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 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作者 | 蔡宜芳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 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他們,能好好長大嗎?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
作者 | 蔡宜芳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 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他們,能好好長大嗎?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
內容簡介 他們,能好好長大嗎? 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一個青少年的崩潰吶喊。 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屢創下新高。 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 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 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 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 以溫柔同理及諮商專業,卸下青少年的武裝與敵意, 她接住每一個表面上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 ▌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 本該是大人世界的問題, 青少年卻以憂鬱、傷害自己的方式,全然承受; 以沉默退縮、反抗、說謊、拒學等方式,築起內心的高牆。 青少年心碎吶喊: ◆為了考上前三志願,她拚命讀書,焦慮地拔眉毛、拔頭髮……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為了怕爸媽不愛他,他考試作弊,讓自己維持前三名。 青少年絕望嘆息: ◆剛考上台灣前五志願大學的新鮮人,因情傷而自殺,住進精神病房。 ◆「老師,割腕不夠痛了,還有什麼更痛的方法嗎?」 ◆「如果這個家沒有我,是不是大家都會開心一點?」 家族治療指出,孩子的問題其實反映出家庭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 例如「你追我逃」,當父母管得越嚴格,孩子就越反彈;當孩子越反彈,父母就更覺得這個孩子太叛逆了,不得不管,如此產生惡性循環。 但從沒有哪個世代,青少年長大的路是如此煎熬,而為人父母也備嘗艱辛。 父母是愛孩子的,但當父母因為婚姻、經濟、工作壓力、原生家庭,乃至於社會結構等所滋生出的困境,而無法給予青少年適切的陪伴與愛,那麼,正值青春狂飆期的青少年往往容易走偏,甚至向下直直墜落。 從小成績優異,但在念了高雄中學音樂班後卻受挫的宜芳心理師,她因而更能理解青少年所面臨的苦痛、絕望和掙扎,也更能與他們站在一起。 於是,她總能以無盡的耐心傾聽、理解與支持,也透過家庭訪視與家族會談,進一步了解青少年及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她彷若青少年與父母之間,溝通及對話的橋梁,而她提供給父母各式專業又實用的具體建議,讓父母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心。因為當大人能給予孩子更多穩定的愛與陪伴,孩子也就更有力量向前邁進! ★本書特色: ◎我很喜歡宜芳諮商心理師在書中用三個角度來呈現文章,一個是自己的成長經驗,一個是孩子故事的角度,另一個則是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角度,提出一些實務上的專業見解。因為大人對於孩子身上所經歷的事,始終不如孩子自己說得真實、貼近。透過「心理師想說」、「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宜芳心理師分享了心理專業的觀點,陪伴、等待的歷程,並教導父母可以怎麼做,以及一些小練習,這不僅僅反映當前學校場域常見的一些需要被理解的孩子的類型,也進一步減少父母在協助某些孩子時的焦慮感受與負面情緒。──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本書裡,用了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們跳脫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透過諮商心理師的角度,看見孩子這些看似叛逆、失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了很多實務的經驗,能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到孩子想透露出來的訊息,也更貼近孩子真實的感受。