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 奧義詳解 | 誠品線上

中觀: 奧義詳解

作者 多識仁波切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觀: 奧義詳解:在宗喀巴大師之前,有人認為如來藏是實有,其餘是斷空;有人認為什麼也不思維、否定一切緣起諸法就是中觀;有人認為佛陀自己無法關照世俗諦,必須依賴眾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正確運用二諦理解緣起性空,正確觀修無我;深入淺出一窺中觀奧義,提煉中觀思想精髓。 中觀,藏文叫“雜瓦喜饒”,意思是根本智慧。哲學的“哲”就是智慧之意,哲學就是智慧之學。“般若”也是智慧的意思,但它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佛陀的智慧。 “應成”,不是先陳述自己的觀點,而是以破斥、反駁的方式來作分析。比如一個人一定要往危險的道路上走,你告訴他說那條道路很危險,他可能不會聽。那好,你走吧,我就帶你走到這條絕路上去,把你帶到懸崖絕壁上,這時你還怎麼往下走?那時他就會認識到自己確實是走錯了,自己也就因此覺悟了,就願意返回了。本書在開顯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異,指導正確運用二諦理解緣起性空以及正確觀修無我,避免破除太過和不及等方面,都做了細致精到的闡釋。不但可以讓沒有深入中觀的初學者一窺中觀奧義,即使是系統學過中觀思想的人,也可以從中把握並提煉出中觀思想的精髓。 在宗喀巴大師之前,有人認為如來藏是實有,其餘是斷空;有人認為什麼也不思維、否定一切緣起諸法就是中觀;有人認為佛陀自己無法關照世俗諦,必須依賴眾生才能見世俗諦……本書除了對這些誤解和偏見依據正理進行有力的批駁外,在開顯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異,正確運用二諦理解緣起性空以及正確觀修無我,避免破除太過和不及等方面,都作了細緻精到的闡釋。不但可以讓沒有深入中觀的初學者一窺中觀奧義,即使是系統學過中觀思想的人,也可以從中把握並提煉出中觀思想的精髓! 本書收錄了多識仁波切所著的《中觀奧義淺釋明鏡》、《分析二諦義》、《分析我執之體》、《應成中觀論的特殊見解》等四篇中觀論詩偈的藏文原文、漢文譯文及其詳細講釋內容,以及《解說》、《佛教最高智慧––諸法性空義正解》和《開悟》等三篇講解中觀思想的文章。這幾篇文章涵括了源自月稱、宗喀巴大師之中觀思想的核心要點,依據正理,有力地批駁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對中觀思想的誤解和偏見,同時也開顯了中觀思想的純正見解和修持方法。 本書特色: 本書特色在開顯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異,指導正確運用二諦理解緣起性空以及正確觀修無我,避免破除太過和不及等方面,都做了細致精到的闡釋。不但可以讓沒有深入中觀的初學者一窺中觀奧義,即使是系統學過中觀思想的人,也可以從中把握並提煉出中觀思想的精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多識仁波切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簡稱多識,筆名多識•東舟寧洛,藏族,生於1936年,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曾在天堂寺和拉卜楞寺學習藏文和藏傳佛教十明學科,後從事藏語文教學工作,期間自學了漢語言文學。1983年調至西北民族學院少語系任教,1985年起任藏文專業研究生指導小組組長,1992年到1996年任職少語系系主任。現為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課程有《藏語語法》、《藏文修詞學》、《藏文化歷代文選》、《因明學》、《藏傳佛教》等。多識仁波切並兼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幹事,以及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研究員,甘肅省藏學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民族語文翻譯專業委員會主任,甘肅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多種職務,是當代深孚眾望的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發表出版的藏文著作有:《藏語語法論集》、《云使淺釋》、《詩學概論》、《藏密典籍選編》、《多識論文集》、《多識詩文集》、《佛教總論樂道燈塔》等。漢文專著、譯著有:《破魔金剛箭雨論》、《愛心中爆發的智慧》、《菩提道次第心傳錄》、《大威德之光》、《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藏傳佛教疑問解答300題》、《佛教理論框架》、《宗咯巴大師佛學名著譯解》、《藏傳佛教認識論》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者前言 ㄧ、《中觀奧義淺釋明鏡》 二、《分析二諦義》 三、《分析我執之體》 四、《應成中觀論的特殊見解》 五、《諸法性空解說》 六、《佛教最高智慧–諸法性空義正解》 編者注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觀: 奧義詳解
作者 / 多識仁波切
簡介 / 中觀: 奧義詳解:在宗喀巴大師之前,有人認為如來藏是實有,其餘是斷空;有人認為什麼也不思維、否定一切緣起諸法就是中觀;有人認為佛陀自己無法關照世俗諦,必須依賴眾生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275188
ISBN10 / 9868275180
EAN / 9789868275188
誠品26碼 / 2681063073002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有力地批駁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對中觀思想的誤解和偏見,同時也開顯了中觀思想的純正見解和修持方法。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佛陀從最初生起菩提心,到中間積累福慧兩種資糧,乃至最後成就圓滿佛果,其目的無非是造福一切眾生。由於佛教提倡自悟自度,否定一切萬能的神靈,因此在佛陀的事業中,說法教育事業是最無上的事業。眾生只有通過聽聞佛法,思考其內涵,然後身體力行,才能獲得解脫成佛的成就。所以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說:“佛只為一件大事而出現人間,那就是教導眾生進入成佛的境界。”

