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視覺特效大師: 世界金獎大師如何掌握電影語言、攝影與特效技巧, 在銀幕上實現不可能的角色與場景 | 誠品線上

Masters of FX: Behind the Scenes with Geniuses of Visual and Special Effects

作者 Ian Failes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電影視覺特效大師: 世界金獎大師如何掌握電影語言、攝影與特效技巧, 在銀幕上實現不可能的角色與場景:台灣第一本「電影視覺特效」專書視覺特效工作者是電影世界的魔術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電影視覺特效」專書視覺特效工作者是電影世界的魔術師,他們將不可能的影像召喚到銀幕上。「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有可能,任何想得出來的影像都可以落實,唯一的限制就是我們的想像力。」--《阿凡達》、《鐵達尼號》、《無底洞》、《魔鬼終結者》導演/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如果你曾好奇「他們是怎麼辦到的?」,這本書可以給你答案。它必定能啟發新世代的視覺特效魔法師。」--《2009月球漫遊》、《啟動原始碼》、《魔獸:崛起》導演/鄧肯.瓊斯(Duncan Jones)「刺激的特效能定義觀眾的初次觀影經驗,也決定觀眾會對這部電影留下什麼樣的感官與情感記憶。」--《康斯坦汀:驅魔神探》、《星塵傳奇》、《變形金剛》系列電影、《超危險特工》製片人/洛倫佐.迪.波納文圖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當代電影與視覺特效魔法的關係密不可分,但真正表現出色的視覺特效只有兩種:◎效果鮮明的特效,觀眾一看就知道,但還是會因為它帶來的視覺效果而震撼、驚歎:●《星際大戰四部曲:𥌓光乍現》結合精緻模型與攝影動作控制攝影機系統,打造太空船特效鏡頭。●《銀翼殺手》以動作控制、光纖打光、煙霧攝影棚、背景繪圖與光學合成等技術,加上未來主義設計師席德‧米德(Syd Mead)的概念圖,為負面烏托邦生命賦予生命。●《第三類接觸》的科幻感,來自玻璃纖維模型、光纖、霓虹燈、濃煙、雲朵槽、光學合成等技術的結合。●《侏儸紀公園》藉由真實尺寸實體畫面、電腦動畫與停格動畫藝術,創造出栩栩如生的恐龍。●《阿凡達》令人驚奇的世界,是透過真人表演、動作捕捉、臉部動作編碼系統、虛擬攝影機系統、3D立體電影系統、名為「組織」的肌肉與皮膚系統、特製打光系統等技術共同完成的。●《明天過後》為呈現各種天災,使用了浪潮、大洪水、冰與雪、毁滅性龍捲風等特效。●《全面啟動》結合特製迴轉布景與數位特效,創造出獨特的零重力走廊打鬥場景。●《環太平洋》打造了電腦動畫怪物,同時也使用了液體模擬技術、剛體模擬技術、擴增實境工具,製作出戰鬥場面中的海洋與傾盆大雨特效。●《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老虎帕克,是真實老虎、特效皮毛算圖技術與動作捕捉的結晶。●《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的仿生物機械戲偶與數位特效,落實了小豬與其他動物的演出。●《鋼鐵擂台》中的八英呎高機械人,同時運用了實體拳擊機器人,以及數位機械人,混合了電腦動畫與特效機械角色。●《魔鬼終結者》系列電影展現了特殊化妝、怪物機械戲偶與機械人骨架領域的持續創新。◎有些特效隱而未見,但以細膩技巧協助導演講述動人故事:●《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借助臉部表演動作捕捉、數位植皮、回春特效,呈現男女主角隨時間流逝而出現的變化。●《雨果的冒險》結合縮小模型、實體特效、3D動畫、立體電影等技術,重現二十世紀初的電影世界。●《社群網站》以3D模型、追蹤定位器、表演動作捕捉、DMX控制燈具完成雙胞胎一起划船的畫面。●《美國隊長》使用了2D尺寸縮小特效,讓變成超級英雄前的演員能有合適的清瘦外型。本書作者伊恩‧菲利斯是電影特效研究專家,他透過對16位世界頂尖視覺特效先驅的深度專訪,介紹他們的養成背景,讚頌他們的藝術成就,回顧了電影特效史上最精妙片段的誕生過程,也探討了特效由實體轉向數位的巨大變革。這些大師的專長領域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特色:他們是藝術家也是技師,為了製作出令人兩眼發亮的成果,必須深入掌握電影語言、攝影與數位科技。