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商管博士獨創六步深度思考養成法: 幫助你建構強大邏輯腦, 毫不費力判斷虛實, 作出精準決策, 破解99%思考困局 | 誠品線上

哈佛大學商管博士獨創六步深度思考養成法: 幫助你建構強大邏輯腦, 毫不費力判斷虛實, 作出精準決策, 破解99%思考困局

作者 蕭亮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哈佛大學商管博士獨創六步深度思考養成法: 幫助你建構強大邏輯腦, 毫不費力判斷虛實, 作出精準決策, 破解99%思考困局:百萬暢銷書團隊最新策劃力作!Google、微軟與甲骨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百萬暢銷書團隊最新策劃力作! Google、微軟與甲骨文企業顧問、哈佛大學商管博士執筆 ◆定義 ◆抽離 ◆辨別 ◆篩選 ◆設計 ◆反饋 只要六步驟,有系統幫助你建立深入且精準的思考邏輯, 讓你破解99%思考困局,做出正確決策!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國洋 職場黑馬學│黑主任 為你而讀執行長│蘇書平 你是否對權威人士、媒體訊息照單全收,結果造成金錢或其他損失? 你是否覺得經驗不可靠? 為何聰明會反被聰明誤? 為何選擇越多,反而越容易選錯? 為何股票漲了,仍然不能買? 我們通常根據經驗和統計數據,對事情做出判斷, 但這裡其實有個危險地雷:這些判斷通常都不是你的判斷,你只是被訊息引導而不自知! 這是所謂只停留在表面的「淺思考」,仔細檢驗,常常充滿謬誤, 最明顯例子,是我們常對新聞不辨真假吸收,輕則誤解真相,重則造成金錢、健康等損失,不可不慎。 「所有的真知灼見都要透過深度思考才能實現。」因此, 哈佛工商管理學博士、長期為國際企業做思維培訓的作者說: 「要避免思考謬誤,我們需要深度思考。」 而要培養深度思考,作者提出獨創「六步深度思考養成法」——定義、抽離、辨別、篩選、設計和反饋, 不單單是理論,而是實際幫助你從一團亂中抽絲剝繭,深入且有系統,案例淺顯易懂,無痛建構強大邏輯腦! 從此不再被虛假訊息矇騙,想得對、想得通,繼而做出正確決策,一通百通,職場與生活皆可運用。 *本書教我們從海量資訊、層層包裹的表象中剔除迷惑感知的假象,如剝洋蔥般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本質。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蕭亮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博士,著名人力資源專家。曾任職於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ASTD),長期為Google、微軟、Facebook、甲骨文等國際知名企業提供專業顧問服務,也是腦力開發、思維培訓領域的學者。著有:《應變思維》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 錄】 深度思考的核心思維模式 1.定義資訊,嚴格遵循80 20 法則 2.抽離,清除思考的障礙 3.辨別,從似是而非中看到真正的問題 4.篩選,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5.設計,讓精準決策毫不費力 6.反饋,用結果修正思考的偏差 第二章 深度思考養成第一步:定義 1.資訊,不是一個確定的YES,就是完全的NO 2.性質,用n-WHY分析法接近事物的真相 3.路徑,心智模式的較量 第三章 深度思考養成第二步:抽離 1.放空,為思考留出「偷懶」時間 2.打破,遠離複雜的無關線索,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 3.回歸,讓「純粹」的思考聚焦「原始目的」 第四章 深度思考養成第三步:辨別 1.割裂,去除「理所當然」,擁抱理性 2.識別,確認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3.論證,用對比的方式展開分析 4.堅定,不要偏離最初的目標 5.掌控,從問題中挖掘機遇 第五章 深度思考養成第四步:篩選 1.取捨,分開無用的90%與高價值的10% 2.勇氣,放棄「二者兼得」的奢望 3.止損,向沉沒成本說再見 4.重組,將資訊重新組織,賦予其新的意義 5.界限,畫線才能贏得思考的自由 6.清除,刪掉影響思維運轉的雜念 第六章 深度思考養成第五步:設計 1.搜集,準備一切必備資訊 2.歸納,整理邏輯與要點 3.導圖,用思維導圖展開「可視化決策」 4.提升,從完善思路,到精準決策 5聚焦,專注並執著於當下 第七章 深度思考養成第六步:反饋 1.跟蹤,永遠不要偏離主要目標 2.修正,查補執行漏洞,讓下一步的思考更完善 3.攀登,用不斷的小勝,累積成最後的大勝 4.歸零,緊抓本質,讓思考「更少但更好」 尾章 培養深度思考的100個方法

