作者門田隆將所說的:「人會死兩次,一次是所謂肉體的死,也就是物理性死亡,第二次是,連其存在都失去,也就是被遺忘的時候。」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的兩件作品《原諒.遺忘》(For-giving.For-getting)和《無/非紀念碑》(Nonuments)是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竹生博物館」計畫架構下,所推動的藝術介入社會行動。兩劇由陽明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transArt NYCU)、IoTtalk 實驗室與德國柏林後劇場(Post Theater)聯手製作,以臺灣二戰歷史為幕,新竹六燃為景,透過劇場表演,將層層堆疊在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的人事物,化為語詞和行動,演繹曾在這裡發生過和正在發生中的故事,試圖在臺灣二戰歷史的脈絡下,給出其中交纏的多重關係。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的製作演出,是把悲傷放入故事的藝術實踐行動,透過故事來揭示事件的意義。「將事件化為語詞,就等於在找尋希望,希望這些語詞可以被聽見,以及當它們被聽見後,這些事件可以得到評判。」被模糊的事件有必要釐清、被壓抑的記憶需要被聽到、被看見,這是一條未竟之路,但前進的腳步不容停滯。
新竹六燃的歷史
建置於1943 年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六燃」),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於新竹合成異辛烷的高科技戰爭工業廠房,它與後來新竹科學園區的建立密切相關,不僅在二戰結束後慢慢形成獨特的「樓中房」眷村聚落疊加在二戰建築遺構上的空間敘事景深,同時也是保育類霜毛蝙蝠的棲地,是非常獨特的文化資產與生態之所在。
1949 年國共內戰結束,空軍工程聯隊撤守到此駐紮,之後新竹六燃廠房被用來安置軍眷,逐漸形成特殊的「樓中房」眷村聚落。1956 年清華大學在當年的新竹六燃腹地範圍內復校,首先成立原子科學研究所;1958 年交通大學也在臺復校,之後工研院、中油在附近設置,這些都與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的新竹支廠有密切關聯,也是後來新竹科學園區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文化部啟動「新竹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與眷村聚落,歷史現場再造與活化計畫」,在2013 年眷戶完全搬離後,新竹市文化局對目前所存留之土地與設施,逐一提出保存與活化的規劃行動。
回顧臺灣以日本國的身分參與世界二戰,戰爭結束至今雖已七十七年(1945-2022),然而,在臺灣尚未建置二戰紀念碑,且以臺灣為主體的二戰史論述也尚在努力中。因此,在探討「歷史現場再造」的相關命題時,就不得不追問是哪些人的歷史?哪些人的現場?若要以臺灣觀點來開啟相關論述,除釐清其中臺灣人所承續的歷史位置與脈絡外,還需不自絕於世界二戰史之外,唯有如此,透過藝術實踐所啟動的「再造歷史現場」行動,才能發揮落地扎根的實質意義。
戰爭記憶的另類書寫
六燃劇場的演出除了是召喚新竹六燃與臺灣二戰的記憶,重新開啟對話,也是意圖透過劇場表演來賦予過去六燃住民和現場觀眾的話語權,進行另類的戰爭記憶書寫。《原諒.遺忘》(For-giving.For-getting) 和《無/非紀念碑》(Nonuments)兩劇的形式皆為多媒體劇場,但手法與風格廻異。《原諒.遺忘》一劇的目的不在於探問當事者來自何方,又為何涉入二戰?而是直問:「自己究竟是誰?不被看見,不被記得,是否就不存在?」以此緊扣《無/非紀念碑》中的各種提問,揭開「再造新竹六燃歷史現場」的序幕。隨著劇情開展,觀眾一起回顧在臺灣、日本、中國三者間曾經有過的殖民與戰爭記憶,並得以反思印記在臺灣人生命中的歷史痕跡;也能將自己置放在某一特定位置,或某一段歷史脈絡裡,想像自身可能是出於自願或被迫;可能是因臺灣隸屬於日本殖民地,或因國共內戰,而參與了戰爭。更可進一步思索:在被日本殖民的二戰時空下,臺灣到底是屬於盟軍這一邊,還是盟軍的敵人?是屬於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還是以上皆非,另有說法?當觀眾在探究這些問題時,那些被遺忘的歷史鬼魂,不論是來自臺灣、日本、中國,或另有他處,就會幽微現身;那些不曾被述說的故事、塵封的記憶,就會一一浮現!我們在新竹六燃的歷史現場所進行的,正是對臺灣殖民史與二戰史觀的省思與批判,重新解構和建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種可能的意義。
戰爭帶來了死亡、離散、創傷、仇恨,「當我們說『忘記』加諸於我們生命中的『冒犯』,這不就是意味著我們不再在乎?原諒的最大障礙不就是我們稱之為『否認』的這種遺忘嗎?」法國哲學家保羅.李克爾(Paul Ricoeur)認為「落跑、自鳴得意、忽略、視而不見、否認」都是「遺忘」的變異,皆與「有罪不罰」共謀。「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的製作團隊,把過去發生在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的人事物,轉化為劇場的語詞,隨著語詞的吐露(utter)、敘事情節的開展,被觀眾聽見、看見、感受到。那些已消失、被遺忘、曾存在的歷史記憶,被一一指認。「說出來」是重獲力量的開始,唯有如此,還活著的人,才能懷著希望繼續往前;也唯有面對和記起,真實的原諒才可能發生。
(未完.詳全書)
最佳賣點 :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