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Questions on Repentance Prostration Practice
作者 | 法鼓文化編輯部/ 編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商品描述 | 拜懺50問:為什麼要拜懺?50個拜懺須知,讓你日新又新,懺罪增福,廣結善緣,光明遍照!拜懺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拜懺是向佛菩薩道歉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拜懺法會?平常 |
作者 | 法鼓文化編輯部/ 編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商品描述 | 拜懺50問:為什麼要拜懺?50個拜懺須知,讓你日新又新,懺罪增福,廣結善緣,光明遍照!拜懺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拜懺是向佛菩薩道歉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拜懺法會?平常 |
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拜懺?50個拜懺須知,讓你日新又新,懺罪增福,廣結善緣, 光明遍照!拜懺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拜懺是向佛菩薩道歉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拜懺法會?平常未做壞事就不用拜懺嗎?你想知道:拜懺對修行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懺悔三障? 可以代人拜懺嗎?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拜懺入門問題,共分四大單元:1真正懺悔,真正超度2懺悔業障,改過自新3拜懺有方法4懺悔舊業,迎接新生幫你掌握拜懺的要領,洗心革面,突飛猛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法鼓文化編輯部
產品目錄 【導讀】生命的轉捩點--懺悔法門 釋果慨 1真正懺悔,真正超度Q01:為什麼要拜懺?Q02:什麼是懺悔?Q03:懺悔就是懊悔嗎?Q04:懺悔為何「懺名白法,悔名黑法」?Q05:拜懺有何功德?Q06:拜懺法門的起源為何?Q07:天台智者大師和中國佛教懺法有何關係?Q08:拜懺佛事都是用來超度亡者嗎?Q09:佛教懺法和民間信仰祭祀懺罪有何不同?Q10:拜懺只是為了現世安樂,遠離災難? Q11:為何受戒前要做懺摩?Q12:拜懺是向佛菩薩道歉嗎?Q13:什麼是〈懺悔偈〉?Q14:拜懺對修行有何幫助?2懺悔業障,改過自新Q15:佛教如何看待罪?Q16:為何會造惡業?Q17:為什麼要懺悔三障? Q18:業障為何在三障當中,力量最強大?Q19:只要肯懺悔,就能無罪不滅?Q20:人生遇到困難,就是業障現前? Q21:什麼是重報輕受?Q22:報應與果報有何不同? Q23:拜懺後,為何要發願迴向?Q24: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拜懺除罪是否有違因果?3拜懺有方法Q25:什麼是事懺與理懺?Q26:什麼是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 Q27:拜懺所懺悔的對象是誰?Q28:拜懺的順逆十心為何?Q29:獨自對佛像禮懺和拜懺共修有何不同? Q30:常見的拜懺法會有哪些?Q31: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拜懺法會?Q32:參加拜懺法會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功課嗎?Q33:什麼是懺悔七種心?Q34:什麼是懺悔六根?Q35:為何要拜懺反省自己?Q36:拜懺生不起懺悔心怎麼辦?Q37:累劫六親眷屬、怨親有緣已不在,拜懺超度有用嗎?4懺悔舊業,迎接新生Q38:平常未做壞事就不用拜懺嗎?Q39:拜懺只是一種心理安慰?Q40:待人處事常懺悔,會不會處處受限?Q41:拜懺後生病是消業障,所以不該求醫治病? Q42:拜了懺就不會下地獄受罰嗎?Q43:可以代人拜懺嗎?Q44:拜懺後如無法改正,是否為對佛說謊?Q45:避免犯太歲可以拜懺消災嗎? Q46:不能全程參加拜懺法會,功德會打折嗎?Q47:拜懺會發生異象嗎?Q48:拜懺要懺悔到痛哭流涕才有效?Q49:家人覺得拜懺是迷信怎麼辦?Q50:拜懺可以讓人生從此一帆風順嗎?
