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藥 | 誠品線上

思考中药

作者 唐略
出版社 楓葉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思考中藥:◎以五行為綱,73種經典方劑,近200種常用中藥:分木、火、土、金、水五部方藥,從常見的桑、桂、朮、石膏、地黃五味藥出發,演繹出一套生動活潑的中醫藥知識體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五行為綱,73種經典方劑,近200種常用中藥: 分木、火、土、金、水五部方藥,從常見的桑、桂、朮、石膏、地黃五味藥出發,演繹出一套生動活潑的中醫藥知識體系,並切於實用。 ◎以類比、取象的方式建構知識體系,不急於灌輸教條式的藥理藥性: 靈活運用形象聯想,一層層講解中藥的藥性、行走、歸經。不急於灌輸教條,而以「觀物」的方式掌握藥理,傳承古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智慧。 ◎用藥、用方結合中國獨特哲思,依理把握藥性: 闡述常用方劑「君臣佐使」、「上中下三品」、「七情」、「五部」等配伍原理,體現「理、法、方、藥」四者俱全的傳統中醫思維。 按木、火、土、金、水講活中藥五行,玩味經方哲學,落實於日常養生,宛如短篇小說的中藥通俗演義。結合自然觀察、生活實例,言語生動,饒富哲思,值得臨床中醫師、一般中醫、中藥愛好者玩味。◎連年高居中國醫學書暢銷榜,當當網、京東圖書3000多則評論,99.9%好評!《思考中藥》在師門傳授的基礎上,博采前賢名論,並在臨床實踐中融會貫通。 立足於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方式, 以五行為綱,將方藥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部, 從常用的桑、桂、朮、石膏、地黃五味藥出發, 演繹出一套生動活潑的中醫藥知識體系。 書中以物類比,取象思維,藉由觀察中藥的生長、外型、使用部位縱情聯想, 藉由平淺的文字比喻藥材形象,以生動的事例訴說醫理, 傾向讓大家依據自然觀察、生活事例建構對中藥的初步認識, 而不急於灌輸教條式的藥理藥性。 語言鮮活通俗,並帶有中國獨特的自然哲思,勾動人們的興趣。 ◎木部方藥--【枸杞】 在嚴冬的霜雪之中,枸杞的果實依然紅潤可愛,在枝頭不掉下來。這是一種抗衰老之象。冬天很多東西都衰老了,凋零了,枸杞不凋零。所以現在很多人說枸杞子能夠抗衰老。在那麼凜冽的寒風中不掉下來,而且還紅通通的,這味藥肯定是偏溫。偏溫它才能耐大寒。 ◎火部方藥--【鹿茸】 我們區分一種動物的肉或者入藥是偏溫,偏熱,還是偏平,主要看牠會不會跑。豬最不會跑,所以豬肉是平性的;牛羊稍微跑得就快一點,牠們的肉就是溫性的;狗跑得更快,所以狗肉就是熱性的;鹿跑得比狗還快,所以鹿肉就更偏溫熱。 ◎土部方藥--【陳皮、青皮】 青皮和陳皮,好比年輕人和老年人,年輕人往往脾氣比較大,做事情風風火火;老年人脾氣比較緩,做事情往往三思而後行。年輕人就是青皮,成熟的人就是陳皮了。陳皮主要是理氣的,青皮是破氣的,氣停滯了,它能夠給你衝擊開。 ◎金部方藥--【蘆根】 秋天蘆葦雖然枯萎,但它的根依然是活的。蘆根一年四季都在水裡,得水氣,所以能養陰生津;長在水裡,意味著它對水有耐受力,所以有利水的作用。蘆根有節,中間是空的,凡是有節的就能通,它的壁上還有很多小孔,意味著開竅的作用強,以竅開竅,能通人的上下。 ◎水部方藥--【蜂蜜】 蜜蜂群居而不亂,即便被外界干擾一下,亂了一會兒,牠們會馬上調整,又恢復以前那樣的井然有序了,這意味著牠能和。這樣一種動物,釀出的蜂蜜也讓人體的五臟六腑井然有序。