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寶典: 毒親教養+世上哪有問題兒童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脳科学的に正しい 一流の子育てQ&A

作者 吳娟瑜/ 西剛志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教養寶典: 毒親教養+世上哪有問題兒童 (2冊合售):比起求問估狗大神或阿公阿嬤的經驗談,你更需要具「科學實證」的育兒新觀念!孩子的問題行為,多半來自父母的有毒教養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比起求問估狗大神或阿公阿嬤的經驗談,你更需要具「科學實證」的育兒新觀念!孩子的問題行為,多半來自父母的有毒教養但其實親子都是潛意識恐懼的受害者Q1.孩子為什麼總因小事情生氣?Q2.常忘東忘西,該帶他去看醫生嗎? Q3.老是東張西望,集中注意力很難嗎?等等~爸媽先別緊張,請檢視一下下列問題:你是否禁止孩子吃甜食?無法控制負面情緒,可能就是因為血糖值太低!他是否睡不好呢?睡眠不足,專司記憶的海馬體就會變小,記性當然差! 孩子應該鼻塞了吧?常用嘴巴呼吸的人,注意力和學習能力都會打折扣!Point教養要順從大腦發展!不同年齡層,孩子會有不同的生理需求和情緒狀態,如果不理解,親子關係自然緊繃,爸媽也容易焦慮、厭世。本書結合「腦科學理論」和「實際驗證」,並提出具體的教養建議,能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助孩子成為更完整的個體。高壓管控孩子,源自父母缺乏安全感逼孩子上一堆才藝班,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叮嚀東叮嚀西,來自不信任孩子能把事情做好愛說「喜歡嗎?爸媽買給你」的人,才是真正內心匱乏的人跨越內心恐懼,教對孩子不再複製創傷!覺醒父母的無懼教養術,45堂愛自己、挺孩子的父母成長課一起來探索45種關於個人‧家庭‧家族‧集體的潛意識恐懼讀取療癒自我、修復關係的生命訊息當父母消除潛意識的恐懼,有信心放手讓孩子發展潛能與個別性就不會對孩子打罵、寵溺、控制、情緒勒索、過度期待……親子衝突便自動化解,孩子也將變得樂觀、積極、自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娟瑜、西剛志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 《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Email:lernbook@ms45.hinet.net Facebook粉絲團:吳娟瑜老師西剛志/ 腦科學家(工學博士)、分子生物學家、T&R Self-Image Design代表、LCA教育研究所顧問。1975年出生於宮崎縣高千穗,在東京工業大學攻讀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2002年取得博士學位,進入一般財團法人智慧財產研究所。2003年進入日本特許廳(Japan Patent Office)。在碩士班擔任兼任講師,同時也在從事遺產基因、腦內物質等最尖端科技的工作。 之後發現,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是根基於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原理,於是在2008年成立公司,提供企業或個人有關世界上成功人士們的腦科學訣竅。現在也在進行將腦科學應用到養兒育女的研究,從成人到小孩,已經為7千名以上的人士提供協助,包含為個人提升才能的服務、舉辦以幼稚園或托兒所等的教師、保育人員、家長為對象的講座,或是為上述的幼教人員做分析等等。以橫濱為據點,活動範圍延伸到全日本。李宜萍李宜萍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碩士,大阪日本語學校J國際學院特別進學班修業完成。現職音樂與日文教師、日文口筆譯者、表演藝術類廣宣文案寫作。 譯有《禪の廚房:減省過生活》、《日本老師都這樣開發兒童潛能》、《3分鐘兒童安心餐》(以上皆為出色文化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作者序──潛意識的恐懼,讓你對親子衝突束手無策前言──找對潛意識的恐懼來源,修正教養模式第一章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父母個人的潛意識恐懼造成了親子衝突1.內疚感:揠苗助長的新手媽媽2.恐懼感:夫妻失和都是兒子害的3.厭惡感:親子霸凌何時了4.無常感:如果媽媽不能陪你長大5.控制感:虎爸來不及的愛6.匱乏感:在孩子身上彌補缺憾7.排斥感:媽媽為什麼不要我?8.完美感:我可以,你為何不可以?9.自責感:孩子傷心是因我保護不夠10.失衡感:當女兒成了代理父母11.親密感:孩子不是你的另一半12.疏離感:獨行俠二代的反擊第二章 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生命陰影,又成了子女脫身不得的夢魘1.望子成龍:被拒絕的兒子2.童年受挫:邊緣爸爸的心事3.母女競爭:欺負媽媽的女兒4.擔心缺錢:節儉才是用錢之道?5.暴力循環:家暴父回頭是岸6.言歸和好:單親媽的成長路7.情緒投射:當爸爸以己度人8.找回自我:情傷後的成長9.天生消極:落後的孩子10.重組家庭:家裡的角落生物11.無法信任:孩子,你沒事吧?12.