他們也是解決問題的大師,在製作過程中時時保持敏捷的思考,並對自己的想法、能力與工作團隊懷抱著信心,一旦必須發展新技術或新科技才能創造某些效果時,就能迅速整合經驗與創造力,打開視覺特效的新世界。受訪的16位大師除了大方分享經驗,回顧他們如何在預算、軟硬體限制之下,讓想像中的角色或場景能在銀幕上實現,他們同時也提醒,即使在數位時代,電腦技術愈來愈提升,動畫日漸普及,但深度掌握實體與攝影機實拍特效,依然極為重要。全書更收錄將近200張豐富的視覺資料,包括電影劇照、現場工作照片,以及首度曝光的原創圖像,搭配大師的親身解說,就像走進電影視覺特效的夢工廠,看見許多經典特效代表作的圓夢過程。◎視覺特效是現代電影製作日趨重要的領域,本書內容涵蓋電影視覺特效各專業分工領域,是台灣第一本介紹「電影視覺特效」的專業書籍。◎作者為電影特效研究專家,獨家專訪16位世界級電影視覺特效先驅與頂尖好手,分享他們的工作祕訣,以及不斷創新的動力來源。◎搭配專訪內容,收錄電影劇照、現場工作照片、原創圖像等圖像,有助於深入了解經典電影視覺特效從發想到實現的過程。◎本書深入訪談的電影特效大師:1. 約翰‧布魯諾(John Bruno):具特效動畫與解決視覺特效難題的堅實背景。代表作:《魔鬼剋星》、《無底洞》、《魔鬼大帝:真實謊言》、《X戰警:最後戰役》。2. 克里斯‧寇柏德(Chris Corbould):特殊效果與縮小模型效果指導。代表作:《黃金眼》、《007:誰與爭鋒》、《黑暗騎士》三部曲、《全面啟動》。3. 李察‧愛德朗(Richard Edlund):聰明結合縮小模型與光學特效,後來還結合了數位特效。代表作:《星際大戰》四到六部曲、《法櫃奇兵》、《魔鬼剋星》、《丈夫一籮筐》。4. 史考特‧法拉爾(Scott Farrar):片場工作經驗驚人,也是實體與數位特效專家。代表作:《回到未來》三部曲、《關鍵報告》、《變形金剛》系列、《末日之戰》。5. 保羅‧福蘭克林(Paul Franklin):「新浪潮」視覺特效指導之一。代表作:《星際傳奇》、《黑暗騎士》三部曲、《全面啟動》。6. 凱倫‧古列卡絲(Karen Goulekas):對數位合成特效與災難電影有創新貢獻。代表作:《哥吉拉》、《明天過後》、《史前一萬年》、《綠光戰警》。7. 伊恩‧杭特(Ian Hunter):模型、縮小模型特效與巨大毀滅效果的專家。代表作:《X檔案》、《黑暗騎士》、《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全面啟動》。8. 約翰‧諾爾(John Knoll):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共同創造者,也是數位特效的先驅。代表作:《不可能的任務》、《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神鬼奇航》系列電影、《環太平洋》。9. 羅勃特‧里加度(Robert Legato):擅長實體特效、虛擬電影攝影,也是立體電影的先驅。代表作:《阿波羅13號》、《鐵達尼號》、《神鬼玩家》、《雨果的冒險》。10.喬‧萊特利(Joe Letteri):真人表演動作捕捉以及複製真實世界的專家。代表作:《魔戒》三部曲、《金剛》、《阿凡達》、《決戰猩球》重拍系列、《哈比人》系列。11.丹尼斯‧穆仁(Dennis Muren):光學時代到數位時代的先驅。代表作:《星際大戰》四到六部曲、《魔鬼終結者2:審判日》、《侏羅紀公園》、《A.I.人工智慧》、《世界大戰》。12.約翰‧羅森格蘭特(John Rosengrant):擅長實體特效、特效化妝、仿生物機械戲偶。代表作:《魔鬼終結者》系列電影、《侏羅紀公園》、《鋼鐵人》系列電影、《鋼鐵擂台》。13.菲爾‧提佩特(Phil Tippett):停格(Stop Motion)動畫與怪物動畫技巧的領導者。代表作:《星際大戰》四到六部曲、《機器戰警》、《星艦戰將》、《暮光之城》系列電影。14.道格拉斯‧川布爾(Douglas Trumbull):視覺特效界的傳奇,身歷其境(immersive film)電影製作者,也是高格率電影拍攝的推廣者。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第三類接觸》、《星艦迷航記》、《銀翼殺手》。15.比爾‧魏斯登侯弗(Bill Westenhofer):擅長創造會講話的動物與讓人信以為真的怪物,是這門藝術的推手。代表作:《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貓狗大戰》、《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黃金羅盤》、《少年Pi的奇幻漂流》。16.艾德森‧威廉斯(Edson Williams):美化、老化、回春與數位化妝特效。代表作:《X戰警:最後戰役》、《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社群網戰》、《美國隊長》系列電影。