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老子注疏 | 誠品線上

帛書老子注疏

作者 元一
出版社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帛書老子注疏:◎現行《道德經》是三國王弼篡改注釋版,現在你有一個機會讀到正典的《老子》!◎《帛書老子》讓你和宇宙接上線,接收到遙遠宇宙所傳來的訊息,真正悟「道」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現行《道德經》是三國王弼篡改注釋版,現在你有一個機會讀到正典的《老子》! ◎《帛書老子》讓你和宇宙接上線,接收到遙遠宇宙所傳來的訊息,真正悟「道」。 ◎這是來自大自然和人類心靈深處的聲音,靜下來,傾聽它,它就是你本來的面目。遠離多欲,放下我執,你會發現,閱讀《老子》就像閱讀自己一樣的甜美。 ●尋找老子的真實智慧 我們現在所讀的《老子》被大量的篡改與編修,離老子的本義已經很遠了! 出自馬王堆的《帛書老子五千言》與現今的通行本差異非常之大, 但卻貼近老子無上的思想與道義,本書就帶你一起進入《帛書老子》的世界! ●解析參悟.修真明德 《帛書老子五千言》內容不僅富含老子的哲學思想, 更是一部指引修真明德者如何實踐道德的「道書」。 但該書因年代久遠,許多文字已經模糊不可考,也有很多缺漏處, 再加上書中使用了大量的修真字和古字,因此閱讀困難。 鄭元振博士,經由長期的文字考證、補漏,以及潛心修行的實煉體悟, 將《帛書老子》做有系統地逐段、逐字解析,並參悟帛書老子的「道」義, 對真正從事修行的修真明德者,本書可以起到很大的參考作用。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 www.pressstore.com.tw freereading 9786267018767.pdf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元一元一本名:鄭元振 博士 字:元一1963年出生於台灣•台南。學歷:成功大學地球科學博士(1996~1999)經歷:大學助理教授(2000~2010)現職:嗇夫•心傳園農莊主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導讀 中華傳統道統文化 華夏文明的傳承 老子生平 老子五千言 古老的《老子》出土 老子思想之謬誤 帛書甲乙本與通行本之比較 學習建議 德篇 第一章 論德 第二章 德一 第三章 聞道 第四章 道反 第五章 道生 第六章 剛柔 第七章 知止 第八章 請靚 第九章 知足 第十章 內觀 第十一章 學道 第十二章 聖治 第十三章 生死 第十四章 生養 第十五章 道母 第十六章 盜夸 第十七章 善觀 第十八章 厚德 第十九章 玄同 第二十章 治邦 第二十一章 禍福 第二十二章 長生 第二十三章 道治 第二十四章 處下 第二十五章 道注 第二十六章 大細 第二十七章 无敗 第二十八章 玄德 第二十九章 无爭 第三十章 小邦 第三十一章 无積 第三十二章 三寶 第三十三章 不爭 第三十四章 用兵 第三十五章 希貴 第三十六章 知病 第三十七章 知愛 第三十八章 敢為 第三十九章 司殺 第四十章 貴生 第四十一章 柔弱 第四十二章 天道 第四十三章 水德 第四十四章 和怨 道篇 第四十五章 論道 第四十六章 二元 第四十七章 虛實 第四十八章 道用 第四十九章 守中 第五十章 浴神 第五十一章 无私 第五十二章 治水 第五十三章 修眞 第五十四章 證道 第五十五章 有无 第五十六章 身治 第五十七章 寵辱 第五十八章 道紀 第五十九章 處世 第六十章 復命 第六十一章 道知 第六十二章 道失 第六十三章 樸素 第六十四章 食母 第六十五章 𢗘朢 第六十六章 贅行 第六十七章 反思 第六十八章 同道 第六十九章 道始 第七十章 性命 第七十一章 悟道 第七十二章 回歸 第七十三章 自然 第七十四章 不道 第七十五章 貴左 第七十六章 无名 第七十七章 久壽 第七十八章 道大 第七十九章 大象 第八十章 微明 第八十一章 自正 附錄一 帛書甲、乙本及通行本之對照 附錄二 帛書老子甲本誦讀全文

