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城堡 (第2版) | 誠品線上

Beyaz Kale

作者 Orhan Pamuk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白色城堡 (第2版):東方的大師與西方的奴隸偶然相遇,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擁有一樣的臉孔,更沒有人知道兩人改寫了彼此的命運,也攜手扭轉了所有人的歷史……★諾貝爾文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東方的大師與西方的奴隸偶然相遇,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擁有一樣的臉孔,更沒有人知道兩人改寫了彼此的命運,也攜手扭轉了所有人的歷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首部英譯作品●一九九○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楊照(小說家‧文化評論家)專文導讀「奧罕‧帕慕克的身分,及其小說,具備特殊的觀點優勢。他站在那個時代真正的東方與西方、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內陸貿易與海洋貿易的交界上,以伊斯坦堡的曖昧地位來開展其敘述。奧罕‧帕慕克設計了一連串土耳其宮廷事件,合情入理地一步步引導使這兩個人的『我╱他』界線逐步模糊,兩人的『我╱他』朦朧交錯處,也就同時開出了兩種文明『自我/異己』的雜混。」--楊照(小說家‧文化評論家)一個從未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故事,竟真正寫出了時代變遷的關鍵時刻……威尼斯商人被俘虜送往伊斯坦堡,成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隸。霍加是博學的大師,豐富所學是蘇丹最有力的輔佐。他保住奴隸的性命,原來是為了從這名義大利人身上了解有關西方的一切。霍加想知道「他們」知道哪些事?對於天文學,「他們」會怎麼想?對於哲學,「他們」會怎麼質疑?你,來自什麼樣的地方?而我,究竟是誰?霍加沉醉於思索與學習的狂喜中,奴隸也對霍加無所不言,漸漸地,兩人的記憶開始混淆在一起,他們所言所寫,已經不知是誰的產物,更分不清是想像還是現實。除了他們難以分辨的外表之外,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也漸漸合而為一。為了攻下那座「白色城堡」,他們攜手合作研發武器。在達成這個目標的前夕,他們卻在城堡底下做了一個扭轉兩人命運的決定……現實與幻夢的對比是文明進化的動力,記憶與想像的邊界處才是創造力綻放的花園。《白色城堡》裁剪真實歷史片段與虛構的紀錄文件,探討身分認同與文化差異之議題。藉由「小說」這種來自西方的概念,我們重新體會到:東方與西方兩種想像出來的文化概念,如何於日常生活裡最微小的器物、習俗、故事、藝術之間,交相競爭、激盪而出。延伸閱讀:我的名字叫紅(十週年紀念版)、新人生、黑色之書、雪、純真博物館、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別樣的色彩、我心中的陌生人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土耳其一流的小說家,也是世界上最引人入勝的文壇人物之一……最佳說書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與卡爾維諾、艾可、波赫士、馬奎斯一樣出色!」--《觀察家報》「《白色城堡》是一部傑作,不是因為它喚起時代,而是對個人神話的探究,還因為帕慕克以如此簡單的故事含括了這樣的深思。」--《衛報》「《白色城堡》探討自省的痛楚,一部恰如其分且充滿異國情調的作品。而就一部小說的篇幅來說,它卓越地調和了作者明顯認為太有主見的西方與太過隨俗的中東。一瞬間,雙方相遇。本書是少數臻至完整與自給自足的世界,並洋溢獨特才華的小說……帕慕克是個擁有如同《一千零一夜》的雪赫拉莎德般機智和敘述活力的說故事能手。」--《紐約時報》「奧罕‧帕慕克探討外國影響的一部傑出小說……針對文化融合的結果,提供我們一種冷靜而優雅的偏見角度。對卡爾維諾有所仿效,但以技巧和觀點來說,他最接近的作家是石黑一雄。」--《獨立報》「優雅且具影響力……與卡夫卡、卡爾維諾相提並論也不為過。他們的嚴肅、優雅和敏銳,處處明顯可見。」--《獨立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0年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得主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客居紐約三年。自1974年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帕慕克在文學家庭中成長,祖父在凱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可以盡情沉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生長於文化交融之地,令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一般文化交會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約翰.厄普戴克將他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而他的歷史小說被認為與湯瑪斯.曼的小說一樣富含音樂性;書評家也常拿他與卡爾維諾、安貝托.艾可、尤瑟娜等傑出名家相評比。帕慕克也說自己非常喜歡尤瑟娜。尤瑟娜在其傑出散文中所呈現的調性與語言,都是帕慕克作品的特質。帕慕克時時關注政治、文化、社會等議題,一如他筆下的小說人物。他尤其關心政治上的激進主義,例如二戰中亞美尼亞人大屠殺事件的真相究竟為何?庫德族問題是否有完美解答?九一一之後,他積極參與「西方的」與「伊斯蘭的」相關討論,嚴厲反對「黑白問題」的激化。2006年,帕慕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殊榮,得獎評語為:「在追尋故鄉的憂鬱靈魂中,發現文化衝突跟交疊的新表徵。」■譯者簡介陳芙陽政大歷史系畢業。曾任大成報編譯和記者、路透社編譯,現專事翻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中文版作者自序|在東方與西方的交會地 (文◎奧罕‧帕慕克)導讀|自我即異己,異己即自我──讀《白色城堡》 (文◎楊照)白色城堡帕慕克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白色城堡 (第2版)
作者 / Orhan Pamuk
簡介 / 白色城堡 (第2版):東方的大師與西方的奴隸偶然相遇,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擁有一樣的臉孔,更沒有人知道兩人改寫了彼此的命運,也攜手扭轉了所有人的歷史……★諾貝爾文學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3444718
ISBN10 / 9863444715
EAN / 9789863444718
誠品26碼 / 2681479305001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精采導讀:自我即異己,異己即自我――讀《白色城堡》


