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 of My Skull: The Psychology of Boredom
作者 | James Danckert/ John D. Eastwood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無聊心理學: 我們為何無聊? 無聊不好嗎? 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沒有人喜歡無聊,但它卻無所不在,無聊會不會是在傳達什麼訊息呢?無聊等同於沮喪或冷漠嗎?從人類、動 |
作者 | James Danckert/ John D. Eastwood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無聊心理學: 我們為何無聊? 無聊不好嗎? 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沒有人喜歡無聊,但它卻無所不在,無聊會不會是在傳達什麼訊息呢?無聊等同於沮喪或冷漠嗎?從人類、動 |
內容簡介 沒有人喜歡無聊,但它卻無所不在,無聊會不會是在傳達什麼訊息呢?無聊等同於沮喪或冷漠嗎?從人類、動物到機器人都會感到無聊嗎?哪種人更容易感到無聊?又是哪種環境最會讓人覺得無聊呢?衝動行為、藥物濫用、成癮、賭博、飲食問題、憂鬱,全都是無聊造成的?無聊有助於創造力和學習?心流、興趣和好奇心是擺脫無聊的妙方?本書將解開無聊的種種謎團!◎心智空閒+欲望難題=無聊來襲當我們感到無聊時,時間變得漫長,手上做的事變得沒有意義,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感到無精打采又焦躁不安,想要做些什麼,卻又不知道想做什麼事……到底要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呢?玩電動遊戲消消樂、瀏覽社群網站的貼文、觀看串流平臺的節目……當代社會充滿了快速易得的暫緩無聊的東西。但是,我們對這些解脫方法的依戀,是否讓無聊成為一個更緊迫的問題?◎無聊有什麼用?本書的兩位作者從心理學觀點出發,從歷史、文學及科學層面解剖「無聊」這種模糊的感覺,並以眾多實驗研究成果,來分析導致無聊的外部和內部因素、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感到無聊,以及無聊這種感覺存在的意義、它所帶來的信號,並提示讀者該如何應對無聊,進而積極投入參與有意義的行動,活出自主且精采的人生。無聊是一種想要卻無法參與令人滿足的活動,所導致的不適感。當我們想要投入心力卻無法做到時,那種心智空閒的感覺就是無聊。無聊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我們對無聊信號的反應,才決定了最終的結果。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將我們推向有意義的、令人滿足的行動。它迫使你問出那個重要的問題:「我該怎麼辦?」無聊點燃了我們重建意義的渴望,而最後會導致積極的行動或結果(懷舊的遐想、慈善的大手筆),還是推向破壞性的追求(極端的政治觀點、對他人的攻擊),則取決於我們自己。【好評推薦】本書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讀者將對什麼是無聊,以及我們可以用它做什麼,有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它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抵抗無聊,而應該傾聽。──艾里克.科泰萊薩(Eric Cortellessa),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無聊幾乎困擾著每個人,但誰願意承認這一點?振作起來:本書作者展示了無聊雖然令人不快,卻能促使我們採取富有成效的行動。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對這種非常人性化的失敗感覺更好。我知道它對我有用。──彼得.圖希(Peter Toohey),著有《無聊:一部生動的歷史》(Boredom: A Lively History)的作者本書是對無聊本質的啟發,包括是什麼導致了它、我們如何處理它,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丹克特和伊斯特伍德探討了這個時代最緊迫的一些問題,包括單獨監禁、犯罪、網絡成癮和戰爭,讓我們去思考無聊說了關於世界和自己的什麼事。──希瑟.蘭奇(Heather Lench),編有《情緒的功能:情緒何時以及為何幫助我們》(The Function of Emotions: When and Why Emotions Help Us)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針對無聊這種感覺和動機、痛苦和生活意義的來源、社會病態和技術困境,進行了延伸思考……這是一本有趣而有啟發性的讀物,巧妙而深入地探索了無聊的許多方面。──尼克.哈斯拉姆,《內幕》(Inside Story)
