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浪潮 | 誠品線上

農村新浪潮

作者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編
出版社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農村新浪潮:「終於,大家開始想念鄉土的美好,農村回春的時候到了。」你認識台灣的農村是什麼樣子呢?你對台灣的農村熟悉嗎?農村是過節探親的家鄉、是全民每日飲食的重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終於,大家開始想念鄉土的美好,農村回春的時候到了。」 你認識台灣的農村是什麼樣子呢?你對台灣的農村熟悉嗎?農村是過節探親的家鄉、是全民每日飲食的重要來源地、也可以是工作疲憊時的休養之處…農村,還有哪些你未曾一睹的風貌與故事呢?本書透過9個案例故事的精采描述,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這群投注於臺灣農漁山村的人物故事,在他們持續與在地農村的互動之中,面對許多當前農村的重要課題: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的平衡(里山里海)、投入理想與農村現實的磨合(夥伴關係)、智慧科技與農民技藝的合作(科技智慧化)、文化美學與產業經濟的共生(文化與美學傳承)。 從這本書出發,你將會看見更多樣的合作關係如何在農村開展,想像更多與農村接觸的可能! 「這本書的誕生正說明了農村再生的美好願景,已經逐步落實在臺灣的每個角落。」 來吧,帶你感受這波從農漁山村捲起的新浪潮!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引言:臺灣未來的生命力在農漁山村 小野引言:轉個彎,去農村 劉克襄序:美麗農村 記憶與夢想的交會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里山里海高雄美濃:讓孩子能在這裡歡笑 從抗爭走向經營的里山美濃基隆長潭:看魚比捕魚更賺錢 從慢魚運動到里山倡議夥伴關係臺南喜樹:用「樂情」結成一顆喜樹 老齡漁村文創變身屏東恆春:可以努力一輩子的事 恆春半島生態旅遊發展紀事宜蘭南澳:一起來種田 自然田的好糧代耕科技智慧化臺東池上:米黑心亮白 不忘初衷的行銷心法臺北大安:即時‧及時‧著時 妙用農業微氣候資料科學文化與美學傳承南投魚池:傳承一心二葉 開創一心二業臺南後壁:尋找失落的風景 在土溝看見故鄉

商品規格

書名 / 農村新浪潮
作者 /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編
簡介 / 農村新浪潮:「終於,大家開始想念鄉土的美好,農村回春的時候到了。」你認識台灣的農村是什麼樣子呢?你對台灣的農村熟悉嗎?農村是過節探親的家鄉、是全民每日飲食的重要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560657
ISBN10 / 986056065X
EAN / 9789860560657
誠品26碼 / 2681627447003
頁數 / 16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引言 臺灣未來的生命力在農漁山村 小野
一九九○年初野百合運動揭開了臺灣社會即將翻轉,民間力量即將爆發的序幕。當臺北正陷入政經混亂的泥沼時,我們決定進行「尋找臺灣生命力」的紀錄片拍攝大計畫,我們的目標便是離開臺北,走進農村。
我們經過全是金色稻田的嘉南平原、宜蘭平原、花東縱谷,見到扛著稻米上卡車的農民,他們臉上掛著笑容,想起當年馬偕醫生的觀察:「農民實在是漢人社會中最好的一種人,他們勤勞、誠實而有道德。」沿途也遇到許多由城市返回鄉村的人,一個牧場女主人,正在餵養牛群,那時她已經回家快二十年了。那些生猛有力、生機勃勃的畫面至今難忘,更相信臺灣未來的生命力藏在農漁山村中,等待大家一起來經營和耕耘。
二十八年過去了,不管政經情勢如何翻轉輪替,臺灣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和公民社會卻越來越成熟了。臺灣農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已經不只是生產而已,它提供全臺灣的人民另一種體驗慢活和生態保育的環境,它甚至可以和周邊的人文、歷史、古蹟、美學做連結,成為範圍擴大的生態文化體驗區,這就是農村再生的最新價值和美好願景:生產的、生活的、生態的、保育的、共生的。
這本書的誕生正說明了農村再生的美好願景,已經逐步落實在臺灣的每個角落。這本書分成了四個章節,分別是(一)里山里海(實踐三生一體農漁村永續生活的理想)、(二)夥伴關係(學術單位或其他組織長期陪伴社區民眾深耕新故鄉)、(三)科技智慧化(智慧科技與網路電商帶來新的可能)、(四)文化與美學傳承(在地或外地投入讓社區的記憶、味道和傳統得以代代相傳),每個章節用散文體的文字和光影豐富的圖片記錄兩個故事和人物,反映出農村再生的整體未來。
二○○六年由民間發起的「千里步道運動」正是大地倫理覺醒的時候,我跟隨著這個運動的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走進不同的部落、農村和漁村,更加發現了這股新興的力量。在串聯起臺灣各地的步道後,千里步道運動又升級為推動國家綠道的串聯,這些串聯起來的步道,最終極目標便是將這些充滿生命力的農漁山村像發亮的珍珠串起來。
這本書的每個故事都是發亮的珍珠,而串聯這些珍珠的國家綠道運動也正要啟動,而這一切都是未來臺灣真正的生命力。

