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的流浪者: 巴楚仁波切之生平與言教 | 誠品線上

Enlightened Vagabond: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Patrul Rinpoche

作者 Matthieu Ricard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證悟的流浪者: 巴楚仁波切之生平與言教:十九世紀以實修而達到最究竟了悟的偉大行者一百多篇故事,帶你一窺兩百年前巴楚仁波切智慧謙和、堅忍不屈、促狹淘氣、慈悲憐憫的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以實修而達到最究竟了悟的偉大行者 一百多篇故事,帶你一窺兩百年前巴楚仁波切智慧謙和、堅忍不屈、促狹淘氣、慈悲憐憫的各種真實面貌。 「巴楚仁波切因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致力修持佛法的精神,以及對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採取不分宗派的態度而聞名於世。他尤以親身實踐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言教而著名,一生當中亦廣博教授此部論典。相傳每當他在教授此論時,周遭會盛開一種名為『色千』的花朵,且其花瓣比平時還多了好幾重,人們因而稱呼該花為『入行論花』,巴楚仁波切則稱為『入行論上師』。」—達賴喇嘛 「《證悟的流浪者》一書,銘記了偉大巴楚令人著迷的生平,使得這位於西藏崇山峻嶺寂靜岩穴中作獅子吼的知名學者與大師,其真實智慧與無緣大慈之音能迴盪於所有讀者、在家眾與大師們的心中。感謝這本珍貴書籍的問世。」—《大圓滿龍欽寧提傳承祖師傳》作者,祖古東杜仁波切 「本書將成為所有想探究藏傳佛教精髓者的經典必讀之作。」—《願惑顯智–岡波巴大師大手印心要》作者,林谷祖古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的法教影響了藏傳四大教派的學者、瑜伽士等無數行者。這本令人讚嘆的書籍將為有志步上覺悟道者,帶來極大的利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作者,明就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出離於人世間及其慈悲、勇敢的特質,被視為佛教中最為純粹的理想典範,他一生潛心修行並寫下許多論典,其中最著名著作《普賢上師言教》不只被藏傳四大教派推崇,更是藏傳弟子的必讀之作。 作者馬修.李卡德耗時三十年,走遍西藏甚至遠赴不丹、尼泊爾,記載多位上師記憶中的巴楚仁波切。不管是「看見動物被宰殺而淚流不止的慈悲之心」、「因不滿自身修行而訓斥自己甚至自行禁食的堅毅精進性格」、又或是「為老婦清理便盆、與女童共享茶杯的謙和自在」,巴楚仁波切的多種面貌透過作者的筆躍然紙上、鮮明地呈現於讀者的眼前。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一九四六年生於法國,二十歲接觸藏傳佛教深受感動,六年後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毅然決然捨棄大好前程,步上僧侶之途。他追隨頂果欽哲仁波切十二年,勤修實證,致力翻譯,成為藏傳佛教西傳的橋梁。並擔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法文翻譯。他與哲學家父親的對話錄《僧侶與哲學家》一書,廣受好評,已被翻譯成二十一種語言。更出版《頂果欽哲法王傳》、《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等名著。馬修李卡德經由上師口傳,才得以了解巴楚仁波切獨特的生平與法教,因而渴望了解仁波切更多的人生故事。他耗時三十年,多次前往西藏康區和安多(甚至遠赴不丹和尼泊爾),以錄音口述方式,記載多位上師大德和資深行者記憶中的仁波切事蹟,這本珍貴的修行經典才得以問世。普賢法譯小組翻譯│蔡宜葳逢甲大學經濟系學士,普賢法譯小組成員。曾任職於金融界,閒餘學習佛法翻譯,參與校閱《噶千語錄》、《岡波巴傳:修道成就故事與岡波巴四法》、《動中正念: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與自己為友》等書,譯作有《藏傳佛法最受歡迎的聖者:瘋聖竹巴袞列傳奇生平與道歌》等。校對│黃靖鈞一個追月的孩子,乘著悲智的光芒,悠然於無際蒼穹。善緣所成,喜歡上了佛法英文。《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與《蓮花生大士:偉大的印度班智達》校對。目前為普賢法譯小組長期翻譯校對志工。詞彙協力│張昆晟,法名「敦珠貝瑪南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藏語文譯者,研究藏族原始信仰與康巴藏族歷史文化。林姿瑩,《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譯者。曾任職於電子產業多年,現為普賢法譯小組成員,參與佛法英中翻譯。於生活中持續學習、體會佛法。羅千侑,普賢法譯小組臉書「普賢法語中英對照」每週大師簡介專欄編輯。審閱│楊書婷2012年與友人共同成立普賢法譯小組(官網:http: www.decode.org.tw ),旨在培訓佛法英文翻譯人才。曾於法鼓文理學院推廣教育中心開設巴楚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英譯本的共讀課程;目前則共讀巴楚仁波切《文殊語甘露:入菩薩行論詳釋》(由弟子堪布袞巴依其教導彙編而成)的英譯本。個人網誌:「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請參考上方封面圖片後的說明

