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集註
作者 | 靈源老和尚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商品描述 | 心經集註:2013年《淨土直說》重新出版,導言提及靈源老和尚的著作不易收集,細心的讀者從佛友留下的書籍中,找到了這本失落的遺作,經過果興法師三年的編輯調整後,得以重 |
作者 | 靈源老和尚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商品描述 | 心經集註:2013年《淨土直說》重新出版,導言提及靈源老和尚的著作不易收集,細心的讀者從佛友留下的書籍中,找到了這本失落的遺作,經過果興法師三年的編輯調整後,得以重 |
內容簡介 2013年《淨土直說》重新出版,導言提及靈源老和尚的著作不易收集,細心的讀者從佛友留下的書籍中,找到了這本失落的遺作,經過果興法師三年的編輯調整後,得以重新成書。 「我用誠心的祝福來莊嚴這項禮物,希望諸學佛同好者,透過展讀《心經集註》的清涼法義,貫通『空有無』的智慧精華,如是體會到活在人間,真的就是佛在人間。」 ——果興法師(本書編者) 知佛即心,莫向外尋 《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為精鍊,內容極為豐富的一部典籍,是大乘一切經教建立的理論基石。靈源老和尚深入經藏,收集中觀、唯識、天台、華嚴等思想中,對於「空性」的探討,讓《心經》集註能集諸佛菩薩心法於一書。 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全書結構經過重新編整,分為兩大主題: 第一篇〈釋經題〉,分別釋般若、釋波羅蜜、釋合譯、譯經人等。 第二篇〈釋經文〉,除了傳統註釋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於本論增列理論門三觀:人間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實踐門的修養法和理想境。透過句解旁徵博引,詮釋經典要義。 靈源老和尚曾說:「《心經》為學佛最要之典,故凡四眾弟子,朝暮課誦,一切佛事均念此經。此經雖略,總攝摩訶般若全部。」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修學佛法者,以《心經》入門,必得智慧慈悲,成就無上菩提心!
作者介紹 靈源老和尚靈源老和尚(1902~1988年)1902年生於浙江臨海縣,幼年多病,母親誠心誦念觀音菩薩聖號,奇蹟式自癒,自此在母親教導下,開始學習念誦佛號。1932年,赴福建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老和尚披剃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後入法界學院,親近慈舟法師,聽八十卷《華嚴經》,研四分大律等。1947年,奉虛雲老和尚之召至廣州南華寺,翌年任住持,復住江西雲門寺。1949年,駐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1953年秋,前往臺灣,住基隆佛教講堂,次年於基隆市郊興建十方大覺禪寺。1964年春,傳授三壇大戒,嗣辦大覺佛學院,親授《梵網經》、《五教儀開蒙》、《大乘起信論》、《八識規矩頌》。1988年,圓寂於十方大覺禪寺。老和尚儉樸持身,行履謹嚴,恆將念佛為參禪工夫,畢生專志,精勤不倦。佛學、文學兼優,亦善書畫藝術,尤其工於人物,不論佛像、菩薩像、羅漢、高僧像,無不栩栩如生,風格別樹。著作有《山居雜語》、《淨業綱要》、《靈源夢話集》、《梵網經集義句解》、《心經集註》,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等。
產品目錄 編者序 懸起:大覺禪寺僧靈源集 〔第一篇〕 釋經題 壹、釋般若 一、釋翻與不翻 二、釋智字 三、釋慧字 四、釋二般若 五、釋三般若 (一)總釋 (二)由有門順釋 (三)由空門逆釋 六、釋五般若 貳、釋波羅蜜 一、釋四義 二、釋六度 (一)分別利益 (二)各開三品 三、六度三輪體空 四、六度三門 五、六度開合 參、釋合釋 一、釋多字及摩訶 二、合釋般若波羅蜜多 三、釋心字 (一)真妄二心,名同實異 (二)舉世教與佛教之差別 四、釋經字 五、合釋 肆、譯經人 一、唐三藏法師玄奘 二、《心經》譯本 三、經典的形成 四、新舊譯的不同 〔第二篇〕 釋經文 《般若心經》經文 心經分科 壹、略標綱要(人法總通分) 一、行者「觀自在菩薩」(能觀人) (一)觀自在 (二)菩薩 (三)大慈大悲 二、修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行行) (一)行深般若 (二)耳根圓通 三、自利「照見五蘊皆空」(觀行境) (一)照見五蘊 (二)五蘊皆空 四、利他「度一切苦厄」(觀行利益) 