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
作者 | Barbara Ehrenreich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失控的正向思考 (15週年紀念書套版):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最新力作新型態集體化社會即將誕生這次你連悲傷的權利都會被剝奪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近年來由 |
作者 | Barbara Ehrenreich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失控的正向思考 (15週年紀念書套版):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最新力作新型態集體化社會即將誕生這次你連悲傷的權利都會被剝奪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近年來由 |
內容簡介 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新型態集體化社會 即將誕生 這次 你連悲傷的權利都會被剝奪 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近年來由於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正向思考成為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更嚴重的問題是,勵志書不勸人擔心社會經濟現況,反而鼓勵大家去實現物質渴望,因此全民舉債的風氣高居不下。 作者認為,這種思想風氣源美國的新教倫理。上層階級一廂情願地認為,人會貧窮是咎由自取的,是懶惰和其他壞習慣造成的,更甚者,是心裡不願變成有錢人。他們鼓勵青年人領取低薪,說是培養企業精神,正向思考儼然成為企業的打手。不過,近年經濟崩盤,失業率不斷飆升,這些論調已證明是謊言。 作者並不反對探索內在與自我成長,但強調要能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世界上並沒有無盡的財富,貧富不均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問題。世界不會自動變好,我們應該尋找對策、相互幫助。更重要的,幸福不是來自一味寄望於結果,審慎評估風險、務實規劃工作,努力的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時代雜誌》專欄作家,作品也常出現在《哈潑》、《國家》、《新共和》等重要刊物,是相當活躍的女性主義者與民主社會主義者。她出身於礦工家庭,就讀大學時受到反戰運動啟蒙,於是放棄教職,投入寫作與社會運動,特別關注社會底層。她至今已出版近二十本著作,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榜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M型社會白領的新試煉》。■譯者簡介高紫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畢業,目前為全職翻譯,從事翻譯工作近六年,熱愛翻譯、閱讀,對戰爭文學與歷史文學更是情有獨鍾。譯有《甘地與我》。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微笑面對人生,否則死路一條:癌症的光明面第二章 奇思幻想的年代第三章 美國樂觀主義的黑暗根源第四章 讓人生意興隆的激勵產業第五章 神要世人大富大貴第六章 正向心理學:快樂學第七章 正向思考如何破壞經濟第八章 有關正向思考的後記
書名 / | 失控的正向思考 (15週年紀念書套版) |
---|---|
作者 / | Barbara Ehrenreich |
簡介 / | 失控的正向思考 (15週年紀念書套版):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最新力作新型態集體化社會即將誕生這次你連悲傷的權利都會被剝奪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近年來由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