所以蜂蜜能和五臟、安六腑,調和人的氣血營衛。 適合臨床中醫師閱讀、借鑑, 而切於實用的特性,也適合時常造訪蔘藥行的中醫、中藥愛好者。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本書的作者,便是以『五行』的思考來做為認識中藥藥理的基本模式,將中藥的紛雜屬性,綱舉目張地用『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將中藥分類,再由這五種類似的屬性,從生活中去觀察感受,在臨床運用上小心翼翼地用心驗證,並從中不斷精益求精地取捨,並與經典上的記載不斷地比對磨合並推廣使用;使中藥的功效,能從生活中感性的認知,進而結合經典裏的理性認知,終而匯入人們生命的起落中。『既有情,亦有智』,是本書作者帶領讀者大眾進入「生活中醫」的一種境界。」--明医中醫診所院長(審定、作序)/ 楊世敏「《思考中藥》敘述通俗靈動,以方劑和藥材為核心,演繹中醫的基礎理論和治病的方法。它不是硬邦邦的專業教科書,而是給一般對中國文化、中醫感興趣、會走訪蔘藥行民眾的通俗讀物,內容饒富趣味而生活化,讀完同時會對中醫天地人的思維有所領略。」--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孫茂峰「《思考中藥》打破中藥教科書嚴肅的教學模式,以淺顯生動的文字來敘述中藥材在天地自然環境下的特質,五行屬性如何轉化為臨床治病的藥性,以及各個藥材在方劑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引領讀者從整體思維下去體會、去深入中醫,讓初學者擺脫見樹不見林的困境,也讓專業中醫師有更寬廣的思考方向,實屬難得的好書。」--中醫經方大師倪海廈指定傳人、陽氣中醫院院長/李宗恩醫師「本書作者對中藥有全面及深入的了解,以五行為基礎,將中藥以物類比,以經典的記載為基礎,不斷推敲琢磨,並於臨床應用中實際驗證;以生動的語言敘說中藥的藥性及功能,突破傳統制式的解說方式,讓中藥更加靈活地進入生活中,也讓學習中藥者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並能更有趣地學習中藥!」--全真中醫醫療體系總院長/褚柏菁「對於中藥的「氣、味、象、神」都有深度的描述及說明,讓初學者對中藥之性味歸經及作用,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對進階者或醫師來說,處方的組合上能更靈活的運用。」--俏魔女的草藥秘方「學中醫的一本實用好書,好多書裡都沒它講得那麼透,中藥給它講活了,解除原有繁瑣,現在學起來簡單好記,增強了學中醫的興趣,此書我很喜歡,物有所值。 」--讀者「初學者學中藥的一本很棒的入門書,主講方,以方帶藥,注重闡發古人的思維方式,展現古人的認識自然的方式和智慧,這種方式與智慧離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遠,所以讀後感覺很新穎,感覺走進了古人的世界。 」--讀者「本書以方劑和藥物為核心,演繹中醫的基礎理論和治病的方法,理法方藥一以貫之,這就上升到了道的高度。」--讀者「不僅僅是寫中藥,更是學習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作為非中醫專業的人,一翻開書就停不下來,很震撼。」--讀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唐略為醫家兄弟唐文吉和唐文奇合用的筆名。唐文吉,畢業於北京大學,獲碩士學位,師承名師學習中醫。唐文奇,畢業於安徽中醫藥大學,執業醫師,現在北京行醫。