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光中: 享受自由與喜樂的31天冥想 | 誠品線上

Call to Love: Meditations

作者 Anthony de Mello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愛在光中: 享受自由與喜樂的31天冥想: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生命的默想書。學會覺察,就能開啟內在的喜樂之源,讓生命煥然一新。你會發現,每一天,你都變得更自由、更快樂、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生命的默想書。學會覺察,就能開啟內在的喜樂之源,讓生命煥然一新。你會發現,每一天,你都變得更自由、更快樂、更充滿愛!本書集結了戴邁樂神父帶領靈修時,最受人們喜愛的小故事和比喻。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以一貫簡潔而懇切的描述,鼓勵讀者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也是造成生命不快樂的主因。他告訴我們「愛出於覺察」,只有當我們看見人、事、物的真實面貌時,才能開始真正地愛。因為,如果你連對方的真實面貌都沒看清,你的愛也不會是真正的愛,只是你自己欲望的投射。然而,我們不僅要以清晰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也要同樣地這樣審視自己,觀察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和情緒反應,破除腦中既有的思考模式,捨棄內心的各種執著。因為愛就在你看見實相的時刻誕生,而當你睜開眼睛看個明白,你也將發現你根本不需要你所執著的那些東西,如此一來,你便能從依附與執著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快樂。你是否曾對生活感到厭倦,想要逃離焦慮和恐懼?你是否希望能不用再為了獲得認同和肯定,而勉強自己、迎合別人?你是否認為拼命地念書、賺錢,最後只換來一成不變的無聊生活,這一切實在毫無意義?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現在就跟隨戴邁樂神父的引導,破除執著的魔障,喚醒真實的內在,走入充滿愛的光明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國際知名的靈修大師,亦是心理治療師、作家和演說家。一九三一年出生於印度孟買,後成為耶穌會會士,多年來一直擔任靈修輔導並帶領避靜,是印度普那「靜舍靈修中心」(Sadhana Institute)的指導者。他的靈修觀融合了基督信仰和東方生命哲學,雖然以前者為依歸,卻遠超過宗教型態的藩籬。他著作豐富,書中不講大道理,而是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和比喻,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蘊含於日常生活中的真理。作品有:《喬裝的默西亞》、《相逢寧靜中》、《胡扯?頓悟!》、《靈修新徑》、《慧眼禪心》……等書。他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在一九八七年因心臟病過世後,影響力也不曾稍減,直到現在,世界各地都不斷有人受到他的智慧與書籍啟發,獲得生命的翻轉與改變。李純捐台灣高雄人,天主教聖功修女會修女,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多年來從事宗教交談和靈修輔導工作,著譯《飲水錄:由釋道悟基督》、《吉光片羽:靈修新探》等書,譯作有《永恆的朝聖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專文推薦〉破除執著,看見真相 吳伯仁〈專文推薦〉 認識自己、認識生命 鄭存琪〈譯 者 序〉 成為自己情緒的馴悍師 李純娟第1天 得失之間 第2天 快樂與夢魘 第3天 被設定的心靈程式 第4天 我一點也不執著於你 第5天 執著的悲劇 第6天 讓我自由地做我自己 第7天 乞丐的贈禮 第8天 看見真實的世界第9天 修復你的心 第10天 聆聽完整的生命交響樂 第11天 衝破執著的牢籠 第12天 真正的善 第13天 蛇與鴿子 第14天 猛力奪取的人 第15天 愛是與真實相會 第16天 唯一的導師 第17天 如孩童一般 第18天 愛與自由 第19天 讓心靈隨著生命前進 第20天 學習「看」的藝術 第21天 擁抱無憂無懼的自由 第22天 注視自己,直視真相 第23天 孤獨的沙漠,愛的花朵 第24天 不再判斷 第25天 破除魔障的覺知之劍 第26天 痛苦與榮耀 第27天 覺醒的火花 第28天 不要為明天憂慮 第29天 失落與獲得 第30天 點亮身體的燈 第31天 準備啟程

商品規格

書名 / 愛在光中: 享受自由與喜樂的31天冥想
作者 / Anthony de Mello
簡介 / 愛在光中: 享受自由與喜樂的31天冥想: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生命的默想書。學會覺察,就能開啟內在的喜樂之源,讓生命煥然一新。你會發現,每一天,你都變得更自由、更快樂、更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7470898
ISBN10 / 9867470893
EAN / 9789867470898
誠品26碼 / 2680859545006
頁數 / 2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天 得失之間