ISBN10 / | 710650663X |
EAN / | 8667106506632 |
誠品26碼 / | 2681470957001 |
頁數 / | 28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X2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第二章 奇思幻想的年代
就算水杯碎裂在地上,也要去想杯中還有一半的水,不能去想只剩一半的水,這種勸人正向思考的說法不只存在乳癌的粉紅絲帶文化中。治療後幾年,我冒險闖入另一個私人的災難世界,那個世界裡都是遭裁員的白領勞工。在開放失業者參加的交際團體、戰鬥營、激勵課程中,我發現所有人都異口同聲,發誓唾棄憤怒與負面態度,應該以愉悅、甚至感恩的態度來面對當前危機。對於遭裁員、隨即陷入貧困的人,專家教他們把眼前處境當作「機會」,好好掌握;這和把乳癌說成是「禮物」異曲同工。在這裡,專家也向大家保證「療效」:保持正向態度,找工作時不僅心情會比較愉悅,而且一定會更快出現更快樂的結果。
事實上,對於所有問題或阻礙,都有人提議用正向思考或正向態度來解決。想減重嗎?有個專門教「正向減重法」的網站告訴網友:「下決心減重後,承諾自己一定要做到,並且用正向態度去履行承諾……思考時要把自己當成勝利者,不是失敗者。」苦尋不到伴侶嗎?最能吸引異性來求愛的,莫過於正向態度了;而最讓異性反感的,則莫過於負面態度了。在想網路上尋找約會機會嗎?時下有許多提供約會祕訣的網站,其中一個這樣建議:「若寫出顯露負面態度的個人資料或留言,肯定會把想求愛的異性趕走,反之,正向態度幾乎能吸引所有人。」另一個網站也提出類似建議:「最有用的相親祕訣可歸結成下列兩個基本建議:第一,保持正向態度;第二,敞開心胸。」女性特別應該展現正向態度。上一任男友是渾蛋、不滿意體重,諸如此類的話,絕不可提起。還有個網站建議:「各位應該時時保持正向態度,避免抱怨過多,避免去看事物的負面,避免表現出負面態度。雖然做自己很重要,而且人確實應該堅守這個原則,但是在社會化(應該是指與人交往)時,抱持負面態度絕對不是好做法。」
缺錢嗎?財富是正向思考想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本書中,我們也會反覆談到財富。市面上有多不勝數的自助書,詳述如何用正向思考來「吸」錢。根據這類書的說法,這法子牢靠得很,所以作者總是鼓勵讀者馬上開始花錢。為什麼你到現在還在為發不了財傷腦筋呢?這些作家認為薪資低、失業、必須支付醫藥費等實際問題,可能只是「藉口」,真正阻礙人發財的是腦子,因為腦子可能潛意識嫌惡「骯髒的錢財」,或深藏著對有錢人的憤恨之情。我有位朋友長期擔任低薪的兼職攝影師,他曾聘請「人生教練」來改善財務狀況。教練告訴他,「若要招財」,就得消除對財富的負面感覺,並且時時在皮夾子內放一張二十塊美元的鈔票。
有人甚至會請別人幫忙,一起發動正向想法,這種做法很像祈禱。在一個教師網站上,有位女教師請同業「為她的女婿發起正向想法」,因為她的女婿不久前被診斷為腦癌第四期。有一名在伊拉克的士兵執行任務時失蹤了,士兵的父親在CNN的鏡頭前告訴觀眾:「希望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對這件事抱持正向想法,幫我們度過這個難關。若所有人都幫我們祈禱,抱持正向想法,我們就能度過難關……我知道軍方正竭力想辦法,所以此刻抱持正向想法非常重要。」【1】儘管大家抱持正向想法,但是一星期後,軍方還是在幼發拉底河找到士兵遺體。
要人「抱持正向態度」的叮嚀,就像背景中閃個不停的霓虹招牌,就像躲不了的叮噹聲,無所不在,根本無從判斷根源在哪。歐普拉經常大力宣揚態度能戰勝環境;用谷歌搜尋「正向思考」,會出現數百萬條搜尋結果。成人教育機構「進修學習公司」(Learning Annex)在紐約與洛杉磯等城市開設諮詢指導課程,舉辦五花八門的研討會,教人克服悲觀、取得內在力量、駕馭思想的力量,藉此在生活中獲得成就。整個教練產業從一九九○年代中期開始成長,在網路上大量銷售,協助學員改善態度,據說這麼一來生活就會隨之改善。學員支付等同於治療師收取的費用後,無照的生涯教練或人生教練就會協助學員擊敗「負面的自言自語」(也就是悲觀想法),使負面的自言自語不再阻礙發展。
