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香
作者 | 謝青龍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咖啡香:◎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這是一部適合一邊品味咖啡香氣,一邊烘焙人生與教育的小說。◎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 |
作者 | 謝青龍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咖啡香:◎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這是一部適合一邊品味咖啡香氣,一邊烘焙人生與教育的小說。◎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 |
內容簡介 ◎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這是一部適合一邊品味咖啡香氣,一邊烘焙人生與教育的小說。 ◎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大哲學系事件,一路到野百合、太陽花,回顧台灣重要的歷史片段,我們因此看見了黨國體制的崩解。 ◎大學校園的改革力量與社會良知,是否已在「企業化營利學院」中全面瓦解?在台灣高等教育杏壇現形記中,誰又是《動物農莊》的「老大哥」呢? 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學運作為三個時代的背景,以故事主角P作為中介, 串起上一世代的T教授與下一世代S學生之間的命運共同體, 藉此詮釋台灣高等教育在這三個時代背景下的流轉與變遷。 一通深夜電話叫醒N大學社會系的教授P,他的學生在太陽花學運中被警察逮捕,他在趕往警局保釋學生的過程中,看到了學生為台灣自由民主付出的熱情與心力,在感動之餘,回想起自己就讀K大學時的青澀模樣,更憶起了當年他的啟蒙老師──K大學哲學系的T教授,那位遞給他人生第一杯咖啡的恩師…… 面對N大學的無情打壓,學生S1燒炭自殺,並引起輿論喧嘩。然而媒體的報導方向,非但沒有揭露校方的壓迫,反將矛頭指向學生S的知情不報,使S被迫退學、失蹤…… 教授P在找尋S的過程中,發現S家族就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為避難而遷居至屏東山區,P並從S的口中獲知一件更為震驚的事…… 激起P決心追索事件的真相…… 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學運作為三個時代的背景,以故事主角P作為中介, 串起上一世代的T教授與下一世代S學生之間的命運共同體, 藉此詮釋台灣高等教育在這三個時代背景下的流轉與變遷。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 www.pressstore.com.tw freereading 9786267151310.pdf
作者介紹 謝青龍謝青龍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現任南華大學通識中心 哲學與生命教育所專任教授我常常一個人靜坐在深夜無人的書房,思索著生命與生活的意義,我體會到:當真理的探尋過程中摻入了人性,當真理的內涵中有了生命,或許,真理就不再是那麼地遙遠,它可能就在生活的週遭並隨處可見。於是,我對生命、對生活的觀點,又有了轉變。譬如走在路上,我會為一朵天邊的雲彩而駐足;行經水池,我會因為水波的流動而遐想;夜裡讀書,我會抬頭注視著星空而讚歎;半夜睡醒,我更會因為滿窗的月影而坐起……,這些生活中的瑣碎事物,似乎有個聲音逐漸地響起──抓住生命中每一個美的記憶!