回想一下,當有人讚美你、贊同你、接受你、為你喝采時,你心中的感受。再回想一下,當你欣賞晨曦、夕陽與大自然美景,或是讀一本喜歡的書、看一部深深觸動你的電影時,心中又是什麼感覺。仔細品味這種感覺,再與前一種感受對照一下,你會發現,第一種感受來自於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我提高,是一種俗世的感受和情緒。第二種感受則來自於自我的實現和圓滿,是一種靈魂的感受和心境。
看看另一組對照:想像一下,當你獲得成功與成就,或是贏得一場比賽、賭注或辯論時的感受。再對照一下當你全心投入一份工作,或是為某個目標傾力而為時所產生的滿足感。你會再次發現,俗世與靈魂,兩者的感受和心境完全不同。
再想像一下,你身為老闆,掌握權勢,人人要看你的臉色、聽你的命令。再把這種感受與另一種情形做個對比:你有愛你的家人、關心你的好友,你有一個歸屬的團體,你樂在其中,與他們相處時充滿歡笑,心中滿溢著喜悅和幸福。
做了這樣的想像和對照之後,你就能瞭解,俗世感受的真正本質──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我提高──並非來自你的本性,而是由你所處的社會文化所造出來的,為了讓你有生產力、可以被控制。這樣的感受和情緒,不會像靜觀大自然、與至親好友相聚、全心投入工作那樣,為你帶來滋養與幸福。它們能帶來的只有短暫的興奮與刺激──以及空虛。
然後,觀察你在一天或一週的生活中做了哪些事、參與了哪些活動,看看那些行為有沒有受到那些只會製造空虛的欲望、興奮與刺激所汙染,而讓你只想引人注意、要人肯定、渴求名望、成功和權力。
之後看看你四周的人,有哪個人是不被這些俗世感受所迷惑的? 有哪個人是可以不受其控制,而不在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耗費所有生命去尋求它們的? 當你看到這情況就會瞭解,人是如何地想盡辦法要獲得世界,卻在過程中喪失了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過的是空洞、彷彿行屍走肉般沒有靈魂的生活。
這兒有個關於生命的比喻,可以讓你好好思索一番:一群旅客坐遊覽車行經一處風景絕美的村莊,那裡有翠綠的山、清澈的湖、綠意盎然的大地和綿延的溪流。可是車內的窗簾卻始終緊閉,旅客們對車外的景色毫無所知,也沒有興趣,因為整個旅程中他們都在爭吵誰該坐最好的位子、誰該受到讚揚、誰該得到尊敬。他們就這樣直到旅程的終點。


第6天 讓我自由地做我自己
在人際關係上人們常犯一種錯誤,就是想要在充滿變數的生命河流中,建築一個穩固的窩巢。
想一想,如果有某個人,你很渴求他的愛,那你是不是希望自己在這人心目中是重要、特殊的? 是不是希望自己在他的人生中占有與眾不同的地位? 是不是希望這人特別照顧你、關心你?
如果是,請張開你的眼睛看清楚,你正愚蠢地邀請他人,讓他們為了自己的好處而留下你,限制你的自由,控制你的行為、成長和發展,以配合他們的需求。這就像那個人對你說:「如果你想成為我心中特別的人,你就得滿足我的條件。因為一旦你達不到我的期待,那你就不特別了。」你想成為某些人心中「特別的人」,不是嗎?所以你勢必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你勢必要按照他人的曲調而舞,而他人如果想成為你心中那個特別的人,也必須按照你的曲調而舞。
暫且停下來,問問自己,為這樣一點點好處,值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 當你碰到你想獲得他特別關愛的那個人,想像一下你對他說:「請讓我自由地做我自己吧!讓我依我的理念思考,依我的喜好享受,依我的意向做事,依我想要的方式行動!」當你這麼說的當下,你就知道你想要的這些是不可能達成的。因為想成為某人心中特別的人,就意謂著要去取悅、迎合那個人,你就因此失落了你的自由。請多花一些時間好好地明瞭這一點。
或許現在就是你該這麼說的時機了:「我寧願擁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你的愛。」
如果現在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有同伴陪你一起在監獄坐牢,另一個是獨自一人在大地上自由前行,你會選擇什麼?
現在就對那個人說:「我讓你自由地做你自己,依你的理念思考,依你的喜好享受,依你的意向做事,依你想要的方式行動。」
當你說出這些話時,記得觀察自己是哪一種反應:如果你內心抗拒這些話,就顯示你可能是個依附者和剝削者,所以現在正是檢視你的錯誤信念的最好時機,審視自己是不是錯誤地相信「缺了某人就活不下去或快樂不起來」。如果你是發自內心、真誠地說出這些話,在此同時,所有的控制、操縱、剝削、占有、妒嫉就會紛紛脫落,離你遠去。
然後你會覺察到,那個你認為對你很特別和重要的人,對你而言已不再特別、不再重要了。他對你的重要,變得像是落日美景或交響樂本身就令人喜愛一般;也像是一棵樹的特別是在於它本身的特別,而不是因為它為你帶來的果實或樹蔭。同樣的,你所愛的已不再屬於你,而是屬於每個人,或根本不屬於任何人,就如同落日和樹木一般。
試著再說一次這段話,並且細細品味其中含意:「我讓你自由地做你自己,依你的理念思考,依你的喜好享受,依你的意向做事,依你想要的方式行動。」藉由說出這些話,你已經釋放了你自己,你現在已經有所準備,可以去愛了。因為當你還身陷依附與執著的時候,你給對方的不是愛,而是將你和你所愛之人綑綁在一起的鎖鏈。
愛只能在自由中存在。真正懂愛的人會為了所愛之人著想,讓他從對自己的依附
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