──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有一次,有個女孩問我: 「我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除了提供一些憂鬱症自我評估的資源之外,我還順道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告訴我,好一段時間與同學相處不來,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不喜歡她。 「這樣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我問。 「沒有人……」 「父母或家人,都不知道嗎?」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很久不跟他們講話了。」 原來,這孩子自從上國中以後,就不再主動找家人聊天。原因是,說什麼都被罵。她說:「他們不願理解我,只會說我不夠用功、不夠積極,可是我努力嘗試了,就是提不起勁。他們不願意聽我解釋,我也放棄向他們說明了。」…… 謝謝宜芳寫了這本好書,為世間的大人帶來諸多提醒:我們都該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力量!──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對自己好一點,我不會選擇雄中音樂班;但正因為無法重來,我很感謝在我這麼年輕時,有這樣一段讓我摔了重重一跤的旅程。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更能理解個案的苦痛、絕望和掙扎的感受,而更能靠近我的個案;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磨掉我的完美主義和傲氣,開始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在大學選擇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我的熱情所在。」──摘自本書後記〈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過去的「不夠好」,讓你成為獨特的自己〉。
各界推薦 ◎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撰推薦序 彭菊仙(親職作家)、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蘇明進(老ㄙㄨ老師/國小老師/親子專欄作家)疼惜推薦
作者介紹 蔡宜芳專業訓練背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碩士,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108年度若水學堂「家庭治療師培訓課程」藝術治療相關課程共72小時因為高中念了第一志願的音樂班,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大學念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自我認同,找回那個快樂的自己,也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更能理解個案的痛苦和掙扎,能陪個案走得更深。有一個三歲多和剛出生的女兒,從她們身上發現哈哈大笑是多麼簡單的事。喜歡小王子說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唯有用你的心。」相信「無論發生任何事,都無損於你生命本質的美好。」願我的文字可以陪你走一程。曾服務的場域有高中職、社區機構、精神病房。現職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也持續在「女人迷」發表文章。學了造型氣球後,深深愛上氣球帶給人的歡樂魔力,嘗試將造型氣球與輔導工作結合。帶領講座、工作坊近百場。主要專長為親職講座、造型氣球紓壓&自我照顧工作坊、情緒困擾、人際、親密關係、生涯、失落等議題。部落格:折氣球的心理師 造型氣球X心靈療癒粉專: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文中所有案例已經過大幅改編或為虛構,以符合助人專業倫理。
產品目錄 目錄 【推薦序】那些千瘡百孔的孩子,需要我們守護 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005 【推薦序】孩子說:「我好想從三樓跳下去。」 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008 【推薦序】為什麼孩子總是有苦難言?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 011 輯一 學習上的挫折 拔眉毛、拔頭髮 020 ──媽媽每天幫她畫眉毛及編頭髮。那些無法說出口的壓力,彷若隨著一根根拔下的頭髮消逝而去 作弊、說謊 029 ──「是不是我功課好,爸媽才會愛我?」 懼學 040 ──身體不舒服、害怕上學,其實是因為對自己好失望 怠學 054 ──「我爸媽根本就不關心我,他們只在乎我的成績而已。」上課趴睡、不讀書,父母恨鐵不成鋼的急,卻怎麼也拉不動的孩子 拒學 063 ──當臨時工,一天賺一千元,在外得到歸屬感的青少年 輯二 家庭裡的泥沼 青少年成為媽媽的「情緒配偶」 078 ──成績優異的孩子不去上學,是想在家裡陪媽媽 手足競爭 086 ──「我永遠比不上姊姊,我是多餘的那個人。」 抱怨父母不公平 095 ──「爸媽偏心,都要我讓弟弟!」 