文◎楊照


(僅摘錄精采段落,完整導讀專文收於書中)





現代人對前現代的歧視,一直要到二十世紀八○年代,才算有了突破性的改變。八○年代,西方文化的流行關鍵字,是「顛覆」、是「打倒霸權」、是「多元」。


顛覆、打倒霸權、多元的環境裡,人們才慢慢意識到:不止空間中分布的文化是複數多樣的,就連時間中散落的文化,都應該是複數多樣的。


新的觀念躍動著,要將過去的歷史、歷史中存在過的文化,當作「異文化」來處理。要擺脫掉自身「現代偏見」的糾纏,盡量如實地去觀察、去呈現、乃至去體會古遠時代的物質與精神生活。


前現代的歷史取得了自主地位,於是浮現了一個逗引著許多人好奇的大問題――如果前現代是另外一種文化,那麼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從前現代脫胎換骨變成現代的呢?換了多元文化的眼光,這個過去以為被處理得透澈爛熟的問題,有了新的意義。舊有的史學典範中,前現代變為現代,是一個「好文化戰勝壞文化」、「好思想取代壞思想」的故事。


新的史學典範不要這種「善終將克服惡」的敘事模式,那麼從前現代到現代的過程,就變得複雜多了。那是兩種文化,甚至多種文化的接觸、折衝、激盪、妥協、對抗、乃至相互毀滅的總體經驗。那也是人在不同價值系統中疑惑、求知、選擇、背教改宗或固執頑抗的活生生歷程。在前現代與現代交接的時空下,突然冒湧出豐富的故事,以及更多、更多故事的可能。


難怪那個時代,從歷史學界蔓伸到文學界,冒湧著對於「現代轉折」的熱切興趣。「現代初期」(Early
Modern)這個原本曖昧冷門的斷代,得到了新生命。一九八二、八三年分別以法文、英文出版的史學著作《馬丹•蓋赫返鄉記》,在歐美成了銷售以百萬計的熱門書籍,作者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和她專精的「現代初期」都一炮而紅。「現代初期」不再只是介於繁美文藝復興與血腥法國大革命間的陰影,而是一個上演著奇特意識思想戲碼的嘈雜舞台。


原本研究中古歷史,曾以十四世紀為背景寫過暢銷小說《玫瑰的名字》的義大利小說家艾可(Umberto
Eco),在一九九五年寫了《昨日之島》,將時光移到了十七世紀,小說探索的就是初初萌芽的新地理概念,對於地球與時間的科學認識,如何衝撞前現代式的迷信系統,結果得出一個近乎魔法概念的「昨日之島」,在那個島上,人可以從今天走回昨天,也就可以逆轉時間霸道前進的方向。


