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街屋: 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 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 | 誠品線上

百年街屋: 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 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

作者 李東明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百年街屋: 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 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在迪化街,各類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山牆上五花八門的裝飾,貫穿整條街道的亭仔腳,石材裝飾的巴洛克洋館,以及古色古香的閩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而這些迪化街街屋建築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有什麼歷史過程?又分布在哪裡?藉由實地調查加以解釋表明,並針對每一種街屋樣式的變遷過程,以及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更進一步將街屋建築的保存所產生之問題加以探討。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透過認識迪化街街屋,以全新的視點來看待歷史性的街屋建築,或許能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再生提供另一種思維。再次走訪這條你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迪化街一磚一瓦的建築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東明李東明 學歷: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博士(工學)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碩士(工學) 逢甲大學工學院都市計畫學系畢業 現職: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裝修設計技術服務中心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中心資深研究員 1971年生於台北市,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畢業。赴日求學後進入日本工業大學建築研究所,專攻建築史、都市史領域。碩士論文研究街屋建築的亭仔腳,博士論文則專攻街屋建築的空間形式。取得學位返國後,適逢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改訂,進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先後完成數項有關聚落與街區保存策略與政策之相關研究,也屢獲內政部自行研究優等獎。後至中國科技大學服務迄今,主要研究領域仍為街區保存、文化景觀及空間再利用。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引言:老街屋的建築視野第一章 傳統街屋建築形成的背景第一節 街屋建築的特徵細說台灣的建築特質豐富街屋建築的立面街屋建築不可缺少的亭仔腳亭仔腳的使用功能亭仔腳與主屋的關聯性分析街屋的建築形式與基地第二節 街屋建築的由來中國東南部地區的街屋建築東南亞地區(南洋)的街屋建築台灣與其他地區街屋建築有什麼差別?典型的台灣街屋建築樣式第三節 街屋建築的近代化模仿洋風的街屋建築立面市區改正計畫意外成為推手?牌樓式建築的特徵來看看迪化街的牌樓式建築第四節 樣式建築的導入與影響日本政府導致樣式建築出現?樣式建築引領風潮當代街屋建築的特徵迪化街全盛時期的牌樓式建築設計派別大不同立面裝飾的技法第五節 街屋建築的樣式與變遷街屋建築的分類閩南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現存閩南式建築物仿洋樓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現存仿洋樓式建築物洋樓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現存洋樓式建築物巴洛克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現存巴洛克式建築物近代建築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現存近代建築式建築物各類型街屋建築樣式的特徵街屋建築樣式的變遷第六節 現存街屋建築的形成過程街屋建築年代判定各年代的分布情形迪化街各區的年代分布街區的形成過程迪化街各地區街屋建築的現狀台北市政府選定的歷史性建物我們怎麼選定歷史性建築物?歷史性建築物的選定結果出爐第七節 各樣式之街屋建築分布情形樣式別的年代分布閩南式街屋建築的分布仿洋樓式街屋建築的分布洋樓式街屋建築的分布巴洛克式街屋建築的分布近代建築式街屋建築的分布第二章 大稻的傳統街區第一節 清代(1851~1895)迪化街的形成與發展迪化街街區的形成背景邁向台北商業中心的成長過程第二節 日治時期(1895~1945)成為台灣商業中心的成長過程迪化街街區的全盛期台灣總督府的殖民政策第三節 戰後時期(1945~)台灣奇蹟的創造地紙醉金迷的大稻埕進入衰退期的街區第四節 各時期制度影響街屋建築清代的都市規劃日治時期的都市基礎工程日治時期台北市區計畫大台北市區計畫第五節 大稻埕傳統街區保存的軌跡大稻埕街區保存現況街區內各分區的現況分析迪化街保存運動的由來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的成果-年貨大街活動居民贊成保存的主張居民反對保存的理由有關發展上的問題點使用上所產生的問題第三章 其他老街區的發展與變遷新北市三峽區民權老街(三峽老街)桃園市大溪區和平街(大溪老街)結論:達到保存共識不容易附錄:用語之定義

商品規格

書名 / 百年街屋: 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 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
作者 / 李東明
簡介 / 百年街屋: 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 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065129
ISBN10 / 626706512X
EAN / 9786267065129
誠品26碼 / 2682135681002
頁數 / 34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關心居所的價值與意義

  在現今高喊「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聲浪中,各領域發展莫不以朝向「專業化」與「國際化」作為出路,然其實「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所隱含的向下紮根的力量,更是「全球化思考、在地化行動」的最重要精神。

  一九九八年我在東京第一次見到東明,當時他還是個在日本唸書的楞小子。很熱情地跟我說要以迪化街街屋建築的亭仔腳做碩士論文題目!我跟他說,街區重要的不是建築的形式,而是人類對空間的行為,以及地域風土的Life Style。我帶著他去參加「第二十一回全国町並みゼミ 東京大会」,也帶他到川越等地開眼界,看我日本老友如何一步一腳印地進行家鄉守護!

