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
作者 | Frank Bruni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不讀名校, 人生更好: 求學態度、選擇專業, 對孩子的未來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沒考上明星學校,不是人生末日。你的孩子是不是:為了擠進前三志願,日夜補習考試爭取高分?為了 |
作者 | Frank Bruni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不讀名校, 人生更好: 求學態度、選擇專業, 對孩子的未來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沒考上明星學校,不是人生末日。你的孩子是不是:為了擠進前三志願,日夜補習考試爭取高分?為了 |
內容簡介 沒考上明星學校,不是人生末日。你的孩子是不是:為了擠進前三志願,日夜補習考試爭取高分?為了填寫入學申請書 ,不惜誇大自己的在校表現?認為只要讀了名校,未來前途無量?你是不是認為,只要孩能擁有「名校血統」,他們一定能離成功更近?本書作者訪談了許多成功人士與教育相關專家,得出的結論是:最初的選擇,不代表最後的結果。所謂的菁英名校,並不能保證人生一定成功。重要的是,孩子為自己做了什麼?那些考試、比賽,真的是發自內心而做的嗎?●迷思:考上名校,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現實:只有9%的雇主在意求職者讀哪所大學●迷思:沒被名校錄取,一定是因為孩子不夠好現實:名校招生的標準常常是浮動的;學生是否家世顯赫?錄取這名學生是否會提升學校形象?以及,是否與學校有裙帶關係……●迷思:沒考上名校,一輩子就完蛋了現實:美國企業前十強的執行長,只有一位是常春藤名校畢業。選對專業,絕對比選對大學還要重要。真正能影響未來年收入的關鍵,不是念哪一間大學,而是選了什麼專業。「他們無法再當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也不認為這些事是在為自己而做。他們想成功,但又不曉得為什麼要成功。為了申請進那些名校,每個高中生都強迫自己參加過多不必要的補習或加強班,並承受極高的課業壓力。他們可能都罹患了強迫症,每個人都需要心理治療。」心理醫生蘇珊與她開朗、自信的兒子羅南皆因為升學壓力而焦慮不安,家中氣氛沉悶壓抑,孩子更因為考壞了拿手科目,導致可能申請不到理想學校,而變得自責、毫無自信。此時,她選擇給孩子最大的支持:「這只是個學習過程,而非你的人生最終站。不管你去哪間大學,都只會變得更好更棒,因為你已經學會,要怎麼從挫折中再站起來。你還年輕,還有很多時間來精進文筆或培養對文學的熱情。考壞是常有的事,但千萬不要氣餒:相信你內心的聲音,總有一天,你一定能辦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法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從2011年6月起擔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他經常在該版面上發表有關高等教育的文章。曾擔任報社社長、白宮記者,以及首席餐廳評論員。布魯尼是兩本暢銷書的作者《the memoir Born Round》、《Ambling into History》(小布希 2000年總統大選的紀錄專書)。■作者簡介張嫣修逢甲大學中文所、澳洲西雪梨大學翻譯所畢業。醉心文學,熱愛翻譯,常遊走於中西文化及不同語言文字之間,喜歡閱讀羅曼史及神怪小說,曾立志要當專職說書人,海外求學期間卻對翻譯一見鍾情。工作經驗頗豐,當過百貨公司櫃姐、餐廳女侍、文字記者、播音員、行政助理、老師、專職譯者及口譯員,常用不同視角觀察周遭人生百態,目前在大學任職,同時是自由譯者。