商品規格

書名 / 證悟的流浪者: 巴楚仁波切之生平與言教
作者 / Matthieu Ricard
簡介 / 證悟的流浪者: 巴楚仁波切之生平與言教:十九世紀以實修而達到最究竟了悟的偉大行者一百多篇故事,帶你一窺兩百年前巴楚仁波切智慧謙和、堅忍不屈、促狹淘氣、慈悲憐憫的各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9976411
ISBN10 / 9869976417
EAN / 9789869976411
誠品26碼 / 2681972134009
頁數 / 448
開數 / 大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2X17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十九世紀以實修而達到最究竟了悟的偉大行者
一百多篇故事,帶你一窺兩百年前巴楚仁波切智慧謙和、堅忍不屈、促狹淘氣、慈悲憐憫的各種真實面貌。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本書所記載的故事均根據口頭及書面資料寫成。我自七〇年代起便開始紀錄從上師那裡聽到一切關於巴楚仁波切(1808–1887)的故事,也開始閱讀一些巴楚仁波切的修行建言,並翻譯成英文。

有關巴楚仁波切生平的書面資料,主要來自兩本由仁波切弟子所寫的短篇傳統式成道傳記。第一本為第三世多智欽仁波切.多智.丹貝尼瑪所寫的《甘露朝露》,其中記載了巴楚仁波切一生的主要事蹟和學習、傳法與修行的地方,再加上一些傳聞軼事。此作對巴楚仁波切的獨特品德,有鮮活的描述。第二本傳記為《信心妙藥》,由格貢寺堪布袞桑巴滇(簡稱堪布袞巴)所作,堪布根據蔣揚欽哲旺波為紀念巴楚生平主要事蹟所寫的祈願文加以闡述,並融入多智.丹貝尼瑪所寫傳記的大部分內容和其他補充資料,尤其是索南次仁的日記。索南次仁是一位來自安多,謙卑又忠心的侍者,他於這位偉大聖哲晚年的大多歲月裡都隨侍在側。

儘管我們缺乏詳盡的書面資料,但以口傳方式講述巴楚仁波切生平與法教的這種傳統,則依然非常活躍與豐富。有一些近代上師便延續了這個口述傳統,其中包括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其由巴楚親傳弟子喇嘛米滂、堪布袞巴、佐欽寺堪布賢嘎、吉美嘉威紐固的轉世祖古扎瑪昆桑德千等人獲得直接口傳),以及格孟寺的貝瑪旺嘉堪布,後者為堪布袞巴和紐修堪仁波切的弟子。其他軼事的來源則由巴楚的心子紐修.龍多傳給其弟子堪布阿瓊(堪布阿旺巴桑),再傳給後來的弟子,其中仍在世者可說是碩果僅存。另外,由於大伏藏師秋吉德千林巴的三名子女都是巴楚的親傳弟子,我們亦得以經由其後代血脈而獲得一手的見證資料。

由於巴楚仁波切的故事在整個康區、果洛及西藏各地仍受到廣泛推崇且持續為人津津樂道,當地人民的大量口耳相傳為本書提供了更多的軼事。

有關書名頁所列人物的簡傳,請見「資料來源」的內容。

正如當代大師前一世紐修堪仁波切所言,雖然我們無法針對故事內容一一確認細節,然而這些珍貴故事若不保存下來,總有一天會消失殆盡。例如,當今我在康區等地,聽到年輕一代在轉述這些故事時,有許多細節和要素已漸漸模糊不清。因此,本書的主要目的並非在於提供詳盡的書面傳記翻譯,而是將傳記資料作為延續口述傳統的架構。

為了盡量按時間順序編排故事,我根據故事細節做了一些推論,首先是推論事件發生時巴楚仁波切的年紀,其次是發生地點,其中有些地點距離雜曲卡相當遙遠(雜曲卡為巴楚仁波切的出生地,他曾在此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亦於此圓寂)。好在多數情況下,諸如時間、地點等,我們都可以根據(巴楚及其他上師傳記等)書面資料略估得知。在推敲出事件地點後,我們也試圖釐清巴楚仁波切的雲遊路線。另外,若故事中提到其他的上師或弟子,也是時間序的線索之一,因為多數與他們有關的日期與年份細節,都可以在這些上師的傳記裡印證得知。

本書也收錄了一些巴楚仁波切所寫的珍貴修行建言(於目錄中以圓點標示標題)。它們大多是仁波切給弟子的建言,或是自身對悟道的油然表述,也就是所謂的「金剛道歌」,取材自仁波切的作品總集。這些豐富多彩、經常猶如樂曲的美麗作品,充分展露巴楚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就是:嚴詞厲色中帶著諷刺的幽默、源於實修的甚深樸質與洞見,以及對一切眾生的不凡悲心。

