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的力量 | 誠品線上

The Energy of Prayer: How to Deepen Your Spiritual Practice

作者 Thich Nhat Hanh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祈禱的力量:這是一本小而有力量的書,一行禪師在書中介紹了祈禱的重要。透過祈禱,滿足了我們日常的需求,也與更高的「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書中也提到祈禱與身心的關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小而有力量的書,一行禪師在書中介紹了祈禱的重要。透過祈禱,滿足了我們日常的需求,也與更高的「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書中也提到祈禱與身心的關係、祈禱對於治療的功效,以及禪修的練習,是一本每日可用的實修手冊。 祈禱文 願我們覺醒的花園百花繽紛齊放, 願我們為家家戶戶帶來安祥喜樂。 願我們種下萬行道上的良善種子, 願我們永不企圖逃避世間的苦難, 任何生命需要協助時,我們就在那裡。 願山川在此刻見證, 我們頂禮祈求佛陀的接納擁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一行禪師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在慈孝寺當見習僧,為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後赴美研究並教學。1960年代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後,一直留在西方弘法,直至2005、2007年才分別返回越南。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1982年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Village Des Pruniers)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1995年曾到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2011年再次受邀來台進行寶島諦聽之旅,包括在花博戶外會場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禪」。2017年推出首部紀錄片「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2022年1月22日,一行禪師於越南順化慈孝寺圓寂,享耆壽95歲。為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著作超過一百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台灣出版的有:《與生命相約》《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你可以,愛》《祈禱的力量》《一心走路》《建設淨土》《接觸大地》《回到家,我看見真心》《愛對了》《一行禪師講金剛經》《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一行禪師講心經》《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的生命故事與教導》等多本書。施郁芬教育科技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近年來辭去教職,致力於佛學研修及翻譯。譯作有《進入禪定的第一堂課:超越觀呼吸》、《慈悲與智見》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 為什麼要祈禱? 第一章 祈禱有用嗎? 關於祈禱的五個問題 佛教的祈禱 為自己和他人祈禱 有效祈禱的兩個重點 第二章 祈禱的目的 祈禱是靈修的一部分 集體意識 第三章 身心靈 三把鑰匙 與神接觸 心與身的祈禱 主禱文:佛教和基督教的對應 第四章 祈禱在醫療中的角色 現代醫學 集體醫學 第五章 禪修與療癒 禪修的三個能量泉源 正念的四個範疇 打開心結 真正的快樂 附錄Ι 禪修練習 練習一:平靜心行 練習二:平靜及放鬆身行 練習三:滋養身體 練習四:大自然的滋養 練習五:療癒 附錄II 祈禱文與偈頌 祈禱文 日常活動的偈頌 附錄III 梅村介紹

商品規格

書名 / 祈禱的力量
作者 / Thich Nhat Hanh
簡介 / 祈禱的力量:這是一本小而有力量的書,一行禪師在書中介紹了祈禱的重要。透過祈禱,滿足了我們日常的需求,也與更高的「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書中也提到祈禱與身心的關係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9613854
ISBN10 / 626961385X
EAN / 9786269613854
誠品26碼 / 2682183488004
頁數 / 240
開數 / 32K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X13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祈禱有用嗎?