不想活了:厭世男孩的告白13.過度陪伴:當關注讓人窒息14.家庭序位:誰是一家之主?15.觀念保守:孩子的絆腳石16.心理矛盾:孩子有權利生氣?17.孩子拒學:一定要上學嗎?18.悲傷療癒:陪孩子走過生命巨變19.高齡產婦:求子不易的後遺症第三章 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家族世代相傳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影響了所有子孫的親子關係1.重男輕女:「真沒用,這個也不會」2.離婚丟臉:不准讓族人蒙羞3.子女不婚:怎樣才肯結婚?4.族人凝視:教訓孩子給親戚看5.婆媳對立:婆婆害怕失去地位6.祖訓約束:兒女心事知多少?7.護孫心切:顧孫顧到「顧人怨」8.媳婦求去:一定要勸和不勸離?9.生命印記:外公的夢想,是子孫的夢想?10.暴力傳遞:說不出口的抱歉11.快樂有罪:婆家不習慣快樂第四章 集體潛意識的恐懼生活中充斥著「以訛傳訛」、「自以為是」的想法,有些出於對方不自知的恐懼,我們卻受其暗示。1.潛意識的比較和分享2.失智海嘯:兒孫何去何從?3.睡眠障礙:不早睡會頭痛世上哪有問題兒童!解決厭世爸媽最想知道的73個難題:說謊、亂生氣、講不聽……其實都是大腦發展的重要訊號,腦科學博士傳授育兒新觀念!前言 AI時代來臨,我的孩子因應得來嗎?序章從孕期開始計畫,生養健康寶貝Q01孕媽咪要吃什麼,孩子才會變聰明?Q02懷孕期間媽咪可以減肥嗎?Q03孩子愛討抱,常抱抱會不會寵壞他?Q04孩子常以自我為中心,有辦法改變嗎?Q05我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同理心?Q06該不該讓孩子看電視、手機?Q07是否該讓孩子吃甜食?第1章正確教養觀,預約孩子將來的成功Q08父母都平庸,也能教出優等生嗎?Q09年幼時不突出,長大會不會沒出息?Q10孩子的IQ不高,就注定成為魯蛇嗎?Q11擅長的事VS.喜歡的事,該讓孩子專注於哪一項?Q12孩子愛玩,書會念得比較差嗎?第2章別急著貼標籤,孩子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Q13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該怎麼辦?Q14老是講不聽,該不會是問題兒童?Q15孩子較內向、沒朋友,一直格格不入怎麼辦?Q16性格從出生就決定了嗎?第3章孩子的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原因Q17孩子會說謊,代表變壞了嗎?Q18每天都賴床叫不醒,為什麼會這樣?Q19孩子做錯事時,爸媽應該懲罰嗎?Q20怎樣訓斥孩子才恰當?Q21像樣品屋一樣漂亮的房間,是不是對孩子比較好?Q22孩子老是自言自語,要不要緊?Q23沒一刻靜得下來,我的孩子該不會是過動兒?Q24成天東張西望,為何就是無法專心?Q25有什麼好習慣是從小就該養成的?第4章孕育未來需要的人才,你需要……Q26不熬夜讀書,會不會趕不上別人?Q27多多稱讚孩子,他才會變得越來越好嗎?Q28用獎賞吸引孩子,能讓他更有動力嗎?Q29記性差的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夠嗎?Q30如何提升孩子的記憶力?Q31有沒有讓孩子數學變厲害的方法?Q32幼兒時期就讓孩子學外語,是不是比較好?第5章九堂品行課,培養孩子的真善美Q33繪畫能力後天訓練得來嗎?Q34愛運動的孩子,是不是頭腦比較簡單?Q35如何增強孩子的運動能力?Q36從小就學音樂有那些好處?Q37孩子玩扮家家酒,會不會分不清虛實?Q38孩子沉迷於寶可夢遊戲,要不要緊?Q39孩子老想玩電玩,該不該讓他玩?Q40常在外頭玩耍,會變成野孩子嗎?Q41讓孩子養寵物適合嗎?第6章男女性格大不同,育兒不能一招走天下Q42無論男女,是不是都嚴格管教比較好?Q43就是忍不住當兒女控,不行嗎?Q44男孩女孩的大腦有什麼不一樣?Q45怎樣讓孩子未來能有幸福婚姻?第7章怎樣打造最有利孩子成長的環境?Q46遺傳VS.環境,哪個對孩子的影響較大?Q47是不是該為孩子打造最優質的環境?Q48怎樣的環境有助提高孩子的學科能力?Q49如何培育孩子的創造力?Q50如何提高孩子的抗壓性?Q51為什麼孩子睡不好還易怒?Q52該讓孩子養成哪些習慣,較易走向成功?第8章鍛鍊孩子的心性,每天都比昨天更進步Q53該如何讓孩子培養適度的自尊心?Q54鍛鍊「不急著吃棉花糖」的能力,為何很重要?Q55怎樣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Q56如何教養出心志堅強的孩子?Q57利用同儕競爭來激勵孩子,是個好方法嗎?Q58該怎麼讓孩子具有挑戰力又不失信心?Q59孩子常常提不起幹勁,該怎麼辦?Q60怎樣讓孩子覺得有人理解自己?Q61孩子太緊繃,該如何讓他放鬆?第9章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爸媽共同努力Q62怎樣的育兒方式最理想?Q63如何讓孩子自發性地想改變?Q64為了孩子好,父母應該做什麼?Q65夫妻該怎麼相處,才能幸福圓滿?Q66一面對孩子就覺得煩燥,該怎麼辦?Q67媽媽的角色,對孩子有何影響?Q68爸爸該如何參與育兒過程?Q69有什麼方法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Q70應該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對完美的雙親嗎?Q71怎樣才能對育兒這件事提升信心?Q72如何快速消除育兒的疲勞和壓力?Q73「育兒」應該要做到孩子幾歲為止呢?後記 能夠因應變化,才能留存下來

