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是我的嚮導: 詩人教我的靈修學
作者 | 謝挺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詩篇是我的嚮導: 詩人教我的靈修學:嘗試過自助旅行嗎?不若跟團出遊那般輕易,自助旅行需要自行認真花心思規畫路線。除了安排交通食宿,還要設計沉浸式深度旅遊——深入古 |
作者 | 謝挺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詩篇是我的嚮導: 詩人教我的靈修學:嘗試過自助旅行嗎?不若跟團出遊那般輕易,自助旅行需要自行認真花心思規畫路線。除了安排交通食宿,還要設計沉浸式深度旅遊——深入古 |
內容簡介 嘗試過自助旅行嗎?不若跟團出遊那般輕易,自助旅行需要自行認真花心思規畫路線。除了安排交通食宿,還要設計沉浸式深度旅遊——深入古澤密林,攀上峭壁,親身拜訪人跡罕至的風土人情。陌生感或許仍在,但手中那冷掉的山野粗茶,卻隱隱嚐得到居民的熱情。那種親身體驗的衝擊,每每令人嘆為觀止——有時就是幾處不起眼的小地方,竟串起了歷史大事件。讀經也好像是這樣的微觀深度旅遊。《詩篇是我的嚮導》猶如一本沉浸於詩篇字裡行間的旅遊札記,札記雖記載不好走的原文小徑,但小徑卻要引導我們走上詩篇默想的靈性之旅。作者謝挺博士爬梳一篇又一篇的詩篇,看見了前篇與後篇的原文脈絡,隱隱蘊藏豐富的關連;原來一篇深刻的詩篇,會因著鄰近詩篇隱隱的呼應,而疊加出更為豐滿的信息。因此,一篇詩篇,會有一篇詩篇要傳講的信息;一組詩篇,會有一組詩篇要傳講的一整套信息;一整部詩篇,就會是一百五十篇層層疊疊、令人嘆為觀止的大型敘事。也許我們畢生無能親手攀登絕崖,也許我們的心力只規劃得出寥寥數次的小旅行,但旅人的深度壯遊札記,卻讓我們的心靈得以跟著一同上行至山巔。來吧,讓我們跟著詩人一同踏上這段靈性之旅,上行至耶和華的殿中,一同敬拜。
作者介紹 謝挺謝挺現任美國正道福音神學(Logos Evangelical Seminary)舊約研究教授。出生於北京,成長於香港,留學於美國。大學一年級信了主,畢業後毫不猶豫地開始研習神學。希伯來語是謝挺博士的專長研究,也是興趣。初研修希伯來文課程時,謝博士的第一反應並非壓力山大,而是如魚得水,感覺「這應是我活著的目的」。此後,謝博士便以所學,連接起希伯來語、漢語這兩種差異極大的語言,為漢語信仰者講解舊約中難以被漢語傳譯的希伯來語豐富意涵。個人著作:《頌於神(上)》、《出於神》、《慧於神》、《始於神》(天道);《創世記(上):從創造到揀選》、《創世記(下):從揀選到保守》、《明道研經叢書:雅歌——情牽永約》(明道社)個人網站:https: chloesunphd.com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跟著詩篇去旅行 劉幸枝推薦序二 踏上聖徒相通的靈性旅程 莊信德推薦序三 跟隨老圃嚮導,徜徉詩篇園囿 賴建國自序引言Part I 詩程之始第1章 根深帝固:從神的律法到神的王權(詩篇第一~二篇)Part II 詩程之旅第2章 穿越幽谷:從神的缺席到神的同在(詩篇第二十二~二十三篇)第3章 前呼後應:從仰望神到神應允呼求(詩篇第三十三~三十四篇)第4章 傾心吐意:從渴慕神到持續渴慕祂(詩篇第四十二~四十三篇)第5章 飲水思源:從感謝為祭到悔罪為祭(詩篇第五十~五十一篇)第6章 恩澤萬邦:從全地頌讚到宣教使命(詩篇第六十六~六十七篇)第7章 