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年譜 (4冊合售) | 誠品線上

聖嚴法師年譜 (4冊合售)

作者 林其賢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聖嚴法師年譜 (4冊合售):「我的生命,就是一場佛法的實踐歷程。」——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年譜》是認識與研究聖嚴法師的必讀套書,以百餘萬字完整記錄了法師波瀾壯闊的一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的生命,就是一場佛法的實踐歷程。」——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年譜》是認識與研究聖嚴法師的必讀套書,以百餘萬字完整記錄了法師波瀾壯闊的一生。內容共分為六卷四大冊:(一)第一冊從一九三○年出生記述至一九八八年;(二)第二冊從一九八九年記述至一九九九年;(三)第三冊從二○○○年記述至二○○四年;(四)第四冊則記述二○○五至二○○九年。 編著者將聖嚴法師的著作、開示、生平活動等譜系條列,仔細逐一爬梳篩選,以編年次第忠實地呈現給讀者。一、二冊敘述早年出家、從軍報國、除役赴日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修行歷程。三、四冊則記錄弘化的歷程,於世界各地帶領禪修、宣揚漢傳禪佛教,並走進聯合國殿堂,共同推廣世界和平,創建法鼓山,弘法立宗。全書文末並將法師生平大事記、弘化一覽表、重要中外文著述、創辦住持機構等,以附錄方式呈現,方便讀者查閱檢索。 閱讀年譜,彷彿和聖嚴法師一起經歷人生的種種考驗,一起面對困頓與突破,可以看到一位當代宗教師、思想家的養成過程,和燦爛的生命光輝。讓人心生感動與敬佩,願跟隨聖嚴法師的大願,一起耕耘人間淨土。 《七十年譜》聖嚴法師序 讀完這部長達四十六萬字的《七十年譜》,深受感動。發現它的作者,既有耐心,也極細心,蒐羅到了這麼豐富的資料。許多東西,連我自己也有意無意地早就遺忘了的,卻都在這部《年譜》中現了原形。 在這部《年譜》中,使我相當驚訝地看到,我從十九歲起,五十年來,寫了那麼多長長短短的文章,原來是寫給讀者們看的,現在則令我自己做了一生的回顧,覺得有些難堪,也有些慰藉。難堪的是,說了那麼多話,有好多連自己也未能做到,慰藉的是所說的許多話,在當時被視為狂妄,到今天已成了事實。 我的閱讀、研究、思考、寫作,動機不在於知識的滿足和販賣,而在於不得已的責任感。經過五十年的人事風霜,有許多觀點,在當年算是奇想,到如今已是常識;有許多想法,在當年算是做大夢,如今不僅我自己已有能力實踐,好多個佛教團體也都在推動了。例如佛教的教育、文化、弘講、禪修等的國際化及現代化、普及化與人間化,均已逐步實現。尚有改良的傳戒法及僧伽制度、僧伽教育等問題,猶待繼續努力。 從這《年譜》中領略到一項道理:光做理想的大聲疾呼,要盼大眾來響應實踐,是比較困難而緩慢的,如能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踐理想,就比較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鳴了。例如我這一生,親自深入三藏,體驗三學,親自勤讀群書、勤於寫作,親自去留學,親自進入大學教書,親自辦佛學研究所,親自籌建大學,親自從事弘講禪修等的普及化與人間化,雖然走得很吃力,但終於也影響了這個世代的佛教徒們,教育素質的提昇、弘化風氣的落實、佛教形象的重塑,扭轉了社會大眾對於佛教的看法。 本書作者林其賢果拓居士,是研究李卓吾的專家。他掌握資料,取捨抉擇,手法俐落,眼光敏銳。