商品規格

書名 / 帛書老子注疏
作者 / 元一
簡介 / 帛書老子注疏:◎現行《道德經》是三國王弼篡改注釋版,現在你有一個機會讀到正典的《老子》!◎《帛書老子》讓你和宇宙接上線,接收到遙遠宇宙所傳來的訊息,真正悟「道」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018767
ISBN10 / 6267018768
EAN / 9786267018767
誠品26碼 / 2682110076007
頁數 / 4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余自幼喜好華麗文章,好讀古文、詩詞。年輕時也隨時下流行,跟人家學習老莊之學,好像這樣做才能稱得上有學問,實際上是自我的攀比心與虛榮心在作祟。當時我的心智尙未成熟,實在無法理解莊子的思想,總覺得莊子的言論荒誕怪異,更不用說對老子深奧的「道」義難以掌握了。
早期我們所讀的道德經版本就是王弼所注釋,廣在市面上流通的通行本。王弼所著的《道德經注》將老子五千言做了大量的篡改與編修,離老子的本義已經很遠了,所以讀起來總覺得前句接不到下句,斷斷續續的,思想、句義難以連貫,不知所云。再加上王弼依自己後天有為的智識,大量篡改了老子五千言中的許多文字,顚倒文章順序,使得老子的思想更加地扭曲、艱澀難懂。同時也由於自己還年輕,心智尙未成熟,國學基礎不夠,對修行的認知一片空白,自然無法了悟老子深奧的「道」義,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習,就此中斷。
人的生命歷程似乎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控制著,每一個人降生來到這個人世間,都有這輩子所要完成的使命與目的,猶如在我們降生來到地球之前就有一張生命藍圖一般,這條路早就安排好的。有些人選擇一條好走的路,有人卻選擇一條高難度且充滿挑戰性的人生道路。但人降生來到地球以後有了肉身,靈性體進入肉身中而被封閉了起來,從此跟來處的「本源」斷了聯繫。受到人世間各種形形色色的物質誘惑而迷失,很容易就忘了當初降生下來的「初衷」,而走岔了路。
所幸造物者一直眷顧著我們,當我們迷失而走岔路時,造物者那隻無形的手就會適時的出現,將我們導正回生命藍圖中應走的正軌。只不過這個導正過程可能不是那麼的溫柔或是那麼的舒服,有可能非常的劇烈,甚至於是慘烈,讓你大病一場,讓你出意外重傷、殘疾,讓你事業崩潰,讓你生活困頓、窮困潦倒,甚或讓你家庭破碎、妻離子散……等等。人往往在遭逢重大變故後,才會靜下來思考人生的眞諦,走回初心。這就是造物者出手如此重的原因。
一九九九年,我在成功大學拿到了地球科學博士學位,只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自然是心高氣傲、自視甚高,忘了「謙卑」這兩個字怎麼寫。隔年進入大學任教,從此走上學術之路,收入穩定,社會地位崇高,看似人生勝利組,可以高高在上一輩子。我已經忘了我是誰,我已經忘了來時路,我已經忘了此生的目的,我沉浸在看似幸福的歡愉中,我迷失了。就在此時,造物者那隻無形的手出現了,把我從高高的地方硬是給踹了下來,我的人生瞬間從頂峰摔到了谷底,這一摔有夠重的。接下來幾年,為了給兒子治病,遍尋名醫,散盡家財,家庭幾乎崩潰,自己的健康也出了大問題,最後無奈的選擇離開教職,回家種田,但最終還是沒有辦法醫治好兒子的病。在心灰意冷絕望之餘,我終於靜下來思考,我的人生到底怎麼了?從此我走入了宗教,開始修行,走上了「回家」之路的正軌。
二零一五年,在某一個機緣下獲得了一份帛書老子的考證本。在翻閱了之後,內心的激動與震撼,非言語寸管所能形容。當下似乎與宇宙接上了線,可以接收到遙遠的宇宙所傳來的訊息。
同時也想起年輕時所讀的《道德經注》通行本,比對之後才發現《帛書老子五千言》與《通行本》之內容差異非常之大,這對於重現沉寂二千多年的老子原意,似乎露出了一道曙光。
