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看不見──游欣妮短篇小說集
作者 | 游欣妮 |
---|---|
出版社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看見看不見──游欣妮短篇小說集:人與人之間,有時就是以貌取人,我們看見身邊人:家人、朋友、同學、路人,以為他們是快樂的,但總看不見他們的愁苦;以為他們是不幸的, |
作者 | 游欣妮 |
---|---|
出版社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看見看不見──游欣妮短篇小說集:人與人之間,有時就是以貌取人,我們看見身邊人:家人、朋友、同學、路人,以為他們是快樂的,但總看不見他們的愁苦;以為他們是不幸的, |
內容簡介 人與人之間,有時就是以貌取人,我們看見身邊人:家人、朋友、同學、路人,以為他們是快樂的,但總看不見他們的愁苦;以為他們是不幸的,卻沒察覺他們的幸福。當我們看不見時,會變成誤解、不解;要是看見了,或許能學會珍惜、愛護。 本書匯集欣妮這一年來的十七篇短篇小說。序曲是以杯子角度寫作,不同種類的杯都以為別種杯子生活和待遇有多好,卻看不見對方的困擾和悲哀。以此為主題,首部分延伸這個題目。 首部分名為「看不見」,故事的人物看身邊人都是只看到表面的情況,例如老師看到學生常在功課上畫圖,卻不知道他背後家庭的困難(〈圖畫〉)、籃球小子只看見自己受人追捧,卻看不見人外有人(〈什麼都不是〉)、學生看到自己的東西丟失,卻看不到老師心裏為何網開一面(〈丟失〉)、女生看到自己美容不足而竭力補足,卻不到一點一滴流失的愛情(〈脂粉〉)、家人看到主婦的不周詳,卻看不到她為家庭丟失了自己(〈沖走了自己〉)等等。 第二部分名為「看見」,引伸首部分主題,原先看不見的人事物,因為看見了,便學習珍惜。第二部分的短篇故事,包括了女生原先討厭自己的名字,後來因看到名字背後家人的寄望,學會珍惜(〈名字〉);婆婆本來視狗兒是麻煩,卻因看到牠的陪伴可貴,然後學會愛護(〈最好的陪伴〉);女兒看見失聰的媽媽,原是對孩子非常體貼的母親(〈慶幸〉)。
作者介紹 游欣妮喜歡寫作、手作、閱讀等。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職中學教師。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優異獎及大學文學獎新詩組優異獎等。著有《我搣時很煩》、《我搣時心太軟》、《搣時前傳──游樂園》、《我最「搣時」的故事》、《搣時的餐桌》、《一頁人生》、《另一種圓滿》及《眼紅紅》等。其中《我搣時很煩》獲香港教育城第九屆「十本好讀2011」第一名,《我搣時心太軟》獲香港教育城第十一屆「十本好讀2013」第二名,《一頁人生》獲第二十九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另一種圓滿》獲第三十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同時,榮獲第二十九、三十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中學生最喜愛作家」。
產品目錄 水裏有魚──陳志堅 序章:杯 看不見 圖畫 什麼都不是 刻意打擊 丟失 濃煙 脂粉 沖走了自己 突然 圖書館見聞 人到「中年」 看見 名字 打雜日子 以後 最好的陪伴 慶幸 邊緣 一家人 後記──我的安安樂樂時光
書名 / | 看見看不見──游欣妮短篇小說集 |
---|---|
作者 / | 游欣妮 |
簡介 / | 看見看不見──游欣妮短篇小說集:人與人之間,有時就是以貌取人,我們看見身邊人:家人、朋友、同學、路人,以為他們是快樂的,但總看不見他們的愁苦;以為他們是不幸的, |
出版社 /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88562213 |
ISBN10 / | 9888562215 |
EAN / | 9789888562213 |
誠品26碼 / | 2681895859003 |
頁數 / | 15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180 |
導讀 : 導讀
水裏有魚──陳志堅
辛波絲卡〈與回憶共處的艱辛時光〉﹕「對回憶而言我是個很糟的聆聽者。」我們怎樣理解從前和過去,來預視今天或將來應存在怎樣的生活態度?回憶不都是美好的,但我們需要她,就像夢境不都真實,一覺醒來,仿如隔世,卻至少曾經入夢,如村上春樹說:「擁有黑暗的心的人,只做黑暗的夢。更黑暗的心連夢都不做。」我們要感謝世上書寫小說的人,把堆積而來的回憶和夢逐漸成形,流動的影像如上映獨特的生命狀態,有一刻或許有人會發現小說裏有著自己的身影。