商品規格

書名 / 教養寶典: 毒親教養+世上哪有問題兒童 (2冊合售)
作者 / 吳娟瑜 西剛志
簡介 / 教養寶典: 毒親教養+世上哪有問題兒童 (2冊合售):比起求問估狗大神或阿公阿嬤的經驗談,你更需要具「科學實證」的育兒新觀念!孩子的問題行為,多半來自父母的有毒教養但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065273
ISBN10 / 6267065278
EAN / 9786267065273
誠品26碼 / 2682147100003
頁數 / 62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潛意識的恐懼,
讓你對親子衝突束手無策

從小,我們在生命叢林裡尋尋覓覓,而潛意識彷彿一團迷霧,當被它遮蔽雙眼時,我們總是慌了手腳,甚至因此跌跌撞撞、迷失方向。其實,唯有鎮定心神、往內探索,才有撥雲見日的一刻。

潛意識的四種類型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人格結構比喻為冰山,而根據心理學研究者的推論,涵蓋行為和情緒反應的意識層面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尖角,只占百分之四左右,隱藏水下的其餘百分之九十六則屬於潛意識領域。潛意識占據內心世界這麼大的比例,我們卻對它所知有限。很多時候,爸媽對子女說出嚴苛的言詞或面露不滿的神情,其實是受到深藏在潛意識的經驗和價值觀所影響。
這些經驗和價值觀若是負面居多,傳遞給子女的訊息自然就以負面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負面的潛意識訊息中,占比最大的就是「恐懼」了。父母若潛意識中帶有恐懼,往往會以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情緒表現,宣洩在子女身上,致使親子之間爆發衝突。若要改善雙方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在本書中,為了幫助讀者們學習、辨認,我把潛意識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來探討:
一、個人潛意識的恐懼
二、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
三、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
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

「我」在擔心什麼?

什麼是「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以我為例,我總是對兩個兒子晚歸有莫名的擔心。在他們求學階段,我是一個愛操心的媽媽。如果他們該到家時卻不見人影,我就會到巷口探望、打電話詢問同學媽媽,或在客廳坐立難安。
待兒子一進門,我立刻詢問:「你為什麼那麼晚到家?」、「你去哪裡了?不要騙我,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同學一個鐘頭前已經到家了,你怎麼那麼慢?」
我會如連珠炮般地追問,表面上是關心兒子,實際上是潛意識裡的恐懼發作了,我擔心孩子被壞人帶走,擔心孩子出了事,擔心孩子說謊騙我……。
我多麼希望能做一個全然信任孩子的媽媽,也不斷提醒自己──孩子進門時,要和顏悅色地招呼;溝通時,要聆聽孩子的心聲,說不定他有委屈,或者他被導師留下來幫忙……。
然而,我總是等不及孩子開口,脫口而出的話語和緊張兮兮的神情就先令孩子反感,使得原本一臉笑兮兮的孩子突然悖然大怒,而且氣沖沖地把房門重重摔上。
多年來,我一直未能覺察自己內心的擔憂和不安,直到大兒子Bridge出社會工作、搬出去住了,我還常打電話急著找人:「你在哪裡?為什麼不接電話?」連我到海外巡迴演講,依然會打長途電話找小兒子Arthur說:「你OK嗎?家裡都好嗎?」
對於我的緊迫盯人,Bridge曾抗議說:「媽,您是控制狂!」而已婚的小兒子則說:「我都已經做爸爸了,您還這樣,煩不煩啊?」逐日成長的我如今終於能明白他們的心情了。

