しつもんで夢中をつくる! 子どもの人生を変える好奇心の育て方
作者 | 藤代圭一 |
---|---|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探究式教養: 心智教練教你引導孩子主動探尋問題、深入思考, 從興趣啟動天賦, 成為未來專家:為因應變化激烈、充滿不確定的VUCA時代,請跟著心智教練運用「有效提問」的探究 |
作者 | 藤代圭一 |
---|---|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探究式教養: 心智教練教你引導孩子主動探尋問題、深入思考, 從興趣啟動天賦, 成為未來專家:為因應變化激烈、充滿不確定的VUCA時代,請跟著心智教練運用「有效提問」的探究 |
內容簡介 為因應變化激烈、充滿不確定的VUCA時代,請跟著心智教練運用「有效提問」的探究式教養法,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尋求解答,並從中產生學習意願、積極投入、求取進步,成為有創造力的高CQ人,擁有未來在職場致勝的七大競爭力!◎說明好奇心是成功人士身上常見的「才能」,讓父母能珍視孩子的「為什麼」,並採取探究式教養◎獨創「提問」技巧,讓父母成為孩子的心智教練,訓練孩子能自己發掘問題、尋求解答並力求改變◎24個探究式教養訣竅,讓父母能把握、善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能量,讓它成為孩子精益求精的內在動力◎給大人的好奇心法則,讓父母重新對生命燃起熱情,成為孩子思考、成長的得力夥伴日本亞馬遜評價4.6顆星!家長好評推薦!「這是一份給想培育孩子好奇心的父母的禮物。讀完之後,才知道原來讓孩子熱衷一件事的契機在於好奇心,也知道要如何培育這份好奇心了。」──まみむめも「這本書讓我重新調整自己的指導方式,不再一味將自己在學習上覺得好的經驗直接套用到孩子身上。」──あぼっち「書中針對育兒者、幼兒指導者的煩惱提供了豐富的解決方法!」──川島敏明「我也要努力讓自己不失去好奇心,以及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我想我家孩子沉迷於麥塊電玩或許不是壞事。」──こっし盛讚推薦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親職教育講師及專欄作家 吳蕙名
作者介紹 藤代圭一藤代圭一1984年出生,提問心智教練,一般社團法人體育關係協會(Sports Relationship Association)代表理事。身為教練,希望不只是單向教學,而是透過提問引導出幹勁、培育出思考力,因而提出「提問心智訓練」理論,並於日本女子足球聯盟(Women's Futsal League)冠軍隊伍、冰上曲棍球U20日本代表隊、許多兒童球隊中實踐。除了活躍於體育界,目前也指導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運用這套提問法,來提升孩子的學科能力,一樣獲得了極高評價。著有《向體育心智教練學習!提升孩子幹勁的7種提問法》(スポーツメンタルコーチに学ぶ! 子どものやる気を引き出す7つのしつもん,旬報社)、《好可惜!僅靠過往經驗育兒就夠了?》(惜しい子育て -経験させるだけで満足していませんか?,G.B.)等。提問心智訓練官網:http: shimt.jp 李宜萍李宜萍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碩士,大阪日本語學校J國際學院特別進學班修業完成。現職音樂與日文教師、日文譯者。 譯有《日本老師都這樣開發兒童潛能》、《禪の廚房:減省過生活》(出色文化出版)。《壽司入門手帖》、《一個人好好走:生命最後的另一種選擇》、《法國甜點聖地的珍藏食譜》(台灣東販出版)。繪本《烏賊大王做體操》(小熊出版)等作品。