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修復 | 誠品線上

親密修復

作者 姚彥宇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親密修復:,本書以親密關係的常見狀況切入,探討童年是如何決定一個人成年後的情感狀態。如同阿德勒所說:「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儘管並非所有人都能在愛裡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親密關係的常見狀況切入,探討童年是如何決定一個人成年後的情感狀態。如同阿德勒所說:「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儘管並非所有人都能在愛裡成長,卻不代表我們無法創造美好的人生。作者以專業心理諮商師的角度,教讀者一步步走出原生家庭的束縛,他提出具體實用的方法,提醒每個人,我們都擁有自我修復、療癒的能力,學會接納現狀、與內在和解,就能再一次陪自己長大。 每個親密無能的大人,都曾是受傷的孩子 你如何再一次陪自己長大? # 你不敢放心愛,也無法好好被愛嗎? 败 為什麼他沒辦法給我安全感? 败 為什麼他沒有把我放在第一位? 败 為什麼我總覺得配不上他? 败 為什麼我老是愛上渣男(女)? 败 為什麼我們永遠為小事吵不停?…… 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總是很挫折, 就表示你是「親密無能」的大人, 而你的這些情感障礙,都是從「童年」經歷學來的。 # 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是以早年親子關係為藍本 家是我們來到這世界第一個成長的環境,而早年養育者(通常是媽媽)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你在情感中的情緒反應,都是複製於與其的互動經驗。舉例來說: 贯 你的不安,就是沒有意識到已有改變當下的能力 你在潛意識裡把「表達需求」和「被拋棄」畫上等號,就是因為在童年時過於壓抑。你會努力迴避衝突,一心等待對方主動靠近,或表明結束關係。 贯 你的自戀,就是習慣在現實中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從小被過度溺愛(極少受挫)或過度漠視(過度受挫),都會讓你在成年後保持原始自戀,甚至無法承認自己的錯誤,誤以為此舉就是完全否定自己。 贯 你的自卑,就是忽略自己感受的自我攻擊 如果你的童年是嚴苛、充滿懲罰和敵意的,成年後就會不由自主地自我矮化,力求百分之百迎合對方,而這麼做也會讓對方感受到強烈的道德壓迫感。 贯 你的遇人不淑魔咒,就是陷入了強迫性重複循環 若年幼時體驗過家暴,會讓你在潛意識裡,認為愛的原型就是恐懼、焦慮,於是在建立新的親密關係時,便會希望能成功改造糟糕的父(母)親,以實現兒時的隱密心願。 贯 你的好鬥,就是源於無法自我認同 若生長在重男輕女(或相反)的家庭,相對弱勢的那人會希望在情感中獲得主導地位,一旦另一半不願遷就,他就會爭到底以保護自己的自我認同。 …… # 所以,一切都是父母的錯? 人在年幼時的自我功能尚不完備,因此會將養育者的回饋內化,以發展自己的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然而,若想將所有責任都歸咎於父母,大可不必!這是因為: 贯 開始會思考「我是誰」,就代表自我功能升級 佛洛依德將人格成長分為5階段,到了「性器期」時,儘管孩子會將養育者的回饋內化,但不會照單全收,而是自行篩選、加工並整合進自我功能。 贯 與「內在」養育者和解,就是與原生家庭分化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中,原生家庭影響了一個人的起始層級,但不會決定一個人的如何建構自我。本書教你用3步驟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內在,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 就算童年會傷人,我們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了解過去不是為了在昔日的痛苦中掙扎,而是為了「改變當下」。