豁然開朗:從心懷不平到公義必成(詩篇第七十三~七十五篇)第8章 擁抱智慧:從人生苦短到信靠恩主(詩篇第九十~九十一篇)第9章 撫昔追今:從回顧歷史到招聚贖民(詩篇第一〇六~一〇七篇)第10章 上行之歌:從遠離聖所到重回聖城(詩篇第一二〇~一二六篇)第11章 合家歡樂:從建造房屋到全家蒙福(詩篇第一二七~一二八篇)Part III 詩程之終第12章 天地頌揚:從個人到全宇宙的敬拜(詩篇第一四六~一五〇篇)簡寫表參考書目附註
書名 / | 詩篇是我的嚮導: 詩人教我的靈修學 |
---|---|
作者 / | 謝挺 |
簡介 / | 詩篇是我的嚮導: 詩人教我的靈修學:嘗試過自助旅行嗎?不若跟團出遊那般輕易,自助旅行需要自行認真花心思規畫路線。除了安排交通食宿,還要設計沉浸式深度旅遊——深入古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ISBN13 / | 9789861988931 |
ISBN10 / | 9861988939 |
EAN / | 9789861988931 |
誠品26碼 / | 2682102379000 |
頁數 / | 40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6.2X2.2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觀察詩裡行間至微之處
徹底體驗沉浸式讀經
讓詩人帶你上路,踏上跟隨神的信心之旅!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跟著詩篇去旅行
時序入秋,在璨樹颱風過境台灣的主日下午,我設定語音朗讀,安靜地聆聽謝挺博士的新著《詩篇是我的嚮導:詩人教我的靈修學》。
筆電播放的機械語音冰冷,耳畔聆聽的文字卻充滿博雅之美,溫柔的筆觸中帶著敦厚的情感,字字珠璣,句句溫暖。不覺中,我走進詩篇的意境,踏上了這趟靈程之旅。十二個段落的子題猶如十二個靈旅驛站,每一站都值得駐足其間細細思想。這實在是一本有抒情、有論述的好書。
以詩篇作為人生旅程的敘事樂章,再貼切也不過了。聖經中的詩篇既是神聖的雅正之樂,也是天人交戰的疾風烈火;是輝煌聖殿裡的頌章,也是僕僕風塵的謳歌。貫穿千年的詩篇傳唱就是一首交響樂,有深情款款,也有蕩氣迴腸,在彼此的連結中,謝挺博士做了細膩的環環相扣,編織出清晰的主題,動人的樂章,兼具了註釋與靈修功能。不僅有知性的文學分析,理性的神學清晰,也有感性的信仰靈犀。既具詩情,也有寫意。
這本書就在作者巧思細緻的編排中,呈現出奇采的對位,美麗的和聲。這種「出雙入對」的編曲背後必有扎實的學術功底,信仰深度的底蘊,才能使詩篇不同的文體聲音躍然紙上,叫人怦然心動!觸動我的還不止於此。在書中作者流露的牧養情懷,貼近現實生活的問題設計,都讓本書脫離教科書的呆板,增添靈動。
旅行不能等同觀光。觀光是走馬看花,旅行是深度探索。跟著詩篇去旅行,不單是眼到、口到,也要耳到和心到;從閱讀到誦讀,從聆聽到默想。詩篇是上帝留給我們心靈的音符,蘊藏著各種情感的旋律,可以伴著我們旅程的節拍產生共鳴,詩篇成了我們靈性的最佳旅伴。
身為同樣喜歡「跟著詩篇去旅行」的愛好者,我熱切地推薦謝挺博士設計的「這一條路線」,相信沿途十二站的靈韻詩旅,絕對讓您不虛此行,使您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一般(詩六十三5)!
