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兒年代: 跟父母聊鬱, 幫孩子療鬱, 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 | 誠品線上

子どものうつがわかる本 早く気づいてしっかり治す

作者 下山晴彦
出版社 我識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鬱兒年代: 跟父母聊鬱, 幫孩子療鬱, 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疫情時代下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調查,成人因為疫情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疫情時代下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調查, 成人因為疫情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在短短四個月增加53%;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調查報告, 疫情期間,憂鬱症與焦慮症的發病率比之前同期增長許多, 甚至有13.3%的人因疫情造成的壓力、情緒而開始濫用藥物; 10.7%的人曾考慮自殺…… 大人都這樣了,更何況是抗壓性、自主性更低的小孩呢?! 純真可愛的兒童也有憂鬱症? 根據衛福部統計, 臺灣每年有約6千名的孩童因憂鬱症住院治療; 另一份全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 近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 自殺是12-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 這些驚人的數據,讓我們不得不正視: 我們正處於「鬱兒年代」。 本該是孩子最燦爛的年華,卻讓父母遭受最心痛的損失, 而這份遺憾,絕對可以透過早期發現來避免。 身為父母的你,如何及早發現孩子的憂鬱,陪伴他一起快樂成長? ▍不友善的環境,加速兒童憂鬱症蔓延 憂鬱症的病因在於「身心」與「環境」兩大因素,而現下我們身處的環境,對於情緒並不友善:變化快速、不停地在適應環境、網路霸凌、販賣恐懼……,讓人們隨時處於被威脅的狀態,數據告訴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愈來愈多大人已被影響,導致憂鬱症患者數量逐年提高。然而,被影響的何止大人,「鬱兒年代」的來臨,更是我們該關心的一塊。 ▍努力的乖孩子也容易憂鬱 有學說認為,先天的氣質和個性是造成憂鬱症的一個原因。「認真、有強烈責任心和正義感、完美主義」,以及「認真、守秩序、喜歡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是憂鬱症好發的性格。愈是努力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乖寶寶),就愈容易得憂鬱症!這種認真努力的孩子大都不太會轉換心情,且會為了與人保持良好關係而勉強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壓力,消耗身心的能量,導致他們為了一點小事就會陷入憂鬱情緒中。 ▍從小就發現,憂鬱會不見 根據下山教授多年的臨床經驗與研究,許多大齡孩童或成人的憂鬱症,在幼兒時期已有輕度傾向,若能在憂鬱傾向出現時,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是可以改變某些因天生氣質、或思考習慣而導致的憂鬱症,在未來成長與成年後,復發機率大為下降,但可惜的是,大多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孩兒的憂鬱傾向,因為幼兒的憂鬱徵兆與大人極為不同,容易誤以為在鬧脾氣,但孩子只是不懂如何用言語表達情緒。 ▍寶寶心裡苦,寶寶不知道怎麼說…… 各國研究顯示,某些青少年的「叛逆」行為,其實是憂鬱症狀的展現,他們「找不到人可以說」,於是用激烈的行為表達,那更低幼年齡的兒童呢?他們的憂鬱是「不知如何說」,因為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尚不成熟,而更難以判斷是否為憂鬱症,往往透過身體不適的症狀來展現。 如果國小的孩子有以下情況,並持續兩週以上,需要加以觀察是否疑有憂鬱症: □ 常常喊肚子痛、嘔吐,或其他的生理不適狀況,但醫生檢查後找不到病因 □ 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有攻擊性 □ 沒有食慾,而且持續了兩週以上 □ 突然哭泣,或嬰兒化 □ 晚上睡不著,或早上起不來,且容易疲倦 □ 對事物興趣減退、無精打采 □ 不想上學、只想待在家 □ 突然的學業退步,可能是因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 國中生(國一到國三)的憂鬱症,「拒絕上學」會演變成「繭居族」,「有攻擊性」則會變成「有暴力傾向」,最糟的情況,有的孩子甚至會想不開,採取「自傷」和「自殺」等極端行為。 ▍十歲後,確診憂鬱症的案例急速增加 台大高淑芬教授曾針對臺灣國中生隨機抽樣調查,發現憂鬱症比例在國一到國三分別是0.7%、2.6%、4.8%。作者也認為,因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逐步邁入青春期、加上某些未被治療的發展遲緩個案,若大人沒發現孩子在幼年時期就有的憂鬱和發展遲緩,使得症狀惡化、複雜化的機率就大為提高! ▍適當陪伴是康復的基礎,父母不要過於自責 孩子罹患憂鬱症的原因,除了天生的特質以外,有不少跟父母相關的因素,例如家族成員間的不睦、搬家、被責備等等,有些父母在得知原因後,會因自責而陷入憂鬱情緒中。