書名 / | 拜懺50問 |
---|---|
作者 / | 法鼓文化編輯部 編 |
簡介 / | 拜懺50問:為什麼要拜懺?50個拜懺須知,讓你日新又新,懺罪增福,廣結善緣,光明遍照!拜懺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拜懺是向佛菩薩道歉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拜懺法會?平常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ISBN13 / | 9789575987794 |
ISBN10 / | 9575987799 |
EAN / | 9789575987794 |
誠品26碼 / | 2681579014001 |
頁數 / | 17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生命的轉捩點--懺悔法門
仍在懵懵懂懂的二十二歲,我就隨著聖嚴師父出家了。「生轉熟,熟轉生」的學習過程並非易事,感恩有懺悔法門為依怙,才能一路走到現在。
剛出家還是行者時,年輕氣盛,往往動輒得咎,體力用不盡,修行不得力。那時在寺院廚房大寮領執,憑著一點小聰明,對一切總是有很多意見,尤其與組長之間常常意見不合。聖嚴師父常提醒我不能與人衝突,要多拜佛、多念觀世音菩薩。我心裡真的不想跟任何人對立,很努力聽師父的話,也時時警惕自己要與人和諧相處。但是,愈不想碰面的人,愈容易碰面;愈不想對立的人,愈容易衝突。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人生八苦之一的「怨憎會苦」,心所憎惡的人或事,愈想遠離,反而愈易共聚。看到自己只能被強大的業力推著走,完全不能自主,實在很痛苦。
年紀輕輕學佛,如同一張白紙;能接受高明畫師的指導,才有機會畫出好圖。我時常分享自己是有福報的人,這份福報不是因為年輕出家,而是在年輕的時候,就確立了對聖嚴師父的信心。
由於自己身心經常無法調適,與人產生的種種對立和衝突,聲音都傳到師父那裡。有一天早課時,聖嚴師父只好找我談話:「你到底有沒有用師父教你的方法在修行呢?」想不到師父甚至問我:「你到底想不想出家啊?」這才知道事態嚴重,可能無法順利落髮。幸好師父接著問:「師父幫你做個法好不好?」我說:「只要能夠出家,不被趕出去,要我做什麼都可以!」那時只心想原來師父有法力真厲害,還不太了解什麼是懺法。
早齋過後,師父讓所有僧眾在大殿集合,並要我在佛前跪下。師父說:「僧團是一個和合的僧團,不允許吵架。果慨行者常做錯事,還好與人爭辯,今天他要向僧團大眾求懺悔!」於是我跪在佛前向大眾懺悔,看著佛菩薩、看著師父、看著僧團的每一位法師,在那一瞬間,我確實打從心底真心覺得對不起大眾:對不起為我擔心的師父、對不起當家師、對不起組長……,心中充滿對不起的悔意。懺悔結束後,師父說:「大家也要感恩果慨,讓僧團有機會將懺悔羯摩建立起來,師父也有因緣可以親自主持,給未來僧團做了很好的示範。」
求懺之後,原本笨重的身體突然變得輕盈了,整個人彷彿新生一般,好輕盈!好輕鬆!察覺自己的身心反應後,更是感動:感動自己遇到一位有法的師父,不僅對弟子的身心狀況瞭若指掌,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清楚如何協助弟子們繼續往前走。從那一刻起,我對我的師父,深信不疑!出家至今,更清楚知道修行能走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對三寶和師父的信心。
這次的懺悔羯摩,對我後續的修行方向,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由於身心產生如此巨大的轉變,而大感好奇師父到底幫我做了什麼法?我於是開始投入鑽研懺悔法門,所以懺悔法門便成為我的主修功課。
佛法的修持法門,不出「戒、定、慧」三學。凡夫眾生持戒不可能清淨,若要清淨,必須修懺悔法門。因此,「戒」的重點,其實在於「懺」。為什麼要懺呢?舉例來說:身體是修行的道器,就像一個杯子裡若裝滿髒水,就無法倒入法水,必須先將杯內的髒水倒出,才能有空間倒入法水,慢慢稀釋。如何倒出髒水呢?必須要修懺悔法門。
我們在禪堂打坐、在佛堂念佛、在法堂研讀教理,有些時候不得其力、難入其門,這就表示有障礙;或許可以先暫時放下目前的用功方式,轉而修持懺悔法門,即是先清除修行上的障礙,再繼續使用原本的法門,反而事半功倍。我們修行也可選擇以懺悔法門為主修法門,譬如大悲懺、淨土懺、地藏懺、法華三昧懺、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等等,這些懺法事理兼備,但若想真正受用,仍需要請教真正懂得懺悔法門的明師,因為這些懺悔法門帶有禪觀,而禪觀需要正知正見的老師指導。
聖嚴師父曾說:「懺悔業障,是佛教徒們天天要修的功課。」我自己因受益於懺悔法門甚多,確信懺悔法門是一切法門的前方便,也可以此直至究竟成佛。
《拜懺50問》一書能讓我們對於懺法,有一個整體的基本認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協助我們建立正確的知見,掌握拜懺的要領,化解心中的迷惑,所以樂於推薦給所有學佛者閱讀。
懺悔,真的是改變生命的轉捩點!只要願意開始試著拜懺,就能體會什麼是懺悔得清淨!懺悔得安樂!
釋果慨
法鼓山弘化發展專案總召集人
為什麼要拜懺?
煩惱一直揮之不去?生活與修行總是不如意?……,每逢遇到種種的人生考驗時,法師總是會勸人多拜懺,才能心安平安。很多人也確實感受到拜懺能讓人煥然一新,恢復信心,重新出發,因此無論生活再忙碌,每個月都會固定參加拜懺共修,讓自己能夠不斷成長。
雖然拜懺共修的清淨修行氛圍,感染著每一個禮佛懺悔的人,但是在一禮一懺的當下,除了感受法會的殊勝莊嚴,我們是否能夠真正了解禮懺的意義,將懺悔的精神融入身心?還是抱持參加廟會趕集的心態,盤算著拜懺之後消災解厄的效益?
