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sù e la sua gente
作者 | Paolo Sacchi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耶穌和他的子民:,耶穌的經歷成為生命的典型,為當時、現在、未來的所有人類開闢一條道路。沿著這條道路進入、身處之境,是信仰、希望,與愛;生命活潑地躍動著。國際知名 |
作者 | Paolo Sacchi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耶穌和他的子民:,耶穌的經歷成為生命的典型,為當時、現在、未來的所有人類開闢一條道路。沿著這條道路進入、身處之境,是信仰、希望,與愛;生命活潑地躍動著。國際知名 |
內容簡介 耶穌的經歷成為生命的典型, 為當時、現在、未來的所有人類開闢一條道路。 沿著這條道路進入、身處之境, 是信仰、希望,與愛;生命活潑地躍動著。 國際知名猶太教研究學者保祿・薩奇教授,在當今世代有更多史料知識之後,應用他對猶太教世界的博學多聞去解釋福音,特別是為了認識耶穌這個人,在耶穌生活的場景中,勾勒他的樣貌,以薩奇教授自己的話來說:「我的所能在於我受過猶太宗教文化學和古典哲學的培育,以希臘文和拉丁文研讀過包括福音在內的一些文獻。所以,我會試著在包括『古木蘭文件』和『舊約經外著作』的歷史與文化思想背景上,描繪福音中的耶穌」,亦即,作者嘗試在耶穌當時的社會脈絡中去認識耶穌,解讀福音所呈現和說明歷史的耶穌:他如何表達自己、實現使命,直到死亡。 在薩奇教授具體而鮮活細膩的描繪裡,我們體會到耶穌如何逐步彰顯和行動他的默西亞身分,以及「天主的國」來到人世間的好消息,以及這個好消息的內涵; 在如同我們一樣血肉之驅、和尋常人一樣也吃也喝的耶穌身上,逐步依循聖神的痕跡。 本書的特點之一是:書中的切入點在福音的更早階段。薩奇教授在某種程度上,是將自己置於傳統編纂的神學解釋——這些神學解釋已經出現在新約聖經中,並發展成為接下來幾個世紀的豐富神學,一直到我們這時代——稍微早一些的時間。因此,讀者們幾乎可以立刻感受到聖經「這些事件正在發展」的當下的張力與奧秘;在我們對此歷史所知更多、明白耶穌所處的環境與世界樣貌之後,我們對新約以及耶穌的教導,將會有簇新的視野。 二十世紀中葉「古木蘭文件」和「舊約經外著作」的發現,開啟了史料富藏的世紀新頁。分布在古木蘭洞穴裡的舊約經外著作殘篇,讓人注意到:原來在基督之前的猶太教中,並不是只有一種神學路線,而且神學思想也在發展進程中。這些企尋天主的神學路線和派別多不勝數,當中有些立場不同,甚至有些立場是彼此對立。我們知道的對象不再只有法利賽人、撒杜塞人和熱誠黨人,還有匝多克派、哈諾客派、古木蘭派等等。相較於把耶穌放在只有法利塞人存在的猶太教世界,複數的猶太教世界能更切合實際環境地去認識耶穌、以及他的宣講和行動。 文中,薩奇教授出自肺腑、感性又啟迪人心之語:「「只要談到耶穌的宣講,總像在寫一部新的福音,同時又感到不能完全詞盡乎義的遺憾。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耶穌的理解,這是個人專屬,也因此無法阻止每個人在自己心靈裡寫下他的耶穌福音。」在這個意義下,這本書也可以說是薩奇教授編寫的福音,是在二十一世紀完成的福音;帶領著讀者穿越時空,彷如置身耶穌講道時的聽眾席裡,而成為他的門徒之一。 【專業推薦】 杜敬一/天主教聖方濟沙勿略會會士 施以諾/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 張志偉/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約學教授
作者介紹 保祿˙薩奇國際知名的猶太教研究學者,專精「古木蘭文獻」和「舊約經外著作」,凡在義大利出版的此領域譯作或作品,大多是他的心血結晶。薩奇生於一九三〇年,曾任杜林大學文學院聖經語言學正教授,直到一九九九年。「基督宗教的起源」是他畢生主要研究興趣,正如他以《新約聖經的起源》為題出版的博士論文表明的心跡,深入孕育耶穌的猶太世界文化是最終志趣。他專長使用歷史與文學研究方法。一九七九年創辦《哈諾客》(Henoch)期刊,致力廣義希伯來研究;同年與毛羅˙佩斯(Mauro Pesce)共同創立「義大利猶太宗教研究協會」(Associazione italiana per lo Studio del Giudaismo)。一九八一年起至二〇〇〇年間,指導「舊約聖經經外著作」彙編,共五大巨冊。自二〇〇〇年起,指導編輯《中世紀猶太宗教觀念索引》(Indice Concettuale del Giudaismo Medio. ICMeG)共二冊。