楊世敏/審定明医中醫診所院長屏東縣中醫師公會理事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中醫土地公連線醫師1965年生,台南人。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執教鞭數年後,轉換跑道,考取第11屆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一頭栽進中醫的浩瀚學海,樂此不疲,並取得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學位。對於中醫學能將人體奧祕的細緻解讀透過臨床經驗的印證,感到認同並引發深究的理趣,以「法無高下,應機為上;藥無貴賤,對證方良」的箴言做為行醫準則,並以培育後進為樂。透過演講教育民眾認識中醫,不遺餘力。著有《補對體質,更養生》、《補錯了,更傷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卷 方藥導論第一章 「方藥之道」題解「一以貫之」的學問 「受師不卒」的弊端 「方藥之道」的講法 第二章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不要割裂中藥的整體性 何謂「中藥」?不要用分析的方法割裂中藥的整體性 中藥的四氣五味 人得天地之全,藥得天地之偏 四氣五味各有作用 中藥的其他自然屬性 麻黃與蔥管的異同 觀鳴蟬則知蟬蛻妙用 朱砂何以鎮心安神? 以形象思維窮究物理,明其實用 藥物的行走 升降浮沉花葉升散,凡子必降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根分三部藥物走向的其他判定方法入氣入血解有規律就有例外藥的行走速度地道藥材與順時採摘 地道藥材舉例地產藥材 藥材須順其自然屬性而採摘藥物的人工屬性 炮製 附子的炮製 半夏的炮製 地黃的炮製加料炒拌的一般原則配伍如何調動自然的力量 靈氣與自然學識與師承不做獨臂俠 第三章 方和藥的關係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的團隊分工君藥:治病還是控局?佐藥:既幫助又不幫助佐藥的運用體現臨床的功夫用藥如用兵,用方如用陣知藥善用好比知人善任用方如用陣 不可死守成方 九分藥一分方 「以方說理」時期 「理法方藥俱全」時期 第四章 如何把握藥性藥分三品 上品藥應天,行王道中品藥應人,行人道 下品藥應地,行霸道 親賢臣,遠小人藥有七情 「七情」解詭道與平衡機制藥分五部中藥眾多,五行統括 書上的講法與師門的傳授 第二卷 桑之屬-木部方藥第一章 木部方藥概論木性解桑性解 第二章 桑葉與發散類方藥桑葉祛風得箕星之精,搜肝絡風邪 秉青帝之權衡,善洩少陽氣火桑麻丸 深交便覺不尋常桑葉收汗桑葉補精髓 桑菊飲 桑菊為君薄荷:辛涼解表 連翹:苦寒清裡 杏仁桔梗,升降之機 蘆根甘草養中焦 識藥如識人辛涼三劑 銀翹散散劑與湯劑 銀花連翹 銀翹散中的解表藥 銀翹散中的清裡藥最常見的感冒過程 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的劑量 麻黃 麻黃石膏之配伍 杏仁與上幾方的先煎後下問題香薷飲香薷香薷飲方義 新加香薷飲 藿香正氣散 藿香藿香正氣散方義九味羌活湯 羌活 九味羌活湯的方義玉屏風散 頻繁感冒的原因玉屏風散的方義 中成藥與自製玉屏風散 第三章 桑枝與驅風通絡類藥桑枝 桑枝性狀 走四肢肩頸的常用藥 桑枝煎與白癜風的治療思想桑枝與桂枝 羌活和獨活羌活、獨活的作用 扶正去邪費拿捏 五加皮 仙家養生要藥 五加皮的作用 秦艽與威靈仙 秦艽性涼辨 秦艽的配伍及使用 化骨神丹威靈仙 痹症治法 痹症常用四物湯加減路路通,通全身治風濕的藥為何那麼多 