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氟龍犀牛 | 誠品線上

Teflon Rhino

作者 Bill Wilson
出版社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鐵氟龍犀牛:要能在人生叢林中生活的第一條規則,就是你必須要能活下去。也就是說,別成了他人桌上的一道菜。犀牛就是很好的例子,犀牛過著獨居性的生活,但卻不孤立,牠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要能在人生叢林中生活的第一條規則,就是你必須要能活下去。也就是說,別成了他人桌上的一道菜。犀牛就是很好的例子,犀牛過著獨居性的生活,但卻不孤立,牠會慎選同伴。牠們不需要以群居的方式來獲得保護。牠們不是草原上跑得最快、體型最大或最小的動物,但牠們之所以不會成為其他動物的午餐,正是因為那四公分厚的皮保護了牠們,厚皮很難穿透。 鐵氟龍不沾黏的特性改變了世界,因此所謂的「鐵氟龍犀牛」,擁有了犀牛的厚皮,以及鐵氟龍的不沾黏特性。不會受大眾影響,不會因他人的意見而動搖,也不會為了名氣而妥協。面對反對眉頭也不會皺一下,即使默默無聞,也不會害怕。 我身上之所以有某些偉大的領袖特質,又知道如何在人生叢林中生存,都是因為我是個被遺棄的孩子。 我是個能奮鬥生存下去的人,寫這本書希望能成為你的生存手冊。 我禱告,願我這六十幾年來在人生以及服事上所學到的生存技巧,能幫助你克服你人生叢林中的一切試煉、心碎、反對與攻擊。 不論你相信不相信,你一定能成為獨特的生存者。就像我一樣,你可以成為鐵氟龍犀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比爾.威爾森 (Bill Wilson)■比爾.威爾森(Bill Wilson)是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Metro World Child) 的創辦人與主任牧師。大都會事工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是當今全世界最大的兒童主日學教會,同時也是知名的國際兒童人道救援組織。大都會事工每週接觸超過十萬人,包含了紐約市裡的孩子與他們的家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孩子。比爾牧師深信:「建造孩子比恢復成人來得容易。」本著這個信念,大都會事工建立了成功的模式,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中心,讓這個事工成為前十大最具影響力的事工之一,影響力遍及全世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實踐基督的愛- 張茂松牧師 推薦序(二)從以馬忤斯到各各他- 柳健台牧師 前言 第一章 你想走多遠? 第二章 「那裡」是哪裡? 第三章 若是看不見,那就不是真的 第四章 有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第五章 友誼的測試 第六章 祂是高山與低谷的神 第七章 在低谷中得勝 第八章 收割時的紛亂 第九章 「打」的神學 第十章 受傷的戰士 第十一章 押尼珥像個愚昧人般死去? 第十二章 留在神的家中 第十三章 不同的家,相同的渴望 附註 關於作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鐵氟龍犀牛
作者 / Bill Wilson
簡介 / 鐵氟龍犀牛:要能在人生叢林中生活的第一條規則,就是你必須要能活下去。也就是說,別成了他人桌上的一道菜。犀牛就是很好的例子,犀牛過著獨居性的生活,但卻不孤立,牠會
出版社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771150
ISBN10 / 9862771151
EAN / 9789862771150
誠品26碼 / 2682141341006
頁數 / 16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6X1.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作者分享過去六十幾年來在人生以及服事上所學到的生存技巧,能幫助讀者克服人生叢林中的一切試煉、心碎、反對與攻擊。

試閱文字

導讀 : 序
從以馬忤斯到各各他

比爾.威爾森牧師的著作,文字精煉犀利,且發人深省。這都是他生命的淬煉,才能道人所不能道,言人所不能言。

當比爾牧師引導我們從以馬忤斯(認主之路),走過大馬色(面質之路),邁向耶利哥(憐憫之路),走上各各他(順服之路),彷彿主在問我們:「你願意選擇大路或窄路?你願意與我走多遠?」

這個世界需要犀牛型的領袖:要能承受壓力、對抗批評,不能一味只想維護名聲地位。這本書挑戰你我:能脫離安舒的生活模式嗎?能否不讓任何東西穿透我們的皮、不讓任何東西黏在我們身上?放棄平庸,委身在對神國度的熱情裡!