作者介紹 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 約翰.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心理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心理學系教授。曾獲選加拿大認知神經科學首席科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地區「四十歲以下四十人」。在大學攻讀臨床神經心理學時,丹克特觀察到,自己的兄長在發生車禍導致腦損傷後,變得更容易感到無聊,激發了他對無聊的研究興趣。此後,他創辦了丹克特實驗室,專門研究無聊及心智模型,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有重大突破約翰.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臨床心理學家,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心理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臨床心理學以及情緒與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曾獲加拿大安大略心理學協會哈威.布魯克獎、加拿大總理卓越研究獎。袁銘鈺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語言博士研究生。科普組織「神經現實」的成員。
產品目錄 序言第1章 無聊的別名無聊的簡史存在主義式的困境沙發上的無聊動物也會感到無聊?大腦對無聊的反應古老體驗的現代定義第2章 「剛剛好」原則無聊四騎士引起無聊的內在因素條條大路通無聊第3章 無聊是改變的動力無聊與意圖人工智慧機器人與無聊感受第4章 人生各階段的無聊程度「我覺得好無聊!」無聊的漲潮期我是個成年人了中年,中等無聊?晚年的無聊第5章 無聊的間接後果無聊與不良行為無聊與憂鬱無聊與創造力第6章 極端環境中的無聊極端環境被監禁的時光兩種截然不同的太空經驗第7章 無聊與人生意義失去意義尋找意義創造意義不確定的意義第8章 正在形成的無聊流行病在雜訊中分類信號互聯網的誘惑無連結的連接孤獨之心俱樂部第9章 順著心流而行何謂心流心流之外的興趣與好奇心悠閒但不無聊結語註釋致謝圖片版權參考文獻索引
書名 / | 無聊心理學: 我們為何無聊? 無聊不好嗎? 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
作者 / | James Danckert John D. Eastwood |
簡介 / | 無聊心理學: 我們為何無聊? 無聊不好嗎? 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沒有人喜歡無聊,但它卻無所不在,無聊會不會是在傳達什麼訊息呢?無聊等同於沮喪或冷漠嗎?從人類、動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085363 |
ISBN10 / | 6267085368 |
EAN / | 9786267085363 |
誠品26碼 / | 2682211566001 |
頁數 / | 35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2.2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言
換駕照那天,你一大早就到了監理所,以為這樣就不會遇到人滿為患的情況,但卻沒那麼幸運,大家的想法好像都跟你一樣,室內已經擠滿人了。你一走向櫃檯,就被告知:「請領取號碼牌並耐心等待。」
你拖著腳步走到最靠近的那把椅子,坐在那裡煩躁地扭來扭去,晃個不停。你抬起頭東張西望,想找點樂子,但你已經看過這裡的每一張海報,仔細閱讀了從新手駕駛到起重機司機需要知道的每一條規則,你癱坐著,用手支著頭。叫號的速度很慢。你的倦意一陣陣湧上來,偶爾還有些怒意。你無精打采,卻又焦躁無比,於是你又看起了海報,第二遍。隨著時間緩慢流逝,想要行動的急切感越發強烈。
突然間,你想起了手機。你興奮地摸索著口袋,希望可以從此獲得解脫。你戴上耳機,打開手機,身體瞬間感到舒緩,思路頓時清晰,整個人平靜了下來。危機已經解除了?也許吧。你擺脫了一種相當不愉悅的感受,這是件好事,但是,無聊會不會是在向你傳達什麼訊息呢?