此時的我已經修行有一段的時間了,對於「道」的了解也有初步的認識,所以能夠知道《帛書老子五千言》所記載內容的嚴重性,《帛書老子五千言》的內容不僅富含老子的哲學思想,它更是一部指引修眞明德者如何實踐道德的「道書」。我如獲至寶地,以恭敬的心來閱讀它,並當下立願對《帛書老子五千言》要參悟其中深澳的「道」義,注釋成書傳承後世。但此《帛書老子五千言》,係出土文物,年代久遠,許多文字已經模糊不可考,所以有很多缺漏處,再加上書中使用了大量的修眞字,還有許多古字,這些都是增加閱讀的困難度,且《帛書老子五千言》在字裡行間中隱喻著深奧的修眞「道」義,非文字之表面字義所能表達,必須經由眞修實煉的過程才能體悟。基於此,前期我以文字的考證、補漏為工作重點,並每日誦讀全文一遍,將文字深烙在腦海中,以方便我隨時隨地,只要一有空就可以靜下來進行參悟。這個時期我已經是個專職的農夫,必須下田辛苦的工作,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但每天總是有安排一段時間,潛心地修行,並進行《帛書老子五千言》的文字考證、補漏工作。這種耕讀、修行的生活模式一直持續至今。二零一七年,我離開宗教團體,獨自過著耕讀、修行的生活,此時《帛書老子五千言》的文字考證、補漏工作大致完成,全文內容也都能深植在腦海中隨時能背誦出。開始有系統地逐段、逐字去解析、參悟帛書老子的「道」義。其實這個解析、參悟的過程並不順利,面臨到各種阻礙,困難重重。是老子的「道」義太深奧?還是自己的「道」的基礎不足?我想這些都是我無法順利解析、參悟老子「道」義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自己的修行不夠,德性不足所使然,所以我開始反求諸己,除了更加精進的每日靜坐修行功課外,更重視對自己德性的提升,時時觀照自己是否有一顆慈悲、善良、无為、无私,可以為別人付出的心,對於不良的稟性、習氣進行深層的懺悔,去除多欲與驕氣,加速淸因化業的工作,讓自己的身心都能趕快的淸淨下來。因為我知道,惟有淸淨的身心才是能否參悟老子「道」義的關鍵之所在。
二零一八年底,我面臨人生最大的困境,生命走入谷底,每天生活在暴力、恐懼的陰影中,惶惶不可終日,連安心的吃一頓飯都是一種奢侈,在面臨如此極端高壓的環境下,生命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就在身體即將崩潰之際,靈性卻開啟了一條無比的燦爛之路。在精神長期處於高壓而呈現恍惚的狀況下,人世間的一切似乎已經不存在、不重要了。此時的每日功課靜坐,很容易就能入定,靈性出離與光同在,與萬物融為一體。此時我參悟帛書老子的「道」義,有如神助,以往各種艱深難以參透的道理,現在都可以理通慧明迎刃而解。
《帛書老子注疏》能夠順利的出版問世,自然要感恩上天、老子,和宇宙虛空中眾多高等神靈、覺者,在冥冥中的加持、開示與啟發。也要感謝多位偉大的導師、先進前輩在我靈修道路上的教悔與指導。同時要特別感謝在這段艱苦期間一起伴我同行,不離不棄,給我支持,讓我有勇氣繼續活下去的好朋友,感恩你們,謝謝你們,如果沒有你們的情義相挺,我恐怕早已不在人世。
《帛書老子注疏》是一本專門為修行人所寫的書,修眞明德者讀到此書應該是知道它的輕重的。對一位眞正從事修行的修眞明德者而言,《帛書老子注疏》的內容可以起很大的參考作用。
唯「道」有層次,我的「道」只是某一個層次的「理」,離宇宙的眞理還差得遠。所以我所著的《帛書老子注疏》只是某一層次的「理」,而非宇宙眞理。本書只能對修眞明德者起參考作用,頂多是幫助修眞明德者實踐到這個層次的「理」。修眞明德者在完成這個層次的「理」的實踐後,應該將這本書的內容完全捨棄,如此「道」才能更上一層樓,繼續往前邁進,直到回歸。切勿被這本書的內容所障礙、給限制住,這不是我的本意。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華傳統道統文化
中華傳統道統文化,簡言之,乃源於七、八千年前伏羲創易經之「易道文化」,接續於四、五千年前黃帝作內經之「法道文化」,實踐於兩千五百年前老子留五千言之「德道文化」,最後由孔子的「儒家學說」傳承至今。