親密關係不如意的根源是來自童年,但別忘了,我們亦擁有自我修復、療癒的能力。儘管並非所有人都能在愛裡成長,但不代表我們無法創造美好的人生。 贯 接納現狀,就是唯一解答 若想進一步改變原生家庭影響我們的認知、行為和情感,首先得學會「接納現狀」。不妨換位思考,回到父母過去養育你的時光,客觀考量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你會怎麼教養孩童時期的自己。 贯 善用「情緒按鈕紀錄表」,達到「系統減敏」作用 先將情緒事件分級,客觀記錄事件,就能識別自己的情緒按鈕,再透過放鬆訓練和想像訓練,避免陷入被情緒操控的境界。這也是不斷打破舒適區,開啟自我審視的過程。 【專業推薦】 SKimmy你的網路閨蜜│兩性YouTuber & 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魏瑋智(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姚彥宇姚彥宇/法學、心理學專長雙學士、心理諮商師。從事情感諮詢行業多年,輔導累積個案超過1000例。擅長運用理性情緒療法、精神分析引導來訪者自我剖析,輔助其成長為人格更完善的獨立個體。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找到自我,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第1章 不安、生氣,都是「情緒按鈕」所引爆的 案例1 為什麼我就是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正確表達需求,是需要經過練習的 這樣做,就能掙脫拴著大象的細繩 3步驟,拆除內心的情緒按鈕 第2章 「嚴於律人,寬以待己」,就是病理性自戀 案例2 為什麼他沒有把我放在第一位? 病理性自戀者,眼裡只有自己 想教會別人愛自己,先得學會承受挫敗 承認錯誤,不代表否定自己 4角度,幫助自己審視自我 第3章 停止自我攻擊,別讓自卑情結纏身 案例3 為什麼我總覺得配不上他? 是不是我不夠好? 超出承受範圍的敵意,會使人過度壓抑 過度付出,只會讓雙方陷入失衡 3方式,合理釋放攻擊性 第4章 控制欲太強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自我 案例4 為什麼他不能為了我放棄一切? 關係再好,都別模糊了心理邊界 兒時親子關係,是成年後親密關係的範本 為什麼說媽媽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 這樣做,重新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環境,決定一個人能接受的心理距離 第5章 老是遇人不淑,就是陷入了「強迫性重複」 案例5 為什麼我每次都愛上「渣男」? 2原因,使得你一再重複創傷體驗 叛逆不代表獨立,反而是變相的過度依賴 5階段,決定一個人的人格發展 如何打破「傷痛總是代代相傳」的魔咒? 接納現實,就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第6章 性別不認同,是引發親密關係破裂的隱憂 案例6 為什麼我們經常為小事吵個不停? 我們對性別的認同,來自對父母的認同 無法自我認同,問題可能出在重男輕女的思維 「潛意識衝突」,才是起爭執的真正原因 如何在感情中重建合作關係? 第7章 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只會加深彼此衝突 案例7 為什麼給了建議又不聽,只會對我發脾氣?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是有道理的 親子關係,容易複製傳承至下一代 防衛機制究竟在防衛什麼? 什麼是成熟的防衛機制? 第8章 觀念不合,真的是分手最主要的問題嗎? 案例8 為什麼我明明是為他好,他卻聽不進去? 不是理解了,就能做出改變 需求層次不同,在意的事就不同 觀念無對錯優劣,不可能與他人完全合拍 3步驟,有效與「內在」養育者和解 後記/瞭解過去是為了改變當下,獲得更高層次幸福感

商品規格

書名 / 親密修復
作者 / 姚彥宇
簡介 / 親密修復:,本書以親密關係的常見狀況切入,探討童年是如何決定一個人成年後的情感狀態。如同阿德勒所說:「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儘管並非所有人都能在愛裡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026212