商品規格

書名 / 哈佛大學商管博士獨創六步深度思考養成法: 幫助你建構強大邏輯腦, 毫不費力判斷虛實, 作出精準決策, 破解99%思考困局
作者 / 蕭亮
簡介 / 哈佛大學商管博士獨創六步深度思考養成法: 幫助你建構強大邏輯腦, 毫不費力判斷虛實, 作出精準決策, 破解99%思考困局:百萬暢銷書團隊最新策劃力作!Google、微軟與甲骨文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579439909
ISBN10 / 9579439907
EAN / 9789579439909
誠品26碼 / 2681858875002
頁數 / 2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百萬暢銷書團隊最新策劃力作!
Google、微軟與甲骨文企業顧問、哈佛大學商管博士執筆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言】我們總以為自己在思考

本書的主題從「蕭亮的思考」開始。假如蕭亮在五年內對自己的生活狀態記錄了五千次,平均每天三次,每次他都活蹦亂跳,而在統計學上,五千個樣本是很完備的資料,足可說明蕭亮永遠都能活蹦亂跳。
那麼,他可以欣喜地說:「我獲得了永生。」但,這是一個多麼荒謬的結論。
蕭亮的情況和他鄰居養的母雞貝利有些類似。作為一隻嬌生慣養了兩年的母雞,貝利一直養尊處優,主人每天給牠送飯,為牠打掃雞舍,而牠只需定期施捨主人幾個雞蛋。於是牠望著主人想道:人類是雞的奴隸。時間來到第七百三十一天,主人的手又伸進了雞舍,並把牠揪了出去。
兩小時後,貝利成了餐桌上的一道菜。
「蕭亮不會死」和「人類是雞的奴隸」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都有成立的條件。雖然看起來有些荒謬,但人類的很多思考和結論都是基於這種通過統計學路徑得來的資訊形成的。統計學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解決問題的效率,但也逐漸讓人形成了「淺思考」的思維模式,在分析資訊時總會忽視「時間尺度」,缺乏全局觀。觀察所得的資訊必須加上足夠長的時間才有助於思考,某一段時間內單純的資料統計,往往只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很難在實際生活中幫到我們。
假如在二○一七年三月,蕭亮從媒體上得到消息,某地區的房子突然變得很值錢;同時,與該地區的基礎建設工程相關的股票也已經連續出現了幾個漲停板,專家們表示看好,身邊的人也都躍躍欲試。作為一個想通過投資獲利的人,蕭亮心裡有些猶豫,他需要做出一個決定,就像玩俄羅斯輪盤的冒險家一樣,是下注還是觀望?
在設想中,我看到蕭亮大賺了一筆,從滾沸的「油鍋」中撈出了一條「肥魚」,不到四個月,他的資產就從一百萬元飆升到了五百萬元,成為讓人嫉妒的大贏家。但是,出現這個結果的前提是蕭亮接收到的資訊必須是正確的,他要從這些正確的資訊中提煉出精髓,然後還要果斷地抓住時機。然而,不得不遺憾地說,在現實生活中,市場「違背」了這些資訊,撒歡似的走出了一條漂亮的抛物線。蕭亮被飢餓的「油鍋」奪走了一隻手,他試圖撈「魚」的手成了祭品。他的資產從一百萬暴跌到了負債五十萬,且只用了三十天。這個傢伙不但進行了一次愚蠢的「淺思考」,而且還進行了一次失敗的投資,因此他招致市場的懲罰也在所難免。
