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120周年紀念套書 (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 3冊合售) | 誠品線上

莊嚴120周年紀念套書 (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 3冊合售)

作者 羅啟倫/ 臺靜農/ 陳夏生/ 黃智陽/ 陳宏勉/ 莊靈
出版社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莊嚴120周年紀念套書 (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 3冊合售):莊嚴120週年紀念套書一套三冊獨家珍藏(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故宮半世紀》AHalfCenturyattheNationalPalaceMuseum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莊嚴120週年紀念套書 一套三冊獨家珍藏(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 ◎《故宮半世紀》A Half Century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半世紀以來以典守故宮文物為職志,砥礪這位民國文化史代表的精粹人生。」 ◎《書道幽光》Chuang Yen's Calligraphy 「堅持不懈對書史脈絡的探索與開拓,成就莊氏書藝美學下精湛動人的碩果。」 ◎《翰墨知交情》Chuang Yen’s Friendships with Fellow Artists 「記載發生在這些前輩文人大家之間,那些令人感動和懷念的美麗文化風景。」 《故宮半世紀》 A Half Century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在上個世紀那段流離動盪的大時代中,莊嚴先生(1899-1980) 自北大哲學系畢業後的一生,幾乎完全與故宮結緣。他親歷自故宮成立到遷臺以來的所有大事:像1924 年的清室善後委員會、1925 年故宮博物院的成立、1933 年文物南遷到上海、1935-36 年以秘書身份隨英國巡洋艦押運八十箱精華文物從上海到英倫,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簡稱「倫敦藝展」),以及之後1937 年因抗戰爆發再受命負責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精華西遷湖南長沙(1937)、貴州貴陽(1938)到安順華嚴洞(1939);後因日軍攻陷獨山再遷四川巴縣飛仙岩(1944),莊嚴都擔任安順辦事處和巴縣辦事處主任。1945 年抗戰勝利後第一批文物遷到重慶,與另外兩批西遷四川樂山、峨嵋的文物會合;1947 年才全部復員東歸南京故宮分院庫房。1948 年又因國共內戰,莊嚴再度負責護運第一批故宮遷臺文物乘中鼎號登陸艦渡海來臺,經基隆、楊梅到臺中糖廠。1949 年政府成立「中央文物聯合管理處」,將故宮、中博籌備處及中圖等各機關遷臺文物共同列管,莊嚴為故博組主任;1950 年,各機構文物再從臺中糖廠遷到霧峰北溝庫房;1956 年並開始在北溝建陳列室,1957 年正式對外開放。1961-62 年故宮文物第一次赴美巡迴五大城展覽,莊嚴從建議、籌展到展出,始終參與其事。1965 年8 月行政院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同年全部在北溝的故宮文物均遷到臺北士林外雙溪新館,並於國父誕辰正式擴大對外展出,一直到今天。