引言 轉個彎,去農村 劉克襄
以前去土溝,總是先到大蘋果吃剉冰,或者碗粿。這間位於十字路口的商家,或許是方圓數里唯一的問路店。許多路過的旅人都喜歡在此落腳。接下,若非繼續趕路,通常都會依循店面提供的旅遊資訊,在周遭景點瀏覽,只是很少彎進對面的村子走逛。
在滿州也是,鄉公所旁圓環仔的掌葉蘋婆老樹,固定是打尖之處。每年秋天,都要先去喝個火龍果冰沙,或是在小吃店叫盤角仔筍。這裡問路店更多,好像每家都是。緊接著,便到處探詢賞鷹觀蟲的私房景點了。
那是世紀初,我習慣的生態之旅,透過一個柑仔店,或者類似性質的商家,伸開地方行腳的觸鬚。附近的農村部落總像擦邊球,很少長時滯留。
但晚近幾年,旅遊型態悄然改變了。更進一步說,應該是農村的發展內涵和生活面貌都有了急遽變化。隨著社會變遷,一場場小革命在不同的村子和部落發生,帶出各種地方特色的創意產業。農村不再是美麗地景的陪襯,轉而躍出來成為主角。
我到土溝,若不走進村子,拜訪苦楝樹旁的水牛書店,總覺得旅行地圖少了一角;若不順便探看豬舍改建的文化講堂,或是觀賞幾米和在地老人圖像的公共景點,更彷彿沒來過。
到了滿州亦然,觀鷹不再是唯一的重心。跟著在地社區的文史導覽,才可能了解村民如今以環境為師,彰顯在地人文的生活內涵。還有產業如雨來菇、小黑豆的友善摸索,都朝土地的永續維護在實踐。
如今放眼臺灣農村,每個社區擁有自我特色,被悉心培力,更在於地方人士的積極投入。
他們的熱情和堅持,實踐夢想的可能性才會增高。我們去旅遊,也在見學。那不是活絡地方產業的美食之旅,又或者分享綺麗風光,還懂得欣賞微小風物的美好,發現農村再改造的深層意義。
你好像會因為一次旅行,不小心迷戀那裡,日後還常常想再去。這種情感會比過往任何時候,來得更為濃烈踏實。有此新境,這堂農村的時尚課,再怎麼忙,我都不想缺席。

序 美麗農村 記憶與夢想的交會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
蘭陽平原長大的我,成長記憶盡是農村點滴:溪水沁涼,白鷺凌空滑向碧田,與乘駕農機的農夫交會穿梭;忽然跳到漁村,陽光閃亮亮,翻曬的魚網有海洋的味道,吆喝聲中,漁船達達進港……。黃昏風暖,大灶煮食的香氣伴隨炊煙,與稻草發酵味彼此追逐。蟬鳴劃過耳際,門前稻埕,完成一天農事的父執,在長條椅上閒話,童稚的我仰望著大人,一閃神,先被滿天流螢吸引了視線,再抬頭,已是星光點點。那時的夢想是學著大人企盼豐收,再來就是期待快快長大,呵,純真哪!
昔時農村生活充實美好,人們師法自然,日子順著節氣、萬物生衍循環,尊天敬地,踏實墾拓且心願虔誠。鄰里相依相傍,社會安詳,天、地、人和諧而有文化。那個年代惜物成風,沒有化學元素干擾食物生命週期,樣樣作物都是有機,稻稈荷葉是包裝材料,廚餘糞尿就是肥料,不談循環農業,因為骨子裡就是循環農業!這樣豐富的年代,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的來臨一度遠颺,孩子沒有了田野可以揮霍童年,大人日子是越熱鬧、越寂寞。
終於,大家開始想念鄉土的美好,農村回春的時候到了。
作為涵融農業與生活的載體,農村不僅有經濟生產活動,更延續了產業歷史文化、庶民生活美感,還有存在我們記憶已久的人情味。農村餵養了每一世代的臺灣人,而新時代的開展,更需要從農村提取養分。
這幾年,公部門與民間不約而同推動農村活化,政府也有意識地帶動,我們很高興看到,年輕人帶著創意回鄉與長者的智慧相互激盪。我常說農業可以很時尚,是因為我見證了許多美好,社區參與、地方創生、里山里海、文化美學,朵朵好花接連盛開。未來,我們要翻轉傳統農村價值,構築更堅強的夥伴關係,引進智慧科技營造好生活,還要發掘更多農業元素創造新時尚。讓我們張開雙手擁抱農村新浪潮,共同創建充滿生命力的臺灣,讓農村重新成為現代人與下一代人的美麗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