他不僅讀遍我的每一篇文章及每一本書,還必須一眼就挑出哪幾句話是關鍵性的要點重心,將之一一在《年譜》中呈現出來。他也必須找齊我那個時代的各種佛教文獻期刊,經過排比對照,往往會糾正我在前後文中的時間錯誤,一一予以釐清。 這部《年譜》,是以純客觀的態度,完全依據原始資料,以編年次第,逐條逐項地向讀者們把我赤裸裸地作了忠實的介紹。作者沒有給我歌功頌德,也沒有對我批判撻伐,他盡量是用我自己來表達我自己。所以一般報刊的記者及學者們為我作的報導和評論,在這部《年譜》中是看不到的。因此可說,這部《年譜》中的譜主,是未經他人來雕鑿、化粧過的我這個人。 從這部《年譜》中,可以看到與我相關的許多人物,有的屬於一時間的接觸過往,有的屬於階段性的相助相勉,有的則是影響我終身的大善知識。他們,都是我生命中的恩人,由於此書的問世,我要藉此機會向他們表達至高的敬意和至誠的謝意。 最後,當然要感謝本書的作者以及他的夫人郭惠芯居士,在為我編集了《人間擺渡》及《紅塵道場》兩冊語錄行世之後,又完成了這部鉅著。同時也感謝法鼓文化的同仁們,費了很多心血,出版此書。 聖嚴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九日 序於臺北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 《七十年譜》自序 一 立意編撰這本書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十多年前,自屏東遠赴宜蘭求受菩薩戒。教授和尚講戒時曾及定共戒、道共戒等名義,因覺三學之內在關聯頗有可探討處。受戒歸來,即擬循此以學。時覺生老法師美菲去來,旅臺期間常遊化南屏駐錫舍下,知余修學意向,即將篋中珍藏弘一大師早年為其親書之〈隨分自誓菩薩戒本〉賜覽,並囑研讀《在家備覽》等諸戒本。各種戒本,固為根源要典,後人論註,亦是歷代修學結晶;「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古學與今論互參,此為現代學術研究之要求,也是向來讀書的習性,因於研讀戒本同時,參尋歷來各家論著。著手後發現,條理最明切、討論最廣泛的,是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這不由得我心生驚奇。 法師名著《正信的佛教》早經拜讀;余中學求學天主教會學校,後又參加《聖經》函授學校,因此接觸佛學時頗多疑問,法師的《比較宗教學》提供了大部分的解答方向。不止此也,當時學界對學佛者之側重善信、缺略定慧,頗持異見,然余於專務研究而乏其內在體證之取向亦深有所警。一則學術層級有限、一則內在體驗不足,俱非所嚮。法師初始回國,其所身示之內在宗教體驗與現代學術研究綰合如此恰切,主持禪七後,漸開風氣,示人以修持之階次與步驟如此其詳明,又正填補善信之後的從入門路,…… 法師如何而能有此廣大涵蓋面?時拙著《李卓吾事蹟繫年》新才付梓,餘習未忘,因擬編撰法師年譜,尋繹其學思發展。其時,法鼓山尚未開始,而法師年未六十,打算進行的,也只不過是本小冊子,用供自己學習的參考罷了。 殊不料,法師爆發力如此驚人,短短時間,法鼓山地也有了、組織也有了,想了解法師的人漸漸多起來。知道我有這本小書,輾轉相詢索閱的友朋也漸多。日積月累,敲進電腦裡的資料更是不少。於是改弦易轍,重新寫過。幾年來整理成編,初稿逾八十萬字,經再三刪削、節略壓縮,並將譜文改寫成文言文以減少字數,成為目前的四十餘萬字。 二 昔賢論出家殊勝因緣,有童貞入道與半路出家之辨;法師兩度披剃,既是童貞入道,亦復半路出家,此法師生命史之一奇。早年棄學,學歷有限,竟又留學日本榮取博士之最高學位,此又一奇。以山中僧而走向國際取得博士已奇,以現代學者回歸傳統指導修行以禪師名,又是一奇。法師貌格清,應無與於事功,或宜以學者名、以禪者名,其初亦不自許為開山祖師類型,然而竟於六十歲之盛年創建法鼓山,締構如此龐大業績,此又更一奇。