產品目錄 壹、序幕 貳、往事 參、真相 肆、落幕
書名 / | 咖啡香 |
---|---|
作者 / | 謝青龍 |
簡介 / | 咖啡香:◎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這是一部適合一邊品味咖啡香氣,一邊烘焙人生與教育的小說。◎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 |
出版社 /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151310 |
ISBN10 / | 626715131X |
EAN / | 9786267151310 |
誠品26碼 / | 2682204648004 |
頁數 / | 41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2.3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中正大學傳播系特聘教授(青龍咖啡會員) 黃俊儒
縈繞在咖啡香氣裡的老派溫柔
我經常跟朋友炫耀,全嘉南平原最好喝的咖啡就在青龍老師的辦公室,而我總是幸運地隨時都可以參一腳。青龍咖啡高貴不貴,它的好喝來自對於咖啡豆品質、風味、鮮度、沖泡技法的考究,更重要的是那個品評咖啡的過程,就像《咖啡香》中T老師在跟P講解咖啡的時候一樣,每次我聽完點評,就果真豁然地嚐到了青龍老師所描述的各種味道,有花香、有水果、有煙燻、有哲理、有人生。
《咖啡香》是一部咖啡不多,但是香氣卻不時瀰漫的小說。在拜讀的過程中,我彷彿跌進了時光隧道,伴隨著文中偶而飄出來的咖啡味,不僅帶我重遊了過去自己曾經親身走過的學運現場,更幫我回顧了許多沒有實際經歷過的幾個台灣重要歷史片段。
依稀記得,當年野百合學運發生的時候,我正好是大一的新生,在那個年代,面對這種百年一遇的盛會,也就懵懵懂懂地跟同學去湊熱鬧。印象中當時看見各路人馬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會師,有一種各大門派齊聚光明頂的緊張感與儀式感。當學長姐在台前聲嘶力竭地倡議理念並絕食明志的時候,我跟同學在台下一邊叫好,一邊猛嗑便當,因為當時許多支援的物資湧入,有很多便當都是免費的,對於我們南部上來、飢腸轆轆的大一新生而言,那裡既是民主也是天堂。我不知道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中,那一場聚會究竟在我們心中埋下了什麼樣的種子?但肯定的是,它讓我們變得很不一樣。這樣的心情,在那晚立法院外聽見年輕世代的吶喊,雖然角色已經有很大的轉換,但卻有著同樣的悸動。
《咖啡香》的故事裡有許多相同的情懷,輔以更多歷史的考掘來豐富這個故事。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大哲學系事件,一路到野百合、太陽花,討論的主題從早年黨國教育的遺毒到晚近大學精神的崩壞,加上時不時作者就會冷不防跳出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馬克思、卡謬、沙特、漢娜鄂蘭…,這些元素透過主角P的身世之謎而串接起來,過程中像是一段自我心路的探尋歷程,閱讀完更有上了兩門社會學及哲學課的紮實感。打開《咖啡香》就像走進一間老咖啡館,一種夾雜著苦澀、香濃,卻又餘韻迴盪的感覺,很復古,也很柔情。
很難想像在現在的大學氛圍中,還能有幾位老師有機會可以騰得出手來寫小說,這麼知性且浪漫的事情,青龍老師辦到了,而且他自己十足就是小說中T與P兩個角色的綜合體。或許有人會覺得劇中主角P總是正義感爆表,一種自恃清高的唐吉軻德形象,但我看見更多的卻是一種沉澱豐饒的精神質感,一種真心不騙的老派溫柔。
「哪裡來的咖啡香?老師,咖啡不是苦的嗎?怎麼是酸的?」咖啡從來不會有單一的味道,打開《咖啡香》,就看你願意喝到哪一種。
推薦序二
監察委員 賴鼎銘
日前,青龍兄告知我,他寫了一本書,要我幫忙寫推薦序。與他知交多年,沒有多猶豫,就答應他的要求。只是心裡很好奇,除了寫評論,沒想到他竟然還寫起小說!