產品目錄 INTRODUCTION 1 序文CHAPTER 1:名不見經傳的大學母校CHAPTER 2:萬箭齊發CHAPTER 3:名校強迫症CHAPTER 4:排名與錯誤的價值觀CHAPTER 5:跳脫舒適圈CHAPTER 6:從絢爛到平凡:一流名校與公立大學CHAPTER 7: 菁英階級?CHAPTER 8:受困常春藤CHAPTER 9:謙卑、渴望與正面的態度CHAPTER 10:打破名校迷思EPILOGUE後記
書名 / | 不讀名校, 人生更好: 求學態度、選擇專業, 對孩子的未來人生真正重要的事 |
---|---|
作者 / | Frank Bruni |
簡介 / | 不讀名校, 人生更好: 求學態度、選擇專業, 對孩子的未來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沒考上明星學校,不是人生末日。你的孩子是不是:為了擠進前三志願,日夜補習考試爭取高分?為了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5922986 |
ISBN10 / | 9865922983 |
EAN / | 9789865922986 |
誠品26碼 / | 2681428474000 |
頁數 / | 2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序
彼得‧哈特沒有申請哈佛、普林斯頓或任何一間常春藤名校,這在新特里爾高中裡算是異數。新特里爾是間在南芝加哥富人區的貴族學校,每年有上千名高中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從同班同學到輔導升學的指導老師,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些菁英學子會選讀什麼樣的大學。彼得有個在班上成績名列前茅的朋友,她的第一志願就是耶魯大學,而且不只是考上,最後還得順利冠上耶魯畢業生的榮耀光環才行。彼得的成績約在全校排名前三百名上下,雖然不算頂尖,但在新特里爾高中也有一定的水準了,他的目標是密西根大學或伊利諾大學的商學院。
然而,這兩個志願他都雙雙落榜。
彼得最後去了印第安納大學。當他去大學報到時,心中已不起波瀾,既無萬念俱灰,也沒有雀躍萬分。他只是簡單地自我期許,要自己在這間學校好好表現,並開始積極規劃他的工作職涯與未來人生。
入學後他立刻注意到一些不同之處。新特里爾高中是間很棒的公立高中,名聲更勝某些私立高校。在新特里爾他總覺得自己平凡無奇,表現毫不起眼,至少在學業方面是這樣啦!他不像班上某些優秀同學,時常口若懸河又意氣風發,感覺出個門都能走路有風。他在班上既不是那個最快舉手發言的人,也沒有擔任過什麼會長、股長,完全看不出任何領導才能。直到進入印第安納大學,無論是在大一新生的宿舍裡或自己班上,他發現身旁同學不再像新特里爾的高中同學,老是出現許多天賦異稟的全才或學霸。他的自我形象,也開始產生變化。
2014年6月,我跟彼得相約面談時,快二十八歲的他這樣跟我說:「我忽然覺得自己是個很厲害的人,且愈來愈有自信。」彼得進大學後的表現突飛猛進,大一的學業成績平均總成績(GPA)高達3.95分(總分最高為4),這樣的優秀成績不僅讓他在大學的商科主修中獲准修讀最高榮譽的商學課程,還讓他當上商學院兄弟會的副會長。這些經歷,幫他在大學時代經營的小額房產投資事業奠下一點基礎。彼得念書時曾買下一些中古屋,修繕好後再分租給其他大學同學或朋友。畢業時,他在求職履歷上巧妙利用這些投資經驗,來跟少數向來只愛網羅常春藤畢業生、對印第安納這類大學不會予以青睞的知名顧問公司,爭取到一些面試機會。彼得畢業後,便在美國頗負盛名的管理諮詢公司「波士頓顧問集團」(簡稱BCG)的芝加哥分部得到一個還不錯的職位。在那兒,他遇到一位認識的新進職員,就是當時在新特里爾高中班上名列前茅、立志非耶魯不念的女生。在進入令人稱羨的知名大學就讀並擁有鍍金的學歷,這名優秀同學畢業後跟彼得進入同一個職場,兩人同時走到了相同的目的地,彼此的成就其實相差無幾。