對於「淺思考」的表現形態,著有《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塔雷伯舉過一個例子:消防員閒著沒事幹時,就會聚在一起聊天,久而久之,因聊得太多,對很多事情就形成了相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在局外人眼中則十分荒唐可笑。他將這種情況稱為「消防隊效應」。蕭亮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顯然已經和「消防員們」聊得太久了,他們「削足適履」,互相說服,達成了「可笑的共識」。
塔雷伯認為,某些經濟學家、新聞記者和業界權威的言論是有待商榷的。因為經濟學家和業界權威以讓人信服的姿態幫助人們省去了思考的時間,人們不需要自己掘地三尺就能得到答案;而新聞記者只提供讓人興奮或憤怒的資訊。這些人的臉上都寫著一句話:我已經替你思考過了。出現這樣的情形,皆因我們正活在互聯網時代。
在媒體打造的「權威」的鼓勵下,人們做出的選擇,可能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思考路徑得出的結論都要糟糕。權威論和經驗論一樣,很容易讓人們覺得,得出某種觀點的自己已經思考過了,而事實上他們只是在問題的表面如蜻蜓點水般淺嘗輒止,並未深入底層。那些手握「真理」、居高臨下的傢伙就屬於這種情況。
人們習以為常的「淺思考」和本書倡導的「深度思考」是一對水火不容的冤家。深度思考是看透事物的內在規律,進行有系統且深入的思考,並做出正確決定的思維能力。它能夠排除掉80%的次要資訊,找到隱藏在事物表面下的內在邏輯,從而幫助人們做出有利於自身的決策。
本書以深度思考為核心,提出了「六步深度思考養成法」,分別是定義、抽離、辨別、篩選、設計和反饋,系統地闡述了撥開雲霧見本質的思考方法,從一團亂麻中理出頭緒,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辦法馬雲能想到,一般人卻不能?為什麼大部分人喜歡喋喋不休地糾纏細微末節,而置核心問題於不顧?為什麼人們的情緒總會受到無關資訊的影響,並重複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策?事實上,偉大人物大都是深度思考的大師,但他們用於思考的資訊在大多數時候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差距就在於思考的工具及路徑。書中將探討如何運用深度思維建立精準簡潔的思考路徑,讓生活和工作距離智慧更近一步。
當未來的某一天,你突然比以往任何時刻都痛恨理財專家、自媒體作家、財經記者和促銷廣告時,你便獲得了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我也希望讀者能從書中學到一些有益於思考的技巧。
願我們都能擁有真知灼見。













