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 佛雨灑下: 禪修《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中道因緣經》 | 誠品線上

Two Treasures: Buddhist Teachings on Awakening and True Happiness

作者 Thich Nhat Hanh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一行禪師 佛雨灑下: 禪修《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中道因緣經》:,"佛法並非一套哲學、真理,而是一項工具,幫助我們捨離所有概念,讓心靈完全自由。佛陀的教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佛法並非一套哲學、真理,而是一項工具, 幫助我們捨離所有概念,讓心靈完全自由。 佛陀的教誨,禪師的每一句話, 都在澆灌我們心中的美善種子。 書中包含四部經文,分別是《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和《中道因緣經》。於每部經前,一行禪師會先引導讀者了解經文的大意,接著用最日常的言語和例子解釋經文內容。 《八大人覺經》融合了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經中的八種覺悟延伸出十一個禪觀主題,並以實用的細節解釋如何實現佛教的理想,一步步揭開佛法大門。 《吉祥經》則是佛陀講述了十一條吉祥之道,經文言簡意賅,其中包含為人處事、人格修養、人倫之道、持戒修福等內容,告訴讀者如何時時保持安穩,才能擁有最吉祥的人生。 而學習佛法的途中,不免被其中的形式教條禁錮,《蛇喻經》便是教導讀者不要太執著於教法本身,而是運用這些教法從精神建構的監獄中解脫,放下成見,達到智慧洞見。 最後,《中道因緣經》講述了如何保持開放的心態,避免陷入極端見解及二元對立。不再被「自我」、「有」、「無」的觀念所困,看見「緣起」的本質,便能夠超越由它們而來的內在心結。 "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一行禪師""'1926年 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在慈孝寺當見習僧,為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後赴美研究並教學。1960年代 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後,一直留在西方弘法,直至2005、2007年才分別返回越南。1967年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1982年 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Village Des Pruniers)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1995年 曾到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2011年 再次受邀來台進行寶島諦聽之旅,包括在花博戶外會場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禪」。2017年 推出首部紀錄片「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2022年1月22日 一行禪師於越南順化慈孝寺圓寂,享耆壽95歲。為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著作超過一百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台灣出版的有:《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祈禱的力量》《接觸大地》《回到家,我看見真心》《一行禪師講金剛經》《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一行禪師講心經》《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ㄧ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等書。相關著作:《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一呼一吸間,回到當下的自己》《祈禱的力量》《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的生命故事與教導》《一行禪師講《心經》》《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一行禪師 活在正念的愛裡:從慈悲喜捨的練習中,學會愛自己也愛他人》《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一行禪師 你可以不生氣:佛陀的最佳情緒處方》《一行禪師 心如一畝田:唯識50頌》《正念的奇蹟 (電影封面紀念版)》《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在工作裡找到成功+快樂的模式》《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金錢與權力能帶給你什麼?》《一行禪師講金剛經》《正念的奇蹟》""釋真士嚴;慧軍;劉珍姓名:釋真士嚴法師Sister Sĩ Nghiêm生於香港,2008年依一行禪師出家,2007年開始在禪師的指導下翻譯其佛法開士及著作,包括《青年人禪修指南》《接觸大地》《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一行禪師講心經》《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等。姓名:慧軍人類學背景,修學佛法多年,目前從事《奇蹟課程》翻譯與教學。姓名:劉珍藝術評論與策展,曾參與策畫多個大小型藝術展,現任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副館長。多次前往梅村禪修,為梅村僧團的開放、包容、兄弟姐妹情義、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和當下的各種具體正念行持所攝受,翻譯多本一行禪師和梅村法師的著作,已出版的有:《師父的僧袍》(一行禪師著)、《擁抱禪,重新開始》(真空法師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譯者序 士嚴法師 兩件寶物:覺醒和真正幸福的佛教教義 劉珍譯 引言 《佛說八大人覺經》 闡釋 附錄一 附錄二 《吉祥經》 闡釋 一默如雷 士嚴法師譯 引言 《蛇喻經》 闡釋 附錄 超越自我 釋慧軍譯 引言 《中道因緣經》 闡釋 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行禪師 佛雨灑下: 禪修《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中道因緣經》
作者 / Thich Nhat Hanh
簡介 / 一行禪師 佛雨灑下: 禪修《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中道因緣經》:,"佛法並非一套哲學、真理,而是一項工具,幫助我們捨離所有概念,讓心靈完全自由。佛陀的教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7219218
ISBN10 / 6267219216
EAN / 9786267219218
誠品26碼 / 2682346729005
頁數 / 240
開數 / 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引言
在我十七歲那年,也就是我作為沙彌在越南的慈孝寺修學的第一年,我必須背誦《八大人覺經》。六十年過去了,我發現這部經文仍是照亮我道路的明燈。