彼得在BCG待了三年,之後又在紐約一家私人股權公司工作了兩年,跟我面談時他已經在哈佛商學院念完研究所一年級,要升上碩二了。的確,彼得在哈佛遇到很多同學的大學母校都比他好或比較有名,但他從不覺得自己不如人。彼得跟其他選擇念哈佛商管碩士(MBA)的同學一樣,在進入哈佛前都有過工作經驗。大學畢業後在職場上的工作歷練,令他們的學習表現更加亮眼,這比單單在課堂上學習知識要來得有用多了,與他們是從哪間大學畢業的根本毫無關聯。
彼得告訴我,印第安納大學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讓他從一個沒沒無聞的無名小卒,變成一個自信而勇敢的人。印第安納讓他發覺過去從未發現過的自己,然後一步步成長茁壯。他現在覺得自己已非池中之物,只要他想,就算是站在如鯊魚般可怕的競爭對手旁,他也能游刃有餘,表現毫不遜色。
二十六歲的珍娜‧萊希申請大學時比彼得晚了兩年。她高中念菲利普斯埃克塞特預備學校,它位於新罕布夏州埃克塞特鎮,離她老家不遠,算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老牌私立寄宿中學之一。因離家近,珍娜在埃克塞特沒有住校,她在班上排名雖不在最頂尖,但成績單上也有一堆A或B,表現大致不差,而且能進入這間美國名校先修班的明星高中念書,本身就是件相當了不起的事了。不僅如此,珍娜還擔任學校的越野社社長,與其他學校進行越野比賽時常常拿到佳績。高中畢業時,她還獲頒一個並非人人都能拿到的「特優學生卓越貢獻獎」,讓其他同學稱羨不已。
但珍娜有個致命弱點:她在美國學術能力測驗(SAT)的數學成績只拿到最低門檻約600多分左右。許多競爭激烈的知名大學都相當重視新生入學的SAT成績,它同時也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進行年度最佳大學排行榜調查的重要指標之一。「美國最佳大學排行榜」自八○年代開始公布以來,影響力與日俱增。而珍娜心儀的大學──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對SAT成績尤其看重,他們的招生處甚至還會刻意誇大這些入學新生的SAT成績,以彰顯他們的高錄取標準。
想當然耳,珍娜在送出「提前申請入學」(類似台灣的「推薦甄試」階段)沒多久,便接獲麥肯納學院的拒絕錄取通知了。
收到拒絕信時,珍娜驚訝得說不出話來,簡直不敢置信。但她也沒有因此就陷入恐慌之中,反而迅速地從破碎的美夢中重新振作起來,並擴大她的大學申請範圍,陸續向喬治城大學、埃默里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和麥肯納學院的姊妹校波莫納學院提出入學申請。她的志願學校稍多了些,但為保險起見,有些覺得其實還好的學校她也依然遞出了申請。
四月初,大學錄取殊死戰正式開打。珍娜覺得自己忽然變成一塊專吸拒絕信的大磁鐵:喬治城大學落榜、埃默里大學落榜、連維吉尼亞大學跟波莫納學院也統統拒絕她。加上那個學期初,她剛跟首度認真交往的男友分手,連她男友也不要她了……珍娜的前男友是史丹佛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而史丹佛這類學校,就是現在一直拒絕她、跟她說她還不夠好所以沒有錄取她的知名學府。
什麼學校才願意錄取她?她到底哪裡不夠好?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她有許多埃克塞特的同班同學,最後都順利考進了常春藤,有些人的高中學業表現甚至還不如她。珍娜甚至猜想:這些人或許都不是憑實力申請到這些知名大學的,他們之所以進得去常春藤,不過是因為家裡比較有錢罷了……
總而言之,就是他們全部都錄取了,獨獨她沒有。