1 資訊,不是一個確定的YES,就是完全的NO
對資訊的判定應該遵守莫非定律,任何有可能發生的事都會發生。


◎不要樂觀看待「可能」
聽多了與「可能」有關的事情,卻發現這些「可能」大多數都走向了壞的結果,無論是情感生活還是商業合作無一例外,不能被精確定義的資訊只會變得越來越含糊。比如,客戶四百七十六天前告訴你:「嘿,哥兒們,這幾天公司會匯款給你。」那時,你的妻子剛懷孕,而現在,你的孩子已經會叫爸爸了,那筆錢卻還沒入帳。
蕭亮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他深諳傳達欺騙性資訊的技巧,這和蕭亮的生意有關。十七年前,他從自己的第一位師父、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的公關經理——荷蘭人維德—那裡學到的第一個詞就是「可能」。這個詞語專門用來「對付」那些自己也不確定靠不靠譜,但對方急需你給出一個回答的情境。蕭亮至今還記得維德當時的表情,所以他在工作日誌中寫下了這段話:「我一定選錯了行業,我很悲觀,這不是一個確定的YES,而是一個完全的NO。我的上司第一天就給了我一記重拳,他叮囑我對資料加以分辨,對承諾一笑置之,對資訊保持警惕。他可能是個騙子。」
十七年很快過去了,蕭亮的生意越來越好,這部分歸功於他嫺熟的技巧。他深知「可能」是最不可靠的詞彙,通常有可能出現的事情,都會走向反面。人們的直覺也許是對的,但在現實中大多數時候是錯的,因此樂觀想像與期盼的結果經常讓人大跌眼鏡,沒法稱心如意,這便是事物發展的奇妙之處。
在「可能」的主導下,維德沒有變成騙子,而是變成了蕭亮的良師。當他打出那記摧毀蕭亮理想主義的重拳時,沒有忘記留下一把鑰匙給他。他說:「我不是有意教你悲觀地看待世界,我不想摧毀你的童真,我是希望你明白,那些看起來可能的東西不都是真的,資訊是最會騙人的玩意兒,你要懂得對事物做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儘管你的理解有時也會出錯。」
如果一件事情有變壞的可能,就要想到最壞的情況,這麼做可以創造兩種優勢:
第一,你可以比別人更快地想到預防最壞的情況。
第二,你可以有充足的時間為壞事制訂備案。
說回那位四百七十六天還未匯款的客戶,他精通拖延術,「這幾天」是由無數的「可能」構成的未知期限,可能會是兩天、三天,甚至是幾年。這的確是個YES,但不是確定的YES,全看你如何理解。
人們在生活中和做生意時要處理大量類似的資訊:
你能收到這筆錢嗎?
你能信任這個客戶嗎?
你能採納這個資訊嗎?
你能在股市轉虧為盈嗎?
你能相信這個男人並委身於他嗎?
你能確認這件事的真實性嗎?
你能執行好這份計畫嗎?
你能抵抗女色的誘惑嗎?
……
對後面很多即將發生的事情來說,「判定」才是最關鍵的環節,如何處理這些資訊對未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無論結果好壞,現在看的只是存在可能性而已,你在不久的將來就能體驗到登臺領獎或褲子被海水沖走的感覺。重要的不是你選擇了相信或不相信,而是你怎麼看待這種資訊。
習慣淺思考的創業者處理不好與「可能」有關的問題。比如說,維德的另一個學生坎納,畢業於哈佛商學院,二十二歲他就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融到了五十萬美元的天使投資,比祖克柏得到的第一筆投資還要多。他天賦異稟,擁有雄心壯志,準備大幹一場。「如果運氣不錯,誰敢說我的公司不是下一個微軟或亞馬遜呢?」他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唯一的壞消息是,他相信一切「可能」的事情都會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每當出現不確定的狀況時,他都將之看作機遇。對於從商者而言,這是不折不扣的壞習慣。由於他願意溝通,也喜歡等待,與人為善,廣結人脈,受到大量客戶的好評,所以他交到了越來越多的「四百七十六天客戶」,公司的資金也越來越吃緊。最後,他在看似最火熱的時候退出了市場,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劇。蕭亮喜歡坎納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思考問題的動機很單純,喜歡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彬彬有禮,遵守規則。蕭亮想和他們交朋友,但不建議他們做生意。他們對商業和人性的思考太淺了,視野太窄,只能看到冰山一角。
後來,蕭亮在他的工作日誌中寫道:「為什麼99.99%擁有好項目的創業者都『死』在了第一年呢?是劣幣驅逐良幣嗎?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對付這種『四百七十六天客戶』。他們不善於定義客戶,也不明白如何定義問題,在這個環節上他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時間和金錢成本)。記住,只有奇思妙想並不能幫你成功,甚至會讓你敗得更慘烈。」

