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 卻又難以承受? (第2版) | 誠品線上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作者 Jonice Webb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童年情感忽視: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 卻又難以承受? (第2版):【專家推薦】丁郁芙/臨床心理師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吳姵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開創全球「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0種受忽視孩子成年後的特徵 ★隨附「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重視自己的情緒 別人常說你看起來有距離感、不好親近嗎? 你明明渴望與人親密,卻又害怕被打擾嗎? 你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嗎? 你很怕麻煩別人,難以開口請求幫忙嗎?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 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 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 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10. 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10種受忽視者的行為特徵】 1. 空虛感:常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般,格格不入。 2. 反依賴:在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嚴苛。 5. 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如實表達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對自己有種厭惡的感覺。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覺得一旦深交,別人就不會喜歡我了。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不喜歡需要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需要。 9. 缺乏自我紀律:做事常拖拖拉拉、雜亂無章。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 【修復童年情感忽視的10個練習】 1.「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說不」改變清單 3.「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4.「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5.「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6.「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7.「運動」改變清單 8.「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9.「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10.「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家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林靜如/律師娘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讚譽】 「『童年情感忽視』為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莫名感到空虛、自責、沮喪與無助的狀態找到了解釋,原來,那些隱藏在幸福童年生活之下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是如此渴望被大人看見呀!一直到長大後,仍是如此。」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這本由鍾妮斯.韋伯博士所著的好書,很有系統性的解答我們周遭人很常見的困擾: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作者運用『依附關係』和『情緒智商』,來解讀以上困擾的源頭:童年情感忽視。全書分別整理出十二種導致孩子的情感被忽視的父母類型,受童年情感忽視者的行為特徵,修復童年情感忽視,從原因、症狀、處置提供十分清楚的說明與建議。」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童年情感忽視》以一種充滿說服力、清晰易懂的方式,說明『情緒傳承』是如何由父母延續到子女身上。這本書告訴我們,在兒時所接受的教養,如何在成年以後持續影響我們的情感和社交關係。韋伯博士以經驗豐富、溫暖且帶著同理心的口吻訴說,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情感上的障礙,並為我們指點出一條明路。」 ──傑弗瑞.皮卡兒博士(Jeffrey Pickar),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心理學臨床講師 「關於那些你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的東西──父母的引導、父母與孩子在情感上的連結,以及父母的愛──這是一本極好的書。在這本令人振奮、可能改變人生的著作之中,作者探討了我們童年時期由於主要照顧者在情感上的疏忽所造成的傷害,並且教導我們療癒這種創傷的方法。」 ──泰倫斯.瑞爾(Terrence Real),享譽國際的家庭治療師,《早安美國》和《ABC新聞》常態性來賓 「閱讀韋伯博士的《童年情感忽視》一書,對我兒童暨青少年心理學家的工作產生了直接的衝擊。對於童年情感忽視這個概念的構思,以及童年情感忽視對於發展中兒童的重大影響,她在書裡說明得非常清楚,而且這是我在其它地方從來沒有聽過的。更重要的是,書中提供了一些臨床指導原則,可以幫助家有兒童和青少年的父母,終結正在孩子身上運作的童年情感忽視。」 ──史蒂芬妮.克里斯伯格博士(Stephanie M. Kriesberg, Psy.D.),兒童暨青少年心理學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鍾妮斯.韋伯 博士(Dr. Jonice Webb)臨床心理學博士,一九九一年起開始執業,在心理學研究、心理測驗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皆有卓越表現。曾擔任三家大型診所負責人,目前執業於麻州萊辛頓的私人診所,專長為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著有《童年情感忽視》、《童年情感忽視・實戰篇》等書。現與丈夫及兩名子女定居在波士頓。個人網站:www.EmotionalNeglect.com【譯者簡介】張佳棻台灣台北人,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譯有《孩子,我們一起靜心吧》、《關掉螢幕,孩子大腦重開機》、《頭薦骨療法》、《海倫帕瑪・九型人格聖經》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 楔子:發現「童年情感忽視」的蹤跡 序章:撫平深埋在童年時期的隱形傷口 第一部 空轉的開始:什麼是童年情感忽視? 第1章 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 對「好父母」的兩點忠告 情緒健康父母需具備的三種情感技巧 第2章 十二種導致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 2. 權威型父母 3. 放縱型父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 5. 成癮型父母 6. 憂鬱型父母 7. 工作狂父母 8. 必須照顧特殊需求家庭成員的父母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 10. 反社會型父母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 12. 為孩子著想但是缺乏自覺的父母 第二部 燃料已枯竭:成年後的行為特徵 第3章 受情感忽視者的十種特質 1. 空虛感 2. 反依賴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 5. 罪惡感與羞恥感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 9. 缺乏自我紀律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情緒或瞭解情緒 第4章 情感得不到認同的危機 第三部 為自己補給:修復童年情感忽視 第5章 自我修復與成功改變的阻礙 對改變抱持錯誤的期待 遇到挫折就逃避 因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而不安 第6章 與情緒共處:瞭解、辨認、肯定、分享感覺 瞭解情緒的作用與價值 辨認並說出你的感覺 更細微的覺察並記錄你的感覺 接受並從感覺中找到能量和指引 帶著覺知,有自信地表達你的感覺 在關係中,肯定並分享你的感覺 第7章 照顧自己需求的技巧和改變清單 1. 學習滋養和接納自己 「說不」改變清單 「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運動」改變清單 「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2. 建立平衡的自我紀律 「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3. 給自己滿滿的安慰 「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4. 體貼自己的情緒 第8章 終結惡性循環:給孩子你從未擁有的情感支持 運用五個原則,處理你在教養上的罪惡感 肯定到目前為止你已經達成的改變 改變制約,成為可以感受孩子情緒的父母 第9章 身為治療師,如何協助童年情感忽視個案 與童年情感忽視相關的兩個領域 辨認並診斷童年情感忽視 療癒的步驟和技巧 給治療師的十項重點摘要 小結 感覺詞彙表 童年情感忽視療癒相關資源 參考資料 誌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童年情感忽視: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 卻又難以承受? (第2版)
作者 / Jonice Webb
簡介 / 童年情感忽視: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 卻又難以承受? (第2版):【專家推薦】丁郁芙/臨床心理師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吳姵瑩/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085844
ISBN10 / 6267085848
EAN / 9786267085844
誠品26碼 / 2682360009008
頁數 / 32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撫平深埋在童年時期的隱形傷口