易道文化
相傳在遠古帝王太昊伏羲氏王天下時,有龍馬負圖出於河(黃河支流),後有神龜負文於背出於洛水,是為河圖、洛書。伏羲遂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之所得,而始作八卦,稱為伏羲八卦。
伏羲八卦所揭示的是恆常不變的道理,為先天之體,故伏羲八卦又稱為「先天八卦」。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圖象邏輯符號。《繫辭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商代末期,西伯姬昌(後世稱周文王)被暴君紂王囚於羑里(今河南淮陰之北)七年之久,在獄中推演易理,為易六十四卦繫上文辭,並根據洛書而得另一組八卦,後世稱為文王八卦,因屬後天之用,故又稱「後天八卦」。
文王之後,周公又進一步為六十四卦中之各爻繫辭,《易經》文字部分遂成為現今的內容。
及後孔子為易經注解,後人稱為《易傳》或《十翼》。兩漢以後各朝代皆有能人研究易經並做注解,以學派而言,大致上可分為「象數易學」和「義理易學」兩大流派。乃至於今,易學已經風行於世界各國,是人類高度重視的一部經典。《易經》可說是中華傳統道統文化之根源。

法道文化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多位大臣討論人體醫理與陰陽五行之關係,後世將此記述成為《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以易、醫、道三者之關係,闡釋醫學基礎原理,陰陽五行、臟象、經絡、情志、養生等理論,乃根源於易,匯同於道。《黃帝內經》闡述了由醫入道的法則。敍述了上古眞人,中古至人、聖人、賢人,能夠依循陰陽五行為規律,以天地為法,與日月同德,使形神與道相合,登眞成仙。《黃帝內經》可說是中華傳統醫學的基礎。

德道文化
兩千五百多年前,老子西出函谷關時,留下老子五千言,後世稱為《道德經》。《道德經》的主要內涵,是在探討人的性命如何與自然四時、天地陰陽五行匹配,教人調合身心,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方向。闡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指示如何從修煉身心進而與自然合其道的方法。《道德經》內含豐富的「道家易」與修煉要訣,不僅有道法還有功法。《道德經》與《易經》可以說是修眞明德的體用兩面,《易經》為體,《道德經》為用。學易而不讀《道德經》,猶如空中樓閣,華而不實,只知理而無用。若說《易經》是道的理論根源,則《道德經》可說是道的實踐。

儒家學說
與老子同一時期的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是影響中國往後兩千五百年最為主要的學術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重視修身養性,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強調三綱五常。雖然儒家講的是入世間法,但對於一個修道者而言,儒家所重視的修身養性,正是修行入道的門檻。我們這個色身帶有累世累劫以來所累積的稟性與習氣,這些稟性、習氣是造成我們身心不能淸淨的主因,身心不淸,則不能靜,不能靜則不能定,妄談入道。所以藉由儒家所強調的修身,將我們身上所累積的稟性、習氣一點一滴的淸除掉,最後達到身心淸淨,可以入道的地步。