1978年,我參與了在南中國海營救越南船民的行動。我們用越南文印製了一本《八大人覺經》的小冊子,幫助倖存者在世界某處安家。很快,我們發現這部經對西方人同樣有幫助。所有人,不論過去經歷過什麼,都努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實現安穩與自在。

我邀請你在身心完全放鬆時閱讀此書,例如舒適的沐浴之後。你可以點支蠟燭或一柱香,讓房間充滿芬芳。然後,慢慢閱讀經文以領悟其精深的真義。這些經文歷經數千年,然而,只有當你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才能理解和實踐,只是聽聞他人講解是不夠的。

你愈禪觀這些經文,便愈能發現並深入其中蘊含的深奧智慧。如果能在禪觀時配合正念呼吸,你的修習將容易成功。這本書中的兩部經彼此互補,也可以單獨閱讀。它們共同詳盡地指明了如何一步步通往覺醒與安樂。

一行禪師
二〇〇六年七月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弟子應日夜至心念誦、觀照諸佛菩薩大人的八種覺悟。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眾生居住的國土危脆不堅固。萬物皆由四大元素聚合而成,本性皆空,含藏苦種。人由五蘊聚合而成,生滅變異不息,無有獨立存在的自我。心是惡行的源頭,身是不善行的聚集地。如此觀照,能逐漸脫離生死輪迴。

第二覺悟多欲為苦。生命的諸多困苦來自貪欲。少欲者身心輕安自在。

第三覺悟人心總是外求,永不滿足,造作種種不善行。菩薩反之,少欲知足,生活簡樸,身心安樂,精勤於道,視圓滿覺悟為唯一道業。

第四覺悟惰性是修行的障礙。我們應精進修行,轉化煩惱,降服四魔,脫離五蘊和三界的牢獄。

第五覺悟因無明而生死流轉。菩薩廣學多聞、成就度化眾生的辯才,悲智雙運,使眾生得究竟安樂。

第六覺悟貧苦造成怨恨和憤怒,引發負面思想和行為的惡性循環。菩薩對所有人行平等布施,無怨親之分,也不計較他人往昔的過錯,不憎恨造成傷害的人。

第七覺悟財、色、名、食、睡五種感官欲樂帶來的禍患。在家修行者雖住塵世,卻不染著世俗欲樂,時時思念三衣一鉢的出家生活,立志發願出家,過簡樸的修行生活,持戒清淨,以慈悲心廣度眾生。