舒筋常用伸筋草第四章 桑寄生與桑白皮桑寄生真品桑寄生為何難得 祛風上行 桑寄生何以能安胎用藥中的形象思維杜仲寄生杜仲引氣血下行杜仲的使用禁忌桑白皮桑白皮的採集 何謂桑白皮「殺人」桑白皮的作用韌性瀉白散瀉白散的方義地骨皮第五章 桑葚與桑螵蛸桑葚桑葚形狀及製法養陰祛風 明目養生養陰祛風 桑螵蛸動物藥須用之有節 桑螵蛸的形狀及形成野性的剛猛 收攝之性中藥的作用不是機械的歸經與禁忌 第六章 白殭蠶與祛風息風類藥白殭蠶白殭蠶的來源 物盡其用殭蠶屬金,金藥治風 白殭蠶治小兒驚癇夜啼 殺三蟲美容要藥白殭蠶白殭蠶的炮製殭蠶地龍配伍 牽正散 口眼歪斜白附子蠍子風邪概要蛇蛇的性能蛇得酒則良蛇蛻 處方用藥,要留有餘地天麻半夏白朮湯 天麻的性能天麻半夏白朮湯方義天麻鈎藤飲 天麻、鈎藤配伍鈎藤的性能及選擇 石決明與貝殼類藥追捕與解回 天麻鈎藤飲中輔助藥物 鎮肝熄風湯鎮肝熄風湯的藥序無需調整 肝氣過旺的表現泰山壓頂,重兵鎮壓 剛柔相濟,好生安撫第七章 蠶砂與糞便及明目類方藥晚蠶砂升清降濁而祛風 清肝明目蠶矢湯其他糞便類藥夜明砂望月砂 走而不守,迅速瀉火 其他清肝明目藥谷精草密蒙花決明子 刺蒺藜 眼科病與眼科醫第三卷 桂之屬-火部方藥第一章 溫熱藥概論溫熱藥的作用 逐寒 回陽救逆溫補 溫通溫化溫熱藥的濫用之處 壯陽、催情大熱之藥不可用於養生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第二章 桂桂枝 以枝入肢 桂枝入血分桂枝湯仲景以桂枝湯為例,指明加減大法調和營衛,整理氣機 太陽傷風,用桂枝湯 調和營衛以治汗證 桂枝湯的原方 桂枝湯的主藥桂枝白芍臨床應用舉隅 桂枝湯與方劑的加減之道 不可拘泥傷寒古方麻黃湯 麻黃湯方義 結合五行,安撫脾土思考麻黃,追求平和用藥麻黃加朮湯第三章 艾葉艾葉性能地道的艾葉及其採收的季節生艾與熟艾艾灸 蘄艾的溫煦和通透 艾灸的要求 灸關元不可濫行艾葉的其他外用方式含有艾葉的內服方艾附暖宮丸膠艾四物湯臨床方平衡問題第四章 肉桂肉桂及其溫腎之功 最好的肉桂八味地黃丸 腎陽之傷 外邪傷腎,腎必先虧 房事後誤犯寒涼,最傷腎陽夾陰傷寒一案黑錫丹肉桂的兩大妙用 引火歸元 促進下焦氣化 五苓散滋腎通關丸腎陰腎陽與下焦濕熱下焦氣化醫案一則第五章 其他溫腎陽的藥肉蓯蓉 肉蓯蓉性狀 養腎通便 巴戟天 巴戟天性狀 巴戟天的溫通作用 巴戟天、肉蓯蓉配伍 淫羊藿 峻補命門催情壯陽 淫羊藿的配伍方 淫羊藿使用禁忌 仙茅 溫肝腎而養筋 八味丸加仙茅力量更足補骨脂補骨脂性狀濕熱論 調心腎之火固澀作用與青娥丸四神丸溫熱藥小結 第六章 溫肝脾之藥吳茱萸當歸四逆湯 鹽吳萸配小茴香治疝氣吳萸配木瓜吳茱萸湯 左金丸左金丸與戊己丸 下氣降濁,導龍歸海 吳茱萸使用禁忌乾薑 乾薑性狀理中湯乾薑的常用配伍豆蔻 白豆蔻與三仁湯 其他豆蔻草果與達原飲第七章 附子與鹿類附子附子性狀及家族成員 烏頭與毒酒 如何解附子的毒 附子的炮製附子治風寒濕痹附子溫通五臟 附子的運用與善後 附子的濫用與補救 善用附子 鹿鹿的性狀鹿茸 鹿角鹿筋 第四卷 石膏之屬-金部方藥第一章 金部方藥概論金性解金石之性石頭在五行上屬金論中醫,先以中國為本以石膏為金石統領,辨溫涼當知體用 寒涼藥 寒涼藥的作用 甘寒藥苦寒藥其他寒涼藥 第二章 石膏本經石膏經文詳解 「石」字解「膏」字解 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 心下逆氣驚喘 口乾苦焦不能息 腹中堅痛除鬼邪產乳 金瘡白虎湯 白虎湯清陽明實熱白虎湯五大證白虎湯方義及熬法 慎用白虎湯 清胃散 白虎湯的加減 用到石膏的其他經典方劑竹葉石膏湯麻杏石甘湯與大青龍湯玉泉散 善用石膏第三章 蘆根、茅根、天花粉蘆根 利水生津通竅 開竅和胃千金葦莖湯 千金葦莖湯方解治療肺癰 肺壅型感冒的形成及治療 清化上焦熱痰蘆筍 