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與游移: 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 | 誠品線上

交界與游移: 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

作者 張哲嘉/ 陳熙遠/ 周春燕/ 胡曉真/ 黃子平/ 黃美娥/ 梅家玲/ 林姵吟/ 廖炳惠/ 黃英哲/ 張必瑜/ 沈冬/ 洪淑苓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交界與游移: 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本書是2007至2009年「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整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結集。共收錄十三篇論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07至2009年「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整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結集。共收錄十三篇論文,依循「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角度切入,就若干不同個案,從歷史、文學、文化史等角度來進行回應與闡述,剖析明清以降臺灣多元駁雜的歷史文化進程。 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知識生產與觀念轉型」中,陳熙遠〈新舊約與今古文--「聖經」在儒教中國的近代啟示〉,探討晚清今文學者在重構孔教核心理論時,對於今古文經傳統的吸納,及受到西教理解的影響。張哲嘉〈晚清時期日本旅人眼中的中國衛生與健康〉,分析晚清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聚焦當時日本出訪中國者記錄下所折射出的中國衛生與健康概況。周春燕〈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針對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梳理西方以兒童為本位的觀念傳入中國後所產生的一系列對傳統哺乳方式的影響。三篇論文不約而同凸顯知識生產中,由不同個人或特定群體所形成的人際網路,以及過程中的觀念轉化與互滲。 ◎第二輯「文學典律的建構與重組」的三篇論文,分別觸及清代以來的城市志書寫、現代中國文學史敘事、戰後臺灣文學典律的樹立。胡曉真〈記一座城的身世──劫餘心理與城市志書寫〉,以范祖述的《杭俗遺風》與丁丙編纂的《武林坊巷志》為本,將私人城市志與官方地方志進行對照詮釋。黃子平〈「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從1935年趙家璧等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談起,凸顯其及將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1917-1927)經典化,從而奠定現代文學史敘事的基本架構之演變歷程。黃美娥〈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新秩序的生成與重構:「光復元年」──以本省人士在臺出版數種雜誌為觀察對象〉,探討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新秩序的生成與重構,與前兩篇論文同樣關注時局驟變下文人的肆應和自處,及文學場域中的政治角力。 ◎第三輯「現代性的表述與再現」聚焦於二十世紀前半不同現代性的呈現。梅家玲〈現代的聲音:「聲音」與文學的現代轉型〉,關注近代中國在文學的現代性追求過程中,聲音與文字轉型之際所牽涉的美學與政治等層面的拉扯和張力。林姵吟〈「文明」的磋商:1930年代臺灣長篇通俗小說──以徐坤泉,林煇焜作品為例〉,聚焦三○年代臺灣婚戀小說中「文明」的再現。廖炳惠〈氣候變遷與殖民統治:溼熱與現代性〉,分析殖民地氣候如何折射出日本殖民者與臺灣的曖昧以及殖民論述的不穩定性。 ◎第四輯「戰後台灣的族群,文化傳播與家國想像」,則探討臺灣社會因著國民黨遷臺而激化的不同族群的文化交匯。黃英哲〈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臺灣社會像〉,以陶晶孫(1897-1952)唯一遺留的日文小說〈淡水河心中〉(淡水河殉情)為中心,探究這位作家的多重跨界書寫。張必瑜〈戰後初期(1945-1968)臺灣小學地理知識傳授中的家國想像〉,以戰後初期臺灣的小學地理課本為主,探討黨國教育如何透過課本及其他儀式和物件,展演其「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沈冬的〈流行歌曲上電視--《群星會》的視聽形塑〉,以慎芝及群星會為例,由視、聽兩方面切入,探討《群星會》如何成為「極視聽之娛」的節目。洪淑苓〈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的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則以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的作品入手,析論其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 十三篇各自獨立又互為相關的研究。共同聚焦於不同政權、意識型態、族群、語言、文化、觀念、體系、媒介之交界後所產生的游移與衝擊,除了關注參與其中的能動者持續的磋商、磨合、折衷、應變的游移過程,也強調知識的建構性,及建構背後鑲嵌的角力軌跡和多重因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姓名:張哲嘉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檔案館主任。研究興趣包括身體史、藥物史、法醫史、近代東西方科學交流史。姓名:陳熙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的主要焦點為明清時期的文化傳統與禮教秩序,如何隨著歷史地理內外在條件的演變,從而造成斷裂、轉化或重現等課題。姓名:周春燕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婦女史、明清以來中國公共衛生發展史等領域。姓名:胡曉真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明清敘事文學、清末民初文學與女性文學。姓名:黃子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姓名:黃美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長期從事臺灣文學研究與史料編纂。姓名:梅家玲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與六朝文學。姓名:林姵吟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哈佛燕京學社2015 16訪問學者。姓名:廖炳惠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川流講座教授。姓名:黃英哲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專攻:臺灣近現代史、臺灣文學、許壽裳研究。姓名:張必瑜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姓名:沈冬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中國音樂史,近年專力於戰後臺灣流行歌曲。姓名: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現代詩、民間文學、臺灣文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簡介林姵吟/梅家玲 導論Part I 知識生產與觀念轉型陳熙遠 新舊約與今古文--「聖經」在儒教中國的近代啟示張哲嘉 晚清時期日本旅人眼中的中國衛生與健康周春燕 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Part II 文學典律的建構與重組胡曉真 記一座城的身世--劫餘心理與城市志書寫黃子平 「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黃美娥 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新秩序的生成與重構:「光復元年」--以本省人士在臺出版數種雜誌為觀察對象Part III 現代性的表述與再現梅家玲 現代的聲音:「聲音」與文學的現代轉型林姵吟 「文明」的磋商:1930年代臺灣長篇通俗小--以徐坤泉,林煇焜作品為例廖炳惠 氣候變遷與殖民統治:溼熱與現代性Part IV 戰後台灣的族群,文化傳播與家國想像黃英哲 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臺灣社會像張必瑜 戰後初期(1945-1968)臺灣小學地理知識傳授中的家國想像沈 冬 流行歌曲上電視--《群星會》的視聽形塑洪淑苓 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的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

商品規格

書名 / 交界與游移: 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
作者 / 張哲嘉 陳熙遠 周春燕 胡曉真 黃子平 黃美娥 梅家玲 林姵吟 廖炳惠 黃英哲 張必瑜 沈冬 洪淑苓
簡介 / 交界與游移: 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本書是2007至2009年「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整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結集。共收錄十三篇論文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3444077
ISBN10 / 9863444073
EAN / 9789863444077
誠品26碼 / 2681397340009
頁數 / 4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