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論述2012: 官商勾結
作者 | 馬家輝/ 梁文道/ 王慧麟/ 陳智傑 |
---|---|
出版社 |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香港本土論述2012: 官商勾結:【本土論述的風格】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舉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本土論述網羅了多種風格。 |
作者 | 馬家輝/ 梁文道/ 王慧麟/ 陳智傑 |
---|---|
出版社 |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香港本土論述2012: 官商勾結:【本土論述的風格】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舉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本土論述網羅了多種風格。 |
內容簡介 【本土論述的風格】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舉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本土論述網羅了多種風格。盡量網羅收納港中台三地的文化評論觀點。有老有嫩、有軟有硬、有中有西、有左有右,就是本土論述的風格!「香港市民支持『有條件獨立』的人數,與2007年有所增加,應是不爭的事實。原因可以很多,既可以是民族、 文化,又可以是歷史與社會,其對香港人的主體性又有甚麼影響?這裡留待讀者自行評價及分析。 -- 陳智傑 王慧麟」每年的《本土論述》文章,大抵分為研討會討論及邀稿兩部分。首先,每年年中左右,就會決定來年的論壇主題,並會把論壇主題發言輯錄成書。不過,在決定主題之時,往往與社會上之熱門話題刻意保持距離,以免研討會變成時事評論會。起初,論壇在大學小型課室舉行,得到不少學術先進,社會朋友全力支持。後來也因為經費原因,也因為希望可以走入群眾,遂與序言書室合作,以小型講座形式進行,參加的朋友也變得年青起來,討論時頓感活力!在此謹向序言的朋友,特別是李達寧先生的協助及推廣,衷心致謝。同一時間,本刊亦會就一些特定議題邀請學者先進撰文,在此,感謝顧問委員會的眾多學者,在本刊編輯窮追猛打之下,在繁忙的工作(現在香港學者工作極為沉重,其非學術工作亦往往不為學術機構鼓勵)之中,撥出寶貴時間寫下極有份量之文章,為本土研究出一分力。另外,我們會留意年青及有潛力之本土學者,誠邀他們為本刊撰稿。他們的論點,確實為本刊注入更多活力及學術力,在此我們亦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坦白說,他們交稿往往是最準時的!今年的《本土論述》,延續過往的年刊風格,有平時不露面,在財經博客界十分著名的隱士順叔,撰寫兩篇文章,側面反映了九七年前後的華資及中資財閥的崛起及變化,讓讀者可以透過財經角度,了解本土官商結合之脈絡,值得再三閱讀。呂大樂教授、方志恒博士與張少強教授亦剖析了整個官商結合的政治架構。延續本土研究的主體性討論,本刊顧問劉國英教授及羅永生教授親自操刀,輔以孔誥鋒教授、黃偉國教授及李祖喬先生以及港大民調結果,相信讀者對於本土「主體性」的議題,有更深入的理解。繼續燃燒的,還有性別與主體之議題(金曄路博士及胡嘉明教授),以及新界的無窮盡想像(鄒祟銘先生及陳劍青先生),相信今年《本土論述》仍然可以為讀者帶來更多的新思維及新衝擊。最後,還要多謝新力量網絡的一班義工,以及本刊編輯委員會的同寅陳智傑及張嘉雯的無私協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家輝傳媒人、專欄作家、文化評論學者,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生於香港,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著作於兩岸三地出版。梁文道身兼專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時事評論員、牛棚書院院長等多重角色。評時事、寫文化、講飲食、參與文化及社會運動。近年,於內地出版著作、主持節目;但他依舊家在香港,留守香港。王慧麟文字工作者,曾任職香港特區政府,傳媒及學術機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陳智傑香港智庫新力量網路秘書,活耀於公民社會。
產品目錄 序 王慧麟 vii第一部分 本土專題:官商勾結1 特區管治矛盾的政治經濟學基礎∕呂大樂 2 香港的政商關係與官商聯盟∕方志恆 3 《我的好友李嘉誠》∕順叔 4 《香港黨委書記回憶錄》再讀後感--「穩定華資」到「壯大中資」?地產黨硬撼共產黨?∕順叔 第二部分 本土專題:香港的主體性5 從後殖民主體性說「不從國教」的香港∕羅永生 6 從中國的可能轉變看香港的前景∕劉國英 7 「誰需要身份?」國民教育與身份政治∕黃偉國 8 香港主體意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孔誥烽 9 香港本土意識的中國視野:破斥「邊緣論」及「孤立論」∕丘梓勤 10 香港本土意識的港口性:從1966年的蘇守忠說起∕李祖喬11 香港人的國家認同態度(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報告)∕陳智傑∕王慧麟 第三部分 主體、性別與想像12 「回歸」.「出櫃」∕金曄路13 母親,本土尊貴性和後殖民香港∕胡嘉明 14 「新深合一」?市場趨勢vs政府造勢∕鄒崇銘 15 香港融合論:新界東北計劃的前世今生∕陳劍青 書評16 書評∕王慧麟
書名 / | 香港本土論述2012: 官商勾結 |
---|---|