所有心懷信仰的人,在靈修練習上都會採用某種祈禱或禪修方式,雖然這些方式看來可能大為不同。祈禱有可能是沉默的靜坐或是詩歌大合唱。有些傳承教人坐著祈禱,有些則是用俯拜、跪、站、甚至舞蹈的方式來祈禱。有些人虔誠地定時禱告,有些則是臨時報佛腳地緊急求救。而儘管祈禱的方式形形色色種類繁多,我最常被問的問題是:「祈禱有用嗎?」
回答這個問題的最佳方式是講個故事。有個六歲小男孩養了一隻小白鼠當寵物。但這隻小白鼠不僅是寵物而已,牠也是小男孩最親密的朋友。有一天,這小男孩和小白鼠在花園裡玩,但小白鼠鑽進一個地洞後就沒再出來了。小男孩非常悲傷,覺得沒了小白鼠,他活著也沒什麼意義了。他跪了下來,雙手合十,熱切地祈禱小白鼠能再出現。他全心全意地祈禱,就像他看媽媽做過的一樣,喃喃地向上帝說:「上帝啊!我對您有信心。我知道若您願意,你可以讓小白鼠再回來的。」
小男孩十分虔誠地跪著祈禱了兩個多小時,但是小白鼠沒有回來;最後男孩回屋裡去了。
在他童年時,無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會祈禱。但他所祈禱的從沒實現。到了高中時,他對祈禱已經沒有信心了。
這個男孩,現在已經是就讀於天主教高中的少年,參加了校內的音樂班。這個班的老師是位聲音發顫、健康狀況頗差的老人。每天早上,老師上課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禱告。他的禱告有十分鐘之久,沒有任何學生喜歡這件事。他禱告的方式無趣而平常。老師禱告前都會先問;「有人有什麼事要我代禱的嗎?」他會把這些事全記下來,然後代表大家禱告。通常,他會為一些小事禱告;例如:「明天我們要去戶外野餐,請給我們好天氣,不要下雨。」對這年輕男孩來說,這課前禱告的十五分鐘是無聊的。他對這些一點信心也沒有。然而老師仍舊每天虔誠地禱告。
有一天,一個女孩哭得傷心不已地來上課。她說父母剛告訴她,母親得了腦瘤。她嚇壞了,害怕媽媽會死掉。老師聽她說完後,站起來看著全班說:
「如果班上有人不想和我們一起禱告的話,沒關係,就請到外面走廊站一下。因為我們將要為這女孩的媽媽禱告。我們禱告完畢之後,我會要人出去叫你們進來。」
這男孩想要起身出去,因為他對禱告毫無信心。但出於某種原因,他沒動,留在座位上等著看會如何。老師要所有人都低下頭,然後開始禱告。他的禱詞很短,但聲音非常有力;低著頭,雙手合十,閉著眼,他說:「感謝您治好這個女孩的媽媽。」就這樣。兩週後,女孩告訴全班,她媽媽康復了。醫生掃描腦部,結果沒有任何腫瘤的跡象。
對這位放棄禱告已久的男孩來說,這件事重燃他對於祈禱能帶來療癒的信心。他開始為健康不佳的音樂老師禱告。他全心全意為音樂老師的健康禱告,但一年後老師去世了。
關於祈禱的五個問題
祈禱有用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答案了嗎?有時候祈禱如願實現,但有時則否。或許我們需要問更多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有時候祈禱有效,而有時候卻沒有?
我們知道,打電話需要電話線並通電。祈禱也一樣。如果我們的祈禱沒有信心、慈悲和愛的能量,那就像是用不通電的線來打電話一樣。所以,光是祈禱並不一定有結果。
有沒有辦法保證祈禱一定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如果有人知道辦法,那大家都會不惜代價購買,但至今沒有人有這種辦法。
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祈禱有時候有效,有時候却沒有。但因此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如果神或我們信仰的外在力量已經決定了事情該如何發展,那又何必祈禱呢?有信仰的人會說:如果神的旨意是如此,那麼就是如此。如果什麼事都已經預先註定,那又何必祈禱。如果有人註定會在某個年齡得癌受苦,那我們何必多此一舉地為那個人的健康祈禱?那不是白費時間嗎?
佛教徒對於「業」也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有人過去造了惡業,後來生病了,有人就會說那是業力的作用,我們的祈禱哪能改變什麼?如果我們的業(karma)是如此,那麼業的結果怎能改變?基督徒所謂「神的旨意」就相當於佛教徒所謂的「業果報應」。
所以如果神靈讓事情這樣發生,那又何必祈禱?但我們也可以反問,為什麼不祈禱?從佛教我們學到「一切無常」,意思是一切都會改變。我們今天可能健康,但明天就生病;今天可能生病,但明天病就好了。一切都按因果法則在運行。因此,如果我們有了一個新的能量,新的洞見,新的信念,則我們能在身心生命中開創一個新的階段。當我們靜坐練習統整身心並將愛帶給奶奶、姊姊、或弟弟時,我們是在創造一股新的能量。而這股能量立刻打開了我們的心。當我們心生慈悲,並在祈禱者和受禱者之間建立連結,那麼梅村和河內就沒有距離了。這種連結無法用言詞衡量或描述,它完全不受任何時間空間所障礙。