珍娜說:「當時我只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那段時間,我真的非常、非常沮喪。」
珍娜記得最初她只剩兩個選擇:一是麥肯納學院的另一所姊妹校──斯克瑞普斯學院,這間也不錯,但相較之下,她更想去念波莫納學院;另一個選項就是南卡羅來納大學。她猜南卡羅來納應該還滿想要她的,因為它提供了一份不錯的獎學金給她。只是,珍娜覺得這對她來說依然不夠,她想去一些更有名的大學。這就是申請大學的後遺症,在申請的過程中,珍娜盡可能的想抓住任何一間她覺得比較有名、也更值得誇耀的學校。
直到後來有件事情改變了她。暑假過後,在南加州的珍娜突然發現斯克瑞普斯的校園竟是如此美麗,也更加適合她。她不再囿於過去的失敗經驗,甚至覺得以前她所面對的種種挫折,根本都不算什麼。事實上,這件事全盤翻轉了她過去的信仰或認知,讓她不再渴求別人的認同眼光。
這件事起源於某天,她心血來潮,規劃了一個從斯克瑞普斯到墨美邊境的提華納市當天來回的輕旅行。旅途中,她打算替提華納這個特別貧困的鄰近城市,做些像是協助漆油漆或類似的志工服務。她回想當時的景象,說道:「一抵達那兒,我就抱著一個幾乎快沒了呼吸的小嬰兒,她的母親因為沒有錢,所以無法帶她的孩子去看醫生。然後你會愕然發現,原來在美國這個泱泱大國另一端的邊境地區,人們的生活竟是這樣。當下的我,對眼前的景象只能啞口無言。」這個畫面,一直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中。珍娜隨即在大二時申請到一筆獎學金,然後用這筆錢,整個暑假都待在提華納市並跟當地的孩子們一起工作。
珍娜說:「從此以後,我對『申請』這件事不再感到畏懼。因為我知道,即使別人不接受我,我依然有我的存在價值。」拒絕,是一種武斷蠻橫的行為,但同時也讓我們學會,要如何存活下去。
珍娜後來在學校參加了一個志工選拔,並獲選跟前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一起到墨西哥的貧困地區志工服務一週。之後她還同時申請去非洲的塞內加爾和法國巴黎當交換學生,結果兩個都錄取了。珍娜大學畢業後到「為美國而教」工作,「為美國而教」是個專為美國偏鄉及貧困孩童提供免費輔導服務的教育非營利組織,珍娜在這兒工作多年,直到另一間學校找上她才離開。有間在亞利桑納州鳳凰城的公立小學請珍娜去當校務長,這份職缺是為有教學經驗的老師而開設的,珍娜想了很久才接受這份工作,隨後又幫這間學校向聯邦政府提出特許學校申請 ,由她執筆的申請計畫書長達三百多頁。這間特許學校專為那些低收入戶家庭的孩子們而創辦,於2014年8月創校,珍娜就是這間學校的共同創辦人、校長及執行董事。
珍娜表示:「如果沒有經歷過去那些慘烈的挫折,我不會有這樣的勇氣或動力,敢大膽而無畏地去承受那些因辦學而必須承擔的風險。這就是『被拒』的美好之處,它讓我們發現自己內心的力量。」
上述的故事中,彼得算是特例嗎?我不這麼認為。人們其實在各種不同的人生階段,會不斷成長、茁壯。不同的生長環境,讓不同的生命個體開出不一樣的花朵。而這些栽培我們學習成長的中學階段,不過是漫漫人生中的其中一隅。
珍娜的例子也並非獨一無二,我所說的故事,或跟珍娜一樣日後擁有不同人生際遇的人,其實比比皆是。有些人可能會在自己的預定道路上,始終如一地完成既定目標並從中獲得滿足。但卻有十倍、甚至百倍的人們,在面臨前所未見的威脅時,重新改寫自己的人生樂章,在不同的地方或場景,扮演自己始料未及的角色。挫折,是生活的本義;成功,取決於兩者之間誰比較優秀,是一種二擇一的適者生存。人生的旅途,總是充滿許多大大小小的障礙與挫折,我們不可能只有一次選擇機會,也沒有哪一個重要關頭或人生岔路口,能決定所有一切。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美國人,包括焦慮的父母親及惶惑的孩子們,在面對大學申請入學時如臨大敵,抱著拚死一搏的決心,也非要錄取不可呢?