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資深特效技術指導/林振宇視覺特效導演/林哲民文字工作者/張硯拓導演/程偉豪《釀電影》主編、影評人/葉 郎導演/魏德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伊恩.菲利斯(Ian Failes)白天的正職負責草擬法律,晚上則寫視覺特效部落格,這是他真正的熱情所在。他現為視覺特效業界刊物fxguide.com的資深撰述。■譯者簡介黃政淵導演/創意人。台大外文系學士,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歷年影像與文字作品曾獲若干榮譽,電影長片劇本《禮物》、《染血的豬籠草》、《最幸運的掃把星》、《春天是前進的季節》曾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譯有電影相關書籍《故事的解剖》(合譯)、《編劇之路》、《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剪接師之路》、《導演之路》,歡迎來信指教:chengyuanh@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在特效世界,唯一的限制是想像力/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 導演、製片人)前言:透過特效,在未知之地拓展邊界/洛倫佐‧迪‧波納文圖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 製片人)序言:電影世界的魔術師約翰‧布魯諾(John Bruno)具特效動畫與解決視覺特效難題的堅實背景。克里斯‧寇柏德(Chris Corbould)特殊效果與縮小模型效果指導。李察‧愛德朗(Richard Edlund)聰明結合縮小模型與光學特效讓他聞名於業界,後來還結合了數位特效。史考特‧法拉爾(Scott Farrar)片場工作經驗驚人,也是實體與數位特效專家。保羅‧福蘭克林(Paul Franklin)「新浪潮」視覺特效指導之一。凱倫‧古列卡絲(Karen Goulekas)對數位合成特效與災難電影有創新貢獻。伊恩‧杭特(Ian Hunter)模型、縮小模型特效與巨大毀滅效果的專家。約翰‧諾爾(John Knoll)Adobe 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的共同創造者之一,也是數位特效的先驅。羅勃特‧里加度(Robert Legato)擅長實體特效、虛擬電影攝影,也是立體電影的先驅。喬‧萊特利(Joe Letteri)真人表演動作捕捉以及複製真實世界的專家。丹尼斯‧穆仁(Dennis Muren)光學時代到數位時代的先驅。約翰‧羅森格蘭特(John Rosengrant)菲爾‧提佩特(Phil Tippett)停格(Stop Motion)動畫與怪物動畫技巧的領導者。道格拉斯‧川布爾(Douglas Trumbull)視覺特效界的傳奇,身歷其境(immersive film)電影製作者,也比爾‧魏斯登侯弗(Bill Westenhofer)擅長創造會講話的動物與讓人信以為真的怪物,他是這門藝術的推手。艾德森‧威廉斯(Edson Williams)美化、老化、回春與數位化妝特效。專有名詞釋義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電影視覺特效大師: 世界金獎大師如何掌握電影語言、攝影與特效技巧, 在銀幕上實現不可能的角色與場景
作者 / Ian Failes
簡介 / 電影視覺特效大師: 世界金獎大師如何掌握電影語言、攝影與特效技巧, 在銀幕上實現不可能的角色與場景:台灣第一本「電影視覺特效」專書視覺特效工作者是電影世界的魔術師,
出版社 /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892648
ISBN10 / 9864892649
EAN / 9789864892648
誠品26碼 / 2681624767005
頁數 / 19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5X23.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在特效世界,唯一的限制是想像力
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 好萊塢頂尖導演、製片、編劇、剪接指導與發明家)
本書頌讚十六位視覺特效大師。我個人認識其中許多位,這些年來也與其中七位合作過,我也認為其中有幾位是我的好友。