第10天 聆聽完整的生命交響樂

想像你正在音樂廳內聆聽絕妙優美的音樂,突然想起車子的門忘了上鎖。你心裡因為車子的事而焦慮,但你又不能走出音樂廳,結果是你也沒辦法繼續享受音樂了。這樣進退兩難的情景,就是大多數人生活的完美寫照。
對那些願意靜心聆聽的人來說,生活是一首交響樂;但說真的,能聽到音樂的人少之又少。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忙著聽各種噪音,聽那些程式輸進他們腦袋裡的噪音。此外還有一個,就是他們的執著。執著乃是生命的主要殺手。
要真正地聆聽交響樂,你必須對樂團中每個樂器都同樣敏銳。如果你只對鼓有興趣,你就聽不到整首交響樂,因為鼓聲淹沒了其他樂器的聲音。你可以特別喜歡鼓、小提琴或鋼琴,這無妨,因為偏好並不會影響你聆聽和欣賞其他樂器的能力。然而,當「偏好」變成「執著」時,它會讓你聽不到其他樂器的聲音,你也會因此貶低它們的價值。你的偏好使你變得盲目,變得只看重你認為特別的那個樂器,覺得只有它才有價值。
看一看你所執著的人或物:你給了他們掌控你快樂或不快樂的能力。觀察一下你是如何地非得到某人或某物不可,得到前,你只專注於他們;得到後,則是緊抓不放,而排斥其他的人事物。你又是如何地因為沉迷於某人或某物而減損了你的感性,再也感受不到這世上其他的美好事物。因此,你的心變得堅硬而冷酷。
鼓起勇氣,勇敢地看看自己吧! 當你面對自己所執著的事物時,你變得多麼充滿偏見、多麼盲目。
當你看透了這一點,就會想要捨棄所有的執著之情。問題是,要如何付諸行動呢? 拒絕承認和逃避是無濟於事的,想去遮掩鼓的聲音,就跟只專注於鼓的聲音一樣,只會再次使自己的心靈變得麻木、遲鈍。你所需要的不是拒絕承認,而是「瞭解」和「覺知」。
如果你的執著已使你痛苦難過,那有助於你去瞭解。如果你有生之年曾享有一次自由的甜蜜滋味、品嘗過「無所執著」所帶來的生命喜悅,那更會幫助你去理解。試著去聽生命的交響樂團中其他樂器的聲音,也會很有助益。但是,「覺知」這項功課是無可取代的,因為只有覺知才能讓你知道,過度看重鼓聲而對樂團其他聲音充耳不聞,會帶給你多大、多深的失落與痛苦。
有一天,當你放下對鼓聲的執著時,你不會再對你的朋友說:「你使我多麼快樂。」因為這麼說是在討好、助長對方的「自我」,是想用這種方式操縱對方,讓他願意再次取悅你、讓你快樂。這同時也會讓你自己產生錯覺,以為你的快樂全是你的朋友給的。
所以,你應該要說:「當我們相會時,是多麼快樂。」這樣一來,這份快樂就不會受到你們「自我」的汙染,誰也不獨占這份功勞。不占功勞可以讓你們不陷入互相依附、彼此執著的關係中,因為你們已經瞭解相會的喜悅不是因為你還是他,而是你們共同譜出的美好交響樂。
當你繼續往前走,遇上另一個人、另一個工作或另一種狀況,你用同樣的心態去應對,然後你會驚喜地發現,你和他們之間也有新的交響樂響起。就這樣,繼續在下一個地方譜出不同的美好樂曲吧!
現在,你已能自由自在地悠遊於生命中,順著人生的波浪前進。你已經知道如何活在當下,專注於此時此刻。沒有了過去的負擔,你的靈魂輕得能夠穿越針孔;你的內心也不再充滿對未來的焦慮,就像天上的飛鳥、田野的花兒那般快樂。不再執著於任何人或物,因為你已經學會如何品味你的生命交響樂曲。
你會全心、全靈、全力地熱愛生命。你會發現自己毫無妨礙、步履輕盈,如天上的鳥兒般自由自在,隨時都活在永恆的當下。此時,「師傅! 我該行什麼『善』以得永生?」這問題的答案,將會自然地浮現於你的心中。