  二十多年來,東明從在日本求學開始就跟我保持相當密切的聯繫,回到台灣後也跟我一起積極地參與各地各樣的保存工作。也從一開始生疏的稱呼我執行長(時任樂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後來也直接稱呼我「Mother」,兩個小孩更是稱我為奶奶。他雖然從研究機構轉換跑道到學校任教,但依然一直住在大稻埕地區,也默默地進行著屬於他自己的家鄉守護。持續關心的是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未來究竟會變成怎麼樣,走向何方,這才是家鄉守護與社區營造最大的價值與意義,也是東明這本書迷人之處與魅力所在。

丘如華
台灣保存之母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城市是一座無邊界的博物館

  城市是一座無邊界的博物館,城市也一本百科全書,它提供多方面的資訊,包括有趣的故事。城市的研究要從市街的建築開始。近幾年台灣的城市包括台北市、台南市或高雄市都引起許多人的興趣,較古老的淡水、鹿港也不乏文史工作者投下心力探訪研究。台北大稻埕之興起源自於清代咸豐年間的族群械鬥。後來又因茶葉興盛,又帶起一波商業高潮。經濟條件提升使市街建築面貌多樣化,且品質為之提高,就材料或施工技巧都能與潮流趨勢接軌。因此流覽迪化街的建築,如同翻書一樣,每一頁都令人驚喜。

  我的外祖父世居迪化街靠近台北大橋附近,小時候我有很多機會逛迪化街,當時跟今天一樣熱鬧,甚至台北橋的橋孔下有許多小吃攤,人來人往,可與圓環相比,我認識東明先生十多年,他長期對迪化街及街屋作研究,蒐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再以學術的眼光分析比較,對街屋自然有更深的理解,特別是街屋形式的演變、各地街屋之比較或街屋內部的生活機能,這些都隱藏著許多動人的故事,透過他的比較分析,這本書有學術作底,可讀性很高。

  特別是他對於許多著名的街屋商店,親自走到內部訪問調查,從結構、材料與空間型態來分明,從十九世紀中葉的發展期,過渡到充實期,以數據作基礎,得到的結論也較有說服力。最後還有保存模式的討論,當然,後來透過市政府特定專用區的規劃與管控,迪化街大體上保存下來,今天成為極有吸引力的街區。

  依循東明這本書,可作深度參觀,因此我非常樂於推薦給城市文化的愛好者。

李乾朗
台灣古蹟大師

省思迴視是為遠望

  迪化街作為台灣最為獨特而真實的歷史保全現場,訴說著台灣自清末民初、日治以至如今歷史街區發展的絕佳典範。她不僅在建築形式上完整的留下百多年來的歷史身影,同樣的完整留存了當年商貿繁盛下的運作模式,讓我們仍得以一窺百多年來台灣茶、米、布、藥材、南北貨等重要物資當年的承銷運轉與空間使用。迪化街可以說是台灣唯一不只在建築形式、也在活動機能上仍能鮮活保存的歷史街區。

  今天我們漫步迪化街頭悠閒於古趣盎然的街上,很難想像不過二十年前這裡可是絕然不同的景象。她是台灣第一個發自民間街區保存運動的場域、也是第一個運用都市計畫及都市設計手段得以落實街區保存的地區;她也是台灣至今唯一一個運用容積移轉機制成功保存下來的歷史街區;她更是成功的運用都市再生策略,激勵各方參與成功促成歷史街區活出現代生活樣貌的典範。重新閱讀迪化街的前世今生,正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重新返視迪化街區的所來之徑。

  作者帶領著我們一一回視這個歷史街區的成長繁榮、沉寂與再繁榮,這是一本讓我們重新認識迪化街街屋的獨特所在,作為一個建築學者作者除了知微見卓的描述了歷史街屋的細微精彩外,更旁徵博引的為我們架接了迪化街登場下的歷史情境及建築脈絡,這是一本認識從歷史中走來的迪化街的好書,也是我們漫步倘佯於迪化街頭的歷史風情之中,應該伴手的導讀。