雖然他們認識我的時候我已經成為導演,但我其實出道時和他們是同行,在低預算電影裡擔任視覺特效,所以他們也知道我是會講他們行話的人。這一點讓我面對他們時能有同理心,也會回應他們的需求,但同時也要求很高,因為我知道什麼是可能可以執行的。我們的工作通常要求我們,不僅要知道什麼是可能做得出來的,更要知道什麼是「有機會」可能做得出來,因為我們必須持續不斷發明,才能將不可能的事物栩栩如生地呈現在銀幕上。

書中這些大師的職業生涯總和,製作出全世界大銀幕上有史以來最震撼人心的影像。他們帶領觀眾進入奇幻王國,讓奇幻的生物與角色活靈活現,並變成經典,成為全球共享的文化夢幻地景中不可抹滅的部分。儘管他們大多仍繼續活躍於創造驚人影像,但他們如今使用的工具與技術,與當年入行時的早已大相逕庭。當代電影之所以如此絢爛奪目,是因為這些技術,而這些大師也正是運用這些技術的先驅。

正如帆船與蒸汽輪船世代交替、汽車取代了馬車,科技不停發展。在我們的世界裡,曾經是新奇尖端的事物在幾年內就變成常態。這一點在視覺特效領域裡似乎更是明顯。
我想回溯一下一九八○年代初期,以我還是年輕視覺特效從業人員的那個時代,與當下做個比較。當年我們打造實體縮小模型,並用攝影機拍攝它們。這種攝影機以宛如瑞士手錶般的精準機械動作,來驅動高感度電影膠卷。我們經常送這些影像到古老的光學沖印機去合成。這些機器雖老,卻還是經常產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影像。如果你想要看看這個技術發展的黃金年代,可以回想道格拉斯.川布爾(Douglas Trumbull)為《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或《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製作的影像,或是李察.愛德朗(Richard Edlund)在《星際大戰》(Star Wars)的特效鏡頭。

我們以前會在玻璃上做背景繪圖,之後再與真人實拍畫面用光學沖印機加以合成。有時我們會用強調縮小模型之類的借位攝影技術,來擴大場景的規模。高速攝影讓模型有了正確的動態,因此能讓人感覺它們的尺寸巨大。在製作過程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爆破模型,這顯露了我們其實都是有大人軀體的小孩,而且停留在這樣的兒童狀態還能領薪水。當年因為鋼絲後製抹除技術(以及其他許多抹除技術)還遙不可及,所以我們必須把線藏起來,用最細的鋼琴鋼絲或是單股尼龍纖維(monofilament)來讓太空船飛行,或讓外星人皇后的尾巴擺動。

過往的銀幕前或銀幕後特效投影技術,現在也因為有了數位綠幕合成技術而不再使用。如今,這些巨大的投影機只能放在博物館,或丟進海裡當作人造礁石。這些技術現在很少人用了。現在的攝影機也數位化了,除了鏡頭與降溫風扇外,沒有其他可拆卸的零件。膠卷或許也可算是已經走入歷史了,只有少數電影工作者還在使用,而且他們都不屬於新世代。在特效合成領域,膠卷是百分之百消失了。光學沖印機就像蒸汽機般消失無蹤。

儘管還有少數人仍在使用實體縮小模型,數位浪潮已經席捲了電動工具嗡嗡作響、充滿樹脂氣味的實體模型工坊,迎來了宛若真實的數位模型。實體縮小模型已成為工匠特殊利基市場,在那個時代出道的我們雖然仍舊懷念它,它卻肯定已成為過去式。

