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道德自我教育法
作者 | 劉紀盈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道德自我教育法:◎代理經銷:白象文化俄羅斯學者伊‧謝‧科恩研究顯示,兒童的自我形象在兒童道德自我形成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自我整個穩定 |
作者 | 劉紀盈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道德自我教育法:◎代理經銷:白象文化俄羅斯學者伊‧謝‧科恩研究顯示,兒童的自我形象在兒童道德自我形成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自我整個穩定 |
內容簡介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俄羅斯學者伊‧謝‧科恩研究顯示,兒童的自我形象在兒童道德自我形成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自我整個穩定性與他的道德理想發展穩定有密切關係。當個體自我確立牢固的自己人生觀立場以後,個體才能獲得穩定的道德自我。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書先從自我談起,讓讀者瞭解自我的功能與重要性。其次,提出道德自我的意義、功能與發展,希望每位讀者瞭解道德自我對個體的重要性。最後,筆者提供一些簡易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讀者不妨採行訓練,這將對個人的道德自我精進會有幫助。
作者介紹 劉紀盈◎學歷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後改為國民教育研究所)經歷合作國民小學級任導師4年(71學年度-74學年度)合作國民小學主計1年(75學年度-76學年度)合作國民小學生輔體衛組長5年(77學年度-81學年度)四德國民小學級任導師2年(82學年度-84學年度;82、83學年度留職停薪)社口國民小學訓導主任2年(85學年度-86學年度)協成國民小學總務主任2年(87學年度-88學年度)協成國民小學教導主任1年(89學年度)吉峰國民小學總務主任1年(90學年度)吉峰國民小學級任導師1年(91學年度)吉峰國民小學教務主任2年(92學年度-93學年度)吉峰國民小學輔導主任(94學年度)九德國民小學校長(第一、第二任)瑞城國民小學校長(第三任)九德國民小學校長(第四任、進入第五任)校長的著作:出版著作(專書):校長的會客室﹘聊聊系統理論的教養法則實用的子女教養指南文章與論文: 劉紀盈(民82)﹕略談國民小學如何推行學生休閒生活之輔導。中縣文教季刊14期。劉紀盈(民84)﹕國小輔導工作的問題與改善之道。諮商與輔導月刊115期。劉紀盈(民84)﹕國民小學輔導工作評鑑意見之調查分析-以新竹師院輔導區為例。兒童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64頁。劉紀盈(民85)﹕輔導工作評鑑功能之探討。師說月刊89期。劉紀盈(民85)﹕以家庭親屬關係來說明分數的概念。中縣文教季刊23期。
產品目錄 ◎目錄推薦序自序致謝辭第一章聊聊自我一、自我的意義二、自我的分析三、自我的功能四、自我的實現五、自我實現的典範六、第一章參考書目第二章談談道德一、道德的意義二、道德的內涵三、道德的發展四、道德的要素五、道德的主義六、道德的典範七、第二章參考書目第三章道德自我一、道德的功能二、自我的主張三、道德自我四、道德自我的典範五、第三章參考書目第四章自我教育法一、優缺點大PK二、蘇格拉底對話法三、現實治療法四、六E教學法五、文學故事方式六、議題中心教學法七、現實治療法應用實例八、第四章參考書目第五章道德自我之精選一、道德自我的重要二、道德自我教育的特徵三、道德自我教育精進之心法第五章參考書目
書名 / | 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道德自我教育法 |
---|---|
作者 / | 劉紀盈 |
簡介 / | 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道德自我教育法:◎代理經銷:白象文化俄羅斯學者伊‧謝‧科恩研究顯示,兒童的自我形象在兒童道德自我形成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自我整個穩定 |
出版社 /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4394098 |
ISBN10 / | 9574394093 |
EAN / | 9789574394098 |
誠品26碼 / | 2682096498008 |