◎資訊和思考的關係
首先,我要引用一段學術式說明:「資訊是用符號、信號或者消息所包含的內容,它可以用來幫助人們消除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資訊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因為它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和規律的表徵;資訊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它具有知識的稟性。整體而言,資訊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之中。」在學術式說明中,資訊的作用是幫助人們消除「不確定性」。
其次,以下是我對資訊的定義:「資訊是人們用來自我欺騙和互相隱瞞的常用工具,當然也是幫助我們對事物做出判斷的資料來源。」但訊息本身也具有不可消除的「不確定性」。美國哲學家、情報學理論的構建者之一,R.卡納普,在一九六四年提出「語義信息」的定義時,認為語義不僅與所用語法和語句結構有關,也與人們對所用符號的「主觀感知」有關。他強調,語義信息是一種主觀資訊,比如平時聽到的別人說的話,看到的由他人搜集、歸納、羅列、分析和總結的資料,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擺脫不了主觀性,都包含其個人的立場、傾向、猜測、有意和無意的加工改造。
任何人都無法在沒有資訊支援的前提下正確和高效率地思考。假如坎納再多幾年社會經驗,用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取了大量未經過媒體加工的原生資訊,結識過狡詐的富翁、吃「人血饅頭」的證券操盤手、精於合約詐騙的劣質客戶,了解了談判的陷阱、人性的複雜,他的創業之路未必有那麼艱難,思路也能成熟一些。他未來要做的工作就是打開房門,讓自己修煉多年的邏輯體系經受門外世界的錘煉,順利的話,三到五年之後他就能變得成熟起來。

◎為何女人更喜歡「壞男人」?
女人為何更喜歡「壞男人」呢?這不僅是一道情感題,也是一道思考題和投資題。討論這個問題,有助於我們理解生活中的種種詭異現象,精確地定義事物或資訊。
「不確定的美感」是針對人類另一半大腦設下的騙局,比如,女人熱愛旅遊、購物、美容、約會,男人喜歡獵豔、戰爭、股票、賭博、體育比賽等。蕭亮即便可以看穿一切,也阻止不了他的同事李小姐淪陷在隔壁公司產品經理的滿嘴鬼話中。產品經理經過包裝表現出來的愛意,在蕭亮眼中不過是為了欺騙女人感情而精心編織的謊言,這是一種有毒的信息;而在李小姐眼中則不同,作為一種「不確定的美感」,它很有誘惑力。
在蕭亮的觀察中,李小姐把產品經理的求愛定義為「他愛上我了」,進而推導出「他會跟我結婚」的結論。她由「不確定的美感」過渡到「確定的幸福」中,墜入了愛河。但在產品經理那裡,求愛不過是一次獵豔,是對性滿足的追尋,這從一開始就確定無疑。愛上她?結婚?NO!他可不想跳進婚姻的深淵。蕭亮從這個例子中感受到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方式在問題的開端便存在巨大的差異,男人和女人對某些資訊的定義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連花瓶的擺放位置、書桌的顏色也會引發曠日持久的戰爭,這讓蕭亮對婚姻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類似的問題還有:「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自己的思維模式——問題是,真的存在「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嗎?如果結論是錯誤的,假如富人的成功是基於機緣巧合或家族支持,窮人貧困是因時運不濟或家庭拖累,那麼研究和學習它的意義又在哪裡?