當父母離婚、分居 107 ──「你來找爸爸就是來要錢的,是不是?把我當提款機對吧!」夾在父母中間,不知所措的孩子 生活在繼親家庭 118 ──「你們是不是只愛親生弟弟?」總覺得自己被拋棄的孩子 生長在新住民家庭 129 ──瞧不起爸媽,是因為瞧不起自己 「媽媽,我恨你。」 140 ──都是別人好,你永遠看不到我的好 「空巢期」的分離焦慮 151 ──無法接受孩子長大,即將離家、獨立的媽媽 輯三 情竇初開的愛情 當青少年談戀愛 164 ──父母要強迫孩子分手嗎? 失戀怎麼這麼痛? 173 ──成績優秀的孩子買了炭,寫了遺書…… 割腕的誘惑 184 ──「看到血流出來,我才覺得自己還活著,心不那麼痛了!」 以身體換取「被愛」感覺 195 ──孩子和父母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交男女朋友 未成年懷孕 206 ──生下來留養、出養,還是墮胎?多難的決定 輯四 人際關係上的難題 關係霸凌 218 ──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傷,最痛 ADHD 228 ──剎車失靈的孩子,被討厭、被排擠,停不下來的惡性循環 邊緣型人格 242 ──不斷測試關係、踩線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和別人一樣會拋棄我?」 輯五 糾葛的生命困境 當孩子憂鬱 256 ──父母別說:「不要想太多……」「哭有什麼用!」「你已經夠好命了!」 當孩子偷竊 268 ──「我只是想要你們關心我……」 自殺 278 ──孩子自殺不是想結束生命,而是想結束痛苦 家內性侵 287 ──「不是我的錯,為什麼是我要離開?我才是被懲罰的那個人……」 【後記】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過去的「不夠好」,讓你成為獨特的自己 298
書名 / |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 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
---|---|
作者 / | 蔡宜芳 |
簡介 / |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 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他們,能好好長大嗎?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062331 |
ISBN10 / | 9864062336 |
EAN / | 9789864062331 |
誠品26碼 / | 2681997748007 |
頁數 / | 30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那些千瘡百孔的孩子,需要我們守護
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故事感動人的永遠都不是內容,而是故事人物本身豐富的情感!」我與宜芳諮商心理師已經熟識數年,從她進入台灣師範大學,接受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培訓時,我們就時常有一同討論實務工作的機會。
我對宜芳心理師最鮮明的印象,是她一股腦地投入與學生的輔導工作。宜芳心理師常常在專業督導的時間,來去匆匆、忙碌奔波,但只要一討論起學生會談的輔導情境,她總是比任何人都來得認真、不馬虎。那時,我對她百般欽佩,也不知不覺被她那份熱忱深深地打動。
不過,一直到我投入在《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一書的文字裡,我才恍然發現那時候的感動,是源自於宜芳心理師這位專業的助人工作者,對於生命中所接觸的每個故事主角,即使只是一個孩子,她也流露出不捨、珍惜,並且帶著獨有的韌性與堅毅。尤其當她近年來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之後,那種真誠與熱忱,越發成熟。
縱使我自己從事輔導工作已經逾十年,但我仍覺得諮商心理或輔導工作是困難的,因為每一個走進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有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故事,有美妙、開心的地方,但是,也有讓我們心碎、悲傷的遭遇,尤其是看過許多被家庭傷得很深的孩子們,那種無助、不安、焦慮的情緒,更是翻湧在整個諮商室裡。
其實,許多時候,我們在學校的角色並不討喜,甚至受到質疑,因為我們往往是站在孩子的身旁,因此常受到上級長官、周遭同事的議論紛紛,但是,能夠為孩子說上幾句話,既是我們的職責,也我們的想望。雖然我們遭受百般刁難,但只要想到孩子們心上的千瘡百孔,我們就始終能堅持駐守在那些孩子身旁。我希望每一個孩子就算無法選擇成長的環境,但至少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姿態面對生命,這是每一個孩子應有的權利。