擔心來自缺乏自信

在我的體認裡,我和兩個兒子的互動是基於第一類型「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不是「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我爸媽不會追問我的行蹤,也從不講擔心的話),不是「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我爸媽的雙親也不會對他們嘮叨或過度擔憂),至於「集體潛意識的恐懼」,我或多或少受到綁架事件的新聞影響,但我自認以「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居多。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源自我自信不足、性格軟弱,做任何事都戰戰兢兢,害怕別人不滿意,擔心自己辜負別人的好意。這樣的畏縮和不安,表現在夫妻關係上,就是常因不服輸而和老公爭吵;表現在親子關係上,就是對孩子會叮嚀再叮嚀、詢問再詢問。因為我,家裡總瀰漫著擔心的氣息,彼此的關係也十分緊張。
有覺察就有成長,有成長就有改變,成為「嬤」字輩的人之後,我見識到媳婦的教導有方,從不見她慌張等候孩子放學回家,也未曾聽她焦躁逼問孩子行蹤。
每個人有不同的潛意識恐懼,看見了,就容易調整;知道了,就好破解。如同置身迷霧森林中,只要定心定意,就能從微光中找到方向。

感謝‧再感謝

本書從寫作到付梓成書歷時近兩年,感謝演講現場許多聽眾的詢問,感謝導師班學員們深入的請教。
我關心親子議題四十多年,華人世界巡迴演講六千場次以上,接觸面廣,讓我找到華人爸媽共同的隱憂──明明愛孩子,卻做出「毒害」孩子的行為而不自知。
我渴望引導大家從探索潛意識四個面向的影響,看清楚「毒親效應」(指錯誤的親子相處所造成的遺憾和悲劇)的結果,儘速找到自覺改正的成長之路。
在此,感謝所有協助刊登文章的主編們,感謝出色出版社陳純純社長、張愛玲副總編輯、謝佩親編輯等同仁,在出版過程盡最大心力協助我。
一本書、一個理念、一個行動方案,絕對需要這樣堅強的陣容來支持,感激不盡啊!

吳娟瑜
二○二○年九月十八日

前言:AI時代來臨,我的孩子因應得來嗎?

擁有創造力,才能脫穎而出
最近經常聽到AI(人工智慧)一詞:與世界第一的圍棋冠軍對弈,AI獲得了勝利;AI也能模仿一流壽司師傅的技術,捏出美味的壽司,這些過去難以想像的事,都正在發生。前幾天聽聞一則新聞報導,海外要將企業AI化,沒有員工也能自動化工作;甚至有國家打算將社會保障這類的國家戰略,交由AI來處理。
在紐約市立大學執教鞭的凱西.戴維森(Cathy Davidson)教授,甚至提出一項令人震驚的預測:「二○一一年進入美國小學就讀的孩子們,在他們大學畢業後從事的職業,可能有六五%現在尚未出現。」時代變化得如此劇烈,有越來越多人對此感到很不安。現在的孩子到底必須具備什麼能力,才能在今後的社會邁向幸福的人生呢?
原本我所做的研究,就是以腦科學的觀點來看世界上成功人士與一般人們的不同,並且以將成功人士的祕訣提供給企業或個人為業。最近也有收到工作委託,在全國的幼稚園、托兒所,或是政府核准的幼教機構、私立小學等學校進行演講或研習活動(也有進到教育現場,提出建議,例如:如何塑造提升孩子才能的環境)。
歸功於這些工作機會,讓我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孩子,並在這過程中發現了一件令我感到震驚的事。剛開始我並未注意到,但在觀察孩子們遊戲時才發現:「和以前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玩的遊戲類型非常少。」以前我們會和鄰居小孩一起想各種新的遊戲,或是更改遊戲規則等,發揮創意且玩得不亦樂乎;但是看看現在的孩子,大多只玩老師教的遊戲,很少有孩子在玩有創造性的遊戲。
從世界各國的研究中也可以了解,為了讓孩子在長大成人後過得順遂,「非認知技能」(相較於學科能力,具體可見的重要能力)非常重要,這當中就包括「創造力」。美國曾做過「創造力較低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的大人?」的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即使功課很好但創造力較低,意外地會變成很普通的大人;另一方面,即使不是那麼會念書但有創造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在特定的領域比較容易做出卓越的成果。
最近有許多在企業研習單位負責人才開發的人前來諮詢,他們所困擾的是:「現在的年輕人能將交派給他們的工作做得很完美,非常優秀;但是如果沒有交派工作給他們,就不會主動做事,這實在很讓人困擾」。我想這些年輕人沒有惡意,但若只是完成交派的工作,他們將來可是會背負非常大的風險。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完成被交派的工作,是AI最擅長的事情。現在,日本有越來越多餐飲業,使用搭載AI的機器人在櫃台負責招呼客人。這類作業流程很簡單的工作會被AI搶走,換句話說,可想而知這些人將會輸給AI。