******
當我們看不到前進的方向,當我們想要做點什麼,但又不想去做手上應該做的事情時,無聊就會找上門。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無精打采或萎靡不振的感覺,或與此相反,是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焦躁地想做一件事,卻不知道該做什麼。雖然無聊有各種表現方式,但我們都曾體驗過它。我們認為,人們應該注意到它並理解它。在我們看來,無聊的狀態很讓人著迷,說不定還有一些好處。
數年來,無數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神學家都探討過「無聊」這一課題。然而,儘管無聊無所不在,但迄今為止,它在科學領域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本書試圖改變這一趨勢。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與行為的學科,可以為研究「無聊」這個人類經驗提供思路。身為心理學家,我們的專業領域涵蓋神經科學和臨床心理學,在過去十五年裡,我們持續發表了有關「無聊」的研究成果,並對無聊做出了一套解釋,強調兩個關鍵的概念,即「投入參與」(engagement)和「行動力」(agency)。我們結合了多種方法來研究「無聊」,因此能夠解釋眾多不同的科學研究發現。
雖然我們確信無聊對你而言意味著某種訊息,卻不會貿然告訴你應該如何生活。無聊本身也不能告訴你該怎麼做。在某種意義上,你只能靠自己。這正是無聊帶來的關鍵訊息之一,進一步來說,這也是本書的核心主題。身為人類,我們需要與世界建立自主且有效的連結。
我們需要投入,需要運用心智,表達自己的欲望,並將技能和天賦付諸實踐。簡言之,我們需要行動。若這個需求被滿足了,我們就會神采煥發。若這個需求受阻,我們就會感到無聊,感到無所事事。
在這一點上,無聊揭示了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面向:我們有一種強烈的需要,想要跟周遭的世界建立密切的連結。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有許多東西可以替代真正的投入參與,它們可能很誘人,甚至可能在短期內擊退無聊。但是,這種短暫的安慰從不長久,無聊會捲土重來。之後,要不要擁抱行動力,就看我們自己了。
無聊是個難以把握的課題,它的觸角伸展到人類研究的廣泛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一點使它如此令人著迷,但也是這一點讓它如此折磨人。在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一書中,矮胖子和愛麗絲之間曾有一段對話。矮胖子「輕蔑地」斷言道:
「我用一個詞的時候,它的意思只代表我想要的那個意思,不多也不少。」愛麗絲言之有理地回覆:「問題是你怎麼能造出一些詞,它們各可以包含許多不同的意思呢?」
愛麗絲和矮胖子的溝通失敗,正是如今許多無聊相關研究的象徵。雖然我們認為,關於無聊並不存在正確或不正確的定義,但的確需要有更準確的定義。在本書中,我們致力於運用心理學方法來界定這個難以捉摸的主題,因為我們認為無聊是一種心智層面的經驗。我們還試圖為這個分散破碎的領域,提供一個組織框架,希望它能成為廣大讀者和學者討論交流的共同出發點。
我們以這個問題展開旅程:「什麼是無聊?」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很瞭解無聊這種最日常的體驗,但要為「無聊」下定義,那可就難了。我們探索得越深入,無聊就越是神祕有趣。接下來,我們會問另一個問題:「無聊的好處是什麼?」為什麼進化的力量將我們塑造成了會被這種負面體驗所影響的生物?我們將會看到,「感到無聊」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其實是有益的。當無聊來襲時,我們不必害怕。關鍵在於,如何應對無聊。
接著,我們關注下一個問題:「是什麼讓我們覺得無聊?」答案並不簡單。無聊,就像美一樣,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樣的。讓甲感到歡愉的事,可能對乙來說無聊透頂。然而,有一些關鍵因素存在於我們自身及所處的環境中,這些因素增加了我們被無聊壓垮的風險。接下來,我們研究無聊是如何發揮影響,進而使我們切斷與他人的聯繫,也脫離了創造意義和找尋目的的根本需求。然後,我們仔細思考無聊的反面是什麼,以加深對這種體驗的理解,並找到應對無聊的最佳策略。
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它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參與。它將我們推向有意義的、令人滿足的行動,迫使你問出那個重要的問題:「我該做什麼?」本書並不是要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部指南,幫助你更透徹地理解無聊的含義。
內文 : 無聊的別名
你的目光離開洗碗槽裡的盤子,望向窗外的後院。一股煩躁湧上心頭。
你想做點什麼,做什麼都行……但到底是什麼呢?你一直心煩意亂,此刻剛剛注意到你的狗。
牠是一隻澳大利亞牧羊犬,灰藍色斑點布滿全身,深棕色的斑紋勾勒出一張警覺的臉。牠習慣奔跑著將羊群或牛群圍起來,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技能,但看起來牠毫不費力。你每天最多遛狗兩次,但對牠這個活潑的小生物來說遠遠不夠。牠需要寬敞的空間,需要活動,需要一個目標和一份工作,跟你沒有什麼分別。
這時,沒有羊群需要牠趕進木欄,牠只顧著繞著你的草坪全速奔跑,畫出一道道寬闊的圓弧。通常,這會讓你的嘴角上揚。這條狗一心追著自己的尾巴,偶爾會抓到它,這看起來很有趣。但你意識到,這也很沒意義。就在這時,牠停止轉圈,喘著大氣,捕捉到你臉上的笑意。牠憂鬱的表情讓你的笑容慢慢凝結,而你呆滯的神情讓牠察覺到,你沒有解救牠的打算。你不會做任何事來將牠從煩悶中拯救出來。於是,一圈圈沒有盡頭、毫無意義的奔跑又開始了。
牠很無聊,你知道的,牠也知道。如果你的狗也會覺得無聊,那你又有什麼希望能解決自己的莫名煩躁呢?