我很喜歡宜芳諮商心理師在書中用三個角度來呈現文章,一個是自己的成長經驗,一個是孩子故事的角度,另一個則是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角度,提出一些實務上的專業見解。因為大人對於孩子身上所經歷的事,始終不如孩子自己說得真實、貼近。透過「心理師想說」、「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宜芳心理師分享了心理專業的觀點,陪伴、等待的歷程,並教導父母可以怎麼做,以及一些小練習,這不僅僅反映當前學校場域常見的一些需要被理解的孩子的類型,也進一步減少父母在協助某些孩子時的焦慮感受與負面情緒。而我認為宜芳心理師可以如此貼近孩子的生命脈絡,追根究柢,與她自己的就學經驗有很大的關聯。在這本書裡,她真實地爬梳與揭露自己的經驗,讓讀者貼近、理解她的觀點。
這是一本關於專業助人工作者、孩子,以及與孩子的環境所交織而成的故事的書,感人不已。這麼一本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好書,對於相關心理專業的工作者而言,不但有更多實務交流的機會,也讓對孩子擔心不已的辛苦父母,能夠找到施力的地方。
宜芳心理師這些年來潛心提升諮商輔導的實務能力,除了在學校輔導工作、家族治療、藝術治療領域之外,也在網路上書寫與心理專業相關的文章,協助民眾探究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因此,我也經常能在「女人迷」看到她撰寫的文章。
期待這本書,能讓大家更注重學校的輔導工作,也能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在適合的環境裡長大,更讓大人們可以學習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推薦序二】
孩子說:「我好想從三樓跳下去。」
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在學校裡任教二十三年,我看過許多受傷的孩子。每一個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傷心的故事。面對傷痛,他們說不出口、無法抵抗和反擊,卻以各種失序的行為和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求救。
十幾年前,我曾遇到一個女孩,她跟著單親的爸爸生活。爸爸說冬天很冷,要女兒跟他一起睡,每天晚上跟孩子玩壓制的遊戲。洗澡的時候,爸爸說要檢查她有沒有洗乾淨,會闖入門鎖早已壞了的浴室……她知道這樣不對,但是她推不開沉重的爸爸。每次洗澡,她都得緊張兮兮,深怕爸爸闖進來。
不知道該如何拒絕爸爸的她,對班上的男生充滿敵意,只要一點小事,就大吼大叫、崩潰大哭。
另外一個在學校很開朗、活潑的孩子,每天晚上卻都得承受患有精神疾病的媽媽發病時的吵鬧、摔東西和尖叫。有一次,媽媽又發病大哭大鬧,孩子受不了。孩子用毛巾緊緊勒住自己的脖子,但沒能結束生命,卻在脖子上留下明顯的勒痕。
而如果沒有那道勒痕和滿臉的哭斑,我竟然沒辦法知道這孩子承受這麼重的壓力。
還有一個是轉學來的孩子,他攻擊性超強,一不順心,就直接朝同學的喉嚨和下體打去。在上一所學校,這孩子對於同學對他的排斥、老師的不接納、老師與媽媽之間的衝突……不斷讓他傷了同學,也傷了自己。媽媽更為了他的行為,陷入嚴重憂鬱。雖然孩子最後換了環境,但還是需要花很多很多時間來修復。
而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位媽媽告訴我,如果當年不是有我們幫忙,讓孩子接受心理諮商,她幾乎都快活不下去了。
另外一個是在球隊裡被教練放棄的孩子。他受到隊員的冷嘲熱諷,對課業也完全放棄。但沒想到,他攻擊起自己的手,把手剝到體無完膚。跟我對話時,身體焦慮到不斷的搖晃,說沒兩句話就情緒失控。
而在一次上課跟同學發生衝突時,那孩子告訴主任,「我好想從三樓跳下去。」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用憤怒來掩飾心裡的害怕;對生活感到絕望的孩子,用結束生命逃避現實;對環境失去信任的孩子,用暴力來武裝自己;被放棄的孩子想要從世界消失……要讓受傷的孩子重拾對人性的信任,我們得想辦法看見這些孩子心裡的傷,接納他的樣子,並不斷的替孩子想辦法。如果這條路不通,就再換另一條,一定有方法能接住這些陷入困境的孩子。
學校的輔導老師替孩子們、還有媽媽,安排了心理諮商。透過心理師的介入,讓孩子們卸下心防,重新跟現實連結,說出心裡的傷痛,也跟老師、父母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宜芳諮商心理師寫的這本書裡,有好多讓我似曾相識的孩子,自殘、拒學、說謊、霸凌……回想我當時處理時,有對每個孩子的不捨,也有解決每一個事件的困難,以及不斷努力嘗試,卻找不到方法的過程,真令人無助。
而這本書裡,用了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們跳脫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透過諮商心理師的角度,看見孩子這些看似叛逆、失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了很多實務的經驗,能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到孩子想透露出來的訊息,也更貼近孩子真實的感受。
這是一門不管老師或家長都應該要正視的課題。我們都該讓孩子好好活著,好好長大。
【推薦序三】為什麼孩子總是有苦難言?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
孩子遇到困境時,會怎麼求救呢?他們會大喊:「救命呀,快救救我吧!」嗎?並不會。
小一點的孩子,會用「哭泣」來表達痛苦;而大一點的孩子,則常用「問題行為」來呼救。但你肯定會很疑惑,孩子是用「說謊、偷竊、暴力、退縮、憂鬱、暴怒、欺騙」等問題行為來呼救嗎?
