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華語
作者 | 陳振宇/ 主編; 王贊譽/ 林素菁 |
---|---|
出版社 |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六藝華語:本書特色1.華語教學界第一本導入「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精神的教材。各單元皆設定有「內容」、「認知」、「溝通」、「文化」目標,引導教學者在課堂上採 |
作者 | 陳振宇/ 主編; 王贊譽/ 林素菁 |
---|---|
出版社 |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六藝華語:本書特色1.華語教學界第一本導入「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精神的教材。各單元皆設定有「內容」、「認知」、「溝通」、「文化」目標,引導教學者在課堂上採 |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1. 華語教學界第一本導入「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精神的教材。各單元皆設定有「內容」、「認知」、「溝通」、「文化」目標,引導教學者在課堂上採取多焦點的「全人式教學」。 2. 以現代教育視角,帶領學習者認識華人文化的內涵。從建構和諧關係、培養美學共感、鍛鍊技能和毅力、磨練操作力和環境適應力、養成讀寫能力、訓練理性思維等面向,與華人世界建立多元連結。 3. 教材以六藝作為文化框架,以有意義的內容驅動真實的語言學習。教材中的合作學習活動強調即學即用,推動學習者運用語言四技,進行不同層次的認知思考,啟動跨文化交流。 本教材所有單元皆曾實施於課堂,具可操作性。適用於華語正規課、短期營隊,或主題式教學。(建議使用級別:CEFR-B1)
作者介紹 陳振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目前為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系研究講座,曾任該校國際與社會科學院院長、華語文教學系主任、國語教學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心理學系主任,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擔任過中華心理學刊主編、華語文教學研究主編、臺灣華語教學研究特約主編,也是數個國際一流期刊的編輯委員。專長為認知心理學,研究主要關注語言的處理機轉及其與認知的關係,兼及非語言的人造器物對認知的影響。理論觀點兼顧物理機械觀與社會文化生態觀。近年來除了提出二語習得的多面向觀點,也積極探討與闡述「內容語言整合學習」的教學理論,並應用於華語教學的實務上。聯繫窗口:psyjyc@ntnu.edu.tw王贊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系博士後研究員、兼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及專長為: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語言習得、華語文教學與師資培育。曾任臺師大華語系兼任講師,世新、政大、淡江華語中心教師,僑委會海外華文教師研習會講座,亦曾獲選傅爾布萊特(Fulbright)教師赴美進修暨協助華語教學獎助計畫,實務經驗豐富。作者的教育理念和CLIL所強調的多元、整合的精神十分接近,近年積極投入華語CLIL師資培訓及教材研發,參與華語文產業創新。作者認為每堂華語課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結晶,希望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創造出深刻的感動。聯繫窗口:pinktsan@gmail.com林素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博士候選人,畢業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現任於靜宜大學國際學院,擔任國際生華語課程與華語文教學學程講師。作者曾獲教育部選派至美國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東亞系(2011-2013),以及麻州知名學府聖十字學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外國語文學系(2007-2008)擔任華語講師,並曾受臺灣僑委會與明愛會委派至泰國北部協助華語教育推展。作者樂於創新,勇於接受挑戰,積極投入「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模式之課程研發。近兩年連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於課堂中實踐以「內容」為取向之華語教學。聯繫窗口:lsuejing@gmail.com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李振清 I 推薦序 賴明德 V 編者序 VII 作者序 XIII 《六藝華語》教材結構暨使用建議 1 六藝新解:傳統六藝的現代教育詮釋 5 【禮篇】建立和諧關係 7 單元一:參加社團 8 單元二:夢想 24 單元三:孔夫子的自我介紹 39 單元四: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53 【樂篇】培養和諧關係所需的美學共感 67 單元五:布袋戲 68 單元六:動手玩黏土 81 【射篇】鍛鍊求生的技能與毅力 97 單元七:有趣的古代射箭比賽—投壺 98 【御篇】磨練駕馭工具的操作力和環境適應力 111 單元八:臺北城的歷史 112 【書篇】養成讀寫能力 127 單元九:字如其人 128 單元十:書法家小故事 140 【數篇】訓練科學理性的思維 153 單元十一:當珍珠遇見奶茶 154 單元十二:你今天抓寶了嗎? 173