彙此數奇,於是生命活動之表現型態迭有轉折,饒富異景。 雖然,其始終一貫的重心為:佛教生命之開展與延續。 借用儒家「明體、達用」以及佛家「自行、化他」的概念來理解,大致法師留日以及之前的階段為自行、為明體,主要的生命活動在於理念之探討;此一階段雖亦有弘化度人之實,然生命主軸著重自修,生活內容置重於戒學之釐析、定學之深入、法義之探究。留日結束後赴美弘化,則開始致用、化他,生命重心展現為概念之具體實踐。 法師兩度披剃,如此經驗十分特殊。沙彌時,禮拜觀音而得濟度的宗教體驗,使儀式化了的宗教行為活化復生而根著於心,終於能在十年塵世生涯後再度披剃。此一曲折還家的歷程,也使得對身分認同根本所在的戒律,有鮮活的感受。戒律著重於宗教生活,然如缺乏內在體驗,終將流於形式、表面,定學之禪修則為內化的關鍵,將宗教生活內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之元素。 童貞入道的經驗,於是有身分認同的思索,以及對僧伽教育的重視。半路出家的社會歷練,於是不只著眼於僧伽教育,而能與現代社會態勢以及學術脈動相聯結,將佛教的現代化與世界學術發展結合。而這雙重身分的綰合點,又強化其對禪修之高度重視。南下靜修閉關山中時,著力戒學與禪修,並基於多年對佛法美好而卻落沒之實際感受,進而思索興復之道,於是有留學進修之舉。 爾後隨順世緣而教禪、把握機會而辦學、凝聚眾緣而創建法鼓山,殆皆盡分而隨緣之化他示現已也。 大抵言之,法師有思想家的內涵,故思想觀念為其生命特色;而其龐大的法業開展,有事業家的規模,故又不能以單純之學者視之。因此,法師思想、著述與活動同為記述之重點。思想是內在的,需要透過著述與活動向內尋繹;同時也藉其思想發展去觀察法師對社會群體活動的影響。 本書之作,前三卷因以記言為主,以其為自行明體階段,主要表現為概念之辨析與陳述,故文字開示摘錄亦多。後兩卷則以記事為主,以其為達用化他時期,主要表現為活動之開展,文字開示之錄記因亦稍簡。 三 多年前已有撰作年譜的經驗,本書進行過程,亦常參讀近代各家譜錄,用以體會其撰作取向。印順導師《太虛大師年譜》的撰述最所心折,然其夾敘夾議的功力、衡斷評判的史筆,實非所敢仿傚。再者,研究近代佛教發展者漸多,法師著述弘富、禪證深邃而法化廣袤,然而以其為研究主題者卻尚不多見,此或是基礎研究尚未具足之故,因此,雅願以本書作為諸家研析論評之基礎。余故不採評傳寫法,而採胡適《章實齋年譜》大量引用譜主原著之取向,希望在評論前,先將史實客觀地了解並呈現。 完全客觀自然十分不易,在史料去取刪節時便已不免有個人主觀的裁量,所能努力的是盡量將客觀化提昇至自覺的層次。如此則呈現之成果,始可有較為貼近史實之陳述。有此基礎,而後對法師學行活動之各種評判,或是或否、或同意或異議,所謂「一家者言」,始不致於因錯置時空而成無的放矢。 本書進行時,先將譜主三千多筆的書籍、論文、活動等譜系條列,參稽綜合,再依其時地行事對照各年大事以成。由此始能完整了知其思想發展之歷程與生發之因緣條件。採取如此方法,再把法師作品一一提要排比,這便清楚看出其發展趨向與思想重心。至於原文意旨是否錯解、刪節去取是否恰當,自有可議;吾固信,此四十萬言之卷帙雖已厚重,仍難窺見法師全貌,多只是一愚所見的法師的一個面向。作為法師生平之索引可也,欲窺全貌,仍請通讀法師全著。如果因此發軔,而有各種不同面向的法師譜傳出現,更所期盼。 四 撰寫本書多年,從事其間,頗類於泅泳法師之生命法海,與沙彌常進照面、與軍官張採薇相會、與聖嚴法師奮進之生命風采相接。期間,先得參與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出版計畫,負責法師語錄的編輯,完成《人間擺渡》、《紅塵道場》二書;翌年,又得與法鼓文化公司合作,參與法師《禪修菁華系列》的選輯及引得編製,成書精裝七冊。兩番于役,更對法師著作再二再三地複習保溫。