關於童年,你還記得些什麼呢?就算你無法記得很多事情,然而,幾乎每個人都能夠想起童年的某些點滴片段。或許你有些美好的回憶,像是全家人一起度假、和老師或朋友共度的歡樂時光、夏令營或是學業上的得獎紀錄;也有一些不好的回憶,像是家庭裡的衝突、手足之間的競爭、學校裡的問題,甚至是某些令人難過或困擾的事件。《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一書,與這些記憶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它並不是關於你的記憶或是任何發生在你童年的事件。這本書的寫作動機,是為了幫助你覺察那些在你童年時期「沒有發生」的事情、那些你「不記得」的事情。因為和你所記得的事情比起來,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對於形塑你成年的面貌有著同樣重要、甚至更為強大的影響力。你正在閱讀的這本書會告訴你,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會為你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一股看不見、然而卻對你的生命產生影響的力量。我會幫助你釐清,看看你是不是受到這股隱形力量的影響,以及如果是這樣的話,要如何克服它。

有許許多多的人,外表體面光鮮、生活運作自如、擁有良好的能力,然而私底下卻經常覺得有種不圓滿或是疏離的感覺。「為什麼我沒有比較快樂?」「為什麼我沒有更好的成就?」「為什麼我的生命沒有變得更有意義?」這些問題通常就是來自那股正在作用的隱形力量。提問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擁有慈愛、善良的父母,在回憶童年的時候,想到的也大多是快樂和健康的回憶。所以在成人以後,他們把一切感覺不對勁的地方都怪罪到自己身上。他們不知道有某種他們不記得的影響力……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正在影響著他們。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股看不見的力量究竟是什麼?」你可以放心,它並不是什麼恐怖的事物,也不是什麼超自然、靈異或是怪誕的東西。事實上,它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與人類有關的事情,它存在於全世界、存在於每一天,然而卻沒有發生在我們的家庭裡。我們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有什麼重要性、或者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力。我們沒有字眼可以形容它,我們不會想到它,也不會談論它。我們看不見它;我們只能感覺它。然而當我們感覺到它的時候,卻不知道我們感覺到的是什麼東西。