八〇年代,我和幾位朋友分享了我所翻譯的初稿,其中有部分已經出版。最近,我在《邁向證悟:藏密大師的心要建言》(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Heart Advicefrom the Great Tibetan Masters,雪謙文化,二0一七)一書中,將我從紐修堪仁波切那裡所聽到的幾個故事以略為不同的型態放入。而我所蒐集到的大部分故事,則都是第一次出現在本書裡。

為了補充說明巴楚的生平與年代,本書另外列出了巴楚仁波切的上師和弟子簡傳,以及在巴楚仁波切一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多位大德介紹。此外,本書也收錄了相關照片、傳承法脈表與家族血脈表,以及一份東藏地圖,好讓這本《證悟的流浪者》更具特色,並盡我們所能為讀者提供一個完整的巴楚仁波切傳記。

試閱文字

內文 : 引言
巴楚仁波切.烏金吉美確吉旺波(又稱:鄔金無畏法自在、華智仁波切,1808–1887),一名遵從古老離群索居傳統的遊方行者,最終成為西藏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上師之一。他是著名的學者與作家,卻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總是強調世間追求與凡俗企圖的徒勞,並大力提倡孤獨的喜悅。他以自己生命所展現的楷模至今仍廣受世人津津樂道,成為藏傳佛教行者源源不絕的啟發之源。
巴楚仁波切出離、睿智與慈悲的特質,是佛教中至為純粹的理想典範,其一生多數時間都在崇山峻嶺間雲遊,居住於岩洞、森林和無人的僻靜處,四處為家、隨遇而安。即使待在一處,也沒有特定計畫。他於深山曠野修行時,最喜愛的實修就是祈願解救一切有情眾生脫離痛苦,並引領他們到達究竟解脫的發菩提心修持。
年少時期的巴楚曾於當時頂尖上師的座下學習。他憑著卓越的記憶力,對多數的口授教導都能於心領會,進而後來在闡述最複雜的佛理內涵時,即使教授的時間長達數月之久,也無需仰賴任何一頁的文字。
巴楚本著對凡塵俗事的無執無著,自然捨棄了世間八風。所謂的世間八風正是凡夫俗子極易落入的希懼羈絆,分別是希求獲得、懼怕失去,希求快樂、懼怕痛苦,希求讚美、懼怕批評,以及希求名譽、懼怕詆毀。
凡是人們按照傳統,對上師或重要宗教人物所作的供養,巴楚均會予以拒絕。即使有人供養金子、銀子等貴重物品,他也會棄若草芥,直接將供品留在原地。不過,當他年老時,開始陸續接受一些供養,但他會轉而送給乞丐、用來建造佛像與嘛呢石牆(由成千上萬刻有觀音心咒「嗡嘛呢唄美吽」之石所堆砌而令人歎為觀止的石牆)、供燈,或其他積聚福德資糧的事業。
在巴楚仁波切七十多歲圓寂前,所擁有的幾樣私人物品幾乎和早年剛成為出離者時一樣,就是:《入菩薩行論》及《中觀根本頌》這兩本書、一只乞缽、一個裝著黃色僧袍的紅色羊毛布袋、一個轉經輪、一把手杖,和一只用來煮茶的小鐵壺。
今日,當代的傑出上師視巴楚仁波切為一位透過實修而達到究竟實相最高了悟境界的偉大行者與學者。頂果欽哲仁波切對巴楚仁波切在大圓滿見修行上的卓越證量甚為肯定,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也經常讚嘆巴楚仁波切的菩提心教授,而他自己也身體力行並廣為傳授。
巴楚在靜修閉關時寫下的深奧原創論典,絕大多數都得以保存下來②。仁波切也曾隨性寫下許多修行道歌或建言,然而多數卻消失在領受者的手中未能流傳下來。仁波切最有名的著作《普賢上師言教》,寫於佐欽寺上方的岩洞,書中使用既古典又生動的白話藏文,是寧瑪派前行修習的教導中最廣受閱讀的文本之一,並受到藏傳四大教派的一致推崇,至今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巴楚仁波切曾收集並寫下其上師對大圓滿禪修竅訣的精粹論釋,例如,他對極喜金剛的《椎擊三要》便曾撰有著名的造頌。
仁波切對十四世紀西藏大師嘉華龍欽冉江(遍知龍欽巴)的盛名著作《七寶藏》等可說是了然於心。他認為龍欽巴尊者乃是佛法修道的最高權威。然而巴楚完全無意展露其廣大的學識與證量,他的傳法方式向來都直指修道核心,就連資質最樸拙的聽者也能立即了解。仁波切的教學遍及各教派而無有分別,一如同時期的蔣貢工珠羅卓泰耶、蔣揚欽哲旺波及喇嘛米滂仁波切,在十九世紀興起的不分教派利美運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並為復興藏傳佛教做出偉大貢獻,使得當時許多稀有的傳承與法教免於失傳之虞。
巴楚仁波切粗茶淡飯且吃苦耐勞的生活方式,正好與大寺院中經常出現的繁複盛況和法會儀式形成鮮明對比,而這正是他要疾呼大家不分貴賤都該重視、以及佛陀教法強調的謙遜與樸實美德。巴楚經常一襲粗衣,甘於托缽僧的生活,當時從最純樸的牧民到最偉大的上師卻都給予他無比的尊崇。他對禪觀實修、
無瑕行止和無私悲行所抱持的絕不妥協態度,也為佛教所有學派和傳承樹立了崇高的修行標準。
如前所述,儘管已有兩份書面簡傳為我們提供了大師生平的概要,其中亦不乏對仁波切非凡成就的高度讚歎和幾則鼓舞人心的事跡,然而我們的確想要更進一步了解這位卓越上師的人生。我何其有幸而能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時間裡蒐集到這麼多口述故事,且這些故事都是由巴楚仁波切的傳承法嗣以珍愛與熱切
之心所流傳下來,其中有些人甚至曾得遇巴楚仁波切的親傳弟子。對西藏文化而言,口頭傳授仍很重要,藏人又以保留和覆述故事細節的能力著稱,聽故事的同時,常令人有親歷其境的感覺。譬如一位高度了悟者如何與人互動,如何以正式或隨性的方式傳達佛陀言教,如何度過驚人又謙遜、幽默風趣的日常生活,以及如何成為內在自由的完美寫照,這些溫熱的口傳故事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一瞥。

