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才是真理: 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作者 | 楊照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曖昧才是真理: 楊照談大江健三郎:,"'他想讓世界認識的並非「美麗的日本」,而是「曖昧的日本」。先將所有答案回推成問題,才能認識真正的日本。【首刷限量贈送文豪雋永書 |
作者 | 楊照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曖昧才是真理: 楊照談大江健三郎:,"'他想讓世界認識的並非「美麗的日本」,而是「曖昧的日本」。先將所有答案回推成問題,才能認識真正的日本。【首刷限量贈送文豪雋永書 |
內容簡介 "'他想讓世界認識的並非「美麗的日本」,而是「曖昧的日本」。 先將所有答案回推成問題,才能認識真正的日本。 【首刷限量贈送 文豪雋永書籤】 他是日本史上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戰後最重要作家之一 也是永遠對日本最誠實批判的社會良心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 ‧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 ‧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 ▍全新系列.樹立日本文學新史觀──各界名家一致推薦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版主 一頁華爾滋Kristin 戶田一康(作家、真理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 王盛弘(作家) 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李靜宜(作家、東美文化總編輯) 周慕姿(心理師、《作家的靈魂腳本》podcast主持人) 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 林福益(城邦媒體集團業務總經理兼書虫公司總經理)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馬欣(作家、影評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 梅用知世(「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 章蓓蕾(日本文化譯介者) 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影評人)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 蔡詩萍(作家)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蔣亞妮(作家) 【按推薦人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為什麼讀大江健三郎? 藉由大江健三郎得獎,世界會看到另一種日本,那就是「曖昧的日本」。能夠代表日本的,不會是坐在寺廟裡終夜看月亮的禪宗和尚,從對天空與月亮的冥思得到各種領悟。日本是一個有著黑暗心靈,經歷了黑暗命運試煉的國度。那是一個不斷自我矛盾、衝突、掙扎的日本,包括了戰爭、發動戰爭的邪惡,也包括了戰後一整個世代的反省檢討。 ──楊照 史上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 為什麼在受獎致詞時特別向世界強調日本的「曖昧性」? 他又為何刻意使用曾遭批評「不正統」的語言風格寫作? 從戰前的榮光年代,到見證戰敗的狼狽,再到個人生命經驗的起落, 我們可以從中看見「戰敗」如何形塑一個世代的群體思維, 也看見一位小說家一路走來如何自我鍛鍊獨特的創作觀。 凝視人性的晦暗與曖昧 一反前一位日本獲獎者川端康成談的「美麗的日本與我」,大江健三郎則講了「曖昧的日本與我」,寫作上亦刻意打破明確的固有答案,重新提出曖昧的問題,從文學觀到語言風格,皆帶著強烈異於傳統日本的特性。他擅長以個人生命經驗作為小說題材,例如將患有腦疾的兒子出生時的經歷,寫入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之中,無修飾地陳述一個渴望逃避的父親與他的道德困境;在摯友伊丹十三自殺身亡後,也曾將兩人的生命故事寫進《換取的孩子》,在構築虛實交錯的世界之下,盡可能將內容化為貼近個人的體會,藉此凝視人性中的晦暗與曖昧。 「不是日本人」的日本人 成長於舉國高喊「天皇萬歲」的昂揚時代,到戰後投降的狼狽窘境,大江健三郎自幼將成年人戰前戰後矛盾的一切看在眼底,養成了他反思批判的性格。寫作對他來說,似乎是種招致災厄,也引領他透視災厄內部結構的一件事。因此藉由國家的戰敗歷史、個人生命中親族的死亡與疾病經驗,他不斷切換角度將災禍化約至最終本質,試圖確認作為一個人而存在,對生命最基本的責任究竟是什麼?從此他提出了「不是日本人」的另一種日本人典範,更一反明治時期「脫亞入歐」的雄心,提出「邊緣觀」重省日本的戰後經驗。大江健三郎始終堅持的社會關懷,不僅為戰後日本文學提升到新高度,也為全世界的讀者樹立一位思考者的經典姿態。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經典十人書單 01 理想的藝術家生活:楊照談夏目漱石 02 陰翳的日本美:楊照談谷崎潤一郎 03 小說裡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 04 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 05 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 06 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 07 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 08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即將出版── 宮本輝 村上春樹 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 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 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 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 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 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 剖析經典十人,以其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 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 「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楊照 "
