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 | 誠品線上

The Bhagavad Gita

作者 Vyasa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薄伽梵歌:聖典中的聖典;歐美商業時代的新聖經。與《道德經》、《聖經》並列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薄伽梵」在印度的靈性傳承裡,代表的是上主在地球上的化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聖典中的聖典;歐美商業時代的新聖經。 與《道德經》、《聖經》並列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 「薄伽梵」在印度的靈性傳承裡,代表的是上主在地球上的化身;《薄伽梵歌》即意為上主之歌(The Song of God),係記載上主克里希納(Lord Krishna)與阿朱納(Arjuna)王子間一場奇妙而不可思議的對話--關於靈性知識的揭示,是超越宗教的宇宙真相和人生哲理。 《薄伽梵歌》是最重要的印度教修行聖典,同時也是許多印度大修行者最重視的一部經典,對今日之印度乃至全世界的很多層面,都有著極大的影響。聖雄甘地在他的自傳中說:「真理是至高的原則,而《薄伽梵歌》乃是指向真理之知識中,最精妙的書。」 《薄伽梵歌》出自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全書十八章,共七百行詩句。《摩訶婆羅多》敘述同為俱盧族的持國王(Dhritarashtra)百子與般度(Pandu)五子,兄弟之間為爭奪王權而進行的一場戰爭。 戰爭在俱盧之野進行。由於持國王眼不能視,毗耶娑願意賜給他視力,讓他看到戰爭的情況。但持國王不忍親眼看到親族間的殺戮,毗耶娑遂將靈視的力量賜予他的大臣山佳亞,由山佳亞將戰況敘述給持國王。《薄伽梵歌》敘述的就是開戰前,克里希納與阿朱納王子間的一場靈性對話,藉由山佳亞之口說與持國王聆聽。 在這場對話之後,接著的就是為期十八天的戰爭,戰況空前激烈,雙方死傷慘重。持國王一方全部罹難,般度一方也幾乎只剩下般度五子存活。 俱盧之戰是歷史上的戰役,同時也是心靈的戰場。《薄伽梵歌》中的般度五子,代表的是我們認同的個性,而持國百子正是我們所不認同的陰影。不論認同與否,都是小我的一部份。小我既是造化所為,所以也是虛妄而不永恆的。克里希納在《薄伽梵歌》中一再地提醒我們,應平等看待一切二元對立的事物:好惡、成敗、榮辱、冷熱等皆然;從內在捨棄,不執著,並時時專注於至上。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納不親身參與戰爭,卻擔任阿朱納的馬夫,正意味著我們應讓上主成為我們的馭者。 總結來說,《薄伽梵歌》有兩個主要啟示:第一是捨棄與臣服。捨棄是放下對外在事物、內在欲望與感官感受的執著;臣服則是更進一步放下自我,將自己交給上主,全然地接受上主為我們所作的任何安排。 第二個啟示是克里希納在這場對話的最後對阿朱納說的:「……你是我所摯愛的」,這是上主對我們的保證。我們原本就是上主的子女,在世間汲汲營營為名為利,無非也是反映著我們內心對愛的需要與渴望;只要捨棄與臣服並專注於上主,我們終可感受到上主無所不在的愛而永不匱乏。 本書對照的英文版為普羅希(Shri Purohit Swami)的英譯本。普羅希的英文簡明,很多地方有《聖經》、《道德經》與佛經的簡單美,對首次接觸《薄伽梵歌》的人來說,是最佳的版本。同時,本書譯者撰寫的導讀,就《薄伽梵歌》的歷史、背景,與主要觀點等做了一整體的介紹,是想認識《薄伽梵歌》的最佳參考資料。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薄伽梵歌》的偉大力量在於這樣的事實:祂教導了一個「愛的信仰」。——華人文壇巨擘,林語堂《薄伽梵歌》真是一本絕美的東方哲學思想概述。——奧地利物理學家,菲傑弗.卡帕(Fritjof Capra)《薄伽梵歌》是古印度神祕主義中最趣味無窮的不朽之作。——法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維克托.庫辛(Victor Cousin)是天下第一書。只有廣博、寧靜、一致,以及迴盪在另一個年代、另一片蒼穹下的古老智慧之聲。……幸虧有《薄伽梵歌》,我才能有美好而充實的一天。……古老智慧的聲音,卻能將現在令我們憂煩的許多問題一掃而光。——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R. W. Emerson)把《薄伽梵歌》銘記於心的人,每天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喜悅與意義。——印度聖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我毫不猶豫的斷言:《薄伽梵歌》是非凡的曠世之作,其概念、推理和語言均臻於極致,無與倫比。——印度首位英國總督,華倫.哈斯丁(Warren Hastings)《薄伽梵歌》是一本具不朽意義的著作……,提供對一切時代、一切宗教生活都適用的深邃洞見。——德國印度學學者,雅各.哈爾(Jakob Wilhelm Hauer)《薄伽梵歌》的奇蹟在於生命智慧那真實美麗的天啟,這也讓哲學綻放出宗教的花朵。——諾貝爾獎文學得主,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讀著祂,我內心時刻湧流著對生命的感激之情,感謝祂讓我繼續活著,以研讀這部著作。——德國哲學家、教育家,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迄今說理最為明晰而又包羅甚廣的摘要書之一。因此祂那不朽的價值,不僅對印度人如此,對全人類皆然。——英格蘭作家,赫胥黎(A. L. Huxley)《薄伽梵歌》是現存的語言中,最美的哲學詩。——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J. R. Oppenheimer)我的智性便沐浴在《薄伽梵歌》那了不起的宇宙哲思中,現代的世界和文學與之相較,顯得多麼微不足道。……我要對閱讀經典的人說,如果他們期望讀一本好書,那就讀《薄伽梵歌》。——美國作家、哲學家,亨利‧梭羅(H. D. Thoreau)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毗耶娑Vyāsa《薄伽梵歌》出自史詩《摩訶婆羅多》,相傳是毗耶娑(Vyāsa,也譯廣博仙人;毗耶娑也有編撰的意思)所著,但現今歷史學家多認為不是一人於一時一地所做。最初大概是由遊方僧侶以口述的方式流傳,之後再經歷代編撰而成的。大致上,西方學者的考證多認定此一史詩大概完成於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後二世紀之間(或說是西元前後四世紀之間)。據印度古傳說,毗耶娑是貞信與福身王結婚前,與遊方修士巴拉沙羅所生;也是持國和般度的父親。在俱盧大戰結束後,花了三年完成曠世巨著《摩訶婆羅多》。周賓凰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專長是財務經濟理論與實證,探究生命則是一輩子的志趣。近年來研究擴及心理與靈性層面,包括行為財務學、綠色經濟學,與佛教經濟學等。著作包括證券市場、財金計量、計量經濟學、綠色經濟學(譯)等書,以及50餘篇學術論文。