看到書名「咖啡香」三個字,讓我誤以為是談如何品味咖啡,但一瞧之下,才知他寫的是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為三個時代背景,發生在台灣高教界,橫跨三代人的故事。
為何取名「咖啡香」是有其含意的!書中特別從「精品咖啡」為例,指出「所謂的『精品咖啡』並不是指高價名牌的咖啡或是像精品專櫃的商品那樣,而是用來彰顯咖啡獨特性的一種說法而已。」
作者指出咖啡獨特性的原因,與「種植地區的土壤、海拔高度、種植方式、氣候環境、收成與處理」等等,都有關係;但「咖啡生豆的烘焙,更是影響一杯咖啡風味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好的烘焙,就不可能喚醒咖啡豆深層的靈魂;有了好的烘焙,我們才能藉由適當的沖煮手法,將咖啡豆的風味呈現出來。」
也因此,『精品咖啡』特指「一種咖啡美學的生活態度,從咖啡的品種、產地、烘焙、沖煮、到品嚐,每一個步驟與過程,都堅持著完美的理念,於是一杯成本十幾塊錢的咖啡,它不再只是苦澀的黑色汁液,而是充滿驚奇的香醇世界。所以,品味咖啡、欣賞咖啡,其實並不是有錢的人的專利,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
獨特性是這裡的關鍵,作者認為,能在生命的過程中,將生活理念貫徹出來的人,才發揮「獨特性」。「我們不一定會尊敬那些高官達人、也不一定會羨慕那些富貴人家,但我們卻會尊敬與羨慕每一個認真生活在自己專業或生命的人。」
這個獨特性,與教育的關聯性,正是這本小說的主軸:我們應該像種植、烘培及品味咖啡一般,認真思考如何培養出發現自我,發揮獨特性的人才。作者以電影〈春風化雨〉為例,指出主角的英文教師就是為了帶領學生發現自我而來。作者說,「教育的目的並不僅是為求生存,也不一定要社會化,更不應將學生規格化。」作者認為教育最單純的目的,「或許只是為了幫助我們發現自我,從而適性地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型態。看看那些古往今來的偉大人物,不論是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政治家、或文學家,他們之所以能成就其不凡的人生,固然是因為他們開創某一項特殊才能,或是對人類有卓越的貢獻,但他們卻都有另一項更基本的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真正發現自我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作者強調,「或許,所謂不凡的生命,當它褪去了繁華眩目的外表,其實也不過就是從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到發展自我的歷程而已。忽略了這點,那麼,人的一生中大多數的時光,就可能都是耗在追隨他人腳步,並且不斷感到挫敗的經驗;但若能體認到自我的獨特性,那麼,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發明家、創作家、藝術家、詩人。……教育的目的與功能不就是為了彰顯這樣的獨特性嗎?」
可惜的是,目前的教育體制及環境,「即使連這樣單純而原始的目的都很難達成了。姑且不論政府當局是如何將教育視為國家發展的工具或籌碼,就連許多身處教育最前線的教師們,都不脫功利或經濟取向的心態。試問,政府每年編列大筆教育預算,果真是為幫助學子們建立自主人格的定位與發展嗎?」
作者最大的批判,在於這十年來相關部會,「除了解除教育法規的管制、將教育工程民營化、大量的外包和彈性聘僱,讓教育逐漸商品化。」甚至,「更以競爭型的計畫獎補助款來箝制大學的自主性,全面介入各大學在研究、教學和學習上的自由度。這不僅讓各大學像遊牧民族一樣『逐教育經費水草而居』,而沒有了大學教育應有的長期理念與對本質的堅持,甚至各大學之間為了競爭型獎補助款而惡性競爭,從而使績效、評鑑、KPI等手段成為變相壓迫教職員生的工具,甚或是造假的數據。」
面對這樣的競爭環境,作者覺得現代的私校教師面對,如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文中描述的處境,必須永無止境地推著巨石上山。雖然憐憫教師如薛西弗斯一樣,過著日復一日,了無意義的重複性工作,但作者以存在主義者的精神,體切了解雖然沒有意義,整個環境又是如此非理性,但「當薛西弗斯無視於命運的作弄,認清生命本身的荒謬性時,在這瞬間,他便超越了那塊巨石,也超越了命運。」
小說有時是虛構,但對了解作者的老朋友來說,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裡面的主角,是作者及其好友的融合,仔細追索,大約能捕捉出來是誰。主角所處的學校,為了爭奪公部門的經費及認可,塑造出如傅柯所說的全景監視場域,老師為了生存,不得不曲意配合。但主角偏偏就是扮演薛西弗斯的角色,為了抗衡這種體制的壓迫,所面對的衝突、痛苦,及奮力掙扎而站起的勇氣,也更令人動容。
看這樣一本書,也都會幫我們提醒自己經歷的一切。筆者回憶1990年自美回台後的高等教育教研歷程,有著共同的體會;剛回來執教的那個年代,一班七、八成眼睛發亮的學生,令人有學術傳承的希望。但曾幾何時,大學高錄取率造成的學生無所不收趨勢,及學術風向的轉變,讓知識鑽研(Intellectul digging)型學生已如鳳毛鱗爪,一班能有五、六對對著老師講課發亮的眼睛,已屬偷笑。再加上,高教機構多半已質變成職業訓練所,更多私校的家產化,無不讓人痛心教育理想的失落。
最近,與三批北、中、南地區私校教師的座談,才體會系所辦公費遽降、自備教學設備、網路龜速、助教短缺、減課減薪、年終歸零、併系併班、迫兼行政、迫幫招生、教學兼諮商、一般生及特教生混教等等問題已是當代私校教師,每天要面對的噩夢。怪不得,有不少教師,急著要從教學現場,激流勇退。
如果有時間,筆者其實也想學作者,寫一寫從T大到S大到T大的故事。擴而大之,如果更多私校朋友能提筆寫出這二、三十年,台灣高教的變遷實錄,應該有助於社會了解私校崩壞的景況,解決我們當前面對的困境吧!