今日在美國大家並非總是完全自願抱持正向觀點,有些人並不想伸出雙臂擁抱正面思考這個意識形態,但可能會被迫接受。在職場有人會刻意想辦法灌輸正向觀點。比方說,雇主會請激勵講師來演講,或免費發送自助書(像是二○○一年的暢銷巨作《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書的主旨是在勸人遭裁員時不要抱怨)。此外,療養院也充滿極度矯揉造作的歡樂氣氛。有位住在療養院的人這麼抱怨:「老是用暱稱!老是刻意表達愛意!老是用「我們」這個愚蠢的代名詞。哈囉,親愛的,今天我們好嗎?妳叫什麼名字呢,親愛的?小伊嗎?我們可以進餐廳了嗎,小伊?嗨,親愛的,真不好意思,讓妳久等了。我們今天看起很棒,對吧?」【2】一般人認為學校是思想古怪、憤世嫉俗的人的安全避風港,不過現在就連學校也遭正向思考入侵了。二○○七年初,南伊利諾大學卡本戴爾校區(Carbondale)在行銷研究中發現教職員不求上進,管理部門因而恐慌了起來,聘請激勵講師去說服憂鬱的教授們相信,「正向態度對提升客戶滿意度至關重要」,而「客戶」指的當然就是學生囉。不過,只有百分之十的教職員去參加演講。【3】
正向思考是一種會擴散的文化共識,透過感染來散播。但是不只如此而已,正向思考還有自己的發起人、發言人、傳道人、推銷員,其中推銷員包括勵志書作者、激勵講師、教練、訓練員。二○○七年,我冒險參加美國演講人協會(National Speakers Association)年會,這是正向思考推銷員的年度重要聚會,他們齊聚一堂參加四天會議,除了分享心得,也藉此誇耀成就與尋找新商機。開會地點在聖地牙哥市區的一家濱海飯店,它充滿歡樂的觀光氣息,布置人員使開會地點的內部環境營造出強烈正向效果。第一舞廳舉辦了一場會議,全體與會者均出席。一開始播放十分鐘投影片,內容就像日曆照片一樣,有瀑布、高山、野花,同時還播著放鬆心情的音樂。接著一位金髮中年女性穿著印度式短袖束腰衣出場,帶領一千七百名聽眾「調音」。她請我們站起來跟著她唱:「啊、啊、啊、啊。」所有人都乖乖跟著唱,但是並不熱情,從這點看來,我猜他們以前應該有做過這種練習了。
那裡簡直就是把新時代思想文化(New Age)與美洲中部商業文化融合在一起。(譯按:新時代思想興起於一九七○年代與一九八○年代的西方世界,是一種探索靈性的思潮。美洲中部通常指北美洲南部與中美洲,該區域的商業文化特色為以展覽攤位來推銷商品。)與會者不只可以到展覽攤位買水晶,還可以參加研討會、學習如何網路行銷、加強冥想技巧、找講師經紀公司的訣竅以及鑽研「古老的智慧」(像是印度教奧義書、猶太神祕哲學、共濟會等等)。在那裡也買得到個人化的輪式旅行箱,上頭用斗大的字母寫上個人的姓名與網站,這樣一來,在機場內走動時,就能更有效推銷自己了。這群人一點也不像教派,我看不出他們有狂熱迷信或精神錯亂的行為。大部分的人都穿商務便服,而且在男性中,頭髮修剪整齊的遠多於留馬尾的。
只有講台上的人表現出不合理的熱情,而且表現得差強人意。首先上台的主題講師是蘇.墨特(Sue Morter)博士,她身材纖細又充滿活力。演講大綱上寫著她是「印第安納波里斯多元訓練健康中心」(multi-disciplined wellness center in Indianapolis)的主管。她聽到一開始的掌聲「並不滿意」,於是命令聽眾站起身,跟著音樂節奏拍手一會兒。接著她演講了五十分鐘,整場都沒有看筆記。她闡述人的頻率若能和宇宙調和、產生共振,就能擁有「無窮的力量」。而宇宙的頻率則是每秒十個週期。若無法和宇宙產生共振,「人就容易過度分析、過度規劃、出現負面想法」。若不想過度思考規劃,就得「時時抱持肯定的想法」!在結語時,墨特又請聽眾起立,說:「請各位緊握雙手,想著肯定的想法,雙腳穩穩踩在地上,想著肯定的想法。」
最有名的主題講師是喬.維托(Joe Vitale)博士,也有人稱他為「火焰先生」。根據介紹,「他本身是大師」,聲稱擁有玄學與行銷學的雙博士學位,外型看起來像稍高略瘦的丹尼.迪維托(Danny DeVito)。演講主題是「激勵行銷」和愛。他一開口就說:「各位實在太了不起了,我愛各位,你們實在太棒了。」他坦承自己「師承馬戲大師巴南(J. T. Barnum)」,並且講一些以前說過的笑話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像是用滑稽的模樣來發表聲明稿,指控小甜甜布蘭妮剽竊他的「催眠行銷」技巧。「愛」似乎也是其中一項催眠行銷技巧,因為他建議大家仔細查看通信名單,「去愛每個名字」,藉此增加生意。他大肆宣傳新作《零極限:如何用夏威夷的祕密療法取得財富、健康、力量,滿足一切渴望》。這本書是在說明一位醫生不用與病患見面,單靠研究病患的記錄、設法克服對病患的負面想法,就能治療一家刑事精神病患收容所的患者。他同樣以歡欣喜悅的話來收尾:「時時刻刻在腦子裡說『我愛你』,就能治癒所有需要治癒的創傷。」
