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二: 遇 預見六燃 賴雯淑藝術裝置個展作品集 | 誠品線上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二: 遇 預見六燃 賴雯淑藝術裝置個展作品集

作者 賴雯淑
出版社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二: 遇 預見六燃 賴雯淑藝術裝置個展作品集:以記憶.植物.地圖三部曲方式展開將藝術實踐疊加在新竹六燃的紋裡之上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記憶.植物.地圖三部曲方式展開 將藝術實踐疊加在新竹六燃的紋裡之上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賴雯淑副教授,自2018年起執行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至今已超過三年,她指出新竹是一座二戰城市,需要一群具反思、批判和實踐能力的市民來保存、活化、滋養她。2021年在大煙囪下所舉行的《遇/預見六燃:賴雯淑藝術裝置個展》,就是這個行動的具體展現。 《遇/預見六燃》,是一趟生命重新匯聚之旅,沿著蜿蜒如臍帶的小徑來到煙囪下,與母親相連,是意圖透過藝術行動來開啟六燃活隱喻、活歷史的建構,以記憶.植物.地圖三部曲的方式逐步展開,是將藝術實踐疊加在新竹六燃的紋理上,展開交纏互滲的多重部署,互文延展出個人生命中的六燃板塊。展出的七件作品,是個體遭逢歷史與記憶時,所碰撞推擠出的生命皺褶,但與其說是個人的,還不如說是與眾人交會時所折射出的歷史記憶晶體,是給大煙囪的一份獻禮。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賴雯淑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質疑性藝術跨域實驗室主持人。於美國愛荷華大學完成藝術設計碩士(MA、MFA)和藝術教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中心平面藝術設計師、美國德州安吉洛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自2018年起擔任六燃保溫睦鄰計畫與陽明交大六燃博物館計畫主持人,也是六燃國際互動劇場製作人,以及2019、2022六燃文件展策展人與論述者。她全力投入新竹六燃的保存與活化工作,透過藝術實踐、研究與教學,探索六燃的問題,思考歷史、記憶與人的意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藝術家與展覽簡介】Introduction of Artist and Exhibition 【序】Preface 藝術家與世界如何相遇?/劉紀蕙 保溫睦鄰:備戰遺址下的日常生活/連瑞枝 生命流轉,落地成花/陳瑞樺 【創作論述】Artist Statement 【作品】Work 〈觸.紋〉 〈植.根〉 〈聲.活〉 〈編織.石頭〉 〈種子藏.歷史塚.生命地〉 〈時間甬道〉 〈歷史.結晶體〉 【對話】Dialogue 【紀錄片與網站】Documentary and Website 【附錄】Appendix

商品規格

書名 /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二: 遇 預見六燃 賴雯淑藝術裝置個展作品集
作者 / 賴雯淑
簡介 /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二: 遇 預見六燃 賴雯淑藝術裝置個展作品集:以記憶.植物.地圖三部曲方式展開將藝術實踐疊加在新竹六燃的紋裡之上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470319
ISBN10 / 9865470314
EAN / 9789865470319
誠品26碼 / 2682182137002
頁數 / 11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X2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藝術家與世界如何相遇?
/劉紀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世界在何處?

  賴雯淑的《遇/預見六燃》裝置藝術個展,打開了一個空間,讓我們步入她所營造的世界。如她所說,這個世界是一趟生命匯聚之旅。我們看到了賴雯淑過去的生命歷程與此時此地六燃大煙囪社區的交會。她的尋找,疊合了六燃空間與居民的歷史記憶,展現於每一件作品之中。