第八覺悟生死流轉如猛火燃燒,苦無處不在,因而發宏願救助一切眾生,願與眾生一起受苦,導引眾生至究竟樂土。

這是諸佛菩薩的八種覺悟。他們精進修行智慧、慈悲之道,乘法身船抵涅槃彼岸,又回到娑婆世界,以此八種覺悟幫助眾生認識世間苦痛,捨離五欲,修行聖道。

佛弟子若能誦讀、觀想這八種覺悟,便能止息無量的錯誤觀念和煩惱,達證菩提,了脱生死,常住於安樂。


闡釋

此經由西域安息國的安世高法師於後漢(約西元一四〇年至一七一年)在洛陽從梵文譯為漢文。原始的梵文經文不知是否仍流傳。這是一部古老的經典。此經亦如《四十二章經》和《六度集經》,屬於結集的經典。此經融合了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經中的八種覺悟可被視為八個禪觀主題,每個主題又可細分為許多禪觀主題。就形式而言,這部經非常簡單;就內容而言,此經的思想極富深義而微妙。此經不是理論解說、分析論述或歷史文獻,而是實在有效的禪觀方法。


經文內容

我們可以從經文中引伸出十一個禪觀主題。


第一覺悟的四個禪觀主題

第一覺悟解釋和闡明了四念住的修行,即佛教的四種基本禪觀:無常、苦空、無我和不淨。我們須常禪觀實相的這四種特質。正如經文提及,若有人如此禪觀,將逐漸脫離生死輪迴。

禪觀的第一個主題是觀萬物無常的本性

萬物轉瞬即逝。每時每刻,世間的一切——人的生命、山川、河流、政治制度——都在流轉變化中。我們稱之為剎那無常。萬物都經歷著成住壞空的過程,這種壞滅稱為一期無常。我們應時常觀照萬物無常的本性,如此才能出離以為事物恆常不變的幻想,不被事物牽引和繫縛。

禪觀的第二個主題是觀萬物苦空的本性

印度古人說,萬物由地(本質為堅性)、水(本質為濕性)、火(本質為暖性)、風(本質為動性)四大元素組成。佛菩薩認識到這一點,明白當四大元素調和時,便有了安寧;當四大元素不調時,便有了痛苦。萬物皆由這些元素和合而成,並非恆常獨立地存在,所以說萬物皆空,一切皆無常。因此,當我們被世事困住時,會因其無常本性而苦。因萬物皆空,當我們受困於這些事物,也因其性空而苦。覺知到痛苦的存在將我們導引至修行覺悟之道。這是四聖諦的第一諦。

當我們不再覺知和觀照萬物中的苦時,便容易被物欲所累,從而在追求物欲的過程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只有通過覺知苦,才能找到苦因和對治的方法。

禪觀的第三個主題是觀萬物無我的自性

佛陀教導說,人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物質、感受、思想、心行、心識)聚合而成。如果物質由四大元素構成,本性是空,那麼五蘊聚合而成的人亦無永恆不變的自我。人每分每秒都在變化,每一刻都體驗著無常。深觀五蘊,我們體驗到身體的無自性、生滅過程以及空性,因而摧毀了身體是永恆自我的幻象。「人由五蘊聚合而成,生滅變異不息,無有獨立存在的自我。」在佛教中,無我觀是最重要的禪觀主題。觀照無我,破除了我與非我之間的障礙, 看到宇宙的和諧大同,看到眾生在我們之內,我們也在眾生中,看到當下包含了過去與未來。如此,我們超越生死。

現代科學也已發現萬物無我的真理,例如南非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萊爾‧沃森(Lyall Watson)在《超自然》(Supernature)一書中提到的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緣起性空的原則:

「地球上有生命——擁抱地球上所有動植物的同一生命。時間將其分割成數百萬份,但每一部分都是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玫瑰是玫瑰,但也是知更鳥和兔子。我們都是來自一個熔爐的同一血肉。

「生命的活動受熱力學第二定律支配。這即是說,物質的自然狀態是混亂的。物質傾向於互相碰撞,變得隨機而無序。生命系統由高度組織化的物質組成;它們從無序中創造秩序,但這是一場與破壞過程的持續戰鬥。秩序,通過從外部引入能量使系統運轉而得以維持。所以生化系統一直與周圍的環境作物質交換,它們是開放的熱力學過程,而非一般化學反應的封閉恒溫結構。