入世出世合一之修行
入世、出世,合一不二,只談出世不重入世,其修行永遠不得其門而入;只知入世不懂
出世,凡事著相,此生修行只是枉然,死了還是輪迴。伏羲的「易道文化」,黃帝的「法道文化」,及老子的「德道文化」,皆是強調入世、出世合一的修行。老子強調修行必須「心」、「命」、「性」三修化一,即是入世、出世合一的修行。修行首重修「心」,再來煉「命」,最後圓滿「性」體。所謂修心就是修身就是修德,而這一部分正是儒家所最為重視的。雖然孔子的「儒家學說」之內涵只談入世,少了出世這一部分,但儒家所重視的修身功課,正是修行入道的門檻。此一門檻不過,欲證大道,斷無可能。

◎華夏文明的傳承
人類文明的傳承,主要靠兩大工具:文字、語言。

先論文字
漢字結構經前人分析,歸納出六大類,即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一個圖象構成一個字的獨體字。會意字和形聲字是合體字。而轉注字及假借字則是屬於文字運用的方法。雖然漢字結構可歸納出六大類,但實際上只有一類,都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最古老的象形字記載於甲骨文,亦可說漢字起源於甲骨文。甲骨文的出土,證明後人沿用的漢字的字義與前人創作漢字的本義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根據考證,「甲骨文」起源於商朝晚期。同一時期有「金文」又稱鐘鼎文亦是起源於商朝,盛行於西周。秦統一中國以前用大篆字體,統一後進行文字改革,改用小篆字體,小篆是由大篆演變而來的。漢朝通行隸書,使中國文字漸漸丟失象意,而成為一種純符號性質的文字,隸書可以說是由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一種過渡字體。楷書起源於東漢未年,魏晉以後大大流行直到現在,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標準字體,楷書幾乎已經失去了古代文字的圖形意味。
總而言之,甲骨文、金文皆是以象形為基礎,保留著前人創造古漢字的本義,小篆雖然有些變體,但大致上還能將大部分的古漢字之本義保存下來。漢代以後的隸書、楷書幾乎不見象形,只有文字符號,雖然如此,隸書、楷書仍然可與古文相通,使後世不至於與古人斷了連結。
西元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進行全面的文字改革,將繁體字(原漢字)改成簡體字,從此文字只是單純的文字符號,完全丟失去古漢字的本義,斷了人與自然的連結。所幸繁體漢字還在台灣保存了下來。

再論語言
古漢語就是河洛語。《易‧繫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上古時期的華夏民族,大多活動於現今河南,靠近黃河、洛水一帶。因此,華夏古文明就是河洛文明。所謂的古漢語就是河洛語。《老子》、《詩經》、《史記》、《漢書》、《論語》、《世說新語》等古書都是用河洛話寫出來的。東漢許慎完成第一部有系統的漢字字典《說文解字》,也是用河洛話寫的。所以古書必須用河洛話來讀,才能契合古人的真正本意。現今中國大陸所推行的「普通話」和台灣所推行的「國語」,嚴格來說是五胡亂華以後,帶進來中原的外族語言,姑且稱之為「北胡語」。用「北胡語」來讀《老子》,如何能與老子的真正本意相應呢?老子說的可是河洛話呀!