在這本書中,我終於為這股力量取了一個名字,我把它叫做「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這和疏於照顧身體不同。讓我們來談談究竟什麼是情感忽視。

我們都知道「忽視」(neglect)一詞,它是一個相當常見的詞彙。根據《韋氏大字典》,「忽視」一詞的意義是:「給予對方極少的注意力或關心,或是不理不睬;特別是因為粗心而任其自生自滅。」

在社會工作的心理健康專業領域中,「忽視」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字眼,通常被用來指稱那些「身體需求」沒有被滿足的依賴者,像是兒童或老人,譬如在冬天沒有穿外套就去上學的兒童,或是成年女兒老是「忘了」為她補給日用品的獨居老人。

純粹的情感忽視是看不見的。它極其隱諱,很少有具體或是可見的徵兆。事實上,很多在情感上受到忽視的孩子,在身體上都受到非常良好的照顧。他們很多都出生在看似美滿的家庭,從外在的徵兆來看,我們很難說這本書的寫作對象受到忽視;事實上,一般人也不認為他們是受到忽視的。

既然如此,為何要寫這本書?畢竟,如果學者專家一直以來都沒有注意到情感忽視這個主題,那麼它能有多大的殺傷力?事實是,那些受到情感忽視的人都處於痛苦之中,但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且常見的是,治療師也拿他們沒辦法。這種「看不見的掙扎」經常會妨礙那些受苦的人尋求解決之道,甚至是妨礙那些想要幫助他們的專業人士,所以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特別針對這一點來指出、界定、並且提供一些解決方法,希望能夠對那些在沉默之中受苦、那些想著自己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的人們帶來幫助。

情感忽視之所以如此地不受重視,有個很好的解釋:它會躲藏。它藏身在「疏忽」這樣一種過失中,而不是表現為明顯的罪愆;它是家庭照裡頭留白的部分,而不是照片本身捕捉到的事件。它通常是童年時期「沒有」被說出來、「沒有」被觀察到、「沒有」被記得的事情,而不是那些表現出來的事情。

舉例來說,父母可能會為孩子提供溫暖的居所、足夠的食物與衣物,而且從來不會虐待或是虧待孩子。但是同樣的父母可能不會注意到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在嗑藥,或是他們可能給了孩子太多自由,而沒有設立一些可能會導致親子衝突的限制。當這個青少年長大成人,日後回顧的時候,可能會看到一個「理想的」童年生活,卻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並沒有以他們當時最需要的教養方式來照顧自己。如果這個青少年所做的某些可悲選擇讓他後來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可能會怪罪自己「我真的很難搞」、「我的童年是那麼美好,但是我卻沒有獲得更高的成就。對於這一點,我沒有任何藉口。」身為治療師,我聽過許多高功能、為人相當好的個案說出這樣的話,他們不知道「情感忽視」是他們童年中一股隱形、強大的力量。這僅僅是一個例證,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方式,可能會讓父母在情感上忽略孩子,讓孩子在沒有情感補給的狀況下持續空轉。

在這裡,我要補充一個重要說明:我們所有人都能夠舉出例子,說明父母是怎樣在某個地方辜負了我們。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我們知道,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努力地試著做一些為孩子好的事情。為人父母,當我們知道自己犯了某些教養錯誤時,幾乎總是能夠立刻著手改進。這本書的用意並不在於羞辱父母,或是讓父母覺得自己很失敗。事實上,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許多慈愛又善良的父母,但是就根本上來說,他們仍然在某些點上忽視了他們的孩子。在教養孩子的時候,所有父母都會偶爾犯下一些不會造成任何真實傷害的情感忽視行為,一直到事態擴大,孩子開始在情感上「挨餓」,問題才會顯露出來。

不管父母教養失敗的程度如何,在情感上受到忽視的孩子都會覺得有問題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因為父母做了什麼事情而虧待了他們。

這本書包含了許多案例,它們來自我的臨床個案和許多其他相關人士──他們在生活中與悲傷、焦慮或是空虛的感覺纏鬥不休,卻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種掙扎,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通常知道要怎麼給予別人想要或是需要的東西,在大部分的社會情境當中,他們也很清楚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但是當這些受苦的人在面對自己的內在生活時,卻無法定義、解釋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他們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