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好奇心轉動世界貧困家庭出身的傳奇人物好奇心催生夢想王國迪士尼告訴你沒錢也能實現夢想的祕訣沉迷的姿態藏著成功的可能性因對「人」好奇而開拓自己的世界從好奇心衍生出人脈與商機好奇心能培育出七大競爭力第二章 好奇心是未來必備的能力不聽人說話的孩子越努力越容易失敗的原因豐富人生的三種好奇心孩子犯錯時正是發掘潛能的良機比IQ、EQ更能追上潮流的CQ測量大腦有多聰明的IQEQ是心的智力商數今後應該關注的是CQCQ帶領你解決問題Google搜尋不到的事AI將取代人類?愛問「為什麼」的孩子不會被淘汰第三章 培育孩子好奇心的大人法則改變孩子從建立「信賴」開始重點不是「說了什麼」而是「誰說的」「結果」取決於關係的品質會消滅小孩好奇心的大人第四章 引導出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從何而來?讓大腦產生學習意願的技巧好奇心的三個階段三步驟讓孩子抱持好奇心不要錯過孩子眼睛發亮的瞬間引導出「欸!」、「哇!」的方法引導出「我想試試!」、「我想知道!」的方法激發出「我想知道更多!」的方法第五章 激發好奇心的「提問」技巧自主性與主體性的不同活用提問的三個法則以提問讓孩子產生動力最終目標是「向自己提問」活用封閉式問題與開放式問題全國冠軍隊伍實踐的提問法大人要做孩子思考的夥伴第六章 大人也找回好奇心吧!年過九十,為何看起來依舊年輕?老夫老妻婚姻保鮮的祕訣你有多了解自己?大人找回好奇心的三個方法不帶目的,好好享受當下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及網站
書名 / | 探究式教養: 心智教練教你引導孩子主動探尋問題、深入思考, 從興趣啟動天賦, 成為未來專家 |
---|---|
作者 / | 藤代圭一 |
簡介 / | 探究式教養: 心智教練教你引導孩子主動探尋問題、深入思考, 從興趣啟動天賦, 成為未來專家:為因應變化激烈、充滿不確定的VUCA時代,請跟著心智教練運用「有效提問」的探究 |
出版社 /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ISBN13 / | 9789860684186 |
ISBN10 / | 9860684189 |
EAN / | 9789860684186 |
誠品26碼 / | 2682059920003 |
頁數 / | 22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5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我是提問心智教練(Mental Coach)藤代圭一,平常從事的工作是,以投入心血在運動上的選手、孩子們或其指導教練為對象,傳授以提問方式激發幹勁的方法。
大約在十年前,我是一位足球教練,長期與孩子們接觸,但是一直有個煩惱,那就是無論我說什麼,孩子們都不聽話。這搞得我理智線很容易因為煩躁而斷裂,結果不只是開始要求、命令他們,甚至會怒罵、口出惡言,說出「如果不想踢球的話,可以不用來了」這種話。
不反省自己的指導能力太差,反而將一切歸咎於孩子們,結果我任教的足球社社員銳減。每天我都惴惴不安,很怕到球場時又聽到有人要退社。
但是在那之後,我認識、學會了提問技巧,有了能夠與孩子們一同成長的實際經驗。一邊焦急掙扎,一邊與許多孩子們相處;一邊思考,一邊反覆試驗,實踐提問技術。
因提問方式的不同,孩子們的思考能力、行動及結果,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可是,並非只要提問,就什麼問題都可以問。雖然統稱提問,但既然有「有效的提問」,也就有對孩子追根究柢的「追問」、如同審訊般的「盤問」等各式各樣的提問方式。我個人在此定義的提問,是指提點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繼而訴諸行動。
我在前一本著作《提升孩子幹勁的7種提問法》(子どものやる気を引き出す7つのしつもん)中提到,在教學現場或家庭中,如果常會忍不住「盤問」孩子,請改掉這種方式,改用「提問」吧!
