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程 (第4版) | 誠品線上

歸程 (第4版)

作者 聖嚴法師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歸程 (第4版):我在十四歲的時候,曾經為我的出家而編織過一個美麗的夢,那的確是一個夢,而且,那一場夢是幻滅得如此地快!狼山的環境,像畫一樣地優美,像詩一樣地可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在十四歲的時候,曾經為我的出家而編織過一個美麗的夢,那的確是一個夢,而且,那一場夢是幻滅得如此地快!狼山的環境,像畫一樣地優美,像詩一樣地可愛,可惜,我是生得晚了,去得遲了,當我上山的時候,那一幅畫已在剝落,那一首詩已在消失! 正因為我是抱著欣賞畫與詩的夢想而去狼山的,那跟出家與學佛之間有著一段距離,所以我也畢竟沒有保住那個出家的身分。 不過,那個夢是做錯了,那條路是走對的。所以繞了一個好大的圈子以後,依舊走上了原來的路。這個圈子繞得夠辛苦了,但也不是冤枉繞的,應該繞的圈子,不繞也是不行,否則的話,今日的我,又是怎樣了呢? 站在一個佛教徒的立場,對於順境與逆境,都該看作使我努力昇拔的增上緣。所以,幫助我的也好,打擊我的也好,在當時,我雖不能沒有喜與怒的分別,事後想想,我倒覺得他們都是我的恩人了。 沒有正面的援助,我是爬不起來的,沒有反面的阻撓,我是堅強不起來的,鋼是鍛鍊出來的,能說鍛鍊的境遇是不需要的嗎? 最不容易爭取的事物,便是最可寶貴的事物,最可寶貴的事物,也必是最足以珍惜的事物。我能有機會再度出家,是興奮的、欣慰的、也是悲痛的,因為這是多麼難得的因緣! 回憶我在十四歲的那年秋天,去南通狼山出家,既無為人之心,亦無為己之志,很少有可敬的原因,也沒有多少宗教的情緒,係出於一種偶然的機緣所促成。因此,後來的捨僧從戎,並且一去就是十年,好像也是早就註定了的。 不過,我要特別強調,我的能夠再度出家,並且誓願再度出家,那是成因於童年曾經出家的緣故。致使我雖已經過了十年的風浪,這風浪之久,已超過了我初次出家時間的一倍,但仍念念不忘於出家身分的恢復。 所以直到如今,對於童年出家時的環境和師長,猶覺歷歷如新,軍伍十年的生活,卻又恍如隔世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1930〜2009年)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本書是聖嚴法師自述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回憶,詳述出家前後的因緣、心路歷程與奮鬥過程,誠摯感人,振奮人心。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我的童年 滄海桑田 水災 求學的生活 窮苦的家 第二章 江南的家 新年.扶乩 巫醫.鬼怪 日本軍閥 第三章 美麗的夢 把我送掉 偷香錢 第四章 狼山的狼 菩薩顯聖 張狀元 大聖菩薩是誰 七個房頭 第五章 哀哀父母 父親的笑 噩耗 哀哀父母 第六章 上海與我 上海外灘 懺儀的淵源 趕經懺 出醜 鬼月 第七章 學僧天地 僧教育運動 我進了佛學院 糾紛 學僧的苦悶 從軍 第八章 軍中十年 採薇 啟航 到了臺灣 幻想中的花園 上等兵 終於考上了 槍彈的眼睛 通信隊 鬧營.鬼叫 行軍 一條棉被的故事 宜蘭受訓 醒世將軍 因病退役 第九章 回頭的路 東初老人 再度出家 靜思 受戒.告假 〔補述一〕一任清風送白雲 ──聖嚴老人自述 〔補述二〕我是風雪中的行腳僧 ──法鼓山的未來與展望 〔補述三〕與李總統及俞院長談禪修 〔附錄一〕我為取得日本學位而要說的幾句話 印順長老 〔附錄二〕菩薩清涼月 ──訪果祥師談聖嚴法師 林新居 〔附錄三〕轉眼四十年 陳慧劍 〔附錄四〕建設人間淨土的巨匠──聖嚴法師 〔附錄五〕我與俗家親人──有情與無情