ISBN10 / 6267026213
EAN / 9786267026212
誠品26碼 / 2682301884008
頁數 / 22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找到自我,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這是一本從情感諮詢師的角度出發的諮詢分析紀錄,是我剛入行時一直在找,但到現在也沒能找到的書——從經典精神分析角度,探討華人當代典型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之間的聯繫。
我不想在這本書裡空談深奧的原生家庭理論,亦無意對各種流派評頭論足,更不求能將各種底層理念對立的理論融會貫通。我只想分享自己在原生家庭方面的情感諮詢經驗和思考,在理論和現實之間架起一座小橋,讓初學原生家庭理論的後來者可以抄點近路,給飽受情感困擾的人們一些解決問題的想法。
如果你看了第一章就覺得有所收穫,那麼我要恭喜你,繼續看下去,你能學到的東西會超出想像。倘若你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抵觸、排斥的情緒,那麼我更要恭喜你了,因為你是最需要看這本書的人。本書並不是一本易讀易懂的煽情口水書,它能指引你深度剖析自我並找到真實自我,進而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限定。
本書以經典精神分析的基礎概念為切入點,運用經典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認知與行為心理學(cognitive & behavioral psychology)、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等心理學理論工具,進行原生家庭和人格分析。儘管西方心理學界目前並不認可精神分析的科學性,精神分析各流派內部也有諸多底層理念的衝突,但科學和統一不應該是心理學這個學科的最高追求,也並非我個人的追求。
心理學終究是一門關於人、關於幸福的學科。如果科學性和實效性能達成一致,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二者無法兼得,那麼在科學而無用和不科學而有用之間,我寧願選擇後者。
作為諮詢師,我追求的是實效,我把自己當成一個追求增加來訪者幸福感的實證系統(evidence-based)。這個系統是我和我的眾多來訪者一起努力踐行的,也是由無數心理學大師的理論構建起來的,這本書,就是我這個系統內部編碼的一部分。
出於對諮詢倫理的尊重,書裡的每個故事都是虛構的,但只要認真看就會發現,故事也是真實的,因為你說不定就是那些故事的主人公。
這是一本寫給我們這一代人的書,本書將是幫助你完成與原生家庭分化的重要工具,願你那些悲傷的經歷,都能轉變為掌握幸福的勇氣。

試閱文字

內文 : 案例5 為什麼我每次都愛上渣男?

「老師,不知道為什麼,我愛上的都是渣男。」E很委屈地說道。
「有哪些行為表明他是個『渣男』呢?」我問。
「我們在一起大約半年之後,他就對我不那麼熱情了。我忍不了,一直想讓他重新變得主動,他卻對我愈來愈冷淡。」E委屈地說道。
「你希望他重新變得主動,那你是怎麼做的呢?」我問。
「我對他發脾氣。他不接我的電話,我就一直打,一旦打通了,我就要他道歉認錯。」E激動起來,「但後來我發現,他居然把我們的聊天紀錄傳給一個女生,還問那個女生我到底是怎麼想的。我非常生氣!這不正是『渣男』的行為嗎?」
不等我插話,E接著說道:「還有今天,我懷疑他跟我說加班也是在說謊。他的社群網站上顯示的運動步數,比平時多了將近五百 步,一定是在跟別的女生約會!」
「除了對你變得冷淡,跟別的女生討論你們的感情,他有實質性的背叛行為嗎?」我及時問道。
「那倒沒有。」E思考了片刻說道,「但這兩點已經令我難以忍受了,還用得著實質的證據嗎?」
「你所說的『他變得冷淡』,具體是指哪些事情?」我問。
「以前他做什麼事情,都會提前跟我說一聲。但他現在不主動說了,總要等我問起才回答。以前他在我們的紀念日和其他節日,都會為我準備驚喜。現在他經常忘記,而且即使記得,也只是跟我一起到餐廳吃飯,毫無新鮮感。還有,以前他凡事都遷就我、哄著我,現在卻經常跟我爭論是非!」講到後來,E差點哭出來。