聽眾從頭到尾認真聽講,勤作筆記,三不五時點頭稱是,在該笑的時候大笑。根據我的判斷,大部分的與會者都沒出過書,或不曾在像演講人協會年會這種大規模聚會中演講。我隨便找人聊天,根據聊天內容,我推測多數與會者都是嚮往成為講師、教練或「訓練員」,嚮往招募更多學員、賺更多學費。許多人都來自與健康有關的領域,從事全人療法(譯按:全人療法是以身心、社交等所有層面的需求為整體治療目標)或另類療法的人特別多;有些人是企業人士的教練,我之前就遇過這類人士,他們專門指導遭裁員的白領勞工(編按:作者曾於二○○五年偽裝成求職的白領階級進行社會報導);有些人是想拓展專業的神職人員。因此大多數研討會的主題都在討論具體細節:如何與講師經紀公司合作、增加演講預約量、設立辦公室、行銷「產品」(像是DVD與激勵演說卡帶)。不過有位講師在投影片簡報中警告大家,並非人人都能成功。這種務實的論調與現場氣氛完全格格不入。她說,有些人會陷入「死亡螺旋」,不斷投入心力與金錢去推銷網站與產品,「結果卻一無所獲」。不過顯然幹這行是能發財的。四十一歲的激勵講師克里斯.魏德納(Chris Widener)是神職人員出身,他在一場研討會中訴說他那段沒出息的年輕歲月(他十三歲時放蕩不羈),然後以他現在的大富大貴為演講高潮:「三年半前,我在瀑布山(Cascade Mountains)買下夢寐以求的房子,裡頭有健身房、酒窖、蒸氣浴室……我認為我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定義。」
新人在演講生涯中步步高升後,他們會傳達什麼訊息呢?他們的演講內容會是什麼呢?在那次演講人協會年會中,沒人回答過這個問題,就我所知,也沒人提出這個問題。我認為答案再清楚不過了:他們未來的演講內容將會和他們在這裡聽到的大同小異,依然會堅稱唯一會使人無法身體安康、事業興旺的障礙就存在自己心裡,若想改善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就得改變態度與情緒反應,並學習集中思緒。我認為真正能改善自己的方法很多,像是接受教育、學習「艱難」的新技能,或是付出心力、改造社會、造福全球。不過在正向思考的世界,所有挑戰都存在心裡,用意志力就能輕鬆克服。毫無疑問,剛出道的講師肯定會這麼告訴好不容易吸引來的聽眾:「我也迷惘過。我曾懷疑自己,也曾自暴自棄。不過後來我發現成功的關鍵了。各位看現在的我就知道了!」有些聽眾從這些範例中發現,原來宣揚正向思考是有出路的,於是最後自己也宣揚起正向思考,成為歡樂教的新傳教士。
對負面的人拒而遠之
有人保證正向態度能具體大幅改善生活,從簡單實際的角度來看,這個論點或許是真的。若你「和藹可親」,別人比較可能會喜歡你,反之,若你長期都性情乖戾、吹毛求疵、脾氣暴躁,別人就可能比較不會喜歡你。大師們在網站或書上提出的行為建議大多無害。有個專門教人成功的正向思考網站提出這樣的建議:「保持微笑,主動和同事打招呼。」展現正向態度通常能獲得回報,眾人也都如此期待。在這樣的文化中,保持愉悅是金科玉律,而暴躁易怒則似乎萬惡不赦。有誰想和「負面」的人約會嗎?有誰想聘僱「負面」的人嗎?負面的人有什麼問題嗎?出人頭地的祕訣就是:不論內心真實感受為何,一定要裝出抱著正向看法的樣子。
談論如何表現正向「舉止」的第一本大作是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所寫的《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一九三六年初版,至今還沒絕版。卡內基的原本姓氏是卡尼杰(Carnagey),但顯然是為了與實業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較勁才改姓的。卡內基並沒有認為讀者會「感到」快樂,他只是認為,讀者若能裝出得宜的舉止,就能操控別人:「不想微笑時該怎麼辦呢?有兩個辦法。第一,強迫自己微笑。獨處時,強迫自己吹吹口哨或哼哼歌曲。」除了強迫自己表現正向舉止外,也可以接受訓練:「許多公司訓練總機人員用散發出關心與熱情的語調,來問候所有來電者。」總機人員用不著真的感到熱情,只需要「散發出」熱情。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最高目標就是學習如何裝出誠意:「關心他人的樣子要誠懇,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維持良好人際關係。」【4】要怎麼「裝」出有誠意的樣子呢?書中並沒有解釋,不過不難想像,沒有學幾招演技是裝不出來的。一九八○年代,在一項知名的研究中,社會學家雅麗.何西喬(Arlie Hochschild)發現,航空公司規定空服員面對乘客必須時時保持愉悅,空服員因此感到壓力,並產生情緒耗竭的問題。【5】何西喬訪談時告訴我:「空服員再也無法感覺到自己真正的情緒了。」