近年來,各項工作紛至沓來、日夜輪轉;每當事如蝟集而有身如轉燭之嘆時,法師教法,頓得提撕而有從容省轉之功。公餘間隙,幸得完成此書,最是感謝法師,而應感謝的,固不僅止於一書之得完成。 內人惠芯於資料蒐集及譜文潤寫,著力甚多。全書凡六易其稿,其間甘苦,親與備嘗。亦幸而因此為研究進修時的撰寫論文打下基礎功。 摯友溫天河兄編製法師早年著作年表,據以完成法師之〈著作繫年〉方便不少。出版前並承於百忙中抽空校對全稿,非常感謝他。多年前,同為蒐集法師早年著作而初識於中央圖書館,緣會亦奇巧也。 撰稿期間,多次北上訪查文書資料,屢承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農禪寺諸法師關心協助,中華佛學研究所李所長志夫、副所長惠敏法師以及諸同仁全力支持,乃至遠在異國的東初禪寺諸法師亦受我電子郵件的干擾,謹此深致謝忱。 法鼓文化公司總經理張元隆、總編輯果毅法師以及同仁諸君,以專業出版人之學能而獻身佛教文化事業,提昇其出版水準,令人感佩。此書之出版編排,得其費心盡力,始能以此善本呈現,感謝他們。 書稿初成時,臺灣不幸遭逢百年大震,罹難者眾,惶惑不安者更眾。謹祝禱一切眾生,咸得身心安寧、離苦得樂。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果拓林其賢 序於屏南寄寓 譜前:名號.眷屬 壹、名號 一、俗名、學名 保康、志德、採薇 法師俗家姓張,乳名「保康」,殆因生時瘦弱,父母取名如此,期能康健。 「志德」則為學名,九歲入學時所取。 「採薇」為二十歲時投軍所更名。師自取此名,微旨有二:一則取義於三代時商朝遺賢伯夷、叔齊二人立志不食周粟,採薇於首陽山以充飢;再則取義於《詩經.小雅》〈采薇〉篇,詩人為抵禦外侮而從軍報國之典故。法師自述云: 「三千一百年前的周朝初年,商朝後裔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為國家亡給了周朝,他們寧願在首陽山下採野莞豆充飢,終於餓死,也不肯接受周人送給他們的食物。另有一個故事,那是發生在西周的中葉時代,有一位詩人,為了抵禦北方入侵的玁狁(即是秦漢時代的匈奴),所以從了軍,報了國,當他退役還鄉之後,便寫了一首〈采薇〉詩,後來被孔子收在《詩經》裡面。由於這兩個故事的啟發,我便用了這個名字。……在此滾滾的大時代的大洪流中,如果不先立一大志,不先有個精神的嚮往,作為安心立命的落腳點,那就只有隨波逐流地沒頂而去。」(〈軍中十年〉,《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148)取名如此用以自勵,然亦用表心跡:捨去僧服、披上戎裝,實是有所為而然。 二、筆名 醒世將軍、張本、常不輕、如如、無住沙門、瓔珞關主 師於一九五四年起文藝作品發表漸多,一九五六年起轉以佛教論述為主。文章刊載於各佛教刊物時,或即以本名「採薇」署名,或以狼山出家之法名「常進」署名,而多另取筆名。最常用者為「醒世將軍」、「張本」。 「醒世將軍」取名甚諦,一則蘊含當時之軍人身分,同時亦表顯自覺覺他之菩薩心懷。師云:「最先是因性如法師接編《人生》月刊,他知道我會寫文章,所以硬是逼著要稿,他對我一向也是不錯的,礙於情面,我就寫了,並且我也從此有了一個『醒世將軍』的筆名,這不是因了軍人的身分而取,乃是為攝化眾生與喚醒世人而取。」(〈回頭的路〉,《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199) 「張本」則有「原本姓張」以及「開張的根本」雙關,用誌弘化起點之義。 一九五九年起,法師接任《人生》編輯工作,稿源不足時亦常需自任作者,於是化名撰稿,曾使用「常不輕」、「如如」等筆名。 一九六二年起,南下高雄美濃朝元寺住山。掩關前之住處取名為「無住樓」,故此期間發表之文章多署名「無住沙門」;掩關後,因關房名為瓔珞,故發表文章多署名「瓔珞關主」。