序幕
巴楚仁波切出生於藏曆陽土龍年(西元一八○八年)康區雜曲卡的嘎瓊果莫廓魯(今四川省甘孜自治州石渠縣)。雜曲卡鄰近多康六崗的最北端,是一處依傍在雜曲河畔的偏遠高原草甸,而雜曲正是湄公河上游的發源河川。
那裡的空氣稀薄,天際線明亮開闊,寬闊的草地蜿蜒在高低起伏的丘陵間,一路向上延伸而隱沒在冰雪覆蓋的高山群裡。
由於很少有農作物能撐過只有短暫夏季的嚴峻氣候,雜曲卡鮮少有農民居住。多數居住在高原草地上的人都是游牧民族,數千年以來皆倚靠放牧馬匹、犛牛和綿羊過活。
這些牧民除了一頂犛牛帳篷外沒有永久居所,他們逐水草而居,為尋找當季的最佳牧場,將重要牲畜從一處草原驅趕到另一處草原,一年總要遷移二到四次。
巴楚出生的時候,正值德格法王統治雜曲卡。巴楚的父親屬於上格澤支脈高貴的穆波董氏後代,
這個氏族為德格王做了三十五代世襲的內政大臣。巴楚的父親名為嘉托拉旺,母親為卓匝地區傑額家族之女,名卓瑪。他們住在雜曲卡上格澤的竹嘎瓊果莫廓魯,算是果莫廓魯地區一個富裕的牧民部落。
巴楚早年時光便是在這湄公河上游群山環繞的高原草地上度過,在這片寂靜、蒼茫又開廣的大地裡,仲夏時節水草豐美、野花遍遍,嚴冬時分則寒霜冰封、枯槁處處,然而正是如此的外在景觀,進而促使巴楚開展其廣大的內在生活與禪觀實修。

巴給傳承
巴楚(「巴」 的轉世之意),「巴」字源於巴給傳承。第一世巴給喇嘛名為桑丹彭措(Samten Phuntsok),主修本尊為文殊菩薩。桑丹彭措一生持誦超過十萬遍以上的《文殊真實名經》。
據說,在巴給桑丹彭措前往上卓扎地區的途中,曾停留在一處稱為瑪莫塘(瑪莫平原之意)的地
方讓騾子休息。在那裡他獲得一個淨相,聽到自成的嘛呢咒音傳遍整個地區。基於這個吉祥徵兆,桑丹彭措決定選擇瑪莫塘作為他的居所,也就是後世所知的巴給拉章,亦稱為巴給桑登林。
有一位名叫德多彭莫的大占卜師,在幾年前曾來到瑪莫塘,她同樣也被這片寬闊洪泛平原所顯現的
吉祥地景所震懾,於是心有所感地寫下:

東有日月光明為燈供;
南有氤氳森林為香供;
西有雪山群繞為食供;
北有清涼雜曲為水供。

她還預言若是在瑪莫塘立下一座聖碑,將會為有情眾生帶來極大利益。於是,巴給桑丹彭措後來便在此地建造一道嘛呢石經牆。
這道石牆由超過十萬片扁平石板堆砌而成,石板均以手工刻上「嗡嘛呢唄美吽」等各種咒語、佛典或佛像。這道壯觀的嘛呢石經牆高度超過一般男子,寬度為高度的兩倍,全長將近一英里。建造這道石牆的使命在於利益任何見者、觸者、繞轉者、憶念者,甚至僅聞此牆名號者等一切有情眾生。巴給桑丹彭措圓寂後,人們在巴給嘛呢石經牆旁,立起一座裝有其舍利的白色佛塔。
下一世的巴給祖古出生於嘉氏喇洛家族,人稱﹁巴給烏則﹂,由第三世竹
慶仁波切.也敦丹增桑布認證。祖古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非凡功德,曾自言
「我是建造十萬嘛呢經牆的人!」當巴給烏則成年時便擴建了石經牆。
有一次,他在為上卓扎人們開示時,法帽從頭頂上掉下來,落在當地一
位名為卓瑪的女孩腿上,那時他便說:「我將轉世為她的兒子。」
巴給烏則二十五歲時,決定前往拉薩。啟程前一晚,他去拜訪嘉噶陀家族,離開時,家族的人發現祖古留下一些法會物品並未帶走。他們試圖將這些物品歸還給祖古,他卻婉拒,並說:「我暫時不需要這些東西。」
於是,祖古便啟程前往拉薩,在抵達不久後突然生病,在果倉靜修處附近圓寂。其法體火化之處,即便正值萬物枯寂的寒冬,百花卻驀然地盛開齊放。當地的人們在此建造了一座佛塔,用來供奉這位來自康區、年輕非凡上師的舍利。
由於達隆瑪珠仁波切以神通聞名,有人向他詢問巴給祖古的轉世出生地,他也給予了尋找轉世的明確指示。
「巴給祖古」簡稱「巴楚」(英文有時將「祖古」(Tulku)拼作「楚古」(Trulku),中譯又作:「珠古」)。於是,巴給祖古被後人稱為「雜巴楚仁波切」或「雜曲卡的巴楚」。

幼年巴楚
巴楚出生那一天,根據其母親口述,家中帳篷充滿了白光。
這個小嬰兒甫出生不久,便開口說話。起初,他只是說了「啊、哦,嗡」這幾個簡短音節,到了隔天晚上,便開始喃喃說出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唄美吽」,而觀音菩薩乃是證悟的慈悲體現。每過一天,咒音就變得更加明顯,五天之後,他所持誦的咒語已變得十分清晰,手腕上也出現六字真言的文字,舌頭上則出現一個紅色的文殊菩薩種子字「諦」,而文殊菩薩乃是證悟的智慧體現。
他的母親注意到所有跡象,卻隱忍不語,甚至沒有告訴丈夫。因為她不想讓人調侃,說一些風涼話,諸如:「喔,名門之子,『肯定都會』變成一名祖古!」如果她的兒子果真是崇高的化身,她更不想因為過早受到認證而對其產生不必要的障礙。
然而,嬰兒非凡的特質很快就傳開了,以《龍欽心滴》法教聞名的傑出上師多喇吉美格桑認證此嬰兒為一名祖古,並將這個發現報告給他的上師第一世多智欽吉美欽列沃瑟。
其上師確定了這個認證,並說:「你認證這個孩子是巴給上師的轉世祖古,這一點確實無誤。我將賜予他烏金吉美確吉旺波(來自烏金之無畏法主)這個法名。經由我的祝願,我將把《龍欽心滴》的完整傳承交付給他。」
不久之後,一群地位祟高的僧人和上師由一名老僧人兼領誦師(維那師)帶領,來到巴楚父母的家中向新認證的祖古致敬。就在他們進屋時,巴楚的母親正要給嬰兒餵奶。然而,巴楚並沒有馬上吸吮,反而轉身背對母親,兩眼直視那名老僧人說:「叔叔,你還好嗎?你看起來『老』了不少!」
巴楚的根本上師
前一世巴給喇嘛的侄子文波昆秋,擔任巴給拉章的財務總管,負責掌管巴給祖古的房產。他將年輕的祖古帶到巴給拉章。這座由巴給桑丹彭措所建造的石造大院,現在被當作巴給祖古的主要居所。巴楚在他的陞座儀式中首次見到了吉美嘉威紐固。這位具有高度證量的行者,日後將成為他的根本上師。
吉美嘉威紐固為吉美林巴的心子,曾經在雜加扎瑪礱(「扎瑪礱」意為枯枝溝)的迎風山腰上獨自閉關多年。
這位大師在閉關時,並沒有待在岩洞或閉關小屋裡,而是選擇在毫無遮蔽的懸崖峭壁下,或地面淺坑上餐風露宿,只仰賴野草和根莖為食。他這種將生活簡化到只維持最基本需求的方式,是具有決心毅力的苦行者最佳典範。當時,吉美嘉威紐固誓言若未得證,絕不離開閉關處。
從巴楚很小的時候開始,吉美嘉威紐固就經常來到巴給拉章為他說法。他向自己的老弟子維那師桑給帕臧透露:「我來到上雜曲卡,就是為了巴楚祖古。」