  賴雯淑過去長年旅居在外,返臺定居教書多年,也持續創作。她與六燃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這次的個展,她將過去直到現在不同時刻經過的地點,撿拾收藏的石頭、種子、樹枝、木頭或是落地生根的植物,加上精心切割的壓克力結晶體、矽膠翻模、光纖、投影設計、音像錄製,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作品。經過她細心而費時的編織、布置、吊掛,在六燃大煙囪廠房重新體驗了她所創造出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她的整體生命經驗與新竹六燃大煙囪社區的歷史與當下的碰撞,透過她的身體感受與藝術創作,而打開的空間。
  我們在編織吊掛的石頭、種子與光影折射之間走動,聽到了重新復活的霜毛蝠、雞舍日常、廠房施工、民眾共餐的雜沓聲音,看到了並無老根卻能夠自在落地生根的植物,觸摸到經過煮樹、造紙、染色、拼接的藍染紙的紋理,感受到了多重時間甬道的交會,也感受到了各種身體勞作的時間延展。在不同的觸感、光影、音像、視覺的交替之間,在思想與隱喻之間,我們體會到新的生
命的醞釀。

  正如莊子〈寓言〉篇所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也如賴雯淑所引述,阿賴耶識含藏著一切因果種子。藝術家的生命經驗在六燃大煙囪廠房和社區歷史與當下的碰撞,形成了結晶體,而以不同形轉折遞嬗。

  賴雯淑是一個誠懇謙虛、創作力源源不絕而有正義感的藝術家。她寬廣的包容力,讓這些物件重新被賦予了生命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她與過程中合作的眾人送給大煙囪的獻禮,更看到了她所「預見」的新的生命與世界。

保溫睦鄰:備戰遺址下的日常生活
/連瑞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每一個自由的個體努力地追求理想,如果還能輕輕地揭開歷史的薄霧,討論自己的歸屬感,此時此刻,應也算是給自己一項珍貴的禮物吧。

  和雯淑認識,是在陽明交大藝文中心《六燃文件展》的開幕式,在細心熱情的導覽下,二人坐在地板上聊了許久。印象中,我們是從「你是哪裡人」聊起,談的是對過去的記憶與遺忘,來來回回交換著日常生活的細節。

  日常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歷史現場,它不只是地景空間,人們約定俗成的習慣、表達方式、觀念以及感官等等都算是。我總喜歡用這樣方式來連結過去。看展之前不久,剛好以新竹市光復路作為社區歷史課程的主題,腦子便浮現一張清晰的地圖。這是一條車水馬龍的交通要道,若要在人來人往的通衢上討論一群具有親密連結的生活共同體,是很特別的經驗。再者,如何定義光復路的人文歷史範疇,也成另一個討論的焦點。這二層面的討論都和六燃的故事相關。

  日常生活的現實感告訴我們,大多數的人都經過這條路,去市區、上高速公路、回家,或是回學校,來來往往。若將光復路分為「向右走」與「向左走」,會發現去市區的沿街有海瑞貢丸、機車行、3C 小舖、手機包膜、NOVA、影印店,然後是馬偕醫院,不論上天橋與否,在銜接東大路後,一直走下去,盡頭該是南寮空軍基地和漁港,雖然同學們的理想終點是城隍廟網紅小吃。回學校的沿路是麗池、工研院化工所、光復中學、清華大學,然後是陽明交大。若自陽明交大往山區方向,沿路會經過科學園區、金山面、老爺酒店、銀行。再往前走則銜接中興路、二重埔工研院,竹東下公館、水泥廠、玻璃廠、中油的資源莊。若直直往山區,路的盡頭要算是觀霧林場。沒有錯,這條路上有一層一層的堆疊的歷史,稍有歷史感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條不斷把人推進山裡,又把山裡的資源運送出去的道路。猶記得,我們是在這樣空間脈絡下認知六燃大煙囱和整體歷史的關係。

  馬路決定了城市被觀看的方式,它訴說著傳統的典範歷史敘事。貫穿其間的是日本時代的殖民治理、來不及完成的花園城市、戰爭、大撤退、工業化、科技救國、大學藍圖,是「光復」夢。如果倒過來看這段歷史,那麼沿路兩側的街道腹地更像是各式各樣的臨時庇護所,它安置四面八方來的人們,成為眷村、國宅、教員宿舍、教會、夜市小市,還有燒餅油條。又若翻開沿路的商店,外圍還有綠油油的良田與傳統民居錯落其間,是半城半鄉的生活。多數人的夢想都擺盪並游走在這二端之間,只好在暫棲之所,保留一點屬於親密記憶的溫度。光復路的歷史正是臺灣近代歷史的濃縮版。