歷史上河洛語經歷了多次劫難
河洛語原本是商朝的官話,商紂為周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是最具漢人本色的語言。商、周、秦、兩漢、魏晉,都是以河洛語為官方語言,乃至往後的唐、宋亦是。
西晉末年,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等五族,趁著晉室王朝八王之亂,趁隙入侵,攻陷皇都洛陽,史稱為五胡亂華。漢族南遷建立東晉南朝政權,北方盡為胡人所統治,建立五胡十六國的北朝政權,整個北方士大夫以上階級者,都已經不會講河洛語了,只剩下少數較底層的販夫走卒還留有講河洛話。河洛語隨著晉室南遷,傳到南方保存下來。目前中國大陸的北京話,是漢語在五胡亂華以後,受到北方胡人統治,被迫改變音調的結果。
南北朝對峙了一百七十多年,終於被隋、唐所統一。唐朝的開國君主,是帶有一點胡人血統的北方漢人,將原本一字多音的河洛古音,簡化為一字一音的河洛今音,並以此為官方標準語言,開科舉士。一直傳承到宋朝,都是以河洛語為官方標準語言。元滅宋後,河洛語再次面臨浩劫,此時的河洛語流傳到東南沿海,被保存了下來。
明、清提倡八股文,束縛學子思想。清朝以北京話為官話,外國人稱為Mandarin。清代漢語與唐代漢語相比,完全走樣,不僅音調大變,漢字意義亦多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清朝大興文字獄,竄改古文典籍,更改字形,讓讀書人不認得古字,自然不識古音。此時的河洛語早已為式微,且不再是官方的標準語言,但河洛語仍然流傳在東南沿海、福建閩南一帶,此時的河洛語又稱為閩南語。清朝晚期,福建東南沿海一帶與台灣商業往來頻繁,閩南一代居民大量移民台灣,遂將閩南語帶往台灣,成為現在的台語。閩南語傳入台灣更早可推至明鄭時期及荷蘭人佔領時期。
清朝滅亡後,民國建立,國共內戰,中國再度分裂,共產黨在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國民黨敗逃台灣,建立中華民國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普通話」做為漢語通用語。同一時期,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國語」作為官方標準語言,並打壓台語。不論是「普通話」、「國語」,還是在華人世界所通稱的「華語」,都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通稱為「北胡語」。

華夏古文明之傳承在台灣
台灣保留了華夏文明的文字(繁體字)與語言(河洛語)的根本,對於傳承華夏古文明,具有絕對有利的條件,生長在台灣的華夏子孫,責無旁貸,必須一肩扛起此一重責大任,還原古德之本義,將華夏古文明傳承下來,發揚中華傳統道統文化,本著利他无我,无為之心,德施於天下,喚醒人類的良知與良能,必可撥開烏雲見月明,帶領人類找回初心、回歸本源。

◎第一章 論德

上德①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②德。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③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④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⑤也。是以大丈夫居⑥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⑦取此。
①「德」:「德」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生命能量。
②「无」:「无」是指萬物的初始狀態,是在描述萬物源出之前的階段。亦即,宇宙誕生之前,混沌初始的狀態。這種狀態是能量態,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无」與「無」通假近義。甲乙本作「无」,通行本皆作「無」。「无」是修眞異構象形表意字,其義為上通「元」始。「无」即道之象意。
③「乃」:「乃」係「扔」之河洛音。強牽引之義。《說文》:「扔,因也。從手乃聲」。
「攘臂而乃之」,舉起胳膊指使別人。甲乙本作「乃」,通行本作「扔」。(註:「因」
同「㧢」,「就」的意思。)
④「泊」:音義通「薄」(ㄅ ㄛˊ)。輕微、不厚道之義。《論衡•率性》:「稟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甲乙本作「泊」,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⑤「首」:最早、首先、開始等義。《史記•項羽本紀》:「陳涉首難,豪傑蜂起」。含有「始」的意思。甲乙本皆作「首」。通行本作「首」、「始」皆有。
⑥「居」:處於、位於等義。《孟子•離婁上》:「居下位而不獲於上」。甲乙本作
「居」,通行本作「處」。後句同。
⑦「皮」:表面、膚淺、淺薄之意。如:「皮膚之見」,指膚淺的見解。「皮相」,指外貌。「皮面」,指表面。甲本作「皮」,乙本作「罷」,通行本作「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眞正的「德」是不會在乎,其所作所為是否能獲得「德」的,一切作為都是順應自然,體道而行,无為、无私的。這種「德」是眞實的,稱為「上德」,這種人是眞正有德性的人。而「下德」的作為是隨時都在乎其所為是否能獲得「德」的,一切作為都是以獲得「德」為前提,這種人執著於「德」的表現,做了一點好事,就到處宣揚,會刻意的把德性表現得很好。這種「德」是虛幻不實的,所以說是「无德」。
註1:「无」是指他還沒有作為之前的初始狀態,換言之,「下德」之人雖然做了甚麼好事,還是等於未做好事,此即「无德」之意。
註2:「不失德」係「不時德」之河洛音。其意為,時時刻刻都想著有沒有「德」。
註3:本段甲本幾乎從缺,只遺留最後一個「德」字。據乙本補之。