頁數 / | 11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0.8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本人服務於教育界多年,從國小老師當到大學教授,對於教育重要議題、教育研究與發展趨勢,相當地關注,投入心力蒐集文獻,並閱讀相關的教育論著。個人發現,國內觸及「道德自我」的教育著作,相當少見。我個人的印象裏,好像只能想起已故的哲學教授,唐君毅所著的「道德自我之建立」這本書。
最近,個人有幸可先閱讀劉紀盈校長所編著「成為一個完全的人—道德自我教育法」一書,獲益良多,迫不及待地想與讀者分享心得。本書架構清楚完整,立論建基在哲學與心理學之上。作者將理論通俗化,輔以實例說明,不高談闊論,提綱絜領,讀者很快就能掌握書中之要旨。
讀者認真研讀本書後,能夠瞭解道德自我之意義、功能與發展,另可嘗試書中的自我教育法,對確立個人牢固的人生觀很有幫助,並可指導個人獲得健全的道德自我。本人極力推薦這本深具參考價值的道德教育著作,對關心道德自我教育者,或是相關的教育人員來說,它也絕對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
南投縣前教育處長與臺中教育大學教授
黃寶園博士
自序 : ◎本書的立論建立在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上。自我從古到今,一直是哲學裏重要的議題。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主張認識自我是追求智慧與道德的源頭。他最有名的話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他承認自我的無知,虛懷若谷,經由辯證對話法,瞭解事情真象,追求真理,為擁護真理而死,成為西方世界公認的智者,知德合一雙修的聖人,名留史冊,享譽哲學界數千年之久。
俄羅斯學者伊‧謝‧科恩研究顯示,兒童的自我形象在兒童道德自我形成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自我整個穩定性與他的道德理想發展穩定有密切關係。當個體自我確立牢固的自己人生觀立場以後,個體才能獲得穩定的道德自我。
基於上述哲學實例與研究結果,本書先從自我談起,讓讀者瞭解自我的功能與重要性。其次,提出道德自我的意義、功能與發展,希望每位讀者瞭解道德自我對個體的重要性。最後,筆者提供一些簡易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讀者不妨採行訓練,這將對個人的道德自我精進會有幫助。
本書與其他論及道德的書不同,它以哲學與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兼顧實例與方法,論說明白易懂,文字淺顯流暢,言簡意賅,是一本值得閱讀的道德教育書籍。
劉紀盈 謹識
一一O年八月十五日
內文 : 第一章◎聊聊自我
如果忽略自我,人生問題難免顯得空泛。
—台大哲學教授傅佩榮
在日常生活裏,偶而可以聽到人們說:「你可不可以不要這麼自我!」這句話對聽者而言,往往會產生不好的感受,因為聽者有可能將自我等同於自私或自我中心,而將你視為一個幼稚不成熟的人。
自我與自我中心是不同的概念。自我中心是二至四歲幼兒明顯的行為特徵,你問這個發展階段的小孩,他回答的話語中總是圍繞在我、我的、小明(回答者的名字)的…等,一切都以孩子自己為主體,不會考慮到他人的立場與想法,這種現象發生在我們眼中可愛的、天真的、充滿各種成長潛能的幼兒身上。
自我與自私也是不同的概念。自私不是只有發生在幼小階段而已,任何年齡層都會發生自私的現象,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有些人,在處事待人各方面樂於分享,為善不欲人知,經常捐款救濟貧病弱勢人士;有些人,吝嗇且一毛不拔,取之於人者多,而不想回饋於他人,成為一個真正自私的人。自私是一種個人的人格特質,有此特質者,往往基於利益權益,而不惜採取各種(激烈)手段爭取小我的小利,以滿足自己的私慾。自私並不全然是不妥的行為,當我們在合法合理的情境中,採取多數人認可的抗爭行動,用以申張維護我們的基本權益,這是許多民主國家常有的社會運動。
自我中心與自私的概念,作者以自身所學與經驗,予以簡要的闡釋。讀者對這二個概念,可能也有自己的解讀觀點。我提出這樣的分析,如果能引起讀者重視思考這二個概念,也是非常好的一種思想交流。在解析自我中心與自私等概念後,接著來聊聊內涵豐富、多元的自我這一概念。
一、自我的意義
自我這一個概念,從古時候到現代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希臘特爾斐神廟牆上刻著「認識你自己」的名言,這是古希臘時代探討人生奧秘的箴言。