商品規格

書名 / 薄伽梵歌
作者 / Vyasa
簡介 / 薄伽梵歌:聖典中的聖典;歐美商業時代的新聖經。與《道德經》、《聖經》並列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薄伽梵」在印度的靈性傳承裡,代表的是上主在地球上的化身;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9676519
ISBN10 / 9869676510
EAN / 9789869676519
誠品26碼 / 2681629627007
頁數 / 31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94:中 英對照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聖典中的聖典;歐美商業時代的新聖經。
與《道德經》、《聖經》並列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專文推薦

「我所摯愛的……」

吳壽山



楊序指出了《薄伽梵歌》的哲學史話及修持指津,羅序也從佛法角度談到自證哲理、無我及二元論述,如果再加上譯者的導論,再回神看本書譯序,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當徒弟準備好時」,「師父」也「就會出現」了。依照這個語串,不論初讀或再閱修持,若能將導論與兩序連結合併,都慈悲地指向真理的精妙。因此,本書主張:只要學習如何超越造化三性,把身、口、意獻祭供養,反省本書梵歌七百句詩文,似如:來去人間鬧一鬧,更能捨棄無明與熱情,且臣服於上主,回到宇宙「無限的本質」。若論悅性、變性及惰性的正向力、反向力與中和力,乃進一步統整了人的個性與信仰;能有如此體驗,要感激上主的引導,譯者的用心與賢達的賜序。