這並不意味那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不會表現出可見的症狀,只是那些症狀,尤其是那些讓他們必須求助於心理治療的症狀,總是偽裝成其他東西:憂鬱症、婚姻問題、焦慮症、憤怒議題。那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成人,錯誤地將自己的不快樂標示成各種症狀,並且對於向外求助這件事感到相當不好意思。因為他們從未學著去辨認或是連結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以致治療師很難讓他們在特定的療程中待上足夠的時間,以幫助他們更加瞭解自己。所以,這本書不單是為了那些受到情感忽視的人所作,也是為了心理治療專業人士所寫,他們需要工具來對抗個案長期以來對自己缺乏慈悲心的現象,而這可能會妨礙療程達成它的最佳效益。

不管你翻閱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你正在為自己內心的空虛和不圓滿的感覺尋求解答,或者你是一個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想要幫助陷入泥沼的個案尋求解脫,本書都能夠為那道看不見的傷口提供具體的解決之道。

我在這本書中,使用了許多案例來說明童年時期和成年時期情感忽視的各種面向,所有的描繪都是由臨床經驗而來的真實故事──不管那是我的臨床經驗或是穆賽羅博士的臨床經驗。不過,為了保護個案的隱私,我改變了他們的名字、特徵、以及其他細節,所以這些描繪並不指向特定的真實人物,無論他們尚在人間或者已經過世。唯一的例外是出現在第一章、第二章跟齊克此一個案有關的描繪,它們純屬虛構。我之所以創造這些描繪,意在用來描述不同的教養風格會對同樣一個男孩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部 空轉的開始:什麼是童年情感忽視?

第1章 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

對「好父母」的兩點忠告

你是不是由「夠好」的父母扶養長大的呢?在這一章的最後,你將會知道「夠好」是什麼意思,到時候你就能夠為自己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是,首先……

如果你除了讀者的身分外,同時也是一名家長,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犯了這本書裡所呈現的某些教養錯誤,也會對於案例中孩子的某些情感經驗產生同感(毫無疑問地,這是因為你對於自己很嚴格)。因此,我要請你仔細注意以下的警告:

首先,所有的好父母偶爾都會覺得自己在情感上辜負了孩子。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都有疲倦、暴躁、充滿壓力、分心、無聊、困惑、疏離、喘不過氣,或者是必須在這裡妥協、在那裡妥協的時候,但我們並不會因為這樣就成為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我們可以用以下兩個特徵的其中一個來辨認出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通常他們都會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他們要不就是在遭遇生活危機的時候,以某種嚴重的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為孩子留下一道難以治癒的傷口(突發性的共感失敗);要不就是在孩子的發展過程當中,對於孩子的某些需求一直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長期性的共感失敗)。這個世界上的每個家長都可以回想起某個讓自己不禁捏一把冷汗的教養錯誤,他們知道自己在某個點上辜負了孩子。不過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所能造成的最重大傷害,是由於他們對於成長中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日積月累而形成。

其次,如果你真的在情感上受到忽視,而且現在你也已經為人父母,當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很有可能會看見自己以某種方式將情感忽視這種狀況延續到你的孩子身上。如果是這樣,有件事情對你而言至關重要──你必須明白這一切並不是你的錯。因為情感忽視看不見,它在暗處埋伏,而且很容易代代相傳,要停止它幾乎不可能,或是非常困難,除非你對它發展出明確的覺察。既然你正在閱讀這本書,你便已經比自己的父母進步好幾光年了。你有機會可以改變這樣的模式,而且你已經抓住了這個機會。情感忽視的效果可以被逆轉,而你即將學到為自己、為你的孩子逆轉這些教養模式的方法。繼續讀下去,並且請不要責怪你自己。

情緒健康的父母需具備的三種情感技巧

要瞭解情緒在健康教養中的重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依附理論描述了自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如何透過父母來滿足自己對於安全感和情感連結的需求。許多與人類行為有關的看法都是從依附理論發展而來,而類似的思考,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依附理論家,亦即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花費了好幾千個小時觀察親子互動(主要是母嬰關係),由此建構了自己對於親子關係的瞭解。這個理論相當淺顯易懂,它認為如果一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嬰兒時期,有效地辨認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並且滿足這樣的需求,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安全依附關係」,這樣的基礎會延續一生。這種最初的依附關係,是個人在日後構成正面自我形象的基礎,也是孩童時期延續到成年時期整體幸福感的來源。