商品規格

書名 / 歸程 (第4版)
作者 / 聖嚴法師
簡介 / 歸程 (第4版):我在十四歲的時候,曾經為我的出家而編織過一個美麗的夢,那的確是一個夢,而且,那一場夢是幻滅得如此地快!狼山的環境,像畫一樣地優美,像詩一樣地可愛,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 9789575988272
ISBN10 / 9575988272
EAN / 9789575988272
誠品26碼 / 2681874333005
頁數 / 352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7.5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85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聖嚴法師親撰自傳,真實感人,可見法師至情至性的一面。
☆ 記述從童年到青年時代的成長點滴、心路歷程。
☆ 今生的努力向善,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

江南 ◆ 鄉間的童年
狼山 ◆ 小沙彌的夢
上海 ◆ 經懺、學僧與從軍
臺灣 ◆ 軍中十年、再度出家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聖嚴法師

我自幼瘦弱多病,經歷十來年的困頓折磨,仍能以未老的身心,回到僧團,其間談不上任何成就,只能藉以說明眾生的業力,強大無比,該受的果報,總是無法逃避,所以我也勇於面對現實,承受下來。
但是佛法所說的造業與受報,絕非宿命論或定命論。前世造下的善惡業因,今生應當受到苦樂的果報。然而,若不出離生死,業因永無休止;前世造業,今生也照樣地造業,前世的業因加上今生的業因,才是當下所受的果報;所以,今生的努力向善,不但可以達成臨終生天或往生淨土的目的,更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乃至即身親證解脫。因此,我對於自己的處境和前途,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迎接挫折,奮力向上,是我不變的原則。
為了這點毅力和信念的獲得,我要感恩崇高無上的佛、法、僧三寶,也要感恩平凡中顯出偉大襟懷的父母雙親。這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
本書初稿近二十萬言,部分曾由《慈明月刊》發表,後經三度改寫,縮短了一半,又補充了三分之一,但仍覺得不如理想,待到晚年有機會續寫之時再做修訂罷!在此,我要謝謝開元寺佛經流通處的出版,和方行仁先生的題字。

佛元二五一二年元月序於朝元寺關房

試閱文字

內文 : 【求學的生活】

我生而病弱,六歲時才能出門外和童伴們玩,所以,直到九歲的時候,我才開始讀書。我的第一位老師,是個半新半舊的青年,他姓袁,讀過中學,但所教的卻是私塾。

我在那裡讀了一年,讀的是小學二年級的兩冊國文,為何要從二年級讀起,我也不知道,也許看我已是九歲的緣故罷?另外,我還讀完了《百家姓》和《神童詩》。一年以後,我識了好多字,但卻不知道那些字的意思是什麼。

從九歲開始,我也有了學名,叫作張志德,那個名字,一直用了五年多,到我出家以後,就終止了。

十歲那年,我換了一位姓毛的老先生,他很能幹,教書、相命、看地、種牛痘,簡直是個鄉下的萬能博士,但他只教古書,不教新式的教科書。在那裡我也念了一年,《千字文》、《千家詩》、《大學》、《中庸》,就是那一年的成績。

因他自己太忙,教書並不講解,不懂教授方法,也不了解兒童心理,所以,我很討厭學堂。我也常常逃學,早上把書包一背,就跟拾狗屎或刈豬草的野孩子們,找一個好玩的所在去玩了,中午回家吃飯,吃飽了繼續去玩,或者先到學堂去一趟,再向先生說一聲:「家裡有事,父母要我請假。」那位老先生,他也從不查究,我是多麼地開心。

可是,有一次被我母親在路上撞到了,她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以致氣得她老淚縱橫,雙手發抖。她說:「你爹用了血汗錢送你去讀書求上進,你竟是個下流胚;我家沒有一個讀書人,望你上天,你偏入地!」

我家在日本軍閥來到之後,的確太窮,記得有一次為了先生要我買一冊書,全家上下,湊了半天,也湊不出一冊書錢,我失望地哭了,全家的人,也因此流淚。又有一次為買一本習字簿,知道父母沒有錢,我就偷了二姊藏了好幾年的壓歲錢,結果被二姊發現,我被母親毒打了一頓,打完之後,母親、二姊與我,三人又抱在一起,哭了一場!