自序 : 自序──生命的Bucket List
謝青龍 於南華學慧樓
從事教職工作20多年來,一直想寫一本關於台灣高等教育的小說,甚至連書名都有腹案了,大抵不是「目睹台灣高等教育二十年之怪現象」就是「台灣高等教育杏壇現形記」之類的標題。從書名的設定看來,這本小說的內容大概不會是歌功頌德或正能量滿滿的教育宣導作品。的確,在我原始設定的故事架構中,它直接反映的就是我在這20多年來的教育生涯裡的所見所聞。也正是這原因,這本小說我採用了小說界前輩們最不青睞的第一人稱體例。因為這本小說裡所描述的內容,幾乎都是我或我周遭朋友在台灣高等教育裡的親身經歷。職是,與其說我在寫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在紀錄台灣高等教育的過去與現在之景況。
台灣高等教育從國民政府接替日本治理以來,經歷了二二八、白色恐怖的統治時期,大學菁英在一波波的思想鎮壓與箝制之下,幾乎消失殆盡,直到解嚴之後各項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從野百合(廢除國民大會)到太陽花(促發政黨輪替),在在都是台灣社會發展的重大轉捩點。可惜的是,這股發自大學校園的改革力量與社會良知,在這近20多年來的高等教育商品化的趨勢中,逐漸走向了美國學者崔西.麥克米蘭.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在《低級教育》(Lower Education)書中所說的「企業化營利學院」(for-profit college)的狀況。換言之,幾乎所有台灣的大學(尤其私立大學)為了在少子化浪潮下求生存,都相同地將高等教育的內容與管理走向了商業化的模式,只要每年的招生率招好招滿,其他的什麼教學品質或學術倫理,從大學校長、教授、到學生,早就沒有人在意了。
在這樣的時代趨勢下,2014年我卸下學務長的職務,跨上一輛野狼摩托車,倉皇出走、踏上思索台灣高等教育未來的環島行旅,而且一連三年的暑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環島,為的就是去看看台灣長期被各式黨政媒體與花俏政策包裝下的真實面貌。在這三次的環島期間,我造訪了迴龍的樂生療養院、大埔的張藥局、麥寮的六輕石化廠及三座核能發電廠,曾經夜宿在富里一間廢校多年的小學校園裡、也曾在偏僻鄉道上與大卡車交錯的生死一線、對哲學系的特教導生進行了一次最遠的家庭訪問……,不訪美食、不探美景,為的就是想親自去看看這些年來我在大學的象牙塔裡錯失的、真實的、在地的台灣,彌補過去那些曾經是台灣發展重要時刻、而我卻不曾親身參與的遺憾。於是,我在東海大學誤入一群追求藝術設計的年輕人的讀書會、在玉里被一位堅持不用農藥的老農請吃一碗他最驕傲的白飯、在台東青年民宿遇見一位遠離繁華台北的年輕老闆、在大武東岸被一輪巨大月亮觸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感動,這些不同過往的行腳,讓我看見了一個我過去不曾用心體會與感受的台灣。