天才的DNA並不存在
在這AI的時代裡,二○一六年有學者發表了一個震驚世界研究人員的事實:「天才與一般人的DNA沒有什麼不同」(參考文獻*1)。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團隊找來了一千四百零九位世界上「前○•○三%的天才」,進行他們構成人類的全基因組遺傳分析(genome),但無論怎麼尋找,都找不到區分天才與凡人的「生出天才的DNA序列」。
換句話說,天才與否不是以遺傳基因決定的,而是由其他重要因素所決定的,這已經是明確的事實。當然,可以預測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與遺傳有關,不過從最新的研究可以知道,長大成人後邁向成功之路的重要技能,例如:孩子的創造力、溝通能力等,可以在出生之後再大幅地提升。

透過Q&A形式,全方面解答
本書不只有提升孩子能力的方法,引用腦科學的知識,也想方設法讓讀者只要閱讀本書,就能提高育兒的能力。這當中最特別的是,全書以Q&A的形式撰寫而成。事實上,大腦有個特性,「回答他人詢問的問題後,比較容易留存在記憶裡」,而閱讀Q&A形式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效果。「這世上有許多優良的書籍,但是讀完之後我卻想不起來這些書的內容」,經常有人來找我諮詢這類的煩惱,因此,我誠心地希望,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這些能夠幫助孩子的知識,能夠存留在讀者的心中,這次就將書撰寫成Q&A的形式。
實際在閱讀的時候,用不著全部讀完,可以只翻閱目錄,瀏覽自己有興趣的內容就好。當您很在意一件事時,很可能是您的大腦現在最想知道那些情報,或許每天在意的內容會變,請您翻閱那個正好很在意的頁面,確認一下寫什麼內容。本書中也收錄了我多年來在演講等活動上,觀眾問過的問題,也可以好像在占卜一樣,隨機翻開一頁,就閱讀那一篇的內容,我也很推薦這種閱讀方式。
在這今後會有很大變化的時代裡,可能原有的工作會被AI或機器人取代。現在的世界可說是繼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以及後來的網路革命以來,產業結構又要再次發生巨大的變革。活在這樣的時代裡,要如何開拓未來的道路呢?為了磨練成人後必須擁有的能力,例如倍受世界矚目的「創造力」「溝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非認知技能,我想向大家介紹,在最先進的研究中發現的驚人事實。
可以像這樣將多年來透過演講、研究所發表的內容,傳達給這世上的每一位家長、教育相關人員,我感到非常高興。我現在也有個兩歲大的孩子,因此誠心地祈願,希望本書能為許多孩子的美好人生,開啟一扇門扉。

試閱文字

內文 : Q07是否該讓孩子吃甜食?
Answer可以但別過量。吃甜食能讓前額葉皮質發展健全,可控制負面情緒

以結果而論,如果點心時間吃太多甜食,午餐或晚餐就會吃不下,營養就會不均衡,所以不建議點心時間大量攝取甜食。雖說如此,孩子大腦的活動度較活化,所以消耗的熱量比大人還多(大人的大腦消耗約占身體整體二五%的熱量;孩子則是大人的兩倍,大約是五○%),因此,孩子常常會肚子餓,這時候如果強迫他們要忍耐、不能吃點心零食,他們的血糖值就會下降,前額葉皮質(思考)的活動度也會下降,將會有無法控制負面情緒的傾向,結果就可能會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發脾氣。

發生偏差行為,原來和血糖值有關!
相反地,喜歡吃甜食的孩子,大腦的營養充足,前額葉皮質健全地活動,就比較不容易有偏差行為等問題發生。實際上,在美國也有研究指出一個令人感到衝擊的事實:「因為偏差行為而被拘捕的孩子,有九○%是血糖值過低。」
近年來,在托兒所、幼稚園也有小朋友的問題行為浮上檯面,或許可能是營養攝取出了問題。現今的日本因為貧富差距,付不出營養午餐費用的家庭越來越多了。營養攝取對於孩子大腦的發展非常重要,如果有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或許可以懷疑一下這個部分。
提供孩子充足的營養,對於大腦的健全發展非常重要,所以營養均衡的飲食,或許就是父母給予的最大的愛。



Q20怎樣訓斥孩子才恰當?
Answer最好先說明原因。原因會對前額葉皮質產生作用,使行為發生變化

這是我在搭電車前往東京都內某幼稚園進行演講時所發生的事。在我前方的座位坐著一位年輕母親,她帶著大約四~六歲的兒子及其弟弟。兩個孩子突然穿著鞋子就站在電車座位上,開始眺望窗外的風景,那瞬間母親臉色一變並說:「你們在做什麼!不可以這樣!坐好!」強制要孩子坐下。之後孩子雖然有坐下,但過沒多久又同樣穿著鞋子站在座位上,然後母親就一直重複地暴怒。
那大約是十五分鐘內發生的事,但我對於「無論母親多麼生氣,孩子還是重複同樣行為」的印象太深刻,至今仍不斷回想起這件事。
「為什麼要做這種事呢!不可以這樣!」「不要再弄了!」這些話或許大家經常聽到,但這樣的訓斥方式,對孩子而言到底有沒有用呢?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反而只會造成問題行為不斷地重複。