我到十一歲時,又換了一位姓陸的老先生,他的本領,跟毛老先生差不多,不過,他還會出診看病。他對學生管得很嚴,教得也很認真,我在那裡只讀了半年,就讀完了一部《論語》,另加半部《孟子》。

十一歲的下半年,那位姓陸的老先生不教書了,我只好再換一位老師,是一位二十來歲的青年,他姓盛,初中畢業後,學了四年中醫,他在家裡剛開始行醫,並不太忙,便辦了一所私塾,因他自己是受的新式教育,所以採用的課本也是小學教科書,他新婚的太太也讀過初中,故對教學很認真,也懂教授法,除了國語,也教算術、勞作、珠算、作文與自然,他的太太也幫忙著教。這是一個新鮮的環境,使我懂了好多新鮮的事物。我對讀書真正發生興趣,可說是從此開始的。

在那一段時日之中,也使我留下了一個很大的遺憾。有一個跟我同年的女孩子,她叫范淑貞,長得很清秀、很活潑、很聰明,許多的男同學要找她玩,她都不睬人家,我不大喜歡說話,她卻偏要跟我在一起、坐在一起、玩在一起、做功課也在一起。她家是開糖果店的,每天都要帶一些水果糖,偷偷地送給我,許多同學嫉妒我,她也不在乎。但我不知怎麼搞的,當她害了一場大病,病瞎了一隻眼睛之後,同學們都不再理她了,我也受了大家的影響,不再跟她接近,終於她不來上學了!在她停學以後,我卻天天想念著,並對自己抱怨:我是一個如此沒有良心的人!

因為接觸到了新式的小學教育,我到第二年,十二歲時,便要求父母,送我去讀正式的小學了。最初因為我家離鎮太遠,只有鎮上才有小學,父母不放心,此時我已十二歲了,同時還有比我家離鎮更遠的小孩也去鎮上讀小學,於是我正式進了小學。

我是家中最小的一個,也是受寵最多的一個,父母疼我,哥哥姊姊們也愛我。無論哪一個,從外面回家,總會給我帶點吃的東西,雖然那些東西並不值錢,甚至有些根本不用錢買。使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幼時吃得最多的,是蘆葦根,父兄在江邊給人家築堤,或在內陸開港,常會從地下挖到又粗又長的蘆葦根,雪白粉嫩,香甜可口,像藕,也像甘蔗。晚上回家,便是我的恩物。

我們那裡不常吃麵,米賤麵貴,小麥又比元麥貴,吃麵是待客的食品,我卻喜歡吃麵,平時吃不到,只有病時例外;因此,為了想吃麵,我就常常裝病。我的母親起初沒有發覺,以後發覺了,不唯不曾責罵,反而輕聲地對我說:「你要吃麵就說要吃麵,何必要用害病來嚇人呢?」

我家很窮,有時連過年敬神用的香燭都買不起,但我從未聽到父母向外人喊過窮。同時我的母親心地很仁慈,凡是見了比我家更窮的人,寧可省下自家的口糧,也會去接濟人家。

有一年的冬天,正是日本軍閥擾亂不已的時期,我家常有斷炊的威脅,但我母親竟然偷偷地將僅餘食糧的一部分,送給了一家鄰居,母親還叮囑我說:「不要告訴你爹,因為那家鄰居的丈夫出了遠門,家裡孩子又多,實在比我們家更苦,我們現在幫助人家,將來也會有人來幫助我們的。」其實,縱然讓父親知道了,也不會不高興的,因為父親的性格太好了,我不曾見他罵過母親,相反地,母親卻常常指責他這樣不對、那樣錯了。(摘錄)
【採薇】