促成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是因每年三月底申請大學入學的高峰期,我都會跟身邊一些友人聊到有關升學的話題。這時候,我周遭總是充斥著「錄取」、「拒絕」或所謂的「保底大學」 等字眼。而他們的孩子,都至少要等待三、四個月或甚至更久,才能找到或申請到自己想要的學校,所有人每天都在等候通知、提心吊膽中度過。
我非常熟悉這些流程,以前每逢三月或更早的幾個月裡,大家就會開啟這個煎熬的循環與等待。現在的父母親,都有能力供給孩子充足富裕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不虞匱乏。每年這個時候,他們的日曆上就會塗滿各式各樣的重要提醒或日期標示,比如說:提前入學(推甄)申請的截止日期是11月1日,常規申請的截止日期是1月1日。4月1日開始,或稍早幾天,所有學校便會逐一公告錄取結果。而我,也會看著這些父母親,一下子歡欣鼓舞、一下子舉棋不定,完全不像他們平常的樣子。這些激烈的情緒或反應,總會讓我停頓片刻且百思不解:這種「成王敗寇」、「不成功便成仁」的升學激戰,讓所有父母親跟孩子們都陷入一個非「名校」不可的迷思框框裡,就算不是知名大學,那起碼也得是間比公立大學還要好的私立大學或學院。這種謬論,甚至沒有得到任何理論印證或常識支持,也沒有我身邊像是彼得或珍娜這類真人真事的成功案例來提供佐證。然而,這種「升學躁鬱症」的瘋狂現象卻普遍存在著,甚至日益惡化,讓愈來愈多的人患得患失。
我所描述的瘋狂現象,或許只存在於少數的美國家庭。其他絕大多數的父母親,只期望自己的孩子最後都能申請到一間像樣的學校,或隨便哪間都行,只要過得去就好。然後,他們會想方設法地來幫孩子們付大學學費。 愛麗絲‧克里曼在加州灣區的門羅阿瑟頓高中擔任大學的升學輔導老師。我向她請教過去二十年來,大學申請入學最重要的變化是什麼?並請她大致列出三個答案。克里曼開頭便說:「有愈來愈多的學生,因為錢的問題而放棄他們的第一志願。」她指出過去這十年,美國的經濟委靡不振,大學學費日益飆漲。學生不是只有考上而已,還要有經濟能力足以負擔他們想念的學校。不過,也有不少大學為提升學校的正面形象,願意錄取一些難民或移民學生,並提供他們經濟援助。最後,她才提到學生們對申請名校的固執及迷思。人們對申請進常春藤或這類貴族學校的執念比什麼都要堅定,真的令人費解。
在許多父母及學生的眼中,被名校錄取是何等重要。你瞧,有愈來愈多的人都想擠進這些明星大學。現在還有一種專為申請名校而準備的菁英課程,能幫孩子們順利戴上名校光環。所以對這些父母及孩子來說,考進名校學府不僅是另一種挑戰,也是下一個人生目標。來自安默斯特學院、達特茅斯學院、杜克大學或西北大學的一封錄取信或拒絕信,決定了一個年輕人的存在價值。在這場升學爭奪戰中,人們用大學錄取與否來預告每個人的未來成敗。贏家還是輸家?現在就是決斷的時刻,這是一場偉大又殘酷的優勝劣汰!