比起一味喝斥,最好先說明原因
這是我研究很會教育孩子的人們後所理解的事,那些育兒高手絕對不會對孩子說:「不可以這樣!」比起責備孩子,反而比較多是向孩子傳達不可以這麼做的原因,像是「因為很危險,所以不可以這樣!」「會給他人造成困擾,不能這麼做!」或許您會覺得就這麼簡單,但是我逐漸發現,當告知孩子原因之後,問題行為便明顯減少了。
關於傳達原因的效果,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曾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是走到在影印機前排隊的學生們面前詢問他們:「我只要印五張,可以讓我先印嗎?」研究結果,大約有四○%的人拒絕這個請求。或許您會覺得:我排隊排這麼久,突然這樣跟我說,拒絕是理所當然的呀!但是當改成:「我真的很急,可以先讓我影印嗎?」說明原因之後,竟然有大約九四%的人會讓出順位。
說明原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原因」會對於大腦的深層部分(掌管理性的前額葉皮質)產生作用,繼而具有使行為產生變化的效果(以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自動化行為」﹝Automaticity﹞)。我也實際訪問過幼稚園的家長們,發現到具有「不說明原因」傾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大多也聽不進父母的話。孩子從出生一直到二十多歲左右,前額葉皮質都持續在發展著,我覺得藉由表達原因,也能有使孩子的大腦變得發達的效果。
我有個六歲大的外甥,坐車時總是一直在看影片,我就跟他說:「在黑暗中長時間看影片不太好,因為視力會變差,以後就不能當飛行員囉。」從那次之後,每當他想看電視時,都會來問我:「我只看一下下,可以嗎?」說明原因雖然很簡單,但是卻有令人驚訝的意外效果,請大家務必要試試看。

◎參考資訊
有些對於育兒很有心得的父母,在警告孩子不當行為之後,會說「不過」這個詞。大部分的父母會說「不可以!」就結束了,而有些比較會教孩子的父母則會說:「現在這樣玩會給他人造成麻煩,所以不可以,不過可以回家後再玩。」當有人對我們說「不過」時,通常會覺得後面接的語句應該是否定句,但是我們的大腦有個特質,對於肯定句的接受度較高,因此當「不過」後面接的是肯定句時,會很容易就接受那個訊息。
當說了比較負面的語句時,就算是說謊也罷,請試著用上「不過」這個詞(舉例來說,「為什麼做這種事呢?不可以這樣!不過,媽媽很愛總是為我著想的小寶貝喔~」這類的話)。如此一來,孩子反應變化,或許會超出您的預期喔。



Q27多多稱讚孩子,他才會變得越來越好嗎?
Answer要稱讚他的「努力」而非「能力」,才不會造成反效果

我們都知道讚美孩子很重要,但平衡的拿捏更重要。從世界各國都有人做過關於讚美的研究,而且大多是有關讚美的好處的研究報告,可是研究也指出,如果是讚美孩子的能力、才能,有可能會讓孩子變成沒用的人。
世界知名的案例就是史丹佛大學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教授的研究。一般而言,我們都比較會去稱讚孩子的能力,像是「小OO頭腦好好喔~」「這麼會畫畫,真是天才!好厲害!」但是,有研究報告發表一個令人感到衝擊的事實:這種稱讚方式,會讓孩子變得不願意去挑戰困難的事情。
有人稱讚自己「頭腦很好」,孩子就會為了維持「頭腦很好=能夠解決問題」的狀態,只埋頭在確定自己一定會做的簡單問題上,結果就是變得不去挑戰困難的問題(相反地可以得知,沒有稱讚的組別比起有被稱讚能力的組別,更願意去挑戰困難的問題)。

要稱讚他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但是研究也指出:當您花心思去稱讚孩子,他們又會變得願意去挑戰困難,這是「稱讚他的努力」的方式。舉例來說,當您自己努力朝著目標邁進時,有人跟您說:「您一直都好努力,真棒!」您是什麼感覺?我想幾乎所有人當被稱讚很努力時,都會覺得很高興,而且可能會打算再更加努力吧。因此,不只是小孩,其實當大人被稱讚很努力時,也會有較高的意願再更加努力,強化他往更困難事物邁進的行動。
現在,為了讓孩子長大成人後能成功,越來越多學者認為,比起IQ,「跨越困難的力量」(專業術語稱為「心理韌性」)更重要。(詳細內容請參考Q37)因此,或許可以說,稱讚他的努力、行為,是培育跨越困難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稱讚他的努力,以及為了達成某項成就所歷經的過程,變得很重要,而不是稱讚能力的本身(尤其像是計算速度好快、運動表現真好、圖畫得真好等等)。