小沙彌
巴楚年少時,與他的上師吉美嘉威紐固、師祖第一世多智欽,一同旅經果洛,該處是位於雜曲卡北方的一片野牧地區。途中,他們看見有個大型游牧營地,於是決定上前拜訪。
當時有一名年輕人站在由黑色犛牛毛編成的大帳篷入口。他開口問這些喇嘛:「你們從哪裡來的?」
「我們從多柯來的,」他們回答。
「你們能幫死者超度嗎?我的母親在幾天前過世了,家裡已經派人去請喇嘛來修法,但他還要很久才能抵達,離我們最近的喇嘛,也得花上三天路程。」
「沒問題,」他們回答說:「我們可以修法。」
三名訪客於是被邀請到帳篷裡,坐在漂亮的白色羊毛毯上。那戶人家向這些喇嘛獻上白色哈達,正式請求他們為剛過世的母親進行超度和祈願的法事。
家人為多智吉美欽列沃瑟和吉美嘉威紐固這兩位老喇嘛奉上熱茶,他們兩位待在帳篷內進行法事的前行祈願,年輕的巴楚則到帳篷外面,忙著製作食子,為頗瓦的正行儀式做供品準備,而這種修法儀式的目的是將死者的神識遷移到能究竟得證佛果之佛剎。
當巴楚正在工作的時候,那戶人家的女兒不停地打斷他,一會兒「請」他幫忙生火,一會兒「請」他顧好鍋子裡正在燒煮的牛奶等等。每次,她都用很隨便的方式叫巴楚,稱呼他「班瓊」,意思是「小沙彌」。
過了一會兒,當一切都準備就緒後。三位喇嘛一同為死者進行吉美林巴《龍欽心滴》法門中以觀世音菩薩為修持本尊的〈痛苦任運解脫〉超度儀式。
三位喇嘛隨後留下來過夜。第二天早上,當他們準備離開的時候,家中的父親懇求他們說:「請和我們一起住吧!最好能留下來住個三年。不行的話,三個月也可。至少也要留下來住個三天吧!」
「不,我們不能住下來,我們得走了。」喇嘛們回答。
「那麼,至少請讓我們知道你們的名字。」父親問。
「老實說,」年輕的巴楚回答:「這兩位是非常偉大的上師。白髮的是吉美欽列沃瑟,灰髮的是吉美嘉威紐固。」
老翁一聽嚇傻了,他的確聽過這兩位大名鼎鼎的上師。
「那麼您是誰呢?」父親問巴楚。
「喔,我是阿布烏羅,」巴楚隨口以家中暱稱回答他:「就只是個小孩罷了!」
這個游牧家族的內心滿懷虔敬,請求上師給予加持與祝福。當三位喇嘛離開時,家中的兒子給了他們每人一匹駿馬和整套騎馬配備。富裕的牧民人家經常向喇嘛獻上這樣貴重的供品,用以感謝他們為死者所做的超度儀式。
喇嘛們回說:「請留下你們的馬匹。我們不需要奢侈的供品。即使你供養金塊,我們也不會接受。不過,一些磚茶和糌粑倒是可以,因為我們正好沒有。」
於是,這一家人便依言供養了磚茶與糌粑。當三位喇嘛啟程離開時,整個游牧家族都出來護送他們,陪同他們一起走了一整天的路程,以表示對他們的敬重。

巴楚挺身對抗強勢對手
巴楚是個討人喜愛的孩子,體格健碩、宅心仁厚又頂尖聰明,受到各方疼愛與讚賞。他極富仁愛與慈悲,從不傷害他人,也不忍見到他人受到傷害。若是看到羊隻要被宰殺,他會瞬間淚流滿面,絕食很長一段時間。
小時候,他以慈悲著稱,年紀漸增則以口才出眾著稱,甚至能說服人們放棄獵捕狐狸或宰殺其他野生動物。後來,他還以膽識過人聞名。例如,有一次,巴給拉章的財務總管文波昆秋,陷入一場嚴重的官司糾紛,最終得由德格王府的官方代表來開審裁奪。
〔巴楚為此挺身而出,替文波昆秋辯駁,然而〕對手是掌控權勢的雜曲卡官員本許圖多南嘉所領導之人士。經由數回合答辯,巴楚展現了過人的邏輯能力,為文波昆秋贏得勝利。文波昆秋經歷這場意料之外的成功後,曾說:「姑且不論這年輕人是不是巴給轉世,他肯定擁有過人的膽識!」
巴楚從吉美嘉威紐固處,領受了持明吉美林巴《龍欽心滴》傳承的前行教導。他在根本上師座下於不同場合中,至少領受了此法二十五次的教學。巴楚不僅全然成就了此法的所有實修,也完成了金剛乘許多其他的禪修與持誦。
吉美嘉威紐固根據《龍欽心滴》傳統,為巴楚講述了細微氣脈的瑜伽修行。此外,也為他傳授大圓滿精要修持的口授教誡與個人引導,並賜予寧瑪舊譯派主要教典:《教傳》之無間斷傳承的許多灌頂。