不過,如果你是長期在校園中深耕學生輔導的專業人員,那麼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就如同這本書的作者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本著心理諮商的專業,在國中校園現場擔任輔導教師,每天面對大量有著情緒、行為與適應困境的孩子。宜芳心理師對這樣的現象,理解甚多。
再回到「求救」這件事。孩子遇到困境,為什麼不直接說?不是請大人幫忙就好了?其實,他們通常都試過了,但不被大人理解、不被大人接受,甚至,還被罵得滿頭包。於是,孩子只得用「另類」方法去因應困境。而那些問題行為,正是為了因應困境而發展出來的「求生策略」。這份「求生策略」通常具有短暫的效果,但長期下來,卻會衍生出更多的副作用。
而此時,大人見到的,通常是那些帶有嚴重副作用的問題行為。大人想方設法予以矯正,用更大的力道,要求孩子改變,卻沒看見孩子的痛苦根源,反而讓孩子的狀況每況愈下,問題行為愈發嚴重。
有時候,我會在深夜時段,接到國、高中階段的孩子,在我臉書粉絲專頁的私訊裡留話,向我訴說自己的困擾。印象中有一次,有個女孩問我:
「我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除了提供一些憂鬱症自我評估的資源之外,我還順道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告訴我,好一段時間與同學相處不來,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不喜歡她。
「這樣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我問。
「沒有人……」
「父母或家人,都不知道嗎?」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很久不跟他們講話了。」
原來,這孩子自從上國中以後,就不再主動找家人聊天。原因是,說什麼都被罵。她說:「他們不願理解我,只會說我不夠用功、不夠積極,可是我努力嘗試了,就是提不起勁。他們不願意聽我解釋,我也放棄向他們說明了。」
類似的案例,我遇過好多。讓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大人,為什麼不願關心自己的孩子呢?不,他們也很愛孩子,也付出相當的心力,關注孩子的成長,只是用了無效的方法。
許多家長自己身上也有著諸多待處理的心理議題,包括因經濟、工作、健康、婚姻等重重困境帶來的精神壓力,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例如,年幼時沒有足夠被肯定、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甚至被忽略與侵害,這些成長過程中累積的傷害,無意識地帶到了新組成的家庭中,也無意識地複製到了下一代身上。
所以,他們即使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在內外交迫下,也不知道怎麼給出愛。愛得越用力,造成的傷害卻也越大,更把孩子的心給推遠了。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人際支持系統。當孩子遇到困境,而人際系統卻失靈時,便無法給提供孩子穩定與支持的力量,甚至,還會是孩子痛苦與壓力的來源。
不論在實務工作中,或社會新聞上,常可見那些在生活適應中有嚴重困擾的孩子。他們來自一個又一個的脆弱家庭,甚至家庭中還不只一個孩子有狀況。父母本身也自身難保,更無暇給孩子更多關愛與照料,可以說是弱勢中的弱勢。
從「創傷知情」的觀點來看,這些孩子如果繼續待在這樣的處境下,可以預料,他們未來在學習、就業、經濟、家庭及身心健康各方面,會比其他人經歷更多的失敗與困境。因此,如果孩子的身旁,能夠有個穩定陪伴的成人存在,持續給予孩子理解、關懷、肯定與認同,那麼,這孩子的命運可能就有機會被翻轉。
而學校的師長正是扮演這類穩定陪伴角色的最佳人選。
當家庭人際系統失靈時,如果校園人際系統能夠及時啟動,某種程度,便能緩衝孩子持續受到的身心傷害,而學校輔導教師正是持續扮演這樣的角色。輔導教師穿針引線地讓孩子在學校系統中的人際支持更加完善,就像編織起一張網,牢牢地接住孩子。
在蔡宜芳諮商心理師的新書《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裡,所提到的各種案例,對我而言,都是這麼熟悉;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卻可能難以置信。然而,透過這一則則的案例故事,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些弱勢孩子的處境,我們有機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善待我們的孩子,甚至檢視我們自身與家庭的關係。
從孩子的故事中,你會看到孩子與家庭的關係是如何密不可分。或許孩子是想引發關注,或許是想證明價值,又或許是想尋求認同,甚至可能是為了保護家人。他們讓自己身陷險境,進入不安全的情感關係、放棄課業、選擇拒學、沉迷網路、說謊作弊、出現精神疾病……等。
謝謝宜芳寫了這本好書,為世間的大人帶來諸多提醒:我們都該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力量!
自序 : 【自序】
【後記】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過去的「不夠好」,讓你成為獨特的自己
許多念輔導諮商的人,都帶著故事而來。我也不例外。
高中我讀的是第一志願的音樂班,但卻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三年。國中都是前五名的我,同時考上了第一志願的普通班和音樂班,我選擇了音樂班,卻重重的跌了一跤。
國中時的我以為,成績不好的人就是不認真念書;念了音樂班以後才知道,原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我曾經好努力,但發現自己就是沒辦法唱得比別人好,聽寫就是寫不出來。主修、副修考試時,緊張到手冒冷汗、全身發抖。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也有我做不到的事情,習得無助感不斷襲來。
每一次術科的大考、小考──主修、副修、視唱、樂理、聽寫,所有的成績排名都會貼在公布欄上面,我常常是最後幾名。我變得很自卑、畏縮,常常覺得很丟臉。
我的功課還是很好,總是班上前三名,但音樂班,大家重視的是術科啊!我想轉學,但又放不下書包上「雄中」那大大的兩個字。
失敗=「我」不好?