貳、人間觀:正報論(拂外疑) 一、聽者人格「舍利子」 二、現象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一)揀妄明真 (二)法義纂集 三、本體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華嚴三觀 (二)天台三觀 (三)色空都不住 四、精神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一)心法亦然 (二)色因識變 參、世界觀:依報論之始(三科無我) 一、總論空觀「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一)顯法體 (二)別顯三釋 (三)中論八不 二、五蘊空觀「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一)真理非事 (二)生起邊際 三、十二處空觀「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一)根塵互涉 (二)合心開色 四、十八界空觀「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一)皎然清淨 (二)總結三科 肆、人生觀:依報論之終(三乘教法) 一、十二因緣空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一)十二因緣生起門 (二)十二因緣還滅門 (三)因識入胎,後有名色 二、四諦空觀「無苦、集、滅、道」 (一)染淨因果門 (二)天台四教四種四諦 三、六度空觀「無智亦無得」 (一)境智能所門 (二)問答 伍、修養法(因位菩薩道) 一、行者人格「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二、修行原因「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三、證悟結果「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斷障得果 (二)結上三句 (三)總歸涅槃 陸、理想境(果位佛道) 一、佛陀,首句「三世諸佛」舉能得之人 二、佛行,次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舉所修之法 三、佛果,後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舉所得之果 柒、流通分 一、禮讚般若(總歸持明分) (一)先別歎「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二)後總結「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二、護持般若(密藏真言分) (一)密說般若「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二)流通奉行(別譯流通分) 〈迴向偈〉 【附錄】賢首解經
書名 / | 心經集註 |
---|---|
作者 / | 靈源老和尚 |
簡介 / | 心經集註:2013年《淨土直說》重新出版,導言提及靈源老和尚的著作不易收集,細心的讀者從佛友留下的書籍中,找到了這本失落的遺作,經過果興法師三年的編輯調整後,得以重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ISBN13 / | 9789575988777 |
ISBN10 / | 9575988779 |
EAN / | 9789575988777 |
誠品26碼 / | 2681964619002 |
頁數 / | 25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3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55 |
導讀 : 這本書能出版實在因緣不可思議,因為靈源老和尚的遺作終於找齊,而在此之前十餘年間一直苦尋無蹤,現在失蹤的《心經集註》即將要出版了!
如神變現出來的善因緣,是在二○一七年底由李偉誠菩薩所提供,原來李菩薩讀過法鼓文化二○一三年新編輯的《淨土直說》後,就深深為靈源老和尚的修行而景仰,但由於我在《淨土直說》的「導言」中,提到老和尚的書很難收集,所以李菩薩也在留意尋找老和尚的著作;剛好李菩薩有一位佛友往生後留下一批佛書,他在協助整理的過程發現了這本書,但書名不是《心經集註》,而是被改名為《心經精華錄》出版,此書是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影印的非賣品,倡印者是高雄元亨禪寺釋菩妙長老。