他的主要著作中,除了本書,還包括:《判官》(Giudici, 1968)、《訓道篇》(Ecclesiaste, 1971)、《猶太世界史》(Storia del mondo giudaico, 1976)、《第二聖殿的歷史: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第一世紀的以色列》(Storia del Secondo Tempio: Israele fra il VI sec. a.C. e il I sec. d.C., 1994)。胡皇伃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碩士。曾任職於梵蒂岡廣播電台,現任教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譯有:《聖體聖事簡易要理》、《信仰,透過藝術呈現》、《偕同天主子民改變教會,教宗方濟各――其人其言其行》、《瑪利亞,耶穌的母親》。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耶穌意向的歷史性闡述 杜敬一 推薦序 認識耶穌,也就認識了自己 施以諾 推薦序 為了醫治和淨煉而來的人子 張志偉 推薦序 更早之前的耶穌 法蘭克・阿杜叟 自 序 我的認識耶穌之路 第一章 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 1.第一世紀的希伯來圖書館 2.宗教與政治派別 2.1概況 2.2一些時代思想特徵 2.3約瑟夫和三大宗派:法利塞、撒杜塞、厄色尼 2.4耶穌時代的希伯來文化與宗教 2.4.1撒杜塞派思想範疇 2.4.2法利塞派思想範疇 2.4.3哈諾客派與厄色尼派思想範疇 2.4.4撒瑪黎雅人 2.5「默示文學」是什麼? 2.6匝多克主義的今日意義 2.7各派別的共同點 3.歷史 3.1瑪加伯起義 3.2阿斯摩乃王朝 3.3猶大地區的羅馬人:安提帕特家族崛起 3.4黑落德 3.5黑落德治下的猶大地區 第二章 洗者若翰 1.若翰與罪 2.若翰的宣講 3.「要來的那一位」:默西亞(彌賽亞) 4.「要來的那一位」:若翰宣講的默西亞 5.不潔 6.天主子與人子 第三章 耶穌與若翰 1.耶穌離開若翰 2.洗者若翰背景中的耶穌 3.閱讀福音時 4.福音成書時間 5.新約聖經的原始語言 第四章 耶穌的自我認知 1.耶穌如何談論自己:首度自陳 2.「你是天主的聖者」 3.耶穌,隱密的那一位 4.耶穌,人子 5.耶穌,人子與天主子 第五章 耶穌宣講天國 1.耶穌的宣講環境 2.宣講初期 2.1「時期已滿」 2.2「天主的國鄰近了」 2.3「天國就在你們中間」 2.4「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 3.「福音」之意 4.「天國」的比喻 第六章 耶穌的教導:世界觀與人觀 1.世界 1.1萬有皆為聖:耶穌對發誓的教導 1.2萬有皆為聖:耶穌對不潔的教導 1.3受造界之美 2.人和人的靈魂 第七章 耶穌的倫理教導 1.主要思路 2.山中言論與新倫理標準(瑪五5-7) 2.1基督徒的倫理基礎 2.2一個法令中的特例:休妻 2.3因人施教的倫理要求 第八章 使命的完成 1.預言苦難 2.惡園戶的比喻:耶穌對自我身分的至高表達 3.耶穌使命的意義 4.顯聖容 第九章 人類命運的啟示 1.信德 2.最終審判 3.寬恕與成義 第十章 進入耶路撒冷 1.騎驢進城 2.潔淨聖殿 3.權柄之問 4.「聖殿將被拆毀」 第十一章 最後晚餐 1.痲瘋病人西滿家裡 2.希伯來人的兩種曆法 3.最後晚餐 第十二章 耶穌受審 1.面對公議會 2.面對比拉多 第十三章 十字架與復活 第十四章 結語:歷史之外 附錄:耶穌時代的經外著作
書名 / | 耶穌和他的子民 |
---|---|
作者 / | Paolo Sacchi |
簡介 / | 耶穌和他的子民:,耶穌的經歷成為生命的典型,為當時、現在、未來的所有人類開闢一條道路。沿著這條道路進入、身處之境,是信仰、希望,與愛;生命活潑地躍動著。國際知名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6269631179 |
ISBN10 / | 6269631173 |
EAN / | 9786269631179 |
誠品26碼 / | 2682271326003 |
頁數 / | 288 |
開數 / | 菊16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5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耶穌的經歷成為生命的典型,
為當時、現在、未來的所有人類開闢一條道路。
沿著這條道路進入、身處之境,
是信仰、希望,與愛;生命活潑地躍動著。
內文 : 第十四章
歷史之外
如同我在自序中說過,歷史性不是促使我重新深讀福音的原因。然而我眼前的耶穌再次走過他的人生,躍然於福音紙上的耶穌。我希望在血肉之軀、和尋常人一樣也吃也喝的耶穌身上,尋找神聖的痕跡,那傳承至今日的我的教會傳統對他所肯定的一切。
