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之所在: 瘋人院、精神病院到治療型社區, 一段顛覆想像的三百年精神醫學史及未來 | 誠品線上

This Way Madness Lies: The Asylum And Beyond

作者 Mike Jay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瘋狂之所在: 瘋人院、精神病院到治療型社區, 一段顛覆想像的三百年精神醫學史及未來:世界,有如一座巨大的瘋人院 人類有多麼讚頌理智,就有多麼害怕瘋狂。然而,瘋狂無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世界,有 如 一 座 巨 大 的 瘋 人 院 人類有多麼讚頌理智,就有多麼害怕瘋狂。 然而,瘋狂無所不在。 ▎本書特色 ▎ ◆ 全彩硬殼精裝,收錄逾六百幀關於十八世紀以來精神病院的珍貴插圖、照片、繪畫,以及當代病患藝術家的驚人創作。 ◆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選書 ◆ 廖偉翔(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服務研究碩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審訂。 ◆ 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人社院院長)、宋文里(國立清華大學榮退教授,輔大心理系兼任教授)、巫毓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張子午(《報導者》記者)、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陳嘉新(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聶永真(設計師)◎齊聲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內容簡介 ▎ 他們說我瘋了,我說他們才瘋, 可惜啊,他們人多勢眾! 一部從對抗、治療到與瘋狂共存的醫學史 × 一段由精神疾患所串連的藝術史 ◆◇◆◇◆◇◆◇ 18世紀│瘋人院的存在,是為了把精神異常者隔絕於社會之外 19世紀│收容所強調人道對待與宗教慰藉,期盼瘋人能重拾理性 20世紀│精神病院崛起,以生物醫學為基礎的療法蔚為主流 21世紀│後收容所時代來臨,諮商系統、身心靈療法結合處方藥物,帶來巨大的商機,卻也成為精神疾病大爆發的時代 ──接下來,等在前方的會是什麼? 我們愈想使用黑白分明的準則定義瘋狂, 瘋狂與正常之間的界線就愈難固定。 「精神疾病」實乃一段巨大光譜,廣納千萬種生命境遇,無一相同。 《瘋狂之所在》為英國倫敦衛爾康博物館「瘋人院:精神病患收容所與其外」的展覽成果,其宗旨在於叩問「瘋狂」與「收容所」的歷史與轉變,以及這兩個詞彙在當代所激盪出的迴響。本書以英國伯利恆皇家醫院之沿革為經,以精神醫學的實踐與修正為緯,細膩爬梳18世紀以來,以歐美為主要場域的精神治療機構如何演變至今,相較於過去,社會大眾面對瘋狂與精神疾病的態度又有何異同,及其未來展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麥可‧傑伊作家、策展人,也是倫敦大學學院健康人文中心的研究合作夥伴,以及伯利恆藝術與歷史收藏品的公證人。其著作廣泛涉及科學、醫學與人類心智的文化歷史,包括《深刻影響人類世界的機器》(The Influencing Machine),探討十八世紀英國茶商兼藝術家詹姆斯‧提利‧馬修斯(James Tilly Matthews)囚禁於瘋人院的歷史,以及《高等社會:改變歷史與文化的精神藥物》(High Society: Mind Altering Drugs in History and Culture)。他經常在《倫敦書評》與《華爾街週刊》發表評論。《瘋狂之所在:瘋人院、精神病院到治療型社區,一段顛覆想像的三百年精神醫學史及未來》為「瘋人院:精神病患收容所與其外」展覽後的出版作品。作者個人網頁:mikejay.net廖偉翔;林曉欽;林薩寶姓名:廖偉翔【審訂】廖偉翔 醫師台南人,成功大學醫學系畢業、政治系輔系。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服務研究碩士。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不分科住院醫師,現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合著有《島國關賤字》,譯作有《精神病大流行》與《在懸崖邊緣,接住你》。姓名:林曉欽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專職譯者,興趣是人文、政治、歷史與經典文學,也喜歡科幻、懸疑與科普題材,譯作包括《人類的故事》、《飄》、《列寧的墳墓》、《聖母峰之死》、《債的歷史》、《解開死亡謎團的206塊拼圖》、《停屍間的死亡人生》與《歡迎來到夜谷》、《太空的六場葬禮》等書。姓名:林薩寶中興大學外文系畢業,出版社編輯,兼職譯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章 18世紀 瘋人院(the mad house) 第二章 19世紀 精神病患收容所(the lunatic asylum) 第三章 20世紀 精神病院(the mental hospital) 第四章 21世紀 精神病院之外(beyond asylum) 資料出處與延伸閱讀 索引 插圖出處 致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瘋狂之所在: 瘋人院、精神病院到治療型社區, 一段顛覆想像的三百年精神醫學史及未來
作者 / Mike Jay
簡介 / 瘋狂之所在: 瘋人院、精神病院到治療型社區, 一段顛覆想像的三百年精神醫學史及未來:世界,有如一座巨大的瘋人院 人類有多麼讚頌理智,就有多麼害怕瘋狂。然而,瘋狂無所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3446989
ISBN10 / 986344698X
EAN / 9789863446989
誠品26碼 / 2681882920006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8X1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世界,有 如 一 座 巨 大 的 瘋 人 院

 