當然,反省後調整做法是需要的,像是平時夫妻會吵架,或是對孩子過度責備的家長,但不要過於自責,讓孩子每天看見父母苦惱的模樣,覺得是自己的錯,可能反而使得憂鬱症狀惡化。 這本《鬱兒年代》, 由日本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下山晴彥編著, 集結多年的臨床資訊,分析並歸結應對方式, 希望讓父母正視「孩童也可能罹患憂鬱症」, 並傳達正確的憂鬱症知識,進而及早發現積極面對。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知名企業講師 洪震宇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知名醫師/身心靈暢銷書作家 許瑞云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 受憂鬱症所苦的青少年,真的不少!他們亟需被正確理解。而身旁的師長,也需要充足的知識,以陪伴和支持這些受苦的靈魂。這本書淺顯易讀、資訊充分,極力推薦!____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當「憂鬱」被了解了之後,反而能成為親子間的一扇窗,讓愛個溝通更順暢。____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下山晴彥1957年出生於靜岡縣。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主任教授。曾任東京大學學生相談室心理輔導師、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助教、東京工業大學保健管理中心講師、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謝菲爾德大學客座研究員。目前任職於東京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主任、臨床心理學主任教授。日本臨床心理學家資格認證協會臨床心理學家。2010年起在自己的研究室開始實施「孩童和青少年的『憂鬱』認知行動療法計畫」。2012年開始從事進行東京認知行動療法和東京發展˙家族商談中心的設立。專業領域精神障礙(主要是焦慮症和情緒障礙)的認知行為療法。支持解決家庭和夫妻問題。支持憂鬱症重返工作。支持解決青少年與青年對學校拒絕和冷漠的問題(初中高中到大學生)。了解發育障礙和家庭支持。Mio熱愛閱讀,喜歡日文,享受一個人在家的時光。立志成為全職譯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者序 推薦序 作者序 第1章 鬱兒年代——聽見孩兒說不出口的憂鬱 現狀1─兒童也會罹患憂鬱症,已是世界共識 現狀2─高達13%的國中小生有憂鬱症傾向 觀念1─若不理會輕度憂鬱,將容易隨年紀增長而加重 觀念2─要注意持續兩週以上的鬱悶情緒 觀念3─憂鬱症會影響思考、情緒、身體及社交生活 觀念4─了解憂鬱症的病程演變 徵兆1─憂鬱症的七大核心症狀 徵兆2─常有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症狀 徵兆3─國小低年級孩童的憂鬱像在鬧脾氣 徵兆4─國小高年級孩童開始有問題行為 徵兆5─國中孩子的問題行為更激烈 【集中關注】孩子的憂鬱症與自殺的關聯性 【專欄】用於憂鬱症診斷的DSM-5準則 第2章 我的孩子為何憂鬱?——憂鬱症的原因,與容易憂鬱的體質概要─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導致 身心因素1─發展遲緩兒易罹患憂鬱症 身心因素2─被父母責備、被朋友排擠而罹患憂鬱症 身心因素3─先天氣質與個性所帶來的影響 環境因素1─家庭問題影響孩子情緒 環境因素2─在學校的問題會對憂鬱症造成影響 環境因素3─搬家、災害或意外所帶來的打擊會引發憂鬱 大腦與藥物因素1─因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作用而引起憂鬱? 大腦與藥物因素2─ 因長期住院或藥物副作用而罹患憂鬱症 【集中關注】青春期的身心不平衡轉為憂鬱 【專欄】憂鬱症的孩子容易併發不安症候群 第3章 孩子憂鬱了怎麼辦?——從疑似、確診、到康復的過程 Step1諮商:孩子可能得了憂鬱症時,要尋求諮商 Step2診斷:到醫院或心理諮商所就診 Step3治療:三種基本療法─休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 休養階段1:以恢復身心活力為首要 休養階段2:了解康復之路有起伏並持續休養 心理治療1:以同理對話來改善憂鬱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2:科學證實有效的「認知行為治療」 藥物治療1:醫師所用的抗憂鬱劑 藥物治療2:從對副作用及藥效的疑問,到脫離藥物 【專欄】如何跟發展遲緩兒說話 第4章 改善憂鬱體質——從小開始調整認知與行為 基本原則1─調整扭曲的認知來解決問題行為 基本原則2─與心理師建立信任關係 基本原則3─以康復為目標,規劃面談療程 實踐階段1─和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實踐階段2─掌握問題,研究對策 實踐階段3─促使孩子有靈活的認知與行動 實踐階段4─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實踐階段5─追蹤:檢視有無復發徵兆 【案例解析】認知行為治療的孩子個案 第5章 陪伴鬱兒,有效癒兒 須知1─父母想法改變能預防孩子憂鬱 須知2─憂鬱症孩子的父母要注意言行 須知3─父母不要過於自責 須知4─大家一起幫助孩子走過憂鬱症 【專欄】可進行心理評估與治療的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 【附錄】憂鬱症服務機構與團體