我讀欣妮《看見看不見》,發現了另一個「搣時」。如果讀者曾讀過欣妮《我搣時很煩》等系列著作或《一頁人生》等作品,我們會說那是大部分的欣妮。而我卻說《看見看不見》是欣妮的另一塊拼圖,組織起來可以看見欣妮更真實的存在,「你永遠只看見我活得有多好,我的生活永遠值得羨慕。」若然這是你對「搣時」、作家的全部想像,就請讀者這次來一趟突破和超前,重新審視欣妮的作家視角,那份沉厚的省思。
小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看不見」。「看不見」書寫了九個獨立故事,若用現世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什麼是最觸動和「吸睛」的呢?大概是又快又顯明、且能輕易捕捉和看見的事;然而,欣妮不僅寫出「看見的事」,更把讀者引進看不見的人性底層,她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呈現了具質感的生活波折,所有角色都是小市民或毫不起眼的人,可是在基本的生存權利下,就像沒有人看見他們本來是有屬於自己的靈魂。〈沖走了自己〉中的美意既要顧家,也要在外頭工作,工作穿著到街市燒臘店買餸顯得不協調,到底不是穿著的問題,根本就是整個生活的不協調,在糊裏糊塗的狀態下生了一個又一個兒子,結果完全沒有了自己,這種「沒有」倒不是思想,只是無可奈何。〈人到中年〉的明哥,老年時尋找合身的新工種,是福氣還是禍?我們除了談論老人問題或提出老人政策,到底有誰曾問過老人,你有什麼想法?或者說不光是老人,甚而年輕人也有自己的想像,只是這個世界沒有用心看見。〈圖畫〉中的和樂,家人沒有留意圖畫背後;〈刻意打擊〉中的敏晶,家人只重成績,友人不加重視,似乎只有她自己了解自己。至於〈什麼都不是〉中的阿風和〈脂粉〉中的慧璇,前者以為籃球是全部,後者自戀發狂,可說是現代人的典型,也不用說別人看不看見自己,就連自己也從不看見自身的困窘,這可說是一種「內在霧霾」的狀態。而〈丟失〉中的海純曾一直懷疑老師把自己的文件夾丟了,〈濃煙〉中的哨牙朱只顧抽煙,不用心教書,不但看不見自己,更輕看身邊人的人,可以說這個失序的世界裏,他們倒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尤幸是這個世界仍有在小事上忠心的人,在不重閱讀的世代裏,能緊守惜書的習慣,當是美德,所說是〈圖書館見聞〉中的陳老太。只可以說,世界已不重視這類人,更莫說這種風範。我們要感謝欣妮抽出這些故事,以「搣時」的新視角剖視世界,不為責備,也不為說教,卻如泰戈爾說︰「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大概是為讀者抽出簇新的思緒,好準備將省悟化入生活裏。
書的第二部分「看見」是另外八個社會裏的獨立故事。這是不懂珍惜的年代。人本來就像洋蔥,一層一層地剝,因為刺眼,無辜掉淚,可是把一塊一塊洋蔥上碟,卻可成為美餚的伴菜,雖不起眼,但卻入味。問題是,我們太不重視洋蔥,可不可以說,我們不重視人。所謂重視,也不在乎是主菜還是配菜,更不用說用上什麼碗碟,在乎心裏是否忘記,忘記了起初的愛。〈慶幸〉中的筱筠要慶幸的是自己的母親是啞巴,從不對自己說三道四,來回批評,她討厭同學的母親,墜進俗世的比較哲學裏,可終其一生也不懂珍視本來所有。或者要說父母皆寄予厚望是公道的,通常都把期許投射在名字上,如〈名字〉中的裘大利,因名字被取笑,生活猶如孤島,也不懂是孩子當珍惜父母改名,還是父母都重視孩子的想法,問題是有否把對孩子的重視說清。人是需要重視的。〈邊緣〉中的權哥和〈打雜日子〉中的超市員,無論是更生人士的重生,或是基層在苦中作樂,只好說,各有前因,請想想別人,免得有天恨錯難返,覆水難收,就如〈突然〉中的啟成萬料不到妙儀如外婆般突然走了,留下的是終生抱憾。我們以為時間是很好的潤滑劑,可以滋潤關係,豈不知道,時間就像突如其來的捕獵者,頃刻奪去所有,如村上春樹︰「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故此,請珍視應當珍視和必須失去的,不論是人、動物或景物,〈以後〉中的銀婆婆怎樣愛錫小狗旺妹,就連起初不喜歡的小狗嘜仔也珍愛到底,那些對銀婆婆態度敷衍的家人只好說失卻了部分人的本性,可笑是在現代社會裏頭卻是普遍。所以如果我們都是〈最好的陪伴〉裏的雲香嬸嬸,本來不愛犬,但因為相處,老人與狗,自然愛上;也如〈一家人〉裏梁太如何照顧柏萊雅,主人反過來照料家傭,都可以說生命的本質,美醜在乎有否珍視。