「為什麼沒有射門得分?」
「會什麼會犯那樣的錯誤?」
「為什麼漏接球?」
對於孩子的犯錯或失敗,只是探問「為什麼(WHY)?」開口詢問的本人「真的只是想知道原因」,但被詢問的孩子卻會覺得「你在指責、責備我的錯誤」,而回答你:
「因為對方太強了嘛!」
「因為球彈跳很不規則嘛!」
「剛好今天狀況不太好而已嘛!」
像這樣滿是藉口。還有更極端的例子,那就是無論你問他什麼,都只會立刻說出「對不起」等道歉的話語,思考卻完全停止,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
然而只要改變提問方式,就會有不同的變化。
「你覺得要怎麼做才會射門得分呢?」
「你覺得要怎麼做下次就能接到球了?」
「你覺得要怎麼做才不會犯錯呢?」
「要怎麼做才好呢?(HOW)」透過這樣的提問方式,孩子會自己發現問題,找到好點子,想出解決方案。
孩子原本就有潛力,能夠自主思考、行動;為了砥礪這份潛力,使其發光發熱,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環境讓孩子去體驗,並在提問方式上下功夫。
孩子們自主學習、持續成長的最佳狀態是怎樣的呢?這個我們大人其實已經知道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已經走過這條路了。
那就是「熱衷到忘我」。
你應該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即便被父母或周遭人說「別再做了」,依舊像被勾魂攝魄般,完全無法思考其他事情。
即使太陽下山,仍然繼續追著球跑。
即使滿身泥濘,仍然繼續尋找昆蟲。
就連睡覺都忘記,一直被書中的故事吸引。
像被勾魂攝魄般、完全無法思考其他事情的狀態,就稱為「熱衷」,而打開熱衷這扇門扉的鑰匙便是「好奇心」。
「奧林匹克是如何誕生的呢?」在提出這樣的問題之後,就會產生「我想要知道!」的好奇心與探究心;「我們球隊的夥伴們珍惜的東西什麼呢?」在提出這樣的問題之後,就會產生「想要聊聊這個話題!」的興趣。
正因為有好奇心做為啟動孩子的原動力,如果能夠找到種子,促使其萌芽,即便是漫長又險峻的道路,孩子仍能自己向前進。
好的提問會引出、培育孩子的好奇心。
因為好奇心而變得熱衷的孩子們,不只我看到他們四處探究的身影。
「原本是個我不出聲他就不動的孩子,現在竟然會自主練習!」
「孩子對宇宙有興趣,那埋首在自由研究 中的身影,令我好感動!」
「原本總是自說自話的兒子,竟然變得會聽人把話說完,在學校還被老師誇獎!」
至今為止收到許多父母、教師等告知的實際狀況,各個精彩到令我眼眶泛淚,也有令我驚豔、覺得「原來如此,這種提問方式也很棒呢!」的真實案例,此外,像是「請您再更具體說明提問方式」、「好奇心要怎麼引導比較好?」這類的迴響也越來越多。
「強迫他做」會剝奪孩子的幹勁,反之,如果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產生「我想知道」、「我想要做」的想法,那麼不只是幹勁,孩子的幸福指數也會攀升。
本書是我一路走來反覆試驗、出錯,最後學會「引發好奇心的方法」的心得整理。好奇心產生時,孩子們將以自身能量輕鬆地在險峻道路上前進。讓我們一起引導出孩子們的「我想知道」、「我想要做」吧!
內文 : 第二章 好奇心是未來必備的能力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希望有一天我能站在講台上教授學生」,這是我大學輟學之後曾懷抱的夢想之一。
站在孩子們面前時,自然而然就心跳加速、感到興奮,但是我剛開始從事這份工作時,卻一直和不聽我話的孩子們苦戰。
這是我第一次在大阪的中學教課時所發生的事情:有幾個學生無視我口若懸河地講課,在教室後面玩起了摔角,或者用教科書遮掩,偷偷在看漫畫等。
「認真聽我講課喔!」
當我這樣說之後,學生依然故我,沒有改進。因為有比我的話還令他們著迷的事物存在,孩子們的好奇心不會輕易轉向我這邊。
「下班後,想著孩子在等,就急急忙忙趕去學校接小孩,但是卻遲遲回不了家。」
這位有個小學一年級女兒的母親一直很困擾。詢問原因才知道,她特地去接小孩,但孩子在和同學、老師告別後,還跑去沙池玩耍,如果發現螞蟻、西瓜蟲,就直接坐在那邊盯著看。
如果遇上女兒朋友的媽媽也剛好來接人,那她更是只能投降。即使跟女兒說「我們回家囉」,不知道是不是沒聽到,女兒還是坐在那裡動也不動。當她跟其他媽媽們談話時,孩子們又會開始新的遊戲,「我到底要什麼時候才能回家!」。
在孩子們練習足球時,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光景。在全隊練習結束後,他們會和隊友做射門等練習,沉迷其中忘了時間,甚至有孩子在太陽下山後還不回家。