******
戴洛克(Dedlock)爵士:「親愛的,外面還在下雨嗎?」
戴洛克夫人:「是的,親愛的。我快厭煩死了。這個地方讓我厭煩死了,生活讓我厭煩死了,我自己也讓我厭煩死了。」
這段對維多利亞時代生活的鮮活描述,來自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荒涼山莊》(Bleak House)的電視改編版。在這本書裡,狄更斯第一次引入了「boredom」(無聊)一詞。雖然在此之前,英文裡已經有「bore」(厭煩)這個詞,法文裡也早有「ennui」一詞來描述一種無精打采的感覺,不過「boredom」(無聊)一詞直到十九世紀後期才被廣泛運用在英文中。但是,沒有描述「無聊」這種體驗的詞語,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無聊,一直以各種形式與我們同在。它是我們的生物性的一部分,而這種生物性是由漫長的進化塑造而成的。無聊有著複雜又迷人的社會、哲學、文學、美學和神學歷史,複雜到無法在此書全部涵括。但是,要真正瞭解無聊、定義無聊,我們必須從某處著手。
無聊的簡史
彼得.圖希(Peter Toohey) 在精彩的著作《無聊:一部生動的歷史》(Boredom: A Lively History)中,將無聊的起源追溯至古代。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也許是第一個描寫無聊的人。他有感於日常生活的單調乏味,將無聊與噁心和厭惡連結在一起:
這樣過日子有多久了?當然了,我會睏,會睡,會吃,會渴,會冷,會熱。這樣的日子是否沒有盡頭?一切都是周而復始的輪迴。日夜交替,四季更迭。過去的會再次到來。我沒有做什麼新的事,也沒有看見什麼新的東西。有時,這讓我感到噁心。在很多人眼中,生活並不痛苦,但很空虛。
塞內卡抱怨日復一日的重複,顯然,他的悲嘆聽起來並不過時,讓我們想到那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有人可能會說,《聖經.傳道書》對單調日子的哀嘆,比塞內卡的描述更早出現。《傳道書》的敘述者在概述了財富和名譽帶來的輝煌之後,說道:「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無論是塞內卡還是《傳道書》,兩種怨言都強調了無聊的兩層內涵。其一,無聊是一種負面體驗;其二,它讓你覺得沒有意義可言,讓生活看起來很空虛。圖希甚至告訴我們,在西元二世紀的羅馬,一個村莊紀念了一位官員,因為他神奇地將人們從難以忍受的無聊中解救出來!