莊嚴先生1969 年從副院長職務上榮退,畢生服務故宮長達45 年,半世紀以來都以典守故宮文物為職志,可以說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故宮文物播遷史,同時他也是民國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由於個人旨趣,長期浸淫於中國書法藝術的創作和書畫及文物的鑑賞,莊嚴不僅是近代的書法大家,也是著名的藝術教育學者。 本書除了呈現莊嚴先生與故宮的關係,也藉相關歷史照片,文獻、證件、信札和詩書繪畫作品,將他在戰前、戰時和來臺後與故宮長官、同事和好友間的一段段特殊翰墨因緣際遇,還有他個人淡泊名利,只以藝術境界和生活趣味追求作為人生重要內容的觀念,以及落實於日常生活的作法,也選出若干代表性實例,展示於今日國人面前。 《書道幽光》Chuang Yen's Calligraphy 莊嚴先生為臺灣書壇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瘦金書體聞名藝林。他一生盡職於故宮博物院,飽覽歷代名家書畫,不僅得以親炙故宮國寶,博覽汎觀之餘,使他的書藝不但具有個人的特色與魅力,且還具有「書史」的脈絡概念,且不限於一家一派。莊嚴的一生至交好友臺靜農,對其書藝的溯源與風格的演變認識最為透澈,指出莊嚴學習初唐書法應該始於1920年代,學習宋徽宗瘦金書法則始於1930 年代,學習元代趙體書法應該始於1940 年代,而學習北朝古碑書體則始於1960 年代;此為迄今專論莊嚴書學發展最重要的文獻資料。 本書展現出莊嚴一生的書藝精萃;除了著名的瘦金書體之外,也涵蓋莊嚴最為擅長的褚體、趙體,以及晚年浸淫北齊石刻如〈唐邕寫經碑〉、〈好大王碑〉等諸多面貌。此外,他還有從「趣味入手」極具文人墨戲才情的醉餘即興之作,以及在書寫工具上的另類發現與實踐,在在都足以反映莊嚴在書藝上的成就,並創造出獨特的書法美學。莊嚴的人生意義之一,即是為書法藝術的證道而存在。 《翰墨知交情》 Chuang Yen’s Friendships with Fellow Artists 本書展現出莊嚴和藝文同道、北大師友、故宮同仁及畫會文友,如馬衡、胡適、董作賓、臺靜農、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孔德成、羅家倫、葉公超、劉延濤、郎靜山、王壯為、林語堂、呂佛庭、江兆申、傅申等諸位先生,彼此之間平日往來的翰墨書藝、繪畫、詩作贈答與書信、物件和紀錄影像。他們都是上個世紀國內最著名的學者和藝術家,其中有多位知交故舊和莊嚴還有北大師長或同學關係。這些學術文化界的巨擘,或因是大學同學或老師;或因參與點查及籌畫故宮文物的庋藏、出版和赴歐、美展出;或因個人對中國傳統藝術——特別是書法和繪畫的共同興趣與愛好;因此都和莊嚴很自然地結為相與數十年的文墨知交。來臺以後,在公務之餘,莊嚴依然保持詩酒風流的傳統文士風範,結識許多文人雅士;晚年隨著藝壇地位的提升,以及任教於多所大學和文大藝術研究所,培育藝術人才無數,成為後進晚輩共同追慕的老夫子。莊嚴在日常生活上講求趣味、風雅、曠達與恬靜的個性,使他成為一個能夠寓古於今,又能寓物於情的生活藝術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故宮半世紀》 4 序文 6 (1)莊嚴的早年經歷──北大國學門與故宮博物院 26 (2)老裝老運──故宮文物的南遷、西遷、東歸 54 (3)1949 年的兩難──運臺?