劉幸枝
天母福音堂顧問牧師
浸神兼任專技助理教授
內文 : 第8章
擁抱智慧:從人生苦短到信靠恩主
(詩篇第九十~九十一篇)
詩篇第九十篇是一首摩西的祈禱詩歌,它開始了整個詩篇的第四卷書。詩篇的卷一至卷三大部分以大衛的詩篇為主,到了卷三的最後一篇詩篇(詩八十九),詩人指向大衛之約的失敗(詩八十九38∼45),並尋問耶和華祂厭棄與祂僕人所立的約要到幾時呢?(詩八十九46)詩篇第八十九篇沒有給予答案,但第九十篇開始了歷史新頁,告訴讀者只有耶和華作他們世世代代的居所,只有祂是王。耶和華的永恆性與人的有限、特別是大衛王朝形成鮮明的對比。換句話說,詩篇第九十篇帶領讀者回到先前,也就是大衛之前的摩西時代,讓讀者知道一國的興衰建立在信靠耶和華之上,而非建立在地上的王國。詩篇第九十篇,與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摩西為犯罪的以色列民的禱告,以及申命記第三十三章的摩西之歌,有許多相似之處,表示它們同出於摩西的手筆。摩西和律法的關係呼應詩篇第一篇:「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一2)同時,因卷四包含耶和華作王的詩篇(詩九十三,九十五∼九十九),因此,詩篇第九十篇也呼應詩篇第二篇,勸人要尊神為王。
詩篇第九十一篇承接第九十篇,更具體定義什麼是以耶和華為居所,並且說明耶和華會如何對待信靠祂的人。這兩首詩篇進一步回應詩篇第八十九篇的問題:「耶和華啊,這要到幾時呢?你要將自己隱藏到永遠嗎?你的忿怒如火焚燒要到幾時呢?」(詩八十九46)兩首詩篇的背景都是在曠野,若第九十篇是詩人求神的救贖,第九十一篇就是神對信靠祂之人的應許。
慨嘆人生:詩篇第九十篇
詩篇第九十篇是詩篇中唯一一首摩西所作的詩篇,在詩篇卷四(詩九十∼一○六),摩西的名字出現七次(詩九十1,九十九6,一○三7,一○五26,一○六16、23、32),因此有學者稱之為「摩西的書」(The Book of Moses)。從以色列歷史的角度,此首詩篇可以用在摩西在金牛犢事件後的祈禱。同時,其真理也適用於所有的時代,特別是在歷史的轉折期和動盪期,提醒信徒神的永恆性,以及人應如何在神的震怒中活出一個智慧人生,因此,詩篇第九十篇屬於一首智慧詩。摩西的祈禱如此開始: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
諸山未曾生出,
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
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
(詩九十1∼2)
摩西首先稱神為「主啊!」,這也是今天信徒普遍對神和對耶穌的稱呼。「世世代代」表示一代又一代地沒有停止。神不僅是摩西那一代以色列人的神,也是他們之後每一代的神。正如傳道者說:「〔人〕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傳一4)摩西可以把傳道書一章4節的經文換為:人一代過去,一代又來,神卻永遠長存。通常「居所」表示人所住之處,指的是一個特定的地方、一個地點或空間,但摩西卻把「居所」用在神身上。當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在曠野漂流的時候,他們居無定所,帳棚成為他們暫時的居所。居所帶給人安全感、安定感;居所讓人得保護,不受寒風、炎熱、野獸或敵人的侵犯。第1節直譯是:「主啊!祢是我們世世代代的居所。」神是居所出於摩西對神的體會,他知道人間的居所是暫時的、是不可靠的,神為居所才是人真正可倚靠的。在第九十一篇,詩人更具體地說明居所的意義:居所就是避難所、山寨、可倚靠的(詩九十一2、9)。
居所也就是家(home)。當我們和家人出外旅行的時候,有時住在旅館,有時是住在親友家,雖然此時離開了自己的家,但此刻家人或親友的同在成為「家」的所在之處。對於在曠野漂流的摩西,神就是他的家。不管人的來去、時勢的變化,摩西的心靈定位(anchor)在神那裡。因為他知道,在一切未有之前,神已經在那裡。在眾山、大地和世界未被神所造之前,神已經存在。神是自有永有的,而其他一切受造物是被「生」出來的。第2節中的「生出」和「造成」反映母性的特質,而母親象徵來源,因此強化神為創始者的形象。摩西採用世界出生的比喻也出現在箴言中(箴八24∼26)。若眾山、大地和世界是指空間,而「從亙古到永遠」是指時間,神的永恆性即是表現在祂是空間和時間的主宰。接著,摩西在第3∼6節對比神的永恆性以及人生命的有限性:
你使人歸於塵土,說:
你們世人要歸回。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
又如夜間的一更。
你叫他們如水沖去;
他們如睡一覺。
