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 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 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 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 | 誠品線上

時が止まった部屋: 遺品整理人がミニチュアで伝える孤独死のはなし

作者 小島美羽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或許, 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 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 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沒人想孤獨死,但極少人能決定生命落幕的方式,唯一確定的是,每個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沒人想孤獨死,但極少人能決定生命落幕的方式, 唯一確定的是,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 在那之前,請不要逃避,學習與死亡共處吧。 如果本書使你感到震驚、不忍直視,甚至噁心, 那是因為作者揭露了生命的本質中,最痛苦的一面。 這麼做,為的是提醒世人:有生之年,請好好學習面對死亡。 ▍各界推薦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金浩鑫(「社團法人中華長照協會」理事長)、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許皓宜(心理作家、諮商心理博士)、廖心筠(收納教主)、鄭鴻展(微縮藝術家)、盧拉拉(《命案現場清潔師》作者)、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色 ▍ ‧ 在步向超高齡化社會、擁抱獨居、人際關係愈漸疏離,甚至因全球疫情不得不在家隔離的時代,一本貼近社會脈動的必讀之書。 ‧ 收錄八座震撼人心的「孤獨死微縮模型」,在令人屏息的細節下,呈現死亡最真實的一面。 ▍內容簡介 ▍ ◆一個努力成為「遺物整理師」的年輕女子 × 八座重現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孤獨死模型屋」◆ 她把令人不忍卒睹的孤獨死,化為精巧逼真的微縮模型屋 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共同特徵、來不及說出口的故事,皆濃縮其中 ◆◆ ◇────────◇ 每個人,都有孤獨死的可能。 無業、家庭關係疏離、獨居於老家的中老年男子; 單身、四十多歲、因某種原因而無法按時倒垃圾,或患上囤積症的上班族女性; 在冬日的浴室或廁所,因劇烈溫差而休克、從此不再醒來的長輩; 與心愛的毛小孩同住,卻比牠們早一步離世的人; 自殺者。 令人訝異的是,許多家屬事後都說:「從沒想過,親人會以這種方式死去。」 ◇────────◇ 孤獨死,又稱「獨居死」,或「無緣死」。意味在無人看顧的狀態下死於自宅,並因鮮少與外界互動,導致死後經過了一段時間才被發現。以作者小島美羽處理過的個案為例,最長的時間是兩年。 在日本,每年約有三萬人孤獨死。十年以來,孤獨死成為電視雜誌經常取材報導的社會問題,如今,也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詞彙。然而,對於孤獨死的真實樣貌,大眾的理解仍相當薄弱,或是把它視為在社會陰暗角落才會發生之事,或是把孤獨死的死者視為可悲可憐之人,很少有人真切意識到,死亡往往猝不及防,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孤獨死去。 在作者經手的案例裡,便有二十幾歲、正要展開大好人生的青年。 也有生活條件優渥、退居山林隱居的成功人士。 有的死者家中掛滿相框,照片中猶見與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的燦爛笑容。 他們,都是真實活過的人。 孤獨死本身並無好壞,亦不能定義一個人的存在。 唯一可確定的是,即使我們無法屏除孤獨死的可能性,但仍能看清死的本質,把握一去不復返的「當下」。 小島美羽是專業的遺物整理師,由於其生父也與孤獨死擦身而過,眼看父親臨走之前幾無意識,卻在家人聲聲呼喚時流下一滴淚水,這使她重新思索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懷著對亡父的遺憾,小島走入了特殊清掃兼遺物整理這個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行業,在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的離職率下,一做就是五年;而她一年要處理三百七十件以上的案子,其中孤獨死就占了將近四成。 為了讓社會大眾對孤獨死有更真切的體認,自二○一六年起,小島投入了「孤獨死模型屋」的製作,並在一年一度的東京國際殯葬產業博覽會展示,從此大受矚目。本書是她「捕捉死亡」的成果,收錄她製作的八個孤獨死模型屋成品,在精緻卻令人悚慄不安的細節下,隱藏著的,是她竭力讓死亡停格、迫使人們「直面孤獨死」的心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小島美羽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七日生於日本埼玉縣。自二○一四年進入遺物整理清理服務股份有限公司ToDo-Company工作,負責遺物整理、垃圾屋清掃、孤獨死特殊清掃等相關業務,主要工作內容是處理孤獨死的死者所遺留的房子。她受到委託的案件,一年約有三百七十件以上,其中六成是遺物整理,近四成是孤獨死的特殊清掃。二○一六年,小島美羽以自學方式開始製作重現孤獨死現場的模型屋,在國內外媒體或社交平台上蔚為話題。加藤甫一九八四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師事攝影師西村陽一郎。除了以自由攝影師的身分在各媒體擔任攝影之外,也於各地進行藝術家、音樂家、藝術季的紀錄攝影。陳柏瑤日本女子大學畢業,曾於日本居住六年。目前專職翻譯,同時從事日文教學工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前 言 日本的孤獨死/我製作模型屋的理由 第1章 音訊全無的父親 第2章 每個垃圾屋各有其苦衷 【Column 1】房東們的苦惱 第3章 家中的密室:廁所裡的孤獨死/浴室裡的孤獨死 第4章 充滿遺物的屋子 【Column 2】令人無法忘懷的遺物 第5章 留在牆壁上的「對不起」 第6章 被留下的寵物們 第7章 最後的棲身之所 寫在最後