在過去,大家都以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一般人,對於當兵吃糧的人固然歧視,當兵的分子,確也是非常複雜,在地方上出了亂子闖了禍,不能再待下去時,他們便去外鄉當兵。

大陸上,自民國以後,幾乎經常都有戰爭,政府對於戶口的調查登記,始終未上軌道,徵兵制度的兵役法,也始終未能普遍確切地實行,軍隊的來源,一部分固由於徵的,大部分是出於招募。有些地方,在國民政府的勢力範圍之內,壯丁是用抽的。

但是,兵役制度不健全,抽壯丁的方法,竟又形成了賣壯丁的邪風,抽到了窮人,當然乖乖地去當兵,如果抽到了有錢人,他們就以錢來買替身,替身的身分,多半是些地痞小流氓,一些亡命之徒,身價有的高達數十擔米,這些替身,幾乎是以賣壯丁為職業的。他們的責任是只要向團管區報到之後,就可交代,以後,他們就要設法逃亡了。

於是,有的人,可以一年出賣好幾次。正因如此,各級負責徵兵的單位,對於新兵的看管,不得不嚴,他們對待新兵,好像對待囚犯一樣,甚至比看囚犯還要嚴緊,沒有個人的自由,大小便也要排了隊,由班長端著槍押著隊集體行動。

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至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靜安寺便經常有這樣的新兵駐紮,他們由各地集運到上海,再候船隻轉到前方去,一批一批地來來去去,使人看來,真有不忍卒睹之感。但也不能責怪護送單位的苛刻,若非如此,護送單位勢將無法向上級交代。

軍人給我的印象,從小就是不好的,所謂「兵荒馬亂」,我們鄉下,只要軍隊一到,便會鬧得雞犬不寧的。但我自己,竟又自動自發地當了兵。

這是這一大動亂的大時代,使我做了當兵的決定,為了苦難的國家,為了垂危的佛教,為了個人的安全,我必須採取這一當兵的措施。雖然說,當兵的分子複雜,古今好多名人,卻也是從軍中出身的。何況佛教有一非常寶貴的訓示:菩薩的精神,如汙泥中生長的蓮花,蓮花離了汙泥不能生長,生長以後的蓮花,卻又不為汙泥所染。這就是說:要做菩薩,必須要往罪惡的眾生群中去隨類攝化,能化眾生而又不為眾生之所同化。

當時的局勢,既然要我當兵,也就勇往直前了。人之好壞,全在個人的意志,所以我在當兵之前的數小時,便立下一個志願:此去是為國家民族留一分氣節,是為衰微的佛教爭一分光榮;不受國際霸權的奴役是國家民族的氣節,僧人臨國難而不退避是佛教的光榮。因此,我在向招兵站報到之際,便捨去出家的法名「釋常進」,另取了一個俗名「張採薇」,但這不是我童年的俗名,目的是要「張大」伯夷、叔齊「採薇」於首陽山的大忠義大節操的偉大精神。

那是在三千一百年前的周朝初年,商朝後裔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為國家亡給了周朝,他們寧願在首陽山下採野莞豆充飢,終於餓死,也不肯接受周人送給他們的食物。另有一個故事,那是發生在西周的中葉時代,有一位詩人,為了抵禦北方入侵的玁狁(即是秦、漢時代的匈奴),所以從了軍,報了國,當他退役還鄉之後,便寫了一首〈采薇〉詩,後來被孔子收在《詩經》裡面。由於這兩個故事的啟發,我便用了這個名字。

可笑的是,當我從軍之後,軍中很少有人知道「采薇」二字的典故,每皆說我是用了軟綿綿的女性名字。事實上,在此滾滾的大時代的大洪流中,如果不先立一大志,不先有個精神的嚮往,做為安心立命的落腳點,那就只有隨波逐流地沒頂而去。

但我的目的,絕不希望做個終身以守的職業軍人,以我當時的推想,一年之內或者最多三年,動盪的河山能夠冰泮,國民黨軍隊必可勝利,所以我還帶了部分佛書及僧裝,準備隨時重返僧籍。
【附錄五:我與俗家親人—有情與無情】