而這一切都要從2009年那年我因肝膿瘍住院說起。在生死關卡前徘徊了兩星期,促使了我在2011年拼裝了一輛腳踏車咖啡,在台南府城的街頭巷尾穿梭,叫賣一杯又一杯的哲學咖啡。那時的我,曾暗暗地為自己許下一個願望──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我,在未來的所有剩餘生命裡,都要真實忠於自己地去好好生活著!於是就這樣開啟了我近10年來很不一樣的人生:賣咖啡談哲學、野狼摩托車環島、搭便車徒步環島、陪好友周平教授為台灣高教與醫療的環島巡迴演講、登玉山西峰和主峰、加入台灣高教工會、開始撰文在新媒體上針砭時弊,這些都一點一滴地匯集成現在的我。許多相識30年以上的老朋友,總是說近10年來的我,跟他們原先所認識的謝青龍,有著極大的變化。是啊,那個看似溫文實則怯懦的我,在過去以美其名為修養佳、脾氣好的那個我,從來就不曾為目睹的社會不公義事發聲的我,現在已經被這個加入工會組織、批判時政、走上街頭抗議的我所取代了。
不過,真正了解我的朋友,仍會細心地發覺,那個內向羞怯的我一直都在,那些厭惡世間醜態、嚮往孤獨、渴望避世隱逸的念頭,其實從來就沒有消失過,仍一直深藏在我內心底層。直到4、5年前,我開始動筆寫這本心念已久的小說,這時我才發覺:小說真的是一個可以抒發內心渴望與發洩各種紛雜念頭的好地方。這個全新視野的新發現,提供了我一個完全無限制的思想馳騁空間(這也是我為何採用第一人稱體例寫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藉由書中主角P的視角,我終於可以大膽地說出許多內心深處潛藏已久的想法,無論它多麼天馬行空或荒誕不羈,勿須像研究論文那般的嚴謹方法,也不用如專欄文章那樣字字斟酌,更不必像政策評論須追查出處,有的只有滿腔無處發洩的念頭,從故事主角P的口中恣意迸發。P,這個我在小說中虛構出來的人物,他竟成了我最佳的代言人。
歷經5年的寫作煎熬和無數次想要放棄的掙扎,這本小說終於以現在的面貌出現在所有讀者的面前了。書名也從原先設定的「怪現象」或「現形記」之類的標題,褪變成現在的《咖啡香》。以咖啡若有似無、但又悠長綿密的餘韻,帶出在這本小說裡一位我心目中理想學者的人物T教授。他不是這個故事的主角,甚至從來沒有在故事裡真正出現過,但他卻是整個故事的核心靈魂,他就像咖啡香氣一樣,瀰漫充滿於這本小說的各個角落裡,為整個故事背景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無所不在的、無遠弗屆的想像世界。
不過,如同小說中所呈現的,這是一個橫跨三代人的大學故事,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學運作為三個時代的背景,以故事主角P作為中介,串起上一世代的T教授與下一世代S學生之間的命運共同體,藉此詮釋台灣高等教育在這三個時代背景下的流轉與變遷。如此龐大宏觀的時代遽變,以我短短20多年的學術資歷,實在不足以刻畫其全貌於萬一,惟一賴以支撐不斷寫作的內心信念,大概也僅是為了完成自己生命書寫的目的而已。
10年前在病榻上為自己訂下的生命Bucket List,現在看來似乎都一一實現了:環島、登玉山、加入高教工會、寫一本紀錄台灣高教發展的小說。如今,逐漸逼近60歲的花甲之年,退休之期不遠,但那顆為生命的精彩留下足跡的熱情與想像之心卻仍鼓動不已,從來就未曾稍減半分。雖然《咖啡香》出版在即,後續仍有諸般繁雜事務待處理,但我的心思卻早已飛至數百公里外的屏東,在那裡,一幢簡易的小木屋正在逐漸成形,屋內木作傢俱半就,屋外攀爬藤蔓無籬可依、屋前數畦菜圃待耕……。不過,這又是我人生下一個階段的故事了。
內文 : 一
「鈴~鈴~鈴~」半夜兩點,客廳傳來電話鈴響,從書房走到客廳接起電話,聽到電話那頭傳來老同學兼同事PK的聲音:「喂,P嗎?出事了,你班上的學生S出事了!」