商品規格

書名 / 或許, 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 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 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
作者 / 小島美羽
簡介 / 或許, 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 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 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沒人想孤獨死,但極少人能決定生命落幕的方式,唯一確定的是,每個人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3448488
ISBN10 / 9863448486
EAN / 9789863448488
誠品26碼 / 2681958677001
頁數 / 144
開數 / 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我從事遺物整理兼特殊清掃的工作,是始於二十二歲,來到今年,正好已滿五年。
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次踏入孤獨死的現場時,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那間突然失去主人的屋子,宛如時間靜止了般,過去以來的生活、人生,完全被停止在那裡。
孤獨死,在現今的日本,正持續增加中。

日本的孤獨死

所謂的孤獨死,就是在無人看顧的狀態下死於自宅,從死亡後到被人發現已經過數日的狀態。據說,在日本,每年約有三萬人孤獨死。這十年來,孤獨死成為電視或雜誌經常取材報導的社會問題,也是每個人耳熟能詳的詞彙。不過,我以為孤獨死並不是糟糕的事。畢竟誰也無法阻止死亡,況且許多人也期望在待慣了的家中往生(此時說成「自宅死」或「自然死」,或許更為貼切),而不是在醫院或養老中心等處。所以孤獨死本身並無不是,問題在於距離被發現的時間長短。
我被委託的案件,一年下來大概有三百七十件以上,其中六成是遺物整理,近四成是孤獨死的特殊清掃。尤其在夏季,往往是因異樣的惡臭傳開之後才被發現,因此孤獨死的委託案件必然也就隨之增多了。
就我個人目前經手的孤獨死現場來看,從死亡後到被發現,時間最長的是兩年。換言之,兩年的期間,無人察覺,只有死者獨自等著被發現。縱使兩代同住於一個屋簷下,但有些案例被發現時甚至已經是一週以後。或許聽來匪夷所思,卻是實際的現實。由此不難理解,當事人與家人、朋友或鄰居已經沒有交流對話了。因為,孤獨死就是與周遭的溝通不足所引發的問題。
然而為什麼只有在日本,孤獨死才多到足以形成社會問題的程度呢?由於國外很少有所謂的孤獨死,因此在對日本的狀況感到震驚之餘,國外媒體也屢屢報導。在日本,隨著核心家庭化,高齡者為了不成為子女的負擔,希望獨自住在自己已習慣了的舊家;還有看護設施所費不貲或設施不足,因而難以利用等問題。儘管如此,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成為事件的當事者。許多委託人都提過,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親友竟死於孤獨死。

我製作模型屋的理由

最初,我製作孤獨死的模型屋是開始於二○一六年。當時是為了一年一次在東京國際展示場舉辦的喪葬業展示會「國際殯葬產業博覽會」而做的。
過去以來,大多都是搭配工作現場的照片,向參觀者說明我們的工作,以及孤獨死的議題。然而選擇照片時,我們仍得考量到不暴露現實的部分,因為如果使用實際的孤獨死現場照片,不但會帶給觀者衝擊,再者,也會擔心這樣的行為是否枉顧死者的隱私,又或者怕勾起家屬悲傷的記憶。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擔心媒體沒有報導到現實情況。日本媒體在報導孤獨死現場時總以馬賽克處理,隱去了最核心的部分。如此一來,絲毫無法引發人們思考自身也可能陷入孤獨死的危機感。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死於孤獨死,即使年齡尚輕的人也不例外。我二十二歲時所清理的孤獨死現場,死者也同樣是二十二歲的年輕男子,他被發現時,已是死後的三個月。

希望大家瞭解現實狀況,卻又無法如實以告,或沒有人願意如實以告。
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那時,我想到了「模型屋」。儘管我從來沒有做過模型屋,但既然是模型,就不至於過分寫實,也讓人更願意耐心觀看,不是嗎?況且,還能綜合現場的特徵在一個模型上。對於我的提議,社長僅僅是一笑置之,但我那種「凡事先做了再說」的個性,逼得自己不僅當場宣告將在博覽會展示,也自掏腰包買了道具與材料,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開始反覆試驗製作。社長見狀,雖然對我半是嘲弄,卻還是默默守護著我。
最後,我總算完成了模型屋第一號作品,稱不上精巧,但在國際殯葬產業博覽會展示時大受好評,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翌年,我又再製作展示更寫實的模型屋,參觀者在推特或SNS廣為分享,於是引來了電視或雜誌的關注報導。

截至目前,我製作的模型屋共有九件,本書介紹了其中的八件。每件作品都濃縮了我日日目睹孤獨死現場的房間特徵,再予以忠實呈現。因此,它們並不是某個特定的現場,即使是書中介紹與提及的案例,為了避免讓人聯想到某位特定的案主,我也更動了部分的細節。此外,基於這些是孤獨死現場的模型屋,本書的部分篇幅包含了再現血液或體液的模型屋照片,恐怕會給人不舒服的感覺,未成年者、敏感不安者在閱讀之際,也請留意。
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討論防範孤獨死所提出的具體方案,而是希望至少讓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孤獨死的現實狀況,進而思考這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同時,閱讀本書的你,如果心頭浮現了那個人─獨居的父母親、變得疏遠的親戚友人、鄰居的老人家們─拜託請務必向他們打聲招呼,或找機會拜訪他們。若是等到他們走了,一切就都太遲了。

經常有人問我,會繼續製作這樣的模型屋嗎?我想,如果我要傳達的事情已經不復存在,或是縱使不製作模型屋,這世間的每個人也都可以接納孤獨死或自己必將死亡的事實,我應該就不會再做了。

不過,我現在仍持續製作著。
我會持續製作下去,直到每個人都能體認到那並非他人之事,而是真實的現實為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沒人想孤獨死,但極少人能決定生命落幕的方式,
唯一確定的是,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
在那之前,請不要逃避,學習與死亡共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