蘆根配伍舉例及其他 蘆根配青黛 蘆根配滑石活水蘆根,去須去節中藥計量問題 蘆根使用禁忌茅根 茅根的性狀與用途甘寒養胃民間偏方,常用茅根茅針和茅花天花粉瓜蔞與瓜蔞薤白湯胸痹及其用藥 瓜蔞仁小陷胸湯天花粉家族藥物的其他用處 第四章 其他甘寒藥麥冬 藥名釋義川麥冬與杭麥冬氣味甘平,無毒主心腹氣結主傷中、傷飽主胃絡脈絕 主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生脈飲 天門冬「天門冬」藥名釋義 天門冬的性能第三章 蘆根、茅根、天花粉蘆根 利水生津通竅開竅和胃千金葦莖湯 千金葦莖湯方解 治療肺癰 肺壅型感冒的形成及治療清化上焦熱痰 蘆筍蘆根配伍舉例及其他蘆根配青黛 蘆根配滑石活水蘆根,去須去節中藥計量問題蘆根使用禁忌茅根茅根的性狀與用途 甘寒養胃民間偏方,常用茅根茅針和茅花 天花粉天花粉的性狀與用途瓜蔞與瓜蔞薤白湯胸痹及其用藥瓜蔞仁小陷胸湯天花粉家族藥物的其他用處第四章 其他甘寒藥麥冬 藥名釋義 川麥冬與杭麥冬氣味甘平,無毒主心腹氣結主傷中、傷飽主胃絡脈絕 主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生脈飲 天門冬 「天門冬」藥名釋義天門冬的性能 黃芩的配伍苦寒敗胃與黃芩禁忌黃連 黃連性能韓懋與交泰丸 左金丸與治療吐酸的方藥香連丸與治療痢疾的方藥 黃連的其他用途 黃柏 滋腎通關丸知柏地黃丸三妙散第七章 清肝類苦寒藥龍膽草 龍膽草治療淋證 龍膽草治眼病龍膽草殺蟲 龍膽草治黃疸皮膚病用龍膽草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湯方義 龍膽瀉肝湯的使用及禁忌 梔子先升後降,屈曲下行通利三焦梔子豉湯 丹皮 苦楝子金鈴子散治痛川楝子配小茴香苦楝樹的殺蟲作用第五卷 地黃之屬-水部方藥第一章 水部方藥概論固澀封藏之性滋補 第二章 地黃地黃概說 地黃的生長環境 地黃的體用鮮生地、乾地黃和熟地 生地滋陰清火 鮮生地涼血散血生地配麥冬,養神生血增液湯 熟地熟地制法張景岳論熟地 生地與熟地的選用固本丸與疾病的善後 酒生地和薑熟地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的來源龍宮禁方 六味地黃丸的方義 地黃丸家族 知柏地黃丸 歸芍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七味都氣丸麥味地黃丸左歸和右歸 四物湯 四物湯中的生長收藏養血就是養肝腎 四物湯的加減變化第三章 其他養腎陰藥玄參玄參的性能 玄參與地黃的使用比較 玄參與黃柏、知母的使用比較 增液湯與溫病後期的養陰清火玄參治咽痛 玄參的明目配伍玄參治瘰癘糖尿病中用玄參旱蓮草 旱蓮草與玄參的類似之處 烏鬚髮、固齒治灸瘡發洪女貞子 二至丸貞則多子 女貞子的性能及用法第四章 養肝陰藥當歸引血歸經,血家主藥氣血兼顧 當歸入藥時的細分當歸的常用配伍 用於痹症生化湯 當歸粉不可濫用 四物湯從四物湯到十全大補湯 體虛感冒,且補且清常用的四物湯加減白芍收斂木氣養肝與瀉肝白芍的六大作用痛瀉要方山萸肉 雙面屬性 肝的疏洩和腎的封藏固澀精氣,收斂心神固脫 利九竅六味地黃丸用山萸肉山茱萸與吳茱萸山萸肉一定要去核枸杞枸杞子 枸杞沐浴養生的天時地利人和第五章 養心陰藥小麥淮小麥與甘麥大棗湯小麥與麵食浮小麥病態入藥舉例柏子仁柏為陰木側柏葉安神潤便的柏子仁酸棗仁從歸經看棗仁的安神作用生棗仁與炒棗仁歸脾湯天王補心丹朱砂為衣天王補心丹用藥提示生脈飲的擴充收攝心神方能補心陰第六章 養脾陰之藥山藥得土氣之衝和山藥散邪固精強陰不能籠統認為山藥健脾山藥的使用場合舉例第七章 養肺陰之藥玉竹清補肺陰玉竹在風濕病中的應用沙參潤肺止咳治腸紅下血滋補必兼顧潤肺沙參代替西洋參用於肺癆用於慢性咳嗽沙參的使用禁忌第八章 