如果從依附理論的視角來看待情緒健康,我們可以在父母身上發現三種基本的情感技巧:

1.父母能夠對孩子感覺到情感上的連結。

2.父母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將他看成一個獨特且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他自己的延伸、財產、或是負擔。

3.運用情感連結和注意力,父母能夠充分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雖然這些技巧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組合起來卻可以成為強大的工具,能夠幫助孩子認識並駕馭自己的本性,也能在親子之間創造出安全的情感連結,伴隨孩子走過童年,直到長大成人,這麼一來,他們便能以一種健康的情緒來面對這個世界,擁有快樂的成年生活。簡單來說,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獨一無二的情感本質保持正念的覺察,他們就會養育出擁有堅強情感的成年人。有的父母能夠以直覺來達成這樣的目標,有的父母則是必須透過學習某些技巧來完成這樣的任務。無論是哪種情況,孩子都不會受到忽視。

〔案例1]跟老師頂嘴的齊克

齊克是一個早熟而又超級好動的三年級生,來自一個氣氛悠閒、充滿愛的家庭,是三個孩子中的老么。最近他因為在學校跟老師「頂嘴」而惹上麻煩。發生這個狀況的那一天,老師寫了一張說明他叛逆行為的字條要他帶回家,上頭這麼寫著:「齊克今天對老師無禮。」

齊克的母親要他坐下來,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齊克以一種氣惱的語調告訴媽媽,下課的時候,蘿洛老師要他不要把鉛筆放在指尖上平衡,還把尖端朝上,因為這樣他可能「會讓筆刺到臉」。他皺眉並且瞪著蘿洛老師,告訴老師,他最好會「直直地朝筆尖低下頭」(他示範)來刺自己的臉,還說自己「沒有那麼笨」。蘿洛老師對於這件事的回應就是沒收他的鉛筆,把他的名字記在黑板上,並且要他帶著警告的字條回家。

在我們描述齊克的母親真正的反應之前,先讓我們搞清楚,齊克需要在接下來的親子互動當中得到什麼:他因為跟老師衝突這件事而感到心煩,但他平常是很喜歡這個老師的,所以他會需要母親的同理心;另一方面,他也必須知道老師對他有什麼期望,這樣他才能在學校有好的表現;最後,如果他的母親有注意到(情感注意力)他最近對於「被當成三歲小孩」這件事情特別敏感(因為年齡的緣故,他的哥哥和姊姊總是對他不理不睬),對這次的溝通將會很有幫助。

要幫助齊克解決他的問題,他的母親需要上述的三個技巧:與孩子在情感上連結、付出注意力、並且充分回應。

以下是這對母子之間的對話:

媽媽:「蘿洛老師擔心你會傻到把筆尖戳進眼睛,但是不知道你會因為她這麼說而感到丟臉。不過當老師要你別做某件事情,理由是什麼並不重要,你就是得停下來。」

齊克:「我知道!我試著告訴她我的想法,但是她根本就不聽!」

媽媽:「是啊,我知道如果有人不讓你說話,你會感到多麼挫折。蘿洛老師不知道你最近正面臨著哥哥、姊姊不聽你說話的問題。」

聽見母親表示理解,齊克稍微放鬆了一點:「對啊,她讓我覺得很挫折,竟然還沒收我的鉛筆。」

媽媽:「你一定覺得很難過。不過,你想想看,蘿洛老師的班級那麼大,所以她沒有時間和你好好把事情講開,就像我們現在做的一樣。如果學校裡有大人要求你做什麼,你立刻照做就是了。這件事情相當重要。你可以試試看照著他們說的話做,不要頂嘴嗎,齊克?」

齊克:「好吧,媽。」

媽媽:「太好了!如果你照著蘿洛老師說的話做,就不會有麻煩了。如果你覺得這麼做不公平,你可以回家以後再跟我們抱怨沒關係。但是身為學生,尊重的意思就是對老師的要求表示合作。」

在上述對話中,這位母親的回應是一個複雜的例子,顯示出溫尼考特所描述的那種健康、有情感連結的教養,可以引導孩子成為健全、快樂的成人。那麼她究竟做了什麼呢?

