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場送行: 無償安葬弱勢孤貧, 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 | 誠品線上

27場送行: 無償安葬弱勢孤貧, 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

作者 郭志祥/ 吳倪冬月/ 葉小歐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27場送行: 無償安葬弱勢孤貧, 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是一場又一場為陌生人舉辦的告別式也是一次又一次留給生者的溫柔思索他們直視生之陰影,也點燃一絲微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本透過死亡寫如何活著的勇氣之書是一場又一場為陌生人舉辦的告別式也是一次又一次留給生者的溫柔思索他們直視生之陰影,也點燃一絲微光在生命終結之後,讓留下來的人學著說再見,更教我們如何活 每個人離世時,都是孑然一身。但因為他們,再怎麼孤獨,都能被溫柔目送。無償安葬3000名孤苦貧病者的善願愛心協會,最發人深省的27個送行故事。 ● 有的是高齡近八十的美國銀髮背包客,因相信輪迴轉世而來台尋「根」,不料卻在這塊異地嚥下最後一口氣;● 有的是飄洋過海來台打拚,卻被台灣仲介壓榨,最終不得不成為「逃跑外勞」的東南亞移工;● 有的是一心等著死後能夠回到對岸的家鄉長眠,落葉歸根的退休老兵;● 更多的是原本安穩過日,卻因為一場拖垮全家人的不治之症,到頭來連葬禮都辦不起的平凡老百姓。他們送往迎來,送的是亡者迎的是一份給生者的希望 其實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喪禮只是儀式,目的除了是讓往生的人好走,更是讓遺留在這世上的親友,在面對未來時,能有生存下去的勇氣。尤其是弱勢者,面對親友往生,往往無力負擔,有時反而成為心裡最難以抹滅的痛。這群志工的信念是,「每個人都值得一場有尊嚴的葬禮」,哪裡需要他們,他們就會出現,21年來,風雨無阻。走進這27場送行的背後,我們得以一窺人性的光芒與陰暗,善良與險惡;看著他們如何默默行善,涓滴成河。人間萬般滋味,在此一次嘗盡。第1場送行〈二十年的漫長回家路〉貝蒂在遇見我們之前,已經在醫院太平間的冷藏室裡「住」了超過一年的時間了。……我一直認為,貝蒂是我的貴人,若不是因為她,我就不會成立協會……第2場送行〈英雄送行〉原本習以為常的大體運送工作,從檢核到送出火化,整整花了四個多小時,是平常時間的十倍。大體更是共裝了五層,屍袋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消毒,大體消毒完後封上屍袋,屍袋又繼續消毒,然後同樣程序再重複數次。再來則是裝進棺木,立刻送到殯儀館,直接火化,只怕稍微多拖一刻鐘,就多了幾分病菌擴散的風險。這些有別於先前一般殯葬程序的處理方式,其實真正的目的都是要消弭恐懼……第8場送行〈徐上兵半世紀的歸路〉我們對徐上兵的墓碑行了軍式敬禮,接下來便正式開挖。開挖的過程極為順利,一個多小時就完成。然而,在撿骨的時候,我們發現徐上兵的頭顱上竟有著彈道痕,眾人不禁相對愕然……◎撰序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祕書長/李盈姿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板橋分局防治組警員、尋人高手/王閔南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海山分局防治組巡佐、尋人高手/蔡淑女「作者以質樸真誠的文字娓娓道來27場送行背後的故事,讓人性的善躍然紙上,讀來真實且有力量。」--臺大醫院社會工作室主任/宋賢儀「不僅是義行,不只是善念,27個送行故事,如霧如電,如滄海一粟,盡是對世情的覷探,向眾生的提問,與生命的對話。不捨不忍,無來無去,唯有溫柔以對,低眉沉吟了。」--作家、社會工作 /夏樹「愈來愈多的人,在愈來愈無緣的社會結束了肉身的氣息後,軀體却仍然存在,沒有消失,只是無處可去,停留在這世上。日後,送行者的善行將被更殷切地需要。醫療體系需要這份超越了無緣冷酷的大愛,以及它所提供的,無償安葬的服務。還好,社工可以打電話求助,還好,逝去的人能因此安息。還好,在人們最不想去的地方,有最感人的故事。」--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在台北市從事遊民的外展工作的日子裡,善願愛心協會服務的本質與內容,讓我在輔導遊民的工作上,有了一個很可以信賴的服務夥伴。有時在協助遊民租屋,幫助他們準備成為居民時,我會請善願的志工們前去關懷訪視,並給予個案實質上的協助,讓簡陋的雅房、封閉的心房,都同時可以獲得改善。當貧苦孤寂的居民,不幸要跟世間告別的時候,善願的志工們也會以最莊嚴、慎重的心情與儀式,陪他們走完人世間最後的一里路。善願愛心協會長期以來一直在默默協助窮苦弱勢的個案,所以不論是醫院的社工還是社區的社工,不分政府部門還是民間單位,大多已經跟善願建立了良好互動模式,也很高興能有這本書的出版,讓更多人能認識善願,然後加入善願。」--台北市資深遊民外展服務社工員、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前任祕書長/楊運生「這是一本記錄善願愛心協會志工二十年來協助孤貧人士料理身後事的書籍。讀之既令人感動、又發人深省。這些默默行善志工的義舉,與《無人參加的告別式》這部電影有異曲同工的特質,都是人性光輝至高的流露。」--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蔡昌雄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郭志祥「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會長。民國七十年念三專時,郭志祥眼見家境清寒的同學因打工積勞成疾,却無錢住院,便在校發起「同學之愛」活動,號召並帶領其他同學至台北派建築海報賺工資籌措醫藥費,開啟了他以「行善」作為一生志願的夢想。民國八十五年,他創立「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並陸續增加服務項目,目前主要包括「行善體驗」、「免費殮葬」、「賑災」、「送癌末營養品」及「優秀學子工程」等五項。特色在於志工親力親為、親自慰問送達案家,因此沒有任何一塊錢是行政費用。在郭志祥的努力下,加入的會員日漸增多,政府或醫院及慈善單位的社工人員亦開始將需要協助的對象轉介給善願,讓善願為其提供服務。參與行善體驗的愛心志工從一開始的幾人、幾十人,到如今有上百人參與,總共已累積十萬多人次。吳倪冬月葉小歐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陪無依者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來自各界的療癒推薦自序 社會人心第一章・8場送行:回家路第1場送行:二十年的漫長回家路第2場送行:英雄送行第3場送行:美國喇嘛第4場送行:告別式願望第5場送行:移工悲歌第6場送行:託付第7場送行:兩百封信的約定第8場送行:徐上兵半世紀的歸路第二章・9場送行:生命的陰暗面第9場送行:樂透頭彩得主第10場送行:被遺忘的孩子第11場送行:暗湧之處第12場送行:自書遺囑委任書第13場送行:第二個一輩子第14場送行:棉被的重量第15場送行:樹葬與花葬第16場送行:不執不念第17場送行:遲到的電話第三章・10場送行:好好說再見第18場送行:沒有大體的喪禮第19場送行:小雲與秀青第20場送行:說「再見」的練習第21場送行:故友的喪禮第22場送行:相愛夫妻不到頭第23場送行:人生逆境勝利組第24場送行:信念的奇蹟第25場送行:重生第24場送行:第二個家第27場送行:牽手