不運臺? 72 (4)莊嚴在臺灣──從北溝到外雙溪 精選作品 116 大陸時期 170 臺灣時期 莊嚴歷年文書證件 216 大陸時期 224 臺灣時期 228 莊嚴生平年表 《書道幽光》 4 序文 10 慕陵先生書藝溯源 臺靜農 14 莊嚴先生書藝日記—讀先翁日記並記 陳夏生 56 從莊嚴先生民國十年的日記回探先翁的書藝與人生 陳夏生 68 別有洞天—莊嚴先生的書道與生活 黃智陽 94 莊嚴印章們背後的故事談文人書家的用印 陳宏勉 精選作品 106 一、褚體風格 134 二、瘦金體風格 152 三、趙孟頫風格 164 四、北齊寫經體風格 186 五、臨仿歷代書法名跡 198 六、行草融合 自成一格 244 七、莊嚴書趣 252 莊嚴生平年表 《翰墨知交情》 4 代序 人間最美的文化風景 莊靈 6 翰墨知交情之一 臺靜農 函邀吃烤肉 10 翰墨知交情之二 臺靜農 賊不空過 32 翰墨知交情之三 張大千 從北溝到摩耶精舍 54 翰墨知交情之四 董作賓 不唱山歌,去考古 64 翰墨知交情之五 孔德成 我們家哪有酒呢? 76 翰墨知交情之六 黃君璧 巧借君翁雲山圖 86 翰墨知交情之七 羅家倫 忍從圖畫認江山 94 翰墨知交情之八 葉公超 文學、藝術、永不退休 108 翰墨知交情之九 胡 適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118 翰墨知交情之十 郎靜山 能書善畫的攝影宗師 128 人物小傳 132 莊嚴生平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莊嚴120周年紀念套書 (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 3冊合售)
作者 / 羅啟倫 臺靜農 陳夏生 黃智陽 陳宏勉 莊靈
簡介 / 莊嚴120周年紀念套書 (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 3冊合售):莊嚴120週年紀念套書一套三冊獨家珍藏(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故宮半世紀》AHalfCenturyattheNationalPalaceMuseum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66777
ISBN10 / 9869766773
EAN / 9789869766777
誠品26碼 / 2681847594006
頁數 / 624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9X20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書道幽光》序
莊嚴為臺灣書壇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瘦金體聞名藝林。總覽臺灣藝壇書家,莊嚴一生奉職於故宮博物院,飽覽歷代名家書畫,不僅得以親炙於故宮國寶,也具備鑑定書畫的專業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書藝尤其具有「書史」脈絡的概念,並不限於一家一派。本書收入的精選作品,總共74 件作品,絕大部分皆為1948 年來臺灣後所書。除了著名的瘦金體之外,也涵蓋莊嚴的褚體、趙體、北齊石刻等諸多面貌,足以反映他一生在書藝上的成就。故於本書中,將莊嚴書藝分成七大類:褚體風格、瘦金體風格、趙孟頫風格、北齊寫經體風格、歷代書法名蹟、行草融合、創意書趣;並也收錄五篇與莊嚴書藝相關的文章:臺靜農〈慕陵先生書藝溯源〉、陳夏生〈莊嚴先生書藝日記─讀先翁日記並記〉和〈從莊嚴先生民國十年的日記回探先翁的書藝與人生〉二文、黃智陽〈別有洞天─莊嚴先生的書道與生活〉、陳宏勉〈莊嚴印章們背後的故事談文人書家的用印〉,希望更有助於瞭解莊嚴一生的書法全景。