作者介紹 楊照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擔任麥田「幡」書系策畫人,選書並主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別具代表性之作品。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散文──《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文學文化評論集──《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 @1963》。現代經典細讀系列──《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矛盾的美國人:馬克.吐溫與《湯姆歷險記》、《哈克歷險記》》、「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叢書」。譯作──《老人與海》。
書名 / | 曖昧才是真理: 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
---|---|
作者 / | 楊照 |
簡介 / | 曖昧才是真理: 楊照談大江健三郎:,"'他想讓世界認識的並非「美麗的日本」,而是「曖昧的日本」。先將所有答案回推成問題,才能認識真正的日本。【首刷限量贈送文豪雋永書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6263103047 |
ISBN10 / | 6263103043 |
EAN / | 9786263103047 |
誠品26碼 / | 2682276466001 |
頁數 / | 232 |
開數 / | 菊16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5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走向漂浮靈魂的黑暗遠方
文/楊照
我知道伊丹十三早於閱讀大江健三郎的小說。在美國留學時,校園裡有「卡本特電影中心」,在城裡有波士頓美術館的地下放映室,這兩地方的排片策展人中顯然有台灣新電影的影迷,幾年內我在那裡幾乎看完了侯孝賢、陳坤厚、楊德昌、萬仁等導演的主要作品。愛屋及烏,很自然地也對他們排出來的其他另類藝術電影有了信任與偏好。
就是在這兩個場地,接連先後看了伊丹十三執導的《葬禮》和《蒲公英》,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後誘發了好奇心,到「燕京圖書館」裡尋找相關資料,一下子找到了許多令我驚訝的日本現代歷史與文化線索。
知道了伊丹十三的父親是伊丹萬作,一位早在戰前就成名的日本導演,曾經被指派去協助拍攝和德國合作的電影。然而作為助導的伊丹萬作和德國導演意見不合、頻頻衝突,最後演變成「一部電影,各自表述」,拍出了兩個版本──德國版和日本版。這部奇特的電影其實是在時代風氣影響下,日本為了學習、模仿德國納粹式宣傳手法而安排的。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是原節子。
連帶知道了,原節子在戰前崛起,和她的壯碩骨架外型有很大的關係。戰後經由小津安二郎的鏡頭畫面,原節子成了某種日本女性典型,然而剛跨入電影圈,原節子其實是以長得像西方人,尤其帶有德國風味美而受到重視的。還有,原節子和本名山口淑子的李香蘭同年出生,李香蘭同樣以不像日本人得到了銀幕上的獨特地位,她是日本人想像中的中國人形象代表。
類似的模稜、曖昧長相魅力,到了戰後,從不同方向又在伊丹十三身上發生過作用。在五十歲轉任導演之前,伊丹十三是國際名演員,出現在許多電影中。他是日本人,卻長得和西方人刻板印象中的日本人模樣大不相同,完全沒有那種矮小猥瑣的風格。伊丹十三俊美、大氣、開朗,卻又帶著明顯的東方輪廓,不會誤認為不純的混血來歷。劇本中如果有一個要讓西方觀眾立即留下正面第一印象的日本人角色,伊丹十三就是不二人選。甚至因為有伊丹十三,而使得西方電影擴大了對於日本人的想像發展空間,不再必然一出現就長得小鼻子小眼睛、矮個頭卻喜歡托大狂吼。
發現伊丹十三是一九八○年代後期,那時的台灣正從解嚴後掀動了一波又一波的「認同」爭議,「身分政治」成為最敏感也最激烈的社會動盪因素;而我所處的美國學院環境中,受到「後現代」文化思潮影響,多元身分同樣成為注目焦點,從種族、階級、宗教信仰等舊身分擴張到性別、性傾向、世代等新身分,每一項都存在著內外交煎的摩擦互動。如同滔滔洪流襲來的背景中,我很慶幸自己誤打誤撞進入一條很不一樣,密道般的路徑,探索、思考日本文化中的身分表現。
照道理說,日本是一個種族構成最單純的國家,而且還在政治傳統上建立了「萬世一系」的神話,在社會組織上長期保留嚴格的封建身分劃分,然而我卻發現了:即使是這樣的歷史構成都不可能沒有縫隙缺口,在日本的現代歷史中出現了多重多層次的縫隙缺口。
然後我讀到了大江健三郎的《聽雨樹的女人們》,被他迷宮般的日文眩惑,更對他的存在反思奇想感到佩服。於是開始追讀他的其他作品,讀到《個人的體驗》,還沒讀完前,已經覺得胸口彷彿被某種重物壓迫著,嚴重缺氧喘不過氣來。我原本不確定那種感覺從何而來,一度以為是自己的日文程度不夠,在他的語法語意間找不到路而產生的昏暈,但再繼續讀下去,隱約明白了真正的不適應是源自大江健三郎強調並實踐的「個人式體驗」寫法。
簡而言之,那是一種想盡辦法脫開身分,不依循任何身分規範行事,也就得不到任何身分屏障的思考與體驗,無法以常理描述形容的比赤裸裸更徹底的赤裸裸。裸露出孤伶伶擺盪漂浮靈魂的不堪樣貌。
不敢相信有人會用這種方式寫小說,用這種對自己最為殘忍不恤的方式運用虛構。然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明白放在眼前,不容不承認、不容不接受。
我必須承認,大江健三郎不是我特別喜歡的小說家,看到他明白地在諾貝爾文學獎受獎演說上唐突川端康成時,我毋寧是站在川端康成那一邊的。然而他卻是我認定非讀不可的小說家,至少我自己的態度很明確,即便預見讀他的作品會帶來什麼樣的不快不祥反應,我總是以近乎宿命、無從逃避的心情斷然翻開,用手指一行一行指著那絕不流暢的字句,專注地讀下去。
面對一位有勇氣寫出這種挑戰一切明晰答案,回歸真理曖昧性的作家,我們不能連閱讀與領受的勇氣都沒有。尤其當他挑戰的社會性答案,尤其是身分答案,其實帶有高度的普遍性,是我們共同的生活依據,那我們就更不該迴避他的痛切質疑了。
我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得知了大江健三郎和伊丹十三的情誼關係了,不過卻清楚記得二○○一年讀到《換取的孩子》原版書時,心中的糾結以及暗自決定。我決心拉著書中提供的思想線索,做好要走到漂浮靈魂黑暗遠方的準備,不懈地追蹤大江健三郎和伊丹十三的終極祕密,追到山窮水盡無路之處,並且將那裡最濛晦迷茫的身分曖昧狀況,盡可以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引領更多人走這條路進入那個情境中。
而這本《曖昧才是真理》就是那份二十年前決心的遲來成果。
最佳賣點 : 【首刷限量贈送 文豪雋永書籤】
繼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典禮上,對世界宣稱「日本之美」之後,
大江健三郎再次走到同一個舞台上,提出全新概念──「曖昧的日本美」。
「他將所有明確寫成曖昧,將所有的答案都重新推回成為問題。」
大江健三郎——永遠的批判者,日本社會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