我們和神並非兩個分別獨立的個體,因此神的旨意也是我們自己的意志。如果我們想改變,神不會阻止我們。詩人阮攸(Nguyen Du)是這麼說的:
   必要時上天不會阻礙人們
   過去的業果可以消除
   未來的因緣可以創造(*引文)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要不要改變呢?我們要執著於讓人受苦的誘惑,而讓心靈在夢中遊蕩嗎?如果你的心想要改變,那麼你所信仰的神靈也會樂於見到你改變。
家庭也是如此。沒有人是完全個別獨立的。如果兒子或女兒改變了,父母也會跟著改變。如果兒女生出新的能量並因而改變,不久之後也會在父母心中產生改變。家人不是完全分離獨立的個體。即使神已預先安排事情該如何,我們仍然可以改變;因為聖經說:「我們是神的子女。」
創造者和被造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一個是有能力創造,而另一個是被創造的。若兩者相互關連,我們可以分別稱為主體和客體。如果兩者無關,我們怎能稱之為主體客體?創造的主體是神,被創的客體是我們生存的宇宙。主客兩體之間密切相關,就如左右、日夜、飽足飢餓之間密切相關一樣。依據反映原理(the law of reflection),聽聞者(perceiver)和所聽所聞密切相關。當事件的角度改變,反映的角度立刻改變。我們所謂「神的旨意」,和我們自己的意志相互關連。這是為什麼過去行為的業果報應可以改變的原因。
現在,一步步地,第四個問題浮現了。如果祈禱未見效果,是因為我們的信心薄弱嗎?馬太福音17:20說:你若信心堅強則力可移山 。但什麼程度才叫信心足夠或堅強呢?那個失去朋友(小白鼠)的男孩在一開始時很有信心,他是真的相信,若神願意,小白鼠就會出現。如果那時有人問男孩,他會說他信心十足。這個信心已經銘刻在心好幾年,因為每晚他都在母親帶領下禱告。那麼為什麼這次他的禱告沒有效呢?有人會說是因為他祈禱時只想滿足自己對友情的渴望,他對小白鼠的愛不是真愛。所以,如果祈禱無效,是因為我們的禱告裡沒有愛嗎?
當然不是。不過祈禱的結果經常並不如我們所願。通常我們相信自己是全心全意,用全身的每一個細胞,血管裡的每一滴血來祈禱,但仍然不成功。如果我們為摯愛的人在臨終時禱告,怎能說我們沒有愛呢?我們是真的愛。然而如果我們深入一點就會發現,有時候我們的愛並不是對那個人。我們的愛是對自己,因為我們害怕被孤單地丟下、害怕失去自己所愛的人。如果我們把愛和害怕及孤獨感混為一談,那麼這是真愛或只是渴望呢?我們可能渴求那個人活下去好讓自己不孤單。這是一種愛,不過是對自己的愛。但即使我們全心祈禱還是沒法救活生病的朋友,但卻能改變我們的內在。
然後是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盤旋於其他問題之上:我們是向誰祈禱呢?阿拉是誰?神是誰?佛陀是誰?觀音菩薩是誰?聖母瑪利亞又是誰?當我們深入這個問題時,會發現問題比答案還要多。
區別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在哪裡呢?對佛教徒來說,這可能是最基本的問題。如果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前四個問題都不難解答。在佛教的修行傳統裡,每當我們合十禮敬前,都必須深入了解我們是誰,以及面前這位我們所禮敬的又是誰。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清兩者之間的關係,例如自我以及佛陀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認為佛陀是位和你完全分別獨立的個體,跟你毫無關係,你站在下面而佛陀坐在上面,那麼你的祈禱或禮拜就不圓滿。因為那是基於一種錯誤的觀念(perception),個別自我的觀念。認為佛陀和你各有各的自我,基於這種觀念而禮拜,只能稱為迷信。
當你雙手合十站在佛像,或世尊,或任何你禱告的對象面前時,你都必須觀想。因為你所面對的那些形像,無論是銅鑄、泥塑、玉雕或鑲鑽,都只是象徵而已。那個雕像是在你之外,但佛陀並不是在你之外的某人。我們要能觀想其間的連結。
在佛教,我們稱短詩或祈禱文為偈頌(gatha)。下面是我這個傳承的佛教徒在觀想時所用的偈頌的開頭:
   禮敬者以及被禮敬者,在本質上都是空。
   (The one who bows and the one who is bowed to are both, by nature, empty.)