隨著年齡成長,稱讚方式也要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讚美方式也必須有所改變,這是我觀察被譽為育兒高手的人所得知的訊息。多數人都認為,在孩子○~三歲時,要盡量稱讚他;不過,孩子還小的時候,其實還無法完全理解被稱讚這件事,但是他可能會覺得「被稱讚=他對我有興趣(安心感)」,因此,比較能夠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事實上,從研究報告可得知,媽媽常對孩子笑、跟孩子說話,寶寶爬行的狀況會比較好;常接收到溫暖的話語,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腦發展的速度高達兩倍以上(而且在六歲以前,母親的育兒方式幾乎決定了孩子大腦的發展速度)(。
也可從另一項研究報告得知,四~五歲的幼兒與十一~十二歲的兒童相比,比起稱讚的內容,稱讚的次數越多,孩子越有自己的能力受到肯定的實質感受。所以,在孩子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將讚美他視為愛的表現這件事,變得很重要。
稱讚的內容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提供給各位作為讚美孩子時的參考。可是,如果稱讚第二點的能力,如同前面所述,可能會造成孩子不願意挑戰困難的問題,所以稱讚他的努力(行動、執行過程)變得很重要,而不是稱讚成果。

﹝圖表5﹞常見稱讚孩子的內容
•外表(眼睛很漂亮、髮型或指甲很美、很時尚等等)
•能力(頭腦很好、運動很擅長、具有藝術的天分等等)
•持有物(包包、玩具、圖鑑、繪本、人偶、自己創作的東西、生物、知識等等)
•人格、友情(有規矩、熱心助人、有禮貌、會遵守約定等等)
•其他(生活習慣、收拾、禮儀、打招呼等等)

成長到小學以上之後,孩子會變得更聰明,但如果一直待在被稱讚的環境裡,大腦會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就會有難以強化行動力的傾向。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如果處於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稱讚的狀態下,大腦會有所期待,具有更能強化行為的效果(專業術語稱為「漢弗萊效應」﹝Humphrey's effect﹞)。
另外還有其他研究報告,不過是較少數的案例,是有關沒有自信的人,這樣的人如果被稱讚了,也無法以正向積極的態度接受這個讚美,因此,稱讚的效果反而使行為表現變差。還有一部分的小學一年級學生,據說在眾人面前讚美他的話,反而會使他變得消極。雖然這只是少數案例,但請記得還是有這種類型的孩子。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被稱讚後會變得正向積極,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尤其建議有小學以上孩子的家長,當時機對了,就請稱讚他的努力。雖然只是一句話,卻會對孩子造成影響,繼而培育出日益具挑戰精神的孩子。



Q47是不是該為孩子打造最優質的環境?
Answer 過於舒適的環境,恐怕會剝奪孩子的創造力

我曾經聽某位幼稚園老師說:「有些孩子會玩幼稚園裡的水龍頭,把自己弄得一身濕,實在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才好。」當我又詢問詳細情況後才知道,最近幼稚園普遍都使用手一靠近,水就會出來的自動式水龍頭,所以孩子們沒辦法調節水量,讓老師們覺得很困擾。
其實扭轉水龍頭來調節水量的這個行為,與大腦的抑制神經元發達與否有關。孩子的大腦必須夠發達(尤其是抑制衝動的能力),才能抑制想要將水龍頭轉大的衝動,只轉到適當的水量。但是,由於科技的進步,待在水會自動出來的環境裡,使得抑制神經元展現的機會變少了,有可能會阻礙孩子健全發展。
也有研究指出,待在太過方便的環境中,有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的退化。最近由於少子化,有些家長會給孩子買很多玩具,但是,從研究結果可得知,如果給孩子太多玩具,會剝奪孩子的「創造力」。
我採訪一些商業人士時發現,這些人士當中有許多人,提到自己年幼時期「父母沒有買什麼玩具給我」,也由於沒有玩具,所以會自己想遊戲,或和朋友變換遊戲規則來玩等等。有不少商業人士還說,或許因為如此,現在才會想出這麼多好點子。
最近有些玩具槍連槍擊聲都如實呈現,也有忠實呈現電影(動畫)中的角色玩偶,如果一味地給孩子這些製作逼真的玩具,有可能剝奪孩子本來擁有的能力(我也實際以自己的孩子為對象做實驗,發現這類逼真的玩具很難變換方式來玩,真是令我感到很吃驚)。
當擁有的東西很有限、時間很緊迫時,我們就會想盡辦法善用創造力苦中作樂,讓自己開心。初見這些逼真的玩具時會覺得很開心,但是當擁有太多,孩子反而會陷入光是玩就忙不完的狀態,可能喪失了發揮創造力的機會。
另外也有研究以八~二十歲的孩子為目標進行調查,結果指出「自尊心越低的孩子,越會有購買大量物品的傾向」。花大把的金錢在物質上,當下會感到很幸福,但是那份幸福持續不久。而為了再次感受到幸福,就會買更多的東西,可是沒多久那份幸福又再次消失了。會像這樣不斷重複購物的行為,或許就是因為無法真正建立自信心的緣故吧。