「這是生命的奧祕。它意味著,不僅生物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生活在那個環境中的萬物之間都有一種持續的交流。一個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網絡,將所有生命連接成一個巨大的、可以自我維持的系統。每一部分都與其他部分相關聯,我們都是整體的一部分,超自然的一部分。」

科學家如果持續觀照自身身心和萬物的無我本性,他日將容易證悟。

禪觀的第四個主題是觀身心不淨的本質

不淨是指不潔淨,不神聖也不美麗。就生理和心理而言,人是不淨的。這並非悲觀的想法,而是對人的客觀看法。如果我們從頭髮到血液、膿、痰、糞便、尿液、腸道的細菌檢視我們的身體成分,許多疾病都在伺機發展。我們看到生理的不淨,生理亦是追求欲望滿足的動力,所以這部經說身體是惡行的聚積處。

那麼心理方面呢?由於無法看到萬物無常、苦空、無我的實相,我們的心成為貪婪與仇恨的受害者,由貪婪和仇恨而造作許多惡行,所以這部經說:「心是惡行的源頭。」


第二覺悟──第五個禪觀主題是觀多欲為苦

這個禪觀主題基於經中的第二覺悟。大多數人對於幸福的概念是欲望的滿足。欲望有五種:財、色、名、食、睡。人的欲望無窮,但能力有限。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部分欲望得到滿足,仍會追求其他欲望,也是苦。愈追逐,愈痛苦。只有當我們對這種無止境的追求感到疲憊時,才能看到自己被欲望的羅網繫縛著,從而明白真正的幸福是身心自在。這種自在從少欲而來。少欲、不追逐五種欲樂,是通往解脫的一大步。


第三覺悟──第六個禪觀主題是觀知足破除貪欲

知足,是指對足以讓我們健康生活和修行的物質生活條件感到滿足。這是破除欲望之網的最好方法,從而達到身心自在,有更多時間幫助他人,發展智慧,實現覺悟。懂得知足幫助我們避免不必要的購置,成為剝削他人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也減少環境污染。這是經文宣講的第三種覺悟。


第四覺悟──第七個禪觀主題是觀精進破除怠惰

當我們停止追逐欲望,懂得滿足,身心自在後,修行者不會困為這種自在而怠惰,虛度時光。精進,是晝夜精勤發展智慧與覺悟。我們應時時學習觀呼吸的修行方法,觀察身體的不同姿態,觀照無常、苦空、無我和不淨這四個實相(即禪觀的前四個主題),深入理解四念住,觀照色、受、想、行、識的成住壞空。我們應誦讀闡明禪修、調息與修習觀照的經典,例如《念住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大般若經》。我們要遵循這些經文的教導,以智慧的方式修習,選擇最適合自身情況的修行方法,或加以調整適應自己的需要。我們下功夫,直到所有根本煩惱被根除,如貪、瞋、癡、慢、疑和惡見。那時,我們自然能看到身心出離生死、五蘊和三界的牢籠。這是經文宣講的第四種覺悟。


第五覺悟──第八個禪觀主題是觀智慧破除愚癡

在這些根本煩惱中,扎根最深的是愚癡。當愚癡的根鬆動,所有其他煩惱如貪、瞋、慢、疑和惡見也將鬆動。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可以致力於觀照無常、無我和萬法緣生。一旦無明的根被切斷,我們就能解放自己,教導他人,帶他們脫離生死的枷鎖。這是經文宣講的第五種覺悟。

前四種覺悟幫助我們解脫。從第五種覺悟開始,後四種覺悟有度他之用。此經穩固地統一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思想。