商品規格

書名 / 27場送行: 無償安葬弱勢孤貧, 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
作者 / 郭志祥 吳倪冬月 葉小歐
簡介 / 27場送行: 無償安葬弱勢孤貧, 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是一場又一場為陌生人舉辦的告別式也是一次又一次留給生者的溫柔思索他們直視生之陰影,也點燃一絲微光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3445722
ISBN10 / 986344572X
EAN / 9789863445722
誠品26碼 / 2681594488009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陪無依者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李盈姿(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祕書長)





  一口氣看完這二十七個故事是在初夏一個下過雨、暑氣稍退的午夜。此刻心情是複雜的,交織著悲涼、感慨、不捨、無奈,卻又帶著一絲暖意。雖然感傷一個個無主或無依的逝者孤單地離開人世,但心裡對於郭師兄(從以前就一直這麼稱呼他)及其團隊的歎服,只有「功德無量」四個字可以形容,雖然俗套,但又覺得難以表達千萬分之一。



  「從搖籃到墳墓」指的是全程照顧的社會福利。我初入職場的工作場域在亞東醫院,剛好可以看到人從出生到死亡,社工在各個階段如何發揮助人工作。而我和郭師兄及善願愛心協會的淵源就從這裡開始,之後更隨著工作的轉換,讓這個緣份一直延伸。



  其實已經忘記第一個轉介給善願的個案是什麼樣的故事,依稀記得當時低收入戶的案妻在醫院太平間面對先生的遺體時發呆放空,之後低聲告訴我,他們無力負擔接下來辦後事的費用,希望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把相關費用減到最低。院內資深社工建議我可以找善願愛心協會來協助免費殮葬,當時覺得不可置信,會有人願意提供完全免費的殮葬嗎?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打了郭師兄的電話,之後看著案家只要準備往生者的衣物、相片,在告別式的時間出現致意,在沒有經濟負擔及時間壓力的情況下,讓一場原本可能寒傖的葬禮,辦得簡單又莊嚴。事後案家來道謝,謝謝社工為他們找了這麼一個協助單位,讓逝者體面有尊嚴地離開,讓生者安心無遺憾地面對未來。



  除了經濟困難的案家之外,器官捐贈者因遺愛人間,也能享有善願的服務。之後無數次的轉介,包括客死異鄉的外籍人士、沒有任何資源的逃逸移工、榮民的大陸籍配偶、無家可歸的遊民……每個逝去的生命不分身分貴賤,都可以在善願志工團的協助下得到安息。



  之後我的工作轉換到遊民領域,這群長久缺乏社會連結的人們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步,常常已經是家屬避之唯恐不及的狀態。有些家屬尚且願意出面為他們做這最後一件事,也有些家屬或許礙於經濟壓力,或許礙於積累已久的恩怨,不願出面。有位遊民老李因為曾對婚姻不忠、未善盡家庭責任,當他重病時,我們聯繫到前妻及子女,當時他的兒子惡狠狠地嗆聲:「作為他的兒子我沒辦法選擇,但我可以選擇老死不相往來,等他辦後事再來找我吧。」但即便是這樣,老李的兒子還是食言了,老李病逝時,兒子避不見面,硬是讓老李在醫院太平間躺了超過一個月,最後在警員、里長的幫助下找到人,他才吐露有經濟困難,最後也是經由善願志工們的協助,讓老李在兒子的陪伴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雖說是「從搖籃到墳墓」,但在台灣社工人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光是照顧人「生前」種種,就已經心力交瘁,服務對象的身後事通常只能儘量做到資源連結,很難再細緻地顧及到小細節。在郭師兄陳述的故事中,我看到很難能可貴的社工,關注到逝者想要回歸故鄉的願望,想盡一切方法為其達成心願。這已超出工作範疇,盡顯人性的良善。而善願志工團隊的夥伴們更在既定的喪葬儀式外,圓滿了更多逝者的遺願、完成了家屬的託付,三千次的送行並不僅僅是完成儀式而已,更是無我的投入,只求讓生死兩相安。願這樣無私付出的精神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