◎定義法則
來看一下著名的莫非定律:任何事情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有可能出錯的事情一定會出錯,如果你擔心壞的情況可能發生,那它更可能真的會發生。
莫非定律其實闡述了資訊的動態屬性。資訊不是靜止不變的,它不只傳遞資訊的A面,同時還傳遞了資訊的B面、C面——可能是,可能不是,也可能什麼都不代表,除非它已經發生了。所以,我們在面對資訊時,要做好兩手準備。
第一,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在大腦收到資訊時,要本能地保持懷疑,不要給出明確的結論、選擇立場和採取實質行動,否則將陷入被動。一件事有1%的不確定性,就要視之為完全的NO,並控制住你「想做些什麼」的熱情。在這個前提下,要靈活地思考「是不是」的問題,而不是急於進行下一步。比如,這是不是一份我最喜歡的工作?如果是,我為什麼不繼續做下去並把它做好呢?這則新聞是不是真實的?如果不是,我為什麼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呢?定義總是在行動步驟的前面,這是進行深度思考需要養成的第一個習慣,只有完成這一步,後面的環節才能讓你減少損失。
第二,對任何「確定會發生」的事情,都做好其「確定不會發生」的準備。當李小姐確定產品經理將和她白頭偕老、「四百七十六天客戶」確定幾天內匯款時,蕭亮想起了自己處理這種事的經驗——和我見識過的擅長思考的聰明人一樣,他們聽到一些「確信無疑」的消息時,第一反應總是「問題來了」。如果有一個人向你做了100%的保證,那麼這中間100%有問題,你要做好它最後為零的準備。聰明人首先會想到這則訊息的對立面和最壞的可能性,然後對一個極壞的結果做好充足的準備。蕭亮保持了這個好習慣,所以他很少失望,他總能事先猜到結局,比如李小姐和產品經理的故事。
















2 性質,用n-WHY分析法接近事物的真相
n-WHY分析法,是對一個問題連續以n個「為什麼」來追問,可以
更接近真相。


華盛頓有個著名的傑弗遜紀念堂,是為紀念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第三任美國總統的湯瑪斯‧傑弗遜所建。紀念堂建成後不久,牆面便出現裂紋,一如我們見過的違章建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責任在建築商還是裝修工,抑或聯邦政府的腐敗分子?最初的調查中,專家認為元兇是酸雨,但進一步調查發現,是清潔工人沖洗牆壁的清潔劑導致了如此嚴重的後果。於是,n-WHY(通過不停地追問,探究根本原因)分析法出現了,它與連續的針對性提問有關。
問題1:為什麼要沖洗牆壁?因為牆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鳥糞。
問題2:為什麼有那麼多鳥糞?因為紀念堂周圍聚集了很多貪吃的燕子。
問題3:為什麼有那麼多燕子?因為牆上有很多燕子愛吃的蜘蛛。
問題4:為什麼有那麼多蜘蛛?因為紀念堂四周有蜘蛛喜歡吃的飛蟲。
問題5:為什麼有那麼多飛蟲?因為飛蟲在這裡繁殖特別快。
問題6:為什麼飛蟲在這裡繁殖特別快?因為這裡的塵埃最適宜飛蟲繁殖。
問題7:為什麼這裡有那麼多塵埃?因為要開著窗戶使陽光充足。
這起事故的本質是什麼?是「紀念堂開著窗戶引發了牆體裂紋」,解決方案是「關閉窗戶」,就這麼簡單。n-WHY分析法的本質是連續使用「為什麼」對事物的表象提出追問,步步深入,直至根本。它不侷限次數,直到找出真正的訊息為止,有時你只需要三個問題,有時則需要三十個。
運用n-WHY分析法的基本原則是,放棄用確定性思維思考問題,帶著不確定的疑問,鍥而不捨地尋找最初原因。即使這麼做,有時也不能找到最精確的答案,但一定比不這麼做離它更近。