正如《維摩詰經》中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由於眾生各自的根基千差萬別,所以佛陀的教法也隨之開演為三乘四宗,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和中觀宗。只要是內道佛教的教義,必定是四宗之一,而在佛教傳統的觀念中,古德高僧一致認為中觀的教義是佛陀最究竟徹底的思想。
佛陀一生講法49年,在浩如煙海的三藏典籍中,以《般若經》最為系統、完備,被譽為經中之王。《般若經》直接詮釋緣起性空的真理,間接開顯了成佛之道。後有無著依彌勒《現觀莊嚴論》等五部之學開創了大乘修道次第以及唯識思想,龍樹著寫以《中觀根本慧論》為首的“六正理聚”,開闢了中觀深見思想。在古印度,龍樹、提婆師徒的中觀思想傳承一脈,因此他們也被稱為“根本中觀師”。後來清辨論師提出與佛護相反的論調,中觀思想就此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兩家。之後又有月稱論師反駁清辨的觀點,認為佛護的觀點才是龍樹師徒的正解,他大力提倡佛護的應成論思想,遂成為應成派中觀思想的鼻祖、奠基者。

佛法逐漸傳入藏地後,各派都不以唯識為宗,而以中觀為究竟見解。但是,在藏傳佛教發展的漫長過程中,由於眾生自身的理解力以及過往業力的差別,藏傳佛教各派對中觀思想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甚至大相徑庭。經歷了前後弘期數百年的時間,藏傳佛教最後形成的教派——格魯派之開創者宗喀巴大師,以文殊化身之基,遍學各派教義,在不盲從前人觀點的基礎上,以邏輯正理對所學進行梳理,同時修積福德、懺悔罪障,最終獲得究竟的證悟。他徹悟了龍樹師徒的中觀真義,從而寫出了以《佛理精華緣起理贊》為代表的諸多中觀著作,以承許聲聞必須證悟法無我、佛陀亦可雙照二諦等為代表的“中觀八大難題”,撥開了籠罩在中觀思想上空的陰霾,點亮了正確無誤的中觀明燈。

多識仁波切自小師從多位高僧學習五部四續等顯密教法,尤精於中觀和密續。2011年,他用藏文著作了《中觀奧義淺釋明鏡》、《分析二諦義》、《分析我執之體》和《應成中觀論的特殊見解》,並將其自譯為漢文,為弟子們做了精要的講解。這四篇中觀詩偈雖然篇幅不長,卻涵括了宗喀巴大師中觀思想的核心要點,駁斥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對中觀思想的誤解,同時也開顯了源自月稱、宗喀巴大師之應成派中觀思想的純正見解和修持方法。