二十世紀,隨著時間過去,卡內基的建議卻顯得越來越洞中肯綮。越來越多中產階級的人不是農民與小企業老闆,而是大公司員工。在大公司裡,員工的勞力不是用在物質上(像是鋪鐵軌或採礦),而是用在別人身上,例如銷售人員要應付客戶,主管要應付下屬與同事。一九五六年,社會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H. Whyte)非常擔心,認為這種發展趨勢是在走向蘇俄的集體化社會,會使人喪失鬥志。他寫道:「組織生活就是如此,人們必須將大部分的工作時間花在各種團體中,而且不由得個人選擇。」人們得參加「一般會議、研討會、專題討論會、決策會議、下班後的討論小組、專案小組」。在這種人數眾多的場合,要完成工作,人際關係的「軟技能」變得比知識與經驗更重要。卡內基觀察到,「就連在工程這類技術性的行業,一個人的財務成就,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來自技術知識,百分之八十五左右來自人事管理技巧。」【6】
現在,幾乎人人都不需要別人提醒,就知道人際技能有多重要。大部分的人都和別人一起工作、得應付別人、和別人相處。我們變成了別人的電腦桌布,隨對方的心情變化。別人忽略了我們也有個人的特質與需求,把我們當成微笑與樂觀的可靠來源。二○○四年出版的自助書《你的桶子有多滿?樂觀思想的神奇力量》(How Full Is Your Bucket? Positive Strategies for Work and Life)指出:「每一百人,就有九十九人想和正向的人在一起。」【7】吹毛求疵、難以應付的人與笑容滿面、凡是說好的人,你會選擇和哪種人在一起呢?這個選擇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當「歡樂教」根深柢固時,乖乖遵奉才是明智之舉,因為你的同事絕對不希望看到你與眾不同。人力資源顧問葛瑞.托普琴克(Gary S. Topchik)表示:「勞動統計局估計,職場上的負面態度與行為,像是遲到、無禮、犯錯、高流動率,每年造成美國公司損失三十億美元。」【8】在美國,除了有明顯種族、性別、年齡、宗教等歧視的情況以外,雇主用什麼理由都能叫員工捲鋪蓋,包括無法營造正向氣氛。有位住在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的電腦維修員告訴我,他因為說了有歧視意味的話而丟了工作,但是從來沒有人明確告訴他到底是哪一句話,而是直接指控他嘲諷他人與表現「負面態度」。我網站上有位讀者叫朱麗,住在德州奧斯丁市,她寫信告訴我她在家得寶(Home Depot)的客服中心工作的經驗:
我在那裡工作約一個月後,老闆把我拉進一間小房間,說我「顯然不夠快樂,不能待在那兒」。我每個月得支付最高三百美元的私人健保費與四百一十美元的助學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我得另外兼五份工作,睡眠被剝奪了,我當然不高興啊。不過我記得我沒跟人說過「我討厭工作」這類的話啊。還有,我不曉得在客服中心上班得快快樂樂的才行。我有個在客服中心工作的朋友說,你必須假裝快樂的感覺,比方想像在你靈魂快死了的時候,有人幫你打手槍。
過去幾年來,對於正向表現的要求越來越露骨,不遵守的話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以前只會導致生意失敗或丟掉工作,現在則是會遭人排擠與徹底孤立。二○○五年,「巔峰潛能訓練公司」(Peak Potentials Training)創辦人哈福.艾克(T. Harv Eker)寫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暢銷書,建議大家遠離負面的人,就算他們和你住在一起也一樣:「找出生活中會掃興的情況或人,遠離這類情況,與這種人脫離關係。若家中有這種人,盡量別跟他們在一起。」【9】事實上,這個建議已經成了勵志書的主要論述了,不論是基督教與非宗教的勵志書都一樣。激勵講師兼求職教練傑佛瑞.基特瑪(Jeffrey Gitomer)寫道:「『要擺脫生活中的負面者』,他們會浪費你的時間,把你拖垮。若無法擺脫他們(像是配偶或老闆),那就少和他們在一起。」【10】若這樣說還不夠清楚,自稱「企業界饒舌天王」的激勵講師馬羅尼(J. P. Maroney)講得更明白:
負面的人「爛透啦」!