刻意塑造不便利,反而能激發能耐
我曾經參觀過日本非常有名的幼稚園之一「富士幼稚園」,他們的電燈不是開關式的,而是刻意選用昭和時代常用的手拉式;不開冷氣,只開門窗讓風吹進教室,刻意讓孩子不是那麼舒適,就是想塑造不太便利的環境。
當我詢問加藤園長為什麼這麼做時,他回答我:「為了促使孩子們成長,待在不方便的環境,才是對的。」那個瞬間我覺得:真不愧是一流的人士,創造出來的一流環境真是太棒了!身處便利的社會雖然是好事,但是太過方便,反而會剝奪我們重要的能力。  

◎參考資訊
被譽為教育天才的人一定知道,「比起物資,不如投資金錢在體驗上。」湘南美容診所的創立者─相川佳之小姐,在某次的訪談中敘述:「我父親不太買東西給我,但是他會投資在讓我有過各種體驗;物質不會使人成長,體驗才會。」與其買東西給可愛的孩子,不然帶她去露營、去接觸動物,讓他有許多新的體驗,這才是最棒的禮物。



Q60怎樣讓孩子覺得有人理解自己?
Answer 只要像鸚鵡一樣重複他說的話,便能建立信賴關係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煩惱,但其實這種情況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了某種東西,這個東西的真面目就是「親子間的信賴關係」。如果是不甚信賴的人說跟我們說:「放棄吧?」我們會產生反抗的心理,不會想聽從他的意見;可是如果是打從心底就很信賴的人建議我們:「試著不要做了吧?」就會想聽從他的意見,就算是一次也好。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案例。像是由於母親要工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變少,便難以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然而,雖然處於這樣的狀態,還是有個很棒又很簡單的方法,可以在一瞬間建立信賴關係─那就是和孩子對話時,使用「像鸚鵡一樣,重複孩子方才所說的話」的方法(專業術語稱之為「反映性傾聽」,就是一邊聽一邊做出反映)。
舉例來說,當孩子跟您說:「今天我玩了立體攀登架喔」,您就回覆他:「這樣啊,今天玩了立體攀登架呀~」只要將對方所說的話,反映性的(反射性的/像鸚鵡一樣)回覆他就好,光是這麼做就能加深與孩子的信賴關係。
實際試試看就會知道。孩子對於「希望有人了解我」的欲求比一般成人強上一倍,因此,光是直接回覆他所說的話,就會讓孩子得到安心感,覺得有人理解自己。這麼做的結果,孩子就會在大腦中建立一個公式:「理解我的人」=「值得信賴的人」,對於父母的信賴感就會加深。

換個說話方式,就能改善關係
從前,有些母親對於「孩子都不講話」感到很煩惱;但是,當孩子向母親搭話時,卻總是不回應孩子說的話,反而是一直對孩子說:「你要這樣做、那樣做……。」雖然孩子年紀還很小,但是他們很快就會知道對方有沒有理解自己,如果父母總是要求自己,就會對父母到底有沒有理解自己感到不安。
以下是我從實際嘗試這項方法的母親那裡得到的感想:「我以前都沒有直接回覆孩子所說的話,因為忙於工作和家事,好我都是回答他:『這樣啊』而已。但是,當我嘗試您跟我說的這個方法後,發現孩子眼睛都亮了起來,和我說了好多的話呢,就連他的幹勁也越來越高了。而且還發生了更棒的事,在我說著與孩子相同話語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能了解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在煩惱某些事情的時候,雖然我只是跟他說:『你試試看這麼做,應該會很不錯喔!』孩子也聽進去了。而且反覆說著孩子的話語時,我逐漸變得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情緒了,知道他現在應該非常開心或非常傷心。不知不覺中,我變得能夠同理孩子的想法,甚至能夠提供建議給他,我們家現在變得非常開朗。單單只是改變一個說話的方式,就能有這麼大的變化,我真的很驚訝,也真心感謝您!」
反映性傾聽不只適用於孩子,與大人說話的時候,也能夠發揮很大的效果,持續進行下去後,長期下來會產生驚人的變化。因此,請大家務必要試一試。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作者是腦科學博士,他分享許多教養現場的實際案例,並提出科學實證及數據佐證,能協助父母解決教養路上的疑難雜症,讓孩子成長為更完整的個體,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親子教養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