而環繞在領袖周圍的,是些什麼人?友誼誠然可貴,但比爾牧師說他寧可選擇孤單,也不能讓錯誤的人進入他的生命中,因他沒有多餘的時間浪費在表淺的友誼上。真正的友誼,是使人「在孤獨中得餵養,在衝突中得力量,在盼望中得讚賞」。

比爾牧師一再呼籲教會需要有憐憫的心。失喪者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點點的愛。要去提升那些跌倒的,而不是去指責!接觸那些無望的,關心那些權利被貧窮、犯罪、虐待所剝奪的孩子。因著憐憫和關心,才能幫助困苦人有活下去的理由。教會,是要建造人的生命,而非建造事工!

我看到一個懷抱使命的人,他生命的每一分鐘都活得有意義;他所做的任何選擇,都不能背乎其使命或任務;他活出何等精粹忠誠的生命。這就是比爾牧師。



──恩惠福音會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柳健台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你想走多遠?

人生的道路千迴百轉,每條道路都通往不同的終點;而我們是透過整個旅程來學習人生的課題,而非透過終點。1

你該往哪裡去?你又為什麼會在這裡?這些都是我們希望能回答的問題。明白自己生命的目的為何固然重要,但更要緊的是知道如何能完成。曉得旅程的終點何在是好的,但只有選對了路程才有辦法走到正確的終點。十七世紀偉大的德國作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 1832)說過,光有知識是不足夠的,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應用已獲得的知識。

透過不斷應用的過程,讓我們對一切有更實際的了解,也讓我們看見自己還有什麼是不知道的。我認識許多人,他們擁有各種領域的碩士學位,在他們身上我發現了一點:知識無法取代經驗和常識。我們無法在教室裡發掘生命,學術上的成就無法取代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學到的一切。

在寫這本書的同時,我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我決定攻讀學位的動機並不是很好,但我覺得很酷。我之所以要拿博士學位唯一的理由,就是要將證書拿到那些聰明人的面前,對他們說:「我有博士學位,但我還是在幫主日學開巴士接小朋友,還在關心有需要的孩子!」

我已發掘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絕對不是累積知識,而是要能影響他人。這就是為什麼你無法在神學院或大學的教室裡經歷生命。這兩個地方能提供一些工具來過生活,但絕對無法取代你在人生旅程上所能學到的一切。

我記得曾經在一場特會中講道,結束之後有個孩子走到我面前說:「我想要像你一樣。」他非常興奮地繼續說:「我已經讀了所有的書,我真的想要像你一樣。」我看著他,心想:「孩子,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求的是什麼。」

沒有人想要受槍擊,沒有人真的想要開主日學的巴士。我停頓了一會兒並看著他的眼睛,回答說:「孩子,你連自己現在生命的光景如何,都不一定清楚,若你真的知道我過去經歷了些什麼才有今天的成就,你會願意經歷我所經歷過的一切嗎?」這個孩子只有粗淺的觀察,他完全不知道我付出過什麼樣的代價,我非常確信如果他們知道我曾經歷過些什麼,絕對不會願意選擇走我所走過的路。我們都想得著榮耀,但我們是否願意背起十字架?我們必須明白,通往復活榮耀的道路,需要先經過十字架。

半路上的奇蹟
設立目標很重要,知道自己的命定為何能幫助引導我們的生命。但真理是,知道自己的未來和追求未來是不同的,大家很少想到這點。有夢想很棒,但卻不夠好,夢想不會突然夢幻般地成真,不會有任何仙女撒點金粉之後我們就能進入自己的未來。你的夢想需要熱情來相伴,熱情要能激勵你踏上孤單的旅程,去追求其他人害怕去追尋的東西。