• 首先,在她表現出任何反應「之前」,她請兒子告訴她發生了什麼事,藉此與他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她沒有任何意圖要讓兒子對這件事感到羞愧。

• 接著,她仔細地傾聽兒子的心聲。當她開始說話的時候,她給了兒子一個八歲孩子也能夠瞭解的簡單規則:「當老師要你做什麼,你立刻照做就是了。」在這裡,齊克的母親直覺地就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給他一個他能夠在學校應用的通則。

• 她立刻就遵循「同理心」這個原則,並且把兒子的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蘿洛老師……不知道你會因為她這麼說而感到丟臉」)。聽到媽媽把這樣的感覺描述出來,齊克便能夠對媽媽表達出更多的感覺(「我知道!我試著告訴她我的想法,但是她根本就不聽!」)。

• 再一次,齊克的母親透過用語言來命名、標記齊克的感受來回應他,這些情感就是使得齊克對老師無禮、讓老師覺得受到冒犯與不被尊重背後的原因(「是啊,我知道如果有人不讓你說話,你會感到多麼挫折……」)。

• 齊克覺得被理解,於是在回答媽媽的時候,自己重複了同樣的情緒詞彙:「是啊,她讓我覺得很挫折,竟然還沒收我的鉛筆。」

• 但是這個母親還沒說完。在這一段對話當中,藉著表現出自己對整件事抱持著與老師不同的觀點,她對齊克展現出自己瞭解他、對他感同身受的態度。然而,她不能就此打住,因為齊克好爭論的傾向(有兩個很會說話的手足,這也是很自然的結果),很可能會繼續成為他在學校裡的問題,除非他能有所修正。所以他的母親說:「如果在學校裡有大人要求你做什麼,你立刻照做就是了。」

• 最後,藉著問兒子:「你可以試試看照著他們的話做,不要頂嘴嗎,齊克?」這個母親就兒子好辯的天性,設下了在未來可供參照的檢查點,讓兒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對話當中,齊克的母親避免讓孩子因為自己犯的錯而感到羞愧,並且把他的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創造出一個情感學習的機會,讓齊克可以在將來整理自己的情緒。同時,她也在情感上對兒子表達支持,並且給他一個社會守則,要求他遵守規則、為自己負責。如果齊克下次在學校又這麼做,她也會根據他在課堂上遇到的困境來調整自己的訊息和回應。

讓我們記得齊克這個案例,因為我還會讓他繼續出場,用他來說明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之間的差異。

以下是另外一個案例。

[案例2]兒時感受被父母忽略的凱思琳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害的情感忽視在一個孩子的生活當中是多麼地隱而不顯。雖然它可能每天都對孩子造成影響,我們卻很難察覺到它,因為它通常會偽裝成一種體貼、甚至是放任的樣貌。

凱思琳是一個成功的年輕女性,最近剛結婚,在某間正在起步的科技公司擔任特別助理,薪資相當優渥。她說服丈夫在她父母居住的小鎮買了一棟房子。然而她也知道,自己常常會因為母親而抓狂(這是她在療程中透露出來的)。她對於自己這個購屋的決定感到相當不解。她知道母親總是要求自己多關心她一點,也清楚不管自己為母親付出多少,依然對母親懷著某種罪惡感。

她來尋求心理治療的時候,正是事業一帆風順、人生幸福無比的時刻:新家、新婚夫婿、好工作,但是凱思琳卻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沮喪。對於這樣的感覺,她覺得相當丟臉和困窘,因為這一點道理也沒有」。

以下的臨床描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情感忽視是怎麼藏起來的──它並不是藏在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裡,而是隱身在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中。

回到二十五年前,五歲的凱思琳坐在海邊,快樂地和父親一起堆沙堡。她是這對成功的年輕夫婦唯一的孩子,住在一棟質樸、重新翻修過的新英格蘭風建築裡,周遭的人總說她是一個幸運的孩子。爸爸是工程師,媽媽重回學校,成為小學教師。他們一家人經常到外地旅行,父母常教導凱思琳各種細微的禮節。這就是她的生活。

凱思琳的母親也是很棒的裁縫師,總是親手為女兒縫製衣服,所以她們經常穿著特製的母女裝亮相。大部分時候,母女倆都待在一起。但是現在,在度假的時候,她離開了母親身邊的海灘椅。為什麼呢?因為她父親邀請她過去一起玩。她很少有這種有趣的機會可以和父親做一些特別的事情。他們一起在沙灘上挖洞,為沙堡的第一個樓層收集沙子。