因為我的失敗,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學不好、沒有價值的人,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
我也不願意轉學,因為我一旦轉學,就失去「雄中」這兩個字了。我每天坐火車,從台南通勤到高雄,偶爾會聽到有人竊竊私語的討論著︰「為什麼雄中有女生啊?」背著這個書包,就好像代表一種驕傲。我很害怕因為沒有這兩個字,我就什麼都不是了。這兩個字,代表了我的價值。
就這樣,我辛苦的撐著。撐了三年,直到畢業。我常常上完主修課,在琴房偷偷哭泣,然後擦乾眼淚,裝作沒事,回去上課。晚上常常哭到睡著。
琴房的地板鋪著稍有霉味和磨損的綠色地毯。畢業後好幾年了,我還是重複做著同一個噩夢。夢中的我,在綠色地毯上狂奔,跑過一間又一間,好像永無止境的琴房,卻怎麼也找不到下樓的路。就像那三年,我怎麼也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我想要逃走,卻發現自己身陷其中。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一切,很心疼當時的自己。想溫柔的抱抱那個上完課在琴房哭泣的自己。告訴她:「你辛苦了!」謝謝自己硬是這樣撐著,沒有把這個辛苦告訴任何人。謝謝自己撐了三年畢業,謝謝自己在那麼煎熬的狀態下考完學測、指考,且考得還不錯,考上了台師大教育系和彰師大輔諮系。
我的人生轉了個大彎,我狂熱的栽進了心理學和輔導諮商這片浩瀚無垠的大海,重新找回自己那失落的一角。
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被愛的人。過了好久好久,我才終於懂得「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
我的高中同學K說:「高中的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我覺得這個譬喻真好。雖然很臭、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卻滋養我們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另一個高中同學Y說了一段好美的話,她說︰「如果沒有那幾年的衝擊和自我懷疑,找尋自己更多的可能,找尋除了演奏外的熱情、目標和夢想,我們就都不會成為現在的自己了。」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對自己好一點,我不會選擇雄中音樂班;但正因為無法重來,我很感謝在我這麼年輕時,有這樣一段讓我摔了重重一跤的旅程。
因為念了雄中音樂班,讓我更能理解個案的苦痛、絕望和掙扎的感受,而更能靠近我的個案;因為念了雄中音樂班,磨掉我的完美主義和傲氣,開始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在大學選擇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我的熱情所在,還遇到了我現在的老公。
本書得以付梓,首先要深深感謝我公婆和先生幫忙照顧孩子,讓我有空檔可以多寫一些。感謝我的父母生我、養育我,讓我感受到什麼是好好被愛。感謝寶瓶文化朱亞君社長兼總編輯和張純玲副總編輯,讓這本書有了生命。每次寄文章給純玲,總能收到純玲細膩又溫暖的回饋,讓我寫作的過程中充滿動力。
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個個案,謝謝你們的信任,是你們豐富了我的生命。
內文 : 【內文試閱】
拔眉毛、拔頭髮
──媽媽每天幫她畫眉毛及編頭髮。那些無法說出口的壓力,彷若隨著一根根拔下的頭髮消逝而去
九年級的小雨看起來總是眉頭深鎖。小雨的表情冷冷的,但有時候,說著說著就無聲地掉下淚來。問小雨什麼事情這麼難過,她也說不上來。