過往對於莊嚴書藝的認知,主要來自他一生摯友臺靜農〈慕陵先生書藝溯源〉一文的介紹。1979 年(亦是莊嚴逝世前一年),莊嚴出版書法集《六一之一錄》,請託老友寫序:「在臺灣我們兩人交情最久,你應當為這冊子寫一序言」。莊、臺二老自青年的北大時期即已結交熟識,後又先後渡海來臺。六十年不間斷的深厚交誼,知莊嚴一生書藝最深者也莫過於臺老了。加上臺靜農本身就是聞名的大書家,又是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對於莊嚴書藝的認識,別有一番深刻的體會。雖然此文不長,卻深具「拍板定案」的效果。隔年莊嚴因腸疾逝世,臺老此文也成為書壇對其一生書藝的蓋棺論定了。
1967 年,莊嚴臨〈趙孟頫妙嚴寺記〉長卷後,亦有一段臺靜農寫於1969 年的長跋,可與上文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慕陵書由薛嗣通入褚登善,昔人所謂「買薛得褚」者是已。而褚書面目不一,慕陵往往極其勝復上溯南北朝。觀其落筆秀逸渾肆,奇正相生,不能以褚法限之也。因典守故宮書畫,得見道君真蹟,復戲為之。偶出示人,乃得大名。不知此老自有看家本領在,亦為此故多新能。是卷臨趙松雪,真如沛公隻身入趙壁奪其印符,一軍皆驚。其重拙處,尤是濟松雪之妍熟。視清人習趙書者,則轅下駒耳。昔在北都,與慕陵同寓西老胡同邢次青宅。予居北房,君居西廂,名其室曰「愛智樓」。聚書盈棟,多金石考古之著。日取琉璃廠書估新製油楮紙,臨薛、褚書數紙以為程。予初不喜此道,時笑其為翫物喪志也。四十年來,幾歷劫難。慕陵為守此文物,歷江海山澤之困而不去。頃,文物有新安置,而慕陵老矣,又不得不去,尤能翰墨怡情。適其新樂,天機清妙,不滯於世情。予昔視為翫物喪志者,何其見之淺耶。
臺老二文中所總結莊嚴書藝的發展,一生中有幾個重大轉變。大抵年輕時期由薛稷入褚遂良,頗受當時北平黃樹棻和趙世駿二位書家的影響。再因入職故宮得親覽宋徽宗書跡,偶爾臨摹,大有興會,奠定此後莊嚴聞名遐邇的瘦金體之根基。自1937 年抗戰軍興,退居西南、典守故宮國寶之餘,因篋中尚有趙孟頫〈淨土詞〉和〈蘭亭十三跋石印本〉,以褚法試臨趙孟頫,大有所獲。來臺之後,輒銳意於北齊石刻一類書體在隸、楷之間者如〈唐邕寫經碑〉、〈水牛山石刻〉與〈好大王碑〉,融合碑學之樸厚,別具晚年風貌。
臺靜農提出此論後,大抵為學界普遍接受。本書收錄之莊嚴一生書藝,雖然集中於來臺之後的階段,然而面貌多元不僅一體,大抵也符合臺靜農的論述。
晚近學者黃智陽在研究臺灣書壇書家專題,亦特別提出莊嚴的重要性。不僅有獨步當代的書藝表現,更加上莊嚴任職故宮與大專院校的書法、美術課程之影響力,引領不少青年學子。黃智陽曾先後發表〈書道幽光—莊嚴先生的書論與書風〉(2014)、〈兩岸書法教育—從沈尹默到莊嚴的承傳〉(2016)、〈莊嚴書法理論及對台灣書法教育的影響〉(2016) 等諸文,由莊嚴的書藝擴及他的書論,並以文字扣回其書法表現,將莊嚴來臺之後對於書史的融會貫通,與個人書藝進展的思索,作出條分履析的研究成果。本次展覽,黃智陽特撰〈別有洞天─莊嚴先生的書道與生活〉一文,也是總結過去諸多研究成果的集大成文章。
此外,莊嚴四媳陳夏生新發表〈莊嚴先生書藝日記─讀先翁日記並記〉和〈從莊嚴先生民國十年的日記回探先翁的書藝與人生〉二文,乃根據莊家舊藏的《莊嚴日記》與新獲得的《民國十年日記》的基礎上勾稽而成。對於過去莊嚴自身發表的書法言論、或是臺老〈慕陵先生書藝溯源〉,雖可掌握莊氏一生書法發展的梗概,然而二種日記的出現,大大補足了「歷史空白」。不僅得以更深入而細膩的理解莊嚴書藝的發展,也可觀察他所身處大陸與臺灣時期的書壇風向。可以想見將來對於莊嚴書藝的研究,勢必因為這二種極具份量史料的發表而取得更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在陳夏生二文中,細膩地將莊嚴一生習書的過程反映出來,並提到許多臺靜農一文沒有涉及的許多重點。一是莊嚴早年與北大時期的習書狀況。二是抗戰時期,典守國寶之餘如何學習趙孟頫書法。三是晚年如何學習北齊石刻的過程,並清楚藉由日記的記載,知道〈唐邕寫經碑〉、〈水牛山石刻〉、〈好大王碑〉、〈曹植碑〉的確切臨摹時間與順序。