養陰類動物藥蜂蜜百花之精,平和甘潤蜂蜜的作用蜂蜜的使用禁忌龜版自然思維與制度思維任督二脈烏龜與龜版大補陰煎酥龜版阿膠阿膠的制法黑驢皮製作阿膠所用之水阿膠四物湯阿膠使用禁忌第六卷 朮之屬-土部方藥第一章 土部方藥概論中部與四維運化土的特徵運化是一個痛苦和骯臟的過程中醫理解的運化模糊表述與理解運化第二章 白朮白朮藥性解方莖走中焦採藥的功夫補土除濕白朮的炮製健脾的雙向調節作用白朮使用禁忌白朮相關方劑枳朮丸四君子湯理中湯五苓散第三章 蒼朮蒼朮藥性解蒼朮與白朮的異同蒼朮燥濕蒼朮的炮製方法平胃散平胃散方名含義香砂平胃散平胃散加減神朮散蒼朮相關其他方劑或配伍二妙散三妙散蒼朮配玄參第四章 陳皮與各種理氣藥理氣概說運化的關鍵在脾胃、氣血理氣藥如何起作用橘類橘類藥概觀青皮橘皮和陳皮橘紅和橘白橘絡橘核橘葉橘瓤枳枳殼和枳實小金橘與用藥的輕重剛柔陳皮無主見陳皮相關配伍和方劑陳皮和胃止嘔的配伍陳皮降逆止呃的配伍二陳湯與熱痰的化法便秘與和胃九竅不和,其治在胃辨證用藥痛瀉要方厚朴厚朴消脹虛脹慎用厚朴「平胃」的含義木香木香產地木香歸三焦經學問的三個層面木香的鑒別及使用禁忌香連丸與痢疾木香配梔子用於淋證理三焦木香配玄胡索治一切氣痛追蟲丸砂仁砂仁的性狀及產地入腎納氣香燥解膩保胎要藥砂仁配木香、陳皮砂仁與霍亂第五章 解鬱藥香附香附的性能鬱是什麼越鞠丸逍遙丸為何女子多鬱香附的炮製香附的配伍川芎撫芎與川芎川芎的藥性及使用禁忌川芎妙用舉例第六章 化痰之藥半夏體滑而用燥,通陰陽半夏能化各種痰散結解鬱,降氣止嘔半夏三禁南星南星的性能膽南星的制法和使用貝母入肺化痰川貝母與浙貝母解肺氣之鬱散痰結貝母解毒的原理貝母與半夏的比較人面瘡與玄學菖蒲菖蒲的性狀及選擇開竅而通心脾菖蒲用於霍亂和痢疾菖蒲的其他配伍昆布昆布和海藻海藻玉壺湯及反藥的運用技巧白芥子白芥子的性能和用法三子養親湯第七章 化瘀之藥瘀血概論瘀血的形成瘀血導致的病症新瘀似少陽,久瘀似陽明丹參功同四物復方丹參片三七各種三七活血不傷血,止血不留瘀三七的服用方法紅花草紅花和藏紅花紅花的性能與用量藏紅花桃仁桃仁配紅花生生之氣能闢邪蒲黃蒲黃的性能失笑散第八章 消積之藥山楂與消食積類藥山楂消肉積兒科常用藥山楂的禁忌炒稻麥芽神曲化酒積葛根和葛花枳椇子解酒毒之藥的用法化菸積化果菜之積草果化果菜之積思想與自然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思考中藥
作者 / 唐略
簡介 / 思考中藥:◎以五行為綱,73種經典方劑,近200種常用中藥:分木、火、土、金、水五部方藥,從常見的桑、桂、朮、石膏、地黃五味藥出發,演繹出一套生動活潑的中醫藥知識體
出版社 / 楓葉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774457
ISBN10 / 9863774456
EAN / 9789863774457
誠品26碼 / 2681706987000
頁數 / 507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一本帶您進入中醫藥精華的好書
每當我受邀到一個新的場合、新的單位,去做中醫養生概念的演講時,我總會問聽眾們以下的問題……
問①.您的周遭親友當中,有沒有人罹患了某些疑難重症被西醫宣布無效以後,卻找到中醫快速調治好疾病的狀況的?有聽過嗎?(通常都回答:有)
問②那您覺得這些近似奇蹟的案例,是如何達成的?(回答有:針灸、蹻按、把脈、祖傳秘方……等等)
最後,我都會自問自答地說:
「中醫最精華中的精華,能幫無助的病人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中,找到柳暗花明的可能的,不是針灸,不是把脈,不是中藥,而是中醫的思考!」
立足在實證療效上的中醫思維邏輯!