「已經晚餐時間,回家吧!」
「天色已經變暗了,結束囉!」
「只讓你們再練習五分鐘喔!」
不只在運動場上,這類的情況可說是隨處可見。只喊一次,孩子就回覆「好的!」並停下動作,反而比較罕見吧!「再玩一局!再一局就好!」孩子雖然這麼說,卻沒有停止,而且即使你跟他說「不要再玩了」、「回家了」,他們還是一直沉醉在喜歡的事物上。
著迷更勝於努力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因為在意時間和之後預定要做的事情等,所以會因孩子這樣的行為而困擾,但是這時候孩子們的內心或許有什麼正在發酵。
「我想要做得更多」
孩子們一直玩遊戲或不停止練習的原因,是因為有「想要做」、「想要知道」的好奇心。
「要怎麼做才能讓球飛到我想要它去的地方呢?」
「要怎麼做才能踢進更多球呢?」
「要怎麼做才能像羅納度選手那樣射門得分呢?」
「螞蟻、西瓜蟲牠們要去哪裡呢?」
「牠們的家在哪裡呢?」
「為什麼牠們要排隊行走呢?」
即使你站在講台上對著面前的孩子們說「請認真聽我說話」,他們也不見得聽你說;無論你怎麼跟他說,就算說「回家了啦!」他們還是要繼續。然而能不能策動孩子們,其實決定於好奇心的有無。
著迷勝於努力。一直覺得努力會消耗意志的人,總有一天會因為意志消耗殆盡而停止——這是前日本田徑代表選手為末大先生在推特發表過的一段話。
如果教練說「全隊練習結束後,請自行練習射門」,孩子們會沉迷於練習射門嗎?看起來都是一樣在努力,一種是因為教練交代,所以不得不努力,一種是即使被說「已經結束了,停下來」,還是繼續自主練習,這兩種情況的練習品質顯然大不相同。
日本人很喜歡用「努力」這個詞,但如果將練習視為要努力的事情,是無法爬到頂尖地位的。在練習中發現自得其樂的樂趣,並且沉浸其中,這些要素是必要的。以頂尖為目標的運動員,其課題就是找到練習的樂趣;但重要的是,當孩子處於年幼時期或是有教練指導的階段(主要是小學生),家長和教練等指導者必須創造出讓他們著迷的環境。
好奇心的三種類型
明明球隊還在練習中,孩子們只要看到飛機,就會遠眺天空高喊「有飛機!」看到喜歡的車型經過,會高喊「砂石車」,視線也會緊緊盯著那輛車。
身為大人的我們一定會望著不聽我們說話的孩子,忍不住興嘆:「現在跟飛機無關吧!」但孩子是好奇心的集合體。
對飛機抱有興趣的孩子當中,有的會翻書查閱「飛機為什麼能夠在天空上飛呢?」或央求大人帶他去機場參觀,這些行為全都是因好奇心而起。
著有《重拾好奇心:讓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關鍵》(Curious: The Desire to Know and Why Your Future Depends On It)的伊恩‧萊斯里(Ian Leslie)是位紀實文學(non-fiction)作家,他指出,孩子和我們大人所抱持的好奇心可分成以下三種類型,而這些會對我們的生活、行動造成很大的影響。
1.廣泛性好奇心(diversive curiosity):「想要得知」來自四面八方的事情的欲望
「媽媽,這是什麼?」
對於各式各樣的東西、事情、人物等不特定對象有著「想要得知」的念頭,這種不斷湧出、源源不絕的好奇心,稱為「廣泛性好奇心」。
小嬰兒會伸手去抓眼前看到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形狀、到底是什麼觸感,他都會試圖親手去確認;我們大人每天都用智慧型手機看新聞,透過推特、IG等社群軟體蒐集資訊,這樣的行為也是廣泛性好奇心的一種。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與生俱來的廣泛性好奇心都會受到進入視野的東西、耳朵所聞的事情、氣味等的刺激。
透過電腦、智慧型手機一連上網路,覺得很有意思的事物一映入眼簾,你就會點擊進入網頁;開車兜風時,看到大型看板或招牌,你就會想「繞過去看看吧!」無論是點擊網頁的流程,還是將車子開進店家的行為,都是廣泛性好奇心受到刺激的結果。
一次又一次地對不同事物產生興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而會刺激廣泛性好奇心的事物也包圍著我們的生活;尤其是人生經歷尚淺的孩子們,就會抱持著許多疑問,「這是什麼?」、「為什麼(為何)?」、「怎麼辦?」一直活在本來就有的廣泛性好奇心中。
正因為有廣泛性好奇心,我們才會想要得知至今尚未知道的事情,尋求新的邂逅或經驗等;而這一方面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是我們不滿足於目前擁有的事物,因此一次又一次地過著消耗好奇心的日子。
四處拓展的好奇心當中,你覺得「我想要知道更多、想要深入學習」的事物,就是對於你而言真正有興趣的部分,經年累月下來,就形成你的人生。