巴楚祖古獨樹一格
巴楚約莫二十歲時,巴給拉章能幹的財務總管文波昆秋過世了。巴楚因而決定放棄一切世俗事務,全心全意投入佛法修行。
巴楚關閉自己的正式住所,處理好巴給拉章所有的財務事項。他放棄一切因身為巴給祖古認證轉世所繼承的富裕物質和財產,選擇效仿他的上師吉美嘉威紐固,將生活簡化,致力達成為饒益所有眾生而了悟成佛的修行目標。
然而,與其上師不同的是,他並未誓言在證悟前絕不離開某個修行處,而是選擇做一名流浪的修行者,遵循走方離世者的傳統,沒有任何固定居所,這點與他成長的游牧部落雷同。
或許為了宣示他想要放棄轉世祖古的崇高社會地位、富裕資產和舒適安逸生活之決心,巴楚後來寫下這段文字:

名聲顯赫為惡。
遭人辱罵為善。
地位崇高之時,虛榮與妒心將興旺。
地位低下之時,修行因自在得興旺。
謂最低下之座,過往大師之住所也。
擁有財富為惡。
一無所有為善。
擁有財富之時,增財護財心損惱也。
一無所有之時,修行成就得增益也。
僅具維生所需,佛法生活得圓滿也。
曾有人授記巴楚會成為一名伏藏師,也就是伏藏的取出者,並依此建議他應該以在家瑜伽士的身份生活而非出家,因為通常伏藏師需要與一位修行明妃結縭,以便聚集所有取出蓮師伏藏的必要吉祥緣起。
然而,巴楚並不傾向於過家庭生活,且終生嚴格遵守出家人的獨身戒律。
為了不破壞任何吉祥緣起而使壽命短少,他所受的出家戒是三十三條沙彌戒,而非兩百五十三條的具足比丘戒。巴楚的沙彌戒從佐欽寺的堪布喜饒桑布處領受,並被賜予出家法名為吉美格威炯涅(意譯:無畏善德源)。
同時,為了不背離應該成為瑜伽士的授記,巴楚將自己打扮成在家居士,儘管在各方面,巴楚皆清淨而完整地持守著出家戒律,遵循著每天晨起托缽、過午不食,以及不積聚下一餐食物的僧侶行為。
無論是穿著厚重的白色毛氈外套,或是藏袍,抑或冬季所穿的羊皮襖,巴楚的裝扮都自成一格。身上除了一只乞缽、一個茶壺,與一本寂天菩薩所寫的《入菩薩行論》外,身無長物。無論去到哪裡,總是步行,不騎馬匹。有時候他會和人們一起旅行,有時則獨自一人行腳。其生活起居遵照祖師大德的智慧而行:
駐留之處,唯餘坐跡。
行旅之地,唯餘足跡。
著鞋之後,不留一物。

巴楚此刻已無俗事羈絆,得以一身自由。由於沒有計劃,他的生活隨興自主且完美無憾,想在一處久留,即可如願久居;想要立馬離去,也可起身就走。
從他做出驚人決定的那一刻,到吐出人生的最後一口氣,巴楚都過著走方離世者的生活,將生命全獻給佛法修行。
巴楚離開巴給桑登林後,暫留在佐欽寺附近,接受佐欽寺住持明就南開多傑以及嘉瑟賢遍泰耶的廣博教導。
在此期間,為了完成學業,巴楚還前往藏地寧瑪六大寺之一的雪謙寺。雪謙寺位於德格縣浪多鄉和佐欽寺之間,由雪謙冉江天佩嘉稱於一六六五年建立。在那裡,巴楚研讀了總集佛陀法教的三部《大藏經》、《十三部大論》、遍知龍欽冉江和持明吉美林巴的著作,以及藏傳佛教的所有大論。