拜懺是修行的根本
拜懺是漢傳佛教中重要的實踐法門,藉著行懺來消除罪障,清淨身心。因此,拜懺的意義,不只是在參與拜懺法會數個小時的洗滌淨化,而是要將禮懺的精神進一步延續到日常生活中,隨時自我觀照,拜懺的力量才能從根本改變我們的生命。
如果拜懺的動機,只是為了自己的現實利益,希望萬事如意,就如同日常生活中與人發生摩擦或得罪他人時,沒有真心感到慚愧抱歉,卻希望對方不要斤斤計較,這樣是無法讓懺悔的淨化作用,發生在自己的生命中。拜懺的精神在於誠實面對自己的過錯,並發起不再造惡業的心,這才是懺悔的精神。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會生死輪迴,正是因為業力牽引,如果過去生不曾造作罪業,此生便不會輪迴受罪。想要解脫自在,拜懺正是懺悔罪業的修行良方。
懺悔是重要的日常恆課
人畢竟很難不犯錯,經常在不知不覺中犯錯而不自知,因此,不一定要等到犯了錯才懺悔,應隨時心存慚愧、懺悔,而參加拜懺便是將自己的心放入佛法的清涼水中,藉著一次又一次地禮佛懺悔,讓染汙的心恢復自性清明,如此也才能納受佛法的清涼自在。
聖嚴法師於《學佛知津》一書勉勵我們,懺悔是在家居士不能缺少的日常恆課:「唯有在不斷地懺悔之中,才能不斷地改往修來,才能不斷地邁向成佛之道;唯有天天都是生活在『覺今是而昨非』的新境界中,才是最能變換氣質的人,才是最有新希望、最有新發現的人。」
如果能每月固定參加拜懺共修, 能每天抽出幾分鐘做懺悔,誦念〈懺悔偈〉,將能幫助我們卸下心事,提起願心,走出懊惱,重拾信心!讓自己日新又新,迎向未來!
人生遇到困難,就是業障現前?
有的人一遇到困難時就會覺得自己:「業障現前了!」需要改風水、消災業,去一去晦氣。如果面對考驗,只想以花錢轉運或拜懺消災,人生很難從中得到成長,人格也很難磨鍊成熟。
帶著業障出生
有句話說:「業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為凡夫。」與其說別人是業障,其實世間的眾生就是帶著業障出生。我們在今生今世,已不知造就多少的罪業,更何況從無始生死以來所犯的過失?若非父母親友、師長同事的多方包容呵護,我們如何能夠順利成長?更何況我們都是依著眾生恩才能生存於世,如何能夠記仇忘恩呢?
以願力轉化業力
因此,不要將不順己心的人、事、物,視為對立的業障,應該要起感恩心、慚愧心與懺悔心,看看可以從中如何鍛鍊自我,如何造福他人?不把困難當困境,而是一次成長機會與體驗,便能以願力轉化業力,以種福田來消業障。
拜懺可以讓人生從此一帆風順嗎?
人人都希望日日是好日,一帆風順,但什麼是過好日子呢?
現代人的生活過於緊張忙碌,往往身心緊繃,無法放鬆。如果能每天都過得心安理得,不會因心事罣礙,睡不著、吃不下,那就是平安快樂好日子。看似稀鬆平常,卻不容易。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我們的家庭、事業、健康、情感,難免會產生種種的挫折、磨難。這些阻礙、不如意、不順心,都是我們過去在有意、無意間所造的種種罪業,而形成的果報。許多人不理解因果業報的觀念,一旦果報現前了,便會怨天尤人:「為什麼別人 都平安無事,只有我遇到這樣的事,這世界真是不公平!」
其實世間種種現象都是公平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看似老生常談,實則如此:「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這是從因推演到果,也就是說,「現在」是果而不是因。但是因果並非單純的事,我們接受果報的同時,本身即是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將「過去」當因,視「現在」為無可改變的果,這是宿命論,不是佛法。佛法的觀念為因緣、果報,而緣有主動、被動之分。例如欠債被逼還錢,這是被動的緣;如果是捐錢賑災,則是主動的緣。佛法的積極精神,即在於能轉被動為主動,讓人不再消極面對受報。
命運操之在己
現在有好運,一定是過去曾造善業;現在有惡運,一定是過去曾造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善業加上現在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惡業加上現在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基於我們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但好運也可能消失。
佛教的懺悔業障,則鼓勵人要能擔當自己的問題,甚至也能擔當別人的問題,而因為能承擔就有勇氣、有信心,並清楚正確的人生道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此,做任何事都感到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