佛緣人人有,哲理人人求,日本賢者稻盛和夫說:「做為人,何為正確?」,不但啟迪人心,也見到了「熱情」與「無明」,更參透了「純真」,對企業家精進在倫理與企業決策中,有如明燈。譯者於導論中,提出造化廿四締,更引出了「苦」、「集」、「滅」、「道」的架構,反向逐一的「捨棄」出離,也提出反思執著與認同,要能純真「臣服」,使個性及潛意識放下,皆臣服於專注上主。

平等看待好惡、成敗、榮辱等二元對立,從內在捨棄而不執著,熱情無明皆能放心放下。譯者亦曾引以水入沙土為戒,歌詠水消失於沙土之後,風出尚能使水出,又入江河,結尾修持的力量有多大:藉著臣服於上主與捨棄,水終能匯入大海,成就無限的愛於上主之中。

感佩近十多年來,譯者的修持,已在本書中顯現出哲理(並於括弧中譯注),除了每頁下方的說明,值得一再返讀,每章詩文前的略語,也頗能了悟「哪有仇,哪有恨,皆土歸土,塵歸塵」。場域上的一切,實皆為造化之所為,譯者真誠反思,譯注出學習合一。

梵歌共有十八章的詩文,從閒雲野鶴的人看來,就是修持反省,可連結記憶,自然頓悟,說了熱情的累加,論了無明的活動,使人更易體會屬於聖靈的科學與自我的認識,也是藝術,也是聖典。

每天何妨一章?每月何妨一思?每年何妨一念?本書多語說詞,談出清晰,理出頭緒,皆是修持多元。享受靜默,信心不墜,總是滿足,不為喜怒畏懼所動,不期待什麼,無悲亦無求。譯者當已如是,且純真,理熱情,離無明。以此閱後心得代序,回應我所摯愛的……。



吳壽山識於八二三炮戰後六十年

(本文作者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曾任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長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所長)





專文推薦

印度哲學及靈性修持的圭臬

楊台基



約莫三千五百年前,在現今的印度大地上發生了一場大戰,因著這場大戰,將當時邦國林立、常相爭戰的印度結合成一個大國。這場戰事的前前後後,由大哲毗耶娑以歷史演義的筆法寫成《摩訶婆羅多》一書傳世,成為史詩級的巨作。

《薄伽梵歌》的內容取自《摩訶婆羅多》第六章毗濕摩篇裡,克里希納對般度軍先發主將阿朱納的戰前開導。《薄伽梵歌》最早的梵漢中譯本於一九五七年出版,譯者是赴印留學、有玄奘第二美稱的學者徐梵澄先生,自謂為其嘔心之作;為對應梵文典雅,採用的是騷體文筆法,頗具特色,然現代人讀之不易。再來是ㄧ九七○年程兆熊博士以對偶句文體翻譯的《博伽梵曲》。其餘譯本,可參考本書導讀中的介紹。

克里希納在這場戰爭中的所為,後世評價兩極,但無疑的,是他決定了戰事的成敗,他是這場戰事的靈魂人物。事實上克里希納在加入戰役之前,已是傳奇人物。

襁褓時期的他逃過表舅坎薩的追殺,從秣菟羅逃到弗林達邦。自小即受到鄉親非常的喜愛,他的特質和笛聲能喚起聽者內心莫名的狂喜,故身邊不乏玩伴圍繞,咸認他是神的化身。有首詩是這麼形容他的:



「⋯⋯克里希納帶來希望,克里希納就是希望,是庇護的希望、是解脫的希望。只要看到他一眼,就會為我們的心靈帶來平靜;他讓我們的雙眼多麼地快樂,讓我們的內心多麼地喜悅,⋯⋯只要他甜美的微笑就夠讓我陶醉的了。」



克里希納少年中期告別了弗林達邦,回到秣菟羅,用計除掉了強大的暴君坎薩,被擁為王。當時的印度最大王國是摩揭陀,國王是克里希納的表兄,很敵視克里希納。在克里希納成為國君後,便經常藉故攻打秣菟羅。克里希納知道彼時無法力抗,便將首都從秣菟羅遠遷德瓦爾卡,一方面阻止攻擊,一方面積蓄實力。然後以法性號召盟友,終於打敗了摩揭陀,聲名遠播。