這聽來或許刺耳,但負面的人確實爛透了。像你我這種正向的人,能量會被他們吸走,他們會把好公司、好團隊、好關係的能量與生命都吸走……不論如何,一定要遠離他們。若認識很久的人確實是負面的,會吸走你的能量,那就義無反顧跟他們切斷聯繫吧。相信我,少了他們,你會更好的。【11】
將生活中的「負面者」全擺脫掉,這句話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與長期老是吹毛求疵的配偶分居或許是不錯的做法,但要遺棄成天唉唉叫、還在學走路的幼兒、或不知何故哭個不停的嬰兒、或性情乖戾的青少年,這談何容易啊。況且,在職場上,查明哪些人露出快要變成殺人魔的跡象,趕緊把他們開除,這麼做或許是明智的,不過有些惹人厭的人可能真的有些有益的話要說喔,像是那位一直擔心銀行次級房貸曝光的財務長,或是質疑公司過度投資休旅車與卡車的汽車公司主管。若徹底擺脫「拖垮你的人」,你有可能會變得非常孤單,更糟的是,還可能與現實脫鉤。人在過家庭生活或任何團體生活時,都必須不斷去關心別人的心情、考慮別人的想法、在必要時安慰別人。
但是在正向思考的世界,你不用教養任何人,也沒有人會揭露逆耳刺眼的真相。別人只會鼓勵你、讚美你、肯定你。這些話聽起來雖然刺耳,不過許多人卻把它奉為信條,牆匾或保險槓貼紙上都是禁止「發牢騷」的圖樣。大家似乎都缺乏同理心,面對這種現象的反應竟然是收回自己的同理心,好像都沒時間或耐性來處理別人的問題了。
二○○六年中,越來越多人禁止「負面態度」,堪薩斯市有位牧師更是實際付諸行動,宣布此後他的教會內將「沒有怨言」,此外,批評、聊八卦、嘲諷,也會消失。為了重新教育會眾,威爾.鮑溫(Will Bowen)牧師發紫色矽膠手環給會眾,要大家戴著手環來提醒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要大家二十一天都不會聽見怨言,而牧師推測,二十一天後,大家就會改掉抱怨的習慣了。若戴手環的信徒破戒,開口抱怨,就得將手環戴到另一隻手腕上。這個大膽攻擊負面態度的舉動,不但讓鮑溫登上《時人》雜誌,也成了「歐普拉有約」的節目來賓。幾個月的時間,他的教會就發出四百五十萬個紫色手環給超過八十個國家的人了。他展望一個沒有怨言的世界,誇耀手環已經發送到學校、監獄與遊民收容所。不過手環在監獄與遊民收容所內的效果如何,至今他隻字未提。
於是大家漸漸認為,只要相信正向舉止能帶來成功,而且身體力行,就真的會成功;至少從負面角度來看,無法表現正向舉止,確實會一敗塗地,像是遭雇主嫌棄,甚至會遭到仰慕者嫌棄。大師們建議大家擺脫「負面的」人,不過同時也提出這樣的告誡:要笑臉迎人、與人為善、跟隨潮流,否則就等著遭排擠吧。
不過,光是與密切往來的負面者斷絕往來還不夠,還得審慎審查廣大人類世界的資訊。所有激勵專家與正向思考大師都認同,讀報紙或看新聞是錯的。線上約會雜誌發表文章,提出許多培養正向態度的祕訣,其中一個祕訣這麼寫道:「第五招:不看新聞。謀殺、強姦、詐騙、戰爭,每天的新聞經常充斥負面報導,若讓閱讀這類資訊成了日常生活習慣,會漸漸直接受到這個環境因素影響。」
傑佛瑞.基特瑪更偏激,建議大家別看新聞,努力修練正向思考:「所有新聞都是負面的,不斷接觸負面新聞,對生活絕不會有正向影響。用網路,一分半鐘左右就能獲得你需要的新聞了,這樣就能有多點時間去充實自己,培養正向態度。」【12】
為什麼「所有新聞都是負面的」?具有作家與律師身分的裘娣.布萊利(Judy Braley)把負面新聞氾濫歸咎於正向思考在世間散播得不夠廣:
絕大多數的世人並非活在充滿正向態度的空間。事實上,我認為多數世人活在充滿痛苦的地方,而活在痛苦中的人只知道如何散播負面想法與痛苦。我認為,這說明了為何世上有這麼多暴行,為何我們會時時遭受負面想法轟炸。【13】
參加演講人協會年會時,我曾和一個人聊天,他身材高大、頭髮理短、臉上沒有笑容、態度拘謹,從這些特色來看,我猜他是軍人出身的。我問他,身為教練的他是否認為長期喪志的人需要別人幫忙加油打氣。他的回答是:「不需要,有時候那些人只是懶而已。」不過他接著坦承,他讀到伊拉克戰爭的報導時也會感到沮喪,所以現在他都小心避看新聞。我說:「但要當個負責的公民就得吸收資訊啊。」他注視我良久後,提出相當睿智的建議,說我應該鼓勵人們去看新聞。
基特瑪只准許每天花九十秒吸收新資訊,那我們這些需要超過九十秒新聞的人怎麼辦?據我所知,至少有兩個只提供「正向消息」的網站,其中一個就是好消息部落格(Good News Blog)。這個網站提出這樣的說明:「許多媒體關注殘忍、可怕、墮落、瘋狂的事件,這樣容易讓人以為人心江河日下。好消息網站要向網友證明,壞消息之所以為消息,純粹就是因為鮮有可聞。」當時該網站最新發布的重要新聞報導有「養子透過網路實境節目與生母重逢」、「學生幫忙照料獲救的馬兒,馬兒恢復健康」、「鸚鵡發出警告,救了女孩一命」等等。另外,在快樂新聞網(happynews.com),國際新聞多得嚇人,但有關達爾富爾、剛果、加薩、伊拉克、阿富汗的新聞,卻隻字不提。我瀏覽了當天的新聞,發現「七月大的尼泊爾嬰兒接受救命手術」、「美加邊界水資源條約一百週年」、「許多美國人許下無私的心願」、「青梅竹馬想要來趟浪漫冒險」等新聞。
這種做法逃避現實世界中激烈與悲劇的那一面,也意味正向思考的核心深藏著無能為力的想法。為什麼不要去關心新聞呢?因為誠如演講人協會年會中有個人告訴我的:「你對新聞無能為力啊。」布萊利同樣不去看有關災難的報導:「那些負面新聞會引發哀傷的情緒,而且你對那些負面新聞也無能為力啊。」這些人甚至沒考慮到可以捐助救濟金、參加反戰運動、遊說政府推動更人道的政策。不過至少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他們似乎承認,看開頭就寫「平民傷亡人數高達……」或「饑荒蔓延……」的頭條新聞時,不論怎麼努力調整心態,都無法解讀出好消息。
當然,要是心靈真有「無窮」的力量,那大家也不用去排擠身邊那些負面思考的人了。比方說,大家只要選擇用正向的角度去詮釋別人的負面行為就好了啊。像是那個男生批評我是為我好,那個女生繃著臉是因為很喜歡我,但我卻一直沒注意到。人必須改變環境,例如隔開負面的人與消息,這種建議其實就承認了可能真的有個「真實的世界」,而且它完全不受我們的願望影響。面對可能出現的可怕情況,唯一的「正向」反應就是龜縮到自己小心建構的世界,在那裡,永遠只有認同、肯定、好消息、笑容滿面的人。
吸引力法則
若排擠的做法是用來威脅頑強抵抗分子的棍子,那麼也一定有極度誘人的胡蘿蔔。(譯按:棍子用來比喻處罰,胡蘿蔔則用來比喻獎賞。)胡蘿蔔就是:若正向思考,好事就會發生在你身上。只要專心想,什麼都能得到,什麼都行,像是無窮無盡的財富、成就、愛情、在自己選的餐廳享受一桌夢寐以求的佳餚。只要學會駕馭欲望的力量,宇宙就有求必應;只要觀想渴望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