「怎麼了?」我趕緊問。
「聽說他們一群人到立法院前抗議,被警察抓了!」PK說。
「怎麼會這樣?前幾天他們跟我說要去立法院抗議,我還鼓勵他們一番,說終於有年輕人願意站出來了。可是現在早已經是民主時代了,怎麼還會有警察抓抗議學生這種事發生!到底是什麼情況?你清楚嗎?」我問。
台灣這十多年來的低迷氣氛,早就讓我看不下去了,想當初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面對國民大會的萬年國代老賊,我們還不是齊心坐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轟他們下台。可是這幾年來,社會風氣越來越敗壞,民眾動不動就破口大罵,對許多公共議題都處在理盲的激情,而缺乏較多的思考與判斷,所以當政府高官爆貪污案時,許多民眾竟然還能被那些政客、名嘴們操作成政治迫害事件而不予追究;而當整個社會的貧富不均問題日益嚴重,10%的富人坐擁90%的資源、90%的平民爭奪10%資源的現象卻被視為常態;少子化的現象肇始於二十年前且逐年下降,可是看著這些內政部的人口出生率的統計數字,政府竟然毫無作為地虛耗二十年,任由少子化現象逐漸侵蝕社會的所有層面,從婦產科醫院一家跟著一家倒、到幼稚園越來越難經營、然後國小的就學人數逐年遞減而開始出現偏鄉廢校情事、接著是國中、高中的升學招生出現缺口、最後終於來到各大學為招生而產生的惡性競爭,而且未來眼看著就要沖擊到社會的就業人口與國家生產力了,但是政府還是完全沒有任何作為。
時常在課堂上跟同學們分析這些事情,我告訴他們:對我這種再過幾年就可以退休的老師而言,這些社會破敗的現象猶可忍受,但對他們而言,這個社會未來留給他們的,將會是一個殘破後果的嚴苛考驗,如果他們再不開始思考如何應對,那麼他們將沒有任何未來而言了。
喜幸這幾年下來,終於有一些學生聽懂我的呼籲了,也開始有一些行動,心想終於有年輕人願意站出來了。前幾天學生S說他們一些同學要去立法院抗議近日來鬧得沸沸揚揚的政府服貿黑箱事件,我也覺得應該鼓勵他們去,心想這已經是民主社會裡常見的抗議活動了,所以也沒有特別叮嚀他們要注意些什麼,誰知竟惹出這麼大的事件來。
「詳細情形我也不清楚,只是剛看一個學生在臉書上說:抗議現場已經失控了,警察現在到處在抓人,整個臉書上都已經傳開了,你怎麼還不知道?!我剛剛打了電話給一個學生問他情況,他說他親眼看到你的學生S滿臉鮮血地被兩個警察架上警車,我想事態嚴重就趕緊打電話給你了。」老同學PK知道我平時常跟這些學生混,也鼓勵學生進行社會批判,所以第一時間就打電話給我。
「那你知道S被送到那一間警局嗎?我現在馬上去看看。」我也很著急。
「不知道,我也還沒去現場了解狀況啊!」看來PK所知也不多。
「沒關係,我現在馬上到現場看看,如果場面已經趨緩了,我再看看如何善後?」我簡單換了件衣服就開車出門。
夜幕低垂,萬籟俱寂,在急駛的公路上,打開車上的收音機,希望能收聽一些關於立法院抗議現場的消息,但在這凌晨二點多的時間,似乎各家電台也還沒甦醒,只有幾個深夜的音樂性節目。切換了幾個電台,收音機突然傳來熟悉的大提琴演奏,那是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雖然心情仍處於緊蹦狀態,但這樣的悠揚樂音,還是擾動了我思緒,勾想起昨天大學死黨P2打來的電話。
「P,你知不知道T2老師住院了?」P2說。