2.求知性好奇心(epistemic curiosity):想要深化知識與認知的欲望
「西瓜蟲為什麼會縮成圓球狀呢?」
「螞蟻都吃什麼呢?」
「螞蟻和西瓜蟲這類的蟲,牠們都住在哪裡呀?」
喊著「有西瓜蟲耶!」就在公園盯了許久的孩子,因為「想要了解得更詳細」,就去翻閱相關書籍,或詢問老師。
對於某件事物想要獲得更多的知識、想要了解得更深入,這樣的欲望就稱為「求知性好奇心」。
從廣泛性好奇心導引到求知性好奇心,是因為「想要得知」、「想要理解」、「想要學習」的學習意願變高了,而且當深入挖掘、思考某件事物之後,又會產生新的疑問,進而演變成創新(技術革新)的契機。
「月亮上面有什麼呢?」
「月亮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如果想要上月球,要怎麼去呢?」
仰望夜空,知道了「月亮」的存在,但如果沒有對月亮的好奇心,那它也只不過是個「物體」罷了。因此可以說人類已透過與生俱來的廣泛性好奇心得知月亮的存在,接著就是有了求知性好奇心,才會對月亮進行研究。
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呢?月亮上面真的有玉兔嗎?由於求知性好奇心的驅使,衍生了解決「如果想要上月球,要怎麼做才好呢?」這個問題的能力,而這也是實現「想要登陸月球」這個夢想的原動力。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像這樣求知性好奇心的展開與近代史密切相關,例如:由於印刷技術的發明,使人類得以藉由書本、資料吸收大量的知識;由於工業革命的發展,大幅縮短了生產的時間,使得人類能有更多時間用於學習新知或開發技術。
以此類推,在現代由於網際網路的發明,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世界上所有的資訊,因此可以說這是個能更加深究求知性好奇心的時代。但另一方面,目前的實際案例大多是,由於廣泛性好奇心無止境地一直受到刺激,因而沒有進到求知性好奇心的階段。
3.同理性好奇心(empathic curiosity):想要知道對方的情感與想法的欲望
「○○為什麼在哭?」
「你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除了知識、資訊之外,讓我們深感興趣、想問「為什麼?」的,還有他人的想法、行為。喜悅、悲傷、後悔、恐懼等,想知道他人這些情緒、想法的欲望,稱為「同理性好奇心」。
體育界有選手在重要比賽中獲勝時,流下喜悅的淚水,看到這些選手們的淚水,你會一邊說著「到底在哭什麼啦!」一邊情不自禁地跟著落淚,這可以說就是一個受到同理性好奇心驅使的案例。
同理性好奇心與喜歡八卦閒聊、流言蜚語不同,興起「那個人好像是○○」這種想法不過是表面性的,如果要分類的話,比較近似於廣泛性好奇心。另一方面,同理性好奇心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想貼近他的心情而產生的欲望,與廣泛性好奇心相比,應該說是一種一腳踏進他人心境的好奇心。
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嬰兒會藉由哭泣來表達想法,而對於嬰孩的哭泣感到好奇的母親,會做出安撫、擁抱的行為,這也是受到同理性好奇心驅使所致。
「哇嗚──哇嗚──」
「怎麼了?想玩這個嗎?」
小嬰兒從在身邊的雙親、大人身上學習許多事物,雙親受到同理性好奇心驅使,而去回應孩子的廣泛性好奇心,孩子的內心便因此得到了滿足。
孩子逐漸成長,開始會說話後,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會接二連三地拋出問題。這時候,如果雙親沒有以同理性好奇心去回應他們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
「原來你沒有興趣呀!」這麼想的孩子便會喪失好不容易湧出的廣泛性好奇心,也無法連結到「想要得知」、「想要學習」的求知性好奇心,最後就不了了之。
孩子的行為會因為周遭大人的反應而有很大的改變,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大人的生活與學習等,當這三個好奇心有了良好循環,就會放射出越來越耀眼的光芒。
最佳賣點 : 激發孩子好奇心能量!
對於孩子的犯錯或失敗,別再忍不住「盤問」孩子,請改用「提問」吧!
與其問「為什麼沒有射門得分?」 (為什麼(WHY)?)
應該問「你覺得要怎麼做才會射門得分呢?」 (要怎麼做才好呢?(HOW))
透過思考如何做,孩子會自己發現問題,找到好點子,想出解決方案。