第六覺悟──第九個禪觀主題是觀平等布施

有些人認為只有當他們寬裕時才能布施,這並不對。有些富有之人確實在修習布施,但很多人做慈善是為了獲得名聲或取悅他人。對人慈悲、施予的人很少是富裕的,部分是因為他們願與別人分享自己擁有的,部分則因為他們不願將自己的富裕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很多人誤解了佛教中「布施」的意思,以為只是隨意給予街上行乞的人五或十分錢。然而,布施是非常美麗的行為,謙卑而高貴。布施亦有平衡富人與窮人間差異的功用。一切減輕人類痛苦、創造社會公平的行為都可被視為布施。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積極參政,從事導致對立黨派之間權力鬥爭並導致死亡和破壞的政治行為,不是我們所說的布施。

布施是六波羅密的第一波羅密。波羅密的意思是帶人到彼岸,解脫之岸:從疾病、貧窮、無明、煩惱、生死中解脫。一個修習知足和簡樸生活的人也能行布施?事實上,大多數願意犧牲自己、致力於服務和幫助他人的人,都過著簡單知足的生活。如果他們一生為名利而憂慮,如何有時間修習和布施?

聖雄甘地也過著簡樸的生活,然而他救度人類的功績不可估量。我們當中有成千上萬的人生活簡樸卻幫助著許許多多的人。他們沒有甘地那樣偉大的聲名,但他們的善行並不亞於甘地。我們只需稍加留意,就可以覺察到這些人的存在。他們並不通過金錢來修習布施,這不是他們所擁有的,他們以時間、精神、愛、關心和整個生命行布施。

在佛教的教理中,布施是指平等布施,布施時無有分別心。我們布施貧困和需要幫助的人。雖然窮人之中也有善良的人和惡人,但我們不只是布施給善良的人。正如經文所說:「菩薩平等視眾生,不分冤親。菩薩不責過往,也不厭正作惡之人。」這表達了大乘佛教的精神。仇恨和惡行可能因貧窮而起。只懂說法卻不修習布施以減輕他人的痛苦,並不合乎佛教的精神。我們應以完全平等的心布施,不歧視、不憎恨那些因貧困而作惡和造成仇恨的人。對於曾令我們痛苦的人,也應以慈悲幫助他們。

這是經文宣講的第六種覺悟。希望進一步理解布施的修行,可以參考康僧會禪師所譯的《六度集經》和龍樹菩薩造的《大智度論》。


第七覺悟──第十個禪觀主題是觀隨俗不染

隨俗不染是指生活在社會中、救助他人而不被世間的五欲所牽絆,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修習解脫之道並不意味著逃避社會,而是行化於世間。在我們幫助他人的能力強大而穩固之前,在社會中生活也許會被世事染污,所以菩薩時常觀照五欲的有害本質,堅定地過簡樸的生活以修行布施。隨俗不染亦指修行持戒波羅密。這是經文宣講的第七種覺悟。


第八覺悟──第十一個禪觀主題是觀大乘心

要有幫助他人的宏願,才能克服利他道路上的磨難。社會上的苦難無邊,修習利他之道的志願也應無邊。因此,大乘心是一種無窮無盡的力量之源,鼓舞著我們修習布施。只有大乘心才有足夠的力量承載社會上的種種挑戰和屈辱,繼續修行的道路,為他人帶來大安樂。也只有大乘心,才能踐行以下由明代高僧妙葉所集、收錄於《禪門日誦》的《寶王三昧論》的警醒。這是經文宣講的第八種覺悟。

《八大人覺經》包含了大乘佛教的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第一覺悟說到禪定,第二、三、七覺悟談及持戒,第四覺悟說精進,第五覺悟談智慧,第六覺悟提及布施,第八覺悟說到忍辱。此經不是讓我們禪觀卻繼續以前的生活方式。要從此經全然受益,我們須實踐和遵循它的教導。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收錄一行禪師三本經典著作──《兩件寶物》《一默如雷》《超越自我》
 

ㄧ行禪師由最基礎的佛法解釋開悟和獲得幸福的方式,

再教你如何避免陷入佛法的盲區,

最後使你找到心靈的寧靜,超越自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