人類有多麼讚頌理智,就有多麼害怕瘋狂。

然而,瘋狂無所不在。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


瘋狂和收容所,這兩個詞彙經常出現在本書的文字裡,它們能夠強而有力地創造思想連結,喚醒鮮明的印象。此書出版於衛爾康博物館的「瘋人院:精神病患收容所與其外」展覽之後,追尋「瘋狂」與「收容所」的歷史和演變,以及這兩個詞彙在當代所引發的迴響。透過研讀精神病患者、藝術家、醫師以及精神健康提倡者數個世紀以來的生活與作品,《瘋狂之所在》以及「瘋人院」展覽都在思索人類如何定義與治療精神疾病、如何體驗精神疾病,以及未來人們可能如何與之共處。本書刊載的文獻資料與圖片反映了人類的生活經驗和個人觀點,藝術家的作品則建立了藝術與治療實作之間的橋梁。
近年來,關切精神健康的慈善機構面臨的最艱困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讓社會大眾體認承受精神痛苦的人數何其多。舉例而言,英國慈善機構「心靈」(MIND)評估,每年有四分之一的英國人經歷一種心理健康問題(MIND, 2016)。除了這份統計,加上英國年輕人只能獲得低度的精神健康照護服務,罹患失智症的老年人口也逐漸增加,我們究竟如何、在何處以及向誰求助,方能得到最好的支持與治療,已經變成刻不容緩的問題。這些並不是新的問題,它們與「瘋狂」的概念一樣歷史淵遠——它們在不同觀點間的張力亦是如此,例如,應該「保護」或「限制」精神病患者?採用醫學治療或心理社會治療?替患者創造安全的避風港,或專注於讓患者融入更廣大的社會中,兩者孰先孰後?
麥可.傑伊是「瘋人院」展覽的共同策展人,亦為本書作者。藉由將稜鏡照向「瘋人院╱貝德蘭醫院」(Bedlam)這座瘋人的神祕領地,還有以瘋狂之名而建立的磚瓦機構,他探索了上述議題。本書前三部分的主題是伯利恆皇家醫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的三種變形:18世紀的瘋人院(madhouse)、19世紀的精神病患收容所(asylum),以及20世紀的精神病院(mental hospital)。經由分析這些極具標誌意義的建築物,傑伊思索了「瘋狂」一詞在不同世代所生成的變化,最後回到現代的結論:雖然作為機構的精神病患收容所多數已被拋棄在歷史中,但它刻苦嘗試處理的諸多問題依然頑固存在。
傑伊認為,在醫療照護的泰半歷史領域裡,新的知識都會帶來新的治療方式。然而,在精神醫療照護領域,卻似乎更具有循環的性質。他將此治療循環描述為:放棄、改革、遺忘、忽略,再進一步改革。這份描述也顯示出19世紀的先驅所需要的毅力,例如創辦約克避靜院(York Retreat)的貴格會(Quaker)成員山穆‧圖克(Samuel Tuke),以及法國醫生菲利浦‧皮內爾(Philippe Pinel)。從他們勇敢且充滿同情心的創舉中帶來的啟示,往往因旁人的短視近利而遭到忽略,新世代的人們應該重新理解。精神醫療的鐘擺效應反映了人類歷史如何定義和治療精神疾患。理解歷史呈現的模式,應當有助於我們重新評估現代人看待精神疾病患者治療的態度。
在大眾的想像中,「瘋人院」或許和「限制自由」以及「孤立」相連與共。但是,起源於13世紀的瘋人院,原本的用途只是庇護所。時至今日,伯利恆皇家醫院已成為巍然地標與開放的醫療院所,提供精神疾患指標性的治療與整合模式。在本書中,作者也提到比利時赫爾鎮(Geel)的改革過程,與伯利恆皇家醫院的發展故事雙線並行。赫爾被稱為「瘋人的屬地」(colony of the mad),它所提供的照護模式並非透過隔離,而是將患者的日常生活融入家庭與工作中,這種模式早在13世紀便已有跡可循。後來,赫爾的照護模式被成功整合到比利時的國家精神醫療系統,並成為良好社區精神照護的標竿。原本主宰精神醫療領域的精神病患收容所,當然也在更近代時被生物醫學和相對年輕的精神醫學所帶來的新療法強烈影響,造成了它的演變與最終的衰落。本書後半段的篇幅取鏡北歐、南歐以及美國,檢閱了這些新興療法引發的激進倡議,還有由認為前述改革壓抑人性或適得其反的人士所領導之反對運動,例如義大利的精神科醫師法蘭科‧巴薩格利亞(Franco Basaglia)在1960年代領導的「民主精神醫學」(Psichiatria Democratica)協會。
幾世紀以來,從各國不同的精神治療計畫和意識形態中,皆流露出一個最清晰不過的訊息:想要提供真正的「庇護所」,始終相當困難。從個人和機構的角度而言,這個使命都需要兩者高度的警戒、奉獻精神以及想像力。時至今日,雖然當代世界已經走入了「後收容所」(post-asylum)階段,處方藥物和社區治療計畫、相連的環境,以及來自全球的各種創意療法與精神靈修相輔相成,但我們依然符合上述的困境。藉由線上論壇、線上諮詢和治療的可能,網路也提供社會互動、同儕支持以及治療的機會。然而,隨之而來的危險,是超出負荷、混亂,有時還很昂貴的精神治療「市場」;還有一種風險,便是錯失了直接的人際關係和個人支持,而它們的價值是如此珍貴。在這樣糾結複雜的環境中,我們又該如何確保家庭、社群與專業機構的協助能力不會因此消耗殆盡?
衛爾康博物館展覽的結尾是由「吸塵器」(the vacuum cleaner)藝術團體所率領的藝術家集體創作計畫,視野極具前瞻性。「瘋狂之愛」(Madlove)衍生自一系列精神醫療體系的工作坊,其宗旨是重新想像瘋人院的原初概念:「可以發瘋的安全地點」(a safe place to go mad),闡釋重新評估「瘋人院」的各種方法——如果瘋人院不是一個具體存在的地點,至少也是一種安全、庇護與照護的狀態。我們希望這本書也可以提供一種脈絡,協助讀者更成功地理解當今各式療法的紛沓景觀,以及關於它們各自價值的持續討論。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