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憶往集: 有緣有幸同斯世
作者 | 金耀基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金耀基憶往集: 有緣有幸同斯世:憶念「同生斯世」的有緣之人著墨學術文壇璀燦的人物群像本書收錄金耀基教授近三十年來的人物書寫,除父親之外,還包括他的老師,王雲五、浦 |
作者 | 金耀基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金耀基憶往集: 有緣有幸同斯世:憶念「同生斯世」的有緣之人著墨學術文壇璀燦的人物群像本書收錄金耀基教授近三十年來的人物書寫,除父親之外,還包括他的老師,王雲五、浦 |
內容簡介 憶念「同生斯世」的有緣之人 著墨學術文壇璀燦的人物群像 本書收錄金耀基教授近三十年來的人物書寫,除父親之外,還包括他的老師,王雲五、浦薛鳳、鄒文海;錢穆、徐復觀、費孝通等前輩人物,以及高錕、傅高義、余英時等與他同世代的朋輩友人。這些文章大都是追思之作,有的則是在他們生前因不同機緣,為他們書寫;藉由人物的事跡,回顧大學教育與學術思想的重要發展時刻。「他們每一個都曾為這個世界增添光輝與溫情,他們更都使我的生命意義變得充盈、豐實,我之能與他們『同生斯世』不只『有緣』,更屬『有幸』,真的是『有緣有幸同斯世』」。透過作者感性的筆觸,追憶與故人交往的舊事,感受到其對人世間的深情。
作者介紹 金耀基 著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主要的研究興趣為中國現代化及傳統在社會、文化轉變中的角色。著述包括《從傳統到現代》、《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國政治與文化》、《大學之理念》、《再思大學之道》、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Selected Essays on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cy;散文集《劍橋語絲》、《海德堡語絲》、《敦煌語絲》、《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等。學術研究以外,金教授深好書法,為西泠印社社員,舉辦過「金耀基八十書法展」(2017年)、「西泠翰墨緣—金耀基書法作品展」(2019年)、「金耀基·林天行書畫展」(2021年)等。
產品目錄 繁體字增訂版序 ix 自序 xi 人間壯遊 1 追念王雲五先生 王雲五先生墓誌銘 9 指南山麓的那段日子 13 懷逖師.憶師母 天涯點滴悼景師 17 「相思」欲靜,而山風不息 23 敬悼父親(一) 奔喪 27 敬悼父親(二) 在歷史中的尋覓 35 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成立「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41 並迎錢先生返新亞講學 儒者的悲情,儒者的信念 51 悼念徐復觀先生 李約瑟與中國科技史 59 科學、社會與人文 67 記與李約瑟先生的一次晤談 小川環樹與日本之中國古典文學 93 狄培理與美國之新儒學研究 99 為香港帶來春意的美學老人 109 迎朱光潛先生來新亞講學 創建香港中文大學的巨手 119 敬悼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李卓敏先生 一位有古君子風範的現代學者 127 悼念馬臨校長 一位卓越的人民人類學/社會學家 131 追思費孝通先生 中國的「現代之士」 137 悼念黃石華先生 大學的世界精神 141 為「新亞書院龔雪因先生訪問學人計劃」之成立而寫 卓越之追求 147 蔡明裕先生為新亞設立百萬美元基金有感 卓然成家的現代一儒者 159 悼念劉述先教授 一股特有的精神氣 163 悼念孫國棟先生 致愛華女史信 167 悼懷林端教授 一位有俠義之氣的朋友 171 悼念郭俊沂先生 活出了生命的境界 173 追思逯耀東教授 有幸與君同斯世 177 敬悼李院士亦園大兄 高錕的笑容 181 科學與教育的卓越貢獻 憶念樹(基)弟 191 其學可佩,其心可敬 195 悼念傅高義教授 有緣有幸同半世 199 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大兄 余英時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211 附錄 悼念殷海光兼評殷遺著《中國文化的展望》 225
書名 / | 金耀基憶往集: 有緣有幸同斯世 |
---|---|
作者 / | 金耀基 |
簡介 / | 金耀基憶往集: 有緣有幸同斯世:憶念「同生斯世」的有緣之人著墨學術文壇璀燦的人物群像本書收錄金耀基教授近三十年來的人物書寫,除父親之外,還包括他的老師,王雲五、浦 |
出版社 /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82372528 |
ISBN10 / | 988237252X |
EAN / | 9789882372528 |
誠品26碼 / | 2682163688004 |
頁數 / | 26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1.9X15.2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收錄金耀基教授近三十年來的人物書寫,透過作者感性的筆觸,追憶與故人交往的舊事,感受到其對人世間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