般度五子的母親是克里希納的姑姑,所以般度五子和克里希納是表兄弟關係;克里希納和阿朱納特別投緣,還將自己的妹妹嫁給阿朱納。俱盧族難敵百子是般度五子的堂兄弟,和克里希納算是遠親;然而克里希納的兒子娶了難敵的女兒,彼此又成了親家,其中俱有故事。般度、俱盧雙方交惡至不免一戰時,自然都想得到克里希納的支持。

於是克里希納邀約兩方表達意向。抵達時,克里希納正假寐中。難敵是國王身分,先被引進屋,入門後逕自坐到床首;阿朱納後進,選擇坐在床尾。因此克里希納醒來時眼光就先落在阿朱納身上:「喔,是你,阿朱納,歡迎,歡迎!很高興看到你。」之後轉頭看到難敵:「喔,難敵,你也來了,歡迎,

歡迎!也很高興看到你。」

克里希納說你們來尋求我的支持,我有個想法,我和我的軍隊,你們各擇其一;選我的人就不能選我的軍隊,選我的軍隊就不能選我。而且我不直接參戰,只幫忙駕馭戰車。結果阿朱納先選擇了克里希納,難敵也高興地選擇了克里希納強大的軍隊。這件插曲隱隱透露出克里希納對未來的大戰已然胸有成竹,盡在掌握之中。

開戰之前,兩軍陣列俱盧之野。阿朱納重情義,站在克里希納駕馭的戰車上,望向俱盧軍中曾經熟悉的親友,他看到他敬愛的舅公、更遠處的伯父,看到自己的業師德羅那、堂兄弟俱盧百子、同父異母的兄弟卡爾納及其他親友等等。思及即將掀起的殺戮與戰後巨大的影響和牽連,不禁悲從中來,鬥志全消。他質疑問道:



「即使擁有三界,我也不願殺他們,更何況是為此寂寥大地? 這更有甚於戮及吾身。」

「我的主啊!持國王子嗣們的死亡能帶來什麼快樂呢?殺了這些險惡之徒,只是徒增罪孽罷了。⋯⋯我們怎能由殺害親族而得到幸福呢?」(1:36-38)



意志消沉的阿朱納接連地舉問心中疑惑,克里希納則以永恆長明的角度次第破其盲點迷思。使阿朱納深深地瞭解到一切的源頭、一切的歸宿,以及生死之間存在的實義。其間克里希納更顯現出宇宙之主的本相!讓阿朱納見到一切他所認為如真的人、事、物,一切生、住、滅,都是宇宙之主的心靈投射;一切自祂而出,一切復歸於祂,真實不虛!



阿朱納啊!且看那整個寰宇,不論是會動或不會動的事物,以及任何你想看到的東西;所有一切全都活在我之內,成為一體。(11:7)



克里希納這番盡除阿朱納胸中疑惑、使他重拾戰鬥意志的開示,大哲毗耶娑將之為文記下,展現於世。緣克里希納本相是宇宙之主,換言之,《薄伽梵歌》就是「擁有上主特質之人的說法」;由於其深邃的內容,開啟了讀者精神的新視界,公認是印度哲學及靈性修持的圭臬。

摩訶婆羅多之戰裡,克里希納的作為令很多人不解。事實上,即便在那時,也少有人瞭解克里希納的真實身分,但是通過《薄伽梵歌》的流傳,讓讀者認識到真正的克里希納和他的所為及宏圖偉略。如《薄伽梵歌》所說:



「每當靈性衰退、物欲橫行,阿朱納啊,我就會轉世降生。」(4:7)

「阿朱納啊!我知曉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之眾生,但他們並不認識我。」(7:26)



摩訶婆羅多戰事已遠,但留存下來的故事和教誨不受時空侷限地代代綿延。若說俱盧之地象徵著所處的世界,法性之地暗喻著我們的身體;持國王是盲目的心靈,般度五子代表著人身的五個脈輪,俱盧百子代表著種種的習性,那麼這場戰爭就轉而成為過去、現在、未來每個人的戰爭。而《薄伽梵歌》將是使我們從這場戰事中勝出的指津。