為何之前倡印時會改名為《心經精華錄》出版?本來我以為《心經》是唐三藏法師玄奘對空性的概論,所以《心經集註》大概是一本入門通俗的讀物,但在重新編輯這本書時,讀後發現靈源老和尚的「集註」,是收集中觀、唯識、天台、華嚴等,把各家對「空」的法義詮釋都收錄起來,老和尚自己在前言中就說:「乃編集古今名註之精華於一冊,得此則古今註疏均在於此矣。」因此透過古今賢哲薈萃經典的智慧,若能讀懂這本書,就等同得到三世諸佛的心靈指南。
略述新編的綱要有幾項特點,原本的目次是用傳統舊式科判,由於複雜的科判與註文放在上欄,不方便於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本書新編輯時,將詮釋占全書三分之一分量的「經題」,整合上下欄放在內文呈現,並加上簡潔適當的章節,獨立成為第一篇〈釋經題〉。
又原《心經集註》之經文分段,是以唐華嚴三祖賢首法藏大師之《心經略疏》判攝為綱要,結果靈源老和尚在本書結尾時才說,雖然傳統註釋《心經》三段組織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但他比較欣賞日本空海弘法大師的《心經祕鍵》五分分科,老和尚再於正宗分本論中,列出理論門有三觀:人間觀、世界觀、人生觀,又說實踐門有修養法與理想境。故進入第二篇〈釋經文〉的調整較多,是依靈源老和尚自己的分科為主,如上綱要就成為本書章節,再把內文集註的重點列為目錄主題,所以現在編輯《心經集註》的方式,大綱上已脫離難讀的古式科判,眼前呈現的是新式簡潔目錄與標題。
如上之第二篇〈釋經文 〉註疏,已經不是中國傳統的三分分科,也不是日本弘法大師偏重於密咒的五分分科,本書是將靈源老和尚自己的〈《心經》分科〉放在篇首,賢首法藏大師《心經略疏》之科判〈賢首略疏〉則列表放於附錄。讀者若對《心經》的現代註釋有進一步的興趣,可參考東初老和尚的《般若心經思想史》,有更白話的說明,聖嚴法師的《心的經典--心經新釋》中,也有人類觀、宇宙觀、因果觀等現在語彙式的講記。此倡印書《心經精華錄》末有附一篇〈心經結義〉,是靈源老和尚一九四九年在廣州六榕寺所作,原收錄於《山居雜語》,一九五一年香港寶蓮禪寺出版;但先前我依其出版時代次序,已編輯收錄於新集結本《淨土直說》之中。
末後,都說人生如夢迷人未醒,《心經》告訴我們雖一切法空,而空性因緣不可思議。個人自從發願出版靈源老和尚的著作以來,至編輯此書的前十年之間,也經歷過兩次腦部疾病治療,就是在清醒中,進行清除腦瘤的特殊手術;雖然自己身無大礙,而實際心裡還有願望未完成,那是受到如湧泉般的恩澤未報,只能透過長時間編輯,累積有限利人的佛書來還願,就形成我在力有未逮的情況下,勉強自己向著提高可讀性上編輯;可是近年常出入於醫院,身心不調愚癡障礙多,拖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這本書。但也因為經過三年的思考與調整,編輯好之後有些微欣慰,所以雖然這場夢還是夢,但當下自覺的祕笈已經在手上。因此,我用誠心的祝福來莊嚴這項禮物,希望諸學佛同好者,透過展讀《心經集註》的清涼法義,貫通「空有無」的智慧精華,如是體會到活在人間,真的就是佛在人間。
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釋果興於法鼓山禪堂
內文 : 懸起:大覺禪寺僧靈源集
釋迦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做長夜之明燈,普令眾生皆得悟入佛之知見,獲本來之面目,出衣內之明珠,共證菩提,究竟涅槃。其所說之法皆有對待,旨在破眾生之執著。二執俱亡,二空理顯。如我與法對;理與事對;色與空對;真與妄對;諸佛與眾生對;淨土與穢土對,無量諸法皆不離此。若打破法執,絕諸對待,情解淨盡,是名第一義諦;但在眾生分上,決不可能也。故初心學佛,必先依一面:或依空起觀,直契真如本體;或依色明心,立方便中之方便。
如今之禪宗及賢首宗,均主由真悟入,頓超佛地,不落第二門頭。而淨土宗及天台宗,均主由妄悟入,妄想豁破,真心自現。故一部《楞嚴》之解釋,在賢宗則云依根不依識,蓋根者根於性,依性起修,不依妄識。《華嚴》云:「應觀法界性」是也;在天台則云依識不依根。互相是非,實則雙方皆可入門,豈有高下之差,貴在行人善用其心耳。
《般若心經》者,依空起修之法門也,故始自五蘊皆空,終於無智亦無得。此一經之目標,當先認識,然後知講者非有意談空,蓋經義所重耳。此經統該《大般若經》之精要,《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而此經祇二百六十字,經文雖少,而內容豐富,三乘修學,總在乎此。行人依之必得斷妄證真,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古德云:「《般若心經》,功德無盡,拔妄想根,脫生死病。」吾人早晚課誦,一切佛事皆不離此,是以講解,尤為重要,為佛教徒之常識,不可不知者。今解非靈源杜撰,乃編集古今名註之精華於一冊,得此則古今註疏均在於此矣。文中作法不一,或文言、或白話,蓋頗多照直抄寫下來,在此說明,免生譏毀。
二、現象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此下釋五蘊皆空,五蘊又曰五眾。
問:何故但說五耶?