書名 / | 六藝華語 |
---|---|
作者 / | 陳振宇 主編; 王贊譽 林素菁 |
簡介 / | 六藝華語:本書特色1.華語教學界第一本導入「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精神的教材。各單元皆設定有「內容」、「認知」、「溝通」、「文化」目標,引導教學者在課堂上採 |
出版社 / |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261689 |
ISBN10 / | 9865261685 |
EAN / | 9789865261689 |
誠品26碼 / | 2682161689003 |
頁數 / | 20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作者序
孔子曾對君子的養成提出了以下的建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是要君子能掌握並穿梭悠遊於六藝之間,陶冶性格,從而融入社會。華人典籍中所描述的君子養成之道,記錄的是一個人正式進入社會前所受的各種薰陶和訓練。將這段話以現代教育視角來詮釋,是一個人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學習和涉入,而和目標群體形成多面的串聯,這和現代教育中所倡議的「全人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不論作為語言老師或語言學習者,教與學的經驗都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能找到和目標語社群的接點,這些連結將會自然地帶來互動的需求,他們的語言學習也就水到渠成。這也推動我們思考:既然語言是一種可能的橋接途徑,那麼,在學習操作「語言」這個橋接器的時候,是不是也能挑戰使用語言來學習各種各樣的內容呢?
《六藝華語》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逐漸醞釀而成的。「六藝」(Six Talents),就是六種不同類型的才能。我們希望跳脫語言教學在內容方面的常見設定,提供學習者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讓他們使用華語進行多方面的探索。這些探索提供了學習者觸及古今華人社群的機會,用另一種方式實踐孔子的「游於藝」,最終的目標是建立自身和華人社群的連結。但我們更希望所有的學習者不僅要能夠自如地操作「華語」這個橋接器,更能夠成為獨一無二的「橋接者」。我們希望學習者在接觸華人文化的過程中,仍要不斷反思、找尋母文化中的價值核心,也更加理解自己。最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讓自己穿梭悠遊於兩種不同的文化群體中,成為無可取代的文化媒介者和融合體。
2017年的春天,王贊育、林素菁、林書宇在陳振宇教授的指導下,開始了每週寫作和討論的教學創作實驗。第一版的《六藝華語》成稿於2017年的6月。很幸運地在臺師大國語中心教務組方淑華組長的協助下,獲得了操作的機會,將該版內容作為國語中心夏日華語學院的分級課程教材之一。使用後,學生和家長都給予了相當正面的回應,也收到來自國語中心資深教師和授課老師的建議和回饋,這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因此素菁和贊育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持續編寫擴增內容,並修改調整設計。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六藝華語》分別成稿於2018年6月和2019年6月,並再度獲得臺師大國語中心的支持,將這些材料帶入教學現場,取得了寶貴的操作經驗和使用回饋。
本次將前三版累積下來的材料改編,集結成冊,套用語言教材常見的版式構成,作為試用版。以六藝作為本教材的主軸,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共六篇,每篇各以一個以上的單元來呈現我們對傳統六藝的現代探索。其中,〈臺北城的歷史〉及〈書法家小故事〉兩課,其主內容來自於林書宇於第一版材料的發想。後面幾版當中,為了配合整體規畫,我們保留了當初的內容精神,重新編寫,而形成現在的版本。
回想編寫這份教材的過程,最大的收穫在於推動我們時時挑戰自己對於「學語言」和「教語言」既有的理解和經驗。透過理論思考、教材創作和教學實踐這三方面的交替檢視,我們在「學語言」和「教語言」的概念上也不斷產生質變,教材的內容和樣貌也因此經歷多次大幅地修改。這份教材目前的樣貌,相對於理想中的教材產品,仍只能稱為一個未經打磨的粗胚。但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我們試圖在理論思考和教學操作間尋找平衡點的情況。
教材中或仍有許多不完美、思慮未盡之處,但透過發行此教材, 期待能蒐集到更多使用《六藝華語》的回饋和建議,作為往後重新雕塑、打磨此一粗胚的指引,還望同業先進不吝賜教。
王贊育、林素菁
2021年秋
最佳賣點 : 本教材所有單元皆曾實施於課堂,具可操作性。適用於華語正規課、短期營隊,或主題式教學。(建議使用級別:CEFR-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