(本文作者為阿南達瑪迦瑜伽靜坐協會創會理事長,修行瑜伽

靜坐斷食四十餘年)





專文推薦

《薄伽梵歌》是不可不讀的文獻

羅卓仁謙



從佛法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印度教與佛法的關係實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印度教認為佛陀是毗濕奴神的化身,佛法認為梵天、因陀羅等印度教大神是佛陀的支持者。從哲理上的發展來看更是如此: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興起的沙門主義中,包括佛法、耆那教等思想代表著衝撞著傳統婆羅門體制的新興思潮,這不但讓印度文化圈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同時也讓婆羅門教本身開始出現改革。

佛滅後,婆羅門教開始出現更多與宗教分離、偏向純哲學性的著作。當然,在婆羅門教的體制下,仍然不會逾越吠陀主義、梵我主義的思潮。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薄伽梵歌》。

這部著作的價值與重要性,在譯者寫的導讀與譯序中已經深入淺出地有所介紹,我就不拾人牙慧;從另一個比較少人切入的角度來談談《薄伽梵歌》的重要性,也就是其對佛法的影響。



一、哲學化

時至今日,許多人認為佛法屬於「哲學」。但如果單純以原始佛法為例,相對於哲學,毋寧說其更帶有認知學、甚至於科學的特色,關鍵原因在於佛陀本人在原始佛法聖典中,對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採取不回應—也就是「無記」的態度;更有甚者,佛陀極為重視「可驗證」這個科學特性,佛法專有名詞稱為「自證」。

然而,在佛滅後,以《薄伽梵歌》為首的印度的吠檀多哲學之興起,在很大的程度上衝擊了佛法,甚至可以說讓佛法內部產生改革與思維,很大層面地豐富了佛法理論;當然這樣的層面也影響了後世受佛法影響的中國哲學、西藏哲學等。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薄伽梵歌》對佛法、對其餘地區的哲學影響是深入而廣泛的。



二、無我

早在奧義書時代,吠陀主義就已經對於至高至上的靈魂—梵我—作出哲學上的詮釋,從否定面、其超越思議的面向來詮釋其功德;而在梵書中則提到更多其正面、肯定的優點。這些特質在《薄伽梵歌》中有一統性的解釋。許多人以為,「無我」是佛法獨有的理論,其實不然,吠陀主義也闡述某種「無我」:無小我而有大我,此大我即是梵我。但梵我對於一般人來說,實在太難體悟與經驗了,唯有透過虔敬這條道路可以抵達。這樣的論點不但在《薄伽梵歌》中表露無遺,甚至也影響了後代佛法的如來藏思想,《寶性論》中就強調想要體悟如來藏的人必須:「唯依如來信,信於第一義,如無眼目者,不能見日輪。」

如來藏思想是大乘佛法、甚至密乘佛法的核心,在是否受到印度梵我思想影響的論戰上,大家一向莫衷一是;但我更相信,要知道這個論調是不是來自梵我、與梵我的關係,那我們務必得去認識「梵我」本身長什麼樣子,而詮釋其特質最為完整的著作,不外就是《薄伽梵歌》。



三、二元論

《 薄伽梵歌》受數論派哲學影響,表現出強烈的二元論:物質與精神的對立,這種思想根本上影響了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不論是其「微塵」的論調對小乘宗派所主張「無方極微塵」的影響,或是大乘每每都將「能所」、「心物」、「境有境」這一組一組的主觀與客觀視為對立,都能隱約看到二元論的影子;特別是精神原始無誤、出現錯誤後而投射出整個世界,更有明顯的數論派哲學味道;而若要對這樣的論述源頭有更清楚的認識,那《薄伽梵歌》更是不可不讀的文獻。

《薄伽梵歌》本來是以嚴謹的詩歌體呈現,深澀而難懂;但這次的《薄伽梵歌》譯本,相較之下好讀又忠於原文,實為華人讀者之福!希望類似著作的整理與翻譯,能夠讓華人社會可以更全面地瞭解印度各派哲學中,互相影響的關係與痕跡。



(本文作者為九○後,熟悉漢、藏、梵、英四語的佛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