試閱文字

導讀 : 關鍵的2.1公里:六燃記憶地圖
/賴雯淑

一座沒有記憶與歷史的二戰城市,將成為患有失憶症的城市;一座二戰城市需要一群具反思、批判和實踐能力的市民來保存、活化、滋養她。與其說,六燃文件展將「新竹」與「二戰城市」並置,是企圖揭示這個城市的歷史胎記,還不如說是一個題問,是想藉此來探問這個城市的自我定義或身分認取。

  2018 年我帶著「活隱喻.活博物館:新竹生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Hsinchu Living Museum) 的想法,來到有著戰爭時代意義的燃料技術工業遺產──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執行保溫睦鄰駐站計畫。隔年策劃第一屆《六燃文件展》時,首先探問新竹這個城市對自我定義或身分認取,也是在這段時期,第一次聽到曾經在六燃大煙囪廠房工作的臺籍員工王坤玉老先生,在紀錄片裡精神抖擻地以日語昂揚地高唱出日本海軍軍歌《軍艦進行曲》和《六燃之歌》……這讓我想起父親在世時,閒暇也常聽唱日本歌。一直到高中時期,我都一直無法理解為何父親會如此融入日本文化,日本不是殖民臺灣、侵略中國,是歷史教科書上所說的跟我們有國仇家恨的國家嗎?後來才明白,只比王坤玉老先生年長一歲的父親為何會喜歡日本歌了,原來那是伴隨他們那一代出生、成長的主旋律。那麼,陪著我一路成長的主旋律又是什麼呢?語言和教育作為統治者的治理工具,在不同世代都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記。我的父母那一代,自出生起即被期待是愛國的日本皇民,1949 年後又要成為忠黨愛國的中國人。在各種說不清理更亂的政治神話中,關於秋海棠地圖的各式考題一次又一次的令我困惑不已,直到離開臺灣這塊土地為止。

  出國讀書和工作是理解和重構自己的開始,發現統治者所使用的治理工具和手段,留下來的各種意識形態早已成為各種有形和無形深層結構中的一部分。建構個人認同這件工程絕不單純是個人之事,它其實是在體制內和體制外,不斷地檢視自我,有時,甚至無法迴避地需跟自己或別人的價值信念正面對峙。而探問一個城市對自我的定義或身分的認取,其複雜度當然遠大於個人的,因為它還涉及了這個城市的集體歷史記憶。

  2005 年來到新竹教書已是闊別臺灣十六年後的事。父親在我返臺前一年離世,母親也在短短幾年內過世。新竹,對我而言,是另一個異地他鄉。那時暫住在建中一路上,離六燃大煙囪廠房只有600 公尺,短短8 分鐘的步行路程,卻也始終無緣踏上它。兩年後我搬到校門口的土地公廟旁,離大煙囪的距離變成2.1 公里,但這關鍵的一小段路,卻也遲至2015 年4 月4 日凌晨,寡婦樓(新竹六燃的第一廠房)被意外拆除的那一刻起,我才跟斷裂的生命地圖連接上。「從那一天起,新竹不再只是一個任教之地,新竹六燃,就像一條濕軟的臍帶,把我輕輕連回母親的身上。」

  2019 年陽明交大六燃團隊與德國柏林的後劇場(Post Theaer) 聯手跨國製作國際六燃互動劇場《原諒.遺忘》(Forgiving.For-getting)和《無/非紀念碑》(Nonuments)。一步一步地,關於保存、活化六燃二戰歷史現場的一些想法,也逐漸在心中明晰起來:六燃場域的靈魂是由來自那個空間千千萬萬的故事所交織而成。要讓這個充滿記憶與歷史的場域延續其生命,就必須進入這個隱喻空間,再次述說過去的歷史,並創造當下六燃的故事。亦即,每一位參與者,是六燃活歷史中的一個行動者、轉化者和創造者。