商品規格

書名 / 鬱兒年代: 跟父母聊鬱, 幫孩子療鬱, 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
作者 / 下山晴彦
簡介 / 鬱兒年代: 跟父母聊鬱, 幫孩子療鬱, 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疫情時代下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調查,成人因為疫情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
出版社 / 我識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166686
ISBN10 / 9866166686
EAN / 9789866166686
誠品26碼 / 2682077714004
頁數 / 13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3X20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憂鬱症是世衛組織預估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健康三大殺手之一,全球男性終其一生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12%,女性則為20%。對成年人來說,「憂鬱症」已經不是新鮮話題,身邊難免會有親友正面臨這類困擾。而要提醒大人們注意的是兒童憂鬱症的症狀與傾向。國小孩子因為還不知道如何用言語表達心裡感受,只能透過哭鬧、發脾氣或身體某部位不舒服來反映感覺。而往往因為查不出生理的問題,讓大人誤會是孩子在鬧脾氣,有時反而造成反效果。
在眾多身心症狀中,憂鬱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進行配套的身心科與諮商治療,其實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恢復正常生活的。在我諮商實務中,常會發現,處於憂鬱狀態的成人,很多起源往往從國小、國中時,就開始有適應不良現象或事件,當下沒有被妥當處理好,愈往後就愈滾愈大,造成高中、大學、就業階段時的憂鬱。而國小的不適應與壓力,嚴重的,往往在五、六年級或升上國中後,開始爆發,造成蹺家、拒學、自我傷害、自殺等外顯行為現象。
《鬱兒年代》是一本跟父母聊憂鬱、陪孩子治療憂鬱的好書。作者是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下山晴彥,有豐富研究與實務經驗。這本書是根據多年臨床研究而總結的報告,包含7~15歲孩童的憂鬱狀態該如何判別、孩子為何罹患憂鬱症、該如何積極面對憂鬱治療、以及父母該如何陪伴憂鬱症的孩子。
我很喜歡也推薦這本書,目前坊間極少談論兒童憂鬱症狀的書,兒童的憂鬱現象也很容易被忽略。兒童期是每個人自我價值與人格發展的關鍵期,若身邊大人沒有及時發現與陪伴處理,憂鬱程度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重,甚至也容易造成人格發展的損害。這絕對是需要家長們關注與了解的議題。
《鬱兒年代》中的統計數據,主要是日本當地的研究數據;而根據一份「臺灣地區兒童憂鬱流行率之調查研究」,抽樣北、中、南、東共21所國小、三至六年級兒童共2千多名為受試對象,發現24%孩子疑似有憂鬱症狀,其中4.2%的兒童疑似有重度憂鬱(張高賓等,2007)。該研究也發現,父母親管教若是太放任、或孩童對學業成績不滿意或挫折、社經地位弱勢等,也都會導致憂鬱傾向較高,呼應作者書中提到的幾點造成憂鬱的原因。更多細節,大家可從書中再詳細閱讀。
引用這些過去的研究數字,只是想讓臺灣的家長們知道,兒童憂鬱現象已經是您需要關注與了解的,愈早發現,愈能尋求專業身心科醫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協同陪伴,讓孩子能趁早走出憂鬱陰霾。衷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幸福童年,每個家庭都美滿平安。
諮商心理師 洪震宇於台北 2021.5.19
--------
受憂鬱症所苦的青少年,真的不少!他們亟需被正確理解。而身旁的師長,也需要充足的知識,以陪伴和支持這些受苦的靈魂。這本書淺顯易懂、資訊充分,極力推薦!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
當「憂鬱」被了解了之後,反而能成為親子間的一扇窗,讓愛的溝通更順暢。
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試閱文字

自序 : 「小孩也會得憂鬱症喔!?」
聽到此一事實,大多數的人都會表示驚訝:「什麼?我以為只有大人才會得憂鬱症呢!」
在世界上,人們對小孩的普遍印象就是活潑好動、天真無邪,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少人能想像得到孩子沒精神又消沉的模樣。
即使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如此。為人父母的人很難相信小孩也會得憂鬱症,更別說是自己的寶貝孩子了,做家長的其實都不太願相信自己的小孩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
然而,研究已經證實了兒少憂鬱症的存在,而且日本所進行的一項調查更顯示,有7.8%的小學生和22.8%的國中生有憂鬱症的傾向。
我很希望那些不承認孩子有憂鬱症問題的家長,務必要改掉原本的觀念,因為若孩子得了憂鬱症,且家長沒發現的話,病情會隨著孩子成長而逐漸加重,最糟的情況還可能演變成自殺的悲劇。
這本《鬱兒年代》,就是為了避免這類不幸事件發生,才特別為了家長(尤其是父母)編寫而成的。
《鬱兒年代》的核心概念為「理解孩子的憂鬱,提早發現確實治療」,是聚焦在7歲至15歲孩子的憂鬱症問題編寫而成的。書中文字淺顯易懂,內容囊括了許多資訊,包含憂鬱症的概要、容易忽略孩子特有的憂鬱症徵兆、憂鬱症的各種原因、「認知行為治療」等療法,以及在康復的路上家人需要先知道的事……等。期盼各位能讀這本書。

下山晴彥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疫情時代,在家防疫是常態,
父母小孩一起關在家,
不只家長崩潰,小孩更充滿壓力!
不能在公園奔跑、不能外出享受陽光、不能盡情玩樂……
不能去學校上課、不能和朋友玩耍……
就算復課了,生活也已變得不同,
不安與恐懼仍深植孩子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