龐大的課業壓力
我從導師那裡得知小雨有很大的課業壓力。小雨總是拚命的讀書,每天晚自習回家後,寫作業、讀書到半夜一兩點才睡。小雨想把考卷上每一個題目、每一題作業都弄懂,所以拚命翻書,深怕自己漏了什麼。
有些同學晚上十點多會傳訊息,問小雨寫完作業了沒,說哪幾題不會寫。小雨很討厭朋友抄她的作業,但很怕沒有朋友的小雨,還是會把寫好的作業,拍照給同學。
小雨不只一次對我說︰「其實,我不知道身邊的朋友是真心想跟我做朋友,還是他們只是因為想抄我作業,才跟我做朋友?」
對此,小雨的媽媽非常生氣,她覺得那些同學根本就是占小雨便宜。他們抄別人的作業,自己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念書、拚成績。
連在火車上都在寫自修
有時候,小雨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掉眼淚,但小雨很討厭別人關心自己,她覺得那樣顯得自己很脆弱,她不想被人看穿。小雨渴望有人能懂自己,卻又好強而壓抑。
小雨覺得自己並不是很聰明的人,原本她的成績大概在班上十名左右,但她希望自己能考上前三志願,於是九上開始拚命讀書。小雨的成績出現顯著的進步,半年內從5B進步到了2A3B,但小雨並沒有感到開心或放鬆。她好怕成績掉下去,於是花更多時間念書。
到了假日,媽媽擔心小雨一直都沒有好好休息、放鬆,媽媽總會提議去哪裡走走或逛大賣場。小雨無法放下課本,但媽媽又希望小雨一定要出門,小雨只好帶著課本和自修,坐在賣場的角落看書。出遊和畢業旅行時,也是如此。小雨連在阿里山小火車上都在寫自修。
媽媽拿小雨沒辦法,只能安慰自己至少有帶小雨出去透透氣了。
爸爸對小雨的指責與咆哮
小雨緊張、焦慮的時候會拔眉毛、拔頭髮。對此,小雨爸爸的反應很激烈。他很擔心小雨會禿頭,只要發現地上有一撮撮的頭髮,就對小雨咆哮,指責小雨不愛惜自己身體。
面對爸爸的指責,小雨感到十分自責,卻又無法控制不拔頭髮。
媽媽每天幫小雨畫眉毛,還有編頭髮,幫小雨掩飾因為拔頭髮而參差不齊的地方。
在諮商室中,小雨不想談拔頭髮的事情,她在乎的是課業成績有沒有進步。
媽媽很擔心小雨的狀況,幾乎每週都打電話來問我小雨講了什麼。基於諮商保密原則,除非個案有傷害自己、傷害別人、違反法律的狀況,我需要幫小雨保密。我告訴媽媽,如果我把小雨的狀況都和她說,可能小雨就不會再信任我了,但需要讓媽媽知道的,我一定會講。
雖然看起來談了很多,但我總覺得小雨和我之間彷彿隔著一道牆。彼此客客氣氣的,有問有答,但卻又感覺很難進入她的內心世界。
談了幾次,小雨就說她已經好多了,不想再來,旮賸賤摽才知道,小雨也很怕媽媽知道她的事情。她說媽媽總是很焦慮、緊張。原來,前幾次的她還在測試能不能信任我,她想確認我是否真的會為她保密。
母女相處上的惡性循環
小雨常跟我說︰「這件事情不能跟媽媽說。」小雨的媽媽也會打電話給我,跟我說︰「這件事情不能讓小雨知道是我跟你說的喔!」她們母女倆都很在意對方,但對彼此的關心,卻又不能明講,彷彿怕對方生氣似的。
小雨說,有些事情媽媽如果知道,會很激動,所以她不想說。媽媽曾對她大聲咆哮︰「我又沒有給你壓力,是你自己有問題,還想要隱瞞我!」小雨覺得很委屈,因此更不想要和媽媽說自己的事了。
但小雨越是不說,媽媽就越是擔心。小雨覺得媽媽的擔心是多餘的,媽媽就更常打電話給我,小雨就更覺得媽媽想打探她的隱私,形成了惡性循環。
不管是面對爸媽、課業,還是朋友,小雨總是倔強、好強而壓抑。
爸爸對媽媽的指責
其實,小雨媽媽已經有很大的改變,自從發現小雨對自己要求很高、拚命念書之後,媽媽就不會再叮嚀小雨要去念書,或問小雨成績,反而想方設法希望小雨能放鬆一些。
但只要小雨還會拔頭髮,爸爸就會指責媽媽不用上班,還沒有把孩子顧好,這讓媽媽無形之中承受很大的壓力,而轉嫁到小雨身上。
小雨爸媽對小雨的狀況,也有很大的歧見。媽媽希望小雨能好好放鬆,不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爸爸卻覺得「有壓力是正常的,誰念書沒有壓力?小雨想念書,就讓她念書,擔心那麼多幹麼」!