「哦,T2老師怎麼了嗎?」T2老師,我最不願意聽到的一個名字,自從大學畢業之後,我就再沒有T2老師的消息。
「聽說是癌症。P4前幾天陪他老婆去醫院產檢,遠遠就認出T2老師,他去跟他打招呼時,T2老師好像還認不出他來。據P4的說法,T2老師那時的神情有點恍惚。當T2老師認出P4時,就好像是看見多年不見的親人一樣,眼淚一下子就滴下來了。」P2說。
「不對啊,T2老師跟P4有那麼熟嗎?」我有點不能置信地說。
「我跟你說,聽說那天T2老師是到醫院聽切片的檢查報告,醫生告訴他是肺腺癌,他一走出來看見P4就叫住他了。我想他大概是悔不當初吧!」P2說。
悔不當初?當初T2老師為了在系上爭奪主任之位,那種嘴臉我至今記憶猶新。他常在課堂上對著全班的學生,公開數落其他老師的不是,甚至鼓動幾個和他比較親近的心腹學生到其他老師的班上錄音,並把錄音送到學校高層舉發,說這些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學校及謾罵校長。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想當系主任。那時候教過我們哲學的T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學校解聘。
想起T老師,不禁心頭微微一酸。T老師是我大學生涯裡對我影響最深刻的一位老師,可惜他並沒有看到我畢業,而是比我先一步離開學校。
說起T老師,我與他的相識還滿特別的。記得是大一新生訓練的前一天,我從嘉義搭火車到台南的車上,旁邊坐著一個中年男子,只見他聚精會神地看著一本書,蹺著二郎腿一副悠哉的模樣。有些好奇:他在看什麼書?偷偷瞄了一眼,書名叫做《什麼是形上學?》,好怪的書名,我心裡馬上產生一個疑問:對哦,什麼是形上學?好笑的是,我心裡的疑問竟然就是書名。
不自覺地笑出聲來,大概是這個笑引來他的注意,他略略地側著頭看我,好像是看我在笑什麼。我有點不好意思地向他笑一笑,鼓起勇氣問他:「先生,不好意思,請問:什麼是形上學?」
「哈哈哈!原來你在笑這個啊?」他一開口的笑聲就嚇了我一跳,那笑聲就像是從丹田湧出的力道,既渾厚又爽朗。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在往後的日子裡,這個笑聲會成為我一生追尋的目標。
在他的笑聲中,我把剛才我心裡的思路歷程向他陳述了一遍,而且我還強調了「我的疑問就是書名」的巧合處。果然,他也覺得這個巧合很有趣。這時我才比較仔細地打量眼前的這個人:四十多歲模樣,在這麼熱的天氣裡還穿著長袖襯衫,領口與袖口都已洗得泛黃且稍有破損,一件西裝褲皺皺褶褶的,也不知到底多久沒熨燙過了,頭髮稍微有些散亂但鬍子倒刮得滿乾淨的,四方的臉型配上一副顯然度數不低的眼鏡……,反正整個看起來就是有點邋遢的樣子,有趣的是,他身上似乎散發著一股讀書人或是學者的氣質,所以他的邋遢似乎不會讓人產生厭煩的感覺,反倒有一種平實的親切感,或許是因為他的眼神吧,他的眼神中透顯著一種和煦的光芒,讓我感到明亮和溫暖。
以上內容節錄自《咖啡香》謝青龍◎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310.pdf
最佳賣點 : 一場教授與校方的爭鬥於焉展開,一宗教育界的司法案震動社會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