多麼瘋狂,又荒謬地不可理喻。
這場錄取遊戲充滿了太多漏洞,但人們卻又對它期待過高。學生選擇念大學的出發點,應該是要學著如何努力付出、技巧學習、經驗自省與磨練自己的應變能力,這些,遠比大學叫什麼名字要來得重要多了。事實上,有些人在較不具名氣的學校裡念書時,為彌補自身劣勢並替未來打好根基,反而會對學校及自我要求更高。此外,非名校生也無須受學校盛名之累而過度專注於成績表現,所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其實,人們從教室、實驗室或宿舍裡所能得到的生活及學習經驗,本來就相當有限。教育,是從不同的情境中發展而來,並擁有無限可能。它在我們念大學以前便已開始默默扎根、在這之後也依然持續著。要獲得更好的工作成就及更美滿的生活,「大學」並非唯一的選項,它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我知道一些頗有成就的人,從常春藤或其他私立名校畢業後,因校友的人脈關係而從中獲益不少。但在這本書,我會介紹更多認識的朋友,他們沒有因念了公立大學或沒什麼知名度的科系,就讓自己的成就不如他人。不一樣的學習道路,讓他們有不一樣的視角,對該念什麼學校或科系,反而能更健康、更理性地看待。有些表現甚為傑出的成功人士,他們搞不好連大學畢業證書都沒有。當然,我不會要大家仿效後者,連大學都別去念了,因為這並不實際。這些人的成功,或因聰明才智、或因創意無限,但絕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念大學。大學是個極佳的學習道場,能提供源源不絕的創意點子,並透過知識探索,來活絡、激發我們的大腦與靈魂。走進大學殿堂,也讓我們發現這個世界有多大。它能引領你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你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這些美好的事物,都在瘋狂的升學焦慮中消失殆盡。大學轉而變成殺戮的戰場、必須突圍的封鎖線、而非一片適合棲息、耕育,能讓我們汲取營養與價值的沃土。
導致這種升學焦慮的因素有很多,之後我也會舉例說明。所謂的升學躁鬱症,跟美國的生活環境、人們瘋狂推崇名牌的拜物文化,以及對自身「品牌」的煩惱與憂慮,都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人們妄想利用這些「名牌」或「名氣」,給自己帶來一些小小的特權。在這個生存遊樂場中,你能買張普通票,慢慢排隊進場;也能買張特別票,然後快速通關。要是能買到更高檔的貴賓入場券,你甚至連排隊都不用了。
美國最知名的高級連鎖健身房名店:伊奎諾斯健身俱樂部 ,他們將客戶依其健身的時數及經驗值來進行分級認證,並區分為低(Tier 1)、中(Tier 2)、高(Tier 3)三種等級。這個頂級健身房裡有個非常隱密又極致奢華的貴賓健身專區,得用最厲害的虹膜掃描科技,才能踏進這專為貴賓打造的個人健身房。在飛機上,頭等艙也不再稀奇,只要付得起,它連「放腳」的位子都能提供給你:像是空間較大的緊急逃生口、老弱婦孺的優先登機座位,或是能直接把行李放在座位上方置物櫃的好位子等等。又或許,你也會因為身上穿戴著金銀珠寶或白金鑽石,搖身一變,晉身為社會上流人士。
在2015年的美國當代社會,你穿什麼鞋子、提哪一款名牌包、開哪種等級的休旅車,都象徵你站在什麼樣的社經地位和等級,又能否成為眾人欣羨的目標。最後,連你念哪間大學,都成為眾人拚比的對象,且情況還日益嚴重,也為我們帶來許多惡果。
喬治城大學的教育職能中心主任安東尼‧卡內瓦爾有天感嘆地跟我說:「大家搶破了頭,都想擠進這些菁英名校。」安東尼博學多聞又聰明睿智,我在幫《紐約時報》的某個升學教育專欄撰文時常去拜訪他。他看到有那麼多的考生家庭,為了要幫孩子申請進一流學府,在申請過程中跟著提心吊膽、惴惴不安時,不禁也為這樣的荒謬現象感到挫折無力。
「生命是個緩慢的發展過程,未來如何,沒有人知道。有沒有選到你的第一志願,其實不那麼重要。」但安東尼也說:「所謂的名校,並非只是單純地在名字之間做比較而已。『耶魯』之所以有名,是因為跟其他大學相比,它象徵著絕對的出類拔萃。」