真正的成功端看你走了多遠。在人生這場競賽中,最困難的就是開始與結束。人生比較像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而不是短跑。短跑選手不需要擔心遇到撞牆期。馬拉松選手所稱的撞牆期,就是在長程比賽中途會突然發生的狀況,你感覺自己的身體想要「關機」,進入「休眠」狀態。

雖然你還繼續在跑步,但卻感到噁心想吐,不再有前進的動力,在你裡面有個聲音吶喊著:「停下來,放棄吧!」只有長跑選手了解這種感覺,他們知道突破撞牆期並抵達終點所能得到的喜悅,我稱之為「半路上的奇蹟」,就是比賽到一半,你面臨自己最大的危機,但同時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喜悅。

你如何抵達?如何從地下室到閣樓?爬樓梯!樓梯是你抵達終點的路,樓梯本身並非終點,樓梯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你抵達終點。你並不是住在樓梯上,樓梯不是給人住的,你不會在那定居。當然如果你要的話是可以住在樓梯上,但那真的很奇怪。

你之所以會買這本書,我想你應該是希望能有所成就。你渴望來到神為你預備的地方,你想要完成自己的命定,這是你心中的渴望。問題是:「如何達到?」

有四條路是你一定要走的,每個人在旅程剛開始的時候都充滿熱忱,你裡面充滿了屬靈的精力,覺得世上沒有任何事能阻擋你。但是到了半路你會遇到撞牆期,此時你需要「半路上的奇蹟」。如果你想走到終點,就必須逆風而行,並且咬牙撐過所有痛苦,絕不放棄。
為了走完這四條路,你現在就要問自己:我願意走多遠?

以馬忤斯之路―認出之路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 節

這是每個想要走到終點之人的起點—有兩個人要到耶路撒冷。門徒們很灰心、很失望,同時也很絕望、沮喪。為何會如此?他們正要往以馬忤斯去,要離開耶路撒冷。幾天前他們才目睹了耶穌以犯人的身份慘死在十字架上。他們一切的盼望都在耶穌身上,他們非常確信祂就是所應許的彌賽亞,是要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羅馬帝國統治的那一位,是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的那一位。他們知道自己的地位,他們都要與祂一同作王掌權。這兩個人整裝待發要加入耶穌的陣營,他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很認識祂,他們充滿期待而且相信自己在耶穌身邊有重要的地位。但現在一切都結束了,耶穌已經被帶走,只剩他們自己。

他們一直以為自己知道祂將要往哪裡去,但很不幸的,他們其實從來都沒有明白過。祂曾經給了他們許多提示,告訴他們祂將往哪去,但門徒卻從未明白過祂話語中的重點何在。門徒自己的假設遮蔽了他們的眼界,無法看見真正的未來。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要來加入耶穌的國度,未來看似光明。

突然間光明的未來轉變成極度的黑暗,他們錯誤的假設暴露了他們的光景。

現在他們要離開耶路撒冷,在他們身後的是夢想和抱負。絕望取代了盼望,他們對未來的異象,因為心中的失望與絕望而漸漸昏暗。如今他們走上這條路,離開了應許之地;他們走上這條路,不知道該怎麼辦,該往何處去。

我非常確信大部份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也就是感到無比的失望。你在人生中曾經是如此確定自己的命定,你的未來如此光明,也充滿應許。但一路上很多人讓你失望,神似乎也遺棄了你。現在你不知道該怎麼辦,該往哪裡去。

你錯誤地解讀了自己的未來而落入孤獨的在黑暗中。

突然間,耶穌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與他們一起同行。他們正走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耶穌突然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這不是很有趣嗎?耶穌總是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他們因為過於失望與沮喪,根本沒認出耶穌。他們以為他們已經失去耶穌,而當祂出現時,他們竟沒有認出祂。他們自以為憂鬱又悲慘,因而雙眼被蒙蔽無法認出祂的同在。