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上德」的作為是无為、无私,沒有目的的,不管做了甚麼好事,也不會認為自己有做了甚麼了不起功德的事。「上仁」的作為不全然是无為、无私,是帶有目的的作為,但他也認為自己的作為沒有甚麼了不起,只是做自己該做的事。「上義」的作為是有目的的,而且是帶著某種意圖或準則在行事的。「上禮」的作為是帶有目的的,而且希望這個作為能得到對方合宜的回應,當得不到對方合宜的回應時,就以威力來逼迫對方就範。
註4:本段甲本有些缺漏,據乙本補之。通行本在:「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之後,加了一句「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此應是作者自己加的贅詞,非老子本意,因老子從不談「下
德」。甲乙本皆無此句。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所以當无形、无名的質樸「大道」失去後,聖人才會強調「无為而无以為也」的「上德」的重要。當先天淳一的「上德」也失去時,聖人才教導人們要有「為之而无以為也」的「上仁」之心。當先天本善的「上仁」之心也失去時,聖人才退一步的教導人們要遵循後天「為之而有以為也」的「上義」行事準則。當後天「宜」與「不宜」的「上義」行事準則也失去時,聖人為了維持社會最基本的秩序與運作,才制定各種合乎禮教的行為規範與法律標準。
註5:甲本用「后」,「后」字當時間副詞使用時同「後」。「后」字為「後」字的古代用法,或簡體字用法。今以現代用法「後」字修訂之,以茲跟簡體字作區別。以下同。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當人類的社會道德淪喪,淪落到必須以禮制、法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準則時,表示人們心中的「忠信」已經非常的淡薄了,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忠信」的基礎可言了。人們的作為為了符合禮制、法律規範的最低標準,就會產生一些巧智的言行,背離原本淳樸善良的心,社會的混亂就開始要發生了。
註6:甲本:「夫禮者,忠信之泊也」從缺。據乙本補之。

◎第十三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①,勭②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③生者,陵④行不辟⑤兕⑥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⑦其角,虎无所昔⑧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①「生生」:求取生存。
②「勭」:音義古同「動」(ㄉㄨㄥˋ)。乙本作「僮」,通行本作「動」。
③「執」:《說文》:「執,捕罪人也。」引申爲掌握、治理等之義,如:執政。甲乙本作「執」,通行本作「攝」。
④「陵」:丘陵。甲乙本作「陵」,通行本作「陸」。 
⑤「辟」:古同「避」。「躲」之義。甲本從缺,乙本作「辟」,通行本作「遇」。
⑥「兕」:音「似」(ㄙˋ)。如野牛而青,即古書上所說的雌犀牛。甲本作「矢」,乙本及通行本作「兕」。「矢」、「兕」,河洛音近似通假。此處以「兕」修訂之。
⑦「椯」:音「躲」(ㄉㄨㄛˇ)。以角刺之。乙本從缺,通行本作「投」。
⑧「昔」:音義通假「措」(ㄘㄨㄛˋ)。《說文》:「措,置也。」乙本從缺,通行本作「措」。此處因含修真學內證白虎,修煉「昔肌」之關鍵,故用「昔」。