◎不習慣問「為什麼」是最壞的習慣
提出「為什麼」,是為了抓住事物的核心要素,忽略與本質無關緊要的訊息。比如評價一個人,品德和能力是核心要素,穿衣習慣和飲食嗜好就是無關緊要的資訊,所以,有些公司的人資主管憑著對求職者穿著打扮的第一印象來決定是否錄用的行為就顯得頗不妥當。有的道理可以亙古不變,是因為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對於一件事情,抓住了20%的核心要素,便意味著擁有了80%的把握能夠看到本質。假使要獲得100%的把握,還要付出幾十倍的努力去思考和分析20%的核心要素,至於剩下80%的關聯因素,不是它們不重要,而是它們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是受核心要素影響的。
同樣,戀愛中的男女,想要感情順順利利走到結婚,雙方必須審視對方的核心要素。
假如李小姐和產品經理成功發展到計畫結婚的階段,那麼他們的婚姻幸福與否是由什麼決定的?先來列一張清單,把所有的相關因素寫下來:
房子:面積,位置,價格,房貸壓力。
車子:品牌,數量,車貸壓力。
收入:年收入,增長幅度,發展前景,職位。
存款:銀行存款,理財,股票,負債。
愛情:依賴感,激素指數,性吸引力。
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匹配程度。
形象:長相,身高,身材,隨年齡增長的發福程度。
性格:是否有家暴傾向,溝通特點,性格匹配度。
家庭:農村還是城市家庭,父母親友的人品、三觀、矛盾指數。

在長時間的觀察中,蕭亮吃驚地發現,李小姐不是一個習慣問「為什麼」的人,她討厭一切需要冷靜思考、等等再說的事情。作為不嫌麻煩的好事者,若蕭亮把這一張清單拿給她看,奉上自己苦心鑽研的成果時,極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比如一個持續十秒的白眼、一句「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的怒駡,還可能被李小姐向公司的道德委員會投訴。李小姐不會騰出哪怕只有一秒,想一想自己為什麼看產品經理是白馬王子,而看蕭亮卻是癩蛤蟆?這種思維模式和蕭亮恰恰相反,蕭亮天生喜歡問為什麼,他精於剖析,能夠看到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從而輕易推翻好像確信無疑的結論——比如,「長期持有股票一定能賺錢」和「李小姐與產品經理肯定能過上幸福生活」。
在這張並不複雜的清單中,經不起推敲的要素就像我們在高中時代寫下的人生計畫一樣多。和無數破裂的婚姻一樣,許多起初無比重要的要素最後都被事實證明是無關緊要的,另一些起初微不足道的缺陷則隨著歲月流逝越展現出破壞力,殘酷地決定了婚姻的生死。人們走出第一步時就選錯支點是常見現象。蕭亮認為,也許李小姐多問一句「為什麼」,產品經理就會現出原形,例如,為什麼產品經理從不主動談論結婚的問題,卻對定期約會十分熱衷?為什麼這個長了一顆圓腦袋的男人從不當著自己的面給父母打電話?為什麼不願上交薪資,或者向她公開自己的確切收入,和未婚妻執行財務共用?蕭亮熱切地希望李小姐能思考類似問題。他為這個女同事感到惋惜,而李小姐在愛河中深感幸福,拒絕思考這段戀情的本質。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身邊流行起一種不習慣和沒時間問「為什麼」的現象。人們把大腦中一根叫作「為什麼」的神經遮蔽了,因為問「為什麼」很耗費精力,探究事物的真相也往往十分乏味、破壞氣氛,影響自己玩遊戲、滑臉書、享受花錢的樂趣。人們對壞消息不感興趣,本能地將其拒之門外。就像我的一位老朋友、「墮世主義」的推崇者瑞恩•奈特(死於二○一一年夏季的一場酒後車禍)刻在腦門上的名言:「不要說話,舉起酒杯;不要思考,閉上眼睛。」號召人們變蠢的話總是極具煽動力。每次他邀請我參加聚會,我看到的他都是一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形象,他從不思考勞心之事,所以對他堂弟巧妙篡奪了他公司的控制權致使他大醉一場,並在高速公路送命的悲劇,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奈特早晚有這麼一天。
改變習慣很難,但最難的是邁出第一步。你有沒有猶豫之後仍然能開口詢問幾個關鍵的「為什麼」的情況?雖然有點難為情,但有的事別人請你代勞,你做出的決定是出於友情還是別的因素?你想沒想過他自己明明能做,為什麼還找你?若你拿出幾分鐘好好思量一下這些問題,可能你就擺脫了一件煩心事。