你是否曾因為過度沮喪而沒有注意到身旁出現的機會?你所面對的環境黑暗到一個地步,完全遮蔽了你的眼界,讓你看不到祂的同在,看不到祂與你同行?我還記得過去每個禮拜三晚上的見證聚會,許多神的聖徒聚集分享他們的經歷,以及他們如何與主同行多年。他們與主同行多年的這個事實,只是要說服自己,他們所分享的那些基督徒的經歷是可信的。

我們可以認為自己正與主同行,卻沒有察覺到祂的同在。單是與神同行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能感受到祂與我們同在,我們必須清楚知道祂在這裡。光只是走在路上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知道祂也在那條路上與我們一同行走。這兩個門徒走在路上與耶穌交談,跟耶穌分享他們有多傷心、多失望,卻沒有發現他們口中所提到的那位,現在就在他們眼前。

最後他們終於抵達目的地,耶穌一路都在聽他們訴說最近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件。我認為耶穌可能也有些失望,因為門徒竟然沒有認出祂來。耶穌之前也有過這樣失望的感受,就是在最後的晚餐時。耶穌對門徒說到祂的父,耶穌告訴門徒,你們若見到我,就等於見到了父,而腓力卻要求耶穌向他們顯明父。耶穌的回答很明顯地帶著失望:「我與你們在一起這麼久了,你還不認識我嗎,腓力?」「你還不認識我嗎?」這就是問題,儘管他們在耶穌的同在中經歷了這麼多,他們還是不認識祂。耶穌最大的渴望,就是希望門徒能真正認識祂,但他們就是不了解。

大約二十二年前,我面對了一個狀況;當我處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時,我經
歷了一連串緊繃情緒的爆發。我從來就沒有想過原來在我裡面也有那樣的情緒
存在。只有當我們的小世界受到意外事件的震盪之後,我們才會發現真正的自己。什麼東西會引爆我們?哪些東西又會觸動我們的開關?當一連串事件開始侵犯到你完美的小世界時,你會過度反應,結果你被自己的反應嚇了一跳,非常驚訝那些情緒竟然存在於你的靈魂中。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執導的電影《受難記》(ThePassion of the Christ)能如此叩人心弦。我從沒想過大家可以在戲院裡坐兩個小時看著有字幕的電影,但大家做到了。我還記得在某一次聚會結束後,我和一位年長的女士交談,是位五旬節派的信徒。她跟我分享了那部電影對她的生命所帶來的影響。她看著我說:「我從來不知道原來耶穌為我做了那些。」這位女士一輩子都與主同行,但卻要透過一位天主教徒所拍攝的好萊塢電影,才讓這位五旬節派的女士了解耶穌為她承受了些什麼。

我在想有多少人認為自己知道,認為自己知道祂為何降臨,認為自己真的認識祂,但在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時刻,卻無法認出祂來。他們被自己面對某些情況時的反應給嚇到了。他們以為自己很剛強,認為自己能掌握得很好,但卻因為自己如此缺乏信心,如此軟弱給嚇到了。

門徒終於在一頓飯時,在團契時,認出了耶穌。你認出祂來。這是這故事的關鍵時刻,他們睜開了眼睛看見耶穌,認得祂是誰。如果你沒做到這點,你的屬靈生命便注定不會再進步。你無法再前進,你必須要在絕望的黑暗中認出耶穌。

以馬忤斯之路就是「認出之路」,在這條路上你的雙眼雪亮,能在一切絕望困境中看見耶穌。這是轉換的時刻,是讓你做出重大決定來扭轉人生的大好機會。若你在面對困境與絕望時沒有認出神,便無法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

若你一直處在自艾自憐當中,將無法看見前方開啟的大門。

威廉.布吉斯(William Throsby Bridges,1861 ~ 1915)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名澳洲將軍,也是在1915 年5 月18 日蓋利博盧半島戰役中第一位喪生的澳洲將軍。他曾寫過一句名言:「覺醒,不論是因為小的失望或極大的震撼所造成,都是讓我們人生朝向轉變的徵兆。」2 我發現這個真理在我生命中非常真實,只要我們能認出神與我們同在,失望與悲劇經常是開啟全新機會的大門。人生旅程的第一步,就是要認出神的同在,做到這一點,立刻會走上第二條路。