出生,入死。
出而為生,入而為死,是謂出生入死。從格局中跳脫出來是生,入了這個局便是死。人從母胎生出來,入了人間這個局,吃苦受罪,在迷中耽誤了自己,那便是死。人死了以後,靈魂出離,回歸來處,自由自在,跳脫了人世間的這個局,那便是生。所以人的出生是死,死亡才是生。
註1:本段甲乙本皆有部分缺漏,相互比對並參考通行本補之。

生之徒十有三;
人從生下來到青年階段,血氣正盛,是生命力旺盛的成長階段,此階段稱為「生之徒」,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十個裡面佔有三個。
註2:本段甲乙本皆有部分缺漏,相互比對並參考通行本補之。

死之徒十有三;
人生從中年邁向老年這個階段,血氣既衰,是生命力薄弱的衰老階段,此階段稱為「死之徒」,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十個裡面佔有三個。
註3:本段甲乙本皆有部分缺漏,相互比對並參考通行本補之。

而民生生,勭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人生從青年經壯年到中年的這個階段,血氣方剛,為了生計到處拚搏賺錢,可是任何的行動都是耗損精元,朝向死亡的方向邁進。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十個裡面也佔有三個。
註4:本段通行本作:「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何以致此呢?這是因為人們為了求生存而不顧一切去拼命的緣故。但是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歸向死亡之路。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所以,能夠了解生死意涵的人,在十個當中只剩下一個了,這一個人就是善於養護自我生命的人。這樣的人行走在山地丘陵時,也不需避開犀牛、老虎之類的猛獸。行軍作戰時也不會被甲兵所傷。因為能夠了解生死意涵,善於養護生命的人,他必定是全身充滿了道光德能,處處散發著慈悲聖愛,具有聖德的人。這種人慈愛萬物,萬物也會受其感動。因此,犀牛雖然兇悍,卻不會用角去攻擊他。老虎雖然兇猛,卻也不會用爪去抓傷他。連士卒作戰用的兵器、刀械,也派不上用場。為何呢?因為「善執生者」這種人已經了脫生死,已經沒有他可死之處了,生命與天地合而為一,无生无死,這是最高境界的生死觀。

九死一生
在道家的觀念裡,人的生命歷程,男子以八為基數,女子以七為基數,共分為八個階段。男子二八以前(女子二七以前)此階段天門地戶尚未關閉,身體接受天地間道光德能的供養,是生命的昇發階段,即所謂的「生之徒」。男子七八至八八階段(48-64歲),女子七七至八七階段(42-56歲),身體裡的先天之炁幾乎消耗殆盡,是生命的歛藏階段,即所謂的「死之徒」。在這兩階段之間,男子從16-48歲,女子14-42歲,逐年地消耗體內的精元以供給身體的成長,是生命的生長階段,即所謂的「民生生」的階段。這三個階段的人在十個人當中各佔有三個,不管在哪一個階段,這九個人都是邁向死亡,因為人從一出生就是邁向死亡之路的開始。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真正了解生命的意涵,這個人從事修真明德,開啟逆向工程,返修回去,因而能永生不死。真是所謂「九死一生」啊!
人世間諸多的聲色名利、情慾迷惑、驕奢淫逸……等,都是無形的「兕虎甲兵」,稍一不慎就會引來禍害,把人引向死亡的境地。釋迦牟尼所傳的「戒、定、慧」,太上老君開示的《清靜經》,都是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真正的修真明德者,一定要斷除這些「兕虎甲兵」的危害。遣其欲、澄其心,心靜神清,才能遠離死亡之地。

以上內容節錄自《帛書老子 注疏》元一◎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018767.pdf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專為修行人所寫,心命性三修化一,修眞明德者的最佳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