「你認為他對你沒以前那麼『好』了,所以你想藉由發脾氣的方式讓他像從前那樣對你,結果他不僅沒有改變,反而跟別的女生議論起你。」我總結道。
「是的,老師,他一開始追我時非常用心,現在又變成這樣。」E忿忿不平道。
「所以,一個男的,但凡不像機器人那樣對你始終如一, 就變成了『渣男』?」我總結道。
「是啊,如果做不到一直對我好,一開始就別來追我!」E理直氣壯地說道。
「如果他需要事事遷就你、容忍你,記住那麼多紀念日和節日,事事提前『報備』,那麼他就是在打工,而不是跟你談戀愛。」
「但戀愛不就該是這樣嗎?」E問道。
「假設你的老闆要求你凡事必須提前報備,每逢公司大小紀念日,你都要用心籌備,老闆的命令你必須執行。你必須滿足這三項要求,只要稍有差錯,就得挨駡。這工作你必須幹一輩子,而且老闆還不發給你工資。這樣的工作,你能堅持多久呢?」我問道。
「這……」E陷入了思考。

阵 2原因,使得你一再重複創傷體驗
E以前找到我做心理諮詢,就是為了挽回一個她口中的「渣男」。後來另一個男生撫慰了她受傷的心靈,她就與他墜入愛河了,還經常在我面前「曬恩愛」。沒想到她現在又改口說新男友是「渣男」。
如果你有一段感情不順利,問題可能出在兩個人身上。如果你有兩段感情不順利,可能是你運氣不好或緣分未到。如果你每段感情都不順利,問題大概出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每段感情都不順利,且感情結束的原因都類似,那麼你很可能陷入了「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的循環。
強迫性重複是指人傾向於重複早年間創傷體驗的現象。打個比方,我們的早年經歷是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原始地圖。這張原始地圖會記載一些感受和目的,用來確定我們後續探索世界的方向,以及我們要搜集的事物。
如果你的原始地圖裡只有悲傷、羞恥、抑鬱,那麼在今後的人生裡,就算你的生活已經很幸福了,你也會盡己所能地搜集這些負面情緒。你會透過破壞婚姻來重新體驗被拋棄的悲傷,透過跟不懂得為你著想的人談戀愛,重新體驗被傷害、被攻擊的羞恥。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自己明明在意識層面知道這是強迫性重複(你可能已清晰地意識到,你跟這個人在一起,只會重複體驗你之前體會到的那些傷害),但你還是無法自控地想跟他在一起。
這是因為,強迫性重複是潛意識層面的動力作用的結果,而潛意識是不歸意識管的。相反,意識很容易被潛意識所控制或影響。
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败海德(Jonathan Haidt)在他的著作《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把人的潛意識比喻成一頭大象,而把人的意識比喻成騎在大象上的人。如果大象的前進方向和騎象人期望的方向不一致,就表示他有了內心衝突。此時,如果他想運用意識的力量去控制潛意識動力,就相當於騎象人想憑藉體力去對抗座下的大象。他或許能稍稍改變大象的行進速度,但終究改變不了大象的前進方向。
騎象人正確的馭象方式,是利用自己比大象看得更遠的優勢,瞭解大象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以及前面有什麼,投其所好,細心引導,實現雙贏。這個過程就是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潛意識意識化程度愈高,騎象人的馭象本領就愈精密,二者的衝突也就愈少,一個人的人格也就愈完善。
強迫性重複這頭「大象」的動力源於兩部分:一是保持連結的動力,一是完成願望的動力。
保持連結,是指保持跟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我們早年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和相處過程中的那些情感體驗,會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一個關於「愛」的原型。當我們長大成人,跟他人建立起「愛」的關係時,就會按照這個原型去構建、改造關係。
假設有一個小女孩,她父親經常對她和母親家暴,那麼她潛意識裡關於「愛」的原型,就會包含恐懼、焦慮等情緒體驗。
她成年後會在意識層面排斥像父親那樣的暴力狂,找文質彬彬的男性當對象。這類男性通常有禮貌、學歷高。但她跟這類人談戀愛,又會覺得有距離感,體驗不到歸屬感。