一前一後、一史學一文學,這兩個例子中間夾住的,就是那十幾年間對於十六、十七世紀歷史的高度創造性挖掘。在前現代到現代的關鍵過渡時刻,科學尚未建立起中心地位,處於邊緣與其他知識(包括巫術、星相、神學、宮廷權術以及民俗醫療等等)混居的狀態下,科學非但沒有後來那種冷冰冰「除魅」的面貌,相反地展現出一種奇特神祕的魅惑,光是這點,史家與文學家們就能從中找到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靈感。


奧罕‧帕慕克的小說《白色城堡》,就是這種「現代轉折」熱潮中的產物。他對於十七世紀君士坦丁堡的描述,充滿了有趣的細節,尤其是由威尼斯俘虜帶進來的西方科學知識,如何與當時土耳其社會文化互動的微妙有趣連鎖反應。


奧罕‧帕慕克的身分,及其小說,具備特殊的觀點優勢。他站在那個時代真正的東方與西方、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內陸貿易與海洋貿易的交界上,以伊斯坦堡的曖昧地位來開展其敘述。


文明交雜、轉型的故事,在《白色城堡》中被包裹在兩個人身分角色交雜、轉型的故事裡。一個被俘虜的威尼斯人、一個在蘇丹宮廷裡力爭上游的官員,竟然長得一模一樣,長相相似吸引兩人不只交換了兩個不同世界的知識,還交換了各自的生命經歷。奧罕‧帕慕克設計了一連串土耳其宮廷事件,合情入理地一步步引導使這兩個人的「我╱他」界線逐步模糊,兩人的「我╱他」朦朧交錯處,也就同時開出了兩種文明「自我/異己」的雜混。


《白色城堡》探索兩種文明在宿命的十七世紀的接觸,也更普遍地探索了一般「自我/異己」的意識游移。小說看似意外卻又不得不然的結局下,自我成了異己、異己成了自我,「他」和「我」的敘述聲音顛倒置換,蘇丹的話既像預示也像讖語,當然更像是過度自信的荒謬自囈,「是否要成為蘇丹,才能了解世界各地七大洲的人都彼此相像?……各地的人一模一樣,他們可以取代彼此的位置,這不是最好的證據嗎?」


從文明的大衝激出發,最後走到如幻似真的大混同。整本《白色城堡》,正是預示、讖語與荒謬自囈的精采組合。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中文版自序


▍中文版自序:在東方與西方的交會地


文◎奧罕‧帕慕克





在我所有的小說中,都有一場東方與西方的交會。當然,在做出此種聲明的同時,我很清楚所謂的東方和西方,其實皆為文化的概念;也就是說,它們都是想像的產物。儘管如此,無論兩者的想像成分有多少,東方和西方畢竟仍是事實。我所指的,並不單純只是我們在地圖上所見的地理事實,而是它們影響我們生活的文化事實。東方與西方蘊含深邃而獨特的傳統,決定了人們的智慧思想、感知能力以及生活方式。對於我和我的家庭而言,置身於伊斯坦堡中央,這些傳統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總是混雜的。東方與西方的交會,並非如人們以為的是透過戰爭,相反地,一直以來,它都是發生在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中,透過物品、故事、藝術、人類的熱情與夢想。我喜歡描述人們生活中此種互動的痕跡,在其中,我看見東方與西方努力於互相了解、互相爭戰,或是彼此融合妥協;我看見人們的靈魂在兩種傳統的影響下受到撼動或改變。這讓我深受感動,就如同沉醉於愛情的初始、凝望著自然美景,或是浸淫於歷史的美好點滴。如今我的書在中文世界出版,意謂它們將能被眾多西方以外、承繼了偉大豐富傳統的人民所閱讀。相信中文版的讀者能了解並喜愛我書中的角色、體會他們的深情摯愛、看見他們周遭的景色、並且與他們一起幻想過去。你們將再次讓我領會到,小說的藝術絕不僅是歐洲的概念。透過「小說」這個西方的產物來表達全世界的人性,對於土耳其和中文的作家及讀者而言,皆是一件充滿挑戰性的艱巨任務。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