西方倫理哲學的啟蒙導師蘇格拉底,畢生研究和強調的中心是人,是自我。在他看來,人的可貴在於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有自我反省的意識,能夠承認自己的無知,進而認識自己,探求真知成為一個愛智之人,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點。
通常人們以為最瞭解自我的是他自己本身,可是在心理學家的眼中並非如此,他們指出真正瞭解真實自我的,往往不是當事者本人。自我的真實意義多元豐富,並不是只有心理學家才研究自我。哲學家、神學家、文化人類學家以及社會學家也關注這個議題。不同領域的研究專家,對自我意義的界定,自然會有所不同,但他們強調的自我之主要特徵,應有些共通之處,可供讀者自行參酌採信。
一百多年前,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聲稱「自我是個人心理宇宙的中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自我沒有清楚地認識把握,就不可能對人類行為有完整地和深刻地理解。因此,他將「自我」下了這麼一個定義:「自我是自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為一個人者」。
臺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指出:「自我」是指我自己是一個主體,能夠意識到自己跟別人的不同,因此表現出來的行為具有自我的特色。傅教授進一步指出:如果忽略自我,人生問題難免顯得空泛。一個有負責態度的人,大概只有正視自己的生命,努力「從自我出發」。
前文提及,「自我」讓某些人聯想到一些貶義,誤認為自我是自顧自地自私自利的意味。嚴格地說起來,「自我」這個名詞是在接受西方觀念後所創出來的名詞,它不是指自己的意思。根據西方權威韋氏字典的定義,自我是指:「一個可以與他人分開的個體、一個人對自己的認定、一個人的人格及特點」。分析至此,對自我有了基本認識。自我讓個體擁有主體性,表現出與他人不同的特質,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自己;自我也讓個體能積極地去知覺、思考與被知覺、被思考,讓自己能夠看見我自己。自我使每個人都不一樣,讓世界擁有形形色色的人。
二、自我的分析
在圖書館和書店裏可以找到有關自我的著作,有些小說與詩歌也在探索自我的性質。自我領域的研究,當然不是僅有心理學家而已,社會學家、神學家、文化人類學家、人格理論研究者、哲學家等也都關注這個領域。美國華盛頓大學喬納森‧布朗教授指出:自我的研究發生類似爆炸式的增長,專門研究自我的雜誌在增多,每個月也有數十篇關於自我的論文和文章在發表,這其中有令人興奮的新見解和新發展。自我的研究可說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有擅長。在眾多的自我研究分析中,不同專家學者有不一樣的分析論述。本文無法一一詳細舉例說明,謹以作者本人立意抉擇之文獻來分析論述。
早在西元一八九O年時,美國心理學的建立者威廉‧詹姆斯在他所著的心理學原理中,指出自我包括「純粹的自我」與「經驗的自我」兩方面。純粹的自我是個體能經驗、知覺、想像、選擇、記憶和計劃的主體;經驗的自我用來指代自我中被注意、被思考或知覺的客體。舉例言之,當我說:「我看見小明」時,這個我就是指純粹的自我;當我說:「我看見我自己」時,前一個我是看的純粹自我,後一個我自己是看的經驗自我。
威廉‧詹姆斯再進一步分析,他認為自我的客體由三部分組成:
(一)物質自我:指真實的物體、身體、衣物、財產、寵物、地點等,還可簡單分為軀體的自我與軀體外自我的所有物兩大類。
(二)社會自我:指我們所擁有的各種社會地位和我們所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在不同社會情境中,我們就會有不同的社會自我。
(三)精神自我:指個人的特性而言,如一個人的態度、動機、能力、興趣、特質等內部的心理品質。
假設甲乙兩位同學在物理科考試上都得70分,甲同學可能不滿意,因為他覺得應該可以考80分的;乙同學卻可能很滿意,因為60分他就滿足了。同樣的一個考試結果,兩位同學的自我情緒反應卻截然相反。這正如現象學學說所指,人們對事件的反應並不只有取決於事件本身,人們賦予事件的意義更深地影響人們的自我感受和自我概念。喬納森‧布朗教授研究自我超過了30多年,也完成了「自我」專書的著作。他從自我感受和自我觀念影響方面,區分出四種自我類型:
(一)可達自我:這類自我是可以實現的可能自我。個體本身擁有潛能,只要努力、認真學習,就可達到他想要或能夠成為的自我。
(二)理想自我:這類自我是理想的、崇高的、光輝的自我觀念,如:我夢想成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類自我意象對多數人而言,可能只是幻想而已。
(三)應為自我:這類自我是我們應該成為的或扮演的自我,如:一位已婚婦女,他感到有責任成為〝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