耶穌的獨特性,在耶穌赦免罪同時治癒癱子,以及在葡萄園戶的比喻之後,他對自己身分的說明,顯見耶穌對自己是「獨特的」充滿意識。耶穌生平最令我欽佩他的偉大的時刻,是當他在最後晚餐席間說:「這是我的血,盟約之血」。看到那人像梅瑟一樣與天主立盟,以血為印璽的場面,著實令人震驚;只不過這次作為印璽的血不是牛犢的,是他的。血,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只有在希伯來的傳統與文化光照下才能讀取,因為其意義完全體現在此文化中,不過還應當有超越希伯來文化侷限的價值。耶穌應該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說自己的血要為「大眾」傾流。他的行動為我們應當也有意義,這使我覺得站立在一個奧祕的門檻前,我有部分把握,所以不能拒絕它。像是我能夠領悟的奧祕。
與天主的盟約是在痛苦與死亡中締結,耶穌也接受了死亡和痛苦。對此我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強烈的抗拒,所以我欽佩他,並沉默。我面對的是生命的奧祕,我自己的生命奧祕。
就像是我來到一扇堅實而敞開的窗戶前,窗外是一個遼闊的世界,充滿我無法理解的事與物。與天主立約的耶穌把我放在對現實的理解前,翻轉我理解的方式,不再只依據理性。我的雙腳仍踏在土地上,我的雙眼凝視著痛苦的黑暗之光,痛苦是盟約允許的工具。我不明白,我不了解!我對痛苦的抗拒根深柢固,就像伯多祿對耶穌向自己揭示他的命運時的抗拒一樣。伯多祿不明白,耶穌叫他撒殫,伯多祿仍然不明白。人對痛苦的抗拒是根深柢固的,耶穌在革則瑪尼莊園祈求天主父,放盡一切氣力直到血汗並流,希望免去那苦杯。之後,他接受了。
人繼續抗拒,但是耶穌接受了。「接受」,而不是「忍受」,二者的差異其實不小,如同我一個朋友說的。當耶穌接受的時候,他不再處於以理性判斷的層面,痛苦只是個意外,打亂原本幾何般規律的計劃。耶穌接受存在的實況,在這實況中痛苦有其作用,為存在而生(raisond’être)。當聖保祿領悟到自己的痛苦與耶穌的痛苦有近似的價值,他明白了痛苦是有意義的,所以才能積極地面對痛苦,甚至說出「我很高興」的話。但是我仍留在黑暗中,我的理智持續抗拒這種存在的實況,就像伯多祿,就像革則瑪尼莊園裡的耶穌:人受痛苦不是自然的,雖然存在包含痛苦。我可以感受到自己這句話中的強烈矛盾,但是耶穌因著接受天主父的旨意克服了。痛苦有其作用,但是無法理性條理地解釋,除非把它簡化說成贖罪。雖然這種說法為解釋痛苦的存在更淺顯易懂,卻使得生命成了罪與消罪之間制式衡量的秤台。對此我也反對,因為這不是事實,直覺或理性角度看來都不是事實。
需要一個跳躍:一定還有支持生命的存在,即使超乎理性理解的範疇,因為生命是存在的事實。耶穌的事蹟以清晰的方式教人看見,人的理智運作在此範疇幾乎無用武之地。每一個範疇都需要能夠闡釋自己存在的計劃和所屬的分類。生命也必有其所屬範疇。如果我們輕易就能接受理智作用後提供的安全感,和所有生存所需的力量與支援,那麼我們也應當接受生命有我們不了解但肯定存在之處,因為無法從生命中將其抹滅。這是滲透整個存在範疇的渴望,但是我知道在理性主導之下,必使我們在這門檻前止步,讓我們瞥見門檻後的景象一眼,卻無法予以分辨。然而,渴望不會消失。
需要進入盟約中:綑綁盟約的繩索一端握在耶穌手中,另一端是天主父。在這道繩索中,痛苦極具影響力:耶穌的痛苦,全人類的痛苦。這是身處奧祕裡,在當中有穩定與安全感,即使仍缺少絕對的穩定與安全感:那是另一種可以信賴的穩定,另一種安心毋庸掛慮。就像人能夠在水中暢游,唯有當他無懼於水,無意戀棧堅實陸地的時候。
接受痛苦和死亡是耶穌生平最後一個行動。在他的生命裡,一定存在某個原因,允許他即使血汗並流,終究能夠接受,接受「痛苦」這個詞彙的全部意義。耶穌愛了一生。愛,驅動生命的崇高力量,在耶穌一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唯有愛無條件地允許其他存在——對此,人難以理解——這些存在之所是,就是他們存在的理由。我開始明白愛敵人不是一條誡命衍生的新命令。愛,也為了敵人的存在;因為是愛,沒有任何附帶條件,即使是仇恨。耶穌的生命至此成為一個完滿的典型。
為此,耶穌得以無條件地與天主立約,為實現最終目的的盟約。耶穌的經歷再次成為生命的典型:他是進入他立的盟約的第一人!耶穌為當時、現在,及未來的所有人類開闢了一條道路。我們沿著這條道路進入、身處之境,闡釋其究竟的不再是理性智識,而是信仰、希望,與愛。我們身處生命的整全之境,言詞的論辯啞然失聲,生命活潑地躍動著。
這一切都可被察覺、被體驗,雖然我們還能意識到距離的存在,但是人能夠緊緊依附那道維繫人類與天主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