對於理解莊嚴書藝的發展與成就,無疑取得重大的進展。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民國36 年(1947)年2 月24 日的日記。在當日日記中,莊嚴回溯自己早年習書的過程,也是目前可見史料中最完整的夫子自道:「吾於書道幼習東坡,入北大始知漢魏碑,喜之;後改褚,由河南轉道君。四十後習章草,同時喜松雪,由之探討帖學,一反向之所好。吾性冷澹,字亦從之好瘦勁一派,於漢碑獨喜〈禮器〉,嚮嘗見疑古老人以漢隸筆法雜以唐寫經體作書,深得古雅之美。因性格無樸厚之力,學之未能近。又厭趙之纖巧,又復徬徨歧路不知所去」。
在前一天的日記中,莊嚴也特別提到抗戰時期醉心趙孟頫,後來又欲跳脫趙書藩籬的想望:「十載以來醉心趙字,蓋以其姿態靈動風度秀麗,筆端變化登峰造極,然不善學者失之纖巧柔媚,骨氣毫無;窮則變,欲反師晉魏人之古拙純樸,由是上溯漢人分章遺法,但結習已深,一時未能蠲除也…」。臺老〈慕陵先生書藝溯源〉一文,對於莊嚴習趙字之事,以為「然亦未嘗經意於松雪」,此說影響後來研究者甚大。導致將趙孟頫的影響不斷後移,甚至強調1967—1968 年獲睹〈湖州妙嚴寺記〉真跡的影響力。此次《莊嚴日記》的發表,得以知道莊嚴在抗戰時期就已專注趙孟頫的臨習。甚而廣泛收集趙孟頫的相關碑版文獻,欲編纂《趙孟頫年譜》。此外,莊嚴日記中均以趙體精楷書寫,或帶行草意味,皆在趙氏門風之中,更可直接映證莊嚴對趙孟頫書風的浸淫深度。如此皆可證明晚年親睹趙孟頫〈妙嚴寺記〉,並多次臨摹影寫,其實也只是莊嚴重拾自家趙字之風的證道之作。所以,根據陳夏生二文的日記史料,足可為莊嚴學習趙孟頫的過程建立更完整的序列。
此外,這段夫子自道書學淵源,也可知莊嚴早年未入北大之前,便以臨習蘇軾書法為入門。晚年屢書蘇體,實有年少時期之淵源,也不必晚至來臺之後見王世杰所收藏〈寒食帖〉才開始蘇體的創作。
至於莊嚴所言,入北大之後「始知漢魏碑」,當與北大教授馬衡「金石學」課程有關。當時北京學風重碑而輕帖,金石學正為風行。莊嚴由東北來到學術前端的北京,也受此學風的感染。當時錢玄同(疑古老人)以唐寫經風格雜揉於漢隸之中,深得古雅之美,莊嚴每每羨之。據陳夏生所引錄莊嚴日記可知,在漢代碑版中莊嚴最喜臨寫瘦勁的〈禮器碑〉,認為和他冷澹性格接近。然而他自我反省性無樸厚之力,學之未能近。但仍然努力從事,並不廢棄。從日記中,可發現1921 年開始莊嚴就在臨摹〈石門頌〉;1947 年自稱醉心〈禮器碑〉,兼臨風格瘦勁一路的〈沈君闕〉、並鉤摹〈趙菿碑〉。來臺之後,於1952 年曾臨〈營陵碑〉,1961 年又開始寫〈夏承碑〉和〈楊伯起碑〉。也因為長期接觸漢隸,在1963 年接觸北齊〈唐邕寫經碑〉後,莊嚴頓悟隸楷之間的轉折脈絡,又更加勤練〈華山廟碑〉和〈孔宙碑〉等高古而筆勢生動豪邁兼具秀逸的漢隸。由此可知,莊氏雖非以隸書聞名,然而自二十餘歲就開始接觸漢隸。並以漢隸的古拙樸厚之風格,有意識的調劑自身傾向趙孟頫帖學一類秀美的面貌。終究在北齊石刻的隸楷之間風格,尋找到突破自家褚、趙舊風的新路,成就他晚年的革新面貌。如〈銅鼎拓片國父訓詞〉、〈士林脩褉長卷〉的「八芝蘭流水音」,以及臺北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題匾等數例,均可見其在隸書的深厚功力。
也因為日記中翔實而細膩的記錄,得以理解莊嚴晚年為何投入北齊石刻如〈唐邕寫經碑〉、〈水牛山石刻〉、〈好大王碑〉、〈曹植碑〉的學習。他學習北齊寫經石刻,以碑學濟帖學,不僅是用來修正偏於褚趙風格的自我要求,其實也呼應他早年身處於民國初年碑學與帖學交融的時代風氣。雖然1948 年護運故宮國寶來臺之後,莊嚴就已脫離北平金石學術圈。然而受教於馬衡的經歷,以及早年對於金石學的用心,碑學的因子最終仍潛移默化的影響莊嚴對自身書藝的追求。此書收錄的精選作品中,特為莊嚴此種隸楷之間的北齊寫經風格設一專題,如〈臨唐邕寫經碑〉、〈臨好大王碑〉、〈臨曹植碑〉,以及相關的大字聯句,俱可觀此種古拙樸厚的書風。此種種新議題,皆繫於《莊嚴日記》的發表。