(四)不欲自我:這類自我是人們害怕或不想成為的自我,如:人們害怕成為〝商場上的失敗者〞、〝情場上的失意者〞或〝家族的敗家子〞。
國內學者張春興教授指出,構成自我觀念的客體我並非只有一個。有的心理學家也認為,清楚地說明整個人格結構的內涵,須有六個我的看法:(1)實際的我,(2)自己眼中的我,(3)別人眼中的我,(4)自覺別人眼中的我,(5)自己心中的我,(6)自覺別人心中的我。
學者依不同專長領域進行自我分析研究,得出各種不同的自我內涵分類。有學者將各種分類統整成簡明、清楚的說法,他們指出自我有主體我(即純粹自我)與客體我(即經驗自我)之分。主體我是行動者,屬於「我行」的部分;客體我是反省者,屬於「我知」的部分。
三、自我的功能
根據自我的分析探究結果,我們不妨說一個人實際上可能有多個「自我」,這種說法是指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形象。在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中也指出,自我是極為複雜的,有時是統整一致的,有時卻是相互矛盾或捉摸不定,並將此現象稱之為「自我複雜度」。
自我使個體能夠意識到自己跟別人的不同,因此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具有自我特色的。我們不妨說自我決定了你之所以為你!自我也決定了:你認為自己是什麼,你在做什麼,以及你能變成什麼!學者威爾斯指出,自我是學習來的,不是繼承而得的。從生命的最初期,人們就開始累積有關自己和世界的資料。人們成長的背景、經驗與學習內容不同,因此,人們的自我結構是複雜的,各個都不相同。
自我的複雜度形成了獨特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存在區辨他們不同的特徵。因此,自我的種種不同功能,造成各具特徵、各有差異的個體。
學者喬納森‧布朗長期研究自我,他統整提出自我的六項功能為:(一)有助於我們區分自己與其他人或物;(二)具有動機和意志功能;(三)帶給我們連續感和統一感;(四)具有重要的認知功能;(五)會引導人們的行為;(六)具有動機功能。
美國學者奧爾波特有鑑於多數心理學者對自我(ego或self)名稱賦予的意義不盡相同,容易產生混淆,於是他另創一個新詞「Proprium」,黃堅厚教授將之譯為「統我」。奧爾波特的統我具有八種功能:(一)能體察自己身體的存在;(二)產生自我的認定;(三)表現出自尊心;(四)察見出自我是不斷延伸的;(五)自我形象的出現;(六)成為有理性的因應者;(七)個人目標的出現;(八)自我覺知的出現。
哲學教授吳怡談及責任感中的自我時,他指出責任感自我須:(一)能面對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二)能承擔一切;(三)須任重道遠,從自我的成人做起,而達到大我的成物。
在討論自我的功能時,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論說。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教授從自我心理學角度,將自我功能統整成為:(一)具有自我意識的功能,自我使個體在認知與行動時,隨時能與自己相參照,讓個體的行為一致,並能知覺意義;(二)具有自我維護的功能,自我會維持本身結構的穩定與統整;(三)具有自我肯定的功能,自我具有加強自己對個人價值知覺的作用;(四)自我實現的功能,自我能使個體展現內在的潛能,使自己成為真正所要成為的自己。
四、自我的實現
人為萬物之靈,人類在各方面的表現,遠遠超乎一般動物,並且建立了高度進步文明的社會。人類與動物的不同,不僅呈現在生理、心理層面,連我們想像得到的地方,動物與人類都有顯著的不同。傅佩榮教授指出,一般的動物只有意識,所以天冷天熱,肚子飽肚子餓,會有感覺、反應。但是動物沒有自我意識,牠本身無法去思考「我」這樣的一個生命體,不知要如何安排牠的生活。動物不會意識到牠自己是某一種動物,因為牠的意識無法形成自我。人類則大不相同,不僅有自我意識,還會自我反省、自我觀照、把自己當作觀察思考的對象,如此一來,自己不但是主體,同時也是客體,這樣就形成了人類的自我結構。
人類的自我經研究可統整出具有意識、維護、肯定增強、實現等四項功能。自我功能發揮愈完整的個體,他的人格將會愈高尚,心身方面將會愈健康;自我功能愈不彰的個體,在人格、心身各方面愈不健全。嚴重時,個體也有可能產生自殺或是自我毀滅的不幸行為。
最佳賣點 : 本書與其他論及道德的書不同,它以哲學與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兼顧實例與方法,論說明白易懂,文字淺顯流暢,言簡意賅,是一本值得閱讀的道德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