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早晨發芽生長,
晚上割下枯乾。
首先,人的有限性表現在人屬肉體,而肉體最終要歸回塵土。正如亞當犯罪後,神對他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三19)。傳道者在描述人死的時候,也說「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十二7)。人的有限性在於人的肉體無法在空間永存。除此以外,人在時間上也是如此。摩西使用三個比喻來說明人在時間上的有限:如水沖去,如睡一覺,如野草的生命(5∼6 節)。在曠野的氣候,偶有雨水下降,但都是來去匆匆。在曠野流乾的河道讓摩西想起人如水一樣地快速被沖去。人在睡覺時,時間過得很快。在曠野,野草在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就凋萎枯乾。三個比喻都在形容時間飛逝的事實。人在時間上的有限性對比神如何看時間:「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4 節)對神來說,神可以在時間以外,也可以選擇在時間以內來向人顯現或行事。神不受時間的限制,神是絕對自由的。在人看來,時間可快可慢;在神看來,千年如一日。使徒彼得使用「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的觀點,來說明神不願意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7∼9)。在古時,一夜有三更,一更大概三至四小時。對神來說,時間就如夜間的一更,很快就過去了。可是,人若不睡覺,要守一更的時候,卻要有耐心地等候,表示一更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詩一三○6)。因著人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有限性,啟發摩西思想人活著的意義:
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
因你的忿怒而驚惶。
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
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
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
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
(詩九十7∼9)
因詩篇第九十篇中的一些詞彙例如「轉回」和「後悔」(詩九十13)也出現在摩西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金牛犢事件後的禱告中(出三十二12),有學者認為詩篇第九十篇的背景正反映此事,此首詩篇是從詩意的方式讓讀者想像摩西在金牛犢事件後的反思和禱告。在這樣的背景下,讀者不難體會為何摩西反覆強調神的怒氣。「我們」是指摩西和他的信仰群體。在曠野的時候,以色列民不斷地悖逆神、抱怨神、挑戰神,惹神的憤怒。他們為著缺水喝、缺肉吃、不滿摩西的權柄、拜偶像、以及懷疑神的美善而攻擊摩西,得罪神。甚至連摩西自己也因惱怒百姓,沒有遵從神的命令要用口吩咐磐石出水而不能進入神的應許地。在曠野的四十年中,以色列民持續在犯罪,每次犯罪後就經歷神的審判,導致死亡的結局,直到第一代的以色列民除了約書亞和迦勒之外,全部死在曠野為止。從此背景,讀者可以了解以色列民在曠野的經歷充滿神的怒氣和以色列民的罪孽。
「神的面光」象徵神的同在和悅納,沒有人可以活在神的面光中而犯罪。「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8節)對應「知道向你歡呼的,那民是有福的!耶和華啊,他們在你臉上的光裡行走」(詩八十九15)。人生苦短,卻都活在神的震怒下。因此,摩西慨嘆「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9節)。「一聲嘆息」也可指出於無奈的嘆息、喃喃自語、痛苦唉哼、抱怨的聲音(grumbling)或嚷叫的聲音(growling)。此字與詩篇第一篇中「晝夜思想」中的「思想」(詩一2)和第二篇「萬民謀算虛妄」中的「謀算」(詩二1)同原文。根據第7∼9 節神的震怒,摩西慨嘆「我們」的年歲好像無奈、痛苦唉哼、抱怨和動物嚷叫的聲音。這聲音與喜樂的情緒相反。人生苦短也罷,但活在神的震怒下,這比苦短更加難受。到底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到底人在短暫的年日應如何避免神的憤怒?摩西繼續思想: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