在宗喀巴大師之前,有人認為如來藏是實有,其餘是斷空;有人認為什麼也不思維、否定一切緣起諸法就是中觀;有人認為佛陀自己無法關照世俗諦,必須依賴眾生才能見世俗諦……本書除了對這些誤解和偏見依據正理進行有力的批駁外,在開顯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異,正確運用二諦理解緣起性空以及正確觀修無我,避免破除太過和不及等方面,都作了細緻精到的闡釋。不但可以讓沒有深入中觀的初學者一窺中觀奧義,即使是系統學過中
觀思想的人,也可以從中把握並提煉出中觀思想的精髓!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佛陀從最初生起菩提心,到中間積累福慧兩種資糧,乃至最
後成就圓滿佛果,其目的無非是造福一切眾生。由於佛教提倡自
悟自度,否定一切萬能的神靈,因此在佛陀的事業中,說法教育
事業是最無上的事業。眾生只有通過聽聞佛法,思考其內涵,然
後身體力行,才能獲得解脫成佛的成就。所以佛陀在《妙法蓮華
經》中說:“佛只為一件大事而出現人間,那就是教導眾生進入
成佛的境界。”

正如《維摩詰經》中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
各得解”,由於眾生各自的根基千差萬別,所以佛陀的教法也隨
之開演為三乘四宗,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毗婆沙宗、經
部宗、唯識宗和中觀宗。只要是內道佛教的教義,必定是四宗之
一,而在佛教傳統的觀念中,古德高僧一致認為中觀的教義是佛
陀最究竟徹底的思想。
佛陀一生講法49年,在浩如煙海的三藏典籍中,以《般若


經》最為系統、完備,被譽為經中之王。《般若經》直接詮釋緣
起性空的真理,間接開顯了成佛之道。後有無著依彌勒《現觀莊
嚴論》等五部之學開創了大乘修道次第以及唯識思想,龍樹著寫
以《中觀根本慧論》為首的“六正理聚”,開闢了中觀深見思
想。在古印度,龍樹、提婆師徒的中觀思想傳承一脈,因此他們
也被稱為“根本中觀師”。後來清辨論師提出與佛護相反的論
調,中觀思想就此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兩家。之後又有月稱論師
反駁清辨的觀點,認為佛護的觀點才是龍樹師徒的正解,他大力
提倡佛護的應成論思想,遂成為應成派中觀思想的鼻祖、奠基
者。

佛法逐漸傳入藏地後,各派都不以唯識為宗,而以中觀為究
竟見解。但是,在藏傳佛教發展的漫長過程中,由於眾生自身的
理解力以及過往業力的差別,藏傳佛教各派對中觀思想的理解並
不完全一致,甚至大相徑庭。經歷了前後弘期數百年的時間,藏
傳佛教最後形成的教派——格魯派之開創者宗喀巴大師,以文殊
化身之基,遍學各派教義,在不盲從前人觀點的基礎上,以邏輯
正理對所學進行梳理,同時修積福德、懺悔罪障,最終獲得究竟
的證悟。他徹悟了龍樹師徒的中觀真義,從而寫出了以《佛理精
華緣起理贊》為代表的諸多中觀著作,以承許聲聞必須證悟法無
我、佛陀亦可雙照二諦等為代表的“中觀八大難題”,撥開了籠
罩在中觀思想上空的陰霾,點亮了正確無誤的中觀明燈。

多識仁波切自小師從多位高僧學習五部四續等顯密教法,尤精於中觀和密續。2011年,他用藏文著作了《中觀奧義淺釋明鏡》、《分析二諦義》、《分析我執之體》和《應成中觀論的特殊見解》,並將其自譯為漢文,為弟子們做了精要的講解。這四篇中觀詩偈雖然篇幅不長,卻涵括了宗喀巴大師中觀思想的核心要點,駁斥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對中觀思想的誤解,同時也開顯了源自月稱、宗喀巴大師之應成派中觀思想的純正見解和修持方法。

在宗喀巴大師之前,有人認為如來藏是實有,其餘是斷空;有人認為什麼也不思維、否定一切緣起諸法就是中觀;有人認為佛陀自己無法關照世俗諦,必須依賴眾生才能見世俗諦……本書除了對這些誤解和偏見依據正理進行有力的批駁外,在開顯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異,正確運用二諦理解緣起性空以及正確觀修無我,避免破除太過和不及等方面,都作了細緻精到的闡釋。不但可以讓沒有深入中觀的初學者一窺中觀奧義,即使是系統學過中
觀思想的人,也可以從中把握並提煉出中觀思想的精髓!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