作家、「搣時」,現在還添上母親的身分,女兒安安和姨甥樂樂帶給欣妮新的人生體會,有人說,有了孩子才可完整地體味人生,欣妮明白。「你永遠只看見我活得有多好,我的生活永遠值得羨慕。」余光中說「星空多麼希臘」,劉以鬯說「記憶都是潮濕的」,不要忘記快樂不是生活的全部,欣妮這次拋出「瓦杯」、「凍飲膠杯」和「矮塑膠杯」,預示了人的輕視、卑微、刀割和剩餘,可折騰身心,也叫讀者作好心理準備,學好所看不見和應該珍視的。有人畏水,但不要忘記水裏有魚,祈願讀者有天掌握了,請回頭想起《看見看不見》,和作家欣妮。
內文 : 名字
裘大利討厭自己的名字,自從那天起,她就想為自己重新起名字,雖然父親沒什麼意見,但母親堅決不允許。
以前她只覺得自己的姓氏非常古怪,讀小學的時候,幾乎沒有同學能準確讀出她的名字,但那時她並沒那麼討厭自己的名字。到了高小時期,開始有同學取笑她,以她的名字為笑柄,她才開始討厭父母為她起了這麼庸俗的名字,也討厭自己有如此庸俗的父母親。她開始對「裘大利」三個字心生厭惡時,正就讀四年級。
升上中學,她瞞着家人為自己起了新的英文名字。家人喚她利利或Lily,在學校,她向別人介紹自己時自稱Camille,意思是有良好品味的高貴女子。高貴,正合她心意,她要擺脫庸俗的、充滿銅臭的名字。不幸的是,小學時帶頭取笑她的同學思詠,和她升讀同一間中學,她們更被分配在同一班,思詠經常刻意親切地叫她「大利、大利」,同學們也跟着喚她大利,根本沒有人會叫她Camille。每次聽到思詠高聲叫「大利,你家很有錢啊!很羨慕啊!」她都覺得好噁心。
四年級時被集體訕笑的經歷,至今仍歷歷在目。那次的家課,老師讓大家回家問父母,有關自己名字的意思,大利才知道自己的名字與父親的事業有關。她一直以為自己的名字是父親起的,原來是母親取的。
她出生時,父親的小吃店剛成功開了第一間分店,他覺得這位新成員「腳頭好」,希望可以靠着小本經營的小吃店賺取可觀利潤,於是把全副願望都灌注在她身上,他不求什麼,只將自己的願望全放在女兒的名字上─ 大利。而大利的「腳頭」果真也很好,父親的小吃店生意愈做愈好,由只賣小吃漸漸變成快餐店,繼而發展外送服務,更嘗試接觸餐飲以外的業務,利潤日見豐厚。開始學習投資的父親更如得上天庇佑,運氣奇佳,所有投資均獲利,一家的生活漸趨富裕,房子愈住愈大,家務由傭人承擔,物質愈見豐富,難怪大利的童年生活,可謂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大利的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內地人,大利是在香港出生的。父親是在內地工作時認識母親的,婚後二人曾在港租房子,但大利的母親不習慣香港的生活文化,夫婦二人才把心一橫,遷往內地居住,那時才開始夫妻檔,經營第一家小吃店。
直到大利的母親懷孕了,才再搬回香港暫住,大利出生後數月,舉家復又返回內地居住。後來父母想大利能接受香港教育,所以大利在香港報讀小學四年級時,已經十歲,比同班同學都要年長。從此,大利也成為了跨境學童。
「嘩!好市儈啊!好貪錢啊!」大利不曉得自己做了什麼,她不過是坦白說明自己名字的由來和父母的期許。同學的反應讓她難堪極了。她憎恨這些同學,也憎恨香港這個地方。
大利自小和母親感情親厚,想不到因為名字一事而生嫌隙。每次提起要改名,母女都會吵架收場。大利覺得母親不明白自己因這土氣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受了多少言語欺凌,不但不理解她,更只管批評她幼稚、膚淺、和同學一般見識。「朋友有那麼重要嗎?如果真的把你當成朋友就不會取笑你!」母親的話刺中了大利的痛處。就算她也覺得同學們幼稚、無聊,只為一個名字就莫名其妙的牽連出排斥、杯葛。被欺凌的原因是不明不白的,也沒有人可以伸出援手,但她仍然覺得有朋友很重要,偏偏她完全感覺不到自己有朋友。母親不曉得每次分組做功課,她都被排除在外,老師勉強把她「塞」進任何一組時,她有多難受,多孤單。同班也有另一位被排斥的同學,但她們只各自成為一座孤島,並沒有結為朋友。母親懂得什麼呢?她只知道在女兒提出想要換個名字時大呼小叫:「到我死後,你想怎樣改就怎樣改,我一天未死都不能改!」母親說她不知足,不懂得感恩,一家人已得到大量財富,得到舒適生活,但其實大利根本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麼。
多年以後,大利始終沒有交到任何朋友,她的工作,亦不大需要與人接觸,她終於覺得朋友其實不怎麼重要。而且,她也可以隨意更改名字了,因為母親已入土為安,但是不知為何,到了有這種自由的時候,她卻捨不得改掉這個母親為她起的,庸俗的名字。
最佳賣點 : 人與人之間,有時就是以貌取人,我們看見身邊人:家人、朋友、同學、路人,以為他們是快樂的,但總看不見他們的愁苦;以為他們是不幸的,卻沒察覺他們的幸福。當我們看不見時,會變成誤解、不解;要是看見了,或許能學會珍惜、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