因為她的歸屬感是包含恐懼、焦慮等體驗的,所以她「內在的大象」會一直往這個方向走。比如,在某次跟戀人吵架時,她會憤怒地質問對方是不是想打她。如果對方矢口否認且不願理她,她會不依不饒地繼續追問對方,還抓起對方的手往自己臉上拍……。
這個女孩「誘導」對方來打自己,是因為她在這個新家庭裡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她過得比父母幸福,這在她的潛意識層面是對父母的拋棄和背叛。她需要跟父母保持連結以減輕愧疚感、體驗歸屬感。而保持連結的最佳方式,就是還原父母為自己塑造的早年成長環境,以重現當時的個人感受,於是,她把自己變成了小時候的母親,把她的伴侶改造成了她小時候的父親。
強迫性重複的另一種動力,是完成願望——完成早年未完成的願望。在上述例子中,孩子往往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女孩會主動承擔起「改造」父親的責任,或是透過跟父親對抗,或是透過討好父親,或是透過疏遠父親。總之,她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嘗試改造父親,讓父親來好好愛自己、愛母親。但這種改造往往是以失敗收場的。父親的暴力行為其實跟她沒什麼關係,父親純粹就是在宣洩自己的壓力。但是,在她的潛意識裡會留下了這樣一個未完成的願望——將糟糕的父 親改造成愛自己的父親。
當她長大成人,試圖建立新的親密關係時,這個「成功改造糟糕父親」的未完成願望就會蠢蠢欲動。但現實中並沒有一個糟糕的父親來讓她改造(她跟父親很大的機率不會生活在一起),怎麼辦呢?她在潛意識裡會要求自己再找一個「糟糕的父親」,即人品或道德上存在問題的人,然後嘗試改造對方。所以,她會一個接一個地跟品行有問題的人(甚至是罪犯)談戀愛,然後嘗試改造、感化他們,讓他們好好地愛自己,從而實現自己早年的隱密心願。
即使偶有正直的男性跟她建立了親密關係,她也會先把這個男性改造成品行不端的渣男,然後再試圖把他改造回來。當這個男性不願被改造成傷害她的人,就會選擇主動離開,結果這位男性也被她定義成了「渣男」。
與父母保持情感連結的動力,和完成早年未完成願望的動力,導致一個人執著於重複呈現早年的不良關係,這就是強迫性重複。

阵 叛逆不代表獨立,反而是變相的過度依賴
在E的記憶中,她從小就是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幾乎從不聽父母的話。她的父親退伍後做生意失敗,最後在一家工廠當保全。母親雖然在學校教書多年,但仍然不屬於編制內,只是「代課老師」。
E的父親不懂人情世故,也沒有一技之長,不受主管喜愛,在保全單位裡一直不被重視,打滾了很多年也沒有晉升。他一直鬱鬱寡歡,經常借酒澆愁,回家後還會拿妻女當出氣筒,動手打人。事後,E的父親呼呼大睡,母女倆則是一邊哭,一邊擦藥。E的童年是充滿暴力和藥味的。
E上國中的時候,父親開始賭博。如果輸了錢,他就跟親戚朋友借錢再賭;如果贏了錢,就跟那些酒肉朋友一起揮霍。後來,親戚朋友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為此,E的母親經常數落她的父親,只要他一回家,母親就開始嘮叨,結果總是換來一頓打。
後來,E的父親不但沒有改掉賭博的惡習,還有了婚外情。那段時間,E的母親天天以淚洗面。她經常聲淚俱下地警告E說:「長大以後,千萬不能靠男人,一定要靠自己!別貪圖男人長得帥,能跟你踏實過日子才是最重要。」
E極其厭惡和鄙視父親,認為他沒有承擔起家庭責任,不但不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只會拿妻女發洩情緒,以回避自己無能的事實。她對母親的態度則比較複雜:一方面,她很憐憫和感激母親,因為母親在挨打的時候也不忘保護她,而且家裡的開銷基本上都是由母親承擔;另一方面,她也對母親有所不滿,因為母親面對問題時只知道埋怨,從來不敢跟父親提離婚,也不敢跟父親正面對抗。E認為母親過於軟弱,對母親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由於成長環境惡劣,E顯得特別早熟,上小學時就是個「小大人」,很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服父親的暴力教育,父親愈是打她,她愈是要做那些父親不讓她做的事情。比如,父親要她起床,她就故意賴床三小時再起來;父親要她放學後及時回家,她就寧可在操場上待到天黑……。