是的,只有在中醫特有的整體思維下,中醫的優勢才能不斷地重複出現在實際的臨床療效上;這樣的成果,不僅僅是幾千年來漢人祖先在醫療上的經驗累積,更是祖先們在生死成敗的病案中,所扒梳出來的活命理路,而這些對疾病的觀察與治療軌則,就被記載在歷代經典中,舉凡:黃帝內經、難經、中藏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乃至明清温病學派的歷代名家著作。
這些名醫著作,乍看像是立論不同:或者強調攻下、或者強調滋補、或滋陰、或温陽……
然而他們腦中的思維運作的基本程式是大致相同的。它包括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具形具像的人體內在臟象理論、經絡學說、氣血津液,乃至對外在時空的定性定量抽象描述(五運六氣的推算);最後在內外環境共振下,去找到可以達到內外「動態平衡」的方法:包括導引、蹻按、針灸、飲食、藥物等,這些方法也各別被定性、定位在這個看似簡單粗略,卻又綿密複雜的生理病理網中。

◎生活中的中醫藥,處處有用心有深情
就如同本書的書名《思考中藥》所明示的,中藥在人體的運用,絕對不單是老祖先們嚐試錯誤與修正經驗的累積,而是以中醫思維模式為根底,去詮釋每味藥在人體所產生的效用,並將相關藥品,像工作團隊般地組織成一個方,使1+1發揮遠大於2的效果。
而本書的作者,便是以「五行」的思考來做為認識中藥藥理的基本模式,將中藥的紛雜屬性,綱舉目張地用「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將中藥分類,再由這五種類似的屬性,從生活中去觀察感受,在臨床運用上小心翼翼地用心驗證,並從中不斷精益求精地取捨,並與經典上的記載不斷地比對磨合並推廣使用;使中藥的功效,能從生活中感性的認知,進而結合經典裏的理性認知,終而匯入人們生命的起落中。「既有情,亦有智」,是本書作者帶領讀者大眾進入「生活中醫」的一種境界。

◎既是科普的書,更是中醫系學生必備的素養
中醫教育體制下的學生,雖然接受現代科學教育的薰陶,但講科學難免要有數據,也就離不開成份分析,但是分析到最後就容易掉入見樹不見林的誤區,就中藥而言,就容易掉入主要有效成份的指標限制,而忽略其他次要,甚至微量元素的觸媒轉換作用,所以,反而無法精準而全面的掌握中藥藥效。
以往中醫學徒的生活,其實就是活生生的中醫藥教育,從認藥、摸藥、聞藥、曬藥、炮製、切片,乃至跟隨師傅到藥市買藥,甚至到深山採藥,這樣的過程,會把中醫藥從業人員的五官(相應於五行的運作),訓練成對萬物極有「感性覺知」的能力,具備這樣的素養,再加上現代科學的雕琢,這樣的中醫藥從業人員才是可以繼往開來的!但是可惜的是,中醫學院的師生大多缺乏這種傳統的養成訓練。
本書的形成,雖然始於網路講堂錄音的文字稿,乍看是為了讓普羅大眾了解中藥的妙用無窮,但,正因為是口語的文字化,細讀此書時,就好像是跟在兩位唐略老師身旁,聽他們如數家珍地認識中藥的奧妙,這多少也填補了學校教育的一部份遺憾!