爸爸在意的是小雨拔頭髮的行為,因為頭髮禿一塊很醜,爺爺奶奶會叨唸爸爸沒有把孩子顧好。
可能因為小雨是獨生女,爸爸把所有期待都放在小雨身上。從小,小雨爸爸就一直被爺爺拿來和伯父比較。小雨爸爸永遠比不上伯父的成績,各自成家立業後,小雨的堂兄、堂姊成績都很好,爸爸希望小雨也能向他們看齊。
因為感覺到小雨媽媽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我邀請媽媽來談。
小雨媽媽聲淚俱下的表示,自己的哥哥小時候因為念資優班,課業壓力太大而跳樓自殺,她很怕個性好強又敏感的小雨也會生病。
原來是這樣啊!媽媽背負著原生家庭難以言喻的傷痛,再加上爸爸把自己在原生家庭「被比較」的焦慮投射到媽媽身上,媽媽身上背負著雙重的壓力。媽媽對小雨既心疼、擔心又生氣。小雨什麼都不肯說,也讓媽媽更是著急。媽媽和小雨的關係就更緊張了。
原生家庭的糾葛與影響
爸爸媽媽帶著他們原生家庭的議題,組成了新的家。對於小雨的問題,他們的擔心和期待自然也不同。有句話提到︰「夫妻躺在床上,其實不只兩個人,而是六個人」,也就是說,在這段婚姻裡,除了夫妻以外,還包含了夫妻雙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從來就不容小覷。我們今天會長成這個樣子,絕不會是無緣無故變成這樣的。就像小雨,因為爸媽對自己問題的歧見,讓原本個性就倔強、固執的小雨,變得更習慣隱藏自己、假裝沒事。小雨不想再聽見父母為自己爭執,也不想讓父母再為她擔心。
那一根根被小雨拔掉的頭髮,彷彿拔掉了課業壓力,拔掉了小雨好強又倔強的面具,拔掉了爸爸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拔掉了媽媽的焦慮和傷痛,也拔掉了小雨默默承受父母為了自己更加失和的壓力。
這一年,小雨拔頭髮的狀況時好時壞,但她好像慢慢能信任我,至少有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讓小雨盡情抱怨,訴說任何她想說的事。
小雨如願的考上了心中的第二志願,小雨很開心,爸爸也很開心,媽媽彷彿也鬆了一口氣。
●●●
頭髮拔掉還會長回來的,只是每個人速度不同而已。
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愛與傷痛繼續往前走。願哪一天,愛能將傷痛包圍。
心理師想說︰
拔毛症(Trichotillomania)是一種精神疾病,盛行率大概是百分之一。個案通常面臨外在壓力,例如小雨面臨龐大的課業壓力及高自我要求。壓力引發焦慮的感受,使個案有拔毛的衝動,而拔毛能舒緩焦慮的感受,讓個案覺得比較放鬆。通常拔的地方有頭髮、眉毛、睫毛等。
個案可能會因為拔毛的行為,感到羞恥或羞愧,影響自尊心及人際關係,而想要掩飾拔毛的痕跡。因為拔毛症看起來跟真的禿頭不一樣,新、舊毛髮都有,且參差不齊。文中小雨媽媽就用編頭髮、畫眉毛的方式,幫小雨掩飾拔毛的痕跡,也有些人會戴帽子。另外,有些個案也會伴隨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摳皮膚、咬指甲等。
拔毛症的發病年齡大概是在兒童到青少年,以女性居多。時間可長可短,有些人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會自行緩解,但有些人可能拔了很多年,一遇到壓力源,就又復發了。
為什麼會出現拔毛症呢?通常拔毛是為了抒發壓力,而文中小雨的爸爸對小雨大吼,並沒有辦法幫助小雨改掉這個習慣,反而可能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張。因此,家長可能會感到非常挫折且無力,因為好說歹說,孩子都不聽。若嚴重到外觀產生改變(像是頭髮嚴重的參差不齊),家長也可能被親友質疑沒有照顧好孩子而感到丟臉或自責,甚至更容易責備孩子。
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
1.若情況嚴重,建議至精神科就醫︰若是兒童或青少年,可以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會評估需要藥物治療或是心理治療。
2.寫日記釐清壓力源︰請孩子記錄拔毛的時間、地點、拔毛前後的感受、想法、拔了多少 等,以協助孩子釐清壓力源。
3.找到其他抒發壓力的方式︰協助孩子找到除了拔毛以外,可以抒發壓力的方式,例如找 人訴說、運動、聽音樂等,也可以教導孩子深呼吸、練習肌肉放鬆等方式。
4.幫助孩子減緩拔毛頻率︰例如手上纏繞透氣膠帶,孩子在摸到毛髮時會有不同的感受,以 提醒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進而減少拔毛的衝動。
5.家人支持及陪伴︰試著理解孩子拔毛的行為不是故意的,是生病了,且面臨一些壓力,因此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及陪伴,而非指責。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家人也會是陪伴孩子 度過困境的重要力量。
最佳賣點 : 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屢創下新高。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