瓔珞,為「莊嚴」義,因佛法以持戒功德為無上莊嚴,而師自二度出家以來,偏重於律部之研讀,復念戒律為學佛基礎,是以關房取名瓔珞。 三、法名 證覺常進 一九四三年,師十四歲,出家於江蘇狼山廣教寺法聚庵,曾師祖貫通老人依臨濟宗剃度子孫派為取法名「證覺常進」。 案:全名見《學僧天地》創刊號(上海靜安佛教學院,1948年1月1日,頁27)之「本刊職員名錄」。該刊收入黃夏年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中國書店,2006)。 慧空聖嚴 一九六○年,師三十一歲,再度出家,求度於臺北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東初長老,東老人命名:「慧空聖嚴」,取「以聖教莊嚴佛法,以聖法嚴飾身心,用聖德嚴淨毘尼」之義,用來勉勵:嚴以律己、發揚聖業。(〈師恩難報〉,《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5) 東初長老於臨濟宗普陀山系之寺院出家,且為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傳人,一人傳承曹洞與臨濟兩支法門。其中臨濟為剃度之法脈,曹洞則為傳法之法脈。東老人為取法名「慧空聖嚴」,係承自東老人出家剃度之臨濟宗五台峨嵋普陀前寺一系。 五台峨嵋普陀前寺一系,從臨濟義玄下四十世弢巧通聖下起,演派字訣為: 「心源廣續、本覺昌隆,能仁聖果、常演寬宏; 惟傳法印、證悟會融,堅持戒定、永紀祖宗。」 法師名諱之「聖」字為第十一字輩,其下第十二字輩,為「果」字。 案:法師於一九七六年接受東老焦山法派之交付,傳承曹洞宗法脈,但東老謂「人不在焦山,雖可得其法而不可承其位」,因此並未另給焦山派十方傳法之曹洞宗名號。(參見:《禪門修證指要》,法鼓全集4輯1冊,法鼓文化,頁251。) 知剛惟柔 一九七八年,法師得法於基隆十方大覺禪寺靈源長老,受賜法名「知剛惟柔」及譜卷《星燈集》,傳承臨濟宗法派。 靈源長老傳承於虛雲老和尚,敘為徒孫,傳承臨濟宗鼓山湧泉寺一系。虛雲「演」徹禪師傳佛慧「寬」印禪師,再傳靈源「宏」妙禪師,再傳知剛「惟」柔禪師(即聖嚴法師)。「演」、「寬」、「宏」、「惟」,為前臨濟宗演派十六字訣之第十四至十七字輩。 案:東初老人之命名「慧空聖嚴」與靈源長老之命名,皆來自臨濟宗普陀前寺演派字,「聖」為臨濟宗演派三十二字訣之第十一字,「惟」為第十七字輩。 跋 一 這本書是《聖嚴法師七十年譜》的續完之作。併同前已出版的部分,合為一書。 《七十年譜》傳述到一九九九年,法師七十歲;之後則遵照遺命續補至二○○九年法師八十歲示寂。譜後並附記了一些法師關注事務的消息。 全書四冊,逾百萬言。第一冊記述至一九八八年法師五十九歲,前後約六十年。第二冊記述至一九九九年法師七十歲,前後約十年。第三、第四冊則用了兩大冊的篇幅記述最後十年。最後十年的記述遠遠超過前面七十年總和,亦正顯示法師生命之不斷超越躍昇,隨年歲增長愈見豐富厚重。當畫下句點時,也是一生最圓滿成熟的時候。 法師七十歲(一九九九年)以前的生命風采大抵如卷首〈自序〉所描述,以留日結束赴美伊始為分界,此前以自修為主,此後以弘化為重。七十一歲(二○○○年),是法師弘化歷程更上一層的展現。走進聯合國殿堂,參與世界宗教精神領袖會議並獲得許多善友的肯定與助緣,從而也帶動國內佛教界參與國際事務的風氣。七十六歲(二○○五年),傳法、開山、立宗,登法業的高峰,也住院開刀從此步上每週三天洗腎的病程。 二○○六年,聖嚴基金會成立初期,我曾與聞其間。常聽董事長施建昌提醒,這些工作要快點做、那些工作要搶時間辦。他說,「我們要和師父的身體賽跑」。他說的是法師用盡力氣在與生命賽跑,只是其他人感受沒有施董來得深刻。 二 編纂法師思想行事,在其六十年以前,常苦於文獻不足,工夫多在訪查尋覓可以傳述之史料,而猶有許多空白。