「學生應當要好好思考究竟該如何『做』自己?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你適合什麼樣的大學?什麼樣的環境才不會讓你虛擲光陰?」我們不只是要邁入下一個學習階段,還要翻開新的人生序章。所以我們必須更了解自己、更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及價值所在,並善用資訊及資源,才能在這個紛亂又茫茫未知的世界裡,找到自己可以停泊的港口與立足點。沒有人可以替你的未來掛保證。你得勇敢走自己的路。否則,你的未來絕對會比收到拒絕通知書還要更令人擔憂。
2014年3月,在麥特.萊文開始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前,他的父母克雷格和戴安娜遞給他一封信。克雷格和戴安娜並不在意兒子是否馬上就會讀這封信,他們只是想讓麥特知道:這封信是在他們得知申請結果前所寫下的,只因他們親眼看見,兒子在面對錄取結果前,有多麼渴望又害怕。而且不只是他們的兒子,其他在紐約長島郊區冷泉港高中裡即將高中畢業的孩子們,都跟麥特一樣有著相同的渴望及懼怕。這封信,是身為父母的克雷格和戴安娜對這種情緒的回應,也是一種理性的呼籲。
麥特跟其他同學一樣,都將常春藤鎖定為最高志願。他的目標是耶魯、普林斯頓或布朗大學。而且他也準備好了:SAT高分、跟他的私人教師一起在課後幫社區裡的孩子們進行課後輔導,他所教的,都跟他一樣同屬家境不錯、未來也有可能考上常春藤名校的資優學生。體育方面,他在冷泉港高中的棒球校隊擔任二壘手及游擊手。除此之外,他還在學校的音樂社團玩中音薩克斯風、參與校內各類榮譽團體、有逾一百小時以上的社會服務經歷,並在資優中學生的比賽中拿到第一名。
但對耶魯、普林斯頓和布朗大學來說,這樣的卓越表現依然不夠,因為這三間大學,統統拒絕了麥特。
在麥特得知這些學校拒絕錄取他的那一天,他的媽媽戴安娜告訴我:「他十七年來第一次在我面前甩上房門,對我不理不睬,連看我一眼都沒有。只說:『別跟我說話,別碰我。』然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分鐘裡,在淋浴間用大量的冷水來澆熄自己的悲傷。」麥特跟以前要準備物理學考試時一樣,必須用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提振精神。直到深夜,他才爬上床去睡覺,但依然黯然神傷、一句話都不肯說。
第二天早上,麥特恢復了精神,還穿着一件印有錄取他的第四志願學校校名「理海大學」的運動衫出門。那時他已看過父母親寫給他的信,而且還讀了不止一次。萊文夫婦之所以寫下這封信,是因為他們對這個社會被這些名校綑綁束縛的莫名現象感同身受,這封信同時也體現了他們的溫暖、智慧及豁達。我想與大家分享這封信的某些字句,因為除了他們的兒子之外,許多跟麥特一樣同陷桎梏的孩子們,也需要聽一聽這些話語:
親愛的麥特:
在你收到第一間學校答覆的前一夜,我們想要讓你知道:身為父母,我們為你感到無比驕傲。無論錄取與否,我們都為你之前的所有表現、以及能成為這麼棒的孩子而感到自豪。這一點,不會因評審老師對你做了什麼決定或大學是否錄取你而有任何改變。不管你考上哪間學校,我們都會滿心歡喜地與你同慶,而你對申請結果愈是滿意,我們便愈是高興。不管是身為個人、學生或我們的兒子,你的存在價值都不會因學校是否錄取而有絲毫影響或減少。即使結果未能如願,你也會另闢蹊徑,去到你想去的地方。無論哪間大學錄取了你,能擁有你是他們的福氣,而你,也一定可以在任何學校獲得成功。
我們對你的愛深似海洋、廣若天空,甚至可以包圍全世界。不管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會跟著你,攜手並行,一起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最愛你的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