博學多聞的巴楚
當巴楚進一步到雪謙佛學院接受雪謙文珠.圖多南嘉的教導時,當時雪謙文珠的弟子中有兩名傑出的年輕祖古,分別是蔣揚欽哲旺波和蔣貢工珠羅卓泰耶。
欽哲旺波所擁有的生活物資總是供過於求,因為他的父親來自一個富裕而有權勢的貴族家庭,蔣貢工珠也向來豐沃,因為他的家境小康,而且就在佛學院附近。然而,出自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巴楚卻經常沒有食物,總是習慣吃同學盤子裡剩下的食物殘屑。飯後,還會好好打盹一下。每當他這樣做時,欽哲和工珠都會斥責他,說他應該把時間花在用功學習,而不是拿來打鼾!
「你是怎麼回事?就只是狼吞虎嚥食物,然後呼呼大睡!」他們這樣抱怨:「這和用功學習有什麼關係?」
巴楚問道:「如果我能將老師所說的話,一五一十都背誦下來,這樣還不行嗎?」
他們回說:「行啊!但要做到這點,你得要用功讀書,不是嗎?」
巴楚搖搖頭,說:「我只要複述我在課堂上所聽到的,其他什麼都不必多想。」
就這樣,工珠和欽哲每天都在課後努力用功,巴楚則努力大口吞食著殘羹剩餚,並且堅持每天都要睡午覺。
有一回,當課程告一段落時,三名弟子像往常一樣回到寮房休息。當時,巴楚正吃著糌粑(將烤過的青稞粉、茶和酥油混製而成的傳統點心),在他吃完後,便用披單覆蓋著頭,往後一靠正要打盹休息,這時,他的朋友突然打斷他。
蔣貢工珠輕推巴楚,說:「醒醒,朋友。我們需要你幫忙解釋一些東西!」
巴楚把披單從頭上拉下,回答說:「你們要我解釋什麼?」
蔣貢工珠說:「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今天所教授的內容?我們不記得了。」他和欽哲交換了個促狹的眼神,心想巴楚肯定會不知所措。
巴楚熱切地回答:「當然!」
巴楚開始一字不漏地複述當天上午雪謙文珠所教授的文本和釋論內容,就像從模子印出來的複製品一樣完全精確,同學感到無比驚訝。
至此,工珠和欽哲因而不得不承認,巴楚就像著名的大班智達絨松巴一樣,具有僅聽聞一次教導就能清楚記憶內容的能力。
巴楚在佐欽寺上方的汝塘野地待了幾年。當他在撰寫聞名著作《龍欽寧體前行修持引導.普賢上師言教》時,就住在辛杰岩穴,亦即文殊閻摩敵窟。
據說當他待在文殊閻摩敵窟對面陡坡高處上的長壽岩穴②時,對大圓滿的體證有如天空一般廣大。

來自多欽哲的一記棒喝
瘋狂瑜伽士多欽哲.益西多傑,是一名得證的大成就者,以隨興而為和不按牌理出牌著名,被視為吉美林巴的化身。巴楚對多欽哲.益西多傑懷有極深切的虔敬心。
有一次,多欽哲決定前往巴楚的故鄉雜曲卡。他步行前往,卻在不可思議的時間內抵達雜曲卡!一般人騎馬也要花兩週的時間,他卻堅持說自己是當天早上出發的。
巴楚原本一直都待在佐欽寺上方的洞穴和關房裡,但當他聽說多欽哲來到雜曲卡時,便立刻出門去找上師。當他走進城裡時,發現他的上師正坐在佐欽村子的外邊。
多欽哲一看到巴楚便喊:「喂,巴楚!有膽就過來!」當巴楚走近時,發現多欽哲肯定是喝了酒,因為他的氣息裡滿是青稞酒(chang ;以發酵青稞釀製的藏地烈酒)的味道。想起佛陀曾說過酒會毀壞教誡,巴楚內心不禁猶疑:「即使是偉大的上師也會喝得爛醉,舉止粗俗?」
就在此時,多欽哲一把抓住巴楚,先是猛力把他摔到地上,再扯著他的頭髮拖行一陣子,最後又用力把他甩開。
多欽哲惡狠狠地瞪著他,大聲斥道:「呸!」便將一口痰吐在巴楚臉上。「你這隻老狗,腦袋裡還是塞滿了概念分別!」
在西藏文化中,罵人「老狗」是非常嚴重的侮辱。更何況,多欽哲還對巴楚比出小指,更是極端鄙視,甚至往他背上丟石塊,多欽哲打得他一身灰頭土臉後,就帶著咄咄逼人的氣勢揚長而去。
片刻之後,巴楚才對發生的事情恍然大悟。他陡地發現自己完全錯失了重點!
事實上,讓他最錯愕的是,多欽哲給了他一記非常深奧的直指心性教授。巴楚因此對他的上師滿懷感恩與虔敬之情,於是就地以禪定姿坐下,安住在自心赤裸的覺性中,在廣袤、任運生起、如無雲晴空般清澈、不受妄念羈絆的覺性中。
從此,他常說「老狗」是上師多欽哲慈悲賜予他的秘密灌頂法名。而巴楚在後來許多著作中,也經常以「老狗」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