  透過執行六燃計畫,我們試圖邀請民眾一起探問六燃對當代臺灣的整體意義可能是什麼?六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是單一、個別的人事物或區塊,過往的二戰與眷村歷史必須整體地被爬梳與理解。在討論目前所推動的新竹六燃的保存與活化,又如何與正在公道五路周邊所進行的「竹科X 基地」新開發計畫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呢?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重新脈絡化新竹六燃,凝聚認同感,描繪出一個即將到來的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的可能輪廓,建構出共同的未來生活願景。多數人窮其一生,都是依其所抱持的價值信念,盡一切可能活出和創造出意義 。但是,人類雖是個體,卻無法脫離群體單獨而活。所以,作為生命共同體,我們如何在追尋個體意義的時候,也創造出共同的意義,繪出一張集體的心靈地圖呢?巴赫金(M. M. Bakhtin)指出:

根本上,意義位於對話者之間。意義只能在積極的、對應的互相理解過程中產生。意義不存在於講者心中或口中,也不存在於聽者心中或口中。意義是講者和聽者由特殊的聲音系統的物質材料所進行的相互交流的效果。意義如同電光火花,在兩個電極碰撞的一剎那迸發出來。

  六燃保溫暨博物館計畫的座標點就定位在新竹六燃場域上,這裡也是很多離散生命落地之所,然後像根莖般各自向外蔓生,疊加在六燃的地圖上。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加入眾人交織出一張生命的根莖地圖。

  與其說六燃記憶地圖是探尋人曾經走過的軌跡或旅程的指引,不如說它是出於探尋,走入未知之境,找到那關鍵失落的一段,記錄沿途所觀察到的景象、迸發的意義,逐漸地累積出生命的紋理與精神的姿態,它涉及了時間、空間、歷史敘事與情感,是來自無數人的記憶與生命深處的離散故事,是對未來的想像與期待。地圖並非總是一成不變,隨著時間的皺褶,我們進入綿延的時空,探入其中的一段歷史記憶,這時,總會有未曾看過的風景,未曾思考過的問題,最終將形成新的理解、新的記憶、新的地圖標記。每個人經由不同路徑,於不同階段來探索個人或集體的生命時,提問會引領我們前進,朝向未來之境。即使每一個人的觀看視角不同,總會交集出視域共融之地。

  記憶是自我之母,面對斷裂、遺忘、消失或被壓抑的歷史記憶,敞開對話是他者抵達自我,自我抵達他者的唯一路徑,也是「非我」消解之處。李克爾(Paul Ricoeur) 認為:「主體的身分,既不是固定不移的,也不是隨意流動的,完全沒有任何穩定性。」身分認同是根植於敘事,「講述一個故事就是述說誰做過什麼和怎樣做的」。當一位講述者在講述自己生命故事的同時,也涉及其他相關的人物,是故,講述者和故事中的人物的主體性、身分認同,就透過故事情節(plots)的關聯性與一致性而被逐步建構和給出。這就是李克爾所認為的:主體的建構需要透過敘事認同,是「人類通過敘事的中介作用所獲得的那一種身分認同」。

  《遇/預見六燃》系列作品以我自身為一個節點,從這裡開始敘說我從哪裡來,如何走到這裡的故事。六燃這張地圖是由大家的故事組成,是理解彼此的起點,也是重返母親記憶、接納與原諒的一段旅程。它像根莖般往外蔓延串接不同的人事物,建構與眾人的關係。然後每一個人再成為一個節點,繼續向外連接其他人,形成一個更大的網絡,這張一直持續建構中的六燃地圖,是一個永續的保存及活化過程,也是送給自身、眾人和大煙囪的一份禮物。
(未完.詳全書)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遇/預見六燃》,是一趟生命重新匯聚之旅,沿著蜿蜒如臍帶的小徑來到煙囪下,與母親相連,是意圖透過藝術行動來開啟六燃活隱喻、活歷史的建構,以記憶.植物.地圖三部曲的方式逐步展開,是將藝術實踐疊加在新竹六燃的紋理上,展開交纏互滲的多重部署,互文延展出個人生命中的六燃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