第22天 注視自己,直視真相
世界上人們到處尋找愛,因為人們相信只有愛能拯救世界,只有愛能使人生有意義,讓生命值得活下去。然而,知道愛是什麼以及愛是如何來到人們心中的人,卻是那麼少。
人們常把愛與別的事物畫上等號,以為它就是對別人好、仁慈、非暴力或服務等等。可是這些事物本身都不是愛。愛來自於覺知。只有當你直視一個人此時此刻的真實樣貌,而不是透過你的記憶、欲望、想像或投射來看,你才能真正地愛他們。否則,你愛的不是他們本人,而是你為這人所塑造的概念,或是你的欲望。
所以,愛的首要行動就是:直視人、事、物的真實樣貌。這需要相當的訓練,要捨棄個人的意願、成見、記憶、心理投射,以及看待事物的既定方式。這樣的訓練並不容易,以至於大部分人寧願一頭栽進慈善工作或服務中,也不要經受如烈火淬鍊般的辛苦訓練。然而,當你尚未費心去正視一個人,你就要去服務、幫助他,那你看到的是對方的需要,還是你自己的需要? 所以,愛的第一個要素,就是真實、赤誠地「看」對方的真實樣貌。
愛的第二個要素和前一個同樣重要,就是:注視你自己,冷靜、清晰地觀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情緒、需要、不誠實、自私自利,以及控制和操縱的傾向。這意味著你要一一正視它們,無論那會讓你感到多麼痛苦。
如果你對自己、對他人都能這樣覺察,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愛,因為你已經擁有了靈敏、警覺、清晰、敏感的心智與心靈,還有清晰的洞察力,以及能使你在每個時刻、每個狀況中都做出正確適當的回應的敏銳感受力。
然後你將發現,有時你會義無反顧地投入行動,有時則會有所保留、節制。有時你會忽略他人,有時又會注意到對方所需求的。有時你會態度和善、充滿彈性,有時則毫不妥協、堅持立場,甚至態度猛烈。因為由敏感而生的愛有著多種讓你意想不到的面貌,它不回應預設的教條與規範,而只回應當下的具體狀況。
在你第一次體驗到這樣的敏感與感受力時,你可能會覺得十分驚慌。因為你所有的防衛系統都已瓦解,不誠實的部分也都暴露出來,你周圍的保護牆全都被烈火燒毀了。
試著想想看,當一個富人第一次目睹窮人的慘狀;當一個渴求權力的獨裁者睜眼看見被壓迫的人民一個個生活困頓、痛苦哀求;當那些狂熱的盲信者真正看清自己堅持的信念其實是錯的;在看清這一切時,他們的內心將會多麼地震驚!而當一個浪漫的熱戀之人終於決心看清自己所愛的並不是他的愛人本身,而是他為對方所塑造的形象時,他的內心又會是多麼地驚懼!
這就是為什麼對人類來說,「直視真相」是所有行為中讓人最痛苦、最害怕的事。然而,愛就是在你看見實相的時刻中誕生,或者更正確地說,直視事物的真實樣貌,就是愛。
你一旦開始看見了,敏銳的感受力就會帶領你進入覺知的境界──不是選擇性地只去知道你想知道的,而是對每一件事物都有同樣的覺知。此時,你那可憐的「自
我」會想盡辦法鈍化你的敏銳感受力,因為它的自衛系統被拆除了,它失去了保護層,再也沒有可依附的東西。
如果你容許自己看見這一切,那麼你將看見「自我」的死亡。所以愛是令人害怕的,因為愛就是看見,看見就是死亡。但是愛也是這世上最喜悅、最令人振奮的。因為在「自我」的死亡中,自由、和平、寧靜和喜樂將隨之誕生。
如果你所要追求的就是愛,那麼立刻開始實踐「看見」的功課吧! 認真地去「看」一個你不喜歡的人,清楚地去「看」你內心的偏見。直視你所執著的人或物,看清執著本身的痛苦、徒勞、束縛與不自由;同時,深刻而深情地去注視人們的面孔與他們的行為。
花些時間靜觀大自然,天空的飛鳥、盛開的花朵、枯葉化成的土堆、河水的流動、上升的夜月、群山襯托晴空的輪廓。這樣一來,覆蓋在你心靈周圍的堅硬外殼將會日漸軟化、消融,你的心會在敏感與回應力中逐漸甦醒。眼中的黑暗將會消失,視野變得清晰而鮮明,直到最後,你終於明瞭愛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