   
這意思是佛陀以及眾生的本質都是空。「禮敬者以及被禮敬者,在本質上都是空。」這種觀念,某些基督徒聽來可能覺得非常奇怪,甚至可能很震撼。怎麼有個宗教讓人敢對教主說「你是空的,你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我」。但「空」(梵文sunyata)的意思並非什麼都不存在,空的意思是「沒有個別獨立的真實存在」。
你和佛陀並非兩個分別獨立的真實存在。你中有佛而佛中有你。基督教及其它宗教中可能也潛藏著這種理解,但佛教用很清楚簡單的方式表明了。
我們之中沒有任何人有個別獨立的自我。所以,回答第五個問題:佛教的祈禱是向我們自己以及在我們之外的祈禱,其間並沒有差別。
如果我們修證真理,就能看出我們也和所有的聖者一樣具有愛、正念、及智解的本質。神和我們有同樣的本質。神和我們之間沒有差別,沒有隔離。
正念的能量是真正的能量,而只要應用能量就必有改變。例如,陽光的能量能改變地球上的生命。風是能量而我們的正念也是能量,可以改變世界以及人類的處境。因此,當我們產生了正念的能量時,我們就能祈禱。

佛教的祈禱
佛教有個詞是「誦經」。經(sutra)是佛陀的教導。有時我們自己誦經,有時則和共修團體「僧團」(sangha)一起誦經。我們有時是在心中默念,有時則是大聲誦出。我們有時以正念、信仰、及悲心的能量誦經,有時則只是像鸚鵡一樣發出聲音但不知其意地唸誦。
我們為什麼誦經呢?首先,是要和佛陀給我們的教導,和佛陀的智解相應。唸誦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可以灌溉心識中美好善良及清新的種子。我們可以稱這樣的誦經為祈禱嗎?如果我們了解「祈禱」這個字的深意,意即祈禱是以正念專注為本的修行,那麼我們可以說,誦經也是祈禱。
除了誦經之外,佛教徒也有梵唄,和祈禱非常近似。下面的「祈願日吉祥夜吉祥」是個好例子。
   祈願日間安好 夜間安好
   祈願日中之時 也有安樂
   祈願分分秒秒日日夜夜都安好
   祈願三寶護祐 事事平安
   祈願四生一切眾生住於清淨地
   祈願三界一切眾生生於蓮花座
   祈願無數漂泊心靈 覺悟菩薩道三德位
   祈願一切眾生蒙恩自在 圓滿菩薩階位
   世尊面容如滿月 似日輪 閃耀清明光輝
   智慧光芒照射各方
   慈悲喜捨包容一切
   禮敬釋迦摩尼佛
   禮敬釋迦摩尼佛
   禮敬釋迦摩尼佛
   
你可以稱這個梵唄為許願。但誦經、梵唄、或祈禱的行為並非空泛的許願,因為禱詞的另一面是修行。佛教的修行是練習正念並專注於經中的每一個字。這個禱詞是基於我們內在的力量。當我們的內在缺乏修行的力量時,從外在也得不到或只得到很少力量。
在另一個偈頌「功德迴向淨除業障」中,我們唱誦這些詞句: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消三障諸煩惱」是一種欲望。我們將這欲望導向佛陀,讓他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並了悟智慧。但在唱誦這些詞句時,我們並非只是將此欲望交託給佛陀,而是匯聚內在力量以結合外在力量。
另一個偈頌「弟子恭敬禮」象徵佛教祈禱的精神。這祈禱奠基於自己的修行,依靠內在與外在力量的結合。要明白,若內在沒有力量,則外在力量也不存在。下面是偈頌裡的一段:
   多生多劫以來,弟子沉溺於業障、貪愛、憤怒、自大、無明、迷惑、過失中。
   今日,感恩佛陀指正過錯,弟子將虔誠地重新開始 。
   (*引文)
這些話像鏡子一樣,讓我們照見自己的真實狀況。修行者開啟了正念之光,照亮了自己的處境。在偈頌中,我們看見過去多麼不良善,透過唱誦以及佛陀的悲憫之光,我們得以看清所犯的過錯。我們決心不再繼續過往的方式,誓願避免不善的行為,從事善的行為。這些話提醒我們,學習佛陀教導之後,可以應用在生活裡。
下面是另一個偈頌,是越南傳統的偈頌,連小學生都知道的。
   依靠佛陀悲憫護祐
   願我們身無病痛心不憂苦
   (*引文)
修行,就像祈禱一樣,是為了生命的兩個層面:身與心的健康。我們為什麼希望身無病痛心不憂苦呢?並不是為了享受感官欲樂,而是為了能天天快樂修行絕妙的佛法,早日解脫生死的束縛。我們修行以明心見性,洞見事物的真實本質並解脫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的宏大誓願。
