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悉達多的流浪,榮格的煉金術,都象徵個體化的歷程。悉達多的「苦」,榮格的「陰影」,都是讓意識覺醒的催化劑。榮格說:「我們的心理疾病裡,都藏著神性。」就像幻象讓自性覺醒,我們的心理障礙和情結,也是我們看見佛性的因緣。榮格的精神分析,和佛法的覺,原來有著同樣的根,埋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已經修行佛法有一陣子了,為甚麼還是有這麼多問題?我們所需的靈修觀點和心理觀點,有時候似乎並不一樣,這些觀點之間如何平衡?這本好書滿足了佛教徒目前的需要。心理治療師兼禪修老師的普瑞斯,擷取其十八年治療及多年禪修經驗,探討心理上影響我們努力「覺醒」過程的種種因素。不論追求的是心理或靈性的健康,關鍵在於接受自己的缺點。愛與慈悲心是因了解自己的弱點而生,而非因「圓滿」理想而生;智慧並不仰仗靈感而生,而是由緩慢且往往痛苦的經驗累積而成。本書從傳統的菩薩道背後的心理歷程著手,探討佛教徒的「個體化」歷程。「本書可視為原型心理學與密宗的對話。密宗的成佛嚮往實即榮格『個體化』的目標,佛性(空性)也可視為佛教版的『本我』(Self)原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楊儒賓「本書最精彩和精闢之處,在於作者能夠同時進行區辨、分析、綜融佛法教義和心理治療裡,對於苦、創傷、情緒問題、靈修混亂、菩薩道、師生關係、權力、移情、陰影等議題的觀點和因應之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諮商心理師/趙慈慧「本書呈現了佛教修行與內在問題之間的平衡,十分具有啟發性。如果你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始終在傷害明明很珍視的事物,這本書是給你看的。」─—《與魔鬼同在》(Living with the Devil)作者/史蒂芬‧巴契勒(Stephen Batchelor)「本書用心而詳盡的探討了靈性 心理旅途開展的過程。作者擷取個人極深的體驗,提供了重要而極富洞見的觀點。」─—《信賴:自己最深的體驗》作者/雪倫‧薩爾茲保(Sharon Salzberg)■作者簡介羅布‧普瑞斯(Rob Preece)普瑞斯從一九七三年開始修行佛法,主要是修密宗。他曾經在西藏幾位大喇嘛的指導之下,在喜馬拉雅山隱修多年。一九八七年之後擔任心理治療師,多次舉辦榮格與佛教心理學的工作坊課程。他也是經驗豐富的禪修老師以及唐卡畫家。■譯者簡介廖世德(1953年生),台南人。專事譯述,工作餘暇喜愛慢跑、越野腳踏車。譯有《榮格與鍊金術》、《過無常的生活》、《地球是平的,也是圓的》、《給凡妮莎的信》、《反叛手冊》、《寶瓶同謀》、《性與權力的解析》,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系列叢書。■本書目錄推薦序:靈性是本能的需求/趙慈慧譯序:個體化與入菩薩行/廖世德導讀:修行之路無捷徑/楊儒賓作者導讀:將佛法融入生活的種種體驗作者致謝:感謝旅途中的你們第一部 喚醒1. 覺醒一直藉由「苦」在呼喚我們2. 依戀修行本身也是一種執著3. 無我不是沒有自我,是沒有我執4. 追求圓滿本身,就是一種分別心5. 圓滿不是超越,是接納6. 自性,是我們內在的引導7. 自我,是自性加上無明8. 斷念,是當我們可以撫摸花朵時9. 承擔是對自性的奉獻10. 要修行的企圖心本身,就是問題第二部 遇見陰影引論11. 慈悲不是理想,而是接受有陰影的自己12. 靈修,有時候是個人病態的面具13. 覺察情緒的生起、通過,就是最好的觀照14. 靈修不是為了超越肉身,而是體現肉身的價值15. 權力不是為了控制,而是奉獻16. 師生關係的幾個課題17. 體制內或外,其實都是個人的歷程第三部 個體化歷程引論18. 只有人生任務才讓我們覺得有意義19. 我們的目的不是超越,是佛性20. 菩薩道的四個化身21. 越過「荒原」的五個階段22. 「覺」不是用力擠出來的,要準備23. 守衛問:你準備好了沒?24. 參透像柱香把紙穿透25. 「當下」包含表象世界與空性26. 回返紅塵,是要體現佛性27. 體現佛性,是我們活著唯一的方式28. 幻象是我們覺醒的基礎29. 轉世的佛,也要歷經轉化附錄 個體化循環辭彙解釋原文注釋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