當年若想要讓怪物活靈活現,你有三個選項:讓演員做假體特效化妝(或穿橡膠戲偶服裝)、停格動畫,或是用液壓裝置或操偶師來運作機械戲偶。現在停格動畫已經消失了,偶爾才有電影會運用它的特殊視覺風格;仿生物機械戲偶如今也如夕陽西下,大多由電腦動畫所取代了。

特效化妝仍然與我們同在,但是像《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的咕嚕、《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系列的猿猴,還有我自己的《阿凡達》(Avatar)納美人這類栩栩如生、表演生動的角色,已經大幅侵蝕了特效化妝的市場。以上三個案例都是由紐西蘭威塔數位(Weta Digital)公司喬.萊特利(Joe Letteri)領導的威塔數位團隊所製作。
現在演員不再需要透過一層層不舒服、限制重重的泡綿橡膠來表現情感,他們可以自由地表演,因為有表演捕捉系統(Performance Capture)可以確實捕捉他們表演的所有細節,我們再將表演儲存在電腦裡,動畫師就能把表演套用在演員飾演的電腦動畫角色上。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電影攝影唯一維持不變的環節,是我們仍用光線穿透玻璃鏡頭在感光層上記錄影像,只不過現在這個感光層已不是快速轉動的膠卷,而是固定的感光元件,電影攝影領域也正受到電腦建模與動畫創造的角色、場景、地景與世界所侵蝕。電腦動畫的打光看起來已如此真實,就像光子在真實世界裡跳動一般。甚至電影攝影的定義都正在改變,因為愈來愈多電影都是完全以虛擬方式打光的。

儘管如此,正如一句法國諺語所說,事物改變得愈多,維持不變的也愈多。雖然過去視覺特效大師引以為傲的所有手法與技術幾乎都已被取代,視覺特效工作的本質仍然不變。我們的目的是以任何可能的方法,將想像的世界與角色帶上大銀幕。我們學習了在我們之前的前輩所開創的新技術,現在我們也要開創自己的新技術。這種不受拘束的開創精神驅動了變革,最終讓我們出道時所學的一切都過時了。

本書中所有視覺特效大師都經歷了從類比轉為數位的過渡期。我認為他們都是我的同輩,我們年紀相近,差距不到十五歲。我們也都在各自的職業生涯跨越這個恐怖谷的兩岸。我們出道時的世界是模型、電影膠卷攝影機、光學沖印機,而現在我們在數位世界裡如魚得水般地工作。

本書所推崇的大師,大多都對電腦動畫與數位視覺特效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倘若不是在初期就投入,你就無法開創出製作奇異影像的新方法,若不成為先驅,也就無法在初期就投入。這是正向的回饋循環。每部電影都提出了挑戰,但這其實正是將技術發展得更好更快的契機。此外,這一切都是由市場所驅動的。因為當觀眾第一次看到電腦動畫怪物與角色如此栩栩如生,卻又無法猜出他們是如何製作出來的,他們就會想看更多這樣的東西。

一九八九年,其中有三位大師(丹尼斯.穆仁〔Dennis Muren〕、約翰.諾爾〔John Knoll〕與約翰.布魯諾〔John Bruno〕)和我在《無底洞》(The Abyss)一起合作,創造出電影中首度出現的柔軟表面電腦動畫角色--也就是所謂的「偽足」,我倒一直稱它「水香腸」。儘管這部片本身並未特別賣座,偽足場景卻影響深遠。它是不可能存在卻又無比真實的角色,是當時觀眾從未看過的。

在那之後,穆仁與約翰.羅森格蘭特(John Rosengrant)在《魔鬼終結者2:審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創造出液態金屬機械人T-1000,然後穆仁的團隊 在《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讓恐龍活靈活現。四年之內出現了三個電腦動畫具開創性的里程碑,每一個都是以在前一個經驗學到的知識為基礎。如果沒有偽足,T-1000就不可能誕生,如果沒有為T-1000打造的身體襪與曲線工具(socking and splining tools),暴龍與迅猛龍也不可能出現。
這是以超光速發展的革命,當觀眾看到這些特效,他們就用皮夾來投票表示肯定。電影公司開始意識到遊戲開始改變,以視覺想像力驅動的電影是市場上最成功的電影。
視覺特效大師回應這個變局的方式,是想辦法將新科技整合在自己的藝術裡。菲爾.提佩特(Phil Tippet)一開始為《侏羅紀公園》做了一些停格動畫測試(其實是「Go Motion」技術),但當他看到,運用電腦動畫能讓自己從小想像的恐龍栩栩如生重現時,他因而創立自己的電腦動畫團隊,不再回頭。