無聊源自於對日常生活缺乏熱情,這種情緒在中世紀也赫然可見。一些學者認為,現今我們所稱、所理解的無聊,源自拉丁文中的acedia,該詞指的是對維持禁欲生活的靈修缺乏熱情,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疲倦和無精打采,以至於葬禮等儀式也失去其意義。
無休止地重複每天的例行公事,這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正午惡魔」(noonday demon),它在隱居的僧侶間催生出一種奇怪的感覺:既無精打采,又焦躁不安(這一對奇怪的盟友將在本書中反覆出現)。塞內卡和僧侶不僅指出了單調和無目的所具有的壓迫性本質,而且向我們展示出,無聊早已與我們同在,遠早於狄更斯對它做出描述之前。
直到十九世紀中晚期,對無聊的心理學探討才開始出現。正如我們在心理學歷史中經常看到的那樣,是德國人開了第一槍。當時以人類學研究而聞名的西奧多.魏茨(Theodor Waitz)與哲學家西奧多.利普斯(Theodor Lipps)研究了德國人所說的langeweile(字面意思是「許久」)。對魏茨來說,無聊與思維的流動有關。當一個念頭引發下一個念頭,我們就會對這縷思緒的終點有所期待。當這種期待沒有得到滿足時,無聊便產生了,思維的流動因此出現了中斷點,也就是思緒脫軌了。利普斯則認為,無聊的產生源自於一種衝突,即我們渴望「強烈的心理活動」,卻又無法受到刺激。
英文世界的心理學開拓者、博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爵士(Sir Francis Galton)和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對無聊也有類似的思考。高爾頓研究了被中世紀僧侶稱為「正午惡魔」的焦躁之概念。高爾頓不斷尋找衡量人及其行為的方法,記錄了在一場枯燥的科學講座中坐立難安、左右搖晃的觀眾,因為這是煩躁和無聊的明顯表現。在二十世紀初的一場演講中,威廉.詹姆斯哀嘆道:「一種無可救藥的乏味,即將席捲這個世界。」對詹姆斯來說,這種乏味和隨之而來的無聊之所以產生,是由於資訊在數量上增長,卻以品質為代價。
這些對於無聊的早期探討,都暗示了一種不適感,即想要投入參與令人滿足的活動,卻又無能為力。它們都強調了無聊的核心:這是我們心智空閒的信號。
存在主義式的困境
威廉.詹姆斯所謂「無可救藥的乏味」、塞內卡對千篇一律所帶來的噁心感的哀嘆,都指出了無聊這一體驗的關鍵要素:一種事情缺乏意義的感覺。意識到生活的荒誕,會使人產生焦慮之感,存在主義哲學家對此進行了探究,也因此成為最早對於意義在無聊中的作用進行系統性闡釋的學者之一。
存在主義的悲觀先驅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認為,世界的根本現實最直接地表現為我們對於欲望的自身體驗。換句話說,生活是欲望(desiring)、奮鬥(striving)和渴望(yearning)。如果人生是無休止的渴望,那麼我們懷有的欲望永遠無法得到徹底的滿足;一個欲望實現了,另一個欲望又出現了,欲望本身一直存在。幸福(即從欲望中解脫的片刻)永遠處於即將降臨的狀態。幸福一旦到來,新的欲望將立刻現身。根據叔本華的說法,我們注定要長久地受苦,因為心中的欲望如流水般永不停歇。有兩個悲慘的選項擺在我們面前:欲望未了的痛苦,或是無欲無求的無聊。
存在主義的另一位先驅是丹麥的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øren Kierkegaard),他也將無聊與「尋找或領會意義的掙扎」連結起來。當我們無法充分地領會意義時,就會覺得自己貧乏且無能。克爾凱郭爾在著作《非此即彼》(Either / Or)中,透過奉行享樂主義的敘述者之口說道:「無聊根植於虛無,虛無貫穿於存在;它帶來無限的眩暈,就像凝視無限的深淵一般。」
對克爾凱郭爾觀點的一種解讀是,無聊之所以是「萬惡之源」,正是因為我們尋求一切方法來避免無聊。躲避無聊,實際上是在加強它的束縛。如果我們沒有那麼渴望逃離無聊,它會把我們引向另一種生活方式,而對於人生目標的熱切追求,將會成為我們的嚮導。事實上,《非此即彼》一書在下卷堅稱,當我們放棄享樂主義,過著一種更加合乎道德的生活時,無聊將不再那麼令人苦惱。
在試圖定義無聊時,最後一個必須提及的存在主義者是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首先,海德格讓我們想像自己坐在一個火車站,等待一輛誤點兩個小時的列車。巡視這個火車站一事,只能提供最膚淺的娛樂。我們有書可閱讀或者可以打電話,但也只能帶來片刻的消遣,很快的,我們就需要新的對象來轉移注意力,消磨時間。海德格把這種情境稱為「淺層的無聊」(superficial boredom),指向一個還沒有到來的外部對象,或一個還沒有發生的外部事件。換言之,時間變得漫長。