她也不服母親的溫柔教育。母親一直教育她要好好讀書、尊重父母,不厭其煩地講給她一些人生道理。但問題是,母親糟糕的婚姻狀況表明了,她自己並不知道如何正確地生活。一開始,E會同情母親,耐著性子聽母親說教。後來她就不耐煩了,還會反過來說母親軟弱迂腐,不懂得保護自己。這些話讓母親很傷心。
E既不聽父親的話,也不聽母親的話。無論是個人生活習慣等小事,還是選擇大學、選擇戀愛對象等大事,她都是自己做主。父母一旦想干涉她,她就會暴怒,然後故意與父母唱反調。大學四年,她只回過一次家,而且由於受不了母親的嘮叨和父親的蠻橫,她只待了兩天就回學校了。
E的叛逆,看似是獨立的表現,實則是一種變相的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和忠誠。事實上,她跟事事都順從父母的乖乖女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被父母所控制。只不過乖乖女是透過「聽話」來表明對父母的忠誠,她則是透過「不聽話」來表明自己忠於父母。
與乖乖女相比,E這種從小就叛逆的孩子,事實上更加忠誠於父母。因為這類人的性格往往是父母性格融合的結果。他們極其不認可父母,但卻用自己的生命延續了父母的為人處世風格和生活狀態,這就是一個人未與原生家庭分化的典型特徵。
倘若一個人未與原生家庭分化,就會帶著對父母的過於濃烈的愛恨生活。無論在物理上跟父母隔得有多遠,他總會在潛意識裡保留對早年未完成願望的需求,還有與父母保持連結的需求。這使得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斷重現早年的經歷和體驗。
E跟那些「渣男」的戀愛史就是典型的例證。她跟父母的情感連結過於牢固,導致她表現出了父母的很多性格特徵,例如父親的壞脾氣、控制欲和母親的表達欲。所以,當男朋友對她的態度稍稍變得冷淡時,她就會因為失控感而開始憤怒,然後透過發脾氣或語言虐待的方式(如不停地指責伴侶),來要求伴侶重新為自己所控制。
儘管E早年的生活不幸福,但與父母保持連結的需求,導致她仍然渴求早年的體驗。她潛意識裡對伴侶有很高的要求。此舉讓她經常體驗到失控、焦慮、失望、憤怒等,自己在早年環境中經常體會到的情緒。而父親的高要求和家庭暴力,導致她至少有兩個未完成的願望:一是把糟糕的家庭(不愛自己的父親)改造成幸福的家庭(愛自己的父親),二是期望被父母無條件地接納。
在戀愛過程中,男朋友一旦出現跟他父親類似的行為,例如不願承擔責任、不求上進、跟其他異性有來往、喝酒等,就會被她貼上「渣男」的標籤。而且,男朋友必須接受她的改造,直到徹底變成上進、負責任、疏遠異性、沒有惡習的人。否則,E就會因為「改造父親」的願望落空,而感到憤怒和絕望,繼而歇斯底里地攻擊男朋友。如果男朋友不接受改造,E的潛意識就會認為「他不是我要找的那個能被我成功改造的人」,愛的體驗就會迅速消散。
但是,倘若男朋友對E提出對應的要求,例如希望她也上進、減少與異性的接觸等,E同樣會暴跳如雷。因為她被「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願望所驅動,把「男朋友要求自己改變」這件事,等同於「男朋友不接納我」,以及「我不改變他就不要我了」。這會讓E瞬間失去被愛的感覺。她會誓死拒絕改變自己,並把對父母不願接納自己的怨氣,都發洩到男朋友身上。這種累積已久的怨氣十分猛烈,足以讓雙方感情破裂,最終不得不分手。
然而,分手意味著E想讓自己被無條件接納的願望落空了,也意味著她改造「父親」的努力又一次失敗了。於是,E感到十分絕望,並努力挽回關係,甚至可以為此拋棄尊嚴。那些未與父母分化的孩子,在成年後要想建立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難度會比其他人更大。他們想像中的好伴侶,與他們實際接觸的伴侶其實是兩種人。這導致他們很難進入一段關係。當他們在進入一段關係後,又會對伴侶的要求過於苛刻,並且不願改變自己,從而跟伴侶矛盾重重。他們與原先的對象分手後,又會因為把早年未完成的願望寄託在這段關係中,而久久難以自拔,從而加大了進入下一段感情的難度。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败 不談深奧理論,而是以經典心理學理論,引導讀者找到真實自我。
败 以8種常見的親密關係問題切入,探討原生家庭對人格養成的影響。
败 內容淺顯易懂,建議具體實用,幫助讀者走出自己的幸福人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