大馬色之路―面質之路
掃羅行路,將到大馬色,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使徒行傳九章3 節

人生旅程的第二條路,就是通往大馬色的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會遇見一個新的人物,能幫助我們明白屬靈長征旅程中的複雜度。保羅正走在通往大馬色的路上,他正要去做他以為是「神的」工作。他正要去逮捕並將所有參與在「彌賽亞邪教」中的人丟入大牢。這些人不斷談論耶穌,在猶太人當中製造了太多騷動,一定要阻止他們。保羅當時騎在驢背上,被從天上射下的大光給暫時弄瞎了眼睛。

這從天上射下的光芒充滿力量,甚至讓保羅從驢背上跌落下來。躺在路中央的保羅很清楚知道是誰將他擊倒在地。「主啊,祢是誰?」保羅清楚認出這是主,認出之後便是面質(confrontation)。

第二條路是大馬色之路,是「面質之路」。很悲哀的是,很多人在這條路上迷失了。在遇到面質時,他們選擇繞道,並尋找另一條較舒適的道路。你很快就會學到,其他的選擇只會帶你進入暗巷或死巷。若你想要進入神給你的應許之地,絕對不可繞過面質之路。

此時你必須做出決定,到底是要像個懦夫一樣走回頭路,還是要充滿勇氣面對未來?在我們進入這門功課的核心之前,必須先了解這重要的真理。單單只是受到震撼是不夠的,只是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而受到衝擊也是不夠的,你必須認出是神將你擊落下馬,不是任何人,也不是魔鬼,是神在與你面質,祂要你面對自己的地位,挑戰你的目的。保羅倒在地上瞎了眼睛,他看不見了。雖然失去了視力,但他認出是耶穌在與他面質。

耶穌要求保羅要有所改變。能生存下來的不是那些最強壯的,或是最聰明的,而是那些最願意接受挑戰的人。當神在旅程的半路上與我們相遇時,是要來與我們面質,要挑戰我們。在面質的時刻,我們的傳統受到質疑,我們的觀念受到檢驗,我們的品格受到試驗。到最後是否能成功,端看我們如何回應神的試驗。你到底能走多遠,端看你有多願意接受神真理的挑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是要不斷改變,若不願意改變,就無法進入我們的命定。那些不願意改變的人,注定要成為囚犯,困在他們自己的幻想與不確定當中。

拉丁教會教父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 ~ 430),是西方基督教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奧古斯丁是個充滿智慧與能力,同時卻不完美的人。
他明白人生充滿改變,而改變在人生的道路上也非常重要。他所說過的話在我們這個世代再次迴盪:「你要經常注意到自己所沒有達成的,時常覺得不滿足。
若你已經對自己目前已達到的一切感到欣慰,便會停滯不前。你要繼續不斷加添、不斷前進、不斷進步。」3

唯有那些對自己感到不滿足的人,才有辦法完成這趟旅程。走到某個階段,神會親自與你面質,祂會要求你在生命中、思想上做些調整。親愛的朋友,唯有當你願意調整時,才有辦法繼續前進。

美國著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著作中問了一個問題:「當我們感到痛苦時,神在哪裡?」我們每個人都想知道為什麼壞事會發生在好人身上?這並不是什麼神祕的事。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滿衝突與奧祕,雖然我們與神連結,但並不代表我們對生活周遭所發生一切嚴酷的事件免疫。在我人生的旅程上,我發現了這個大能的原則:背叛、心痛、失望、痛苦,通常都是神面質的方式,為了要檢視我們的內心,挑戰我們的思想。

要在面對質詢的時候能存活下來,你必須擁抱神的恩典,並接受祂的面質。你要容許祂來改變你、重整你。當你願意做出那些屬天的調整之後,便可以進入下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