林崇傑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

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

  我認識東明是在擔任台北縣長的期間,當時他們幾位年輕人(東明教授、波多野想教授、王騰崇館長)為了黃金博物館的發展來找我商量,希望推動黃金博物園區的文化景觀劃定及生態博物館計畫。聽了他們的想法後,我也放手讓文化局、觀旅局、城鄉局、經發局等局室的年輕同仁與他們通力合作,成就了現在大家看到的黃金博物園區、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等現在非常受歡迎的休閒景點。

  過去在北縣我一直秉持著「城市需要設計、生活需要美學」的概念,追求自然美與人文美,同時也積極推動花園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城市美化及宜居生活。對於城市的文化保存與文化創意也相當重視,我一直認為偉大的文化都在人類最興盛的時代產生。那時代的一群人運用木雕、冶金、繪畫、建築、石雕、花草、樹木、山水、音樂、美食來表達出人類的智慧、理想和創意。大唐文化、拜占庭文化、佛教文化、埃及文明、羅馬文化等等,都是在最興盛的時代所創造的燦爛動人文化。迪化街同時也代表了台灣發展的縮影,東明的這本書可以帶我們看到最真實、最生活的迪化街,請大家可以用心體會。

周錫瑋
前台北縣長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昔日風華大稻埕

  台灣現存之傳統聚落的前身大多為開拓初期的城鎮,也可以說大多數都擁有相當風光的商業活動之歷史,由當年仰賴水運的過程來看,也可以說大多數的歷史聚落都是港口城鎮。根據其功能性以及普及性而言,在城鎮聚落中的台灣傳統建築大多為街屋建築,也可以說街屋建築構成了城鎮聚落。所以,現今我們所見到城鎮中的傳統建築絕大多數為街屋建築。從實際案例來看,開拓初期南部地區的聚落,如府城台南、鹿港等地,北部地區的聚落,如淡水、迪化街、萬華、三峽、大溪以及湖口等地,到處可見街屋建築的存在。

  過去,迪化街及其周邊地區被稱為「大稻埕」,為台灣的商業中心。現在的迪化街一帶各類型的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就像是街屋建築樣式的展示場。使用石材所裝飾的巴洛克風味之洋館,在屋頂的兩側高高的突起山形的牆壁,在和緩的天際線中,這些山牆也深深吸引了許多的目光。利用簡單的幾何學圖案所描繪出之牆壁、柱樑以及欄杆也都處處展露了二十世紀歐洲之近代的以及理性的精神。隨處所見的閩南風味的小房屋,紅瓦的屋頂、突出步道的屋簷、紅磚以及土壁更是引人注目。彷彿是為了過去繁榮一時的商業活動一般,整條街道上到處都陳列著擁有美麗立面的建築物。迪化街街屋建築琳瑯滿目的建築樣式,來自於大航海時代興起的歐洲海權國家西班牙、荷蘭等,以及日本、中國的樣式,並受到該時代商業活動影響的投影。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各地歷史聚落的風貌也有相當大的改變。存在於台灣各地有著美麗立面的街屋建築,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也逐漸地消失了。

  ◎街屋建築博物館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自一八五一年起到光復初期(一九五〇年代)的一百年間,各個樣式的建築物爭奇鬥艷,可說是活生生的街屋建築博物館。而迪化街也可說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街屋建築歷史街區,美麗的街屋建築綿延超過一公里以上,建築立面、山牆上的裝飾五花八門,亭仔腳也南北連通,貫穿了整條迪化街。
 
  街屋建築為正面開口狹窄,但縱深長度相當長的建築形式。在建築物的前面大多會附有亭仔腳,而亭仔腳也左右戶相連通,貫穿整個街區。

  現在的迪化街,已經不再是獨領風騷的大規模商業中心地,但是還是以南北貨、食品以及布料的批發地聞名全台。

  由一八五〇年代迪化街開拓以來,到現在歷經一百五十多載的寒暑,在現今的街道中,存在著許多不同年代的街屋建築,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但同時商業活動也相當活絡,是一個值得多次走訪、深度認識的街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歡迎光臨時光街屋建築博物館,
走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沉浸一磚一瓦背後的故事

【走訪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街屋常常走,但你知道傳統街屋如何形成?又有何特徵嗎?
◆迪化街從清代到戰後,街道發生了什麼變化?才成就今天的樣貌!
◆閩南、洋樓、巴洛克式,各種建築樣式一次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