◎怎麼發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什麼
有位著名私募基金操盤手發佈過一個統計:「在期貨市場,不管你在什麼位置買入,只要肯耐心等待,六十天內回本或贏利的機率高達98%。」在任何投資市場,只要肯等,你就不會虧,這是一個值得信服的結論嗎?我認為它在某種條件下是成立的,但這個條件是你有足夠的本金和足夠輕的倉位,可以承受得住任何巨大的、漫長的價格波動,否則,只要遇到那罕見的2%,有多少錢都會賠光。
有的期貨從業者認同操盤手的觀點——任何單子,如果能在下跌的市場中扛住,大部分的虧損都能夠扛回來。堅持就是勝利,就是財富,他們是這麼說的。但是,我發現98%的期貨從業者都恰巧遇到了另外的2%,死得何其慘烈,這是一種悲哀。所以聽信他們的鬼話,按照這樣的模式思考和決策投資問題,你將必死無疑,因為這些追求概率的思考從根本上偏離了投資的本質,遮蓋了自己從事的只是「價格投機品」買賣的真相。
絕大部分股民相信,他們只要在一個相對低點,買入一個相對好點的股票,一路死扛,把時間拉長,堅持五年以上,甚至十年,贏錢的機率至少有95%。說實話,即便只有5%的失敗率,或者不巧遇到了基本面的驟然改變,都會讓投資者陷入「越是死扛,股價就越低」的境地,直至破產。事實上,很多人都是這麼做的。當價格下跌,他們聰明的頭腦便開始自我說服,他們搜集各方資訊「思考」了許久,做出「這是谷底,未來定會上漲」的樂觀判斷,不肯止損,要等到贏利才走,最好賺得盆滿缽滿,上演熊市逆襲變身千萬富翁的財富神話。這種模式確實可以在一定的時期讓他成為贏家,但是早晚會讓他掉進坑裡。
隨著時間的拉長,再小的概率也會變成必然事件,這才是投資的真相。
因為仔細計算的話,可以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人們無法確定的:誰也不知道相對低谷在什麼位置,誰也沒有什麼判斷標準。一百元的股票跌到了三十元,是相對低谷了嗎?也許有80%的人傾向於認為三十元是低谷,但是三十元還可以跌到三元。這是股市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過去數百元的股票,今天已經跌到不足十元,而且每日還在下跌。因此,「低谷抄底必會贏」的觀點顯然背離了股市的現實,也違背了投資的規則。許多投資者一直在這種錯誤的邏輯上贏利,但他們遲早會加倍還給市場,還會連累一大批他們的信徒。
股神巴菲特有一個「不想告訴別人」的祕密,但他經常會主動說出來,因為他知道全世界貪婪的傻瓜都不會留意這段話。人們在收看成功者的採訪時只顧尋找「如何賺大錢」的部分,本能地忽略、遮蔽了不利於自己進場的資訊,以致股災過後撫平傷口時,才不小心看到了那些給過自己無數機會的警世名言。
巴菲特說:「沒人能預測犯錯的概率,也沒人擁有完全控制風險的能力,錯誤是陰陽兩面的陰面,永遠都會存在。當你已經懂得犯錯以後該如何去減少虧損,如何去管理這些錯誤時,錯誤才變得不再可怕。」
你如何定義房子的價值,就會如何定義股票。重要的不是怎麼發生的,而是「它是什麼」。不論是定義一棟房子對於自己人生的價值,還是定義一檔股票對於財富增長的意義,拋開表象,思考它內在的本質,是與你生死攸關的事情。多問幾個「為什麼」,追根溯源,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你的方法。這樣做也不是說就不會犯錯了,而是能避免犯下那些最愚蠢的錯誤,並不斷修補自己思維中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