過了一會兒,媽媽的視線離開書本,抬起頭來,中斷了她在海灘椅上的休息,嚴肅地說道:「凱思琳,跟你爸玩沙應該玩夠了吧!你爸不想要在休假的時候陪你玩一整天!來這裡,我讀書給你聽。」

爸爸和女兒都抬起頭,停下手邊鏟塑膠鏟子的動作。在一陣短暫的沉默過後,她的父親站起來,把膝蓋上的沙子拍掉,彷彿他也必須服從母親的命令。當遊戲停止後,凱思琳覺得很難過,但是她也覺得自己有這樣的感覺很自私,因為媽媽是在照顧他們倆,凱思琳不應該讓爸爸太累。她順服地回到她和媽媽同款式、但是小一號的海灘椅,坐了上去,讓媽媽讀書給她聽。一會兒之後,當凱思琳開始聽故事,她的失望就慢慢淡去了。

在我們的療程當中,凱思琳提起了這段回憶,用來說明她與父親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有點疏遠。但是當她講到父親站起來、把膝蓋上的沙子拍掉時,她的眼裡湧出了淚水,說道:「我不知道為什麼那個畫面讓我感到如此悲傷。」

我要她把注意力集中在悲傷的感覺上,想想看那天她的父母是不是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回應。在那個片刻,凱思琳開始明白,她的父母經常辜負她的感受。要她想想希望那天可以有什麼不同,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她所希望的只是可以和父親一起繼續挖洞。

如果凱思琳的母親能夠感受到她的情緒的話,事情的發展就會有所不同:

當他們在玩的時候,媽媽的視線離開書本,抬起頭來,中斷了她在海灘椅上的休息,微笑地說道:「哇,你們挖了一個好大的洞!想要我示範怎麼蓋出一個沙堡嗎?」

或者是如果她的父親能夠感受到她的情緒:

當他們在玩的時候,媽媽的視線離開書本,抬起頭來,中斷了她在海灘椅上的休息,嚴肅地說道:「凱思琳,跟你爸玩沙應該玩夠了吧!你爸不想要在休假的時候陪你玩一整天!來這裡,我讀書給你聽。」爸爸和女兒都抬起頭,在一陣短暫的沉默過後,爸爸笑顏逐開,先是對著妻子笑、然後對著凱思琳笑:「你在開什麼玩笑?我不想去別的地方,我就是想要在沙灘上和我的寶貝女兒一起玩!瑪格麗特,你想幫我們挖洞嗎?」

關於這兩個「校正」,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在正常、自然教養的範圍之內,而像這樣的對話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但是如果大人沒有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表示肯定,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太常想要或需要獲得雙親之一的注意力有點丟臉的話,她就會長成一個對於自己的情感需求視而不見的大人。幸好,成年以後的凱思琳終於知道她之所以對母親感到生氣,是緣於某個正當的理由。她看見這個狀況多年來潛伏在她們的母女關係中,亦即她的母親對於女兒的情感缺乏同理心。當凱思琳發現自己生氣的理由很合理,她對於自己的憤怒就不再感到那麼羞愧了。她知道如果自己停止迎合母親,並且只照顧好自己和丈夫的需求,是沒有關係的。此外,這個領悟也為凱思琳開了一扇門,她開始明白母親的侷限,然後試著去修復彼此的關係。

在凱思琳的故事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她的父母並未明顯地犯下任何嚴重的教養過錯。他們的「過失」是那麼地微妙,兩個人很可能絲毫都沒有察覺到自己究竟做了什麼傷害女兒的事。事實上,他們很可能只是在重複自己父母的教養模式。這就是情感忽視的危險之處:完美的好人,他們愛著孩子,盡其所能地養育孩子,然而卻將意外的、看不見的、有潛在傷害性的教養模式往下傳遞給自己的女兒。

在這本書中,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要把過錯歸咎在父母身上,而是為了瞭解我們的父母,以及他們是以哪些方式對我們造成影響。

現在,對於健康的教養和情感忽視的教養,你應該已經有概念,接著讓我們來看看情感忽視父母有哪些特定的類型。當你在閱讀這個部分的時候,看看你是不是能夠從中辨識出你父母的類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開創全球「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0種受忽視孩子成年後的特徵
★隨附「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重視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