六十歲以後,特別是最後十年,則每苦於文獻龐雜巨量,著述、講演、開示、會客記錄、會議文書、公文批示……,抉擇去取,頗費斟酌。為了縮節字數,不能不摘錄提要以見其生平大略與日常行事梗概。然而,只見節略梗概常流於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因為缺少具體細節,不容易呈現生命的真實感。但如果鉅細靡遺盡量具體呢?近年韓復智有《錢賓四先生學術年譜》,大量抄錄錢先生原著,成書六巨冊。學者研究者或會稱便,因為讀一學譜等同閱讀錢先生全集一過。但抄錄而非提要,對多數讀者畢竟是負擔。 中研院歐美所單德興教授為文史老手,有訪談薩依德、余光中、齊邦媛等中外名家的豐富經驗。幾次南下高屏過訪,總關切並提問:史料的去取標準為何?旨哉斯問。於是自省,優先考量的是:什麼人會讀這本書?讀了這本年譜會有什麼用? 法師曾自言,所以不憚煩將每年行事紀錄出版,是在「為當代僧侶之修學留下紀錄」。但留下紀錄只是作「用」的基礎,而不是「用」的本身。我們仍要追問:留下紀錄作什麼「用」?有什麼「作用」? 有些讀者是對法師這個「人」有興趣,關心的是他每天的生活起居、會客、寫作、演講、領導……等;記載愈細緻,愈能於自己的行事中得其彷彿。因此生活作息、運動、會客、寫作……等行事紀錄,再細也不嫌煩。有些讀者則關心的是他做了哪些關乎國計民生,或是對社會對大眾對後代有影響的「事」。不只要記錄什麼時間寫作、會客、開會等做了的「事」;還要記錄寫了、說了的這些有什麼價值和影響。「記言」呈現思想觀念理念,也要「記事」呈現生活行為實踐。 錢賓四先生曾指出,中西史學精神之別在於:中國史學重在人,西方史學重在事。所謂「重在」,是指沒有功業、事業,仍會是重要的歷史人物,那就是人格、行誼。據此將人、事結合,也把記言、記事同時考量,則歷史記載當是重在:事業、行事、思想、行誼、人格。此五項由具體而抽象。 特別是從錢賓四先生「沒有表現」的重要歷史人物這一指點中,我們認識到,「重要」記事不止要記錄有哪些「作為」,也應該包括有哪些「不作為」。作為顯示出業績,容易理解;不作為則顯示面對抉擇時自我要求之紀律。拒絕出任政治要職的邀約、取消除夕禮祖時比丘尼禮拜比丘的儀程……,「不作為」也是一種明確顯示意義的「作為」。 為了在概要與細節間平衡兩全,長編初稿完成後,一次一次提要刪削。刪削文稿如木器上漆,不容易律定標準一次到位,得分次完成。一遍一遍校審清稿,甚至也有的是到二校三校時,才顯豁出原來潛隱的標準。有些項目原來覺得重要,但考量篇幅及各種原因,只好整類刪除的,例如:「來訪賓客一覽」。 法師晚年,每日接見賓客之多,雖不致途為之塞、限為之穿,但確實稱得上是絡繹不絕。來訪者「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或許夸飾亦近實況。而會談求教的多是尋常的親子、職場、生死病痛……,恐怕也少不了許多是套近乎的感情聯繫。從學術的角度、教義的標準看,當然是不太重要的。但如果這部分沒有記述,則法師生命投注的一大部分就無法呈現,且其社會影響的實際景況亦未能如實顯示。就教於多位師友,大多也持此見。於是擬以附表方式呈現。及至初校,則又整類捨棄。翌日,有欲了解當代佛教之社會影響力者,或可再作探討。 「著作繫年」也是如此。《七十年譜》原附有法師七十歲以前之「著作繫年」,將所有著述:書籍、論文、單篇文章、講記、開示等大約一千五百筆文件依時間編排,所占篇幅已逾百頁。若加上最後十年著述講說,筆數與篇幅都要加倍,而且講演開示的筆錄陸續整理面世,「繫年」數量必然不斷變動。因此,最好的方式當是把「著作繫年」開放於網頁而不是附入本書。 三 受命續譜,即行蒐羅材料著手整編。其間幸得《隨師日誌》(未刊稿),提供法師晚年行事記要,簡省不少工夫。歷朝向有「帝王起居注」之錄記,作為「帝王實錄」乃至「紀傳」編撰之基礎。竊謂此《隨師日誌》即頗類於「起居注」之性質,提供十分有用的記事框架。感謝歷任承擔隨行記錄工作之祕書或記者。 