莊嚴和北平金石學術圈的互動與對他一生的深刻影響,還反映在他對印學的關注。1931 年他和臺靜農、魏建功、金滿叔等五人成立的「圓臺印社」,雖未親自奏刀治印,但以反映出他對印學的興趣。故而本書特別收錄陳宏勉〈莊嚴印章們背後的故事談文人書家的用印〉一文,也是目前唯一談論莊嚴用印與印人交誼的重要文章。其中談論到北平金石圈中印社導師馬衡、摯友臺靜農、以及金滿叔和莊嚴之間的印事互動。此段早期經歷,若未經陳宏勉以其精深的印學修養加以拈出詳述,恐怕也將湮沒於歷史之中了。因此本文中收錄莊嚴印章共57 方,亦是目前莊嚴用印中較完整的呈現。陳氏一文亦提到莊嚴來臺之後,互動最多的三位印人:王壯為、曾紹杰和江兆申,尤其是作為故宮後進的江兆申共為莊嚴治印17 方,數量不僅最多,更彰顯二人密切的關係。一方祝賀莊氏七十大壽「大椿八千歲為春」的芙蓉石印,不僅精工巧雕引人注目,此印失而復得的軼事,更添印壇談資。至於莊嚴常用的齋室名號印,如「洞天山堂」、「沁園」、「秋夢庵」、「守藏吏」、「六一翁」等,也都反映他不同生命階段的人生心境與寄寓,也呼應本書選錄的不少作品,值得仔細玩味。
莊嚴善書,故而多方臨摹。尤其故宮職務之便,多所觀覽歷代名跡,又加上廣泛收集各種書法出版材料,因此不乏戲擬之作。如精選作品中的仿居延漢簡〈謹以黃琅玕一致問〉、隋人章草〈出師頌〉、蘇東坡〈寒食帖〉,亦或莊家的其他收藏如陸游〈懷成都十韻詩〉、鮮于樞〈論張旭懷素高閑草書帖〉,均可見老夫子的廣泛學習與趣味。至於本家體的行草書,總不脫二王、趙孟頫的範疇。並且隨著學書階段的不同,兼容當時興趣所在的風格。故而書風多變,有時兼帶趙體、有時帶章草意味、有時兼容〈唐邕寫經〉之風,不一而足。總體而言,莊嚴的行草甚為自在恣意,不拘常法。
莊嚴這種寫字總想與前人不同的精神,也反映在他發明許多寫字的趣味上。如「酒」字在草寫中兼具酒罈之形,令人莞爾。又如「如意」二字,也是利用草寫較為抽象的趨向,而設計出一種圖畫感。莊嚴頗為自得:「似畫非畫,非字是字。意如如意,依樣胡盧」,均可見書家的童心趣味。不僅如此,莊嚴在書法上的創意,也延伸到自製毛筆的方面。1973 年,莊嚴自製「壺筆」成功,稱此筆「可創寫字新工具與新筆法」。許多並用以書寫許多作品,風格也與平日書風稍異,的確符合他所希望的創新意圖。故而本書選錄精選作品特別列出「創意書趣」一項,將「書中有畫」、「自製壺筆」等二點,列為書家趣味的一種代表。
此外,在這些莊嚴書寫的詩詞中,除了不少自作反應一時情趣、思想者外,其實還有不少民國藝文界的名人詩詞,如蘇曼殊、八指頭陀等。頗受胡適贊譽的民國地質學家丁文江〈嘲竹詩〉,也為莊嚴特意書寫。這並非偶然的現象,正反映出莊氏與民國時期的藝文風潮之間的時代聯繫。或是莊嚴追憶年少,或自澆晚年塊壘。從這些時常書寫的詩句中,想必或多或少都隱含他晚年在臺灣的心境。
揆諸莊嚴一生,書法對他最為重要。在一生的實踐中,歷經多次書學典範的轉移,都是為了自我突破,追尋自我的書法個性。他晚年曾說:「中國書法有三忌:一俗二弱三呆。有兩要:一要有生命、二要有個性」(《莊嚴日記》民國62 年11 月29 日)。又認為書法最重「人品」與「書品」,其中人品更為重要:「因人品清高,自然顯得字亦出人頭地」(《莊嚴日記》民國68 年2 月15 日、2 月25 日)。莊嚴典守故宮國寶,甘於貧困而能自得其樂;在大時代的紛紜變亂下,他仍凝心於書桌上的一橫一劃。這是他人品清潔高尚的象徵,同時也是守護國寶的老故宮人中,頂絕書藝的代表人物。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莊嚴120週年紀念套書
一套三冊獨家珍藏(附限量精美收藏書盒)
《故宮半世紀》、《書道幽光》、《翰墨知交情》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