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
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
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
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
(詩九十10∼11)
第10節是信徒熟悉的經文,也是許多人滿有共鳴的經文。雖然摩西活到一百二十歲(申三十四7),但此時有感而發,說明人普遍的歲數是七十或八十歲。當然有人能活到九十或超過一百歲,但是他們所占的比例畢竟是少數。縱觀在摩西時代的以色列民,他們先在埃及作奴僕,經神拯救出了埃及之後,因著對神的不信,在曠野抱怨神、得罪神,最後神讓第一代的以色列民死在曠野(除了約書亞和迦勒),連摩西自己也不能進入迦南地。在埃及和在曠野的年日中,以色列民可謂是活在勞苦愁煩的日子中。戈丁葛認為,「七十年」讓人聯想起以色列民被擄七十年,因此七十年象徵苦難的日子,摩西再把這傳統延伸到八十年,因此七十年和八十年所指的都是苦難的日子。在現今的世界,人平均的年齡能活到七十或八十多歲,但其中能誇耀的是否也是勞苦和愁煩?最後,這一切都轉眼成空,如飛而去。摩西的慨嘆必然道出今天許多人的心聲。
摩西慨嘆人生苦短,更令人嘆息的是,在這苦短的日子中,人活在神的怒氣下而不自知。因此,摩西接著提出一個修辭問句:「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11節)言下之意是沒有人知道神怒氣的權勢,也沒有人曉得神的憤怒。苦短的人生,加上對神的無知,成為人的寫照。隨著對人生的領悟,摩西向神發出一個祈求: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九十12)
在我大學一年級信主後的第一個早晨,領我決志的姊妹把這節經文送給我。當時的我就思想自己的年日,希望可以在有限的人生過一個有意義、不枉此生的日子。當時的我開始把自己的一生交在神的手裡,因為我確信只有祂知道我前面的道路。第12節是詩篇第九十篇的中心思想。
「指教」的原意是「讓我知道」,這表示人常處在無知中,人需要神的啟示來光照。我們平常數算什麼?數算自己有多少收集品?自己的成就?自己銀行存款或退休金的加增?數算有多少人得罪我或讚賞我?人或多或少都會數算。在第12節中的「數算」( מָנהָ )出現在神要亞伯拉罕數算地上的塵沙(創十三16)、巴蘭先知說「誰能數算雅各的塵土?」(民二十三10)、大衛數算他的軍隊(撒下二十四1)、大祭司數算銀子的數目(王下十二11),以及神數點星宿的數目(詩一四七4)。縱觀以上的例子,大部分數算的對象是不可數的,如塵沙、塵土和星宿,而軍隊和銀子也都指龐大的數目。在希伯來文,有另一個字表示數算,這字用來數算可數的,如數算安息年的日子(利二十五8)、數算骨頭(詩二十二17),以及數算人離開的次數(詩五十六8)。由此可見,摩西所謂的「數算日子」並非只是指一天一天地數,而是寓意的用法,表示珍惜、思想、計畫日子。
其實,「數算」這字當以神為主詞的時候,意思是安排(appoint)、指定(designate)或命定(destined)。在約拿書中出現多次,例如神「安排」大魚吞吃約拿(拿一17)、神「安排」蓖麻(拿四5)、神「安排」一條蟲子(拿四7)、以及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拿四8)。此外,當形容受苦的僕人,以賽亞先知論到:祂被「列」在罪犯之中(賽五十三12)、神要「命定」離棄祂的人歸在刀下(賽六十五12)。這些例子說明,「數算日子」要按著神的安排和命定來過每一天,也就是說,數算日子需要認識神在人生命中的計畫、順著神的命定和安排來選擇人生的道路。換句話說,數算日子的意思是知道什麼日子在神看來「算數」,什麼日子不算數,如此,才能得著智慧的心。泰特提到「數算」也包括評估和審判(evaluation / judgment)的意思,活在短暫的人生和神主權下的確需要常常反思生命的內涵。不認識神、不承認神的主權、不順著神的安排而順著自己的意思而活,就會偏離神的心意、惹神的憤怒。原來,知道如何數算自己日子的人是一個智慧人,這也符合智慧文學的教導:「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九10)。因著神的永恆性和人的有限性以及罪性,人需要認識神、順服神來活出一個智慧人生、讓這有限的人生能在神的眼中「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