初稿完成後,歷約一年之編審校對,勞煩法鼓文化編輯群傾全力之支援協助。初稿中引文出處有遺漏錯誤、有前後矛盾,甚至提要未能切入重點等疏誤不一而足。屢經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及常真、演化二位法師,總編輯陳重光、李金瑛、胡琡珮,以及法師生前的隨行記錄胡麗桂、史料部劉芳杏等諸大德討論指正,他們心細如髮絲、耐煩如禪修,像掃落葉般,逐一刊正這些疏誤。沒有他們,這本書絕對無法呈現現在這樣精實周到的體質和面貌。每次收到他們的來函說明以及密密麻麻的校正註記,都親切感受到他們以數文字為數呼吸、以爬行鍵盤為攀越高峰的道業生涯。 初稿送出前,曾託請師友試閱校讀。中華郵政前董事長賴清祺、高雄海洋大學教授陳茂村、屏安醫院院長黃文翔……等師友,以長年公眾事務閱歷提出許多精到建議。臺北溫天河伉儷,臺中賴忠星、賴忠明兄弟,臺南邱素華,高雄黃建富伉儷等諸位聖嚴書院召集人,昔日曾協助共同承擔法鼓山在各地區成立聖嚴書院之建置工作,而在《年譜》編撰時亦多次協助召募義工投入校讀。感謝諸位召集人以及眾多默默辛苦承擔的工作伙伴。 十年前,承寶雲寺監院果理法師邀約至臺中與大眾結緣,於是得從聖嚴書院第一個班隊在鐵皮屋小小齋堂開始,目睹了臺中不斷弘擴的法務以及建寺成果。感謝果理法師以及大臺中地區聖嚴書院、文殊班、普賢班……等各班隊共學助學的師長友朋。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結識早在其歷任僧團要職前,深知其以關懷名,實不虛傳。接任方丈後,關懷面愈加廣大而不忘國境之南,時有訊問傳來。並此致謝。 長兄其堯、長嫂華駿,於父親不在時,以長孫位肩負起家族奉祀責任,並完成家譜新修的辛苦工作。我長年在他方在異鄉遊於外務,全然只有承受兄嫂的關照愛顧而未能為他們分憂分勞。謹此敬致謝忱與祝福。 業師吳碧霞,挽我於中學憤青,濟我於大學志道。入孔門識佛家,從此生命換軌改轍。不敢言謝,只能心馨祝福身體康泰。 內人惠芯以文化義工為職志,外則長年投身社區關懷並側身矯正機構,期能點亮一點點光帶進一點點溫暖;內則在我長途攀爬電腦山時全力支援陪伴,四十年相識、三十年同行,共患共樂、知我助我。謹此祝福,並祝禱天下有緣同行者,皆能得共患難共享樂的助伴道侶。 二○一五年十二月七日,乙未大雪 林其賢敬識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其賢林其賢17歲,因高中導師啟蒙學佛先後依李炳南、劉梅生等大德學法並從懺雲法師、星雲法師受皈戒曾任大學佛學社社長大專佛學社團指導老師33歲,參加聖嚴法師主持之禪七歎服其教學與悲願,立願護持踵效曾任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師並參與聖嚴書院之規畫與建置。現任: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學歷: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冊】 《七十年譜》聖嚴法師序 《七十年譜》自序 凡例 譜前:名號、眷屬 第一卷 1930-1961 沙彌‧小兵‧軍官‧比丘 一九三○年 誕生 一九三一年 水患遷家 一九三五年 六歲初步 一九三七年 駭見洪汛 一九三八年 私塾受教 一九三九年 勞作維生,困中求學 一九四○年 對讀書發生興趣 一九四一年 轉入小學 一九四二年 輟學 一九四三年 狼山出家 一九四四年 法味初嘗 一九四五年 小沙彌的寺務生活 一九四六年 大聖寺的經懺生活 一九四七年 靜安佛學院 一九四八年 佛學院畢業 一九四九年 烽火易服,隨軍抵臺 一九五○年 服役通訊部隊,初履金山 一九五一年 軍中作家 一九五二年 喜遇三青年法師 一九五三年 創作的熱情 一九五四年 初任軍官 一九五五年 