接著,海德格讓我們想像自己置身於一個社交場合,某個愉快、愜意的聚會,也許是慶祝某位同事退休的聚會。我們談論時事,交換彼此子女的最新成就或小缺點。如果在加拿大,我們會花大量的時間討論天氣。過不了多久,我們就會意識到,整個時光雖然足夠歡樂,但毫無意義!也許我們頗為投入,但不會覺得自己參與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我們感覺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與這種無聊相伴的活動,並不會與一個具體的對象或事件(例如等待一輛列車)直接連結在一起。然而,這是無聊的第三個層面,也是對海德格來說最重要的一層:深層的無聊(profound boredom)。這種無聊不指向某一對象,也沒有明確的觸發點。它是永恆的,意味著一種空虛。在這種空虛中,我們看到了現實的恐怖之處。
因此,縱觀歷史,無聊一直與平庸的日常生活(即塞內卡所言的「日夜交替」)相關聯。由於沒有一件事能保證讓我們此刻或未來得到滿足,我們每日的掙扎似乎空無意義。這就是無聊的諷刺之處。一方面,它凸顯了存在本身的無意義;另一方面,它促使我們永不停歇地追求新鮮和有意義的東西,也就是那些我們希望能夠滿足自己的東西。
沙發上的無聊
存在主義者把無聊視為由缺乏意義所引發的一種問題,精神分析學家則把無聊視為應對焦慮的一種解藥。
古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我們的原始欲望掩藏在層層社會化的外衣之下,讓我們不得安寧。意識到這些欲望的存在,對我們的自我意識和社會秩序都是一種威脅;我們害怕自己的欲望。其中一種對策,就是簡單地把那些我們不想要的欲望從心中清除出去。然而,隨後我們便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想要做些什麼,卻又無法準確說出想做的是什麼。我們已經把那些欲望的細節關押在潛意識的地牢裡。我們渴求著什麼,卻又沒有具體的目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會有一種焦躁不安的緊張感,並且轉向世界,嘗試尋找能夠滿足渴求的強有力的東西,卻徒勞無獲。因此,無聊是我們對保持情緒上的平靜而付出的代價。
根據拉爾夫.格林森(Ralph Greenson)對無聊的早期精神分析,無聊被歸類成一種焦躁不安的狀態。格林森記錄道,他的一位病人之所以無聊,是因為他需要努力克制自己的衝動。實際上,如果不處於無聊的狀態,他的病人「會有嚴重的憂鬱反應或者衝動行為」。格林森總結道,對於無聊的人來說,緊張和空虛都是一種由於缺乏刺激而產生的心理饑餓。因為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這種饑餓的感覺,人們會訴諸外部世界,以期找到消失的目標和/或對象。
對精神分析學家來說,無聊代表著人們對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的迴避。但無聊卻又讓人們陷入了另一個困境。人們能想到的任何事情都無法讓自己滿足,因為它們離人們的原始欲望太遙遠了。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讓人們就像失去方向的浮舟。
如果說存在主義強調了無意義所導致的停滯及無力,精神分析學派則凸顯了無聊與焦慮的關聯。我們應對無聊的努力,導致了荒誕的困境。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浦斯(Adam Phillips)寫道,無聊是「一種懸而未決的期待狀態,事情開始了,卻又什麼都沒發生;一種彌漫開來的焦躁不安,它包含著最荒唐、最矛盾的祈求,祈求著一種欲望」。
這段文字是對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一句話的改寫:「無聊,一種對欲望的渴望。」所以,根據精神分析學家的看法,每當我們被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所威脅,無聊便會產生。
人生意義的缺乏和內心深處的衝突,這些似乎都是人類獨有的問題。二十世紀社會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 Fromm)有句名言:「人是唯一會感到無聊的動物。」佛洛姆錯了嗎?無聊真的是人類特有的體驗嗎?看到你的貓追著鐳射筆跑,很難想像牠會體驗到存在主義式的憂慮,或者焦慮於那些不被接受的欲望。
最佳賣點 : 無聊是一種想要卻無法參與令人滿足的活動,所導致的不適感。當我們想要投入心力卻無法做到時,那種心智空閒的感覺就是無聊。
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將我們推向有意義的、令人滿足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