一九九一年,羅森格蘭特還跟著史丹.溫斯頓(Stan Winston)工作,當他們與工業光影魔幻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合作打造T-1000時,他明白電腦動畫才是未來強而有力的證明。溫斯頓隨即在一九九二年成立電腦動畫部門,這是第一家擁有電腦動畫部門的特效化妝與假體特效公司。直到今天,羅森格蘭特還是創造角色的高手,他統合了實體與虛擬、繪圖與雕塑等領域,用來設計像鋼鐵人這樣能夠以實體方式打造而成的角色,或是《阿凡達》中以虛擬方式存在的種種生物。

視覺特效業界也很快就察覺,在只用零與一創造出可能的影像之前,你必須對於真實世界裡的光與動作運作的方式有堅實的掌握。本書中的所有大師在從類比走向數位時代的過程中,都擁有實踐多年的真實世界扎實拍攝經驗。他們也具有藝術底子,理解氛圍、透視觀點、構圖、弦外之音與戲劇。

電腦動畫的初期由一套化約的哲學所主導,那就是真實世界可以被分解化約成數學規則或演算法,如果發展水準夠高的話,數學必定可以在銀幕上創造出與真實難以區分的影像。其實並非如此。化約主義哲學儘管有些道理,卻欠缺了關鍵元素:藝術家創作視野的魔法。只有藝術家才明白,為什麼某個鏡頭沒效果。數學系畢業生是做不到的。在電腦動畫的美麗新世界裡,兩方面都必須一起團隊合作。

本書中的大師大多本身也是藝術家,但他們全都瞭解如何帶領一個由藝術家組成的團隊--這被稱為引領貓群。其中不少大師內心是技術狂,但他們全都知道如何領導一個由程式設計師與工程師組成的團隊--這也被稱為引領貓群,但這群貓比你更年輕也更聰明。本書介紹的特效魔術師,也都懂得如何讓團隊中左腦與右腦成員一起共事。

創造厲害視覺特效的重點,不再是產製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鏡頭。在《魔鬼終結者2:審判日》,我們有四十二個液態金屬機械人電腦動畫鏡頭。十五年後的《阿凡達》有超過兩千個電腦動畫角色鏡頭。視覺特效公司已經變成產製鏡頭的巨大引擎,所以視覺特效指導的工作也愈來愈偏向製程管理。

在這個巨大且幾乎難以理解的系統裡,金錢與夢想從一端送進去,鏡頭就會從另一端湧出來。想做視覺特效,需要創造出一種文化,既是視覺特效公司的文化,也是每個電影專案的文化。大體而言,這些文化是視覺特效指導哲學與性格的延伸。

每部電影有這麼多人一起工作,視覺特效指導必須找到控制這個製程的平衡點,兼顧公司的利潤與鏡頭品質,但他們也必須讓團隊能夠展現自己並解決問題。視覺特效指導要鼓舞士氣,負責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不僅是特效公司內部的溝通,還有與電影工作者的溝通。他們是為了落實自己的創作視野而工作。這是一種團隊動態關係,當運作順暢時,可以帶來最令人滿意的體驗--參與壯觀又神奇、創造歷史又打破紀錄的電影專案。
視覺特效就像和「不可能」談戀愛。驅策書中這些魔術師的,是他們想讓觀眾目瞪口呆的渴望。就像高明魔術師一樣,他們知道關鍵祕訣,但絕不會揭露--至少不會全部揭露。他們心想,如果這麼做,所有人都會了。不過這不是真的,因為即使知道了全世界的技術,也無法成為視覺特效大師。

大師必須知道何時要用哪種技術,也必須具有創作視野與毅力,才能落實在想像世界之外不曾存在過的影像。這些大師與其他許多人開創了我們現在的影像創作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有可能,任何想得出來的影像都可以落實,唯一的限制就是我們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