作者 / | 馬家輝 梁文道 王慧麟 陳智傑 |
簡介 / | 香港本土論述2012: 官商勾結:【本土論述的風格】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舉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本土論述網羅了多種風格。 |
出版社 / |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6272042 |
ISBN10 / | 9866272044 |
EAN / | 9789866272042 |
誠品26碼 / | 2680805397000 |
頁數 / | 21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6X23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摘文試閱
香港的政商關係與官商聯盟 作者 : 方志恒(節錄)
如果看香港的政商關係, 我想先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在1983年, 即是當時香港進入一個過渡時期, 也是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的一個關鍵時期。當時北京派了一個新的新華社社長許家屯來香港, 處理香港過渡時期的問題。許家屯在1983年來香港之後 , 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就做了一輪調查研究功夫去掌握和約見好多人, 去掌握香港的政治形勢。他三個月後, 回到北京述職, 向當時中國的領導人,建議怎樣處理香港談判的問題。 他有幾個好簡單的方針, 他認為最重要就是拖住英資, 穩住華資, 團結台資, 僑資, 壯大中資和吸引外資。這個就是他當時建議給鄧小平在北京處理香港過渡問題的方針。我們會看到由80年代甚至到現在,北京對港政策的核心就是穩住資本家。在許家屯的回憶錄都寫得好清楚,北京所定義的港人治港就是要建立一個跨階屠的聯盟, 而這個跨階屠的聯盟是以資產階級為核心的。換言之, 北京就整個對港政策去建構香港政治秩序是以建構一個官商聯盟為核心的, 而這一樣東西事實上不是一樣新的東西。剛剛大樂都有提到, 其實殖民地時代的殖民地政府和商界已經有很謹密的關係, 甚至話當時已經有一個官商聯盟。北京整個對港的核心或者一個戰略可以這樣說: 「它要延續或將它認為在港英時期運作得相當之成功的一個官商聯盟的一個模式是97之後繼續延續下去。」這個是它整個對香港, 我甚至相信這個核心, 到現在還是一個未有好大變化的一個基本判斷。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 為何97年之前那個官商聯盟似乎我們看得到相對的運作是比較暢順, 也似乎對政府的管治有一個比較正面的作用呢? 但回歸之後, 似乎我們看到官商關係有好多的問題, 政府和商界本身有矛盾, 商界和民間也有好多的矛盾。為何會出現這些變化呢? 我自己在過去幾年做博士論文的研究, 主要就是想審視這個問題。
簡單來說, 我的研究會看得到回歸前和回歸後政商關係和官商聯盟的變化, 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回歸前, 相對當時殖民地時代的商界, 那一個時代,商界的壟斷性比較強 , 即是剛剛大樂所說,大家是分地盤的。那時英資是佔據了不同的行業, 大家有一個微妙權力的平衡。而當時商界和政府的溝通是比較順暢的, 原因是除了壟斷性比較強, 也因為有一些代表直接坐進在行政局中, 即是現在的行政會議。如果看回很多殖民地的研究, 我們會看得到例如怡和或者匯豐, 它們每一屆都有人進入行政局。他們的大班是直接坐進行政局, 這樣對當時政商的溝通是好有一個幫助, 為什麼? 在商界, 當時主要談及英資, 它們的壟斷性好強, 而直接有一個代表坐進行政局, 令到政府要出一些政策, 所謂要諮詢商界, 就比較容易, 因為最能夠有決策權的商界代表已經坐進行政局中。我自己找的實證研究會看到, 踏入70年代末, 如果以恆生指數的市值來計算, 幾大英資財團談及是佔了六,七成, 而匯豐和怡和這兩間最大影響力的英資財團, 正是它們自己所佔的恆生指數都超過四成。換言之, 當時要處理商界和商界的關係, 政府比較容易。 如我委任了怡和和匯豐的大班, 其實等於和GDP佔40%以上的商界「做交易」(make a deal)。換言之, 他們能夠在行政局處理好一個出台的政策, 商界一般比較小在之後有其他的矛盾。即是大家如果談判好, 就能在行政局處理得好。但這種操作在回歸後, 有一個好大的變化。表面上,回歸之後的商界, 我們的感覺會有地產霸權, 李氏力場有好大壟斷性。但是, 如果我們看回實質上的數據, 其實不是這樣的。香港商界在回歸之後, 其實相對97年之前, 那個分散情況或四分五裂的情況是嚴重了好多。我同樣用這個恆生指數去看, 回歸之後, 最大的本地華資財團是長和系, 但它佔整個香港恆生指數的比重都不足百分之十。換言之, 對特區政府來說, 它好難再用回以前英國人那一套和商界溝通, 即是它以前直接委任怡和和匯豐的大班進入行政局和他們「做交易」 , 就解決了很多問題, 但是現在不能夠。第一, 它不可以直接委任誠哥或李澤鉅入去行政會議, 這個好明顯做不到。第二, 就算委任了也無用,他們都代表不到商界, 到底現在誰能代表商界呢? 到底是自由黨, 經濟動力, 是獨立的商界議員, 是四大商會, 是四大地產商, 還是什麼呢? 香港現在的商界相對分散情況是好大的, 令到政府之政策要與商界形成共識,本身都好困難。一個最尖銳的矛盾就是西九的事件, 我們可看得到西九是太約在1999 至2000年左右由董建華提出,但中間用了很長的時間都解決不到問題, 政府除了面對民間聲音外. 更重要是擺平不了商界的利益,。我認為這是回歸前及 回歸後,第一個官商關係的變化, 即是政府和商界的溝通變得困難。(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