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刻與記憶: 中大校園的碑碣牌匾及公共藝術
作者 | 李瑞騰/ 主編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銘刻與記憶: 中大校園的碑碣牌匾及公共藝術:自苗栗北遷中壢(1968)迄今,中大校園到底有多少碑碣牌匾?「秉文堂」、「志希館」、「鴻經館」命名的緣由為何?看著日漸斑駁 |
作者 | 李瑞騰/ 主編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銘刻與記憶: 中大校園的碑碣牌匾及公共藝術:自苗栗北遷中壢(1968)迄今,中大校園到底有多少碑碣牌匾?「秉文堂」、「志希館」、「鴻經館」命名的緣由為何?看著日漸斑駁 |
內容簡介 自苗栗北遷中壢(1968)迄今,中大校園到底有多少碑碣牌匾?「秉文堂」、「志希館」、「鴻經館」命名的緣由為何?看著日漸斑駁的碑刻,你可曾動念去了解碑文內容?而行走百花川畔,你注意到「新民之道」刻石的內涵嗎?人文研究中心視其為校園文化資產,普查並考察,策劃編印了《銘刻與記憶》,訴說著一件又一件的中大故事,盼能喚起我們諸多校園空間的記憶
作者介紹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中心總編輯。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詩、晚淸文學、臺灣現代文學、東南亞華文文學、出版學。長期通過媒體和社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著有文學論著、散文集、詩集多種。
產品目錄 序 周景揚 編例 輯一 大樓落成 科學館(一)(1969) 科學館(二)(1969) 中正圖書館(1971) 理工館(1971) 行政大樓(1973) 文學館及研究部(1973) 依仁堂(1987) 國鼎圖書資料館(1999) 中央大學附設幼兒園(2000) 科學五館(2003) 工程五館(2004) 國鼎光電大樓(2011) 客家學院大樓(2012) 教學研究綜合大樓(2016) 輯二館舍題名 科學館(1967) 秉文堂(1969) 文學院(1976、1993) 志希館(1985) 理學院(1987) 鴻經館(1992) 黑盒子(2012) 輯三地景誌念 戴運軌院長銅像(1973) 松柏亭(1978) 白樓紀念藏書室(1982) 建校石碑(1982) 中大湖石碑(1995) 鄒祖焜先生捐款紀念(1996) 中大門(2002) 新民之道(2005) 百花川松林步道(2008) 友好的櫻(2011) 羽球館固態照明換裝(2013) 聽松台(2019) 輯四公共藝術 太極銅雕(1988) 為什麼(2005) DNA交響曲(2005) 坐雲飛想(2009) 大象五形(2011) 漫步雲端(2011) 蘊‧行(2011) 坐聽‧松風(2011) 羽翼(2017) 附錄 本書參考資料 編後記 李瑞騰
書名 / | 銘刻與記憶: 中大校園的碑碣牌匾及公共藝術 |
---|---|
作者 / | 李瑞騰 主編 |
簡介 / | 銘刻與記憶: 中大校園的碑碣牌匾及公共藝術:自苗栗北遷中壢(1968)迄今,中大校園到底有多少碑碣牌匾?「秉文堂」、「志希館」、「鴻經館」命名的緣由為何?看著日漸斑駁 |
出版社 /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549719 |
ISBN10 / | 626954971X |
EAN / | 9786269549719 |
誠品26碼 / | 2682124200009 |
頁數 / | 19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X21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中大在臺復校(1962),初始設置地球物理研究所,稱「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雖然設址苗栗二坪山,但一開始其實是借臺灣大學物理系的教室上課;正式在苗栗上課後,真正的問題開始 浮現出來:首先是眼前的大問題,那就是交通太不方便,要從臺北請老師來上課極不容易;其次是未來的大問題,那就是校地不夠大,發展肯定受限。但甫落腳就要離去,對苗栗鄉親如何交代?要遷去哪裡才是最好的選擇?決定了以後還有最困難的校地問題。 最後還是克服了重重難關,中大也由「所」(地球物理研究所)而「院」(理學院),大學部的學生來了,先借中壢中學上課,同時 開始營建館舍:教學和研究要有研究室、實驗室、教室,校務行政要有辦公室、會議室及其他功能性空間,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要有宿舍、圖書館、運動場等等。然後又有新的學院誕生了,1979 年,終於正式復名「國立中央大學」。
由於校園整體格局之規劃、大樓之興建等,每每對應著校務發展。而每一大樓落成啟用,碑刻記其事,以誌不忘,或嵌於壁,或置 於園;此外,樓房、堂室等,亦時有落款題署,皆有歷史意義。建物之外,校園中刻石紀念某事某物者,亦所在皆有,近年更有設置公共藝術之規定,在在皆形塑校園文化,每一件都要慎重其事,馬虎不得。
然而我們如何讓師生和來校參訪者了解:何以命名「秉文堂」、 「志希館」、「鴻經館」?看著日漸斑駁的碑刻,可曾動念去了解碑 文內容?倘佯中大湖畔,除了湖光美景,是否知曉「松柏亭」怎麼築建起來?行走百花川畔,你注意到「新民之道」刻石的內涵嗎?從北遷(1968)迄今,全校到底有多少碑碣牌匾?人文研究中心視其為校園文化資產,普查並考察,策劃編印了《銘刻與記憶》,訴說著一件又一件的中大故事,喚起我們諸多校園空間的記憶。
我從2013 年 2 月來到中大,就住在學校裡,日日行走校園,目 既往返,心亦吐納,常因突然被觸動而駐足深思。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很多學校建設之事,我沒有參與,但我一點一滴努力去了解。今閱讀《銘刻與記憶》,彷彿也和前賢同行,走過了在臺復校以來一甲子的校史風華。
最佳賣點 : 自苗栗北遷中壢(1968)迄今,中大校園到底有多少碑碣牌匾?「秉文堂」、「志希館」、「鴻經館」命名的緣由為何?看著日漸斑駁的碑刻,你可曾動念去了解碑文內容?行走百花川畔,你注意到「新民之道」刻石的內涵嗎?人文研究中心視其為校園文化資產,普查並考察,策劃編印了《銘刻與記憶》,訴說著一件又一件的中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