有關我的俗家,已於《歸程》、《法源血源》、《步步蓮華》三書中,有所敘述。

我在中國大陸的舊日俗眷,到一九八八年初次回鄉時,尚見到大哥張志遠、二哥張志明、三哥張志道等三對夫婦,以及大姊夫黃瑞琛、二位外甥女。其餘有姪兒女及孫姪兒女乃至曾孫姪兒女五、六十人,都是初次相會。

在這之前我寄了一筆錢,託大姪兒張裕生帶我把祖父母及父母的遺骨,重新塋葬,並召集我家這族的全體親人,乃至左右鄰居,在老家團聚兩日,同向先父母的在天之靈告慰說我尚健在人間,成為鄉間的一樁喜事。從此他們便日盼夜盼我早日回鄉。

此後我於每年的春秋節期前後,都會由美國匯一點錢給三位胞兄及一位姊夫,是我的信眾拿錢給我,指定匯給他們,以表示感謝我們張姓的一家,出生了我這樣的人。

但到一九九六年第二度返鄉時,三哥及大姊夫已經物化,他們的子女之中,有人向我要求,繼續按期匯款,我只答允接濟支援到我的同輩親人為止,也包括兄嫂姊夫在內,至於下一代,由於人數太多,我是出了家的僧人,沒有私產,就無法兼顧了。

縱然最初寫信給我的大姪兒張裕生關係最親,我也助他申請來美國住了數月,但他既未住於寺院,也未向我要錢,雖希望我為他介紹做生意的伙伴,卻因語言不通,緣不具足,接觸了幾人均未成功。其他幾位姪兒女給我寫了一陣子信,見我幫不上他們的忙,漸漸也就冷淡了,唯有大姊的么兒黃成佳,在南通狼山服務,一年之中,還會向我以書信問安一、兩次。

對於我下一代的俗眷而言,他們原先是抱有若干期望的,結果是落了空,假如我是俗人也有私產,我是應該要與俗眷分享一些的,因為他們都是我同一血脈的近親骨肉呀!但我是僧侶,總不能拿了十方信施供養三寶的公款,去眷顧俗家,那是錯因果的,也是違背戒律的,只好請他們體諒我這個有情眾生的無情人了。

到今年(西元二○○○年)春天,聽說三嫂王蘭英於改嫁數年後也過世了,我便積極地設法,希望了卻一個心願,那就是把大哥、二哥這兩對夫婦,迎接到臺灣住幾天。他們都已是八、九十歲上下的人了,為了安全,我將這個任務委請方甯書居士及其子方立宇,代我辦理手續,代我到大陸迎送,結果由於大哥早年入贅黃家,改名為黃進德,已找不到他的原始戶籍資料,無法證明他是我的胞兄張志遠,所以大陸地方政府不予批准。能夠如願赴臺的,僅有二哥及二嫂,使我不免感到遺憾!

二人在臺灣逗留兩週,看遍從北到南的法鼓山道場,受到我僧俗弟子們的接待。他們夫婦沒有向我提出任何要求,倒是對我不斷地讚美和感謝,也能體諒我的行程太忙,加上體弱多病,所以我雖只有兩天在北投及金山陪伴他們,已經讓他們非常滿足了!

我對我的俗家親人,除此之外,就沒有再做什麼了。有情與無情、俗情與親誼之間,要拿捏得恰到好處,真的很不容易!

記得第一次回鄉,我就奉勸大群的俗眷們信佛學佛,真正有興趣的,只有身為共產黨員的二哥,這回他們夫婦訪臺,唯一向我要求的是正式皈依三寶,因此參加了我在農禪寺的大型皈依典禮,我只告訴大眾說,特從大陸來訪的俗家兄嫂,也在現場接受皈依,為了避免驚擾,並未特別介紹。他們是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

今天整理來往函件,發現有幾十封是來自俗家的親人,所以寫下這篇述懷的短文。

(二○○○年十二月七日於美國紐約東初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