答:諸法各有定限,如手法五指,不得求其多少。蓋有為法雖復無量,分判為五則盡。
問:若爾者,何故復言十二入、十八界耶?
答:蘊義應爾。入界義異,佛為眾生故,或時略說,或時廣說。有人於色識中生大邪惑,於心數法中多有錯謬,故說五蘊。有人於心心數法中不生邪惑,但惑於色,為是眾生故說色為十處,心心數法總說二處,名十二處。有人於心數法中,少生邪惑,而多不了色心,為是眾生故說心數法為一界,色心為十七界,名曰十八界。或有眾生不知世間苦法生滅,不知離苦修道,為是眾生故說四諦。世間及身皆為是苦愛等,煩惱是苦因,煩惱滅是苦滅,滅煩惱之方便法是名道。或有眾生著吾我故,於諸法中邪見生一異相,或言世間無因無緣,或墮邪因邪緣,為是眾生故,說十二因緣。
「色」有二:
1.形色:長短方圓。
2.顯色:青黃赤白。
「色」,有變、礙二義。變謂現象變化而歸破壞。礙謂如手礙石,石亦礙手,自他互為能礙所礙。於是知色之涵義極廣,非僅青黃赤白等色,而四大種所造色、無表色,皆稱色也。即根身與器界是。
「不異」者,須知蘊之與空原非二物,空即心也,色受想行識亦心也。此心一悟,無色受想行識,乃至無智亦無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眾生取著遂有九界根身器界,依正妄生。殊不知真空性中本無心相,亦無色相,元唯淨裸裸光灑灑一段清淨真如。何有五蘊?所謂萬里無雲萬里天是也。今既背真逐妄,須借觀照工夫,且舉色而言之。
色者謂九界根身器界,即五根六塵,真空中幻出,何異於空?空者謂真空妙性,即幻色之空,何異於色?然云不異,猶似兩物相比,恐迷者依然看作兩橛,今欲泯此二見,故又反覆申明云:幻色舉體即是真空,真空舉體即是幻色。如波即水,金即器,原非二物,祇是一法也。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是知幻境本真,不由修習,今因迷理,故須智照。
此四句乃是菩薩教舍利子參透「色空」之祕訣,故須特別注意。此色空二字,各宗說法甚多。《易經》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字指空而言,器字指色而言。宋周濂溪稱「無極太極陰陽」。無極即空,陰陽即色。又宋儒喜言「理氣」,理即是空,氣即是色。無非是用種種字面來說明宇宙間事事物物之本體與現象。佛教中說性與相、理與事,皆是色空二字之變化。故融會貫通之,無極道理等,皆明宇宙間形形色色平等之本體。器陰陽事相,皆明宇宙間形形色色差別之現象。性相不二,理事圓融,則色空相即無礙矣。
佛門又稱空門,空是佛的根本智,故修行先從空字下手。此經從《大般若經》,舍利子般若中抉出,要旨唯是空義。《大般若經》十六會中,初五會以五周說般若,初周,舍利子般若;次周,須菩提般若;三周,信解般若﹔四周,實相般若﹔五周,方便般若。須菩提般若詳三解脫門中之無相門。舍利子般若則著重於三解脫門中的空門。《心經》祇能說是空一方面的代表,要旨唯一空義。但空義為大乘入道之門,以無所得為方便,而求無上菩提,正當大乘菩薩道之通途。所以本著空解脫門一竿到底,可資以貫串全部般若。
《大智度論》云:「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所緣所觀,皆為一味,空智力大故,餘法皆隨而為空。譬如煮石蜜欲熟時,雖異物和合,皆為石蜜。又如大海,百川歸之皆為一味,所謂畢竟空味,色等諸法亦如是。凡夫心中各各別異,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空義有三:1.無常故空。2.緣生故空。3.妄執故空。《大智度論》云:「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諸法故。」空即是涅槃。《中論》云:「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菩薩得是實相故,不厭世間,不樂涅槃,故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最佳賣點 : 靈源老和尚講《心經》
斷妄證真,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老和尚認為《心經》為學佛最要之典,總攝摩訶般若全部。
本書集古今名註精華於一冊、諸佛菩薩心法於一書,
若能讀懂這本書,就等同得到三世諸佛的心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