為自己和他人祈禱
最近有位修行者到梅村來,梅村是位於法國的禪修中心,我就住在那裡。她因癌症病得很重。梅村的一位尼師,也是我的好友,禪空(Chan Khong)比丘尼和她談過後,得知這位修行者的祖父母分別活到94及95歲。因此禪空師便建議她向祖父母禱告。「祖父、祖母,請來幫我。」我們如此禱告是因在我們的身體裡也有祖父母的身體。我們的祖父母或許不在了,但我們仍擁有他們的健康細胞,可以請他們幫忙。當我們請求祖父母時,很清楚他們和我們是一體的。
某一晚我在禪坐時,我將能量傳送給Dam Nguyen法師。她人在越南河內,病得很重。當我們修悲憫,專注於悲憫而禪修時,也是在修慈愛。這個能量的傳送也是一種祈禱。Dam Nguyen 好轉很多,但這並非唯一重點。當我們心中充滿了愛時,也在這世界上創造了更多的愛、和平、及喜樂。
當我們傳送慈悲的能量給別人時,會發現自己的心也改變了。這祈禱在我們內在開始奏效。當Dam Nguyen在梅村時,其它尼師們照顧她,對她非常慈悲。所有那些慈愛和能量,仍然在她及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如果我們反觀內在,觸動那股能量,那麼我們會更有能量療癒別人的身心。
有時候我們祈禱別人健康快樂,但有時候我們只祈禱別人改變。台北有位女士因先生好賭而非常痛苦。她是位佛教徒,每天到寺廟祈禱,願先生能戒賭。她和先生的關係讓她每天備受痛苦折磨。她覺得自己每天日夜辛勞照顧家庭,而他却不顧妻小揮金如土。她不求財富、成功、或健康。她只求有人能幫她讓先生戒賭。
但若這女士只是繼續上廟求先生戒賭,這個祈求會靈驗嗎?佛教教導我們祈求之外,同時也要修行。在祈禱時也要有正見、專注、洞見、慈愛、及悲憫。光是憤怒、責怪、忌妒、及怨恨是不行的。我們需要正念、專注、了解、及愛的能量來讓線路通電。否則我們的祈禱怎能傳到聆聽者的耳朵呢?如果那位女士了解她和先生彼此密切相關,雙方的行為互相關連,那麼她或許可以看出困擾她的問題癥結何在。
我們如何祈禱呢?我們是用口、用心來祈禱,但那還不夠。我們還要用身體、語言、心意、以及日常生活來祈禱。藉由正念,我們的身口意能夠合一;身口意合一時,我們便能產生足以突破困境的信心和愛的能量。
有效祈禱的兩個重點
有效祈禱的重點很多,但有兩點似乎最重要。首先,要在自己和受禱者之間建立關係。這就像打電話需要電話線一樣。之前我問過「我們向誰祈禱?」而且我回答,祈禱者和受禱者是兩個無法彼此區隔的存在。這是佛教的基礎,而我很確定在每個宗教裡都有一些了解此點的資深修行人。他們能夠明白:神在我們心裡,神就是我們,我們就是神。觀想的偈頌全文如下:
   禮敬者以及被禮敬者,在本質上都是「空」
   所以彼此之間的溝通,是難以言喩的完美
   (*引文)
有效祈禱的第一重點是我們和受禱者之間的溝通。而因為我們和受禱者相互關連,因此彼此之間的溝通也超越時空限制。當我們這樣禪修溝通時,連線建立並且溝通立刻實現。那時,線路是暢通的。
我們知道,電視台發送訊號到衛星,訊號再傳送到電視機需要點時間,讓電波在空中傳送。但祈禱的溝通傳達完全不受時空限制。我們不需要衛星,不需要等一兩天才有結果,結果是即時的。當你沖泡即溶咖啡(instant coffee)時,雖然號稱即溶,但你還是得燒開水,花時間沖泡,然後你才有咖啡喝。但祈禱則完全不需要任何時間等候,連「即刻」(instant)也不用。
祈禱的第二個重點是需要能量。我們已接好電話線,現在需要通電。祈禱的電流就是慈愛、正念、以及正定。正念是身心都活在當下,我們的身和心都專注於一點:現在。如果缺乏這點,無論信仰的是什麼,我們都沒法祈禱。如果你不在當下,那誰在祈禱呢?
要祈禱有效,我們的身心必須安住於當下。當你具有正念時,你就有專注,這是趨向般若智慧的條件。般若是梵文的洞見及超越的智慧。缺乏這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是一本小而有力量的書,一行禪師在書中介紹了祈禱的重要。透過祈禱,滿足了我們日常的需求,也與更高的「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書中也提到祈禱與身心的關係、祈禱對於治療的功效,以及禪修的練習,是一本每日可用的實修手冊。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