這是一本好書,不僅適合對中醫藥有興趣的社會大眾,更適合中醫系學生做為方藥的入門書,在此,不僅誠摯地推薦,更期待作者有下一部相關著作。
明医中醫診所 院長 楊世敏

試閱文字

內文 : 2012年,我開始在清艾軒的網絡講堂講方藥,課程的名稱叫《方藥之道》,蒙聽眾們的熱情,課程的錄音被整理成文字稿,我再加工潤色,成為本書。整個加工整理工作,持續了三年多。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像中醫這樣的學問,更需要時間的積澱。如今再看這個講座,內容已經略顯單薄。畢竟中醫學海無涯,方藥妙用無窮,古聖先賢積累下來的經驗還有待我們長期不斷地學習、領悟,本書也無法窮盡這些知識,但作為學習中醫方藥的入門之書,讓大家樹立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這本書還是綽綽有餘的。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再去接受古人講的東西,就勢如破竹了。所以,和出版社商議,決定把本書的書名定為《思考中藥》。
有人說:「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者,始可著書。可見著書之難。中醫不到60歲之後爐火純青,不可著書,否則,必將貽誤後人!」我不敢說自己「胸中有萬卷書」。而且,即使胸中有萬卷書,也是不夠的,還得行萬里路呢!尤其是像中醫這樣的學問,書本中能承載一半,還有一半在無言的實踐中,只能心領神會。著書,歷來聖賢用於傳道受業的,一字不慎,則謬種流傳,誤盡蒼生,所以過去人們是不敢輕言著書的。但在今天這個眾聲喧譁的信息爆炸時代,著書的意義又有所不同。如今,書籍是作者跟讀者交流的媒介。今人讀書,或者說,讀今人的書,已經不可能像古人讀書那樣十遍百遍地字斟句酌了,而往往是一讀而過,取其精華,從中有選擇地獲取自己需要的經驗和啟發,這樣的書,可以源源不斷,多多益善。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定的,我們要靈活對待,用藥如此,寫書也如此。
這本書,源於講習。講習自古就是治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通過講習可以操練思維,交流思想,使學問不再是尋章摘句式的嚴謹,而是融入自我生命的深情。尤其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是更需要這種反覆操練的。
這本書體現了這種操練。首先,在方藥的分類上,我們以五行為依據。五行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模型。儒家典籍《尚書•洪範》降五行列為「洪範九疇」之首,並概括了它們的基本特徵:「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還提示了其類比聯想的思維模式:「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大義》云:「夫萬物自有體質,聖人象類而制其名……五行為萬物之先,形用資於造化,豈不先立其名,然後明其體用?」人們把萬事萬物按木、火、土、金、水分成五大類,去歸納它們的性質,認識它們的關係,甚至通過取象比類,縱情聯想,大膽猜測,再在反覆的實踐中小心翼翼地驗證,精益求精地取捨。自古以來,人們對中藥的認識,也經歷著這樣一個過程。本書更傾向於讓大家體驗這個認識的過程,而不急於灌輸教條式的藥理藥性。
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方式是中醫的根本,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是這樣思維的,只可惜在西方思維的影響下,這種思維已經邊緣化了,甚至被人嘲笑。所以,在當今,我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也會被人不認可。不認可不要緊,只因為思維方式不同,君子可以求同存異,也可以和而不同。感謝清艾軒整理小組的朋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懷著對中醫的熱愛,通過網絡集結在一起,每天抽出寶貴的時間進行錄音翻錄,五分鐘的錄音通常需要一個小時才能翻錄完成,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尤其是要感謝方海平、沈敏玲、高尚、董捷、張萌、蔡曉秋、陳林炎等朋友,他們還承擔了後期編輯整理工作。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協助,我心裡感到溫暖。
唐略,2016年秋於北京。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醫的用藥思路~
按木、火、土、金、水講活中藥五行,玩味經方哲學,落實於日常養生,
宛如短篇小說的中藥通俗演義。

結合自然觀察、生活實例,言語生動,饒富哲思,
值得臨床中醫師、一般中醫、中藥愛好者玩味。
★連年高居中國醫學書暢銷榜,當當網、京東圖書3000多則評論,99.9%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