新文藝青年 一九五六年 宗教論戰 一九五七年 醒世將軍 一九五八年 靈老棒喝 一九五九年 主編《人生》 一九六○年 再度披剃 一九六一年 受具足戒 第二卷 1962-1975 從青澀比丘到博士法師 一九六二年 山中閱藏,定境略會 一九六三年 《聖嚴文集》、《正信的佛教》 一九六四年 掩關瓔珞 一九六五年 《戒律學綱要》 一九六六年 出關就醫、教學 一九六七年 二度掩關 一九六八年 出關擔任講座 一九六九年 日本留學僧 一九七○年 善緣護持 一九七一年 攻讀博士 一九七二年 智旭大師研究 一九七三年 痛失良師 一九七四年 明師指點、繼續研究 一九七五年 博士比丘、國建會 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 一九七六年 美國教禪、住持,傳承曹洞宗 一九七七年 首度指導禪七、驚聞東初老人坐化 一九七八年 住持文化館、剃度美國青年、佛研所所長、傳承臨濟宗 一九七九年 成立美國禪中心 一九八○年 成立東初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 佛研所招生 一九八二年 新加坡講學 一九八三年 第一本英文著作 一九八四年 訪凱普樓禪師、華岡佛研所停止招生 一九八五年 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一九八六年 文化館改建 一九八七年 摩根灣牧牛、《學佛群疑》 一九八八年 初返大陸、弘化香江 【第二冊】 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 一九八九年 創建法鼓山、首度英國指導禪七 一九九○年 籌辦佛學國際會議 一九九一年 國際行腳、紐約初傳菩薩戒 一九九二年 成立法鼓山基金會 一九九三年 臺灣初傳菩薩戒、社會運動領袖獎、《法鼓全集》出版 一九九四年 推動禮儀環保 一九九五年 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一九九六年 法鼓山奠基 一九九七年 東歐弘化、梵蒂岡和平會議、日本母校演講 一九九八年 漢藏對談、俄羅斯指導禪修、北京弘講 一九九九年 揭櫫心五四運動 【第三冊】 第五卷 2000-2004 國際弘化‧以世界為江湖 二○○○年 世界和平高峰會 二○○一年 創辦僧伽大學,連結世界宗教 二○○二年 五百菩薩走江湖,千年佛像聚身首 二○○三年 跨越中東,禪在俄羅斯 二○○四年 中華禪法鼓宗,法鼓人文講座 【第四冊】 第六卷 2005-2009 示寂‧開山立宗 二○○五年 十八位法子法鼓宗承繼,十六年心血法鼓山落成 二○○六年 預見身後,方丈職交付後起 二○○七年 創法鼓佛教學院,倡心六倫與自然葬 二○○八年 以身說法,跨界對話 二○○九年 圓寂植存 譜後 二○○九~二○一五年 附錄 一:聖嚴法師大事年表 二:聖嚴法師國際弘化一覽表 三:聖嚴法師重要著述 四:聖嚴法師外文著作及相關外譯著作一覽表 五:聖嚴法師創辦/住持機構一覽 跋

商品規格

書名 / 聖嚴法師年譜 (4冊合售)
作者 / 林其賢
簡介 / 聖嚴法師年譜 (4冊合售):「我的生命,就是一場佛法的實踐歷程。」——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年譜》是認識與研究聖嚴法師的必讀套書,以百餘萬字完整記錄了法師波瀾壯闊的一生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 9789575986926
ISBN10 / 957598692X
EAN / 9789575986926
誠品26碼 / 2681284220001
頁數 / 2586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